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

关键词:

鳞状细胞(精选八篇)

鳞状细胞 篇1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患者22例, 均为2013年1月- 2014年12月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 男16例, 女6例, 年龄39 ~ 78 ( 56. 1 ± 3. 7) 岁。肿块分别位于患者食管上段、中段、下段, 例数分别为1例、12例、9例。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16例, 姑息性切除6例。术后同时行放、化疗9例, 单纯化疗7例, 未做辅助治疗6例。有淋巴结转移15例 ( 68. 18% ) 。临床随访3 ~ 30个月, 死亡7例 ( 31. 82% ) 。

1. 2方法用运常规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的标本普遍是用含量为10% 的甲醛进行固定的。而广谱Ki-67、PC- NA、Syn、Cg A、SMA、CK ( CKpan) 、低分子CK ( AEl) 、高分子CK ( AE3) 、CEA、p53、S-100蛋白等免疫组化S-P法染色, 是同时进行的, 需要采用En-Vision法去标记。以细胞膜、细胞质棕黄色染色就可以称为阳性, 这是从结果可以判断的。同理P53、 Ki-67就为细胞核阳性表达, 数量为200个细胞, < 5% 为 ( - ) , 5% ~ 25% 为 ( + ) , 26% ~ 50% 为 ( + + ) , 51% ~ 75% 为 ( + + + ) ; 76% ~ 100% ( + + + + ) 。

2结果

2. 1病理检查通过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为: 溃疡型10例, 髓质型7例, 蕈伞型3例, 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 5 ~ 8. 5cm, 平均4. 6cm。

2. 2镜检大小较一致的基底样细胞就构成了瘤组织, 瘤细胞具有以下特点: 瘤细胞较小, 胞质少, 核呈圆或卵圆形, 深染, 核仁又不是很明显, 核分裂象也是很常见的。瘤实性巢状是细胞多排列成的, 巢中央常常可看见非角化性粉刺样坏死, 呈栅栏状经常排列巢周边瘤细胞, 在瘤细胞巢周边可看到透明变的基膜样物质沉积。呈小梁状、假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是部分病例瘤细胞的特征, 在其腔内可见淡蓝色黏液样物。另外, 除了上述结构外, 在11例 ( 50% ) 中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分化程度的鳞癌成分的。而基底样癌成分与上述鳞癌或腺鳞癌之间界限分明, 无移行过度。表面黏膜鳞状上皮呈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在8例 ( 36. 36% ) 是可见的。在6例 ( 27. 27% ) BSCC的癌巢中, 所见到的单个或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鳞化灶或角化珠, 就好比如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毛囊分化。肿瘤侵犯黏膜下层1例、肌层4例、全层达外膜9例, 侵出外膜达周围组织6例, 这就可以称为6例 ( 27. 27% ) 的纯BSCC 22例中14例 ( 63. 64% ) 见到脉管内癌栓, 其中2例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存在广泛癌栓。

2. 3黏液组化染色22例BSCC的基底细胞样癌巢内的玻璃样物呈PAS强阳性, 呈斑点状或花瓣状。AB及HID阴性。而腺管状囊状结构的腔内分泌物PAS阴性, 但AB弱阳性。癌巢外基质PAS阴性, AB弱阳性。说明巢内玻璃样和巢外基质不同。

2. 4免疫组化染色22例BSCC用7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基底细胞样成分和鳞状细胞成分有不同的表达。 ( 1) 对4种上皮性抗体 ( Keratin、CEA、EMA) 反应。基底细胞样成分反应弱, 只3例对Keratin或EMA呈弱阳性, 阳性细胞少, 在10% 以下, 其余全部阴性。相反, 鳞状细胞成分对上述4种抗体均呈强阳性, 阳性细胞> 50% 以上, 与基底细胞样成分的反应呈鲜明对比。说明基底细胞样成分分化不良。 ( 2) 对特异性肌性抗体Aetin和S-100反应。3例基底细胞样成分对Actin呈膜强阳性和/或S-100核浆强阳性。而鳞状细胞成分全部阴性。说明基底细胞样成分有向肌上皮等多向分化倾向。 ( 3) 对Vimentin抗体, 2种细胞成分均呈阴性。

3讨论

好发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少见的鳞状细胞癌是BSCC的一种变异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 是由于它凭借其明显的侵袭性经过、较差的预后和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文献报道显示表明[5], 这种病易发在中老年人当中, 这与普通食管癌是相似的, 而BSCC大多数发生在食管中下段, 在溃疡型和髓质型中发生最多。通过很多临床实例表明, 这类疾病具有很强的侵袭性, 在来就诊的患者中就有55% ~ 80% 的病例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以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小叶状、巢状、筛孔状、条索或小粱状结构出现是BSCC的形态特征, 常常在这些细胞巢内可见鳞状分化灶, 呈栅栏状排列。就是周边部的基底样细胞核。坏死较为常见, 表现形式如: 单个细胞坏死或较大癌巢中央的粉刺状坏死, 与普通鳞癌成分以混合或相互分离的形式共同存在, 在BSCC: 也是常见的, 但这还是应以BSCC成分为主, 普通鳞癌成分为辅[6]。当然也可伴有表面黏膜的鳞状上皮原位癌, BSCC与表面上皮原位癌直接相移行, 在一些病例中也是可见的, 支持BSCC的理由可能是来源于表面上皮的观点。有些小的假腺腔与腺样囊性癌相似在癌巢内有时候也是可见的, 透明嗜伊红或黏液样间质。

BSCC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综合文献1 ~ 4及本组所见, BSC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 ( 1)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核大浆少的基底细胞样癌组织; ( 2) 与基底细胞样癌组织密切伴行的鳞状细胞成分, 可呈原位癌、浸润鳞癌或个别鳞状细胞分化; ( 3) 基底细胞样癌巢内基质玻璃样变; ( 4) 基底细胞样癌巢中央粉刺状坏死。因为此癌具有基底细胞样成分和密切伴行的鳞状细胞成分, Wian首先称它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但不能认为它属鳞状细胞癌的一个亚型。 临床表现综合文献1 ~ 4及本组特点: BSCC好发于老年男性、 常侵犯咽喉部、舌底和食管。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经过和恶性行为。首次手术时部分病例已有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可达5% ~ 78% , 远处器官转移率为20% ~ 40% 。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均非常高, 分别为60% ~ 100% 、50% ~ 100% 和75% ~ 100% 。各组术后平均存活期非常短, 为10. 3 ~ 25. 6个月, 个别病例虽然达到43个月。因此认为临床医师普遍认为BSCC属高度恶性肿瘤。

BSCC在临床中一个具有独特病理形态和临床特征的疾病类型, 将它独立出来非常有必要。临床中, 在形态上BSCC需与来自唾液腺的实体型腺样囊性癌、腺鳞癌、低分化传统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一般通过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 帮助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实体型腺样囊性癌最容易与BSCC误诊, 但前者无鳞状细胞成分, 但是鳞状细胞成分却是BSCC不可缺少的密切伴行成份, 尽管有时其数量可能很少, 在肿瘤是常伴有的。 不少学者也试验过对BSC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他们通常是采用多种抗体, 目的是为了试图寻找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根据, 然而结果表明出不同的论点, 因此此事缺乏特异性。为了更完整些, 也有相关学者提出: CK14、CK19能检测食管BSCC的基底样细胞成分, 同时也认为此类抗体具有表型特异型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但还是事半功倍, 还是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此病的诊断仍主要通过典型的组织学形态检查。

BSCC通过其特殊的组织形态临床诊断困难不大, 但还需注意与以下肿瘤区别: 无鳞状分化灶, 不伴有表面上皮的异型增生或原位癌, 也缺乏BSCC中常见的坏死, 核分裂象少就是腺样囊性癌的一个不同点, 其次, S-100、SMA蛋白呈阳性; 细胞癌小。因此, 就缺少了BSCC中的2种成分, BSCC的癌组织不呈小叶状生长、不呈粉刺样坏死, 无基膜样物。免疫组化可见2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 ( Cg A、Syn、NSE、Leu-7) ; 低分化鳞癌和腺鳞癌都是缺乏BSCC特征性的病变, 而腺鳞癌可见到清晰、明确的管状腺癌成分。对提高医务人员临床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肿瘤的预后判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BSCC) 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22例的病理资料。结果 溃疡型10例, 髓质型7例, 革伞型3例, 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58.5cm, 平均4.6cm。结论 食管BSCC形态特别。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来进行诊断。

关键词: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病理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 Wain S L, Kier R, Vollmer R T,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tongue, hypopharynx, and larynx:report of 10 cases[J].Hum Pathol, 1986, 28 (17) :1158.

[2] Mckay M J, Bilous A M.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hypopharynx[J].Cancer, 1989, 10 (63) :2528.

[3] Luna M A, Naggar A E, Parichatikanond P,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Clinicopthologic and DNA flow Cytometic analysis[J].Cancer, 1990, 128 (66) :537.

[4] Tsang W Y, Chan J K C, Lee K C, et al.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and socalle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us[J].The same tumor type Histopathology, 1991, 107 (19) :35.

[5] 黄晓赤, 罗克枢, 赵剑萍.食管鳞癌特殊亚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 9 (17) :188-190.

1例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的护理 篇2

关键词:皮脂腺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3-02

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起自皮肤或粘膜上皮层的一种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破坏力大,可破坏眼组织、鼻窦或颅内而死亡1。我院眼科于2010年4月收治了1例右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经过45天的精心护理与治疗,患者病情好轉出院,一个月后到肿瘤医院进行化学疗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诊断为右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入院评诂:右眼下睑皮肤2年前见一绿豆大小的肿物,并逐渐长大,目前鸡蛋大小,无疼痛感,三个月前视力丧失,肿物常有血水流出,发出恶臭味,一直未经诊治,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近一个月来消瘦明显,体重减轻多少不详,伴右侧头皮牵拉样疼痛,于2010年4月步行入院,查T37.1℃、P78次/分、R20次/分、BP110/56mmHg,神清,中度贫血外貌。专科情况Vod(因肿物遮挡未见眼球),Vos0.8,右眼前有鸡蛋大小的鱼肉状的肿物,表面不平整,妥叶样,部分菜花样,较多量的血水样渗液及糜烂,有恶臭,遮拦整个右眼球,不能窥清眼球情况。

2治疗方法

患者的鳞状细胞皮脂腺癌为高分化型,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2,入院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抗感染、营养、止痛、对症治疗等处理,于入院16天后在全麻下行右眶内肿物摘除+右眶同容物切除,术后抗感染及营养。

3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评诂患者的情况,并提出主要护理问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3.1.1疼痛。与肿瘤侵犯右眼球、眼外肌群及视神经有关。患者主诉患眼疼痛,护士应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如听喜欢的音乐、看书等,必要时报告医生给予镇痛药,加强巡视,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

3.1.2恐惧。与眼球显著突出,担心预后、疼痛、视力丧失有关。①患者眼球显著突出,菜花状肿物糜烂、渗血水、疼痛、视力丧失而引起恐惧感,为了减轻其恐惧情绪,从入院开始,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房周围环境、主管医生、护士,以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感,②鼓励家属多来探视,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③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情,注意实行保护性措施,以免增加患者的心里负担,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流程、主刀医生情况及手术室设备,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操作尽量准确轻柔,避免其紧张。⑤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安慰与理解。

3.1.3睡眠状态紊乱。与患眼疼痛、陌生环境有关。①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避免不良剌激因素,促进患者的睡眠。②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缓解紧张情绪,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反应,必要时报告医生给予止痛及安眠药。③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尽量避免打扰患者的休息,以保证其睡眠。

3.1.4自理能力下降。与肿物遮挡患眼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①将患者常用物品按方便其使用的原则固定位置摆放,可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活动空间不留障碍物,以免下床发生危险或摔倒。②教会患者使用传呼系统,鼓励其寻求帮助,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帮助。③协助料理其日常生活,如帮助其吃饭、洗脸及洗澡、大小便、修剪指甲、刮胡子等,以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

3.1.5营养失调。患者中度贫血,与肿物慢性出血、失血有关。①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询问患者进食情况。②注意观察病变部位的渗血渗液情况,做好记录。③每周测量体重变化。

3.1.6知识缺乏。与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有关。利用治疗、护理、巡视的点滴时间与患者沟通,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案及预后,加强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知识的宣教。

3.1.7自我形象紊乱。与右眼球显著突出、菜花状肿物、担心术后形象改变有关。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用纱布遮盖患眼暂时掩饰患者的外貌。②告知患者术后可安装义眼,可弥补眼球摘除造成的外形缺陷,让患者解除因担心手术后外形的改变造成的心里负担。③与患者交谈时注意态度自然、和蔼亲切,尊重患者,避免使用令患者误会的言行。④帮助患者正视自身形象的改变,鼓劢其应身残志坚。

3.2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3.2.1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有关。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术眼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鼓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表达术后的不适感

3.2.2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按医嘱给予抗菌素、补液等处理,预防感染,指导患者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以促进伤口的康复及纠正贫血,告知患者避免揉搓术眼,保持患眼的清洁、卫生。

3.2.3焦虑。与担心术后效果及治疗费用有关。给予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由于术后不适、疼痛,以及担心外形改变、治疗费用不足引起的焦虑及不安,安慰患者手术的疼痛及外形的改变是暂时的,术后可安装义眼,外形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并告知患者医院已为其减免一部分住院费用,嘱其不必担忧,安心配合治疗。

3.3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后到肿瘤医院行后续治疗,加强营养,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保持术眼的清洁、干燥,三个月后可回眼科安装义眼。

4小结

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外眼疾病,患者生理及心理均承着受巨大的痛苦,这就需要护士在细心的护理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为患者制定全面的身心护理计划并实施,从入院、术前各项检查、治疗及术前准备,术后的各项护理,均离不开护士全程细致的观察、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身心护理的过程,增长了护士知识面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缓解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让患者身心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例犬鳞状上皮细胞癌病理学诊断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来源

2012年7月份, 四川农业大学兽医院接诊的8岁京巴母犬, 2个月前于右侧第1个乳头处出现不规则肿状物, 主人未予重视, 1个月后肿状物明显增大, 犬常坐立不安且舔咬患部。食欲、大小便均正常。

1.2 主要仪器

切片机, 泰维公司;生物显微镜, Nikon公司。

1.3 方法

1.3.1 临床检查

观察犬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体况, 进行了包括血常规、X射线等检查。触诊肿物的软硬度、形态、大小、边界、质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连接状况等。

1.3.2 眼观剖解病变

手术切除肿物, 观察肿物解剖形态。

1.3.3 病理学诊断

取肿物, 10%甲醛固定, 脱水, 石蜡包埋, HE染色, 镜检。

2 结果

2.1 临床检查

该犬体重7 kg, 精神较萎靡, 喜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明显, X射线检查肿物密度较大。触诊肿物患犬会躲避, 有明显痛感, 肿物质地坚硬, 边面呈不规则突起, 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体温38.7℃, 听诊心音及心率均正常。

2.2 眼观病理剖解变化

肿物周围皮肤变薄, 较粗糙 (图1 A) 。肿物有包膜, 质地坚实, 不能移动。切除肿物时可见四周有大量增生血管和结缔组织, 肿物与其下结缔组织有纤维素性粘连, 但不与皮肤及其下面的筋膜粘连 (图1 B) , 可钝性分离。周围皮肤变薄, 较粗糙。肿物大小为4 cm×5 cm, 外观呈球形, 不规则, 但切面呈规则的圆形且有均质乳白色分叶状, 有出血及坏死 (见图1 C) 。

2.3 组织切片观察

镜下观察可确诊为角化鳞状上皮细胞癌。可见由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上皮组成癌巢, 呈条索状或团块状。癌巢与癌巢之间有多量的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癌巢外层为梭形或低立方体的基地细胞;内层为大而呈多角形或圆形的棘细胞, 细胞境界清楚, 核分裂象少见。中心为扁平的鳞状上皮呈向心性排列, 而且越向中心细胞越扁平。有的癌巢中心有角化现象 (核消失而呈均质红染的透明物质) , 角化的上皮环绕形成轮层状小体, 称为癌珠。无角化部分细胞核染色深, 细胞界限不明显, 核分裂象明显 (见图2) 。

3 讨论

肿瘤是动物机体中某部分组织细胞, 在体内外致瘤因子的作用下, 产生的以细胞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为特征的病理性新生物。它呈无规律生长, 丧失正常细胞功能, 破坏原组织器官构成, 是犬的常发病。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 有包膜, 界限明显, 呈膨胀性生长, 移动性较大, 不溃烂, 无转移性, 不引起全身性反应, 但如果生长在重要器官和部位上, 也能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无包膜, 界限不清, 呈浸润性生长, 移动性小, 生于表皮呈菜花样、伞状或结节状, 常在瘤体中央部坏死, 易转移, 对机体影响严重。判断患病犬是属于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对该病的预后判断和手术过程都极为重要。本病例中肿物单从眼观病理变化看, 疑似为良性肿瘤, 但从病理切片观察可确诊为恶性的犬鳞状上皮细胞癌。可见在临床中即使为恶性的肿瘤也极有可能呈现良性肿瘤的某些特征, 在具体诊断中需根据病理切片作为最后的确证依据。

鳞状细胞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制备

2010年至2011年间,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集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 (oral lichen planus, OLP) 、口腔白斑 (oral leukoplakia, OLK) 及OSCC组织标本共58例。本试验分为OSCC组和对照组。前者有标本42例, 根据病理分级标准, 包括OSCCⅠ级16例、OSCCⅡ级14例、OSCCⅢ级12例;选取正常口腔粘膜及口腔癌前病变 (OLP4例、OLK4例) 各8例。

1.1.2 试剂

鼠抗人FAP单克隆抗体 (Santa公司) , 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 (迈新公司) , 显色剂DAB (迈新公司) ,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1.2 方法

1.2.1 标本制备

所有组织均为新鲜标本, 分切为2块, 一块用液氮速冻, 于-70℃冰箱保存备用;另一块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 5μm切片, HE染色, 用于病理诊断。

1.2.2 冰冻切片

经-70℃保存的新鲜组织块在冰冻切片机上行4μm连续切片, 4%多聚甲醛固定30min, -20℃冰箱保存,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3 免疫组化染色 (SP法)

冰冻切片恢复至室温后, 用3%过氧化氢孵育25min, 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正常山羊血清 (PBS稀释) 封闭, 37℃孵育20min。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 (工作浓度FAP1:50, 每切片滴加50μL) ;加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加适当比例稀释的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 37℃分别孵育60、60、10min;显色剂显色, 苏木素复染, 封片。以表达FAP的乳腺癌标本为阳性对照;以正常乳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

1.2.4 结果判定

将染色切片上出现棕黄色颗粒的细胞判定为FAP (+) 。

分值法判定FAP染色结果:每张切片在显微镜 (×200) 下选择5个典型视野, 每个视野内随机计数100个成纤维细胞, 计算FAP (+) 细胞百分比 (%) , 阳性细胞数>5%为阳性, <5%为阴性。每张片计数5个视野的平均值。所有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独立评定。

1.2.5 统计数据分析

FAP染色阳性标本百分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正常口腔黏膜及癌前病变粘膜中未见FAP染色阳性细胞 (照片1) 。OSCC组中可观察到FAP阳性成纤维细胞。其中, OSCCⅠ级:FAP染色阳性细胞多位于紧邻癌上皮的间质中 (照片3) 。OSCCⅡ级和Ⅲ级:在紧邻癌上皮的间质中, FAP染色阳性细胞分布较少, 而在癌旁组织的间质中分布较多 (照片4、5) 。

照片1:FAP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照片2:FAP在重度异常增生OLK中的零星表达;照片3:FAP在OSCCⅠ级中的表达, 位于紧邻癌上皮下的间质;照片4:FAP在OSCCⅡ级中的表达, 位于癌巢周围;照片5:FAP在OSCCⅢ级中的表达。

2.2 FAP染色阳性率比较

FAP的表达与OSCC不同病理分级即口腔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口腔鳞癌组FAP阳性标本百分率高于对照组, 结果, 见表1 (P<0.01) 。在不同病理分级的OSCC之间, 随细胞分化程度逐渐降低, FAP阳性标本百分率有升高趋势, 结果, 见表2 (P<0.05) 。

3 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肿瘤—宿主界面微环境的平衡状态。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一些物质表达异常, 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FAP可选择性地表达于90%以上的上皮癌间质, 并不见于癌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或其他正常组织, 本实验结果还显示FAP在OSCC的阳性表达与OSCC病理分级成正相关关系, 因此, 可作为OSCC的辅助诊断和严重程度判定指标之一, 同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靳占峰.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与肿瘤[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 26 (2) :76~79.

[2]李强, 江宏兵.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生物学行为研究[J].口腔医学, 2009, 29 (3) :122~125.

[3]张玲, 江宏兵.成纤维激活蛋白在口腔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口腔医学, 2008, 29 (9) :449~451.

[4]陈鹤, Cheng Jonathan D.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在胃癌间质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6, 21 (6) .

[5]陈鹤.FAP在癌间质纤维细胞中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4, 20 (3) :349~351.

一例犬乳房鳞状细胞癌的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3年8月我站接诊一只京巴犬, ♀, 13岁, 体重7.5 kg, 畜主介绍该犬乳房部位有肿物已有较长时间, 一年前做过乳房摘除手术, 近期肿物逐渐长大, 排粪及排尿均减少, 食欲减退, 部分乳房均能挤出乳黄色液体。检查该犬精神沉郁, 被毛粗糙, 皮肤脱水, 食欲废绝, 眼结膜潮红, 眼球凹陷, 体温38.6℃, 呼吸40次/min, 脉搏100次/min。仰卧时可见犬右侧有约10 cm的肿块, 触之较硬, 边缘界限清楚, 穿刺有约80 m L血水流出, 后变小变软。

2 手术处理及术后护理

在肿瘤侧面作一切口, 切口大小以适合取出肿瘤为准, 结扎乳房肿物周围的血管;钝性剥离四周及背面组织, 相连的结缔组织可适当多剥离些, 尽量保留结构的完整性, 彻底分离表皮与瘤体, 将瘤体取出, 彻底剪去残留在内表面的肿物组织;接着清理腔内表面, 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腔后, 撒布头孢曲松钠, 修整两侧皮瓣, 将多余部分剪去;紧接着做皮肤的结节缝合, 在缝合后段留约1 cm左右的小口, 作纱布引流, 防止腔内积液;最后, 缝合部位碘酊消毒, 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鹿醒宁12.5 mg, 使其苏醒, 给术犬带上伊丽莎白项圈。

术后每天对患犬补液、消炎、止血, 减少渗出等, 连续用药5 d, 每天1次。同时术部使用Ag+2000喷剂,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并视病情情况, 肌肉注射糜蛋白酶4 000 u/次。

3 实验室诊断

术后, 取乳房肿物组织块各1.5 cm×1.5 cm, 用10%福尔马林固定24 h;依次用50%、70%、80%、90%、90%、100%乙醇脱水, 每次脱水时间为45 min;脱水后, 再放入酒精与二甲苯 (1:1) 混合液中45 min, 然后用二甲苯透明15 min;将组织块放入含有二甲苯1:1混合的石蜡溶液, 在38℃温箱中透蜡24 h后;用模具倒好熔化了的石蜡, 将透明后的组织块包埋于石蜡中;经风干, 将硬化的石蜡块具有组织块的一面修理平整, 固定于手摇切片机上切片, 切下的组织片用50℃左右的温水进行展片, 选取其中最为完整的2~3张贴于涂有胰蛋白的载玻片上, 待干燥后, 通过二甲苯 (1) 、二甲苯 (2) 、95%酒精、85%酒精、75%酒精、50%酒精浸泡各10 min脱蜡;取出水洗后, 用苏木精染色15 min, 经大量清水漂洗后, 用1%盐酸酒精漂洗10 s, 再用大量的水漂洗, 经1%伊红染色15 min, 自然风干后, 用树脂将切片封固, 树脂干燥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4 结果

4.1 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结束后, 患犬无异常情况, 安全苏醒。连续用药5 d, 效果理想, 具体临床观察见表1。

5 d后, 建议带患犬回家饲养, 一天早晚2次用Ag+2000喷剂处理伤口, 第10 d拆线。

4.2 病理观察结果

在400倍显微镜下, 可见肿瘤组织中的腔隙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细胞大小不一、异性, 细胞核浓染, 无角质化无增生, 且腔隙内无可见的分泌物, 因此不可能为腺泡, 也不是腺癌 (见图1) ;肿瘤组织中的棘细胞透明、特别红, 说明角质化比较厉害, 而且有较大腔隙存在, 也侧面反映术前抽出约80 m L左右渗出液, 抽出后肿瘤变小表软的原因 (见图2) ;肿瘤组织中, 分化较为成熟, 呈空泡样棘细胞样肿瘤细胞, 即鳞状上皮细胞 (见图3) ;在肿瘤组织中, 可见棘细胞角化组织脱落, 并形成“角化珠”, 旁边组织有继续卷成癌珠的趋势, 进一步形成腔隙 (见图4) 。综上所述该犬可确诊为乳房鳞状细胞癌。

5 小结

1) 初步探讨通过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切片诊治犬乳房鳞状细胞癌的病例, 发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兽医工作者主要面向畜主, 还必须根据主人的经济能力进行检查, 动物接受的检查项目有限, 继而影响对患病动物的确诊;乳房鳞状细胞癌常发生在老年犬, 所以麻醉师和麻醉设备对手术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比较耗时更需要一定的经验, 而鳞状细胞癌到了晚期恶化的速度相当快, 即使确诊也来不及治疗等。

鳞状细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受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的1 120例患者, 按照TBS细胞学的分类诊断标准确诊为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的有145例, 平均年龄 (41±4) 岁, 通过体检结果可知, 当前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有82例, 出现白带增多症状的有63例。

1.2 方法

首先对1 120例患者采用特制的宫颈刷进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检查后收集宫颈管部位或者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的脱落细胞。选取研究样品之后将刷头放置在样本保存瓶中以待下一步检验。采用TBS分类方法作为细胞学诊断标准, 然后对1 120例患者实施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针对145例确诊的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 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 同时针对非常可疑的病灶进行下一步定位活检。若在电子阴道镜下面未发现病灶, 或者出现图像模糊的情况, 可依照常规处理方法在患者宫颈3、6、9、12点位置实施颈管搔刮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知, 在145例ASCUS患者中, 通过宫颈活检有75例有炎症, 占51.7%;有35例CINⅠ, 占24.1%;有15例CINⅡ, 占10.3%;有10例CINⅢ, 占6.9%;有5例原位癌, 占3.4%;有5例浸润癌, 占3.4%。并且在145例ASCUS患者中, 宫颈光滑23例, 占15.9%;宫颈糜烂86例, 占59.3%;其余有36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程度不等的宫颈囊肿、肥大、宫颈息肉等, 占24.8%。不一样的宫颈外观, 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中炎症、CIN以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可知, 宫颈癌主要是一个从宫颈CIN逐渐发展到早期浸润癌, 随后又继续恶化发展的缓慢过程, 治疗该疾病在5年内效果较好, 会有较高的生存率。因此, 早期筛查、处理宫颈CIN与早期癌, 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柴昕等[3]通过研究发现, 液基细胞学技术联合TBS分类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早期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并且在异常细胞学报告内容中普遍存在有ASCUS。根据近年来临床报告, ASCUS的发生概率在逐年递增, 诊断这种病变主要以患者细胞异常反应性出现明显的变化, 但异常程度还未达到出现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相关症状的程度。根据细胞学报告, 借助阴道镜实施病理活检, 检查结果的范围很广泛, 可能显示为正常宫颈, 但也可能是早期浸润癌病变。在本次研究中, 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中CIN及其以上的病变所占达47.8%。要求临床医生重视并根据细胞学检查报告确定ASCUS的患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在145例ASCUS患者中, 通过宫颈活检有75例有炎症, 占51.7%, 有35例CINⅠ, 占24.1%;有15例CINⅡ, 占10.3%;有10例CINⅢ, 占6.9%;有5例原位癌, 占3.4%;有5例浸润癌, 占3.4%。不同的宫颈外观宫颈与不典型鳞状患者中炎症、CIN以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宫颈癌患者需要特别关注, 在临床治疗中多重视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患者, 但很容易忽视轻度宫颈糜烂以及宫颈光滑的患者。根据吴丽春等[4]研究, 宫颈糜烂程度和CIN分级无直接紧密的联系, 宫颈外观与宫颈病变亦无密切联系。

总之, 在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中, 宫颈上皮内瘤占很大比例, 且其具有转变为宫颈癌的可能性, 故需要对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进行高度重视, 实施阴道镜下活检后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的临床意义与预防。方法 对于通过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之后, 明确为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的患者再次实施阴道镜评估或镜下多点活检, 再对活检组织进行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临床和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在145例ASCUS患者中, 通过宫颈活检发现炎症有75例 (51.7%) , CINⅠ35例 (24.1%) , CINⅡ15例 (10.3%) , CINⅢ10例 (6.9%) , 原位癌5例 (3.4%) , 浸润癌5例 (3.4%) 。结论 在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中, 宫颈上皮内瘤占很大比例, 且其具有转变为宫颈癌的可能性, 故需要对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进行高度重视, 实施阴道镜下活检后明确诊断。

关键词: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临床意义,预防

参考文献

[1]刘英, 孙进, 唐小丽.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研究[J].西部医学, 2009, 2 (1) :36-37.

[2]何善阳, 袁力.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中检测高危型HPV的价值[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 2011, 3 (1) :86-87.

[3]柴昕, 孙丽芳.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5 (4) :116-117.

鳞状细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例均选自吉林大学口腔医院2005~2007 年, OSCC手术切除标本, 共48 例, 男性22 例, 女性26 例。其中高分化10 例, 中分化18 例, 低分化20 例。对照组: 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6 例, 其中男性12 例, 女性14 例。

1.2 试剂

鼠抗人HSP70多克隆抗体浓缩液、SP免疫组化试剂盒、DAB 显色剂、多聚赖氨酸 ( Pol-L-lysine) 防脱片剂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4 μm厚切片, 每块共切3 张, 1 张HSP70染色, 1 张HE染色, 1 张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操作。

1.4 结果判定

HSP70阳性结果判定:以细胞核或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 结果评定参照van Heerden[3]标准, 采用半定量积分法, 即对每张切片的染色强度和染色范围分别进行分级计分, 然后根据二者之积确定其阳性强度。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系统分析。

2 结 果

2.1 HSP7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OSCC组织中的表达

26 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SP弱阳性表达12 例, 无表达7 例。特异性着色位于胞质与胞核内, 呈弥漫性分布, 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和棘层, 也有少部分粒层出现HSP70蛋白的表达, 呈棕黄色颗粒染色, 阳性细胞以上皮基底层较为密集, 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着色, 且多为弱阳性表达 (图 1) 。HSP70蛋白在OSCC中的阳性率为77.08% (37/48) (图 2、3) , 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4.61% (P<0.05) 。

3 讨 论

热休克蛋白又称应激蛋白, 是由真核细胞产生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 在正常细胞中表达很低, HSP与细胞的转化和恶变过程密切相关, 癌基因转化细胞和人类恶性肿瘤细胞中, 热休克蛋白表达增高[4], HSP能与多种癌基因产物结合形成异源蛋白复合体, 介导癌蛋白构象成熟及转运, 从而参与细胞转化过程[5], HSP70的过度表达除了可能参与癌的增殖外, 还可能对癌细胞有保护作用。HSP的过表达可使细胞获得对TNF及单核细胞杀伤的耐受, 有助于肿瘤免疫逃逸。而口腔癌中HSP70的过表达是否有助于免疫逃逸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nroy SE, Latchman DS.Do heat shock proteins have a role in breast cancer[J]-Br J cancer, 1996, 74 (5) :717-721.

[2]Lazaris AC, Theodoropoulos GE, Aroni K, 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C-mys oncogene, heat shock protein70and HLA-DR molecules in malignant cutaneous melano-ma[J].Virchows Arch, 1995, 426 (5) :461-467.

[3]van Heerden WF, Swart TJ, van Heerden MB, et al.Fhit protein expression in oral epithelium: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of three antisera[J].Anticancer Res, 2001, 21 (4A) :2419-2423.

[4]施一江, 赵枚, 徐先发, 等.主要人热休克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1998, 20 (4) :277-279.

鳞状细胞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4年11月至2006年8月就诊于本院妇产科门诊,且自愿要求行宫颈TCT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查,绝经后妇女1155例,报告为ASCUS者269例,其中6例为外地患者回当地检查,263例中≥55岁的女性198例。年龄55~75岁,平均(59.49±5.13)岁。

1.2 方法

198例ASCUS患者自愿选择方案:(1)第1组:96例,即行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做病理诊断;(2)第2组:102例,观察3月,对伴有阴道、宫颈炎症者对症治疗后再次TCT检查。阴道镜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级以上19例和复查TCT为ASCUS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的20例均视为异常,共计39例,并对此39例进行HC2检测HPV-DNA。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1组96例ASCUS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取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中,慢性宫颈炎77例,其中7例伴有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CINⅠ级12例,Ⅱ级7例,共计19例,行HPV检测均为阳性。12例CINⅠ级对症治疗,3月复查TCT,6例为ASCUS,6例正常;7例CINⅡ级行宫颈锥切后3月复查TCT结果为正常。

2.2

第2组的102例ASCUS患者对症治疗,3月后复查TCT持续为ASCUS的18例,2例宫颈LSIL,此20例阴道镜检查取活检病理诊断15例为慢性宫颈黏膜炎,3例CINⅠ级,2例为CINⅡ级,同时行HPV检测均为阳性。

2.3

第1组阴道镜检查活检为CINⅠ级和Ⅱ级共19例,第2组持续为ASCUS和LSIL共20例,2组间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39例再次检测HPV均为阳性。见表1。

3 讨论

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宫颈癌的高发年龄在45~60岁,部分宫颈癌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提示对于老年人的宫颈细胞学检查不应忽视。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在TCT结果中ASCUS的发生率在已绝经者高于未绝经者,如何正确处理绝经后妇女的ASCUS,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医疗费用的压力,又不放过隐匿的严重宫颈病变,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宫颈 ASCUS是宫颈病变发展过程中的阶段表现[2],它可以存在隐匿的CIN,可以演变为CIN、宫颈湿疣,也可以转为正常细胞。我们随访的198例绝经妇女中大多伴有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其中96例阴道镜检查后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的比例很高(77/96),仅19例(19.8%)存在CIN,尚未发现CIN Ⅲ级的严重宫颈病变,与王丽娜等[3]报道ASCUS中绝经妇女CIN的检出率为15.36%的结果近似,考虑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降低致下生殖道萎缩的生理特点有关。其一,阴道黏膜上皮发生萎缩性变化[9],黏膜脆薄,常有毛细血管破损所致不规则点状出血;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增高,阴道乳酸杆菌消失,酸度逐渐降低,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利于其他病菌生长,易感染。表明绝经后女性由于其生理因素影响宫颈细胞也有可能为炎性反应。其二,绝经后妇女的宫颈萎缩,黏液分泌少,宫颈鳞状上皮层变薄,极易受伤出血,鳞-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区常退缩至宫颈管内。取材时细胞数量少,也会影响细胞的观察和对异常细胞的判断,这也是绝经后妇女宫颈细胞学诊断中ASCUS检出率高的原因之一。ASCUS是介于正常鳞状细胞与异常细胞之间的一组细胞,表现为细胞轻度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染色质增多,稍深染,可能出现双核细胞,细胞核膜圆滑且规则[4],这组细胞的出现与很多因素有关,上皮对炎症和修复的反应,不典型的上皮内病变的细胞改变,会可能有相似的细胞学特征,提示绝经后妇女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慢性炎症是导致宫颈细胞学异常的另一个因素。由于种种原因,老年妇女对妇科普查不够重视[8],往往出现老年性阴道炎症状或有其他妇科疾患时才就诊,是ASCUS发生率高的基础。进一步证明绝经后ASCUS的发生率高于未绝经者,LSIL明显低于未绝经者。在第2组随访的102例ASCUS观察3月期间给予阴道栓剂对症治疗,复查TCT后的细胞学诊断结果转为正常82例,持续为ASCUS的18例(18/102)和LSIL 2例(2/102),这20例阴道镜检查病理诊断为CINⅠ级3例和CINⅡ级1例,其结果与第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绝经后妇女的ASCUS中严重的宫颈病变发生率虽较低,但仍存不能忽视的宫颈病变,无论是否经过对症治疗,都存在持续性的ASCUS和LSIL可能。

在宫颈细胞学诊断中ASCUS可能是上皮对炎症和修复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CIN,对绝经后妇女的ASCUS如何评价和管理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特别是绝经后妇女这一特殊人群。钱德英等[5]报道高危型HPV-DNA检测CINⅡ级、Ⅲ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0.00%、80.34%、11.94%和99.63%。ter Harmsel等[6]发现,大部分年轻患者的HPV感染可自然消退,老年患者易发展为HPV的持续状态。Smith等对105例年龄45~64岁的妇女历时7年观察,每年都进行宫颈脱落细胞的HPV检查,结果证实绝经后妇女确实存在着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的可能[7]。在我们的随访观察中,对2组中结果异常的39例患者进行HPV的测定,检测结果高危型HPV均为阳性,提示宫颈病变的绝经后妇女可能存在HPV的感染,而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7],可加速CIN向宫颈癌转变的进程,提示对于老年妇女的ASCUS做HPV检测尤为重要,应对感染高危型HPV的人群进行严密监测及积极治疗,阻断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同时HPV的检测对ASCUS可有效地进行分流监测,HPV阴性的患者可不必再做阴道镜检查和活检,从而减轻医疗费用及等待检查结果时的心理负担。

绝经后妇女的ASCUS有其特殊性[8],诊治方案应个体化,重视对她们进行定期妇科检查的宣教及下生殖道HPV感染的诊治,做宫颈细胞学检查时要提高取材技术,避免标本中鳞状细胞数量少,及时发现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宫颈病变,从而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米贤军,白宝敏,熊小英,等.宫颈Thinprep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的临床细胞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246-3249.

[2]钱德英,曾仁海.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人的转归与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7):425-426.

[3]王丽娜,耿力,郭艳利,等.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特点及其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12):726-728.

[4]Kurman RJ,Malkasian GD Jr,Sedlis A,et al.From Papan-icolaou to Bethesda:the rationale for a newcervical cytologicclassification[J].Obstet Gynecol,1991,77(5):779-782.

[5]钱德英,岑坚敏.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与细胞学联合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34-37.

[6]ter Harmsel B,Smedts F,Kuijpers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in the cervix and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Obstet Gynecol,1999,93(1):46-50.

[7]高英.绝经后妇女保健[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6):367-36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精原细胞癌/肿瘤学 下一篇: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