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扬州
五字成语典故(精选6篇)
篇1:五字成语典故
河东狮子吼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苏轼被贬至黄州,常与好友陈季常一起谈论文学。陈季常很好客,经常邀客人到家里,他的妻子是河东郡柳氏经常敲墙赶客,苏轼作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笑陈季常怕老婆。
【典故】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释义】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近义词】河东狮吼
【成语示列】夫道本于刚,爱妻要有方。河东狮子吼,切莫胆惊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夫道》
马上得天下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出处】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相近词】马上功成
【成语示列】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元·萨都刺《登歌风台》诗
恨铁不成钢
【成语故事】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来冲喜,这样来挽救宝玉的生命。刚好此时贾政放了外任,贾母命他定夺。贾政也想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就办喜事。
【出处】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
【解释】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对所期望的人
【其它使用】
◎ “恨铁不成钢”是人人对自己所爱的人都会有的一种感情,尤其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感情。
◎ 老贫农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刺”了一些人,他那恨铁不成钢的真挚情感,也感动了一些人。
◎ 教师当然也同样会对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 她对晓庆要求很严,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慨。
◎ “你!……这怎么是带着阶级仇恨来练兵啊!”哥哥恨铁不成钢地说。
后来者居上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相近词】后来居上
狗咬吕洞宾
【成语故事】王夫人叫贾环抄《金刚咒》,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丫鬟彩霞叫他安分抄写,贾环则咬定彩霞与宝玉好,对他不好。彩霞则骂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时宝玉、王熙凤进来,贾环只好偷偷地生闷气。
【出处】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
【解释】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近义词】不识好歹
【成语示列】
◎你这是狗咬吕洞宾,把人家的好心当驴肝肺了。
◎ 什么呀?我不过是看他饿得可怜.谁想他跟我赌气,这年头都是狗咬吕洞宾,好人也难做。
★ 成语典故大全
★ 五字开头的成语
★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 短篇的成语的典故
★ 八仙过海成语典故
★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 成语典故:如火如荼
★ 成语典故精选400字
★ 东晋的成语的典故精选
★ 精益求精成语历史典故
篇2:五字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痩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典故】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
【释义】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妄想贪婪
【相近词】骑鹤望扬州、骑鹤上维扬
【示例】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梦。
秋风扫落叶
【注音】qiū fēng sǎo luò yè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互相攻伐。袁谭被打败,谋士郭图劝他求助曹操,袁谭派辛毗去请曹操攻打邺城。曹操故意按兵不动,辛毗说曹军打袁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定会马到成功的。曹操于是同意出兵。
【典故】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释义】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势力大
【相近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反义词】日积月累
【成语造句】
◎对等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
◎ 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售胝足之药
【成语故事】从前有人在市场上卖治脚茧药,在门上挂“供御”的招牌,人们讥笑他不诚实。皇帝知道后,派人传唤他,并把他投入监狱。他遇大赦而回家,就又重操旧业,在招牌上面增加“曾经宣唤”4字,以此来招徕顾客。
【出处】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 《厅史》
【解释】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老茧。指卖狗皮膏药骗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卖狗皮膏药
日近长安远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晋明帝小时坐在晋元帝膝上,刚好有人从长安来,就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一个远些?”明帝说:“没听说人从太阳上来。”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开宴会,夸耀明帝聪明,当场问谁近,明帝说:“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出处】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解释】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愿望没达到
【成语举例】眼见的天阔雁书迟,赤紧的日近长安远。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
图穷匕首见
【成语故事】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典故】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三》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原形毕露
【相近词】图穷匕见
篇3: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经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4: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篇5:中国古代五字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唐朝一地方官为表达对皇帝的敬意,派缅伯高给皇上进贡一只天鹅。缅伯高爬山涉水,经过沔阳湖时给天鹅洗澡,天鹅逃跑,只剩下一根鹅毛,只好写诗“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没有怪罪并奖赏他。
【典故】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元·李致远《还牢末》
【解释】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送礼
【近义词】礼轻人意重
【示例】让我替我自己说句混话罢,这叫做礼轻情意重。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回
贵人多忘事
【成语故事】唐朝时王泠然虽然中进士但没有授官职,他日夜思索如何跻身于官场,想起自己曾与御史大夫高昌宇有过交往,只是当官后把他给忘了,于是提笔给他写信,信中用威胁的口吻说如果因做官成贵人而把朋友忘记,将来朋友做官也会以牙还牙的。
【出处】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
【解释】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用法】作定语、宾语;用于讽刺人健忘
【相近词】贵人多忘
摸不着头脑
【成语故事】贾宝玉被父亲贾政严管读书,他自己根本没心思读,翻开《古乐府》,看到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顿时感慨万千,就放下一本又拿另一本,来回翻阅,根本不认真。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后来干脆放他出去玩。
【出处】当时同多九公议定,把兰音,若花送了过去。二人摸不着头脑,又不敢违拗,只得暂且住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
【解释】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是怎么回事
【近义词】糊里糊涂、摸头不着
【反义词】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成语造句】
◎ 程老汉有些腼腆、有些得意地冒出了两句杨玉桐摸不着头脑的话:
◎ 杨更生开始是摸不着头脑,以后是惊异,再后就是高兴了。
◎ 听后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到底讲了些什么。
◎ “怎么,我怎么啦?”世诚一时的确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 我站在讲台前,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临时抱佛脚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出处】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唐·孟郊《读经》诗
【解释】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仓猝应付
【相近词】临渴掘井
【成语示列】
◎ 我们不能抱临时抱佛脚的念头。
◎ 这种画风所要求的写实功力,使得画家们临时抱佛脚地日夜练着基本功
顾前不顾后
【成语故事】这年端阳节,贾府自然大摆筵席,热闹非凡。筵席散后,贾宝玉去找林黛玉,林黛玉只是闷闷不乐不理他,晴雯上来给宝玉换衣服,不幸把扇子掉地损坏,宝玉气得骂她顾前不顾后。口齿伶俐的晴雯毫不示弱与他顶嘴,袭人忙上来解围。
【出处】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解释】只顾及前面而忘了后面。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考虑不周全
【近义词】顾头不顾尾
【相反词】左右兼顾
篇6:中国古代五字成语典故精选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小家子相而大打出手,把卖姜人打翻在地,事后他赶忙把他扶到家里,好酒好饭地伺候,还打发他一匹白绢。卖姜人高兴地走了,可是死在过渡的船上。船夫跑来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王杰。王杰就像小鹿儿心头撞。
【出处】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清·翟灏《通俗编·兽畜》
【解释】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的情绪
【相近词】小鹿儿心头撞
顾头不顾尾
【成语故事】王熙凤连了宗的远方亲戚王狗儿,生了一儿一女,家里靠种农活为生,王家祖上也是京官,后家道衰落。王狗儿不如意在家生闷气,岳母刘姥姥数落他:“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典故】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释义】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考虑不周
【相近词】顾前不顾后
【相反词】瞻前顾后
覆巢无完卵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北海相孔融反对曹操率50万大军征讨刘备与孙权,御史大夫向来与孔融不合,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恶意挑拨。曹操大怒,命人逮捕孔融全家,孔融的孩子无动于衷,也不逃跑,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出处】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复: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不能幸存
【近义词】覆巢破卵
【成语示列】你是知道覆巢无完卵的结局的。
不吃烟火食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九13岁得了重病,父亲把他抱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王九梦中见到一个姓阴的鬓发斑白的道士叫他不吃五谷熟食的方法,并给他吃柏树枝。王九醒来后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只吃生果饮清泉。宋太宗赐他名字赵自然。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卷九引《直方诗话》
【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同凡俗
【近义词】不食人间烟火
【成语示列】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
人生如风灯
【成语故事】辽兴宗时期,御史大夫耶律和尚品行高尚,经常把自己的钱财分给贫困的亲友,人们都很尊敬他。他爱喝酒,不认真办公事,有人给他提意见,他说人生短暂,如风前之灯、石击之火,转瞬即逝,不及时行乐更待何时。他晚年有“酒仙”的称号。
【出处】‘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沉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 《辽史·耶律和尚传》
【解释】人的生命短暂而微弱,像风前的灯随时都可能熄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感叹句
【近义词】人生如朝露
相关文章:
简短成语典故故事02-02
英语成语典故范文02-02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02-02
烟草爱岗敬业心得体会02-02
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02-02
高考作文素材成语典故02-02
常见多字成语典故02-02
有关孔子成语典故02-02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02-02
中华历史成语典故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