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通用7篇)
篇1: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第一章商业街的定义及分类
一、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什么是商业街?商业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全。现代商业街至少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服务、修理、交通等15项功能和50~60个业种,现代商业街要力争做到“没有买不到的商品,没有办不成的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2.品种多。现代商业街是商品品种的荟萃,如北京西单、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商业街,不仅要做到“买全国、卖全国”,而且要有比较齐全的国际品牌,既是中国品牌的窗口,又是国际名牌的展台,把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分工细。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是现代商业街的重要特色,现代消费已从社会消费、家庭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要求经营专业化、品种细分化,商业街除了少数几个具有各自特色的百货店以外,其余都由专门店、专业店组成。4.环境美。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优雅、整洁、明亮、舒适、协调、有序,是一种精神陶冶、美的展现和享受,突出体现购物、休闲、交往和旅游等基本功能。5.服务优。服务优是商业街的优势和特点,除了每一个企业塑造、培育和维护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进特色经营外,要突出商业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公用性,提高整体素质、维护整体形象、塑造整体品牌。综观现在各种商业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1.中央商业街。中央商业街一词是大都市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比较早的采用了这种提法,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等均被冠之中央商业街的称号,但中央商业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权威的界定。可以说,一个真正的中央商业街必须是这个城市的商务功能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中央商业街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商业特别发达。这里所说的“商业”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是泛指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区域。它不仅涵盖了一般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并且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娱乐业、房地产、写 字楼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等设施,是一个大商业的概念。(2)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中环、纽约的曼哈顿第七大道等,都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知名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商业中心。(3)中央商业街的功能要辐射整个城市而不是仅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内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中央商业街应是一座城市的开放窗口,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的中枢,是南来北往的客流集散地,特别是搞商务活动的人都必须要前往的地方。(4)中央商业街应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地价和土地的利用率最高,交通极为便利,人流、车流量最大,建筑物高度集中,有现代化的市政、信息环境,对国际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2.地区商业街。与中央商业街相比较,还存在地区性的商业街,即分布在各个居民住宅区、主干线公路边、医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所在地的商业繁华街道。二者有明显的主从区别,概念不能相互混淆。相对中央商业街而言,地区商业街的主要特征是:(1)地区商业街的总体规模小,它以零售业为主,是简单的商业组合,其功能比较单一。比如,超市、百货公司、仓储商店等,其活动范围局限在有限的商圈内。(2)地区商业街是一种社区化消费场所,不是辐射整个城市的行为。3.特色商业街。商业特色街即是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街。一般分为两种类型:(1)以专业店铺经营为特色。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商品结构和服务体现规格品种齐全、专业性的特点,如文化街、电子一条街等。(2)具有特定经营定位。经营的商品可以不是一类,但经营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如老年用品、女人用品、学生用品等。在我国现阶段,特色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如北京的隆福寺商业旅游文化街、华龙街餐饮娱乐一条街等。这些特色街,或汇集名人故居、酒吧餐馆,以观光休闲美食见长;或荟萃世界名品,以展示流行提高生活品味为特色。幽静的小路,婆娑的树影,摇曳的灯光,舒适的环境,专、特、精的经营方向,现代与传统交相呼应,散发出浓郁的城市型文化休闲气息。
二、商业街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壮大,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购物”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今天,当我们注意到消费者在购买选购商品时对购物场所的选择已在摒弃单个购物场所意识,而具有“街”的意识——即卖点是否集中、能否“一站终点”,是否有充分的消费选择权时,当我们对我国未来经济的成长壮大充满信心时,便不难发现这点,而这又是商业街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顺应着这种新的消费潮流,1999~2000年,商业街与购物中心迅速热起来,从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大量共有的相同遗传基因判断,二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社会作用、功能、经营结构是共同的,都是在为商业服务业企业集中营造一个更理想、更舒适的经营环境;都是商业服务业多种业种、零售业多种业态的有机组合体;在店铺数量上,都是以专卖店为主、大型商场或超级市场为辅;都可以满足人们购物、餐饮、休闲、观 光、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由于集吃、住、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二者都可以成为商业与旅游业的黄金结合点。中国为什么有商业街的生存空间呢?这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一是因为中国轿车没有发展,人们不可能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经常到仅有一家购物中心的郊区购物;二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一股浓烈的怀旧情结,中国的古都、古城、古镇很多,商业街动辄上百年、几百年历史,它是民族工商业神采飞扬、精英荟萃之地,它有太多的名人遗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是鲜活的“清明上河图”,shopping&shoppingmall虽然光鲜亮丽,但无法具有商业街的历史厚重感和传统文化的穿透力;三是中国人天生爱热闹,每逢节假日城里人爱逛街,乡下人爱赶集,位于市区繁华地带、集购物、休闲、娱 乐、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商业街必然成为本地人、外地人的最佳选择;四是因为商业街不仅仅是承载人们购物的场所,它是城市的“名片”、“客厅”,是城市改造大局中的一个棋子,而城市改造的背后则矗立着市长们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巨大决心,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商业发展繁荣的程度,进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的甚至成为招商引资的“龙头项目”。可以这样说,商业发展到今天提出了商业街建设,这是商业经营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错位竞争的一种表现,是市场由同类重复、无序竞争向理性竞争、有序竞争发展的一种表现,既是对中心城市原有商业资源的一种整合,也是商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准备。既然在我国商业街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建好一条商业街呢?我们必须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战略即商业街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问题,战术即在建商业街的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针,如到底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其管理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应采取什么样的业态组合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交通、服务设施等等。
三、商业街建设的战略研究任何商业街在建成之前,都应该进行恰当的定位。商业街市场定位,是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买力的不同,对各种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以确定该商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等。由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在购买心理和需求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商业街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以决策者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反映出来。所以,成功的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企业在对商业街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的人口特征,了解各人口因素在消费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市场,注重商店的布局、商品档次的搭配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并定期了解消费信息,对定位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将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及空间。
(一)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指的是一条商业街消费者主体的界定,也就是一条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在商业街内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商业街所应考虑的消费者群体是有所差异的,不进行细分容易使市场定位偏离主体,而如果对所有的消费者都进行考虑,又浪费人力财力。所以应选择消费者主体进行分析。分析消费者主体,应该考虑商业街的地理位置及商品设置两个主要因素。从地理位置因素来看,市中心的商业街可以在较广区域的人口中再进行细分,而较偏僻地区的商业街,就应着重选择该商业街所能辐射到的一定区域的人口。从商品设置的角度来看,以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应重点考虑周围居民的人口因素,而以耐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其辐射区域就要大得多。通常人们在购买日用品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交通便利因素,大多愿意就近购买;而当购买耐用品之时,就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所以对交通便利因素考虑得少一些。如果商业街的产品设置多为年轻人追求、喜爱的用品,那么决策者应重点分析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及变化趋势;同样,如果商业街内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决策者们就应该在这一部分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多花精力。总之,不同的商业街其消费者主体的界定应有所不同,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有利于市场定位的成功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二)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1.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是建成一条商业街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一个商业街规模大小的基础。市场规模的大小由那些有购买欲望并且有支付能力,同时能够接近商品或劳务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决定,如果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这些购买者数量的多少自然也决定于人口状况。在人均消费水平已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市场规模就越大。所以人口数量因素,应成为商业街规模确定必需考虑的因素。2.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结构。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性别、年龄的不同在消费中所体现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在购买力、消费心理及消费层次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讲,年轻人购物较容易有冲 动、攀比的倾向,购买商品注重的是外表、款式及时尚,在购买前所作的思考较少,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收入相对较低,对商品档次的追求无力过高;而中年人的消费心理就较为成熟,对服装的需求量也比年轻人有所下降,对于商品更注重质量与品牌,持币待购现象比较普遍,有一定的购买潜力。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耐用品消费上所体现的差异性更大。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不同上,女性较之男性,在购物上更为谨慎、细腻和爱美。在大城市中,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鞋袜等商品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在一些城市设置“女人街”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定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不仅要分析消费者中各性别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还要对未来各年龄段人口数进行预测,注意下一阶段的变动趋势,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成功。3.消费者的职业特征。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在消费上,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如果把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粗分为两大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脑力劳动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较丰富,审美意识强,他们比较注重商业街的外观造型、橱窗陈列、色彩搭配等,对产品的追求注重品牌和内在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在分析人口特征时,应兼顾不同单位类型的劳动者在需求中表现出的差异。一般而言,在外资企业工作对待商业街,那么这种商业街建设得绝对没有价值。于是在“城市的名片”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的改造或兴建开始了,对象是“街”,目的是诸如“漂亮”、“洋气”这样的审美价值,而其间所依赖的也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工程结束后的验收表明:达到了城市美容的目的,但街道所赖以生存的商业氛围却没有相应的增强,巨额的投入并没有迎来更多的消费。而作为 商业街,“商”之不存,“街”将焉附?既然是“商业”街,那它就绝对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商业街不是造出来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建设商业街要尊重市场规律,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不是城市建设问题。追溯商业街的起源,都是市民经济的产物,私营小业主靠着勤奋和机敏在商业街上立足,市场机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经营不佳的企业自然被市场淘汰,而商家为了保住在黄金地段上的位置,也会绞尽脑汁,迎合顾客的需求,在今天中国的商业街上,这种机制存在吗?所以企业应是商业街的绝对主体,政府的职能仅仅是“引导”企业去发挥 商业街的总体优势,并且这种职能也有让位于民间资本的趋势,如在广东新会就出现了一条由民营企业出资改造并冠名的商业街——悦洋商业街,这条商业街全权由企业规划,并从事日常管理,然后将一部分利润以地租、税收的方式回报给政府。的职员,工作节奏较快,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性较强,易出入固定的购买场所。另外,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他们多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女性对服装、化妆品及首饰的需求量较大。对这类消费者应体现出商品的新风格、新款式,时髦商品可以首先在他们身上展示出 路。4.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是人口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相当明显。人们的市场需求随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文化素质较高的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等发展资料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而文化程度构成较低的阶层,即使收入水平与知识分子阶层相当,其消费的重点往往仍停留在吃、穿、住等消费资料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城市中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文化层次不同,进而也形成了消费的差异性,决策者们在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应充分了解到这一因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在就业与不就业的人相比,他们的消费层次是不同的。比如大学生虽然在消费品位上有较高追求,但其收入状况大大约束了消费行为,这也是在大学周围较少能形成高档商业街的缘故。5.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者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应成为商业企业在商业街定位时考虑的重点。总的说来,收入高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在面对同类商品和类似的商品时,往往会选择质量好而价格较高的商品。相反,低收入者就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收入,也是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测量器。
四、商业街建设的战术研究
(一)商业街建设应是企业和政府的珠联璧合商业街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场所,是市容市貌中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观,是推销一个城市时最引人注目的门面,就好像名片,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制作精美的名片终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一些自发形成的老商业街立即被列入改造的规划,在资金上予以安排,商业街在很大程 度上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也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商业街它本身具有很多特殊性,如它的所占地一般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建设方面有很强的规划性;有大量的公共设施存在等等,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如果完全以对待某种具体零售业态的态度
篇2: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本文拟从新媒体之“新”出发, 从传播模式角度比较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革新。试从一个大的视角对新媒体这一大概念提出定义建议。
1、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综述
新媒体的定义尚无定论, 但多种多样的描述方式都围绕着几点共识展开: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分众化、个性化;3、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形态 (1)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切入角度:
(1) 将新媒体崛起看作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
将新媒体定义为新技术的产物, 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如崔保国认为:今天的“新媒介”的主要特征是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 (2) 。
这类定义受技术决定论影响, 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文化根源和传媒战略改革的作用。除了技术推动的媒体改革, 目前存在的许多新媒体形式是建立在传播思路的创新上, 如地铁报纸、楼宇电视等将传统媒体移植到新的传播空间即被称为新媒体。同样, 技术革新促成的许多媒体形式并未成为新媒体, 如数字化传输的电视、广播等。将传播技术作为判定新媒体的标准有很大的片面性。
(2) 将定义重点置于新媒体对信息形式的影响上
将互动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判定新媒体的标准。如,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在著作中将“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进行比较 (3) ;美国《连线》杂志提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凡·克劳思贝 (Vin Crosbie) 将新媒体视为与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并列的第三种媒体形态, 其特征为: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 (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受众) 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 (4) 。
这类定义立足于对新媒体信息形式的强调, 却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新媒体并未因为信息的交互性和个性化而失去大众传播特征, 其仍以职业传播人为主导, 且具有明显不对称的信息流动性。
(3) 在新媒体的大概念下, 细分讨论具体的媒体形态
如新近讨论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等。这一角度相对明确, 可操作性强, 但却避开了对概念的直接探讨, 理论性弱, 更多的是实务性的理解。
(4) 综合型的的定义方法
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归纳的定义方法, 如喻国明指出, 解读新媒体, 以下几个关键词必不可少:数字化、传播语境的“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全民出版 (自媒体模式) (5) 。
这类定义相对完整地呈现了新媒体的特征, 但理论拼凑痕迹很重, 没有清晰的切入角度, 缺乏流畅的定义思路。
2、新媒体可以看作对传统媒体的重新整合
新媒体与旧媒体是两个共生的概念。
从媒介发展史来看, 新媒体可以看作对旧媒体的继承和发展。新媒体产生之初通常倚靠旧媒体, 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完整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无一例外地保留旧媒体的内容, 再出于自身传播特点开发独特的传播内容。如最早的广播节目将报纸新闻有声化, 尔后添加了音乐节目等;电视为广播节目添加图像;网络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内容糅合, web2.0在信息的实时通讯的基础上加入互动元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地位进行调整……
文字、声音、图像三大类信息构成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四大类传统媒体发展成熟之后, 新媒体的革命都无一例外地承袭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描述方式和诠释方式。
新媒体的产生基于旧媒体内容新的传播需要, 建立在对旧媒体形式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创新。从传播机制角度对新媒体进行分类, 可以清晰梳理出新媒体传播发展脉络和趋势。在大众传播范围内的讨论, 可以清晰把握新媒体的大众媒介特征。
3、新媒体之“新”
在传播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衍生出一种新媒体。
拉斯韦尔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作了分析, 提出著名的“5W”模式。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一个大众传播媒体从内容到形式, 涵盖了传播活动的所有参与因素, 包括: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 l) 、对谁 (To w 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 hat e ffe cts) 。
下文以“5W”传播模式为蓝本, 比较新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内容的创新点和结合点, 对新媒体进行梳理和归类。
3.1 新的传播者
3.1.1 受众成为传播者
互动性是新媒体定义研究的主要共识之一。自WEB2.0诞生以来, 新媒体颠覆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 大量的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而加入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
就受众个体而言, 自主选择信息的过程摆脱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强加, 受众的主动性部分替代了传播者的功能。就受众群体而言, 受众可以发布信息, 影响其他受众, 而不单纯依赖专业媒体机构的信息生产。
3.1.2 新传播组织
新的传播者加入传播活动, 使得传播潜力点发展为新媒体。许多面向公众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存在大量的传播接触点即潜力点。在一定的动因驱使下, 大量企业单位加入到大众传播队伍中, 使潜力点变成切实的新媒体。如交通运输部门将公交、铁路、民航等开发为媒体;电影院在电影放映间隙播放广告;通信企业利用短信进行经营活动等都称为新媒体。
新传播组织的加入多为经济利益驱使, 这一类型的新媒体在内容上多以广告为主。
3.2 新的传播内容
3.2.1 媒体体验成为媒体内容
这一类型包括手机蓝牙、液晶触摸屏等。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 与传播者或媒介展开互动。受众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获得个性化的定制型内容, 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兴趣和媒介好感。
就信息内容而言, 此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无二致, 受众通过反复点选得到的信息, 甚至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纸本流程图实现。但媒体使用过程的简明体验、被关注的主体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都成为这一类媒体的传播优势。
3.3.2 传播内容的交换
传统媒体在保留原有传播内容为主体的基础上从其他媒体转移内容形式形成新媒体, 如电影贴片广告移植电视广告的内容和经营形式, 正成为影视公司、院线企业争相推广的新媒体。
植入式广告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在影视、游戏领域的植入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如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命运呼叫转移》、《非诚勿扰》等片中在不影响情节展开的同时加入大量的商品广告镜头而获得更好的媒体经济效益。国际型大广告主也正在积极地进行游戏广告植入的尝试。
3.3 新的传播渠道
3.3.1 新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挖掘旧媒体不能覆盖的传播盲角, 寻找新的受众接触点。新渠道是当今新媒体最广泛的发展方向。如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自1998年起开始打造的卖场电视网络。尼尔森对其电视网的价值评估, 每个走进超市的顾客平均要观看七分钟左右的电视节目。依托大量的人流, 该媒体已发展为美国第五大电视网。卖场电视在中国刚刚起步, 但渠道类型新媒体已广泛出现, 如超市的收银小票、购物袋的印刷广告、餐饮娱乐业在为客户提供的卫生纸上印刷新闻等。
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置于新的接触空间形成新媒体。半封闭的公共空间成为此类媒体扩张的首选。公交车、地铁、航空、火车等交通工具受众人群大、接触时间长, 企业充分挖掘旅客注意力价值, 发展出地铁报纸、航空杂志、移动电视、候车厅LED等大量的新媒体。
3.3.2 新的传播工具 (发射器和终端)
新的传播手段是最能体现新媒体特色的一环。许多学者将技术决定论引入新媒体的定义, 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作为新媒体的充要条件。传播手段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
数字化使大量的传统媒体摇身一变加入新媒体阵营。这一改变体现在媒体内部的技术革新和媒体形态的革新两个方面。
就媒体内部而言, 体现为办公数字化、制播数字化, 大大提高了媒体的效率和效果。
就媒体形态而言, 传统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方式发生变化。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原封不动地移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但都借助了新的媒体技术。法国经济类报纸《回声报》将推出可无线传输的小型“电子纸”阅读器, 于2008年开始发行电子报纸, 读者透过无线网络传输, 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可下载共约44页新闻内容。
各种电子形态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在传输便捷性、接收能动性方面的劣势大为改观。
(2) 新技术催生新媒体
由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最易理解。许多学者将这一类别作为狭义的新媒体定义。在受众看来, 对新媒体的感性体验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设备。其主要包括:计算机、LED触摸屏、户外LED、移动多媒体 (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 等。
此类新媒体在移植传统媒体内容的同时按照自身的传播特点开发媒体内容。如网络在对新闻、视频、音频进行传输的同时研发出虚拟社区等前所未有的内容, LED触摸屏将游戏内容与广告信息相结合等。
3.4 新的受众细分
细分受众是当今媒体的改革要务, 传统媒体推行频道专业化、版面专业化, 在激烈竞争中寻找突破口。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得到所有受众的青睐。
传统媒体为开发新市场将内容转化为细分受众喜爱的形式, 同时在媒体形态上进行调整。例如, CCTV为满足高端用户需要, 开辟了付费电视频道, 包括:足球频道、老年频道、音乐风云频道、书画频道、第一剧场频道等。将排斥广告的电视观众从广告中解放出来, 采用观众付费方式经营, 形成新媒体。
当受众市场被传统媒体瓜分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媒体格局之后, 新媒体必须在缝隙中寻找渗透点, 专对某一特定受众群细心耕耘。小而精的经营方式提高了新媒体经营的灵活性和专业度,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传播的精准性。
国内最早提出分众概念的分众传媒致力于开发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传播机会, 其拥有大量的子公司媒体业务服务不同的细分受众:楼宇电视网面向高端住宅;卖场终端联播网面向终端购买力;电梯广告网面向高级写字楼白领;城市彩屏联播网面向休闲人群……其传播内容并未脱离传统电视媒体的形式, 却因为受众细分成就了巨大的媒体创意影响力。
4、小结
综合上述讨论, 从传播模式角度, 笔者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应用新技术或新思路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环节特征而形成的新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并未及时伴生出相应的传播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新媒体仍将围绕旧的媒体内容生存。新媒体种类繁多,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 新媒体将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从表象特征出发, 对新媒体的定义只能归纳当下的新媒体, 而不能从本质上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向。从传播模式角度出新媒体之“新”入手, 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大概念予以定义研究, 可以适应较长期的新媒体发展。
本文仅提供一个思考角度的参考, 具体的定义还有待商榷。
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 归纳出新媒体定义研究的若干共识。在此基础上以经典传播学模式为蓝本, 结合媒介发展史, 分析新媒体较传统媒体的创新点和二者的结合点, 对新媒体进行广义的分类, 试图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讨论新媒体的定义, 以求丰富和完善新媒体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发展史,定义,分类
参考文献
[1]、吕宇翔:《一种“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思考框架》, http://n ews.163.com/08/1115/16/4QQ8CDC0000131UN.html, 2008-11-15
[2]、崔保国:《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 《中国青年科技》, 2005年第2期, 第28~30页
[3]、[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1997年第192页
[4]、Vin Crosbie:《What is'New Media'?》, http://rebuilding-media.corante.com/archives/2006/04/27/what_is_new_me-dia.php, 2006-04-27
[5]、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广告大观 (媒介版) 》, 2006年第5期, 第34~36页
[6]、孔乂国:《户外新媒体发展的三个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 2008年第5期, 第28~29页
[7]、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 《新闻界》, 2008年第3期, 第57~59页
[8]、廖祥忠:《何为新媒体?》, 《现代传播》, 2005年第5期, 第121~125页
篇3: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分类管理;监督体系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出现了差错需要对客户进行经济赔偿,或者是由于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大幅度低于预期收益,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一种操作行为风险,它涉及到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管,银行内部专用系统的设计合理性,业务审核过程是否存在欺诈,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①操作风险:指银行内部专用系统与内部监控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失灵,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差错,银行外部人员欺诈,黑客入侵等风险;②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申请批款成功后出现信用问题或意外事件导致无能力偿还借款,而造成了呆账、死账的风险;③流动性风险:指因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的增加提供相应的资金,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的风险;④人员风险:指银行内部的就职人员利用自身职位的特殊性,动用银行资金、操作性违规、造假手续等监守自盗的行为,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特性
1.内生性。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营行为对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几乎都发生在银行的内部,尚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信用风险,基本属于外生性风险。
2.复杂性。由于引起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网络、员工、程序等都会造成风险,加上不可抗拒力因素与信用风险的诱因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其复杂性的特点。
3.隐蔽性。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出现在银行内部,导致了风险存在但并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情景会使银行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种不易被察觉的风险就是它的隐蔽性。
4.关联性。在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与审核过程中,往往很多业务都是应用于相同的系统,相同的软件,相同的数据,前一项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被直接应用到下一个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传递,操作流程的环环相扣恰恰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关联性。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与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管理主要是借助新的监督系统,建立统一监督管理系统平台以及相应的系统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对流程顺序与步骤进行行为监督与确认监督,系统先将风险进行分类,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自身的性质、产生风险的行为性质、风险最后的严重程度、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否可控、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力等等,综合评估出风险的级别与类型,不同类别的风险配有不同的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业务应按各自的风险类别进行操作审核,并按所涉及到的金额数目和所产生风险的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逐级进行核查,逐级向上汇报,逐级进行责任划分,逐级进行管理。
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根据已划分好的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安排对应的负责人,遵照本监管系统的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分类业务办理。在业务办理时,要由各级别负责人进行级别监管审核;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操守培训,上岗前也要对职业操守与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与审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控监督制度,要求管理与操作分离,银行与客户分离,系统程序编制人员与业务监管人员不得从事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业务的操作。
监管工作还要求借助于相关信息渠道以及相应工具的使用,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发布信息,并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部门以及现在负责相关联的操作、监管级别负责人,并建立与之相关的高效流程,要求问题及时汇报,风险及时处理,且处理过程必须到位。
明确各级职责、落实整改。明确风险事件的分级标准、核查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各级行领导、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在业务运营风险分级管理的核查途径、分级报告对象和内容;明确各行风险管理岗、现场管理在风险事件分类控制和分级管理职责;各级管理机构根据风险事件划分等级标准,按违规性质、严重程度评定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各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落实和反馈报告。
四、结束语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程序、人员操作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风险大都可控,加之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业务运营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实行新监管系统应用与其相应的新监管体系制度的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各项操作与操作系统进行全新的改革,实现对业务运营风险先分类,再分级的管理体系,注重新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保证了运营机制的高质高效,维护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减少了由于业务运营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黄 艳 敖 建 张大用:商业银行网点操作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 武汉金融. 2011(07):13-16.
[2]李万里: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9(05):15-18.
篇4: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SNMP,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性能数据
一、前言
信息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 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CNNIC第31次互联网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管理 (以下简称网络管理) 就是指监测、控制和记录网络资源的性能、运行数据和使用情况, 以使网络有效运行, 为用户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通信服务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网络的管理不是感性的行为, 网络正常与否必须通过相关的数据来表达。网络异常大多会表现出网络性能数据上的异常。目前的网络管理大多数采用SNMP协议, 所以, 如果能够基于SNMP监测网络性能, 对于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网络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SNMP简介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起源于1987年发布的简单网关监控协议 (SGMP) 。1990年5月, RFC 1157定义了SNMP的第一个版本SNMPv1。SNMPv1具有简单、容易实现和实现成本低的特点。因此SNMP得以迅速流行, 很快成为网络管理事实上的标准。
随着网络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SNMPv1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明显的不足。IETF根据使用需求于1993年发布了SNMPv2。1998年, IETF提出互联网建议草案RFC2271-2275, 正式形成了SNMPv3。
SNMP的工作模型如图1所示:
工作模型包括以下关键元素:管理工作站 (管理站) 、被管代理、被管设备、网络管理协议。在SNMP中, 被管设备包括很多被管对象, 比如某接口接收到的IP数据包数、TCP连接数等。所有的被管对象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名字, 而且以分层的树形结构组织被管对象, 这个树形层次结构又被称为对象命名树 (Object Naming tree) 。图2所示即为对象命名树的部分内容。
在对象命名树中, 被管对象根据其所在层次位置由一系列的点 (.) 分隔的整数序列标识。在Internet节点下面标号为2的节点是mgmt (管理, management) 节点, 其下面唯一的节点MIB-2即是目前获得最广泛支持的标准管理信息库 (MIB) , 目前的版本是改进后的第二版MIBv2, 名字记为MIB-2。管理信息库 (MIB) 是由IETF定义的网络管理中的被管对象的集合。MIB-2下面包含了所有可以被SNMP管理的对象。
管理信息库定义了十个功能组, 包括了十类非常典型的网络信息, 这十个功能组分别是:
(1) system:提供了系统的一般信息。
(2) interfaces:该组包括了关于主机接口的配置信息和统计信息, 组中的对象可用于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
(3) at:该组是地址转换组 (address translation) , 它包含一个表, 该表的每一行对应系统的一个物理接口, 表示网络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像关系。
(4) ip:该组包含的是与IP协议有关的信息。
(5) icmp:提供有关ICMP实现和操作的有关信息。
(6) tcp:提供了有关TCP协议的实现和操作的信息。
(7) udp:提供了关于UDP数据报和本地接收端点的详细信息。
(8) egp:提供了关于EGP路由器发送和接收的EGP报文信息, 以及关于EGP邻居的详细信息等。
(9) transmission:该组包含关于每个系统接口的传输模式和访问协议的信息。
(10) snmp:提供关于系统中SNMP的实现和运行信息。
每个组下面包含若干相关的被管对象, 或称为MIB变量。
通过SNMP采集得到的MIB变量值虽然表达的是网络信息, 但并不能直接用来表达网络的性能, 必须首先通过分类、转换才能用于网络管理。我们把MIB变量经过转换后能直接表达网络性能的数据称为网络性能数据。本文探讨网络性能数据的分类和定义。
三、MIB变量分类
目前, MIB变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有直接根据变量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分类, 分成接口性能类、IP性能类、TCP性能类、UDP性能类、ICMP性能类;有根据数据包的有无连接特点分成有连接性能数据类、无连接性能数据类, 等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用途。如果需要设计算法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 则需要考察MIB变量的值的变化特点。
对MIB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MIB变量的值的变化特点有三类, 一类是只有有限个有效值, 另外一类值会随时间变化, 最后一类值会随网络的流量变化。根据MIB变量这些变化特点, 可以MIB变量归纳为三大类:
1、开关类变量
这类对象值的特点是只有有限个有效值。这类对象主要有interfaces组的if Admin Status和if Oper Status两个。这两个对象变量的值的组合表达了接口的当前状态, 组合的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性能数据:
2、时间相关类:
这类对象的值与人们的作息时间密切相关, 比如ip组的ip In Receives, 它表达的是设备接收到的所有IP包, 如果网络是业余娱乐用的网络, 那么ip In Receives应该在非工作时间增长较快;如果是单位工作用网络, 应该在工作时间增长较快。如果以合适的时间段一个周期, 这类对象的值的增量应该呈现一种统计规律性。如果这一类对象的某一时间段的值的增量远超正常统计值, 则有可能发生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事件。这类对象的数量比较多, 分布在各个组内。
3、流量相关类
这类对象的值与被管设备的相关流量密切相关, 这类对象大都是反映网络错误情况的对象, 比如interfaces组的ip In Errors, 它表达的是接口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包数, 正常情况下, 允许网络传输的数据包有一定的错误发生, 接口收到的错误数据包数应该和接口收到的总数据包数成近似比例关系, 如果错误数据包过多, 则可能是网络不稳定的表现, 比如线路质量不好、缓冲区设置不合理、CPU负荷过重等。这类对象和时间相关类对象一样, 数量较多, 分布在各组。
四、网络性能数据定义
以上三类MIB变量中, 除了开关量类变量外, 其余两类变量直接表征的是相关对象某一时刻的量值, 这个量值对于网络性能并无直接参考意义。经过分析研究, 把网络性能数据定义如下。
1、时间相关类:
这类对象的值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设备的性能, 有意义的是某周期T内的对象的值的增量。数学上一般以△表示变量的增量, 本文同样采用这一习惯, 假设周期T=t1-t0, 由此定义这类对象的性能数据为周期T的变量值。以interfaces组的if In Octets和ip组的ip In Receives为例, 定义如下:
1) 接口输入字节载荷:
△if In Octets= (if In Octets) t1- (if In Octets) t0
2) 设备输入IP包载荷:
△ip In Receives= (ip In Receives) t1- (ip In Receives) t0
限于篇幅, 不能一一列举该类其它变量的性能数据定义方法。对于其它变量的定义方法, 可以参考此两性能数据的定义。
2、流量相关类
和时间相关类对象的值类似, 这类对象的值本身同样不能直接反映网络的性能, 有意义的是某周期T内的对象的值的增量和与其相关的对象的值的增量的比值。假设周期T=t1-t0。由此定义这类对象的性能数据如下, 同样, 由于该类变量数量较多, 仅以interfaces组的if In Discards和ip组的ip Frag Fails为例:
1)
2)
该类其它变量的性能数据定义方法可参考此两性能数据, 限于篇幅, 不在此一一列举。
五、结束语
网络的管理不是感性的行为, 网络正常与否必须通过相关的数据来表达。目前的网络管理大多数采用SNMP协议, 所以, 如果能够基于SNMP监测网络性能, 对于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网络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但是, 通过SNMP采集得到的网络数据并不能直接用来表达网络的性能, 必须首先通过分类、转换才能用于网络管理。本文探讨网络性能数据的分类和定义方法。对于每一类性能数据, 均可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算法监测网络性能。具体的网络性能监测算法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笔者将另文详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UR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801546406723463.pdf
[2]汪生泉, 基于SNMP的网络性能异常检测技术研究数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年2月
[3]蒲天银, 基于SNMP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煤炭技术, 2011年2月, 第30卷第2期
篇5: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一、政治坚定
一是坚定政治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培育高尚品格。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管好商业银行的基础,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经营管理道德品质。
二、业务精通
就是要刻苦学习现代金融知识,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法律知识,努力提高金融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作为金融系统的一名从业人员,银行业务的专业性、严谨性、创新性对我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除了一般的职业要求之外,还有高于职业要求的领导素质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纪律严明
就是要模范遵纪守法,认真贯彻并带头落实“合规”经营的理念,进一步树立一级法人理念、严格管理的理念、利益服从风险控制、发展服从规则制约的理念、自觉接受监管的理念、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不正之风,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做到令行禁止。一是要提高政治辨别力;二是严格依法行政;三是提高自我提升力。
四、执业有恒
就是以一流的工作为目标,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忠诚、谨慎、尽职、勤奋、认真为准则,保证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事业始终怀有一种痴迷的爱,要充满工作激情,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折不扣地履行岗位职责,带头转换观念,带头严格管理,带头完成任务,带头支持改革。
五、核心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指高级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修养中形成的,决定着高级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而其他人又难以模仿和学习的内在心理特质。
篇6:现代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管理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把宁波6个区内170所小学和79所初中按城市、城郊和农村分为3层,依照等比例分配抽取29所中小学(城市10所、城郊5所和农村4所),整群调查所抽取学校的所有四~八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9 088份,回收有效问卷9 048份,回收率为99.6%,有效问卷9 009份,有效率为99.6%。其中男生4 864名(54.0%),女生4 145名(46.0%)。城市学生5 608名(62.2%),城郊学生2 489名(27.6%),农村学生912名(10.1%)。四~八年级学生分布依次为:1 461(16.2%),1 463(16.2%),1 376(15.3%)和2 306名(25.6%),2 403名(26.7%)。年龄为8~18岁,其中8~9岁747名(8.3%),10岁1 344名(14.9%),11岁1 288名(14.3%),12岁1 913名(21.2%),13岁2 368名(26.3%),14岁1 248名(13.9%),15~18岁101名(1.1%)。
1.2 方法
采用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宁波市中小学生控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知识和态度、行为情况、政策环境与被动吸烟等。调查表参考了美国《Core Questions of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问卷。调查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协调下进行,由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后担任调查员,学生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完成匿名调查。调查现场要求校方教师回避,调查员经核查后回收问卷,避免问卷中出现漏答、错答等现象。
1.3 主要指标定义
尝试吸烟是指曾经尝试过吸烟,即使是一两口。整支烟抽吸是指从点烟开始直至吸完一整支香烟[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定性和定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接着采用分类和回归树(CART,参数设置:父节点最小个案数100,子节点最小个案数50,Gini系数最小变化值为0.000 1,采用10层交叉验证模型)形成决策树产生各个亚群,最后对相关亚群之间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吸烟相关行为
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3.9%(1 256/9 009)。其中男生为19.5%(949/4 864),女生为7.4%(307/4 14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273.279,P=0.000)。4.5%(401/9 009)的中小学生曾经抽完过一整支香烟,占尝试过吸烟学生的31.9%(401/1 256),其中男生为6.3%(307/4 864),女生为2.3%(94/4 145),女生明显低于男生(χ2=273.516,P=0.000)。尝试吸烟者与非尝试吸烟者间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抽吸整支香烟者年龄大于尝试吸烟者。尝试吸烟者中男性比例高于非尝试吸烟者,而和抽吸整支香烟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2.2 相关环境因素
1 730名(19.2%)学生报告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中至少有1人吸烟,3 862名(42.9%)学生报告教师中有人吸烟,7 378名(81.9%)学生报告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吸烟。在近1周中,5 676名(63.0%)学生报告在学校或家庭中暴露于被动吸烟环境中。5 572名(61.8%)学生报告所在学校是无烟学校,7 838名(87.0%)学生报告所在学校有禁止学生吸烟的政策或规定。6 071名(67.4%)学生报告自己接触过学校下发或张贴的控烟宣传资料,5 986名(66.4%)学生报告自己接受过控烟相关的课堂教育、电化教育或技能培训等,8 076名(89.6%)学生报告接受控烟公益广告教育(以下简称为接受广告教育)。
注:()内数字为相应人群所占的比例/%。
注:()内数字为相应人群所占的比例/%。
2.3 尝试吸烟者与非尝试吸烟者间的CART分析(图1)
同伴是否吸烟是第一个决策点,它将整个中小学生样本分为2个亚群,有同伴吸烟的亚群的尝试吸烟率要高于没有同伴吸烟的亚群(33.2%∶9.4%)。在没有同伴吸烟的亚群中,根据性别又可以分为2个亚群,男性亚群尝试吸烟率高于女性亚群(13.2%∶5.4%)。CART模型的归类正确率为49.2%(4 434/9 009),其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1 064/1 256)和43.5%(3 370/7 753)。敏感性在同伴是否吸烟和性别变量分支上分别为45.8%(575/1 256)和38.9%(489/1 256)。
对同伴吸烟的尝试吸烟者和男性尝试吸烟者(真阳性案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将除了同伴是否吸烟和性别之外的其他所有预测变量都纳入回归模型中,结果发现男性尝试吸烟者比同伴吸烟的尝试吸烟者年龄更小(OR=0.8,95%CI=0.77~0.92),吸烟家庭成员更少(OR=0.7,95%CI=0.43~0.97),吸烟教师更少(OR=0.7,95%CI=0.43~0.73),被动吸烟暴露更少(OR=0.7,95%CI=0.48~0.91),报告无烟学校的更多(OR=1.8,95%CI=1.34~2.30)。
2.4 整支烟抽吸者与尝试吸烟者间的CART分析(图2)
是否接受广告教育成了第一决策点,将尝试吸烟者分为2个亚群,没有接受广告教育亚群的整支烟抽吸率要高于接触广告教育的亚群(分别为58.3%和27.2%)。在没有接受广告教育的亚群中,根据同伴是否吸烟又可分为2个亚群,同伴吸烟亚群的整支烟抽吸率高于没有同伴吸烟的亚群(分别为38.6%和17.0%)。整个CART模型的归类正确率为61.5%(773/1 256),其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1%(305/401)和54.7%(468/855)。敏感性在是否接受广告教育和同伴是否吸烟变量分支上分别为27.9%(112/401)和48.1%(193/401)。
对未接受广告教育的整支烟抽吸者和同伴吸烟的整支烟抽吸者(真阳性案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将除了同伴是否吸烟和是否接受广告教育外的所有预测变量都纳入回归模型中,发现有吸烟同伴的整支烟抽吸者比未接受广告教育的整支烟抽吸者有更多的吸烟家庭成员(OR=6.0,95%CI=3.09~11.75)。
3 讨论
虽然2个CART模型的整体识别准确率不是很高(分别为49.2%和61.5%),但是2个模型的敏感性却非常好,分别达到了84.7%和76.1%,能将大部分尝试吸烟和抽吸整支烟的高危学生人群正确识别。2个模型包含的预测变量只有3个,分别为性别、同伴是否吸烟和是否接受广告教育,模型整体简单明了,而且这3个预测变量值只需要通过简单询问就可以获得,不涉及到如家庭经济状况、母子关系、情绪、叛逆性格等个人自身隐私问题[5,6]。所以模型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强,有助于准确地识别大部分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控烟教育和干预工作。
同伴是否吸烟变量同时出现在2个模型中,并且相对于其他2个预测变量显示了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45.8%和38.9%,分别为48.1%和27.9%),可见同伴是否吸烟因素在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产生、形成和巩固过程中有着持续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这跟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一致[5,7,8,9]。结果提示应将青少年如何拒绝来自吸烟同伴诱惑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作为教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发现有同伴吸烟的尝试吸烟者或整支烟抽吸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尝试者和抽吸者而言均有更多的吸烟家庭成员,提示吸烟家庭成员可能和吸烟同伴之间存在着某种联合作用,国外相关文献有过类似的报道[10],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另外,是否接受广告教育也是重要的预测变量,国外的相关报道也显示对广告的敏感性是青少年对待吸烟态度的重要因素,作用甚至超过了吸烟同伴、吸烟家庭成员等因素[11],所以要把播放控烟公益广告这一大众媒体宣传形式作为青少年控烟教育和干预的重要形式,树立无烟社会的社会准则。
志谢 感谢美国Emory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和北京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摘要:目的 了解宁波市中小学生吸烟水平现状和有效识别吸烟的高危人群,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控烟教育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6个区的29所中小学校9 0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3.9%,4.5%的中小学生曾经抽完过一整支香烟,占尝试过吸烟学生的31.9%。19.2%的学生报告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中至少有一人吸烟,81.9%的学生报告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吸烟。判别尝试吸烟者和整支烟抽吸者的CART模型的敏感性分别为84.7%和76.1%,同伴是否吸烟、性别和是否接触控烟公益广告是判别的预测指标。结论 该模型能够识别大部分高危人群,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青少年控烟教育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吸烟,危险,回归分析,学生
参考文献
[1]YERETZIANJS,AFIFI RA.It won't happen to me:the knowledge-attitude nexus in adolescent smoking.J Public Health,2009,31(3):354-359.
[2]杨功焕,范立新,谭健,等.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21.
[3]陈琦,梁小冬,朱克京,等.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珠海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863-864.
[4]房祥飞.基于决策树的分类算法的并行化研究及应用.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DIERKER LC,AVENEVOLI S,GOLDBERG A,et al.Defining sub-groups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experimental and regular smoking.Prev Sci,2004,5(3):169-183.
[6]AJDACIC-GROSS V,LANDOLT K,ANGST J,et al.Adult versusadolescent onset of smoking:How are mood disorders and other riskfactors involved?Addiction,2009-104(8):1411-1419.
[7]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青少年吸烟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21-123.
[8]李爱兰,黄悦勤,王燕玲,等.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77.
[9]KIMMJ,FLEMING CB,CATALANO RF.Individu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progression to daily smoking during adolescence.Pediat-rics,2009,124(3):895-902.
[10]BAHR SJ,HOFFMANN JP,YANG X.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on the risk of adolescent drug use.J Prim Prev,2005,26(6):529-551.
篇7: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较好地突破了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局限性,与现行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要求财政收支结构也要相应地发生很大变化。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克服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不足,将政府收支活动分为“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突出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科学设置预算科目,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依法组织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政府收支活动应公开、透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有效地实现了这些要求。
1、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具体来源。其主要特点:一是扩大了收入范围。在原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预算收入的基础上,将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范畴,并形成了统一编码,—有利于实行计算机管理。二是调整了收人体系。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6大类,符合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三是进一步细化科目层次。特别是对于各项收费收入,新的科目体系将其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使其更为具体化、明朗化。
2、按照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科目,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即为政府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大类。其主要特点:一是改变了现行的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的做法,用词简洁明了,使各部门的职能活动具体、明晰化。通过其使用的预算科目便知该部门的主要职能活动。比如:“国防”、“公共安全”类科目,大家一看就知道其主要用于反映部队、公检法司部门发生的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维护国内正常秩序等方面的支出。二是通过设置类、款、项三级,清晰反映各层次的活动。其中:类级科目反映政府的某一项职能,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支出。
3、依据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有利于加强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此种方法即为政府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共12大类。其主要特点是扩充和完善了现行的支出目级科目,并设置类、款两级,简便实用。其中:类级科目反映了支出的经济构成,即在确定政府支出是“干什么”(即支出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反映“如何用”的问题;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比如:政府发生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反映在支出功能类),全部属工资福利支出(反映在支出经济类的类级科目),用于发放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反映在支出经济类的目级科目)。这样,政府支出的全部过程一目了然。
三、有利子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一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编码,有利于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二是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中的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细化、剖析和核算,符合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有利于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
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
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变了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仅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的做法,将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一并全面反映,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预算管理,硬化了预算约束,有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并注意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因此有利于国民经济分析、决策以及国际比较与交流。
相关文章:
85度C与好利来:卖点和商业模式的PK01-10
免费商业模式和农产品销售01-10
苹果的商业模式创新01-10
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问题探讨01-10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01-10
腾讯的商业模式分析01-10
物流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论文01-10
小米商业模式的特点01-10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01-10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