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桑品种

关键词: 广西

杂交桑品种(精选七篇)

杂交桑品种 篇1

“十五”以来, 广西蚕业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 坚持科技创新为主线,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积极打造优质原料茧基地, 发展茧丝绸深加工, 蚕桑茧丝绸生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年迈出了扎实的两大步, “十五”末成为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 “十一五”末成为生丝产量第一大省。

广西蚕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桑树品种老化和桑园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 选育成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并研究出配套技术, 该品种具有投产快、稳产高产、叶质优良等优点。

1 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

1.1 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品种选育情况

上世纪90年代, 在开展桑树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 广西加大杂交桑品种 (组合) 选育研究, 先后配制了370多个杂交组合, 并于2000年育成了高效杂交桑桂桑优12 (沙2×桂7722) 和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62 (7862×桂7722) 。这两个广西杂交桑新品种叶片较大而厚, 比“沙2×伦109”杂交桑亩桑产叶量提高约20%, 主要表现为产量高、叶质优、易采摘、耐剪伐、易繁育 (为种子繁育) 、适应广, 可在广西各地规模种植, 因而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其中桂桑优12生长旺、适应性强、抗逆性特别是抗旱强, 亩桑产叶量达到3 900kg, 适应广西各种土壤地块种植;桂桑优62表现为高产、生长期长, 对花叶病的抗性较强, 适合在水田、平原等土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种植, 一般亩桑产叶量可达4 000kg。

1.2 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配套技术

配套技术为密植速成丰产桑园管理技术, 这是一套创新集成技术, 它包括超高产杂交桑品种繁育技术、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技术、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多批次收获片叶与适时合理剪伐等创新性技术。

1.2.1 超高产杂交桑品种繁育技术。该技术适宜亚热带高温多湿地区繁育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超高产杂交桑品种, 该技术较传统播苗技术具有成苗率高、省工、成苗时间短的特点。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播种时间在3月中旬~8月中旬;选择沙壤土, 能排能灌, 不板结;按畦面1.3m、垅沟0.5m标准起畦, 畦面土粒细、平整;种子播前清水浸泡8~10h, 播前用木炭粉及百虫灵拌种;平播, 播种深度2~3cm, 播后镇压畦面;播后灌水至大半垅沟, 土壤充分吸透水分后, 将垅沟中多余水分排干;播种后、发芽前畦面喷洒施田补除草剂, 每亩300m L, 加水45kg, 5~8片真叶;喷施“灭草松”、“盖草灵”防除杂草, 每亩用量“灭草松”240~300m L、“盖草灵”120m L, 加水60kg。

1.2.2 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技术就是将杂交桑种子直接播于桑地 (行宽70~80cm) , 免去苗圃地育苗和挖苗移栽环节直接成园;行间套种短期作物增加收益 (选择矮杆的作物, 如早黄豆桂春一号、早花生桂花30及蔬菜类作物等在行间套种, 可在播桑种的同时播种种植, 也可适当提前, 争取在5月能够收获, 以免影响桑树产叶) ;桑树于当年6月底~7月初成园开始产叶养蚕, 达到当年播种当年就有可观的收入, 次年桑园就可进入丰产期, 可解决桑园扩种、优良桑品种推广的苗木短缺问题, 提高经济效益。

1.2.3 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了广西桑园易发常见的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如桑花叶病、桑细菌性青枯病、桑赤锈病、桑芽瘿蚊、桑粉虱、桑蓟马、桑叶螨 (朱砂叶螨) 等。

1.2.3. 1 桑花叶病的防治方法: (1) 冬留长枝, 合理剪伐。发病严重的桑园可采用冬伐留枝干40~60cm的方式, 避过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2) 严格检疫。进行无性繁殖时, 应严格选取无病苗木作砧木和接穗。 (3) 栽抗病品种。重病区选栽伦教40号等抗病的桑品种。 (4) 注重施肥。冬肥应多施土杂肥、厩肥等有机肥, 切勿偏施、滥施氮肥。 (5) 防虫治病。每采摘一批大蚕叶后, 及时施药消灭媒介昆虫以达到防治效果。可用桑园专用杀虫剂50%桑虫净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洒, 喷药后3d即可采叶;也可用33%桑保清乳油1 000~1 500倍稀释液喷雾, 药后7~15d才能采叶。

1.2.3. 2 桑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1) 严禁从病区引进桑苗。病区的桑苗、插条严禁外调。无病区栽桑应自繁自栽。 (2) 加强田间管理, 培育无病种苗。初出现病株时, 及时挖出病株集中烧毁, 病穴及周围土壤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土壤消毒;也可撒施石灰粉消毒, 7~10d消毒1次, 连续用药2~3次。 (3) 发病严重的桑田实行轮作, 与水稻轮作2年、甘蔗轮作5年。 (4) 选栽抗病良种。

1.2.3. 3 桑赤锈病的防治方法: (1) 人工摘除病芽叶。早春巡视桑园, 在桑芽脱苞到开叶期, 锈孢子成熟飞散前即剥除, 集中烧毁, 每7~8d实施1次, 直到不再出现病芽为止。发病期间, 及时摘除病叶剪除病梢。 (2) 加强桑园管理。及时排水降湿, 修剪弱枝、横伏枝, 促进通透性, 对控制该病有积极作用。 (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 (“泡泡纱”状病斑未转黄色前) 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或0.4%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洒桑芽, 7~10d喷洒1次, 连续2~3次。春季防治效果优于夏季。

1.2.3. 4 桑芽瘿蚊的防治方法: (1) 土壤撒药。桑树夏伐后, 每667m2用3%米乐尔颗粒剂1.5kg拌土或细沙撒于桑园, 中耕翻于土中。 (2) 顶芽喷药。各代幼虫发生盛期, 用乐果、敌敌畏或辛硫磷800~1 000倍液喷顶梢。 (3) 春叶摘芯。在早春第一代幼虫发生为害时期, 全面摘除桑芯, 运出桑园烧毁。 (4) 地膜覆盖。桑园春肥施入后, 在桑地覆盖黑色地膜, 除揭膜施夏肥外, 一直覆盖到10月。

1.2.3. 5 桑蓟马的防治方法: (1) 冬季清理桑园。清除枯枝落叶及桑园杂草并集中处理, 消灭潜藏的越冬成虫。 (2) 化学防治。根据虫口密度与气象, 确定防治适期, 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桑虫净乳油1 000~2000倍液;33%桑宝清乳油1 000~1 500倍稀释液。

1.2.4 多批次收获片叶与适时合理剪伐技术。广西蚕区桑园绝大多数收获方式以采片叶桑为主, 一般情况下, 丰产桑园每20~25d可采收一批桑叶, 全年可采收8批以上, 亩桑年产叶量可达2 500~3 000kg。但如果过长时间不采收桑叶, 往往会导致枝条下部叶片变黄而受损失。因此, 肥水管理和剪伐形式显得更为重要。

在肥水管理方面。一方面强调培肥地力, 重视有机肥, 一般在每年冬伐后开沟施放1次, 每亩在1 000~2 000kg, 同时施用一定量的复合肥, 也可通过冬季种植绿肥、套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养地。在生产过程中, 注意做到造桑造肥, 除桑树发芽期施用一次化肥外, 还要在每采完一造叶后及时补充追施一次化肥, 一般亩施尿素15kg、复合肥25kg, 特别是夏伐后适当加量追施;另一方面注重桑园保水, 尽管桑树具有抗旱特性, 但仍注意及时灌溉, 以保持桑树旺盛的长势。因广西雨水较多, 因此, 还要注意在雨水季节及时排水, 防止桑园长时间积水。

在桑树剪伐方面。广西一般每年剪伐两次, 且采取交替轮换形式, 以促进桑树的生长旺势。其中冬伐在冬至前后进行, 桂南稍早、桂北则晚些, 剪伐形式以中低刈为宜, 即剪口距地面30~50cm。夏伐在7月上中旬进行, 以根刈为宜, 即剪口距地面约10cm或齐地面平剪。

2 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推广应用情况

2000年后, 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广西掀起了新种和更新老桑园的高潮, 一些地方有组织的扶持农户种植优良品种, 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杂交桑新品种在广西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到2006年全广西种植规模已超过100万亩, 达到103.4万亩, 约占当年广西桑园总面积的57.25%、全国桑园总面积的8.21%。也就在这一年, 广西桑园种植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以后随着广西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展, 这两个品种在广西的种植面积也持续扩大, 所占比重持续增长。但2012年这两个品种在广西的比例有所下降, 主要是一些地方新种的桑园种植了桑特优2号三倍体桑, 或引进广东等外省品种, 如抗青枯病品种和一些嫁接桑品种等, 这些品种增幅大于桂桑优系列品种的增幅, 如表1。

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资料整理。

3 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示范基地测产情况

2011年,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宜州市农业局、象州县农业局和横县农业局等部门, 在宜州市石别乡 (镇) 永定村纳单屯、象州县大乐镇那扶村委庙鸡村小组和横县云表镇旺庄村镇兴屯建立超高产杂交桑核心示范基地3个, 桑园面积达到900亩。示范基地连续打造三年, 成效显著。我们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三年都对三个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 每个示范基地每次抽取12户蚕户, 测产统计结果详见下表。平均亩桑产叶量能达到3 218.33kg, 亩桑平均养蚕4.35张, 比全区亩桑平均 (2010年全区亩桑平均养蚕量为2.69张) 养蚕量提高61.7%, 如表2。

单位:亩、kg、张

4 讨论与小结

(1) 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是两个极其优良和应该大力推广的桑树品种, 具有产量高、叶质优、易采摘、耐剪伐、易繁育 (为种子繁育) 、适应广等优点, 已经在广西各地得到大规模种植和推广。至2012年, 两个品种在广西已经种植184.8万亩, 占广西桑园面积的73.35%, 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64%。通过对示范基地的测产试验, 两个品种的平均亩桑产叶量能达到3 218.33kg, 亩桑平均养蚕4.35张, 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农民的桑园管理水平, 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2) 在推广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到, 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两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是有区别的, 应该根据桑园地形、采收形式、桑园用途等方面来选择是种植桂桑优12还是桂桑优62。桂桑优12适应性强、抗逆性特别是抗旱性强, 适应广西各种土壤地块种植, 特别是山区、丘陵和肥水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桂桑优62适合在水田、平原等土肥较好的条件下种植。桂桑优12生长旺、耐剪伐、枝条数多、叶质柔软, 适合小蚕共育和条桑育;桂桑优62高产性能优、生长期长, 适合片叶育。

(3) 种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是以条桑育为主的桑园, 建议最后一造采片叶 (或芽叶) , 保留枝条过冬, 冬伐也留长枝, 仅剪去枝条梢端小部分, 利用枝条积累的营养和冬芽, 增加春发条和叶片数, 提高单叶重, 同时对防治花叶病也十分有效。二是桂桑优62对花叶病的抗性较强, 但要注意对桑赤锈病的防治。三是在桑园管理上, 桑园的肥水条件必须跟得上, 冬施有机肥, 及时施足追肥;雨季用叶要适当偏老, 以利于提高叶质。

摘要:为了解决广西桑树品种老化和桑园产量低产等问题,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 选育出超高产杂交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并研究出配套技术, 该品种具有投产快、稳产高产、叶质优良等优点。至2012年, 这两个品种在广西已经种植184.8万亩, 占广西桑园面积的73.35%, 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64%。通过对示范基地的测产试验, 两个品种的平均亩桑产叶量能达到3 218.33kg, 亩桑平均养蚕4.35张, 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农民的桑园管理水平, 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杂交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方容.桂桑优62和桂桑优12的特点及栽培[J].广西农业科学, 2001 (4) .

新疆地区杂交饲料桑引种试验研究 篇2

关键词:饲料桑,抗旱,抗寒,生物量变化

饲料桑具有抗干旱、抗风沙、耐严寒、耐贫瘠的生态学特性,适宜在南疆及荒漠化地区大量种植。为了探索饲料桑在南疆四地州干旱荒漠化地区推广的可能性,我们从国内引进了抗性相对较好的几个饲料桑品种,连同本地品种新桑8号,在和田蚕科所试验地进行了栽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品种

分别从广西、江苏、河北和新疆蚕业研究所引进了抗旱性相对较好的几个饲料桑品种:桑特优1号、桑特优62、桂桑优12、河北冀桑、丰弛桑和本地桑树品种新桑8号。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将引进的饲料桑品种随机栽植建立饲料桑试验品种园,共分6个小区,每个小区设5个试验重复,栽植时间为2013年4月,栽植时苗木定干高度为10cm,栽植密度为5500株/亩,株行距20×30cm。

从2013~2015年对每个品种的抗旱、越冬情况、生长量、粗蛋白含量进行调查。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Excel 2003进行整理,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桑各品种抗旱性

抗旱性是制约南疆地区饲料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抗旱性,分别在策勒治山站30d持续40℃以上高温相同管理条件下调查各品种饲料桑移栽后成活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各品种饲料桑抗旱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旱性最强的是新桑8号和桂桑优12,桑特1号最差。

2.2 饲料桑各品种的越冬抗寒性

南疆地区冬天气温较低,北风较大,苗木越冬时比较容易风干。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抗寒性,分别在2013~2015年春季对各品种的饲料桑进行了枯梢长度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抗寒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新桑8号抗寒性最强,河北冀桑、丰驰桑和桂桑优12次之,较差的是桑特优1号。

2.3 饲料桑各品种生物量变化

叶片鲜重是发展南疆地区饲草产业发展及恢复养蚕生产重要指标。为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生物量变化,在2013年对当年栽植各品种饲料桑进行了鲜叶重(kg/亩)的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抗寒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桂桑优12产叶量最高,当年栽植能达到1244kg/亩,桂桑优62次之,新桑8号最差。

2.4 饲料桑各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粗蛋白含量是鉴定饲料桑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结果可以看出,为了了解引进的各饲料桑品种的生物量变化,在2013年对当年栽植的各品种饲料桑进行了粗蛋白含量(%)的调查可以看出,各品种饲料桑粗蛋白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桂桑优12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5.57%,河北冀桑次之,桑特优1号较差。

3 结论

杂交桑品种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桑品种

桑树杂交组合(杂交桑):沙2伊伦109、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

1.2 试验地点和海拔高度

在禄劝县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气候区,建立试验点:在海拔1 850m的冷凉蚕区的6户栽桑养蚕农户建试验桑园;在1 200m的温暖蚕区的5户栽桑养蚕农户建试验桑园;在550m的湿热蚕区的4户栽桑养蚕农户建立试验桑园。参试桑园共120亩。

1.3 种植密度、树型

2009年春栽植建立试验桑园,栽植密度在1 800株/亩,各试验桑园每个桑品种分别栽植30株。树型养成中低干桑(栽植当年定苗干高15cm,次年主干高20cm),杂交桑苗木直接用于种植建园,种植后不再进行嫁接改良。

1.4 调查方法

种植后第二年即2010年,从春期养蚕开始跟踪调查到晚秋蚕结束。主要调查平均亩桑产叶量、单株单条平均枝条年生长总长、平均亩桑养蚕盒数、平均亩桑养蚕产茧量。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杂交桑品种在不同海拔气候区的生长高度、产量见下表。

从海拔高度上看,低海拔试验区光热条件好,土壤水分和雨水好,杂交桑的优势得到充分的表现,枝条长度、亩桑产叶量、亩桑养蚕量和亩桑产茧量成绩最好;随着海拔升高参试的4个杂交桑品种的枝条长度、亩桑产叶量、亩桑养蚕量和亩桑产茧量都有明显下降倾向。

从品种上看,参试的4个杂交桑品种中以新品种桑特优2号表现最好。在海拔550m的湿热区,种植建园次年就可养蚕近4盒,当年栽桑当年就可投产养蚕、次年就可进入丰产期。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也比沙2伊伦109表现好。另外调查了叶片厚度,桑特优2号的叶片厚度接近农桑14号,而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的叶片厚度稍比农桑14号薄。

3 讨论

影响桑园产量的因素很多,海拔高度、桑品种、栽植密度、树型养成与剪伐、土壤肥力与肥料水平、桑园管理水平及病虫害都能影响桑园的产叶量和质量。在同样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选栽优良桑品种是提高桑叶产量和蚕茧产量的首要保障。

桑树良种(优良株系)需嫁接繁殖苗木,苗本成本较高;且嫁接苗一般在春节前后从江浙调进云南省,由于云南省常为冬春干旱,春节前后栽桑成活率较低。加之近年云南省旱情加剧,嫁接苗成活率就更低。如果推广杂交桑,全年都能栽植,且杂交桑苗全年供应都有保障[6]。在6月雨季栽植杂交桑,成活率、成园率都很高,当年种植就可投产养蚕。另一方面在云南高原栽桑多数是在欠发展的山区,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区域,群众经济条件差,投资购买嫁接苗来发展栽桑养蚕,仅桑苗投入成本就较大,发展推广难度大。如果推广优良杂交桑品种,只要栽培技术到位,不仅能减轻栽桑建园的投入,而且当年就可投产养蚕,次年就可进入丰产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少数民族山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能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建议云南省各地根据当地的条件大力推广应用优良杂交桑品种桑特优2号、桂桑优62、桂桑优12,推动云南蚕业快速发展。

据观察在海拔1 200m以上的区域当年栽杂交桑当年就可养一批蚕,前几年产量较高,但之后丰产性能有退化的现象。杂交桑能否进一步提高产量,栽植几年后是否有必要嫁接改良,或应用配套的持续丰产技术还需深入研究。在海拔1 200m以下地区生产实践已证明能连续丰产6年以上,种植以后没有必要再嫁接改良。

摘要:调查4个杂交桑品种在云南省海拔550m、1 200m和1 850m三个区域的生长情况和产量, 结果表明:杂交桑适应性较强, 具有良好的丰产性, 当年种桑当年可投产养蚕, 次年进入丰产期;随着海拔升高, 产量下降;桑特优2号表现最好, 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显著优于沙2×伦109。建议在云南省大力推广种植优良杂交桑, 降低种桑建园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 推动蚕业发展。

关键词:杂交桑,栽植,云南,高原地区

参考文献

[1]朱方容, 雷扶生, 胡乐山, 等.桑树杂交组合的选育研究[J.]广西蚕业, 2005, 41 (1) :7-14.

[2]朱方容, 雷扶生, 胡乐山.广西桑树品种选育研究与优良品种的推广[J.]广西蚕业, 2004, 41 (2) :32-38.

[3]奚治龙.丰驰杂交桑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蚕业, 2009 (, 4) :18-19.

[4]麻继强, 覃金鼓.杂交桑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 1) :138.

[5]覃金鼓, 麻继强, 姜虹, 等.不同杂交桑品种养蚕的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9 (, 4) :84-85.

杂交桑品种 篇4

1 苗床制作

选择透气向阳、灌溉管理方便的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作为苗床地, 应翻挖欠细, 除去杂草石子, 按宽1.33m, 长度根据地势确定, 四周作埂, 埂高10cm, 埂宽20cm作成低床, 床内施入适量过筛的土杂肥及草木灰, 进行浅翻整细后, 再施入优质去渣水粪 (每平方米约施35kg) , 边施水粪边进行浅翻, 翻土深度约6cm, 耙细淌平, 收汗24h后, 4cm见方划格。

2 杂交桑种选择及浸种

2.1 杂交桑种选择。

目前我省采用的杂优组合的亲本大多是广东桑或具有广东桑血统。如塘1 0×伦109、沙2×伦109、丰驰桑、粤桑2号4x、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

2.2 清水浸种。

先将桑种用干净清水浸泡24h后, 取出种子, 晾干种皮后即可播种。

3 播种浇水

每方格内用竹签沾播3~5粒种子。播好后在苗床面撒上一层细土, 盖没种子为度。盖种后用喷雾器喷清水于苗床表面, 水分应浇足, 使桑种与土壤紧密结合, 保持盖土湿润, 以满足桑种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

4 薄膜覆盖

播种后, 先用竹块插于苗床埂上, 间距0.67m, 作成拱形架, 再在架上盖薄膜, 薄膜四周用细土盖紧, 以保持床内的温湿度。若床内温度超过32℃时, 要在农膜上盖稻草遮荫降温。

5 苗床管理

5.1 保温保湿。

播种7~12天后, 种子发芽出土, 做到早晚喷水, 保持苗床湿润, 不能缺水泛白。

5.2 防治烧苗。

发现苗床温度超过30℃, 即要揭开苗床两端薄膜, 通风、换气、降温, 或者搭建草棚遮荫。5.3防治病虫害。发现病害应立即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雾防治, 发现虫害用40%乐果或敌百虫1000倍液喷施苗床及外围四周。

5.4 防治杂草。

当幼苗长到1~3片真叶时进行。

5.5 揭膜炼苗。

30~35天, 当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 及时揭膜炼苗3~5天。

6 桑园建立

6.1 移栽技术。

5月上中旬, 苗床浸水24h后, 采用带土移栽。采用座窝稀肥、座窝药、座窝定根水, 地膜全覆盖的“三座窝, 一张膜”的先进栽培技术。

6.2 移栽规格。

单行规格:1.33×0.5m, 1000株/亩;1.33×0.33m, 1500株/亩;1.33×0.67m.750株/亩;宽窄行规格:1.33×0.67×0.67m;2×0.67×0.67m;1.33×0.67×0.5m。

6.3 栽后管理。

果桑新品种3款 篇5

白玉王果桑:5月上旬成熟, 果实中等大小, 果色玉白, 汁多、味甜、品质佳, 是珍稀名贵的果桑品种。

四季果桑:果桑最新品种。果色紫黑, 平均单果重7g, 南方一年四季均可结果, 北方冬季用温室大棚也可结果。早批果4月上旬成熟, 第一批果夏天成熟, 第二批果国庆、中秋期间成熟, 第三批果元旦、春节期间成熟, 是送礼佳果。四季果桑为桑科属落叶乔木的灌木, 喜光喜温, 冬季能耐-25℃左右低温, 对土壤要求不严, 全国各地露天、大棚、盆栽均可植种, 抗性强, 几乎不用喷农药, 不需种配授粉品种, 栽培技术简单粗放, 管理方便, 挂果率高。定植当年就有产量, 第二年进入丰产, 3年树株结果50kg以上。

杂交桑品种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桑品种及栽培

供试果桑新品种“SG01”由苏州大学提供, 以“大10”作为对照品种, 于2006年冬建立品比试验桑园。栽植株行距为1.2×1.4m, 亩栽约400株。栽植前, 开挖深宽为50×50cm的栽植沟, 施有机肥 (鸡粪) 2 500公斤。栽植后, 离地30 cm剪定主干。

1.2 桑园管理

春期发芽后, 在5月中下旬, 当新梢生长到25cm时, 采用摘芯方法促使腋芽萌发分支, 最后每株保留健壮新梢4~6根, 夏秋期基本不采叶片, 在此期间调查枝条和叶片的生长特性。全年施肥2次, 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时期, 各施用复合肥 (N∶P∶K比为15∶15∶15) 40公斤和20公斤。其它桑园管理工作按常规要求进行。

1.3 调查项目

在秋期生长季节, 取25片代表性叶片, 调查桑叶大小与含水量等性状。晚秋落叶以后, 调查枝条长、节间长和围粗等性状。同时, 观察不同桑品种的有关农艺性状, 如抗倒伏性、腋芽萌发情况等。

1.4 叶质分析

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 测定供试品种的桑叶化学成分。其中, 粗蛋白测定采用凯氏法, 粗灰分测定采用灼烧法, 钙测定采用EDTA快速测定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桑新品种“S G01”枝条生长特性

从表1所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与对照品种“大10”相比, 果桑新品种“SG01”虽然发条数略有减少, 但单株总条长反而增加了30.9%;其次, “SG01”的节间距比较短, 单位条长上的叶片数增加;第三, “SG01”枝条围度也明显大于对照桑, 相对指数增加了24.1%。总体上看, 新品种“SG01”枝条伸长较快, 枝条粗长, 说明该品种的生长势比较旺盛。

2.2 新品种“S G01”与对照品种叶片大小的比较

在秋期生长季节采摘25片成熟桑叶, 测量叶长和叶幅, 作为叶片大小的比较指标, 结果表明:新品种“SG01”与对照桑相比, 两者的叶宽未见明显差异, 叶长是“SG01”较长, 比对照品种增加了17.1% (表2) , 新品种“SG01”表现为叶片较大, 叶色稍浅, 叶片稍薄。

2.3 果桑新品种“S G01”的叶质分析

根据桑叶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新品种“SG01”与对照品种相比, 叶片含水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成熟叶含水量都在正常范围内;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增加了15.4%;粗灰分和钙的含量则较低, 分别减少了14.14%和17.1%。综合上述分析结果, 推测新品种“SG01”的叶质可能比较适合于丝茧育用桑的要求。

2.4 果桑新品种“S G01”的农艺特性

除了枝叶性状存在若干差异以外, 在桑树生长期间, 尤其是在受台风影响的条件下, 对照品种“大10”易倒伏, 侧芽萌发, 形成大量小侧枝, 而新品种“SG01”抗倒伏性强, 枝条直立, 这种差别可能与桑品种的枝条充实程度或髓部大小有关。另外, 在晚秋落叶以后, 对照品种“大10”腋芽秋发现象比较严重, 而“SG01”很少腋芽秋发。

3 讨论

近几年, 我国的果桑栽植是蚕桑生产中又一个新的热点, 是开发新一代饮料的重要原料, 由于桑椹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农民增收效果好等多种因素, 目前已呈现较大幅度的发展态势。但在果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桑品种抗病性差, 病害严重, 造成品质下降;冻害严重时甚至造成颗粒无收, 等等。我们认为, 这些问题的产生也与果桑栽培品种过于单一有一定的关系。目前, 在全国各地种植面积最多的“大10”品种, 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但由于“大10”是从广东地区引进的桑品种, 属于南桑北移, 因而在本地的抗冻害能力较差, 特别是春芽冬发后再遇早春低温时, 可致使主、副芽全部冻死, 对产叶、产果可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些都影响了养蚕成绩及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 由于“大10”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也较弱, 导致病害加剧, 品质下降。而为了防治病害, 人们只好采取频繁用药的被动措施, 这又有损桑椹“绿色安全果品”的实际效果和良好声誉。因此, 选栽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果桑新品种, 对于本市果桑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杂交桑品种 篇7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该品种是我场桑科研组在南桑园大田实生桑选种时, 从南8号地角发现独有一株约30a树龄的老桑树枝叶繁茂, 树势强健, 并在当年采穗进行嫁接繁殖, 通过小样初试, 该品种有良好的丰产性能及抗逆能力。并在西31号地、29号地内建立穗比较基地, 进行生产模拟使用试验, 通过多年的夏伐强化剪定使用, 该品种表现遗传性性状, 稳定, 丰产性能良好、桑葚多而大, 春季叶片大等特点。1990年纳入由四川省蚕业制种公司下达的新桑品种选育课题, 同年并以叶、果兼用桑品种推鉴参加全省第四批桑品种鉴定, 经过北碚、阆中、邛崃、三台多年多季栽培, 养蚕鉴定, 1996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优良合格叶、果兼用桑品种。

2 特征特性

2.1 枝

枝态开展、枝条直立、无侧生枝、皮色青灰, 皮孔点状而少, 平均节距4cm, 叶序2/5, 枝条生长旺, 发条力较强。

2.2 芽

冬芽呈圆锥兼少量球形, 贴生枝条, 芽鳞赤褐色, 枝条中下部副芽较多而小, 芽鳞紧抱, 芽褥较平, 叶痕半圆或小圆。

2.3 叶

成叶卵圆形兼有心型, 叶肉较厚, 叶色浓绿, 光泽较强, 手触叶面光滑, 叶缘乳齿, 叶底切形, 叶尖钝头。

2.4 花果

花叶同开, 多雌花, 偶见少量雄花, 花柱短有茸毛突起, 树成形后结葚较多、葚较大, 筒状, 聚花果各小粒浆果排列紧密, 5月中旬桑葚成熟呈紫黑色。肉较厚、味酸甜, 葚属中熟型, 结实性强, 落果性弱。

2.5 特性

发芽期比湖桑32号早4~5天, 是中早生偏迟熟品种, 发芽率在75%, 止芯芽较多, 新梢生长快, 叶片成熟快。

3 田间栽培丰产性能调查

从附表1性状看来, 叶果一号发条力稍差与对照, 但平均单株条长比高17%~30%, 春季芽率比对照高20%以上, m条长产叶量比对照高38%左右, kg叶片比对照少20%, 单株产叶1.985kg, 春季667m2产可达1191kg, 比对照种高28.51%, 单株全季产葚可达0.5~0.8kg, 667m2产桑葚可达400~500kg, 单芽着葚5~12个。

从表2的秋季性状看来, 平均条长比对照种高17.22%, m条长总产叶量稍低于对照, kg叶片比对照种少8.2%左右, 单株产叶2.214kg, 比对照种高11.44%, 667m2产叶可达1328kg, 秋季早落叶比对照种少23.5%左右, 8h叶片凋萎速度平均在23.78%, 比对照种低7%。全年株产叶4199.7g, 比对照种增产18.89%。

4 生物养蚕鉴定

续表

4.1 养蚕鉴定

从表3养蚕鉴定看来, 叶果一号全龄经过, 4龄结茧率与对照相仿, 虫蛹生命率春、秋优于对照, 全茧量、茧层量优于对照2%左右, 普通茧重量率春、秋季各高于对照1.5%~2%, 万头蚕收茧量, 万头蚕产茧层量春接近2.7%, 秋高5.87%, 667m2桑产茧量和667m2桑产茧层量比对照种高20%~35%。

4.2 抗性鉴定

在栽培鉴定和生产应用中未见病虫害发生, 在大田应用中表现抗旱性强, 在2003-2005年春大量发生桑肥大性菌核病时该品种是唯一未发病品种。在1998年至2005年的桑介壳虫大量爆发时, 也是唯一未发现桑介壳虫害品种。

4.3 主要优缺点

4.3.1 主要优点

枝条直立, 生长旺盛, 树式强健, 桑叶产量较高, 叶质较优, 桑葚大而汁多, 葚产量高, 综合性状优良, 适应性广, 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稚壮兼用品种, 叶果兼用桑品种。

4.3.2 缺点

该品种是叶果兼用桑品种, 在采葚后应补施肥料, 不然将会影响春季产中。

4.3.3 鉴定结果

果叶一号新桑品种桑叶产量较高, 抗性强, 叶质中上水平, 桑葚产量较高, 是目前蚕桑综合利用开发配套的理想品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应范围

该品种生活力强, 适应性较广, 宜平坝、丘陵山区的大行间作桑或四边桑中、低干养成。宜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栽培, 更能表现出优良丰产性能。

5.2 剪伐型式

本品种生活力较强, 生长势较旺, 四边桑或小桑园栽植皆可进行冬季重剪或春伐, 如不以采葚收种为目的可进行春伐剪定或夏伐式剪定, 夏伐桑冬剪梢宜重, 以50~70cm为宜, 便于促使营养生长, 控制生殖生长。

5.3 采摘特点

叶柄较脆, 采摘性能良好, 由于春蚕前期生殖生长较多, 故叶片成熟和营养生长高峰期延后, 所以春伐宜作3龄以后用叶。

注:叶果一号原名为盘桑二号。

摘要:大田选种育出新型叶果兼用桑品种叶果一号, 通过四川省多点多年田间栽培及生物鉴定, 表现抗性强, 桑叶丰产性能优良, 产量超出湖桑32号18.89%, 叶质较优, 各项指标均超过对照种, 结果性强, 产果产量较高, 是比较理想的叶果兼用桑品种, 于199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杂交制种02-03

推广杂交玉米02-03

系统杂交02-03

原位杂交02-03

配套杂交02-03

杂交方式02-03

三系杂交早稻02-03

有性杂交02-03

艾滋病会议记录02-03

艾滋病例会会议记录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杂交制种 下一篇:杂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