第一篇: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综述
中国音乐发展综述
摘要
任何历史都经过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 跨越了许多史学发展的阶梯, 写下了自己的历史,中国音乐史也不例外,从遥远的亘古到现代工业文明, 中国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于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骨笛18 件。标本M282: 20, 保存完整, 长22. 2 厘米。在管壁一侧钻有一纵列7 个直径3. 6 毫米的圆形指孔, 第一指孔在上方加钻一个直径1. 58 毫米的圆形小指孔。证明中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这一时期中,器乐合奏相当发达,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
交流和融合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乐器的发展适应鼓吹、相和歌等俗乐形式发展的需要,乐器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的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古琴、箜篌、琵琶等弦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在音乐理论方面,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使得北方的民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新的发展因素。清商乐就是在两晋时因战乱由北方传入南方的相和歌的基础上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
高度繁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 丰富了中国乐器的大家族,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隋唐音乐中的民间俗乐在社会底层广为流行,其中主要的形式有曲子、变文和散乐。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可以填入各种歌词。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在隋唐时期十分流行,已向戏剧方向发展。隋唐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颇丰,专门性音乐著作的空前增多和乐律宫调理论的系统总结是隋唐音乐理论领域取得的两大突出成就。
向市民音乐的转型时期――宋、元时期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宋代“ 贵人声” 的观念正是对此的深化。随着城市市民文化的勃兴, 音乐文化从唐代歌舞大曲的辉煌转向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这无疑意味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发展。所谓“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 可见这竹类气鸣乐器以其悠长的音调, 更接近于人声, 因而比“ 丝” 更受青眯 这里的“ 丝” 显然是指弹弦类乐器 为此, 才会出现将筝、筑、阮等逐出宫廷乐队的馗尬局面。宋元时期乐律学上的重要成就有南宋乐律学家创立的十八律理论。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继续推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宋元时期,许多文人的视角进入到音乐领域,编纂出丰富的音乐文献。
传统音乐五大类形成和发展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的特征。 元代末期,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四大声腔”。 明末清初,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的梆子腔已逐步形成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
明清时期器乐得到了极大发展,古琴艺术、琵琶与三弦、各地的器乐合奏等。古琴艺术种在明清派别林立,影响较大的有虞山派、广陵派、川派等。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会集会演奏。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就,当首推朱载俼发明的“新法密率”。
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古老的昆曲艺术在近代的社会影响不大。而地方小戏的勃兴和一些小戏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重要现象。评剧、越剧、楚剧、沪剧、扬剧、花鼓戏、花灯戏、黄梅戏等在这一时期均有大的发展。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结论: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中国音乐的发展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综而观之,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 而非单一的, 是经过不断吸收、融合周围其他民族, 逐渐发展壮大,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 其中始终伴随着中国本土区域内部文化互化和中国与周边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 从而反映出中国音乐文化主流的起源既是多元的, 又是本土的。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复兴和新音乐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辉煌事迹 ,激发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心与自豪感,发展和推动当代新的民族音乐艺术 ,使中国音乐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洛秦. 《中国古代乐器艺术发展历程》
[2]《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2 3 ,年版, [3]贺皖容,《浅谈中国音乐史》.2006
第二篇:中国跨境民族音乐的研究综述
邓红玉 20084061302 随着人们的世界性迁居,不少民族的人,跨过国界、越境居住,在另一国家里形成了自己的居民集团,成为了跨境民族。又因为他们与当地的不同民族交往,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以及在不同国家背景下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所以他们在各国内又都带有地区性特点。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来往的方便,接触的容易,认同感的加强,这种种原因使得跨境民族的研究,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显得日益重要。
跨境民族,顾名思义,就是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恩格斯曾指出,“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当今世界,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国家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跨境民族研究不仅是当代民族问题中的热点之一,也是发展跨世纪周边睦邻友好的一个重要领域。 胡起望在《跨境民族探讨》中提到:“跨境民族就是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里长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来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的民族。他们虽然长期分居于不同国家,受当地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在语言、服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在他们传统文化的底层,以及日常生活的深处,与原来的民族传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做着也提出“跨境民族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的跨境民族,就是同一民族分居在不同国家,他们的民族名称、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基本上保持密切的连系。世界上有许多跨境民族都属于这一类。中国汉民族的海外华侨,逢年过节,心向故地,每遇机会,携带儿孙,归访家乡,扫墓叙旧,骨肉情深。长期居住中国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的苗族,在清代后期有一部分人曾迁去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后,又辗转迁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这些远跨数国的苗族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只要条件具备,就不远万里,赶回国内与本民族同胞共度节日,那种民族亲情的流露,令人感动。
一般来说,跨境民族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发现这种规律.对于更好地研究跨境民族,认识跨境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理解跨境民族的共性和个性,并加强跨境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和发展彼此的联系,都有一定的好处。首先,跨境民族一般都有共同的起源,并在一个共同的地域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传统文化、共同民族心理和一定共同经济联系的民族,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分居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国家里,他们与不同的民族交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本民族共性以外,又具有自己的地区性特点。这种特点有时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有时却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差异,但是,他们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基础,却还都是原来民族所共有的东西。这是跨境民族之所以成为跨境民族,而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民族的基础。其次,跨境民族在迁入别的国家以后,为了一在生活上与当地的民族相适应,首先在语言上从吸收当地的新词汇,即所谓的外来借词开始,在对外联系方面,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而将本民族语言和文字保留在聚居村落或家庭内部使用。由于居住时间年深月久,有的居民就会改操当地通用的语言,而忽视和淡化自己原来民族语言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房屋建筑,室内陈设,生活方式,或者有时在服饰等诸方面都沾染当地的风习,逐渐吸收,慢慢改变。而保留较久的则往往是风俗习惯、信仰节日、历史传说、家庭伦理等属于无形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也是他们与别的国家中的同一民族进行认同的依据。最后,是由于跨境民族长期分居不同国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展,传统文化对当地的适应性逐渐加强,通过新因素的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民族意识逐渐加强,因此跨境民族的分野将逐渐加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就会分化成为新的独立民族,这是一个自然的不可抗御的规律。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就是从一共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在不同条件下,逐渐分化、形成的。研究跨境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对其未来的预测,有助于对民族形成间题的研究。
中国与越南是有好邻国。范宏贵在《中越跨境民族溯源》中说到,中国与越南是邻邦。我国广西、云南两省区与越南接壤,有1353公里的漫长陆地边界线,其中有一小段是以河流为界。在边境两侧或更深入的地方,居住着两国都有的民族,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大多有血亲或姻亲关系。双方的村寨一般相隔几里路;有个别村子,村名相同,分上下两村,上村在这个国家,下村在那个国家。节日喜庆丧葬,当地群众互相走访,或祝贺或帮忙。甚至牛马也会牧放到对方的山岭。
京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县的巫 头、 尾、山心 3个岛屿(习称“京族三岛”)。世代 以捕鱼为生,兼营农业和盐业。人口11995人(1982年统 计)。京语属汉藏语系,京族人大多会说汉语(粤语), 通用汉字 京族的传统歌舞节日叫“哈节”,在“哈亭” (由各户捐助兴建)内举行。 京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小调是 “唱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 叮”等。
唱哈调是哈节中演唱,曲调有多种类型,一定内容的 唱词都有其固有的曲调,如《赏月歌》的基本歌腔以sol、 do、mi、sol4个音作和弦分解式进行。旋律中常出现向 下属方向的转调。如下例: 送新娘是京族人民婚嫁时唱的风俗歌,内容多为感恩、 惜别、告慰和伦理等。音调明朗、华彩、悠扬。常采用 五声宫调式。 棹船调是常用于男女间的对唱和民间小 戏唱段。基本歌腔由上下句组成,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 模仿,曲调以sol为主音。常用特征音型: 贯穿全曲,如男女对唱《送郎打老番》,尽管唱词内容 复杂,语言声调多变,装饰性乐汇也较多,但旋律进行仍 以特征音型为核心 。叮 叮是以歌尾常用的固定衬词 “叮 叮”而得名。多在游戏、劳动和舞蹈时演唱。曲 调活泼明快,节奏短促跳荡,旋律进行常强调
四、五度 跳进。
舞歌是哈节中表演的歌舞曲,曲调主要来自小调, 但加强了节奏,因此更为明朗,富于弹性;它的旋律流 畅,富于歌唱性。此外,京族民间歌曲中还有曲调接近口 语,多唱故事、童话内容的叙事歌(如《渔家四季歌》), 以及曲调简单、朴素、徐缓的摇儿歌等。
京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曲调婉转缠绵,波音较 多,多属单乐段结构;在音阶调式上,以徵调式为多。 宫、羽调式次之;节拍比较多样,有混合节拍;唱法上,男歌手一般用 真声,女歌手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行腔时喜用鼻音和 轻声,余音较长。歌手们擅长模仿独弦琴的各种音色,巧 妙地运用颤音、回音、波音和滑音,从而形成京族独特 的演唱风格。
京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独弦琴和吉弹。独弦琴适于 表现节奏舒展、旋律悠长的乐曲,尤擅长演奏回音、颤 音、滑音等装饰音,传统曲目有《高山流水》、《孤山 寒影》、《骑马》等。吉弹,是三根弦的弹拨乐器,多 用于唱哈的伴奏。 京族的传统戏曲为京戏,与越南的嘲剧相通,传统 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新娘》等,熟悉的人 已不多。1949年后,京族人民编了一些小戏,曲调来自 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
京族的音乐、舞蹈与乐器多彩多样,对我国的民间民俗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从而也可以看出跨境民族的音乐在中国音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三篇: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任晓梅。(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孔子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像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是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或阶段。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的关系。在“立于礼”中,“礼”还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的、强迫性规范的因素,而在这里,德性教育已完全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身的要求:“道”是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人的内在的德性与仁爱之心。正由于有“德”与“仁”的内在心理依据,人才不把理想的“道”看成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从内心乐于接受它。因此,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快感,故“游于艺”在最后。显然,“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或层次,它包容了“道”、“德”、“仁”的内容,并且是实现这三者的最终途径。由于有“游于艺”的层次,“道”、“德”、“仁”才最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而成为自由完美的人性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可以引一句孔子的话作为对上述分析的印证,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深知审美对人的力量,因而把它看成是教育人和人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二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使人的人性在“乐教”中完成。李泽厚又指出:“教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重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显然,孔子所指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更高了一个层次。“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同“善”结合在一起,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则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乐教”(或者称“美育”)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仁”。“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育的研究。
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
质教育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造就开朗、宽容、与人为善的性格。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听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会使人由衷地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听《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使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听《黄河大合唱》使人备受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强调合作、互通有无的时代。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培养更多充满激情的、正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人,大多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活泼、乐观、交际大方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经过音乐的审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得到升华,精神境界一定能得以净化,使之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奋发向上,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如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的层面,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思想更重要于“场所”,而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
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为业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是无为的,只有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王佳:《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与“仁”》,《音乐探索》,2003’。
4、 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编校:杨彩霞
第四篇: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美学
西方传统的哲学美学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割裂了精神与身体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遮蔽了人的身体,漠视身体的存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必然关涉到作为感性学或者感觉学的美学,因为身体不仅是感性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还有感觉机能。身体美学正成为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身体最重要的审美表现是在各种形态的艺术之中。有些艺术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体的运动,如舞蹈、杂技、戏剧、歌唱等;有些艺术样式虽然不是身体的直接呈现,但也表述身体的活动和感觉,如文学、音乐等。为此,我们从身体美学的观点出发,就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主客二分与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坐忘;音乐表演中身体的实践性,不断完善性;吸纳庄子谈艺寓言的思想精髓等问题作探索性的阐述。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
身体是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身体不仅是每个人的个性及其社会存在的奥秘所在,也是社会和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①人类的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音乐表演艺术是生理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有机统一。身体也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关涉人的身体,音乐表演艺术亦如斯。声乐的‘乐器’就在人体之内,腹腔、胸腔的气流推动声带振动发声。演奏古琴是手指直接拨按琴弦,通过人体的一部分对乐器直接操作发声。管乐器亦有唇舌直接与乐器接触控制声音的变化。至于提琴、扬琴、鼓锣等乐器由演奏者通过某种工具接触乐器发声。而钢琴却由人体外沿的最前端指尖接触乐器机械系统延伸琴键,再通过机械系统对力的传送,由琴槌击弦才能有琴弦振动发声。②在此,细致地描述了身体系统在声乐、器乐表演中的运动状况及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是身体美学的故乡,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主客两分的意识美学在中国并不占主流地位,而中国美学非常重视身体践履,注重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就是直接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在哲学、美学及艺术的广阔领域内,儒家、道家、禅宗的论著中,诗论、文论、画论、乐论的典籍中身体与万物的相融、相关屡被提及,可谓洋洋洒洒。在中国古典乐论、唱论中就有大量的关涉人的身体的话语。如《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里,除了情感表现形式的不同情感强度的递增外,还涉及到中、言、嗟叹、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身体在情感表达中的运动形态。中国古典唱论中对歌唱时身体的口腔、胸腔、运气、体态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齿唇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启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字无不真矣。③可见歌唱对身体运动系统的严格、细致的要求古已有之。
不仅中国古典唱论、乐论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高度的重视,更有当代中外演奏家、教育家从身体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系统性的关注与论述。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的《琴法篇》、《琴艺篇》中辟出专门的章节论述钢琴演奏中的身体运动问题。他在《初版自序》中提出:在‘琴法’(技术)这一子系统内,又分为‘外’与‘内’两个更小的子系统。所谓‘外’,是可以通过五官感觉或观察的‘外向功’,即包括指、腕、臂、身在内的动作系统。所谓‘内’,指无法用五官观察,却只能通过静观自身获得的‘内向功’,即包括耳、心、气、神在内的感知系统。本书‘琴法篇’,其中‘指、腕、臂、身’探讨‘外向功’,‘耳、心、气、神’探讨‘内向功’。就内外关系而言,内向功是钢琴演奏的本性及根源,因而是体;外向功是钢琴演奏的运动及过程,因而是用。④赵晓生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精髓及丰富的身体美学的资源,吸纳了当代身体美学的观念,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钢琴整体系统演奏法。
从上述挂一漏万的引述中,我们可以悟到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身体意识是音乐表演艺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当代条件下,将被遮蔽的予以显现;被忽视的给予重视;被漠视的加以关注,使身体在音乐表演艺术的范畴内予以本质还原。
二、重视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与坐忘
音乐表演临场的身体状态是音乐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也是动态的、不间断的、充盈着生命活力的音乐表演的起点和过程。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演唱家、演奏家、音乐表演理论家均十分重视临场演唱、演奏前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与演唱演奏的气场。古代的古琴演奏家讲究在演奏前焚香、宽衣、沐浴,以使生理与心理得到放松,融入演奏的氛围中去。作为现代演奏艺术家,自不必像古代古琴演奏家那样焚香、宽衣、沐浴,但是临场对身体,对心理的调适的道理是相通的。布鲁瑟尔女士在《练琴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了身体的伸展,深呼吸,以多种方式放松身体。因为整个身体的灵活对于感觉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伸展的时候充分呼吸,呼吸运动可以使体内的空间更加易变,那么器官就可以更加自如地扩展和运动。于是,音乐的振动就可以通过器官更加自如地传导,使你和你的演奏或演唱更加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产生出更加全身心投入的声音。⑤赵晓生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出了临场的心理准备、技术准备、体力准备。提出要克服过度紧张,大脑空白,怯场,希望超水平发挥,过分注意场内观众的反应,怕出错,缺乏演奏欲望等问题。并提到练习静气功,以排除杂念,使全身放松,呼吸均匀,提高自控能力。
第五篇: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学科带头人赴美学习培训总结汇报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学科带头人赴美研修情况汇报
河南省卫生厅:
按照省卫生厅“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特色专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训计划项目”要求,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科长李伍升、质控科科长张淑琴、科研室副主任马宏伟、检验科副科长刘玉振等四人,通过项目申请、专家评审、外语考试,获得卫生厅项目批准立项。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组成4人代表团,与省卫生厅签定了协议,在卫生厅国合处、科技办等处室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于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10月28日,应美国红十字会肯塔基州路易维尔血液中心的邀请,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学科带头人培训计划的要求,分别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美国红十字会国家检测实验室(American Red Cross National Testing Laboratory);位于马里兰州美国红十字会Holland输血研究所(American Red Cross Holland Laboratory for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位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美国红十字会河谷血液服务地区(American Red Cross River Valley Blood Services Region);位于密苏里州的美国红十字会密苏里-伊利诺伊血液服务地区(American Red Cross Missouri-lllinois Blood Services Region);位于马里兰州巴尔地摩的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位于伊利诺伊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医学院附属医院(Barnes-Jewish hospital)等地参观学习,历时近3个月。美方非常重视这次研修访问,每个地方都进行了认真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代表团克服种种困圆满的完成了省卫生厅、血
液中心交给的学习任务,并按时回国。
通过研修学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打开了思路。结合我省和中心的具体情况,将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省输血工作进一步发展。
1.献血者招募工作可持续开展。美国从1948年就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到今天血站仍然要有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花很大的精力来招募献血。每年900万人次的献血都是靠市场代表一个个地人盯人盯来的,一般每人每年要招募1万人次左右,这种运行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血液成分实现集中化制备。美国继血液检测实行全国集中化检测后,ARC 又于2008年10月份在全国设立5个血液成分集中化制备中心,进行血液成分的集中制备,更有利于血液成分质量的控制,便于标准化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
3.血液集中化检测:全美共设五个检测中心,使用统一的SOP操作规程,使用统一的仪器、统一的试剂。不仅加强了对检验过程的控制,而且有利于及时采用新的检测技术和项目,血站也因统一化验降低了成本和机构精简而提高了效益。我国目前正在推行集中化检测,他们的运行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对医疗单位临床输血实行一体化管理:他们对医疗单位临床输血工作很重视血液库存管理,把这项工作纳入医院服务部,血液机构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清楚地了解医院的治疗用血需要和医院库存的周转情况,把握好动态库存。为此建立了详细的运行程
序和规则、监视和报警系统、常规和紧急时的运送方法,以及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
5.冷连系统完备:从采血、成分制备、检验、送血,各冷连系统比较规范和完备,对血液质量有较好的保证,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6.注重统计分析: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清晰的统计数据。比如他们对献血者的献血原因有详细的调查分析,以清楚地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他们还总结分析了临床不正确的输血理由,作为了解医疗行为和进行培训的资料。
7.计算机信息异地备份:血站的信息及NTL的信息分别存在2个计算机,有2套服务系统,一套备份系统。该系统总部在芝加哥,备份在另外一个城市,以防地震以及火灾等破坏软件信息系统。
8、严密、科学的质量管理:均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从人员培训、规章制度的建立、SOP的制定、制度操作的落实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和确保得到有效落实的措施。
经过3个月的学习,对美国献血招募、血液采集、输血安全检测、输血科研、血液成份制备、临床应用等先进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回国后4位同志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于10月31日在血液中心向全体职工进行了汇报演讲,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和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美国研修学习期间,4位同志自觉遵守外事纪律和美国的法律及所在研修单位的规定,珍惜难得的机会,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与美国同行交流不亢不卑,处处严格维护国格、人格。在研修学习的同时使美国同行对中国、对河南、对河南血液中心有了
更正确的认识,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代表团在学习期间定期向中心领导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始终得到卫生厅和中心的关怀和支持。
在卫生厅的领导下,在美国方面的积极配合下,血液中心积极努力,4位同志顺利完成了本次出国培训学习任务,并且已经和正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预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较大的效益,必将为我省输血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二00八年十一月六日
相关文章: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02-09
庐江县中医院科教科职责02-09
庐江县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状况与管理02-09
西南大学音乐美学02-09
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观的比较02-09
化工蒸汽管道的热膨胀及其补偿02-09
巴蜀地区钢琴音乐美学研究02-09
当前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