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文化(精选6篇)
篇1:英国社会文化
英国社会文化背景
英国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在此一架构下又包括了四个区域,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其土地面积是241,752平方公里,约为台湾的6.7倍。根据1994年的人口资料大约为58,400,000人,约为台湾人口2.7倍。
由历史及人种上而言,苏格兰人(Scots)、威尔斯人(Welsh)和北爱尔兰人(Northern Irish)都属于凯尔特族(Celtic peoples)的后裔,而英格兰人(English)则主要是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族(Anglo-Saxon)。由于英格兰人在人口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在名义上整个联合王国又受英国王室统治,且政治权力的核心又决定于伦敦国会,把英国与不列颠等同于英格兰也变成相当自然的事。当然,英伦三岛经过数百年来互动与交往,显然在语言与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只不过英格兰人以外的人民,仍然保持其在传统文化上的民族独特性,所以对于许多国人或是刚到英国的留学生而言,时常会受到中文译名的影响,而搞不清楚British与English的分别,譬如我们都会把苏格兰人和威尔斯人都算成是英国人(British),但绝对不能称对方是 English(英格兰人),这会对那些明明不是英格兰人且自我认同感非常强烈的的苏格兰人、威尔斯人和北爱尔兰人,不仅会引起强烈不悦,甚至是一种冒犯。曾经有同学前往北爱尔兰就读,与在地英国人聊天时,竟然称呼对方为English,不仅使对方拂袖而去,更是严重的负面国民外交。甚至有耳闻一些因为类似称呼错误的外籍学生,与当地人产生许多的肢体与言语冲突。
对于刚到英国或计划到英国唸书的学子而言,对于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关心与了解。英国自从1997年五月工党上台以后,提倡地方分权(devolution),曾分别在苏格兰与威尔斯举办公民投票,结果都是超过半数居民赞成争取更大的自主权。苏格兰恢复自己在爱丁堡的国会(Parliament),同时将拥有除国防与外交以外的相当大自主权,包括征税权。而威尔斯则可成立「国民议会」(National Assembly),位阶不如苏格兰国会高,但将拥有更多处理属于自身事务如教育与医疗福利的权利。因此对于在英国境内的不同国家而言,许多办法和法令并不尽相同,如移民与工作条例。
英国基本上是一个自由与法治的国家,一切依法行事,只要不逾越法律许可的范围,都享有极大的自由。另外,就民族性而言,英国人生性保守,相当尊重传统,因而保留着相当多的古迹、传统文物与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对于传统事务的保存更是不遗余力,尽管这造成了许多人力与物力的消耗,但仍受到一般英国民众的支持,而成立许多信托基金来维持传统文物的保存,如National Trust。与同为英语系国家相比,英国的社会与民族性与美国便有极大的差异,以一般生活水平而言,其现代化、舒适化的程度均赶不上美国,一般日常办事效率亦难与美国相比。英国人不若美国人那般开朗率直,也不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其出发点是着重不探人隐私。英国人若与陌生人攀谈,也会相当保留,而且话题常围绕在天气打转,因为这是最不触及隐私的题材。一般而言,英国人不若美国人那么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为英国朋友,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朋友。英国人颇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荣,并常缅怀其光荣历史,重视具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
就整个社会而言,上流社会的贵族与巨富阶级、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之间的界线划分与阶级意识仍相当明显,贫富间的差距也相当悬殊。这种现象特别反映在学校制度上,一些环境与设备特佳、师资优良但学费奇昂的寄宿学校或公学(Public School),如伊顿公学,只有有钱人子女才读得起,一般经费拮据、设备不足的公立学校(State School)很难望其项背。
英国在十九世纪大英帝国时代号称是日不落国,盛极一时,到了二十世纪国势却逐渐没落。在国力与经济发展上,已不及美国。即使如此,英国在国际政治与外交上的实力仍不可小覤,而居于国际财务金融与银行保险业领导中心的地位也仍牢不可破。历史古迹与文物的丰富,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兴盛蓬勃,使英国成为观光旅游的大国。观光与休闲业成为英国最大产业之一,每年产值超过36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毛额(GDP)的5%,更提供了150万个工作机会。
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英国的知名大学拥有世界最优秀的一流学者,尤其在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方面,英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成就绝不在美国或其他欧陆国家学者之下。英国的高等教育一向是菁英主义取向,追求某一学门领域内的卓越与登峰造极,因而培养了众多顶尖的专家学者。另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人文传统,也是留学英国众多优点之一。如何利用英国这项独特的优势,在英国求学期间,一方面让自己学有专精,一方面又能优游于英国,甚至沉浸于整个欧洲浓郁的艺术氛围与精致的文化生活之中,也是每个留英同学可以订下的目标。
英国自从1997年五月工党赢得大选,首相布莱尔开始执政以来,蓄意改革,气象一新。为了重振英国的声威,布莱尔在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展开了改革。特别是教育方面,该年七月发表教育白皮书,公布其新政府教育建设蓝图。而首相布莱尔更公开承诺在其任内将让五十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并期望在公元2002年任期届满之前,大幅提高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到35%,并努力将英国的教育素质提升至西方第一,从2001年的大选结果中,布莱尔首相仍继续肩负未来英国发展的重任,教育将是他主要的施政重点之一。英国的历史文化虽然不及中国悠久,但她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却不亚于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说,英国是近代宪政民主的发源地,英国的国会(Parliament)开启了代议民主与内阁制
民主的典范。英国的文学与戏剧从莎士比亚、狄更斯以降,其作品译为各国文字,为世人传诵,家喻户晓。英国在科技发展上,同样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启工业革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到复制动物成功的威尔莫特,展现了英国科技实力的基础深厚。今日的留学和古代的取经都是要学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英国除在人文学科方面有深厚的传统外,在现代科技方面也有不断的创新与突破,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
☆本章原作:黄 藿,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1997-98),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本章修订:吕适仲,瑞汀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园艺暨景观学系博士班研究生,专攻永续景观研究。
篇2:英国社会文化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
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
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安妮(1820-1849)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评论(1)| 4 0
2013-05-07 20:59 21ofLove | 五级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化初具规模.即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韧,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海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一直是研究英国现代化或工业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对于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闸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加上工业革命使铁路和海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这“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郡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大部分过剩原料,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因此,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这样巨大的空前的发展”。
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英国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更不能没有海外贸易。正是这个海外贸易,扩大了英国的粮食供应.开辟了新的和广阔的原料(尤其是棉花)来源;正是这个海外贸易;又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市场。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国内或欧洲内部市场所能取得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海外贸易还有助于提高英国人均产量,从而提高英国的收入和消费。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转变的论述,展现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以期后起现代化国家借鉴:
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早期 英国海外贸易的模式
工业革命早期.即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的英国海外贸易.受制于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全盛于16—17世纪,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为了获得商业资产阶级支持,实行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了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重商主义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化进程中,工业革命深入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爆发了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这个角度,英国似乎是欧洲诸大国中最不重视重商主义的国家,并且是在国家政权最少干预下,一马当先地迈开了工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17世纪以来,整个政治演变和工业化进程看,英国所营造的大部分市场环境,还是由国家行动造成的。重商主义对英国诲外贸易的调节是另类的“重商主义”,它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诲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殖民地船只装载。这实际上是向当时荷兰的海上运输垄断权挑战。它意味着战争,战争使英国最终成功地扩大和保护了殖民地和商业,国家通过这另类的“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最初阶段(即13世纪),确实发挥了虽然是间接,但却是很重要的作用。
在重商主义政策下,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海外贸易的后果及特点表现如下:
1.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但1760—1780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而骤然下降,1780年后又有急剧增长。可见,贸易模式要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经常出现.加上重商主义政策的约束,英国出口占整个国民生产的比率未能达到自由贸易政策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在整个13世纪,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出口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1700年是14.4%,1760年是35.2%,1801年是34%,体现出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2.进出口产品的构成,也反映出英国这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首先,从出口产品的构成看,英国大部分出口产品是纺织品,这反映英国在这方面生产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出口纺织品的构成上,到18世纪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几个世纪作为英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毛纺织品,在18世纪初仍占出口纺织品的85%,随着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和产量的增长,这一优势被棉纺织品所取代。棉纺织品的出口,从18世纪初只占出口纺织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纪初的35.4%。在工业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而除棉纺织品外,包括毛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仅2.9%。此外,工业革命中仅次于棉纺织业的重要的工业部门——金属业,其产品的出口额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次,18世纪进口产品性质也发生变化。工业品,尤其是从印度等地进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随着工业革命对原棉需求的扩大,到19世纪初更是急剧的增长: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可以说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麦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叶的比重上升。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粮食出口超过进口,到18世纪末才倒转过来;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把从殖民地进口的产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价值,随着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有所增长,相当于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产品一般是殖民地生产的食品,如烟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叶等。英国从这些进口商品再出口的赢利,基本是运输和销售的利润。主要是因为“航海法”之类重商主义政策,限制了殖民地产品的贸易:
最后,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大都局限于对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纪初,英国4/5以上出口产品输往欧洲,而到18世纪末下降为大约30%:输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长,从10%增至60%。进口来源地的变化也表明,在重商主义政策下,整个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西印度和东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
总之,在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展主要归因于工业革命的启动,重商主义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一时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制约了这时英国海外贸易只能达到初步的层次。这种局限性典型地表现在“航海法的负担”上。
托马斯认为,“航海法”造成的最大影响是,绐殖民地带来经济损失。殖民地一些产品(如烟草和蔗糖)在出口到欧洲大陆前先要输往英国。这种迂回或间接的运输耗费,实际上造成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扬。“航海法”直接给殖民地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利益。由于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直接从美洲到欧洲目的地的海运耗费,要比英国的迂回或间接海运费用便宜许多,英国人因而从中遭受一些经济损失。“航海法”也给英国造成负担,这就是包括“航海法” 在内的重商主义政策必须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市场力量的威力,而让位给自由贸易的重要原因。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
二、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全盛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
自由贸易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谷物法”的废除,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直接动力是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赋予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和铁器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导权。从而英国得以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廉价地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革命创造了廉价的铁路和轮船运输的伟大时代,使长途或远洋贸易革命化。美洲和亚洲辽阔的旷野和平原吸引农民和商人、投资者和殖民者、投机家和冒险家,迅速建立依托母国工业中心,带有充足原料供给的外国的真正的国际经济。英国的海外投资、销售以及运输业服务,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市场。贸易必然开拓、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
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个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增强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他们十分迫切地要求打破重商主义政策对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以更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
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谷物法”作为重商主义或贸易保护政策,特指1815年通过的有关限制粮食出口的法律。这是中世纪以来,尤其是17世纪以来重商主义为维持谷价低廉,禁止谷物出口的一系列谷物贸易政策的总结和高潮。“谷物法”为确保当权的英国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规定在国内小麦价格抵于每夸脱80先令时禁止外国小麦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改变了英国的关税政策。虽然,英国政府继续为增加收入征收消费产品进口关税,但从此取消保护性关税的原则已经不可逆转。1849年废除“航海法”,1853年全面征收收入税,1860年绝大多数保护性关税被取消,四百多种商品关税只剩下丝绸品的关税。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税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在1841年,进口关税等于进口价值的35%,1881年下降到只有6%。政府收入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可见,自由贸易首先通过废除高额关税,削弱和打击英国土地贵族的实力。自由贸易给制造业资本家——工业资产阶级带来实质性好处。自由贸易只有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下,才得以向利于英国的方向转化。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工业资本家在棉纺织业、铁器业和机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权。18世纪初的关税保护主义,限制了英国为了这些工业产品而接受外国产品的“自顾性”;外国也因为过重关税而减少对英国工业产品(如布和铁)的购买。只有自由贸易才能真正开拓辽阔的工业品海外市场。确实,“谷物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英国的农业,但这种伤害却被自由贸易的获益所弥补。因为工业品出口的扩大,使英国工业部门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失业者的就业率以及储蓄率也上升了。自由贸易造就了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英国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支撑着半个多世纪世界贸易的扩展。
自由贸易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英国处于贸易和增长的全盛期,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运输服务收入,都处于曲线的最高点。
1821—1873年,英国人均工业产品出口年增长率是4.4%,几乎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四倍。同期,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8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进口等于国民收入的25%—30%。
而在出口构成方面,棉、毛和麻织品,在19世纪初,占出口总值的3/4左右,到19世纪末,仍占40%;英国工业革命典型的工业品——棉纺织品仍占出口总值的25%,铁和钢占15%,机械占7%,煤占1O%,体现了“世界工厂”的往日雄姿。工业革命重要工业部门的产品(棉纺织品、铁和钢、煤)占据出口总值的2/3。外国人消费英国这些重要产品所占的比重是:棉纺织品的80%.钢和铁的50%,还有日益重要的服务业的出口;1913年服务业(尤其是运输和销售业)的出口占总出口价值5,3亿英镑的近80%。
上述可见,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国外要比国内消费多得多;消费进口食品要比自己生产多得多。英国变得如此依赖世界贸易,英国从而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尤其在1876—1885年这十年中,英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数大约38%,即使到1899年有所下降,仍占世界工业国家总出口的33%,是当时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英国这一统治或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史是独特的,只有美国在20世纪中叶才达到这个水平。
三、自由贸易和英国海外贸易评述
按重商主义学说,财富和利润只能从对外贸易中产生,对外贸易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到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70年代后,进口一直大大高于出口。这样严重的“出超”会使英国变穷吗?回答是:不会!因为贸易额有利于英国。贸易额(terms of trade)指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即:
一方面,因为工业品价格要大大高于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尽管在19世纪后期,进口的“量”要大大超过出口的“量”,但贸易额一直朝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18世纪期间,为了确保出口收入超过进口支出,英国千方百计地开拓服务业(尤其运输业)出口来弥补收入的不足。所以,从贸易额指数看,即使进口“量”超过出口“量”,英国仍处于海外贸易中有利地位。
海外贸易保证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几个重要工业部门(棉织业、铁器业和工程业等)得以惊人的发展。没有进口和出口贸易,英国的棉纺织业简直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像实际上所发生的那样带动英国整个经济的飞速增长。例如,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棉织业生产成本,40支棉纱的成本耗费,1812年只是 1779年的1/6,英国迅速利用出口机会.把大量低廉棉织品销售国外,从而扩大雇工和生产规模.普及使用蒸汽机等先进能源和机器。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企业和公司才得以统治世界近代工业,在世界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权。
海外贸易还大大促进英国工业的增长和原料的供应。1841年,英国生产的棉织品总数已经达到1815年的5.2倍,而这两个年份,又都有 60%生产的棉织品供出口。多亏这样的出口,方能支付了工业所需的进口原棉和其他原料的耗费。在1815年,原棉进口的耗费是总工业产量的1/4,而到 1841年却上升达31%。由于棉布价格下降而原棉价格基本不变,原定的出口所得价值只能购买原定进口棉花的一半;但棉布价廉又使棉布生产量和出口量有了 4—5倍的增长。由于这种进出口的海外贸易的增长.从而增强了英国的工业规模和国际影响。
但是,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1.整个19世纪,英国出口过分集中在几个处于工业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业部门,即像棉纺织业、铁器业和金属冶炼业等几个“老”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赢利一直占出口总利润的2/3。可见,英国出口赢利的繁盛取决于出口市场对这几个“老”工业部门的依赖。但是,到20世纪,随着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变,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分委身”于这几个工业,暴露了英国经济的弱点,也导致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新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德)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而发展了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英国沉重的包袱使其经济难以向更新兴的工业调整,从而失去了技术“领袖”或“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这种过分维持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口产品在欧洲北美传统市场曾占40%以上,但在1870年开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的德、美生产的产品却日益受到青睐,甚至打入英国市场。
2.长期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进口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超过出口。这时期贸易额的平衡靠的是英国海运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的销售收入,“逆差”还被国外资产的股启、和利益所弥补:例如,1913年,英国产品贸易缺额(进口,出口)是1.3亿英镑,但是这一年服务业和海运业的收入盈利达1.9亿英镑。英国的海运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获利,长期地隐蔽着英国工业和贸易竞争的失败:英国这种“服务业”出口,在英国还能利用工业优势在统合市场中扩大财富,并发挥“服务业”的优势时,还可以暂时地保持外表上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一旦其工业优势丧失。这种外表上贸易大国的优越性就要随即下降。到了“一战”前夕,英国海外贸易格式,尤其出口、进口产品的销售和产品构成起了重大变化(见图示)。
图示中,每对箭头(一)所指,表明该国对它国的剩余(收入超过支出)。英国对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贸易的人超(用虚线表示)分别是6000、1300和 1300,总价值8600万英镑。而英国对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都出现“逆差”,“逆差”总价值达12000万英镑,要大大高于“人超”的 8600万,这表明20世纪初,英国与外界贸易模式暴露出的弱点。幸好这时尚有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海外投资的利息和股息的弥补,英国才暂时免于陷入困境的局面。但是这种“隐蔽”实质上延缓了英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英国工业创新乏力。这就是所谓“荷兰病”或“英国病”。
综上所述,19世纪末以来,英国海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或弱点制约了英国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是后起现代化国家要引以为戒的;
一是,由于英国始终把工业品出口集中在几个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重要部门.到19世纪下半期,这些旧工业产品只能出口到西欧和美国之外的初级生产国家。英国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重点生产虽保证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这种技术早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的后果。在技术不断革新、工艺不断进步的20世纪,这种“过分依赖”损害了对需要技术进步潜能的新工业投入,致使英国生产力和外贸地位优势减缓了下来。
篇3:英国社会文化
1 英国人的饮茶习俗
葡萄牙是最早引入茶文化的国家, 在1661年, 钟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查理二世, 进而将茶叶带入了英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 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 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茶的。在18世纪之后, 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 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 而晚餐则需要在八点进行丰富的晚餐, 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 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并喝茶, 这个行为又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 进而推广普及出去, 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 接着逐渐盛行并且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 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
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 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 比如牛奶、糖等, 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 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 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通的习惯, 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 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 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易于保存, 英国四面环海,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 而红茶性暖, 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英国人饮茶, 讲究品味, 他们享受饮茶的时光, 英国人根据的自己口味, 选择调味品, 这种饮茶方式以“英国”为代表, 英语作为英国的母语, 在语言系统中, 拥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词汇与谚语, 这些词汇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值得称道的是, 虽然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 并非英国, 但是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 受到了英国人热爱和青睐, 并且因此所兴起的茶文化也独具特色, 甚至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英国人对于茶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 茶以及茶文化必然会融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中, 英国人热衷红茶, 除了喜欢“混饮”之外, 在饮茶时间上也与中国不同, 他们在每天都会饮茶, 分为早茶、午茶和下午茶三个时间点, 同时会定期召开茶会, 以茶会友, 大家畅所欲言, 高谈阔论, 颇有小资情调。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十分固定, 比如早茶 (early mornilg tea) , 大约是在早茶起来靠在床头会喝一杯床前茶, 早餐时还有再喝一杯, 上午11点左右还要喝杯E-leven's (11点时便餐) , 英国人喝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习惯, 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生活中, 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能没有, 不管是工作多么辛苦, 多么繁忙, 他们都要喝杯茶, 吃点点心, 缓解自己的心绪, 品味一下生活, 这就是英国人独有的狂热、优雅、有品格的茶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 茶文化, 在欧洲得以大范围兴起。
2 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饮茶在英国的高度普及, 使其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影响着英国人的思维与情感, 他们非常喜欢饮茶, 并且也喜欢歌咏茶, 赞美茶, 这一点与中国人很相似, 中国文人也喜欢以茶抒发自己的情怀。英国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受到茶文化思想的影响, 很多作品都与茶有关。比如英国的凯琳娜皇后, 以及诗人Alexander Pope等等。以卡琳娜的《饮茶皇后》为例, 其中描写了秋色、嫦娥、茶等景色和事物, 可以看到其中的景物描绘深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并且借景抒情, 将自己的情感寓于诗词中, 可见其对于饮茶的热爱。而另外一位诗人Edmund Waller, 工作过程中发现茶具有独特的功效, 也是在诗中这样写道:茶是沉思的良友, 也是想象的翅膀。戏剧学家Coney Cibber同样对茶情有独钟, 认为茶不仅能够使人开阔胸怀, 还能够沉淀思维, 过滤思想, 能够让人获得更加愉悦的心情。
这就是茶与英国文学的联系, 是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刻, 英国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与茶事有关, 下面具体分析:
2.1 在分析了英国茶文化的起源之后, 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早已融入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在这样浓郁的茶文化熏陶下, 众多英国小说家开始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自己的作品,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斯汀, 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 众多的主角们在用餐之后, 必然会进行英式茶会, 在这些描绘中有很多极其细致的词句, 比如“到喝茶的时候, 叫人忍住不笑的苦总算受够了………贝内特先生高兴地请他朗读点东西给小姐们听听。”还有“……便决定不陪她的表兄嫂到罗辛斯庄园府去, 原来约请他们去到那儿喝茶的。”这些描写无不透露着英国人对茶的狂热, 同时在这场景中, 作者也不乏对各种精美茶具的描写, 英国人十分关注生活的品质, 从茶具、茶桌到茶客的衣着服饰都十分讲究, 茶器茶壶以及各种过滤的汤匙, 都十分精致, 高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英国茶文化的精妙。
2.2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英国茶文化的描写, 他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 在这个作品中, 茶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英国贫民化的茶会, 很多时候, 英国妇人会聚集在一起, 她们叽叽喳喳, 坐在长椅上, 一边聊天, 一般饮茶, 这是英国平民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场景, 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茶事的描写十分细致, 读者从他的描绘中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 杯子、碟子叮叮当当, 六便士的茶会, 都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在那些牌桌子周围的, 是形形色色的人群, 有老朽的老头子, 还有古怪的老太太, 他们谈论着各种奇怪的故事, 并且津津乐道, 从这些描绘中, 能够感受到市井小市民的生活乐趣。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对“花园茶座”有详细的描写, 茶具、茶点都有所描绘, 这些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看到其他人喝下了如此多的茶水时, 也表现出极为惊讶的深情, 作品中还提到, 当时人们对戒酒运动抱有十分高涨的情绪, 而茶能够促进戒烟运动的进行, 因此人们十分对其更加关注。在10世纪的英国, 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更加热衷饮茶, 他认为茶不仅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 还能够使心情获得愉悦, 他钟爱饮茶, 甚至可以说顽固不化, 他对于茶的热爱表现出非常与众不同的情感。因为喜欢茶, 他还创立的文学俱乐部, 目的就是为了以茶会友, 这种俱乐部在当时十分流行, 茶文化在当时的英国影响极为深远, 范围也很广, 在戏剧方面的影响也很深, 作家皮内罗就曾经对品茶精神文明赞美到:有茶的地方, 就有希望。
2.3 茶文化对散文领域的影响也很大, 茶叶是神圣的, 散文是美好的, 茶与散文的融合是非常完美的, 从英国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 英国散文中有很多描写饮茶记忆的惬意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季随笔》, 它所描述的是作者对日常茶会以及饮茶礼仪、人物等方面的事情, 深深表达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家庭茶会氛围的感触。文章中写到“一天中光明时刻, 就是散步回来, 稍稍倦了, 脱掉靴子, ……等着茶盘, 或者是喝茶的时候……”,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于茶的喜爱, 饮茶已经成为了英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东西, 艺术原本就是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细节, 直接渗透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从这些含有丰富茶事的文学作品中, 更多的人开始喜欢茶文化, 了解茶文化, 最终爱上茶文化, 英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家, 也具有完善而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但是不管是任何国家, 其茶叶以及茶文化都是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中的普及, 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3 结束语
茶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宝藏, 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加以保护和秉承。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 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世纪开始, 茶文化开始逐渐深入到英国贵族、王室的生活中, 并且快速普及开来, 最终英国平常百姓也被茶文化吸引, 开始每日饮茶, 开茶会, 英国人饮茶非常讲究, 从饮茶的时间、器皿以及辅料都非常考究, 英国大量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些特有茶文化的描写,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英国文学与茶文化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对更好的推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交流互动, 实现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复兴。
参考文献
[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04) :12-14
[2]徐兴新.浅析德国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J].商业故事, 2015 (12) :18-19.
[3]姜春红.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大家, 2012 (7) :130.
[4]霍盛亚.英国文学家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05) 45-46
[5]王薇坚.漫谈德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 (4) :4-6.
[6]夏岩, 刘国朝.论英国社会思潮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62-66.
篇4:从英国当代艺术看英国文化
2011年11月1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推出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大幕。100多件参展作品全部是1980—2010年间创作完成的。艺术家们用雕塑、绘画、摄影、录像等不同的方式向我们纪录和展示了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和探索及其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艺术风貌的变化;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近3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关键词:英国当代艺术;英国文化;英国制造
2011年11月1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推出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大幕。这次英国制造的展品全部都是由英国文化协会提供的。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于1934年,收藏有八千多件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为继续向中国观众介绍英国当代文化,英国文化协会在其八千多件藏品中,精挑细选了30几位当代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到中国进行巡展。先后在成都、西安和香港举行了展览。苏州是这次巡展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多出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活跃于英国艺术界,大多数是”英国青年艺术家”成员,其中包括迈克尔•兰迪,达明安•赫斯特,吉莉安•维尔林,莎拉•卢卡斯等,现在都是蜚声国际的知名艺术家。
这次参展艺术家中还有7位特纳奖的获得者。特纳奖创立于1984年,以英国著名艺术家威廉.特纳的名字命名。该奖项是英国首个给青年艺术家设立得奖项,以发展和推动先锋艺术为宗旨,被视为欧洲最重要和最有威信的视觉艺术大奖。
100多件参展作品全部是1980—2010年间创作完成的。这30年,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动力带来了英国以及全世界生活、观念的革命。艺术家们用雕塑、绘画、摄影、录像等等不同的方式向我们纪录和展示了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和探索及其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艺术风貌的变化;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英国近3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次英国制造的参展作品给我们留下三个很深的印象。
首先是艺术家们对现代科技的运用。现代科技,既是艺术家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媒介,也是他们进行艺术尝试和创新的基础。例如海伦•查德威克的摄影作品《肉的抽象》就是运用计算机、显微镜、大型照相机等现代科技来制作完成的。在其他作品中,她还使用了复印机、投影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代科技的运用成为了她特有的表现技巧和个性化创作方式。
加里•休姆因为“采用普通光泽涂料,创造出刻印艺术中表面色料的明亮效果而声名远播”[1],看他的作品《姊妹军团》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创作风格,它是在无光铝片上制作的一组版画作品。马特•科里肖的灯箱作品《染病的花朵》使用了现代数码处理技术,使得花朵的娇艳美丽与花瓣上病毒形成强烈比照,视觉上的冲击导致观者心理上的不安和反感,从而达到艺术家所想要的效果。朱利安•奥贝的参展作品《散步的苏珊娜》则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奥贝的独具特色的创作灵感。它是一幅透镜版画作品,作品以光栅片印刷营造了深度和动作的幻象,当观众徘徊在作品前时,主角苏珊娜就像有生命似的在晃动,开拓了立体视觉的探索。
第二个印象是艺术家们对消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看这些艺术作品,让我们感受至深的是近30年来,英国当代艺术在英国社会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凡勃伦早在1899年就论述过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指出炫耀性消费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为炫耀性消费更主要的是显示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他们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心理满足远胜于生理满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消费的这种符号象征性具有了普遍意义。生活方式和消费品位构成不同阶层的消费模式,并与其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联系起来,消费成为了社会身份建构的一个手段。即人们通过你住的房子,开的汽车,穿的衣服的品牌等等来确定你的收入、身份和社会地位。面对消费社会的这一特性,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各自的思考、观点和思想。例如迈克尔•兰迪的最著名的作品《崩溃》。这次展出的钢笔画《崩溃》作于2002年,是兰迪凭记忆将他2001年的行为艺术作品《崩溃》再现出来。2001年,在伦敦牛津街的一个废弃商店里,兰迪所有的财物,共计7227项,大到汽车,小到他的出生证明,被11个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分门别类地在一条长达百米的传送带上拆解、压碎、销毁,最后全部装进了垃圾袋。这个作品并非我们所见的兰迪的所有财物被销毁那么简单,艺术家要探讨的是社会乌托邦和盛行的消费主义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一无所有后重新开始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崩溃。
兰迪的另一个参展作品《垃圾处理服务》是1995年创作的一个录像作品,我们看到的挂在墙上的6幅图画是视频的截图照片。为了把消费社会里的多余副产品,社会垃圾——那些经济上处于弱势、边缘地位、生产力低下的人处理掉,艺术家虚拟了一个垃圾处理的服务公司,并花了两年的时间为这家莫须有的公司设计了制服,标志、机器设备(名叫“秃鹰”的人类切碎机)、工作流程(工人把回收的易拉罐放进人类切碎机里,出来的是一个个人形碎片,把碎片装进红色的印有公司标志的塑料垃圾袋封存。)地上展示的那个红色垃圾袋就是公司的产品,成为艺术家的另一件作品,名字叫《你讨厌的工作,正是我们喜欢的》。
迈克尔•兰迪1963年出生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拉夫堡大学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1988年参加了同学达明安•赫斯特组织的“冰冻”展览,成为名噪一时的英国青年艺术家的一员。[1]今天兰迪活跃于国内、国际的艺术展,其作品常常能带来令人震撼的感觉,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正身处其中的社会及其文化。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参展艺术家就是兰迪的同学达明安•赫斯特。他出生于1965年,1988年仍然在学校就读的赫斯特策划了著名的艺术展览“冰冻”。“冰冻”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系列展览中的早期的一个展览。这些系列展览不仅为参展的年轻艺术家们在之后的十年里带来了国际声誉,也标志着英国艺术领域里的一次变革,使英国当代艺术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赫斯特是这一批艺术家里最负盛名的一位,他在1995年获得了特纳奖。他的作品素材广泛,形式多样。所涉及的都是些重大的命题,如爱、欲望、生命与死亡等等。他这次的参展作品之一,1999年创作的版画作品《最后的晚餐》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晚餐》是他的第一部版画作品,由13幅丝网版画组成。每一幅都是以特定的药盒设计为基础来创作的,药品名称全部换成了英国食品店里售卖的最普通的食品名称。艺术家要提醒大家:只有这些普通的食物才能为我们带来健康,而不是这些药物,更不是保健品。
观念艺术家及摄影师基斯•阿纳特将垃圾堆里拾出的砖块作诱人的广告式的大特写,艺术家自己认为其创作手法就是代表了“向消费品告别的仪式”。看到他的《砖块》,令人不由自主地会想到的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洋快餐店里精美印刷广告上的汉堡、鸡块和薯条,一如阿纳特的垃圾砖块一样,诱人广告在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然而它向我们展示的却全是不健康的垃圾食品。
女艺术家莎拉•卢卡斯的作品具有某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带有对峙的感觉。她常常以“自我展示”为核心,对男性姿态进行一种滑稽的模仿,在性别主体上做文章。这次展出的《自拍像》系列主要是她从1990年到1998年间创作的肖像作品。当我们观看这些作品时,一边为她的调侃、幽默而开怀大笑,一边却不禁会反思自己对两性角色的看法。
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参展女艺术家是吉莉安•维尔林。她出生于1963年,1993年获得了英国电信青年当代艺术奖,1997年获得特纳奖,2005年获得阿尔勒国际艺术节发展奖。其作品展示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交叠的悲喜经历的多元理解。她利用纪录性摄影、电影和电视艺术,通过对情景的微妙处理,来构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为。这种使观众置身于经过微妙处理后的情景中的作品,使观众感觉到不安:面对维尔林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见提出质疑。[1]这次她参展的录像作品《男孩时光》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领会她作品的深意。《男孩时光》看起来不像是一件艺术作品,倒像是一个社会学者平常所做的一次社会实验和社会观察。
第三个印象是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的观念艺术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在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中都有体现。
观念艺术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美术学派,其主要理念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艺术家所创造出的物质形态,而是艺术家的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全面展示艺术家的主体内在的灵动的心灵,在创作实践中,他们常常是把创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与实践行为结果留存一并展示于观众面前。在这次参展作品中,理查德•赖特,托玛•阿布斯等艺术家的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观念艺术对他们的影响。托玛•阿布斯生于1967年,是2006年特纳奖的获得者。其作品一律采用48×38厘米的帆布来进行作画,并且在画中,方向也基本遵循一致。阿布斯的画作是经历时间慢慢演变出来的。开始的时候她不会有腹稿,只是凭直觉,使其自然地让油彩和塑料彩层层堆叠,直至画面逐渐成形。颜色与形状是凭直觉逐一加上的,因此旧有的线条在层层颜料下依然可辨,成为作品演变过程的印记。阿布斯认为她的画作既是实物,也是图像;是幻觉,也是实在的。当颜色、层层颜料和几何图形在画家眼中有了生命,画作便告完成。之后,她会小心翼翼地在名字词典中为作品取名。
这次由英国文化协会和苏州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在苏州站的巡展不仅让我们对英国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了直接的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而且透过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让我们对英国当代文化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英国文化协会编著.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篇5:英国饮食文化
英国的饮食比较注重营养均衡,在每天的日常饮食中都会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肉类以鸡肉牛肉等为主,忌吃动物肝脏,肥猪肉等。
早餐
在英国早餐一般喝粥或牛奶,配有面包鸡蛋等食物,量不是很大。
午餐
英国的午餐极其简单,一般是一份“打包午餐”,通常是一个三明治,一包薯片,有少量的水果。
调查显示英国的.上班族花在午餐的时间一般不到五分钟,其简单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午餐过于简单,英国的下午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也成为英国比较独特的饮食习惯之一。
下午茶
英国的下午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下午茶有可口的三明治,各种面包甜点,还有奶油和果酱涂抹的烤饼等食物。
另外便是饮茶了,英国的茶水以红茶为主,也有其他种类的茶可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
正式的下午茶一般垒成三层架构的形式,最下一层是放置各种口味的三明治,中间一层是英国传统的点心司康饼,最上一层是小蛋糕和水果等,吃的时候从下往上开始。
晚餐
英国的晚餐比较正式,有鱼和烤肉。
在用餐前英国人习惯饮用少量的酒水,英国的威士忌在全世界也是较为出名的。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英国和中国的饮食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在英国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也可以自己做饭吃,在英国可以买到各种食材。
英式厨艺
英国菜制作方式有两种:放入烤箱烤、放入锅里煮。
做菜时什么调味品都不放,吃的时候再依个人爱好放些盐、胡椒或芥茉、辣酱油之类。
篇6:英国着装文化礼仪
日常着装
日常上课,不管是去做老师,还是学生,都以随意为主,喜欢什么穿什么。你可以穿的运动,也可以穿的HOT,没人管。 T恤牛仔最多见,不知道带什么的同学就多带几件T恤好了。(千万不要穿的过于正式,如果没有特别隆重的场合,整个学校也很难找到西装。)
参加讲座的着装
到了英国,你会发现这里各种名头的讲座多如牛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
小范围的讲座:衣着随意;
大型讲座:老师要穿的正式,学生随意,但是最好不要太邋遢,或者太HOT。清爽的T恤牛仔依然行的通。
参加Party的着装
小型家庭party:最好在平时的基础上,稍微变化一些,女生可以穿裙,也可以穿可爱一点的上衣和裤子,舒适和漂亮是重点。男生也随意,建议不要穿运动装(会跟宴会风格格格不入)。但是也不要太隆重,这种PARTY一般就是大家在一起聊聊,穿的太隆重,你自己会感觉很别扭。
穿衣指南
带帽衫
英国下雨那就是一朵乌云的事,什么时候吹到脑袋顶上了,什么时候就开始下了;什么时候云飘走了,雨就迅速停了。
这样的天气,如果既不想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的伞,又不想淋雨,穿带帽衫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防风外套
防风外套可以是冲锋衣、风衣或者其他冬季外套。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穿衣风格搭配。英国因为是海岛,春秋冬三季风都非常大,所以一件防风外套的保暖作用非常大
开衫/大围巾
冬天室内都会开着暖气,同学们一路走到学校一定会觉得很热。而在教室、图书馆里坐久了难免开始觉得身子凉飕飕的,所以如果穿了开衫就很方便穿脱。一块大围巾也是相同的用途。
有一定防水能力的鞋子
因为英国经常下雨,鞋柜里必须有一双有一定防水能力的鞋子,球鞋、皮靴、深色雪地靴都比较推荐。相比之下,雨靴就不太推荐了。因为英国经常是时不时下会儿雨,有时早上下完一个小时,剩下一天都放晴,没有必要一整天都穿着雨靴。
社交礼仪
排队英国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在买东西和结账的时候,一定要自觉的排队;
不要迟到
无论是上课,和老师meeting,小组讨论,还是聚会,约会,都最好能提前到场,不要因为周围人喜欢迟到而让你本身也变得如此;
避免当着很多外国人的面说自己的母语
尤其是做GroupProject的时候,尽量不要和同组的中国人一起用中文交谈,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多用英文交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收到邮件后及时回复
不及时回复他人的邮件,也会导致别人回复你的速度变慢;
多用习惯性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