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承的词语(共3篇)
篇1:承的词语
点绛唇 人至承,点绛唇 人至承刘敏中 ,点绛唇 人至承的意思,点绛唇 人至承赏析 -诗词大全
点绛唇 人至承
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体裁:词 感慰可胜言哉。辄有小词,录奉一笑,且以寄企响之意云,刘敏中上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日鸣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山深处。
篇2:论廖世承的中学生性教育思想
廖世承认为性教育问题是中学应注重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 但又没有完全成熟, 在这一时期, 青少年表现出怕羞、关注异性、好展示自己以引起他人尤其是异性注意的倾向, 这些都是青少年因生理成熟而出现的正常反应, 是性成熟的标志。这时的青少年, 非常需要科学的、正规的、系统的性教育。而青少年在学校里却很难获得正当的性知识, 于是他们对于两性差异表现出极强的好奇, 总想知道一切, 但是教师和家长却很少给予恰当的启迪、引导、教育, 越是这样, 青少年的好奇心越强, 当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时, 便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因此, 廖世承主张:“在适当时期内, 给他们充分的两性知识, 于他们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发达, 很有帮助。”[1]廖世承分析了适时对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启迪的原因, 他归纳为六个方面:
1.健康。廖世承认为, 让儿童了解相关的性知识,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他说:“应该使儿童知道滥用性欲和手淫的害处。大凡儿童有了手淫的举动以后, 当时总发生极强烈的愧悔, 深怕戕害一己的身体。要是那时候有人恳切地指导, 说出其中的害处, 未始不可以收敛。”[2]还有青春期遗精现象, 如果青少年不了解, 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造成精神紧张, 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让他们知道这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 不是异常, 就能减轻他们的压力, 从而正确认识。2.社会生活。廖世承主张青年早些知道性知识, 养成纯洁高尚的理想, 可以经住外界的诱惑, 避免不正当的性行为发生, 从而可以保障青年男女终身的幸福。廖世承生活的年代, 封建观念还相当严重, 对女子的贞操看得非常重要, 因此, 他说:“青年女子, 在未嫁以前, 有了失足的行为, 便要终身受人指摘。”[3]他的观点, 虽然今天看来有浓厚的封建气息, 但这是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3.法律。廖世承认为, 注意性教育, 可以间接减少法律问题。他说:“现时中等学校里边往往发生同性恋爱的事实。这种冲动强烈到极顶, 可以酿成同性交之犯罪行为, 倘使有人点醒一下, 当局的人未始不能深自敛抑。”[4]4.道德。廖世承主张父母对子女也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正当的性知识的启迪, 而不应用哄骗的方法来抑制儿童的性本能。5.教育。廖世承认识到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系, 重视教育的作用。6.知识的增进。廖世承认为性知识也可以是文雅教育的一部分。
廖世承在分析了进行性教育的原因后, 又详述了进行性教育的时间及由谁进行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客观方面性知识的启迪, 比如讲生物繁殖、哺乳与育儿及生殖器官的构造机能, 可以由学校多负些责任, 施行得也可以早些;而对于主观方面, 如讲手淫的害处则应由家庭负责, 并且须在学生十四五岁以后, 因为“没有经验, 先告诉他们手淫的危险, 非特无益, 反足以引起他好奇的倾向”。[5]主观方面的启迪, 学校不是绝对不可以进行, 但必须是学生信仰的教师、好的校医;对于一些性病的知识, 则应在中学毕业时或刚入大学的时候进行。
廖世承除了注重对学生性知识“教”的一面外, 还注重“育”的一面, 他主张要想免除不正当的行为, 必须使青年男女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样, 才能“遇到两性刺激强盛时, 能牵制他们的动作”。[6]他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了性育的问题:1.养成高尚的理想。他认为青年有了理想, 举动便有节制, 就不会牺牲自己的名誉;相反, 如果没有理想, 就会随波逐流, 到处受人引诱。因此, 他主张:“无论施行人格教育或性教育, 首当注意这个问题。”[7]2.尊重女子的人格。廖世承重视女子自身的修养, 他认为:“女子是一国的菁华, 所以我们对女子, 应有相当的敬意, 女子自身, 也须尊重一己的人格, 使人有敬爱的意思。”[8]他的这一观点, 一方面要求广大女性要洁身自好,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3.增加课外活动。廖世承认为, 性的冲动得到恰当的发泄, 就会减少不正当的性行为。因此, 他主张增加课外活动, 从而抑制性欲冲动。4.营造美的环境。如果中学生活过于枯燥, 没有生气, 就容易使人产生不健康的冲动、欲望。如果营造一种美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青年受到熏陶, 一些不纯洁的“爱”及不正当的娱乐就不会产生。5.注意生理卫生。廖世承主张禁止儿童饮酒、吸烟, 因为这些刺激性的东西易引起性欲。另外, 衣服应适度, 不宜过于狭小;睡觉也应注意, 不困不宜早上床, 醒后应马上起床;防止儿童时常独处一室。
廖世承重视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观点, 虽然仍存有浓厚的封建气息, 但他关注性教育, 提倡中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性启迪, 分析了性教育的内容及实施的时机,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 也是我们今天中学教育所不能忽视的。时至今日, 我国对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比较重视, 但对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却重视不够, 而这恰恰应该是青春期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性教育是一项直接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工程, 因此, 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开展工作, 使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 有越来越多的人实践、探索, 为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1.
[2]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2.
[3][4][5]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3.
篇3:让“节子舞”插上传承的翅膀
关键词:节子舞;传承
初春冷峭、乍暖还寒,漫漫采风路上满眼是枯黄的岌岌草和沉睡的黄土地,乡间的柏油路弯弯曲曲,颠簸着收获更有一身的疲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市文化馆舞蹈采风行动组即将到达下一个点——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下车步行数百米土路,便是80多岁老人、永昌非遗舞蹈“节子舞”项目传承人赵振铎老人家。
一、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
赵定庄是自然村,南依祁连山,以赵姓为主。在这里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人们叫它“节子舞”,又称“霸王鞭”,古有鱼鳞阵,今有节子舞。节子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欢快的节奏、宏大的气势和灵活多样的动作见长,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据《河西志》记载,“节子舞”从宋朝时就已在永昌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长期以来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推开木庄门,迎接我们的就是赵振铎老人,质朴的笑脸把弯曲的脊梁支撑的爽朗耿直,这位80多岁的老人打扮得精神矍铄,骨气十足。“赵馆长,你可是半年没有见了。哦!香茶老师,你也来了,走,进屋!屋子里热火。”简单的言语将我们拉进了朝南的上房,铸铁炉上的兹兹声早已这件屋子烘烤的温暖如春,温暖如心……赵振铎取下方桌正面用棉布套着的“传家宝”说:“这就是我们家传的霸王鞭,是用韧性很强的榆木制作的,1956年我就是拿这个鞭去省城表演的,当时去了8个人,队上统一用后山的松木给我们做了一批节子,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多了。”
一根老榆木节子棒,乌黑发亮,头尾串联的铜钱金亮金亮,串线的牛毛绳结实柔长,前段的红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鲜红,却深深张扬着岁月的痕迹,年代的流苏。老人一直没有丢掉武节子,年进八十,还在天天练习,他最关心的就是,能有人来继承这门武艺,所以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舞。
二、把历史延展成艺术
据记载,节子舞始于西汉末年,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善使枪剑,人们为了表达对西楚霸王的崇敬,根据他对阵时骑马、挥剑、扬鞭的姿态,编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霸王鞭。两千多年来,“节子舞”表演者手中的节子都是用木棍做成的,画彩,中缕孔串古铜钱,舞时“嚓嚓”做响,它长二尺四寸约80厘米,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两端各有两个长方形小洞,每个小洞中各穿四枚方孔铜钱,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个月,节子全身漆为红色,象征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一头系红绸代表太阳,一头系绿绸代表月亮。队伍由社火中的膏药匠引领,膏药匠的服装是一身布做的凯甲,头戴一顶红色的高毡帽,武士身披中国传统的红色和绿色的武士服。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花,伴随鼓点,亦武亦舞,变幻莫测,根据社火的鼓点踏步舞鞭,也可以边舞边唱,节奏明快,活泼自如。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苗庄王率军征战,被敌方围困在祁连山,眼看就要全军覆灭,一天夜里,突然鼓声大作,月色下一队身披战袍的神兵从天而降,他们手舞棍棒,脚踏鼓点,带领苗庄王军队杀出重围,转危为安,苗庄王为了答谢神兵,就在赵定庄演练了娴熟的棍法和诡秘的阵形,由此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赵定庄节子。赵定庄的节子,传统上是四人组成一个阵点,每人把守一门,寓意古营寨的四门,场内一人扮作膏药匠,相当于指挥,但更像传说中的神兵。随着他的形体弯化和手中波浪鼓的上下翻动,节子手们和着鼓点腾挪跳上天,变换阵形,翻飞的节子既融合了游牧民族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热情奔放,又吸收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打起来似有武术人击剑舞棍之势,又有舞蹈者婀娜多姿之美,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性格,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之感。
三、传承之路
有着多年考古经历本次采风组领队,市文化馆赵平馆长说:“位于永昌西北15公里处的大泉水库北面山崖石壁上,有著名的北山岩画50余幅,图画在一块岩石上横向排列,上下分层刻画,以动物图为主,间有人物图示,有的一手叉腰,一手上举;有的双手叉腰分腿下蹲,作舞蹈状。队列前面似有1人在领舞。从整个画面看,众人正围绕着神祗翩翩起舞。这便是永昌有文字记载的节子舞”。
节子舞曾在1956年代表金昌地方民俗文化到省城兰州作过表演。1990年代,由原市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吴刚编导的青年节子队表演被金昌电台制作成专题,曾在省台播放,并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电视片;甘肃省九运会编导吴刚为开幕式创编的大型“节子舞”也倍受全省观众的赞誉和好评;2002年,由赵定庄小学组织的儿童节子队参加了永昌县十运会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2003年央视摄制组用4个小时对赵定庄节子分老人、青年、儿童三个层次进行了采访拍摄。回来的一周后,市文化馆专门召开馆长办公会,就弘扬非遗保护项目,传承“节子舞”进行了部署安排,结合第十一届甘肃“青春中国、美麗甘肃、一城一品”才艺大赛,由市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赵香茶具体创编“节子舞”舞蹈《传承》。
赵定庄民众世代珍惜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节子舞,每逢新春佳节,村民们就自发组织排演节子舞,歌唱美好的生活,喜庆丰收太平。节子舞是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世代传承,不断更新,既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又体现反映出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风情特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价值。
据笔者现场探班,由市文化馆舞蹈培训中心根据我市永昌县民间传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永昌节子舞”创作的舞蹈《传承》5月份已经进入排练阶段,有26位儿童舞蹈演员参加,演员们彩衣、彩裤、头上插着两根雉鸡的彩色尾毛,腰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脸上用色泽鲜艳的油彩打着怪异夸张的脸谱,一招一式、令人振奋。还特聘原艺术团刘靠生老师为学生传授节子舞的基本套路,到时将特别邀请节子舞传承人赵振铎老人亲临指导,为传承民俗艺术文化发挥余热。
参考文献:
[1] 佐夫. 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 大众文艺. 2014(11)
相关文章: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四字词语02-02
四年级下册语文S版课内成语及其解释02-0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词语02-02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造句词语意思02-02
官的词语02-02
忧伤的词语02-02
生的词语02-02
水声的词语02-02
形容情况危机的四字词语词语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