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别嘌醇片(精选五篇)
别嘌醇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肾内科住院及门诊的患者, 根据《肾脏病学》诊断标准, 确诊为尿酸性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 血肌酐清除率<60 ml/min且>30 ml/min非透析患者共计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 其中男28例, 女3例;平均年龄 (44.0±5.1) 岁;对照组29例, 其中男27例, 女2例;平均年龄 (42.1±3.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2]:原发性慢性高尿酸血症和 (或) 酸性尿, 血尿酸>390 mmol/L, 尿p H<6.0, 尿酸排泄量>4.17 mmol/L, 具有蛋白尿、肾功能指标减退。除外各种继发性肾脏疾病。中医辨证按参考文献标准, 属于脾肾亏虚, 湿浊痹阻型:证见关节炎间有发作, 神疲、乏力, 舌质淡红, 苔白腻, 脉沉细。
1.3 排除及终止标准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肾动脉狭窄、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 (HYAN分级) 心功能Ⅳ级、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肾损害、肺部感染者、对别嘌醇片过敏者等。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禁用利尿剂, 给予低嘌呤食物。对照组给予别嘌醇片, 50 mg/次, 1次/d, 口服。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 加用海昆肾喜胶囊 (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30052) 2粒/次, 3次/d, 口服。均6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学、血尿酸 (UA) 、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肌酐清除率 (Ccr) 等。
1.6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所制定的标准评判两组患者的疗效。1.6.1
1.6.1 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 (1)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 Scr降低≥20%; (3) Ccr增加≥20%。有效: (1)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 Scr降低≥10%; (3) Ccr增加≥10%。稳定: (1)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 Scr无增加, 或降低<10%; (3) Ccr无降低, 或增加<10%。无效: (1)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Scr增加; (3) Ccr降低。以上 (1) 项必备, (2) 、 (3) 具备一项即可判定。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指数[3]进行判定。临床控制:疗效指数≥90%;显效:90%>疗效指数≥60%;有效:60%>疗效指数≥3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 (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肾功能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4例, 稳定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83.87% (26/31) , 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 有效11例, 稳定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58.62% (17/29) (χ2=4.7046, P<0.01) 。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 临床控制5例, 显效9例, 有效11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0.65% (25/31) , 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 临床控制2例, 显效6例, 有效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55.17% (16/29) (χ2=4.4929, P<0.01)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 血尿酸、尿素氮及肌酐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指标更加明显, 肌酐清除率有所升高, 观察组尿素氮、肌酐、血尿酸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肌酐清除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改变, 尿酸性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而且以中老年男性发病为多, 对此病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由于肾脏既是排泄尿酸的重要器官, 也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靶器官。有文献报道长期痛风有显著肾损害者占41%, 25%死于肾衰。祖国医学根据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及主要临床表现, 将此病归属于中医学中“痹症”、“厉节”、“腰痛”、“虚劳”、“水肿”、“尿血”等病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亏虚, 加之嗜食肥甘厚腻之品, 湿热内蕴, 瘀阻脉络, 湿浊瘀血, 内阻于肾脏而致本病。
目前, 现代医学治疗此病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 只是服用别嘌醇片及苯溴马隆片降低尿酸为主治疗, 对纠正肾功能效果一般。然而长期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 其毒副作用较大, 有时会导致发热、皮疹、肾功能恶化、肝功能受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等毒性或过敏反应。在临床上通过口服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小剂量别嘌醇片治疗, 观察可见, 能明显降低血尿酸、尿素氮和肌酐水平, 改善肾脏功能, 减少了别嘌醇片的服用剂量, 同时也降低了其毒副作用的发生,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别嘌醇片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 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海昆肾喜胶囊为纯天然海洋药物, 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提取出有高效活性成分褐藻多糖硫酸酯, 能消除体内毒素, 降低血尿素氮、肌酐, 改善肾脏功能状况, 还能改善肾脏病理状态, 减轻肾脏损害。同时还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 具有化浊排毒功效, 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代偿期、失代偿期及尿毒症早期都有很好的疗效[4]。
综上所述, 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小剂量别嘌醇片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合并肾衰的作用显著, 二者可使血尿酸、尿素氮、肌酐等水平下降, 肌酐清除率增加, 药物副作用大大减少, 明显改善肾脏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小剂量别嘌醇片对慢性尿酸性肾病合并肾功能衰竭 (肾衰) 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尿酸性肾病合并肾衰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 对照组29例, 对照组给予别嘌醇片口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海昆肾喜胶囊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肌酐清除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总有效率为83.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 (P<0.01) ;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0.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17% (P<0.01) 。结论 慢性尿酸性肾病合并肾衰的患者肾脏病理多表现为尿酸盐沉积, 引起肾脏小管间质损伤, 肾小动脉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肾小球硬化。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治疗尿酸性肾病合并肾衰, 可明显减少尿酸盐沉积, 减少尿酸的生成, 改善了肾脏组织的血液循环, 延缓了肾脏功能的进一步的衰退。
关键词:海昆肾喜胶囊,别嘌醇片,尿酸性肾病,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郑法雷, 章友康, 陈香美, 等.肾脏病临床与进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3.
[2]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85.
[3]段惠佳, 何志军, 杨琪, 等.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 (2) :134-135.
别嘌醇片 篇2
别嘌醇在高尿酸血症等的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与用药相关的重症药疹,如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别嘌醇的严重不良反应除与药品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多种因素,如个体差异、超剂量使用、不当配伍用药、给药时机等有关,建议患者在使用别嘌醇时,关注以下事项:
1.严禁违反药品说明书用药
在别嘌醇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因此,上述人群应禁用别嘌醇。此外,老年人也需要谨慎使用别嘌醇,并应减少一日用量,以降低严重不良反应。
2.不随意合并用药
临床上,别嘌醇合并用药现象较多,合并使用的药品主要有抗高血压药、血脂调节药、利尿药、降糖药、抗感染药等,如秋水仙碱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吡嗪酰胺片、卡托普利片、辛伐他汀片等。此外,说明书明确提示与别嘌醇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还有氨苄西林、华法林等。
3.急性炎症消失后再用药
虽然别嘌醇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但是,别嘌醇不能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不能作为抗炎药使用。在临床上,别嘌醇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以后,一般发作后2周左右方可开始应用。
别嘌醇片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患者,男、68岁,因面部皮肤发红伴全身皮疹5 d于2012年6月1日入住本院皮肤科。患者因痛风于入院前68 d(2012年3月25日)予别嘌醇1片(100 mg)q.d.口服,期间否认服用其他任何药物。患者2012年5月27日出现面部皮肤发红,背部发现皮疹,皮疹无瘙痒,遂在当地卫生所输克林霉素与清开灵注射液治疗4 d,皮疹未见消退,并于2012年5月31日出现高热39.4℃,于2012年6月1日入住本院皮肤科。2012年6月2日因肝功能显著异常转入肝病科治疗。2012年6月7日患者突然出现左手背及左食指麻木,左手握力下降,脐上约3 cm平面以下及双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站立行走不稳,不能独自行走。解小便费力,有尿等待及尿不尽感。当时查神经系统体征:左手握力(3+)级,颅神经(-),双下肢轻瘫试验(+),双下肌力4级,中下腹及双下肢浅感觉障碍,深感觉及皮质复合感觉存在,双下肢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闭目难立试验(+)。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显著异常。
(2012-6-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7.21%↑,嗜碱性粒细胞比率2.71%↑,余正常;尿常规:隐血+2,尿蛋白+2,尿比重1.030↑;肝功能:AIT 1185 U/L↑,AST 921 U/L↑,GGT 102 U/L↑,ALB 36.9 g/L,TB 12.7μmol/L;血沉26 mm/hr↑;肾功能:尿素氮8.78 mmol/L↑肌酐120.2μmol/L↑,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741 U/L↑乳酸脱氢酶998 U/L↑,余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异常(Tv2-4倒置或低平)。
(2012年6月9日)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额顶叶多发腔隙性梗死(部分病灶已软化)及缺血灶;脑白质变性。
(2012年6月13日)颈胸椎MR扫描示:(1)颈胸椎退行性变。C4~5,C5~6双侧黄韧带肥厚。T6椎体异常信号,考虑为血管瘤/混合型脂肪瘤。(3)C3~4,C5~6,C6~7椎间盘突出;C4~5椎间盘脱出。(4)C4~6段脊髓信号欠均匀,考虑为变性。
腰穿常规:水样透明,未见凝固物,潘氏试验阴性,有核细胞计数3×106/L,脑脊液白蛋白883.4 mg/L;细胞病理学报告:镜下仅见个别淋巴细胞,余未见其他。
肌电图:未见明显神经源性病变肌电图。
麻疹病毒抗体(-)。
1.3 治疗及转归
2012年6月1日入住本院皮肤科考虑为病毒疹?药物疹?并发肝、肾多功能损害,治疗停用别嘌醇,予激素地塞米松10 mg及依巴斯汀片及赛庚啶片抗过敏,复方甘草酸苷保肝,卡介菌多糖核酸针1 ml肌注治疗。2012年6月2日于肝病科予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强护肝、抗过敏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开始消退,肝、肾功能开始恢复。2012年6月7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请神经内科会诊,结合体征与辅检,考虑周围神经疾病,予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一周后,患者肌力、症状明显好转。为明确诊断,于全院内会诊讨论。
2 讨论
别嘌醇过敏综合征是指患者应用别嘌醇后1~4周,出现的皮肤肝、肾等全身过敏性反应[3]。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为10%;约有40%和45%的患者分别出现肝脏和肾脏损害;同时血液系统出现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增多[4]。别嘌醇过敏综合征诊断标准:有别嘌醇用药史;有2种主要症状:如皮疹、肾功能变化、急性肝功能损害,或有1种上述主要症状和1种次要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增多;未应用可引起上述临床症状的其他药物[5]。
本例患者既往否认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本患者因尿酸增高使用别嘌醇68 d后,且期间否认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同时病毒抗体血清学:甲乙丙肝抗体、麻疹病毒抗体(-),出现全身性皮肤损害,白细胞及嗜酸细胞计数增高,停药并行对症支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符合别嘌醇过敏综合征的诊断,不考虑病毒性出疹。同时患者急性起病、严重的多发性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体征和辅检和别嘌呤醇所致过敏有先后关联,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后,周围神经疾病的症状迅速缓解,故认为该患者周围神经疾病可能与服用别嘌醇有关,系基于同一种免疫学基础,作者认为别嘌醇可能触发一种免疫反应拮抗周围脱髓鞘病变及神经元性变性,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疾病。
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all 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认为别嘌呤醇的代谢产物羟嘌呤醇在体内的蓄积是主要原因,羟嘌呤醇通过肾脏缓慢代谢,其血清半衰期为14~26 h,在肾功能不全时,其半衰期可明显延长,甚至长达125 h,体内羟嘌呤醇蓄积到一定程度,便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6]。
本例提示对应用别嘌醇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监测,警惕迟发型过敏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维护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探讨别嘌醇过敏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为临床使用别嘌醇提供参考。从1例病例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对别嘌醇过敏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应用别嘌醇时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用量,及实施必要的监护措施,发生别嘌醇过敏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时,临床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别嘌醇,过敏综合征,神经系统损伤
参考文献
[1]Chen LX,Schumacher HR.Gout:an evid ence-based review.Clin Rheumatol,2008,14(5 Suppl):S55-62.
[2]Lee HY,Ariyasinghe JT,Thirumoorthy T.All 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 preventable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ingapore Med J,2008,49(5):384-387.
[3]赵国兴,孟庆荣,孟春娥.实用药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384-385.
[4]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系列问答106-何谓别嘌醇过敏综合症?.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5):396.
[5]Singer JZ,Wallace SL.The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Unnecessar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Arthritis Rheum,1986,29(1):82-87.
别嘌醇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按照高血压病JNCⅦ诊断标准,选择西安高新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0月初次确诊并从未治疗的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的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并排除以下患者: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和(或)出现心、脑、肾等合并症的患者;②在服避孕药、利尿剂以及其他可能干扰血压、血尿酸药物;③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④已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者,或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上限3倍。
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别嘌醇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2±8.5)岁;平均体质量(64.2±3.9)kg。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9±7.3)岁;平均体质量(63.8±7.3)kg。两组患者经检验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1.3 方法
别嘌醇组患者给予别嘌醇100 mg,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1片,3次/d。全部患者给予口服药物4周,嘱托其在试验期间注意避免高嘌呤饮食,并禁用所有可能影响血压及尿酸代谢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1.4.1 诊室血压
在上午8:00~10:00期间,患者坐位休息20 min后,取优势侧桡动脉血压,间隔时间2 min以上共测定3次,其平均值即定为患者的诊室血压值。
1.4.2 动态血压
于试验前及服药4周末各行1次24 h动态血压(ABPM)的测定,测量频次为日间(6:00~22:00)15 min/次,夜间(22:00~6:00)30 min/次。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负荷值(BPL)[收缩压负荷值(SBPL)、舒张压负荷值(DBPL)]。
1.4.3 血尿酸
于试验前、后各采集患者禁食12 h后的静脉血5 m L,使用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HITACH17600)上,依尿酸酶检测法测定血尿酸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前后血尿酸的变化比较
别嘌醇组患者血尿酸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用药前后血尿酸无明显变化(P>0.05),服药后两组间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P<0.05
2.2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
别嘌醇组在服药4周后,SBP和DBP下降(12.4±5.5)mm Hg和(8.4±3.8)mm 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P和DBP下降了(6.0±2.6)mm Hg和(4.8±1.8)mm 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4周后,两组诊室血压值、24 h SBP、DBP及BP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副作用
除别嘌醇组1例患者出现了轻微胃肠反应,其他患者未诉任何不适。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增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但往往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被人们忽视。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作为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个中心的研究得到证实[2]。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μmo L/L(1 mg/d L),高血压发病相对风险提高23%[3]。相关的可能机制:①高血尿酸通过刺激肾素的分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导致血压升高。②高血尿酸能够造成胰岛素抵抗,从而致血液中的内皮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外周阻力升高,致使血压增高。③高血尿酸还可以激活血小板,并使得ADP、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而加速脂质沉积,同时血尿酸增高还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质过氧化,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并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④由于尿酸的低物理溶解度,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形成的微结晶易析出而沉积于血管内壁,引发内膜的炎症反应,触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学者提出低嘌呤饮食可预防高血压,但降尿酸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尚不明确[4]。本研究用别嘌醇良好地控制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其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在降低血尿酸的同时,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等指标,相较与对照组,别嘌醇组患者均有明显降低。笔者推测,别嘌醇在本组患者中的降血压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的,一部分可能与其降低了RAS活性和外周血管阻力有关,另外还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等方面有关[5]。
在笔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别嘌醇导致的严重副作用,如粒细胞缺乏症、皮疹、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损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这一结果可能与笔者的实验规模较小、时间相对短有关。因此,别嘌醇有效性及安全性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论证。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国内对高尿酸血症导致血压升高的危害性,以及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检查、监测预防和治疗重视严重不足[6]。笔者设计的这一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提示,降尿酸的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高血压治疗方法,并且使用常规剂量的短期应用应较为安全。别嘌醇有望成为高血压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控制的选择药物之一。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时间短,其结果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林立建,谢良地.高血压并发高尿酸血症临床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8(31):606-607.
[2]朱文玲.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1(7):412-414.
[3]Jossa F,Farinro E,Panico S,et al.Serumuric acid and hypertension:the olivetti heart study[J].J Hum Hypertens,1994,8(9):667-681.
[4]王文,商卓.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1(7):424-425.
[5]Butler R,Morris AD,Belch JJ,et al.Allopurinol normaliz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s with mil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0,35(3):746-751.
别嘌醇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综合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 d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430例,男263例(61.16%),女167例(38.84%);年龄69.32岁±11.23岁。将4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5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BG)、血尿素氮(BUN)、肌酐(Cr)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有病人符合我国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6],均经过头颅MRI和/或CT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高尿酸血症定义为血尿酸值≥441μmol/L。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恶性肿瘤预期寿命不足1年者;③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病人;④合并血液系统病人;⑤严重溃疡病致出血病人;⑥急慢性感染者;⑦近1个月服用过降尿酸类药物者;⑧对别嘌醇过敏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时行美国国立研究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于30 d、90 d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改良Rankin量表(modify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对照组给予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别嘌醇治疗,每两周测1次血尿酸水平,根据结果调整别嘌醇剂量,将血尿酸水平降至357μmol/L(6 mg/d L)以下,平均随访时间90 d。
1.3 检测方法
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用日立全自动7170A型生化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TC、HDL-C、LDL-C、BG和血尿酸(UA)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列联表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变化及死亡率比较
随访期间治疗组2例因皮肤过敏退出本研究,7例(3.3%)病人死亡,其中对照组2例(0.9%),治疗组5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0 d、90 d后尿酸值与治疗前水平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30 d、90 d后治疗组病人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详见表2。
μmol/L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在30 d、90 d评估神经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分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断增多趋势[7,8,9],其作为脑梗死一个危险因素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目前,降低血清尿酸治疗对脑梗死的影响还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包括:脑卒中早期干预尿酸治疗能否让病人获益,早期干预尿酸治疗后对其长期预后是否有影响,血尿酸在何时低,血尿酸在何种范围对病人最有利等等,都需要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本研究主要观察降低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0 d、90 d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推测高血尿酸可能加重脑梗死病人的病情并导致不良预后,是影响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危险因素,降低尿酸可能对脑梗死短期预后改善更有利,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尿酸水平可作为评估其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Strohaug等[10]通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血清尿酸水平与男女性全因死亡率相关,调整相关变量后仍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发现高尿酸血症增加男性病人31%的脑卒中风险。Khalil等[11]的研究指出尿酸每增加1 mg/d L,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了47%,不良预后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了0.78,独立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他危险因素。也有研究结果指出血尿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发现低水平的血尿酸水平(<303μmol/L)能加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年内的不良预后(mRS>2分),但并不会增加其死亡率(OR=0.992)[12]。Lee等[13]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血尿酸每增加1 mg/d L,其预后改善增加13%。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目前争议较多。本研究中,将尿酸降至较低水平(293.6μmol/L±28.9μmol/L),并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且可改善病人的预后,证明该水平的血尿酸可能是安全、有益的。
本研究表明,别嘌醇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并且可能对病人预后的有利,这也与大部分研究结果相似。Taheraghdam等[14]在一项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中发现别嘌醇对于急性脑梗死并高尿酸血症病人耐受性较好,并且能改善病人3个月内的各项功能状态。Muir等[15]的研究发现别嘌醇能抑制脑卒中病人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上调,从而缩短脑梗死病人病程,改善其预后。因此,早期使用别嘌醇降低尿酸治疗是安全有益的,且可能改善病人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