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湿化(精选四篇)
微量湿化 篇1
关键词:喉癌,气管切开,微量泵,气道湿化,护理
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气囊充气后可预防伤口出血及血块阻塞气道, 常作为喉癌病人气管切开术后的首选, 而这种套管为不可取出清洗消毒的内套管。气管切开后气流改道, 失去了正常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 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及排痰不畅等, 而湿化可使其管壁纤毛运动活跃, 将附着于纤毛的黏液不断上推, 有利于吸出或咳出[1]。因此, 气道的湿化成为气管切开病人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我科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收住喉癌气管切开病人26例, 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液体进行气道湿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科收住诊断喉癌气管切开病人26例, 其中男25例, 女1例;年龄44岁~72岁;气道湿化时间10 d~12 d, 平均11 d。
1.2 方法
用50 mL注射器抽取0.45%氯化钠50 mL后与延长管连接, 延长管的另一端连接去掉针头的头皮针, 排气后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泵上, 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3 cm~4 cm, 并用胶布将其在套管口固定好, 接通微量泵电源。根据痰液黏稠度和引流通畅情况调整泵入速度为6 mL/h~16 mL/h并匀速泵入。
1.3 结果
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 痰液稀释, 病人易自行咳出, 减少了吸痰的次数。无痰痂形成堵塞气道出现呼吸困难及窒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气管切开后切口疼痛、渗血及痰液增多、呼吸不畅、吸痰操作导致的刺激性呛咳, 严重降低了病人的舒适度。气管套管造成病人形象紊乱、失语后沟通不便、持续气道湿化的活动受限, 使病人出现恐惧、烦躁、易怒的情绪甚至拒绝护理和治疗。允许病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情绪宣泄并对其行为表示包容, 选择病人情绪平静时进行宣教, 让家属和病人知晓气道堵塞的严重后果和良好的气道湿化可减少气道的堵塞, 避免窒息的发生, 保证呼吸道通畅。教会病人应用身体语言、书写等方式进行交流, 让病人正确配合和参与气道持续湿化的管理。
2.2 严格无菌操作
湿化液现配现用、每隔24 h更换延长管及头皮针, 如有污染或堵塞及时更换;注射器、延长管及头皮针连接紧密, 以防脱落进入气管, 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或处理延长管受压、扭结、头皮针阻塞和湿化液完毕等影响湿化效果的因素, 保证持续湿化的有效性。
2.3 掌握湿化液的用量
痰液黏稠程度和引流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不同痰液黏稠度病人气道湿化剂量不同, Ⅰ度痰液病人气道湿化过度, 6 mL/h湿化量能逐渐纠正湿化过度并达到湿化满意的状态;病人痰液Ⅱ度是满意的气道湿化状态, 12 mL/h湿化量能使83.3%以上的气管切开病人保持满意的湿化状态; Ⅲ度痰液病人气道湿化不足, 16 mL/h湿化量能使原本湿化不足的病人逐渐转向满意的湿化状态[2]。如病人频繁咳嗽、气道内痰鸣音多、痰液过度稀薄, 需不断吸痰, 说明气道湿化过度, 应及时减少湿化量到6 mL/h。如病人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咳出, 导管内有痰痂, 病人出现烦躁、吸气性呼吸困难, 说明气道湿化不足, 应给予16 mL/h湿化量。如痰液能顺利咳出、导管内无痰栓、气管内无痰鸣音, 并且呼吸通畅、病人能安静休息说明湿化满意, 应给予12 mL/h湿化量继续气道湿化。
2.4 持续湿化时间
喉癌放疗前行气管切开病人术后10 d左右气管瘘道已形成、伤口已无出血, 即将带气囊无内套管的气管套管更换为带内套管的塑料气管套管。此时病人意识清醒可自行咳嗽清理呼吸道, 内套管又可根据需要随时取出清洗、消毒, 为呼吸道通畅提供了保证, 因而更换为带内套管的塑料气管套管后气道的持续湿化即可停止或改为每天1次或2次雾化吸入。
3 小结
选择0.45%盐水为气道湿化液, 是因为该液体为低渗溶液, 进入气道内水分蒸发浓缩后接近生理盐水, 留在气道内的水分渗透压既符合生理需要又稀释了痰液, 同时痰液稀薄不需要重复吸引, 也降低了因吸痰而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3]。虽然生理盐水是最传统的基础湿化溶液, 但其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 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 引起支气管水肿, 不利于气体交换[4]。作为等渗的生理盐水, 国外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对稀释和溶解痰液无效。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优点在于湿化液沿套管管壁缓慢流入气道, 每一滴湿化液量极少, 且在滴注过程湿化液又被呼吸气流冲散成更小的水滴随气流进入下气道, 减少或避免了对气道黏膜的刺激, 减轻了刺激性咳嗽引起的切口疼痛和出血;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液使气道处于持续湿化状态, 可明显减少痰痂的形成, 有利于痰液的稀释与排出, 减少了吸痰次数和因吸痰引起的呛咳、黏膜损伤, 同时有效防止了气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5]。
参考文献
[1]刘文文.0.45%氯化钠作为人工气道湿化液的临床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1) :1828-1829.
[2]安聪娟, 张瑞丽, 魏忠梅, 等.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痰液黏稠度患者泵点湿化液量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2A) :3918-3920.
[3]王殿芝.气道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9, 9 (2) :56-58.
[4]杨青, 方利, 孙长芳, 等.气道湿化液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旬版) , 2006, 22 (23) :73-74.
微量湿化 篇2
关键词:微量泵,气管切开,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立人工气道[1], 常会引起呼吸道干涩, 并因此生发许多并发症, 为患者的抢救和恢复带来困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6月间气管切开的患者78例, 包括男41例, 女37例, 年龄分布情况为, >60岁者29例, 30~60岁者33例, <30岁者16例, 年龄58.3±2.1岁;进行人工气道的原因为重度呼吸衰竭36例, 脑梗死和脑出血9例, 颅脑重型损伤7例, 急性喉炎6例, 心肺复苏术后11例和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起始病因等无显著差异, 数据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气管切开, 并采用气道湿化, 观察组39例采用湿化液持续滴注, 通过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的方法保持气道湿化, 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性湿化液滴注湿化气道。
1.2.1 湿化液配置
湿化液均采用地塞米松、a ̄糜蛋白酶及庆大霉素, 注入生理盐水混合而成。湿化液配置组成为[2]:地塞米松 (2.5mg) +a ̄糜蛋白酶 (8×104U) +庆大霉素 (8×104U) +生理盐水 (0.5%, 50ml) , 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酌情追加舒喘灵或抗生素适量。湿化液要求随用随配, 搁置时间不超过2h, 以免细菌污染。
1.2.2 湿化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性湿化气道, 常温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湿化液5ml, 滴入气管外置的保护套管内, 要求速度缓慢, 每小时操作1次, 根据痰液适当增减。观察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 用无菌注射器按注射法抽取湿化液50ml, 混合均匀后连接延长管, 另一端去掉针头, 排气后置于微量泵, 并将用无菌注射器前端剪去, 与注射器连接, 胶布固定。整个过程要保证无菌操作, 并且无菌管、气管套管口均用双层无菌湿纱布包裹覆盖, 每天更换1次, 或者发生污染保证随时更换。微量泵的流速要根据室内温度、痰液等多方面因素调节, 一般尽量控制在3.0~5.0ml/h, 如果痰液稀薄, 或呼吸平稳, 痰液比较容易吸出时酌减药量至完全撤除。并每2h翻身一次, 以空掌叩背排痰, 随时听诊, 如果发现肺部痰鸣音改变, 或自觉有异物刺激欲咳嗽时, 及时进行吸痰。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质和量、有无痰痂、是否需要吸痰、是否发生黏膜出血以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3]
气道湿化可分为:湿化满意:即痰液稀薄, 量少, 易咳出或能顺利吸出, 痰液在吸痰管内壁易冲洗;肺部无痰鸣音, 呼吸平稳。过度湿化:即痰液清薄, 常自行喷射而出, 在吸痰管内壁无滞留;肺部痰鸣音较重, 因痰液逆流, 所以患者咳嗽频作、烦乱。湿化不足:即痰液质地粘稠, 色深黄, 甚至有痰痂形成, 吸痰后在吸痰管内壁不易冲净, 甚至阻碍呼吸, 肺部可有清晰的干啰音,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湿化效果
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和吸痰次数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吸痰次数比较,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对于需要做人工气道进行救治的患者来说, 应用微量泵进行气道湿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 它是持续性、匀速、均匀浓度的泵入, 避免传统方法中, 浓度开始较大, 湿化过度痰液喷射, 而时间较长后, 浓度不够, 湿化不足形成痰痂, 对患者造成的应激性呛咳反应较多;而且, 在泵入时, 痰液可自行排出, 避免患者因吸痰次数较多对气道内壁的黏膜造成的伤害, 使气道功能不致因切开而有大的伤害, 减少了感染发生的几率, 患者预后良好[4]。
综上, 可以看出, 在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时, 微量泵可以提高湿化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牛月春, 梁凤珍, 袁秀梅.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5) :92-93.
[2]张春兰, 丁小红, 黄春娥.微量泵在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0) :41-42.
[3]丁焕发, 张利惠, 李慧.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3) :40-43.
微量湿化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2011年6月我科气管插管病人199例, 男107例, 女92例;年龄22岁~91岁, 平均64.7岁;均为重症胰腺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药物中毒、多发伤、心肺复苏 (CPR) 术后等气管插管病人停机械通气后给予氧气吸入的病人。
1.2 气道湿化方法
1.2.1 湿化装置的准备
6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5 mL, 再抽取灭菌注射用水25 mL, 配制成0.45%的湿化用水, 共50 mL安装于BRAUN微量注射泵上, 连接延长管和去掉针头的5号头皮针, 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插管15 cm~18 cm, 妥善固定。
1.2.2 评估痰液情况
Ⅰ度 (稀痰) :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 能轻易咳出, 吸痰后吸痰管内壁无痰液滞留;Ⅱ 度 (中度黏稠) :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 需用力才能咳出, 吸痰后少量痰液在吸痰管内壁滞留, 但易被水冲干净;Ⅲ度 (重度黏稠) :痰的外观明显黏稠, 常呈黄色, 并伴有血痂, 不易咳出, 吸痰时吸痰管常因过度负压而塌陷, 吸痰管内壁上有大量痰液滞留, 且不易用水冲净[3]。
1.2.3 控制湿化量
评估病人痰液情况, 根据痰液情况给予不同的湿化液量, Ⅰ度4 mL/h~6 mL/h, Ⅱ 度6 mL/h~8 mL/h, Ⅲ度8 mL/h~10 mL/h。
1.2.4 掌握恰当的吸痰时机
受气管插管的影响, 易致呼吸肌疲劳, 咳嗽反射下降, 必须依靠气道吸引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吸引不能作为常规操作, 一般是病人咳嗽无力、呼吸抑制或清醒病人主诉有憋气感, 同时听到病人咽喉部有痰鸣音或听诊有啰音; 病人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1.2.5 常规护理
在呼吸道充分湿化的基础上做好常规护理。做好体位引流, 2 h翻身、叩背1次。及时清除痰液, 吸痰时手法要轻柔、准确, 尽量减少刺激并达到有效吸引。
1.3 评价标准
1.3.1 气道湿化程度的判断标准[4]
①湿化满意:痰液稀薄, 能顺利通过吸引管, 导管内没有结痂, 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通畅, 病人安静。②湿化不足:痰液黏稠, 吸引困难, 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导管内可形成痰痂;可有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 发绀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③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 吸引次数增加;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病人频繁咳嗽, 烦躁不安;可出现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等改变。
1.3.2 相关并发症及吸痰频次
①刺激性咳嗽:气道湿化过程中平均每半小时内发生连续性咳嗽或呛咳;②气道黏膜出血:痰中带血丝或血痰;③痰痂发生的情况;④平均每例每天吸痰的次数。
2 结果
本组199例气管插管病人中, 达到气道湿化满意160例, 湿化过度29例, 湿化不足10例;发生刺激性咳嗽40例, 气道黏膜出血30例, 痰痂形成10例;每例每天吸痰次数为14次±2次。湿化满意达到了80%, 病人舒适感增加, 护士的工作量也减轻。本组43例病人死亡或自动出院, 经治疗基础疾病后顺利拔管156例, 发生急性肺水肿5例, 堵管4例, 经处理后均好转。
3 讨论
生理状态下, 气体通过上呼吸道, 经鼻腔过滤以及周围组织加温、加湿, 使气体温度维持在37 ℃, 绝对湿度44 mg/m3 左右。有报道显示, 人工气道建立后这种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 而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了[5]。常规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湿化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气道干燥、失水, 但存在一些弊端, 如湿化量不易控制, 常常多达每次3 mL~4 mL, 易刺激气道, 引起咳嗽, 甚至出现心率增快, 甚至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并发症[6];不良的湿化效果使痰液更为黏稠, 易增加吸痰的次数和肺部感染的几率。
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控制气道湿化量, 能根据评估痰液的黏稠度来合理控制湿化液量 (4 mL/h~10 mL/h) , 流速恒定, 液滴小而均匀, 对气道刺激小, 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且有效平衡了因人工气道建立后而损失的水分约200 mL。同时, 有效降低了痰液黏稠度, 又避免了湿化过度, 从而提高了吸痰的有效性, 减少了吸痰的频次, 降低了气道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率。另外, 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了因反复吸痰引起交叉感染的机会。
总之, 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控制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液量, 省时省力, 提高了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目的]观察微量注射泵持续控制气管插管病人气道湿化量的效果。[方法]对199例气管插管病人通过评估痰液情况, 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气道湿化量。[结果]本组病人达到气道湿化满意160例, 湿化过度29例, 湿化不足10例;发生刺激性咳嗽40例, 气道黏膜出血30例, 痰痂形成10例;43例病人死亡或自动出院, 经治疗基础疾病后顺利拔管156例, 发生急性肺水肿5例, 堵管4例, 经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控制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液量, 可提高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气管插管,气道湿化,微量注射泵
参考文献
[1]Mercke U.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air humidity on mucociliary ac-tivity[J].Acta Otolaryngol, 1975, 79:133-139.
[2]Mercke U, Toremalm NG.Air humidity and mucociliary activit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 1976, 85:32-37.
[3]姜超美, 白淑玲.人工气道痰液黏稠度的判别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1994, 27 (7) :434.
[4]于荔梅, 郑惠俊.临床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2.
[5]张德操, 孙筱云, 李明风, 等.老年呼吸衰竭的呼吸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87, 22 (8) :359.
微量湿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ICU科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120例, 男71例, 女49例;年龄39~88 (平均66.8) 岁。均为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进行气管切开患者, 病情稳定且处于停机期间, 血气指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治疗等方面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60例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 即以微量泵控制, 24h持续、均匀地将无菌生理盐水泵入患者气道内。按无菌操作原则用50m L注射器抽取无菌氯化钠溶液, 连接输液延长管接头皮针, 剪去针头部分, 将头皮针细管置入气管套管内3~5cm, 将余管弯曲并固定, 调节微量泵泵速6~8m L/h, 启动微量泵, 并可根据痰液粘稠度增减湿化液泵入速度。对照组60例采用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5~20m L, 每30~60min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 L, 吸痰前后再滴入湿化液3~5m L, 并根据痰液黏稠度增减湿化液量与次数。两组均在吸痰时不中断给氧。
1.3 观察指标
各指标均连续观察5d。包括: (1) 湿化满意度:a.湿化满意;b.湿化不足;c.湿化过度。 (2) 并发症:a.痰痂形成;b.刺激性咳嗽;c.气道黏膜损伤出血;d.肺部感染;e.窒息。 (3) 吸痰次数和经皮血氧饱和度 (Sp O2) :a.日吸痰次数均值;b.吸痰时Sp O2均值;c.吸痰后2min Sp O2均值;d.吸痰后5min Sp O2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湿化方法满意度比较。
经χ2检验, 实验组的湿化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经χ2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窒息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1], 见表1。
2.3 两种湿化方法对吸痰次数和氧饱和度的影响
见表2。
经t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吸痰次数、吸痰时与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比较,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意义
气管切开后, 支气管内黏液粘稠度增加, 纤毛清除作用降低。若黏膜过于干燥或病毒感染时纤毛运动受到抑制或丧失, 气管内形成干痂, 痰块不易排出。吸入气体的湿化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 干燥的气体会损害呼吸道上皮, 使呼吸道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若气道充分湿化, 在咳嗽反射较差的患者仍可以靠纤毛活动和体位引流排除分泌物, 可见加强有效的气道湿化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是十分重要的[2,3]。
3.2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比较
3.2.1 微量泵气道湿化方法优点
(1) 湿化液流速恒定, 患者无呛咳刺激。 (2) 痰液易自行咳出, 保证呼吸道通畅。 (3) 减少了吸痰次数和时间。 (4) 吸痰期间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减轻, 且持续时间缩短, 减少了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与出血。 (5) 分泌物引流通畅, 减少了肺部感染发生。 (6) 保证湿化液总量及泵入速度, 并可根据痰液粘稠度与室温和相对湿度随时调节泵入的速度。
例 (%)
3.2.2 传统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存在的不足:
(1) 不符合气管切开置管持续湿化的生理需要。 (2) 湿化不足, 排痰不畅, 增加了肺部感染机会。 (3) 湿化液量不易控制, 常导致湿化不足或过度, 还可将大量细菌带入气管内, 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4) 痰液粘稠不易吸出, 延长吸痰时间, 增加吸痰次数[3]。 (5) 频繁吸痰使气管黏膜的损伤与出血概率增加。 (6) 刺激性咳嗽影响湿化效果[4]。
3.3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
(1)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3~4次更换注射器及湿化液, 每日更换延长管及头皮针细管,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2]。 (2) 保持管道通畅, 防止受压、弯折, 若微量泵报警及时处理。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吸痰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变化, 及时处理。
经临床观察证实, 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 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吸痰次数, 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吸痰操作流程简单易操作, 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减轻了护士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气管切开,低氧血症
参考文献
[1]司琴.气管切开后两种气道湿化的观察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9) :2941-2942.
[2]邓金莲, 邓娟, 罗碧华.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 :301-302.
[3]吕秀艳, 于世荣, 史磊.微量泵控制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 :46-47.
相关文章:
党建带工建计划01-20
兔年元旦晚会主持词搞笑版 兔年元旦晚会主持词(精选18篇)01-20
java程序员的学习路线01-20
兔年元旦晚会主持词搞笑版 兔年元旦晚会主持词(通用17篇)01-20
Java程序01-20
SPC技术在润滑油灌装过程中的应用01-20
微量血糖监测01-20
微量01-20
水稻微量元素施用技术分析01-20
静脉微量泵入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