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主持风格

关键词: 电视节目 主持人 素养 节目

白岩松:主持风格(精选四篇)

白岩松:主持风格 篇1

一、专业素养, 运筹帷幄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管其他方面有多么优秀, 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必须过硬, 白岩松大学期间主修新闻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对于一个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 新闻专业要比播主专业更具优势。因为, 新闻专业会对新闻有更深的洞察力, 并且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1) 选题紧跟时代步伐。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 而新闻节目不但要把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及时的播报给观众, 还要精选出来符合大众口味的, 受众欢迎广泛的。因此,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 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排序则是需要主持人精心考量的。白岩松在选题上, 往往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当下什么最热, 他就说什么、评什么, 回顾往期“新闻1+1”, 20140616的MH370, 还要失联多久、20140620的玉林狗肉:想吃的和不让吃的、20140627的高考状元, 遗忘还是热捧等等, 都是紧跟时事热点的。而且他的选题分部也广, 时事、经济、政治、军事还有民生, 无一不囊括在内, 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2) 材料引用恰到好处。白岩松在主持过程中总是能够出口成章, 随机的材料引用恰到好处。在主持过程中, 好的材料引用能够吸引观众, 并且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使节目更加灵活生动, 揭露超越事件本身的内涵更加深刻。在“新闻1+1”中, 高考状元, 遗忘还是热捧这一期节目里, 白岩松先是举了辽宁省文科高考状元刘丁宁连续两年夺冠, 放弃港大只为圆北大梦引起众人关注, 而刘丁宁本人却发表公开信, 呼吁大家遗忘自己这个例子, 首先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词汇, 而高考状元更是历年来备受瞩目的, 更何况是连续两年夺取高考状元、如此有个性的女孩刘丁宁呢?但这并不是事件本身所要探讨的问题, 白岩松把视角放在了刘丁宁像一个长者一样在叮嘱浮躁的世人学会遗忘自己、遗忘高考状元, 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下高考热的某些不良社会现状, 发人深省。紧接着举的河北衡水中学堪称“高考工厂”, 每年输送大批高考佼佼者的例子, 阐明了虽然这样的高校为社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然而其严苛的教学制度也需要得到反思, 配以白岩松沉稳持重的语气和精妙犀利的语言, 把整期节目的效果推向最高点。

(3) 认清自己, 巧妙转型。如今, 新闻评论类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核心, 而节目主持人若想在这样的节目激流中站稳脚步, 则必要体现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纵观新闻评论类节目, 主持人转型为新闻观察员越来越成为一个必要发展趋势。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枢纽和桥梁, 是隐身于节目中的, 他负责将整个节目完整、有序的贯穿起来, 而所谓的新闻观察员是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置身于事件当中去, 客观真实的评价事件、深刻的思考以达到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的目的。对于白岩松来讲, 他不仅仅认识到了由新闻评论类节目转型到新闻观察员的重要性, 还结合自身特点, 巧妙地将二者结合。不仅做到了对新闻事件客观真实的报道、反映、评价, 还注意到了自己同时也是主持人的身份, 兼顾了节目的完整性、连贯性, 使节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他在评说新闻时, 也懂得把自己的思考清晰明了地传递给大家, 但同时, 他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隐于节目背后, 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个人魅力, 艺术融合

一个节目、一个主持人能否吸引更多的观众除去其本身价值, 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幽默的语言、良好的外在形象或是强有力的亲和力都是既能够感染观众的, 个人魅力的完美绽放是一种艺术。白岩松在主持时深邃的眼眸、笔挺的身姿、严谨的语言都在观众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象, 这也就是白岩松的个人魅力所在。

(1) 谨思慎言, 条理清晰。中传新闻系出身的白岩松是一个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的人, 他在节目主持中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在内心里百般斟酌打磨过的, 在“新闻1+1”中, 他在将问题抛给别人时的用语往往是“比如……”、“像……”给人以明确的方向感, 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在抛出一个新闻事件之前, 白岩松常常喜欢用一串语调逐渐加强的排比问句, 给人带来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让读者不由自主的继续关注。白岩松在评论新闻事件时往往单刀直入, 言语犀利, 直接切中要害, 让观众轻而易举的看到他自己的内心所感所想, 用最精练的语言把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传递给观众, 但又在需要收住的地方适时调整, 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

(2) 知识丰富储备精良。我们经常看到的白岩松, 无论出现在哪都能用他那张嘴引发众人的深思, 那么深邃的语言是如何从他的嘴中凝聚出来的呢?白岩松能够妙语连珠, 其原因并不难探究, 白岩松的知识储备特别丰富, 涉猎面特别广泛, 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演讲说过:“同学们在大学里一定要多做梦, 甚至可以梦游。我现在所处的是人生的舍弃阶段, 而你们所处的是人生的选择阶段!别放弃做梦, 其实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一步到位的最满意的工作!然后心理落差大到可以发电的地步。……而实际上你就是一个骑手, 先骑上一匹马, 只要你优秀, 你就能找到更好更棒的马……”一个好的主持人, 他的业余生活大部分都会用在像狼一样不断的猎取各方面的知识, 丰盈自己的语言库和思想库。

(3) 人文关怀深入人心。白岩松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最后的重点往往落到人文关怀上, 而人文关怀也就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在新闻1+1“云南罗平, 枪声过后”这期节目中, 白岩松对警方给出的枪支走火的解释采用了客观的态度, 但是对于被害百姓, 白岩松是表现出极度痛心的;在“‘问题学校’治得了‘问题学生’吗?”这期节目中, 白岩松对死者的死亦是极度痛心的, 同时, 他更严肃地指出了学校办学和教育检查机构等一系列的令人不齿的行为。无论是在哪一类专题节目中, 白岩松秉承的理念都是以人为本, 加强人文关怀, 他总是以自己独到的品评风格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 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想做好节目, 首先要把自己融入新闻中去, 只是坐在直播间里是播不出来真正的新闻的, 白岩松在许多节目、采访中, 都亲自下到新闻现场, 用他自己犀利的眼睛、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索新闻的最深处。

三、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行业能否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影响力, 白岩松不管是从他本人还是他的节目都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白岩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 以至于在说话时都流露着高端的姿态, 不仅如此, 白岩松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 在新闻采访、主持节目等方面都追求高端的走向, 他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己, 也正因为他这种源源不断的自我提升, 才能在观众心中永远占据首要位置。

对于大众来说, 如今的白岩松已经不再是白岩松本人了, 而是代表着一种风格, 大多数人提起白岩松都是央视的“名嘴”、“主持人”、“一哥”, 他在人前的形象基本被定义为“戴着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主持人”、“北京奥运会的解说员”等等, 这无疑证明了白岩松俨然已经为大众所接受、所认可了。

参考文献

[1]张少宇.白岩松主持艺术浅析[J].青年作家, 2012 (8) .

[2]郭倩.由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到新闻解说员[J].艺术科技, 2011 (2) .

主持艺术白岩松 篇2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初(3月份)经崔永元推荐 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 人至今。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

1997年开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他亲自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及撰稿,他的主持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

1968年8月20日,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从小,白岩松就迷上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样幽蓝,就像一面由许多蓝宝石镶嵌成的湖,美得让人神往;草地上的白云,远看像银色的蒲公英,近看又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白猫;家门前的两株苍松,似乎想要攀上天空,拜访那面嵌满宝石的湖。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2007年白岩松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2008年白岩松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动中国2008》。2009年白岩松参与主持转播国庆60周年庆典。2009年华语主持群星会获终身成就奖。

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他的语言更华丽,更有诗情画意,但藏在一副眼镜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稳。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他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朴实无华、一身正气,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白岩松。

白岩松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 篇3

1 书面语言的双重

1.1 诗人的气质,文学家的浪漫

白岩松喜欢音乐,曾经也有过创办流行音乐电台的理想;他喜欢读书,他大学时的班主任曹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白岩松骨子里就有一种文艺范。”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塑造了他的这份气质与浪漫。

在1993年,白岩松开始筹办《流行音乐世界》,他在《痛并快乐着》中描写了当时的工作状态:“从评论到散文,从专访到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成了我文字创作的高峰期”。他在书中还写道:“一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香草、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那绿色、那高高在上的白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性的白岩松。

1.2 质朴无华而充满哲理

在白岩松的书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绘,他文学的才华渐趋转化为成熟而稳重的文字形态。

白岩松曾给刚诞生不久的儿子写了一封人生邮件:“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荣光。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这是现实浓缩后的哲理性思索。

深刻与成熟源自现实,源自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文字是它的外化。白岩松就抵制家乐福一事在《幸福了吗?》一书中写道:“我太理解这样的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我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有一次与青春荷尔蒙有关的爱国主义的激情爆发,像成人礼,也像与这个国家建立休戚与共关系的仪式。”这样大气的文字关乎年轻一代,更关乎国家命运。

2 口语表达特色

2.1 反应机敏、干净利落

无论是作为记者、主持人还是评论员,临场的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突发状况,记者或者现场主持人应具备对周围动态机敏的观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参加了央视的第一次现场直播,作为随行记者做驻港部队的全程报道。由于白岩松在直播出现问题时的机敏反应,妥帖衔接,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直播记者。

从香港回归七十二小时直播开始,白岩松拉开了主持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大幕。三峡大江截流、两会直播报道、澳门回归、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入世、伊拉克战争等等,几乎所有的大型新闻事件,随处可见白岩松的身影。

2.2 口语化,蕴含人文关怀

口语化不是大白话,其也需要表达方式和内容叙述方面的精彩性。没有吸引力的大白话就成为了另一种空话和套话。在白岩松看来,他属于“第三语言系统”,既不是传统的八股文、官话、套话,也不是街头巷陌的白话,其语言比现实中的口语稍微“高”一些。

在2014年5月份的一期《新闻周刊》中,白岩松用其“第三语言系统”说:“孩子们长大了,想法多了,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却无人说起;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弱了,生活中的拮据、疾苦却无从倾诉。”

白岩松积极探寻主持语态的转变——从散文化到口语化的主持语态,恰恰也是他遵循“平视”的理念,让主持与评论更人性化,让公众从中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2.3 追求创新性

对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很容易形成一种结构式的固定思维,甚至是固定模式的语言表达。新闻不怕反复提及,却怕没有新意的机械重复。而白岩松在这条路上,始终追求着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2013年3月17日,白岩松现场直播李克强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报道开头,白岩松对李克强总理进行介绍:“他是2007年十七大成为常委的,这是一个天生跟7有缘的人,他七月出生,巨蟹座的嘛,今年57岁,是改革开放后上任的最年轻总理,今天是3月17号,作为七常委之一的他在礼拜日,大家叫星期七……这一切7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作为共和国的第七任总理将第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连串的“七”体现了白岩松对细节的准确把控,更是他追求新角度下的创意性表述方式,其本身也是对创新的召唤与回归。

3 结语

白岩松是眼光独到的记者,是侃侃而谈的主持人,是敢说敢评的评论员。他诲人不倦的言论与批评,彰显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他追寻着新闻的客观和准确,践行和推动了新闻语态的变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岩松.痛并快乐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2]白岩松.幸福了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高考人物素材走进主持人——白岩松 篇4

【导语】

大气沉稳的主持,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他的睿智更博得了观众们的青睐。他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救灾、国庆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活动的报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此外,他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2001年11月,由他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现还担任《新闻会客厅客厅》主持人。他就是白岩松。

读书感悟家在途中

文/白岩松

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童年的时候,家是一声声呼唤。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面前露面,而是与住得相邻的同学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旁回响。

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的地方。

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

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的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能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

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之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种新的小家。

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就说的地方。不久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的力量。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又变得祥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选自《读者》2006年第17期)

不老的话题永远的牵挂

——《家在途中》赏析

家,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东西,谁一生没有家,从小家就是我避风的港湾:生气时,家是我发泄的地方,离开后,家又是我远方的牵挂,想家里的父亲母亲,想家乡的乡里乡亲,想院子里的柿子树,门口的老槐树„„

以“家”的概念的变化为线索,体现了作者对家的眷恋和怀念。童年时期“家是一声声呼唤”“一个想逃的地方”;长大后离开家了,家又是我始终的思念;有家了,家“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就说的地方。”后来,家又是“悲伤”“坚强”“祥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同时期对家有不同的感受。

得意了,家告诉你要淡然;失败了,家告诉你要坦然,家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你最好的伙伴。小时候,家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我们生长在家的牵挂里;长大了,家是父亲的呵斥,我们生长在家的期望里,而如今,我也有了家,家是一句轻声的问候,是彼此的相敬如宾,是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我们都生长在家的包容里。

课余我们可以拜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更加具体的了解他。

[名家名片]:现为《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制片人。曾主持过许多大型的活动,并多次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1997年获主持人“金话筒”奖,并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座右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读者评价】

他具有“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主持风格。看惯了《东方时空》里正襟危坐的白岩松,一下转到了奥运会前沿评说体育比赛,一时不能适应。没想到畅谈起体育来,倒显出了他的“英雄本色”,再看过他的《痛并快乐着》,才知道他是个十足的体育迷,尤其是对足球更是情有独钟。十几天的奥运之旅,他留下了颇多感想,以他独特的视角,带有哲理性的评论,更显风景独特。

趣闻逸事

白岩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一是音乐。他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二是足球。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当然,现在这碗饭嚼起来没有过去“香”了。三是心理调节。“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

名家撷英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

季羡林先生,走到了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大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啦,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六十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选自《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简析】

文章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学生给季羡林写留言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高的学位,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告诉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再做一个在你行业内优秀的人。文章以小见大,行文流畅,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身上的人格力量。

【挑战名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白岩松大学演讲 下一篇:白岩松:同学,至少还有你_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