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现代农业 路径 主体 园区

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精选8篇)

篇1: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

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0.5;F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5-05

Interaction and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Shi-b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Guizhou,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s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bellwether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booster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Urba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and driv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ization,assis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celerates urbanization.The synchronize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Only the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spe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and realize the goals of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and the socialist common prosperity.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充分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诠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同步发展的要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 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指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生产量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即日益彰显出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指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产值及工业就业持续增加的发展过程。然而从广义上来理解,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工业产值增加、工业就业人数增加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而且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变革,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习俗的变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结合,走高技术、低污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方式和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可提供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资源,创建农业科技人员依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网络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是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和物质基础,也是信息化演变发展的空间形式,城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是城镇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日趋演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题和驱动力,成为缓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而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城镇,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土壤,工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和经济支撑。城镇化保证工业化要素集聚,城镇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禀赋为工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基础地位越牢固,工业化的产业支撑作用就越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二者互动发展的良好契合点就是推进“产城”融合,通过有效整合工业产业与城镇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城镇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作用。

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和重要标志,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产品、技术支持、资金积累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化肥等的投入,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产品就能以低成本购得;城镇化还有利于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业产品提供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变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市场条件,从此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4]。

2.4 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

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革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也是农业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支撑,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产品结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供给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实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带动了农业人口逐渐向中心城镇的转移和集中,从而推动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进程创造市场条件,提供要素来源。城镇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土地、市场和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农业企业不断聚集,且所需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逐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工业制成品和服务需求的绝对数量,从而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需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

“四化”互动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四化”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表现在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四化”的共存,决定了推动“四化”必须实现长期均衡的发展趋势,而要实现均衡态势就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日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突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加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3.1 “四化”同步愈益彰显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相对于机械化大生产的传统工业化而言,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同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四化”协调互动的主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四化”协调互动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催生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就无法实现。

3.2 “四化”同步突出强调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信息化促使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内涵有了质的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技术体系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传统产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以物质和能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形态转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先导和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四化”同步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篇2: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当今,在农业领域里具有很大生命力的工厂化高效农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技术,是向传统农业发起的一场挑战。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新型农作物、蔬菜、花卉、草药、牧草和苗木等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一、向传统农业发起的新挑战

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是国内外新兴的一项产业技术,它系指在人工控制或创造的环境(设备场所)条件下,不依赖太阳和土壤,而利用水体(藻类等),使动物(主要是养殖业)、农作物、蔬菜、花卉、苗木、牧草、药草等不受大自然因素的制约,进行有计划的、程序化的如同工业品一样连续生产。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上述这种靠电气化、自动化,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培育植物生长的设施叫“植物工厂”。狭义的“植物工厂”就是指无土栽培。而广义的是指利用环境控制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进行植物全年生产的新体系。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工厂化农业来看,就是采用无土栽培、克隆增殖技术体系与对植物细胞培养、集约化种养殖等技术方式,旨在可控制条件下,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实行企业化、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以达到可控的先进设施式的连续性生产。它的类型主要有:一是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的阳光利用型;二是全靠人工照明的完全控制型。按栽培方式划分,则有水栽培、喷雾和固定栽培三类。实行工厂化生产,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郊,建设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可像生产工业品那样连续生产农作物和蔬菜等,同大田、温室以及与水耕法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环境由人工控制,可一年365天连续生产,无淡旺季之区分;农业环境最适优化,不受自然因素影响,生产速度快,发育良好,成熟早,生产周期短。如工厂育苗比露天生长快2-4倍,且产量显著提高;光照养分供应充足,作物不必争光争肥,栽培密度高;在密闭室内生产,避免了害虫和细菌病菌侵入,不需施用农药,其农产品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产品,且包装质量好和保鲜程度高;节约土地,占耕地极少,可在一切少土或无土的地方(如沙漠盐碱地和人口稠密的城郊均可开发成高产“良田”),花劳力较少,可获较大的全效益(即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运输方便等。

工厂化高效农业的关键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在环境控制装置中设有多种传感器。诸如:肥料、温度、湿度、光量传感器等。人工操作环境控制设施,给作物创造优化的最适生长发育条件,可根据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自动化的给予及时施用不同肥料、温度、光照等的需要。它的具体要求是:对植物根区有补氧装备,满足植物生长中所需各种元素的供应并保持平衡;有稳定的植物根系的结构和能严密地对培养床进行清扫及对基质消毒。

与工厂化高效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地讲就是靠天吃饭,靠太阳、土地或水体为载体,凭经验、拼体力、手工作坊式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受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季节性强,可控性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正因为如此,工厂化高效农业必然发起对传统农业的一场挑战。

二、国外工厂化高效农业态势

国外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向实用化、产业化迈进,创造出了不少成功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了不少典范,且发展迅速。

1957年世界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于北欧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郊区的斯滕森农场,并最先实际投产运行。它生产的是一种生吃的叶菜,从播种到收获平均只需6天时间。产品的年上市量为500万包,可满足哥本哈根市需求的8成,年销售额约为400万美元,该厂只有20名工作人员。日本是世界上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1996年,日本的植物工厂大约有700公顷,迄今也只有少数蔬菜和花卉达到了产业化生产程度。按目前实用化产业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即已经完成实用化的主要是萝卜苗、鸭儿芹、蘑菇、豆芽菜等,相当程度上进入实用化普及阶段的有沙拉菜、生菜、小葱、紫菜、番茄。少量普及的有茼蒿、小松菜、西芹、香菜、菠菜、油菜、韭菜、甜瓜、西瓜、茄子、豆角、青豆、荷兰豆、秋海棠、仙客来、洋兰、香豌等。据报载,日本一座800平方米的小蔬菜工厂,栽培速生菌苗和小白菜,每天可收蔬菜130公斤,折合每亩生产10万公斤,而这个植物工厂只需2个工人管理,可见效率之高。近年来,日本不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方针中,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发展工厂化高效农业。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1986-1995年10年中,日本工业企业在发展工厂化高效农业中投资平均递增25%,大大超过了对其它非主营业务的投资增幅。据统计,过去10年,日本自西欧引进的有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价值约150亿日元。日本浜松光电公司,采用激光核聚变所开发的新技术,栽培水稻实验获得成功,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实验证明,若用2.5叶龄的秧苗采用激光栽培法3个月即可收获。通常大田插秧所用秧苗的叶龄多为5-6,如果使用这种秧苗,水稻的生长期可缩短,可实现1年5熟耕作。而这种激光栽培法与高压钠灯植物工厂相比其电费可节约90%,使水稻种植工厂化有望实现。目前,日本一些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科研人员试验将一些植物的叶、根或细胞块组织在大型工业罐内培养基质中进行灭菌快繁,从中提取高价值药物、色素和香料等。如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工业公司从紫杉中提取一种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紫杉碱新药的生产技术已获得成熟;美国在60年代,利用组织培育扩繁兰花,已实现了商业化。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于1980年在芝加哥郊外的迪卡布建立了一座植物工厂,实行企业化生产,平房式的厂房面积为4600平方米,分隔上下两层,每层各设2条包括从育苗到包装全过程的生产方式,这个工厂仅有39名工作人员,生产的品种为菠菜和西兰花,每年上市量为30万箱。美国新近在洛杉矾的圣波拉兴建了一座“树苗工厂”,该厂已开始从一个个的细胞培育出了一棵棵苗木,在饭盒那么大的容器里可容纳50-100株。美国虽非农业生产国,其农业人口仅占全美总人口的2%,但美国生产的农产品占到全球农产品总产值的12.7%,农产品大量剩余,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国。其主要措施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像生产工业品那样使生产农产品工厂化,有效地弥补了美国贸易逆差,每年可减少数百亿美元的外汇支出。英国的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每平方米可生产番茄36公斤,每亩年利润可高达人民币11万元之多。英国达雷卡德设施农业工程公司,发明了一种工厂化栽培果树的新方法。此法不是把果树栽在土壤中,而是把枝条插在像树枝形的胶管上,以营养液输送养分,开花结果成熟后,只需在胶管中输入脱落素,果实则自行脱落收获。每根果树枝可以用2-3茬,1年能收3-5次。目前已用苹果、梨、桃的树枝建立了实验生产线,硕果累累。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土地面积仅37000平方公里,但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法),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玻璃温室(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5%,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据悉,该国日光温室生产量很可观。如:辣椒每平方米单产达30公斤,番茄每平方米单产为60-70公斤。巴西电子工程师皮奥威森创建的番茄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预产210吨。他的研究试验证明,番茄60天后可产果,寿命达12个月,保存期是普通番茄的近2倍。新加坡采用气耕法,种出了第一批蔬菜。气耕法不同于土耕法和水耕法,它不需要土壤,植物“种”在生长箱上,只有根部需要一些水分,而所需水分由电脑控制,且可再循环利用,通常种植3次蔬菜才换1次水。生产实践证明,气耕法是一种省电、省水、经济、实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气耕法培育的蔬菜与土耕法和水耕法相比,其蔬菜质量没有区别,甚至含有更高的钙、钾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奥地利的奥斯纳公司一直注重研究开发植物工厂作物的对象有蔬菜、花卉、牧草、草药和苗木等,为工厂化农业生产品种的多样化显示出了美好的前景。印度近年来用无土栽培生产大麦青苗作饲料,他们把大麦一粒一粒的播在塑料盘中,安放于支架上,9天后青苗即可收割。其质量好、成本 低、周期短,且可随时调节生产量。

三、我国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现状与前景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农业大国的实际,本着立足国情农情、集成创新、超前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势在必行。

我国于70年代就开始了海带的工厂化育苗,80年代对水稻、蔬菜的工厂化育苗以及马铃薯、甘蔗、香蕉、大蒜、苹果的细胞快繁生产和工厂化养鸡等。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5年来,已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区、工程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完成基地建设面积4.2万多公顷,示范区已生产蔬菜5.1万吨,实现产值1.9亿元。其中无土栽培面积达48万平方米,蔬菜产量比一般常规提高5倍以上;温室常规蔬菜高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黄瓜亩产达1.5万公斤以上,日光温室番茄亩产超过2万吨;生产花卉1630万枚,实现产值0.8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示范区蔬菜亩产明显提高了40%-50%,节水25%-30%,劳动生产率提高125%,农药用量减少20%-30%,产品商品率提高了10%~20%,投入产出比达1∶3.43,无论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均为可观。据悉,截止2000年10月,北京市组织实施工厂化高效农业以来,北京市科技人员通过研究、筛选出兼具欧亚品种特点的黄瓜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和10余种名优蔬菜品种,建立起工厂化育苗规范技术和商品苗质量标准,实现了蔬菜商品苗工厂化生产。据布点的7个示范区统计,总共生产蔬菜19739吨,花卉657万枚,种苗2000万株,创产值17886万元。我国实施的这一农业科技产业化工程,瞄准了21世纪世界工厂化高效农业发展新趋势,集成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的产前中后相互衔接、科技生产经济一体化超前先进的示范区模式,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将带动我国农业科技产生一个全局性突破和跨越式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进军农业,用工业武装农业,一些农业项目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和开辟多元化经营的新领域。所谓大企业进军农业是指一些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开发或现有的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拓展企业发展的新天地,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真不失为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工商企业应加快步伐进军农业。

四、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10-30年内,将有相当一部分作物、蔬菜、花卉和苗木等必然会由半靠天型转换成人工控制型,作物的生产可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移到可全控制环境的大型工厂内;所需作物的原料可由植物种子到育出,更可由育苗到单一来源的细胞。这种发展的新趋势,会使农业生产走向高科技化、大型工厂化和产业化。目前工厂化高效农业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虽有很大的生命力,但也有许多不完备之处,它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大,产业化程度尚低,且在实施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主要存在问题

(1)耗资大。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费用高,一次性投资大,往往超出农户的承受能力,因受资金和工业水平的影响,现阶段的工厂化农业生产还不能代替广阔的田野生产,只能是试验示范和小型化,这是当前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2)成本高。用人工光照调节温度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成本高,因而产品价格与大田蔬菜相比尚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利润不高。

(3)品种少。目前国内外工厂化农业可培育的农作物、蔬菜等品种较少,尚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如何诱导产生有效成分。在研究开发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培养实验时,增殖的细胞能够产生原细胞的有效成分。但是,当移入大型培养罐内后,却不产生有效成分。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生产特性,培养的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创造一个怎样才能适合细胞生长的环境,使其在大规模培养条件下能够产生与亲体细胞相同的有效成分,是目前急待研究攻克的一个问题。由上可以看出,工厂化高效农业在前进中,仍须不断改革,探索新路子,总结推广新经验。

2.今后改革方向

(1)努力提高作物的综合生产力。据科学测定,植物生产的干物质9%-95%是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因此,农业工厂化的效益就取决于充分挖掘植物的光合作的潜力,即让工厂最大限度地捕捉光能。如:奥地利的鲁斯纳公司,采用立体施转移动栽培法,建造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的大型工厂;日本日立制所已利用太阳光作为光源,由于阳光是不断变化的,而使用电脑可对光照进行控制。另外,在厂房中使用能吸收红外线的玻璃,可让阳光中只对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有效光线通过;美国惠苏克公司采用分层栽培法等等都旨在使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2)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废弃物。为了消除污染、增加效益,应开展多层次再循环利用,创建扩大食物链基础的生产模式。最理想是把包括沼气池、水产、畜禽养殖、真菌和藻类培育以及传统的大田作业等连接为一体,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如:最近,日本政府方面开始实施的计划,拟规模化开发利用城市粪便,加工成适合工厂化农业所需的高效有机肥。

(3)不断改进栽培技术。目前温室一般采用空气加温法。但在北方等寒冷地区,这种方法只能使室内空气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可土壤温度难以达到要求,蔬菜生长依然缓慢。目前,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等联合研制开发给土壤加温的“辐射暖气系统”提出了新方向,从而可提高地温,促进早熟,增加产量以及前面所述的立体施转移动与分层栽培法等等。

(4)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工厂化高效农业投资大,必须要有更好的效益才有推广价值。其方向是强化优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和效益。因此,在近期内最好种植那些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的蔬菜、花卉、种苗等成熟实用项目和品种。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一些适合于特殊环境下的名、优、特、新、稀的高产物种,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

(5)增加生产项目和品种。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农业工厂化生产项目和品种,主要涉及的范围是蔬菜、花卉、牧草、药草、苗木和水稻等,规模小、品种较少,尚不能大量供应,一时难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市场大量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应开辟新生产项目不断增加品种,使农业工厂化呈现出多样化生产格局。

(6)引导和激励大企业进军农业和加速培养专门人才。在大企业进军农业方面,日本在世界前列。如:90年代初,日本已有数百家工业企业开始发展工厂化农业,其中不仅有大财团,也有中小企业。据统计,1997年,由工业企业生产并上市的农产品已由80年代末的10多种增至100多种,农产品产值已达500亿日元。在人才培养造就上,日本全国现有8所大学设有工厂化农业专业,为企业培育专门人才。我国首先应在农林大学的专业科目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增加工厂化高效农业的新内容乃是当务之急。

篇3: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西部欠发达县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和实现途径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它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有人总结概括为“四化、六用、三个提高”。即: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和实现途径的确定上要放眼未来,立足县 (区) 情,并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就西部欠发达县区而言,当前和今后应采取各种支持、鼓励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孵化和培育农业发展公司和农民合作组织两类农业经济实体,并积极探索有效实现形式。

从经营形式看,目前已见到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庄园经济和业主经济。西部欠发达县区应当以两种为主:一是农业发展公司,主要围绕农业开展产、供、销、加工、技术服务及中介服务等,包括龙头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合资、外资、独资、民营资本、股份制等)、集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二是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是指具备法人资格和有注册资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济实体。实现途径主要有如下八种。一是设施农业。围绕蔬菜等产业,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拱棚等设施农业。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以深加工为重点,扶持一批效益高、带动关联产业较强的龙头企业。三是品牌农业。要进一步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认证水平,争创国家级驰名品牌。四是循环农业。进一步抓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建设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制等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五是观光旅游农业。要进一步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与城市旅游和地方文化相融合,围绕山、泉、河等自然资源,做足游山、赏泉、玩水的文章,加大观光休闲农业及农家乐等开发力度,打造观光旅游农业品牌。六是种苗业。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培育基地,抓好加工包装,将种苗业打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七是出口创汇农业。要下功夫从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入手,吸纳外资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八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业。要搞好规划,尽快在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地区建一批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在大宗农产品基地建立集散场所和交易中心。

从西部欠发达县区情况分析看,现代农业总体上是稳步发展的,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相对来说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现代农业的规模很小,特色不突出,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还不足20%。

二、西部欠发达县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措施

西部欠发达县区应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理念,经过两个5年的努力实现发展目标,即前5年粮、菜、畜、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要形成规模,面积、产量和产值要达到总量的30%,农业发展公司达到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个,现代农业比重达到总量的30%,后5年在现有基础上规模和效益再翻一番,水平要再上一个台阶,到2020年前粮、菜、畜、果四大产业基地面积、产量和产值要达到总量的60%以上,农业发展公司达到100个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个以上,现代农业比重达到总量的60%以上,基本上建立起西部欠发达县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篇4: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农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51-02

收稿日期:2013-09-14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1B156);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12240041002)。

作者简介:张全红(1970—),男,河南唐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10)62193884;E-mail:hnzzzqh@163.com。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与实现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农业发展,对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现实障碍

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就是落后农业生产率赶超同时代先进农业生产率的过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1-3]。

1.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是指长期阻碍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因素,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农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对粮食生产补贴不到位,农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尽管种粮收益较低,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省粮食种植比例近年来有增无减。在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河南省农业人均产出难以提高。二是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由于河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落后,滞留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导致耕地细碎、经营狭小,农业技术“内卷”,不利于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三是农村经济遭遇金融抑制,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贷款、农业科技投入等多年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河南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包括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农民家庭经营投入、农业科技投入等。1993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投入占河南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10%。201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占河南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08%,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2008年,河南省农业人口人均产值为603美元,日本为24 157美元,美国为31 948美元,农业产出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拉低了人均产出水平。

1.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障碍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障碍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务农收入微薄,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务农人员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妇女、儿童,导致农业科技转化效率大大降低。二是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南省农业增产大量依赖化肥,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是美国的8倍多。2011年河南省农药使用量为128 700 t,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三是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退化严重。长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面积必然减少。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導致河南省农业发展难以持续。另外,淡水资源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等,也不利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笔者认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

河南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求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外源性物质投入,把工业能量的补充供给降到最低限度,减少土壤面源污染,从质、量2个方面提升土地生产力[4]。切实保护耕地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2.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河南省应通过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水平。近期的重点在于高产稳产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实现强农稳粮。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应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率先建成全国高产稳产优质粮油棉种植基地、特色优质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农区精品畜牧业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基地。

2.3政策扶持到位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策扶持是否到位非常关键。农业的基础性、脆弱性、外部性、低收益性,都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性倾斜政策。当前河南省农业发展最缺乏的是资金投入。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技创新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河南省农村当前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加大农村资金供给,支持农业发展。

3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依据以上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结合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河南省可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

3.1以工业、城市经济带动农业发展,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农业产业内部的封闭发展,必须先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二、第三产业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提高河南省农业经营规模,另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民收入。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走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构建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要从农业外部创造有利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构建城乡互动、工农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

篇5: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和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完善现代农业的治理和服务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技术培训体系、农业保障和农产品补贴体系,把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

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科研院所和农场日益密切联系,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大型联合收割机、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的有机构成,具备了资本密集型特征;大型农场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农业具备了较合理的制度结构。农业已经不是传统农业,而是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农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严重缺乏技术、资金、制度支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变化不大,已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困境

1.现代农业的管理制度缺失。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压低农产品价格以补贴大量的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虽然有较快发展,但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业积累受到制约,长

期停留在小农经营模式上。同时,政府扶持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对农业发展的支持非常有限。另外,农民的社会事务参与度低,阻碍了土地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致使农业治理结构落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住房津贴、义务教育及各种社会福利依然将农村人口拒之门外,致使农民不能应对市场经济的系统风险,降低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与现代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市场环境缺失。现代农业必需的资源不能流入农业领域,农业领域多余的资源和农产品也不能合理流向社会。同时,农业内部土地资源、农业技术的流动性降低,降低了农业的资源效率。农村教育落后和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更新,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力资本投资和农业技术交易规模小、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技能单

一、粗放经营,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得不到提升。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足,阻碍农民技能的提高,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建立与现代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与现代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还包括科技市场。比如,发展科技市场从而促进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增加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也鼓励

了科技创新。

2.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调动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积极性。鼓励面向农业的各种科研机构、高校、非政府组织、民办教育等教育机构服务于农村教育,提供面向现代农业的多层次职业教育,多形式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产业技能的形成,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农业科技为后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如美、加、日、欧盟各国依靠科技进步,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优良品种培育、动植物检疫及工业原材料选育等方面投入大量经费,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大大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现代高科技培育谷物新品种,使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亩产突破500公斤以上;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实施病虫害防治和监控等,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的风险。

篇6: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代化水平。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倍增器。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城镇化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的关键;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信息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效率的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镇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镇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城镇化发展形成大量储蓄资金,可以成为

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工业化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

篇7: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合肥新一轮建设与发展拼搏奋进的重要时刻,市委在市委党校举办巢湖市庐江县干部专题培训班。10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吴存荣出席开班式并作了题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专题报告。市委副书记熊建辉主持开班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凌云等出席。

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如何在把握新定位中转换思维、提升理念?对此,吴存荣指出,要强化“中心城市”意识,“中心城市”就是标杆、辐射源。党代会报告对巢湖市、庐江县的发展定位进行了明确,两县市的所有工作标准、要求和举措都要向新的定位看齐,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要强化工业突破意识,没有工业突破就不可能取得全局突破,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建设也无从谈起,特别是,在“三化同步”中,只有工业化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见贤思齐,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敢于“亮剑”,勇于竞争,化压力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和办法;要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巢湖市和庐江县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有市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应增强信心。

“工业化是引领全局的突破口、爆发点和抓手,要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全局。”吴存荣强调,“工业立市”是首要战略、主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动摇。巢湖市和庐江

县要坚持非常规发展,推动工业爆发式增长。我们讲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解决“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不多”,就谈不上“好”,更谈不上转型;要继续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招商引资是生命线”、“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等意识,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没有新项目落地、没有投资的增长,发展就没有动力和潜力;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倾力打造好发展平台,持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以法治、诚信、高效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就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吴存荣结合合肥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他说,只有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努力壮大提升城市,巢湖市、庐江县要分别按照新兴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和南部副中心的标准,科学规划、前瞻设计、大气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生态宜居之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积极探索新市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城镇和经济强镇,使新市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肥西三岗苗木花卉产业的兴起、合肥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吴存荣以具体案例,生动地阐述了如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要突破传统思维,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实现由农业大县、大市向农业强县、强市的华丽转身;要善于依托中心城市,围绕市场需求,遵循市

场规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要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要善于借力发展,以开放的眼光和思路,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鼓励能人、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保护每一个创业者的热情。

吴存荣动情地说,“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接着指出,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满意,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城乡一样发展,城乡一体化也不是一样化,是城乡各具特色地协调发展。要坚持以城带乡,善于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政策等与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等要素对接起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统筹和利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始终高度关注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对于特困群体,地方党委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兜底责任。

“市委提出,巢湖市两年要有明显变化、庐江县三年大变样”,吴存荣强调,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要靠巢湖市和庐江县的干部,是对广大干部执行力、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考验。要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广大干部要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增强本领,成为抓发展、搞建设的行家里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努力创造建设与发展的新成绩。

篇8: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主体不同, 我国目前有以农民为主体和以业主为主体的两种类型现代农业园区。

1.1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

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以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大基地”路径。通过构建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农民真正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发展“大基地”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使组织起来的农民增收。这种“大基地”发展路径的初期, 需要考虑现代农业园区重视和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而发展现代农业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形成带动效应。尤其是在“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发展中, 从事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薄弱环节。

1.2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

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以现代工业企业经营基础上以业主为主体推进发展“大园区”路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工商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发展中, 促进“大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畜牧业快速发展, 农畜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为市场提供的蔬菜、水果等种养殖领域的数量逐步增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凭借自身资金、技术和规模等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大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 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某种意义上,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和持续增收, 提升农民家庭经营竞争优势。

2 两种类型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途径[2]

两种类型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以实现现代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宗旨的。

2.1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组织化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 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为强化促使各个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各个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强, 同一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农业经济主体也更加趋向于统一的经济体系。

2.1.1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化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组织层面, 组织农民进行家庭适度规模种养殖, 实现“大基地”的规模化。将分散的农户组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市场营销”。

2.1.2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化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组织层面, 组织企业进行企业适度规模种养殖, 实现“大园区”的组织化。按现代化企业组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现代化企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市场营销”。

2.2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规模化

2.2.1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化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现规模化,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上, 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区域范围内的区域布局的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以农民为主体的“大基地、小业主”模式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

2.2.2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化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现规模化, 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工商资本投入集中搞几千亩、上万亩的园区或万头猪场 (也即“大园区、大业主”模式) 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

2.3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标准化[3]

2.3.1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化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现“大基地”标准化, 应体现区域布局的优势主导产业的标准化。

2.3.1. 1“大基地”区域标准, 根据各个地区所处的地域不同, 各地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标准。

2.3.1. 2“大基地”品质标准, 优质农产品和独特的加工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产品外观、营养、绿色等质量标准和产品上市时间、产品营销服务等标准。

2.3.1. 3“大基地”持续性标准, 促使各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及废弃物得到循环再利用, 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的投入量及废弃物的产生量, 达到废弃物最小化, 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3.2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化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现“大园区”标准化, 应体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标准化。

2.3.2. 1“大园区”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标准, 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和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2.3.2. 2 完善的“大园区”产业体系标准, 依托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为主导的农业龙头企业, 从事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产加销经济活动, 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产加销经济活动资源配置完善。

2.3.2. 3“大园区”优势产业标准, 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 发展优势产业, 不断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

2.3.2. 4“大园区”协同发展标准, 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逐步由各自发展向集群协同发展转变, 逐步由单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向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利益联结机制转变, 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的管理应注重农业龙头企业集群管理。

2.3.2.5“大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标准, 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对接的, 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利益联结紧密, 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对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能力, 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带动从事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农户范围更广、数量更多, 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

3 两种类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关键

3.1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不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还是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的发展, 强化促使各个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各个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强, 提升市场竞争力, 完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关键。农民或业主作为生产主体在从事产加销等经济活动中, 需要在主体之间的组织协调, 形成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化生产体系。强化促使各个农业经济主体生产手段科技化, 促使各个农业经济主体在农业产加销等全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软技术和硬技术。强化促使各个农业经济主体产加销紧密衔接的经营一体化。强化促使产业功能多元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具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功能。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整体利益, 产加销之间利益机制紧密联结。强化促使生产要素配置高效化。

3.2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重点

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促使农民从单纯的种植业中逐步转移出来, 适应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将其带动作用渗透到“大基地、小业主”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中。基地有待提升的农产品经济效益和改善的产加销管理模式。

推进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的发展, 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 发挥协同发展的作用, 在园区内产加销集团建成一个富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生产环节过程中, 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的生产;在加工过程中, 注重培育初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在销售过程中, 逐步建立“大园区”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 建立“大业主”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配送中心。

3.3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

3.3.1 延伸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以“大基地”为核心延伸农业链条, 基地建设逐步以绿色初级农产品生产为基础, 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和销售产业。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的发展, 以“大园区”为核心延伸农业链条, “大园区”产业链条建设上, 以绿色初级农产品生产为基础,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贸易流通现代化产业。

3.3.2 完善产业体系

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以“大基地”为核心完善产业体系, “大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在基地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基地建设逐步向以绿色初级农产品生产产业为基础, 不断构建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和销售产业体系。

以业主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园的发展, 以“大园区”为核心完善产业体系, “大园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在“大园区”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以绿色初级农产品生产为基础, 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 构建“大园区”工业体系。依据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手段, 构建“大园区”流通体系。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要求, 构建“大园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勉.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08)

[2]王玉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07)

[3]林怡.城市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12, (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山西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