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散文《现实诠释历史,照亮未来》(精选3篇)
篇1:精彩散文《现实诠释历史,照亮未来》
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光阴快似箭,催促你和我!
在匆匆前行中,我们度过了一段人生的时光!在逝去的时光中——我们有过付出,也有过收获;有过感动,也有过冷漠;有过温馨,也有过清冷;有过彷徨、也有过清醒;有过欣喜、也有过愤怒......
我们回首往事,可以更好的选择未来!
我们回顾过去,不是平添愤懑,而是清楚的认识走过的路程、经历过的事情和接触过的人!
“改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认识的人和接触的物都比较有限!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情”是一个平常的.字眼!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字可以说包含了人间百态和世事沧桑!有——亲情、友情、爱情、真情、假情.....
珍惜今天的拥有!无论富有者和贫穷者,无论高贵者和卑微者,无论年长者还是年轻者,无论是白富美、高大帅还是黑穷丑、矮小碜......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过多的奢求与享受,只会让人沉沦与泯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和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际事情!当我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没有虚度上帝赐予我的宝贵时光,我问心无愧!这个真的很难啊!
篇2:精彩散文《现实诠释历史,照亮未来》
一、挖掘历史的沉淀, 感知历史
在日常教学中多注意挖掘能刺激学生兴趣点的历史沉淀,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知古鉴今的感知历史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这样的感知活动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和身心发展阶段, 也符合历史认知探究的本原,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只要教师能从挖掘的历史沉淀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就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远比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历史认知要有效得多。
我在设计《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导入环节时, 根据本课“团结抗战的精神, 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伟大转折”这一教学立意, 充分挖掘重庆的抗战遗存作为教学素材, 并从中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素材来挖掘其历史的沉淀。我首先展示现实中的“解放碑”图片, 提出问题:“大家都认识这幅图片吧!”然后, 话锋一转, “大家知道它的历史渊源吗?”随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共同挖掘它的历史沉淀。从最初的“精神堡垒”到“抗战胜利纪功碑”, 再到“人民解放纪念碑”, 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获得了“解放碑的历史渊源”的认知。最后,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它历久弥新的历史蕴含是什么呢?”。通过师生的对话, 学生会自然地感受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不只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挖掘历史沉淀中感知历史, 在感知历史中立德树人, 这是鲜活生动的历史课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 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这远比直接把德育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更有效, 也比单一的从历史史实中归纳得出结论更有效。真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呀!
二、运用现实的载体, 体验历史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达成课程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 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 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学生熟悉的方式为载体,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验历史, 从而形成历史的感悟,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这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手段。
我在设计《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的“中共七大”这一子目时, 就创设一个“学生作为历史展览参观者”的情境, 体验中共七大的史实。开始, 让学生观看相关历史视频, 了解会议的背景和内容概况。然后, 让学生来完成“会议公报”的知识填空, 他们结合刚才的视频和自主学习对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点进行情境化归纳整理。接着, 再设计两个问题:一是“你认为中共七大内容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二是“如果让你用两个词来概括中共七大的意义, 你认为怎样才合适?为什么?”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增加了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培养。最后, 让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参观留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得到升华。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意义的过程中体验到中共七大召开的重要性, 也会深刻认识到会议对团结抗战起到的关键作用, 自然产生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实际环境中的学习和体验为孩子们想法的准确性和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反馈。” (斯皮洛) 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学生的“事必躬亲”的体验学习为基础,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历史学习不可能回到历史中去体验。通过教师的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体验过去的史实。然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师生的对话交流和情境体验中。
三、寻找历史的回音, 反思历史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过去性特点, 导致它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空距离, 这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 更难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寻找历史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回音,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才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 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是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所在, 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在《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教学中, 我把“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子目内容设计成胜利之路、胜利之源、胜利之歌、胜利之魂四个环节, 分别解决胜利的过程、原因、意义及联系现实的感悟等四个问题。特别是在学习“胜利之魂”这个环节时, 我从“日本否认侵略历史, 不断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现实问题中寻找历史的回音,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反思历史。在课堂上, 我引用了2013年重庆中考题中“我先把这字模糊了”这一漫画题材, 分析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扬“侵略”性质尚未定论的现实行为, 从这个历史的回音中反思历史。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 形成“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基本认识, 从而自然产生中华民族只有团结、实现民族复兴, 才能共同面对现实的挑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的教学立意在这里得到升华, 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化,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这样的师生探究活动中得以内化。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利用新材料、新信息、新知识, 关注我们现实中的热点问题, 因为很多现实的热点问题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可以说, 很多现实的热点问题都是历史的回音。由现实的热点作为历史探究的切入点, 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生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 真正回归历史的本原, 把历史的学习内化成现实热点的探究, 真正理解历史的实质, 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 学生学习历史不是因为历史知识有趣, 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智慧, 可以让历史的光芒照亮现实, 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从容。在历史课堂中, 学生通过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和反思历史, 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历史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7.
篇3:历史照亮现实
阅读《瞻对》,很容易联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瞻对地区方圆不过千里,人口不过数万,历来由土司统治,却成为清初直至民国烽火不断、屡屡易主的是非之地。像《万历十五年》用一个年岁(1587年)来透视晚明政治与社会一样,《瞻对》通过这个蕞尔之地二百余年间的大小征战、纷乱的历史,清廷从以蛮治蛮到改土归流的治藏策略之转变,追索表象背后的真相和因果缘由,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具有宏观且深远的意义。民族文化融合之艰难,西藏问题国际化的来龙去脉,藏独的由来与发展,晚晴衰败的表征及其内因……都在《瞻对》的意义辐射之中。
这是叙事艺术的胜利,也是文史不分家的恰当例证。多年来,我们的通史、断代史,文学史以及各种分门别类的历史,都在试图改写或者重写;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的记述都缺乏生动可读的范本。《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已经出版三十余年,仍是独树一帜。《瞻对》的问世,足以成为文史写作的另一个典范。
《万历十五年》的成功得力于作者对明朝史料之渊薮《明实录》的辛苦研读,阿来的《瞻对》也同样展示了他对原始资料的把控、梳理、解析的能力。全书从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开篇,前溯康雍,后历嘉庆道光诸帝,皇帝与川陕督抚、驻藏大臣、钦差大臣、征剿将领之间的公文往来不计其数,作者在繁杂的文字资料中劈开丛丛荆棘揭秘探幽,将诸多事件的往来因果、起承转合一一梳理清楚,演绎历史过程,还原历史现场,疏通关节脉络,其生动精彩部分不亚于小说。在驿路传邮的清代,宫廷与边关之间公文一来一往费时不短,但皇帝与臣下的答对如同邻里谈话,事无巨细皆有吩咐回应。康雍乾诸帝的勤政与清政府行政的低效率显露无遗。公文本身是琐碎乃至枯燥的,但作者稍加点评,清代皇帝的个性、意愿、苦衷,诸位大臣的才略、用心,便跃然纸上。
《瞻对》有文学的生动,同时保持学术的严谨,令人感动,更令人信服。梳理历史有根有据,不预设结论,不夸张武断,只有合理合情的推测之论,没有凭空出奇的想象之辞。这显示了作者运用史料时的举重若轻,表述时的文字控制力,分寸把握非常精准。
研读第一手资料,作者破除了过去被二手书所灌输的错误印象,比如晚清改革并非传说中的做做样子。赵尔丰等一干能臣,在国力最为衰弱的时候,在治藏事务上除弊革新,做了国力最强盛时未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改革来得实在太晚了。“看中国历史,于国计民生都有利的改革,总是不能在最容易实行时进行,原因无非是官僚机构的怠惰和利益集团的反对。最后,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可是,已经太晚了。哗啦啦,大厦倾倒了。”
历史的沉痛教训并不能避免历史惊人相似地再现,传统往往顽强地存活于现实中。《瞻对》信息量巨大,包孕丰富的意义需要参照现实才能有更透彻的理解。作者点到为止的地方,甚至那些不经意的闲笔,读来都是意味深长。比如点评有清一代的官场文化,上司来巡视,地方官员必到属地入口迎接,离开时再恭送到属地边沿。“在中央集权统治下,下级对上级报喜不报忧几乎是各级官员的一种本能,盛世时尚且谎话连篇,更何况中央政权日益衰微之时,地方官员捏报事实,更是肆无忌惮。”“地方官们常常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但(在皇帝面前)表达的冲动在他们永远是无法遏制的。”
《瞻对》让纪实文学的文学品质落到了实处,让文学提升了历史。深刻的洞见又突破了就事论事的绳拘,让历史照亮了现实。
相关文章:
有关菊花作文800字02-20
有关风景的作文800字02-20
有关利益作文800字02-20
有关守望作文800字02-20
有关思考作文800字02-20
永远执著的美丽教学设计02-20
不执著的心经典美文02-20
执著的追求范文02-20
执著,也是一种美德散文02-20
来自蛋液的执著优秀作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