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点

关键词: 美学 辅导员 高校 大学生

美学观点(精选四篇)

美学观点 篇1

关键词:高校管理,辅导员,大学生

一、新时期的辅导员学习美学, 并将美学的观点融入思想教育中以美化大学生心灵是必要和可行的

大学不但教授大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信念, 改造大学生的思想, 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提高大学生的能力, 其中, 思想教育是前提和基础, 没有进步的思想, 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无从谈起。作为感性认识学的美学, 与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辅导员学习美学, 运用美的力量和审美的原理来丰富和充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培养新时期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 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有着重要意义。

美学观点要求人们追求正确的、有价值的、进步的东西, 美学支持的思想理论必定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受到美学观点的支持。比如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最高理想, 也是人类最崇高的审美理想, 而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是在党领导下的工作, 这就决定了美学用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用于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 必将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二、新时期辅导员借助美学观点塑造大学生美好心灵, 重点是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三大审美能力

(一)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 是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审美不是自然现象, 而是社会现象, 因而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获得的, 受不同教育的人, 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不会一样。有人欣赏阳春白雪, 而有人喜欢下里巴人。就审美感受能力来说, 先天因素不是决定性的, 决定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高校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使他们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由于审美感受能力是需要在审美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所以辅导员应该多给大学生提供审美实践的机会, 并且配合以正确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去领会、体验外在形象中的内在精神, 情感起伏中的深刻内涵。

(二)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的审美鉴赏能力, 主要是指分辨美丑和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及评价能力。在现实世界中, 既有美, 也有丑, 美和丑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相斗争而发展的。特别应当注意的是, 有时候美和丑还常常混杂在一起, 使人难以分辨。为了使大学生真正分清楚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避免美丑不分, 以丑当美或以美当丑的现象, 就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这主要是通过一贯的教育给大学生树立明确和正确的审美标准, 使他们认清美丑, 爱美恶丑, 追求应该追求的美。在辨别美丑的基层上, 还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 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不但可以敏感地捕捉到美的外在形式, 而且善于透过有限的形式去领悟其深含的意蕴和无限的意味, 达到较高的、主动的审美境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 仍旧是让大学生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多接触美的人事物。

(三)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所谓审美创造能力, 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能力。我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同样, 我们感受美和鉴赏美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 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目的, 也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创造美的根本推动力。塑造出的大学生的心灵美, 必然会在大学生的行为实践中得到反映, 有了美好的心灵, 大学生必然努力地试图表现和创造出美来。在大学生的实践过程中, 辅导员应该重视引导大学生表现美的方式和创造美的途径, 使大学生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实践符合美的规律。以科学的规律为指导, 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三、新时期辅导员借助美学观点塑造大学生美好心灵的几种具体做法

一是借助自然之美。自然美, 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美, 它与社会美一同构成现实美。自然美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 像日月星辰, 山川草木, 花鸟虫草等等, 都属于自然美。要注重以自然美陶冶大学生的性情、激发大学生的热情。

二是借助社会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就其本质来说, 为实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理想而斗争的生活及理想的实现形态, 能够使人感受到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 从而感到愉快的, 就是社会美。要引导大学生从先进模范人物身上理解社会美的真正含义, 在社会实践中发掘美, 感受美。和科学地运用社会美的功利性来推动大学生对社会美的追求。在此过程中, 特别注意要紧密地结合社会历史条件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美的认识。社会美与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美, 都不是孤立的、凝固的东西, 美总是历史地、具体地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发展, 这是美对社会的依赖性。尤其是社会美, 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有着很广泛、深刻的联系。新时期的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应该紧密地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历史条件, 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三是借助艺术之美。艺术美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 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不仅能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人格和心灵的塑造。读一部好的小说, 看一部优秀的电影, 听一支优美的歌曲, 欣赏一幅精美的绘画, 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受到感染和鼓舞, 从而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新时期辅导员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以多样的艺术形式, 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启迪大学生的心智, 发挥艺术美的教育和鼓舞作用;要以艺术美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

将美学的观点融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 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但却有待我们新时期辅导员去实践和探索。综上所述, 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学观点对于搞好教育, 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是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效果的。作为新时期辅导员, 应该积极实践, 大胆地探索美学与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佳结合方式和途径, 争取用美学这一双巧手塑造出大学生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篇2

大家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答案先不要偷看哦!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13.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硕鼠》 B.《明湖居听书》(刘鹗)

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劝学》(荀子)

14.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4分)

答:

答案:12、 C E

13、 A

14、①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②这种“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每点2分)

15、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②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从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说了这三点)(每点1分,概括表达1分)

12、 依据第四段“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项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

13、 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

14、无

美学观点在语文课堂上的特殊效应 篇3

首先,我就特别注重教师的形象在课堂上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一次偶谈机会,我出席了教研公开课,一位女教师穿着一身淡绿的裙装,使人眼前一亮,她讲的是两首有关春天的故事,伴随着动听、悦耳的声音,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展现出了美丽的画卷,尤其是根据古诗情境,学生用彩笔绘图,那嫩绿的树、草和叶,使人不由自主地望一眼老师,这就说明了诗情画意在想象里,也展现在面前,这节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印象最深的教者的形象,她即是画面的构思着,也是构成者之一,就像构成春天画面的小树一样,不可缺少,引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想象,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并不是一味追求外在形象,而忽略了内在美的传授与感悟,一位头发蓬乱,浑身泥水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讲一节有关卫生方面的知识课,学生们并没有嘲笑她,因为孩子们知道,老师在家里忙了一夜,修补漏雨的房屋,却没有耽误上课,这是一种神圣的、崇高的、内在美的展示,老师在用心讲,孩子们睁大眼睛用心听,这是美好心灵的感悟与交融,学生们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观,也领悟到了“美丽”的真正内涵。

第二,“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从欣赏中感受美、发现美的最有效力的方法。“情景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采用语言描绘,运用图画,借助音乐,角色表演等方式展示语文课堂上的美好,但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赏析这一环节,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感悟美,發现美,这就需要教师在各方面调动学生兴趣,使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描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例如:我在讲授《燕子》这一课时,就采用了谈话导入——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小草百花争艳,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录音机里有小燕子的叫声和春天的歌曲)这就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春景美、燕子美的感受与欣赏,在以后的“速读比赛”中,学生们也争先恐后的模拟声音,读出了韵律美,并感悟到了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说明学生们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领悟,也会使教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最后,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体,通过语言、神态、智慧赋予语文课堂一直彩笔,放飞学生的想象空间,绘出每一节课中的美丽!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 篇4

旅美法国艺术家杜尚,达达派大师,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

(马塞尔·杜尚(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1919年:在巴黎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用铅笔在那个美人儿的脸上画了两撇翘胡子,和一撮山羊须。再题上几个缩写字母,就成了他的一件作品。叫《L.H.O,O,Q》,又叫《带胡子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

20年后,1939年:杜尚又画了一幅单色画,画面上没有蒙娜丽莎的脸蛋,只有上次画在她脸上的胡须,叫《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实际上39年这幅画,画面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套翘胡子加山羊须。杜尚将之命名为:蒙娜丽莎的翘胡子和山羊须。

又过了20多年, 也就是1965年:大师去世前三年,他在纽约街上又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这回画家连胡子也懒得画了,只是标了一个新的题目:《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剃掉了》。于是,他又“完成”了一幅“传世之作”——《剃掉了胡子的蒙娜丽莎》。

上面的故事令我们不免一笑。世界上不会有人相信杜尚所画真的就是蒙娜脸上长出来的。但当杜尚把那两撇翘胡子和一撮山羊须画上去后,不要说艺术家,就连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别扭和不妥。

难道我们长期以来被视为标准美女的蒙娜丽莎,竟然其实不过是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

那么,艺术有标准么?而美到底是什么呢?

那再介绍西方美学史之前呢,我想先插一句话:

几乎在杜尚1919年第一次用铅笔画下《带胡子的蒙娜丽莎》同时,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这也是一个大师级人物、对世界影响远在杜尚之上)就定义艺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这点我们将在后面阐述)

【第二部分 西方美学史简概】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来的,人类探讨这个问题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客观美学到主观美学,哲学大师们争论得热火朝天,观点、看法千差万别,各具千秋,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客观规律,苏格拉底说美是客观目的,柏拉图说美是客观理念等等。

易中天《谈美学》中说: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因为抽象,才具有普遍性,所以美应该是抽象的。但是美又不可能是抽象的。因为我们无法面对一个抽象的东西进行审美。在抽象的概念面前,我们什么美感都不可能获得,这就等于说没有美。所以其实“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说清。

大体上说,研究艺术的学问有三种:美学(元艺术学)一般艺术学 门类艺术学

美学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实际上,美学的知识只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数据来支持程序,而程序才是美学的精华。美学的程序在本质上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有趣的不在知识,而是在方法。

正如易中天所说: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因此,美学的研究还是从一帮哲学家开始的。

最早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为康德以前的西方美学整个地定了一个基调:美的研究,就是关于“美是什么”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

但古希腊美学的开山鼻祖不是柏拉图,而是毕达哥拉斯,他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在这个学派里,美被规定为自然界所固有的规律性,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他们。

接下来上场的是被黑格尔称为“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苏格拉底。他提出了美的目的性,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它合不合目的。他的美学结论便: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演讲稿《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

紧接着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得出了他的美学结论——美是理念。这就为客观美学的原则——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确定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美是客观规律)、苏格拉底(美是客观目的)、柏拉图(美是客观理念)的三重唱,使客观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雄霸了两千多年,直到康德的出现。

Q:如果美是客观的,应该所有人都会喜欢具有“美”这样一种性质或价值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eg四个女人聊儿子)

其实坚持美的客观论,沿着“美是什么”这条路走,根本就是此路不通。所以相当一部分美学家将美的客观理论转变为美的主观理论。而美学本身也由“美的研究”变为“审美的研究”。

而真正将“美是什么”变成“审美是什么”的人便是近代最伟大的美学家——康德。他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审美在他那里被叫做“鉴赏判断”。(略述)

【第三部分 克罗齐】

康德之后,西方美学在整体上已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模仿论转向表现论,从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新的学说,比如游戏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等。

在这个过渡期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克罗齐。

(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年2月25日—1952年11月20日)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克罗齐生于意大利阿布鲁佐区的佩斯卡塞罗利。他出生于富贵望族,从小受到严格的天主教式的教育。大约十六岁时,他放弃天主教信仰,形成了一种个人的精神生活观。在他的观点中,宗教只是一种历史的习俗,人们可以在其中释放创造性的力量。直至逝世,他都保持着这个观点。1883年,他在伊斯基亚的卡萨米乔拉和家人欢度假期时,一场地震来袭,震塌了房屋。他的父母,以及唯一的姐姐死亡。而他被埋在里面很久,几乎死掉。此次事故之后,他继承了家产,和叔本华很相像,他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过上相对闲暇的生活。他得以在哲学上投入大量精力,像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不勒斯的住宅中写作。)

作为传统美学到现在的一个过渡,他“把一切美学学说全部压缩在一个小坚果的硬壳之中”,这个小坚果就是直觉。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维阶段。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审美即直觉”有以下特点:

1.独立。因为在同一个系统中,直觉是不需要前提的,因此审美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活动。

2.静观。审美不是实践活动,不需要行动。

3.直接。审美不是逻辑活动,不需要分析和推理。

当然,审美还有一个特点:创造。

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却颇受误解。如果,没有表现力,没有创造力,岂不是就不能审美?相反,如果我们审美了,那岂不是说我们也在表现、也在创造,也变成艺术家了?

其实在克罗齐那里,审美不等于看东西。看东西得到的只有感觉,而不是直觉。(当然直觉是要以感觉为前提的,但直觉并不等于感觉。)为什么面对同一片风景,艺术家和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就因为“看法”不同。所以,艺术家就是审美直觉能力特别强的人。他们总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发现更深的美。

在克罗齐以前,大家都认为,直觉,我们是有的,而且有的是,只是缺少技巧,说不出来。克罗齐认为,大错特错!

他说:好些人都说他们有的是伟大的思想,只可惜表现不出来。但如果他们当真有伟大的思想,哪有表现不出来的?

所以,只要是直觉,那它就一定是审美的。或者说,只有达到审美的层次,直觉才是直觉。为什么呢?因为“直觉即表现”,直觉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没有这样一个表现形式,也就等于没有直觉。

不但“直觉即表现”,而且“表现即创造”。因为直觉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直觉既然是独特的,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就一定也是独特的。独特的形式只能是创造的结果,所以“表现即创造”。

其实对于美学我只有一点点初步的了解,甚至可能连门都没有找到。所以还是请大家多多指教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美学的大门值得被我们推开!谢谢!!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观点报告01-12

主要观点01-12

权变的观点01-12

特别观点作文01-12

发展观点01-12

传统观点01-12

错误观点01-12

观点和建议01-12

教师观点01-12

标准观点01-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观点报告 下一篇:传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