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护理(精选十篇)
产后抑郁护理 篇1
1 产妇抑郁的诱因
1.1 生理因素
妇女从怀孕至分娩, 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 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 孕激素的变化相关, 产妇本人的健康状况对孕期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1.2 心理因素
患者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 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 无法克服做母亲和工作的压力, 有些孕妇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由于生女孩造成不应有的心理压力。
1.3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的“小家庭”越来越多, 家中可以帮忙的亲属极为有限, 产妇对孩子由谁来看护, 产生焦虑情绪, 部分母亲由于分娩, 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 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 经济上的需求常常造成产母的抑郁。
2 产妇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 催乳素在泌乳的起动和维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 频繁吸吮乳头及乳房的排空亦是重要因素。抑郁的产母因神经内分泌的显著变化, 影响了乳汁的分泌, 同时由于情绪低落, 容易疲劳, 饮食睡眠欠佳, 自认为乳汁分泌不足, 不积极进行早吸吮, 按需哺乳, 影响婴儿吸吮乳头的次数和乳房排空, 致乳汁分泌始动时间延迟, 乳汁分泌量不足。
3 对抑郁的产母进行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 一般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 为了保障产母安全渡过产褥期, 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 必须对抑郁的产母进行心理护理。
3.1 创造安静, 舒适的环境
产妇经历阵痛、分娩, 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 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 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 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落实陪伴制度, 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过度的困乏直接影响产母的情绪, 产后是产母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 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 尤其是敏感问题, 比如婴儿的性别、产母体型的恢复, 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 应尽可能的避免。
3.2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 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
初为人母, 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 如何正确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气质, 往往感到十分困难, 这时应主动与产母交流, 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 表现出同情心, 主动关心她们, 鼓励她们积极脊效地锻炼身体, 保持愉快的心情, 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消除产母自认为无能的心态, 运用母亲角色, 关心、爱护、触摸婴儿, 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 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 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3.3 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
产后抑郁的护理 篇2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切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的疼痛及子宫收缩痛等。
都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过度的劳累会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
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应加强护理工作效率,治疗和护理时间要尽量集中。
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和探视。
产后是产妇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怒,尤其是敏感的话题,如:产妇的身材恢复,婴儿的性别及经济问题等,都应该尽量避免。
4.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产妇不感到孤独,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要倾听产妇的倾诉,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孕妇的一些不良心态,消除烦闷。
不能对生男生女有任何的抱怨,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占有同样的地位,尽量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4.3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
主动与产妇交流,关心她们,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介绍有关母乳喂养及育婴的常识,做好母乳喂养指导,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帮助照料新生儿。
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溢奶等现象。
指导产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保证孕妇营养和能量。
鼓励产妇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可以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
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4.4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临床护士、助产士的素质及整体护理水平,积极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分娩,医务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过程中要亲切,温和,友善。
表达出自己的关怀。
要视患者为亲人,使其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产后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本组32例产后抑郁症产妇,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密切配合,积极疏导情绪,帮助解除心理问题,主动提供医疗护理及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随访1~2月,均摆脱抑郁困扰,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狄江丽,赵 力.产后抑郁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8:419-420.
浅谈产后抑郁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5-02
1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跟一般抑郁症一样,它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一是产妇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情感淡漠;二是产妇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者对身边的人充满戒心、敌意,与家人关系不协调;三是创造性思维受损;四是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容易疲倦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绝望、自杀或者杀婴倾向,有时甚至会处于错乱或者昏睡状态。[1]
2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
2.1 医院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护理
2.1.1 加强孕产期的健康保健 多宣传孕产保健知识
很多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跟孕妇对自身健康状态以及分娩知识了解的缺乏有关。因此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孩的生理、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1]在妊娠晚期,可以为产妇提供一些跟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过程,并交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的放松技术,这样可以减少产妇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在分娩之后,可以教产妇一些哺乳、照顾小孩、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消除产妇的疑虑等等。
2.1.2 加大对产妇的关怀 营造温馨的气氛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焦虑、期待、恐惧的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该要主动与产妇交谈,多鼓励、多关心、多沟通,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让产妇产生乐观、自信的心理,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分娩。而在产后,产妇会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侧切伤口痛、子宫收缩痛等,会使其出现不愿抱孩子、不愿哺乳、不愿交谈、不愿活动、不思饮食等情况。[1]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引导并帮助产妇哺乳、抱抱孩子、夸夸孩子,让产妇惊喜地发现,孩子会甜甜地睡,会躺在床上手舞足蹈、会跟妈妈笑,这样通过母婴互动,加强情感交流、增进母子感情,唤醒母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2 家庭应该采取护理的措施
2.2.1 营造安宁、温馨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丈夫的关心和安慰。因此家属要多给予产妇肯定、表扬和鼓励,提高产妇的自信心,要多关心、照顾和帮助产妇,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1]同时产妇的亲朋好友以及相关领导也应该多关心产妇的生活,使产妇感觉到有很多人在关怀她和支持她愉快地转换并承担起妈妈的角色,使身心逐渐恢复健康。[1]另外产妇产后非常疲倦,躯体出现多处不舒服,因此需要好好的休息,家人要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产妇的休息和睡眠尤为重要。
2.2.2 提供合理的营养结构
产后产妇身体虚弱,这时候需要及时合理的提供一些营养饮食,让孕妇较快的恢复身体。其中饮食主要以精、杂、稀、软为主。其中“精”是指产后饮食要注意质量,不要吃的过多,否则会让产妇更加肥胖,对产后恢复没有好处,进一步影响产妇心情。“稀”是指食物中的水分要多一些,比如汤、牛奶、粥等,这样有利于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加快新陈代谢。“杂”是指食物多样化,摄入丰富多样的营养,有利于产妇营养的全面均衡。“软”是指产妇吃的食物应以细软为主,少吃一些油炸、坚硬、带壳的食物。
2.3 产妇应采取的措施
要想摆脱产后抑郁症,除了医院、家庭的支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靠产妇自己来调整,
2.3.1 自我心理调节
(1)焦点转移法
产妇生完孩子之后,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因此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不良事件上,因为你越想不愉快的事情,就越容易陷入情感恶性循环地怪圈中,因此要适当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上,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身体力行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3]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放松郁闷的心情。
(2)主动求助法
产妇患上产后抑郁症,内心里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因此要主动寻求帮助,并接受别人的照顾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产妇在郁闷的时候,可以找闺中密友或者父母倾诉,还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告诉伴侣,不要将自己的感受一直深埋心底。
(3)自我鼓励法
产后抑郁症通常会表现出自我评价低、失落的迹象,因此产妇一定要学会自我鼓励,自我欣赏一下,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多想想自己优于别人的一面,多看看事情美好的一面,多想想事情成功之后的喜悦,乘着休产假的时间,多关注一下自己喜欢的事业,等产加结束之后,也许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霞.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104
[2] 崔艳杰,孙秀发.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概況[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4):166—168.
产后抑郁的护理体会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产后抑郁患者46例, 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年龄21~41岁, 中位年龄25.6岁;剖宫产20例, 顺产26例;分娩男婴29例;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7例, 中学27例, 大专以上12例。全部病例均无精神病史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IV) 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为在产后2周内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条 (或5条以上) : (1) 心境低落、情绪抑郁; (2) 缺乏或丧失活动兴趣, 无愉悦感; (3) 体质量明显增加或下降; (4) 睡眠质量差、失眠或嗜睡; (5)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 有疲劳或乏力感; (7) 感到生活毫无意义或有自责、自罪感; (8) 认知能力减退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9)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
1.3 结果
经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 抑郁症状缓解或减轻, 收到良好的效果。
2病因分析
在孕产期,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年龄、孕次、产次、文化程度、家庭对婴儿性别的态度, 婚姻不协调, 经济问题, 不良的分娩结局, 如死胎、死产、畸形儿等, 均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其中高龄 (≥35岁) 、受文化教育程度低、既往有 (多次) 异常孕产史为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生理因素
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 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升高。分娩后, 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 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分泌减少, 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1]。另一方面, 激素水平的下降, 使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 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从而加重抑郁症状。
2.2 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及社交能力不强等人群, 而患者大多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和心理耐受力差的产妇。由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性及产后情况的处理 (体形改变、照顾孩子等) , 从而造成心理压力而出现产后抑郁、焦虑的情绪。
2.3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 特别是有家族忧郁病史的产妇,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产妇对忧郁的易感性。
2.4 生活习俗
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对一些家庭还有影响。孕产妇个人及家庭应端正对婴儿性别的态度, 勿迷信一些不合理的“月子风俗”, 要合理安排生活, 科学饮食、规律睡眠, 适度地锻炼,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多与外界交流孕产期的保健及育儿知识, 可降低孕产妇的焦虑、困惑、抑郁等消极情绪。
2.5 受教育程度
受文化教育程度低、既往有 (多次) 异常孕产史为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3护理
产后抑郁症常发生于产后3~6个月内, 约15%~60%产后妇女易发生产后抑郁症状, 因产妇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 极其容易受到紧张、焦虑及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2]。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切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的疼痛、子宫收缩痛、尿潴留、睡眠不足、不会照顾新生儿、乳汁分泌不足等均可导致产妇情绪低落。过度的困乏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 医院要为产妇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此外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产后产妇的情绪极不稳定, 应避免各种精神刺激, 尤其是敏感的话题, 如婴儿的性别、形体的恢复及经济问题等。产妇精神状态、情绪很敏感, 尽量减少刺激, 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关心体贴产妇, 引导其将引起抑郁的原因表达出来, 将负性情绪发泄出来, 做好产妇心理疏通工作, 使其减轻心理压力, 得到精神解脱。
产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 给产妇讲解新生儿正常的发育过程, 尽量减轻产妇照顾孩子的压力。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的技能, 帮助照料新生儿, 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指导产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乳房胀痛、宫缩痛等的处理方法, 以减少产妇的困惑和无助感。
对有重男轻女观念倾向的家庭, 宣传男女平等, 利用遗传学知识说明生男育女是由双方决定的正确生育观。指导产妇的家属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丈夫要多关心产妇的心理变化, 及时而认真地倾听产妇倾诉, 对产妇及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可减轻产妇精神上的负担, 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抑郁,护理
参考文献
[1]崔才三.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5, 14 (4) :321.
产后抑郁怎么治疗 篇5
在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选择替代性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中医治疗方法,选择用针灸的方式帮助产妇更为放松。我们也可以选择按摩的方式,帮助产妇们解压。这些替代性了解仅仅是缓解作用,要是抑郁症的程度比较深,仍旧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2.荷尔蒙补充疗法。
通过调节女性身体内部的荷尔蒙,可以缓解女性的情绪变化问题。女性在生产前以及生产后,身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大,为了均衡这种变化,通过补充女性荷尔蒙,还是能够更好的缓解女性的心情。
3.运动疗法。
产后抑郁护理 篇6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抑郁;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46-02
产后抑郁通常可发生在产后数天内或数月内,主要症状表现为健忘、失眠、易怒、焦虑及抑郁等,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自杀想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为此选择2011年2月——2014年12月62例产后抑郁的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市2个社区卫生站2011年2月——2014年12月62例产后抑郁的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7.3±2.4)岁,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为(40.3±5.3周,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生产。学历: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以及上24例,其他9例。职业:普通工人39例,个体12例,其他12例。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社区相关服务人员要正确评估产妇产后情况,发现其存在不良情绪时,要迅速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首先,取得患者信任,在充分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对其开展护理干预。其次,针对产后抑郁情绪严重者,要进行安慰,表示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最后,告知患者家属,初产妇产后抑郁属于正常现象,但不能忽视,要使患者感知到来自家庭、爱人的关心和支持。
1.2.2健康宣教: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不适症状进行详细解释,将产后抑郁发病特征、诱发因素及产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也使家属认识到产后抑郁的危害性。叮嘱患者做好产后定期身体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状况,避免病情加重。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注意说话方式,进一步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增加治疗信。
1.2.3定期访视:社区服务人员要定期对患者开展访视,可深入到家庭中,或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如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休息指导等,告知缓冲产后要对自身血压、血糖、尿量等基础指标进行监控。为积极配合治疗,社区服务人员要告知患者在日常应注意对饮食进行规范,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配合高钙、高钾、高镁、高膳食纤维饮食。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嘱咐患者注意产后个人卫生,坚持纯母乳喂养4-6个月,充分做好避孕措施。
1.3指标观察
≥2名资深执业医师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1]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结果显示,62例患者护理干预前确实存在不同程度产后抑郁,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分娩属于特殊生理过程,对于很多初次分娩的产妇而言,由于产妇对分娩缺乏正确的认知,且分娩过程所带来的疼痛、胎儿性别、胎心变化、胎儿健康程度等情况均有可能给产妇心理、生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应激反应,进而出现产后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与此同时,我国传统风俗“坐月子”要求产妇在产后30天内不能洗澡、洗头,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产妇的不适感,进而带来消极影响。
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作为各级医院的职能補充,凭借良好群众基础,逐渐进入到普通家庭。社区妇幼保健能够根据产妇不同时期生理特点,提供全面、科学、详细的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对产后抑郁的初产妇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患者开展诊疗社区服务时,首先应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护理干。本研究62例产后抑郁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结果显示,62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4],说明对产后抑郁的初产妇实施社区保健服务,其干预措施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条件,进而缓解不良情绪。
总而言之,选择具有产科临床护理经验的社区服务人员, 严格按照《社区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相关服务标准,对初产妇开展产后访视工作,并对其产后各项事宜进行科学指导,能够缓解初产妇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开展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为初产妇提供良好的产后保健服务,同时也能不断强化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维珍,赵靖贤,龚燕华.优质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情绪障碍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28):1135-1136.
产后抑郁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篇7
关键词:产后抑郁,护理干预,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 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为主要表现, 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它直接影响母体及婴儿的健康, 发病率各国不一致, 低至3.5%, 高至54.5%[1]。本院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到本院门诊进行产检且同意护理干预的产妇1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同数产检组未实施护理干预的产妇15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产妇无精神病史及脑部疾患, 检查未发现患者伴有器质性病症, 并且理解测试内容。
2 诊断标准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两组产妇采用产后抑郁量表 (EPDS) 进行评分。EPDS总分≥13分为阳性[1], 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对照组按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 按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
2.2 护理方法
2.2.1 加强孕期保健
自孕20周起夫妻双方参加笔者所在科室定期组织的授课, 每周一次。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知识, 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剖宫产的不利之处。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 对所要经历的疼痛是能够承受的, 消除分娩的神秘恐惧感。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注意孕期的自我监护, 正确对待孕期不适, 告之孕妇临产征兆。安排参观产房, 介绍产床的使用及功能, 增加对产房的亲切感。为孕妇向母亲角色从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 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将要到来的分娩。
2.2.2 全面评估产妇情况
资料收集包括经济状况、家庭情况、本次妊娠的心理准备及分娩情况、婴儿健康情况, 观察产妇的日常活动, 询问产妇对分娩的感受是否有失望、悲哀、丧失、自责感觉, 观察母婴之间接触交流情况, 评估产妇社会活动和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产妇与丈夫及家庭成员关系, 与他人交流是否感孤独, 是否感受家属的关爱及物质支持。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2.2.3 分娩中护理
在分娩过程中指导孕妇深呼吸放松, 并触摸腹部, 使腹部、会阴部肌肉放松。想着未来婴儿的模样, 增强分娩动力, 转移疼痛的注意力。分娩中实行“导乐”分娩, 由护理人员及孕妇信任的有分娩经历及一定分娩知识的家属或朋友, 也可根据产妇的需求安排丈夫在场, 在旁陪伴、指导, 常用“很好”、“就这样”、“可以”等鼓励性语言与交谈。
2.2.4 分娩后的护理
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依赖性强的特点, 医务人员应尊重产妇, 经常与之交流, 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产妇有哭泣和流泪时不要劝阻, 待心情稍平静后给予疏导。向产妇提供成功的经验, 提高患者的期望值, 加强自我控制及与别人良好交流的能力, 唤起情感, 作为改变态度和行为动力的条件。产妇产后体力精力消耗, 会阴切口疼痛、腹部切口疼痛, 要最大限度减少不适, 保证产妇充足睡眠及休息。鼓励母子交流, 及时指导产妇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 发挥母乳喂养母亲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激励作用。教会育婴技巧。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 有资料表明, 产后形体训练在缓解产后抑郁有正性作用。安排产妇听优雅健康积极的音乐, 适当的音乐有助于产妇减轻精神压力, 并诱导睡眠[2], 安抚情绪, 减轻疼痛。
3 结果
观察组共150例, 经护理干预发生抑郁15例, 占10%;对照组共150例, 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共发生抑郁40例, 占26.67%。两组数据有显著的差异 (P<0.01) 。
4 讨论
通过上述护理干预, 护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加强孕期心理保健;②改善产科工作环境及提高护理质量;③重视产褥期护理保健工作;④改善社会环境因素。以上4点是产后抑郁护理工作的重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护理干预的具体操作, 可看出护理工作的性质从针对疾病的护理延伸到患者的身心护理, 工作范围从注重护理技术的精湛发展到在其基础上对患者心身、社会关系的全面关怀, 护士角色已由单纯的执行医嘱操作, 逐步转向教育、预防、实施治疗为一体的扮演者, 既提升了护士的业务素质, 又提升了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7.
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 篇8
一、产后抑郁症的内涵及表现
产后抑郁症, 是指产妇实现分娩之后所产生的抑郁症状, 是产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类综合症, 表现为多种情绪异常或情绪失控症状, 严重者甚至短期内会意图自杀, 对产妇与婴儿身心健康产生极度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 通常是在产后六周内第一次发病。由于产后抑郁症与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发病机制不相同, 所以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这就对产妇的心理干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产妇在妊娠完成后应当及时对自我心理问题进行正确认识, 对比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实现自我检测。
(一) 产后忧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低落。产妇会长时间感觉到情绪低落, 对于产后生活出现焦虑、迷茫, 自我感受是极其愁苦、困难的, 这种忧郁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清晨与入夜时最为严重, 孕妇在这两个时间点内心理承受力最差。
(二) 产妇感觉到极度疲惫。孕妇产后由于身体通常会感觉疲惫无力, 但具有产后抑郁倾向的产妇会将疲惫归结为患病, 常常幻想自己身体已经无法恢复, 对身体健康状况感到绝望。
(三) 失眠。具有产后抑郁症的孕妇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即入睡困难, 失眠多梦, 睡眠质量不高, 这也是导致产妇日常疲惫的一个诱因。
(四) 产后抑郁症病患饮食出现不规律。一方面会出现因情绪低落和抑郁病灶阻碍而产生的进食障碍, 患者常常不会对饮食产生较高的情绪;另一方面, 患者也会通过暴饮暴食宣泄自身不良情绪, 但之后会因肥胖现状产生懊悔内疚情绪, 又担心自己不能恢复到产前状态, 饮食上的矛盾心理也让患者陷入纠结情绪。
(五) 产后抑郁症还表现为极度焦虑。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身材等方面产生焦虑情绪, 对于婴儿的照顾与家庭生活各个环节都无比担心, 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
二、产妇产后抑郁促发原因
产妇产后抑郁的促发因素有许多, 据研究表明, 内分泌调节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变化与外界负性事件的增加共同将产妇情绪病理加深, 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
(一) 生理原因。产妇的在生育之后身体内分泌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包括雌激素、黄体酮、甲状腺等指标在妊娠前期是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 但是在分娩行为完成后, 这些激素在短时间内骤减, 尤其是黄体酮与雌激素的水平降低, 这种情况影响着产妇的脑内活动, 控制着产妇的情绪神经。除此之外, 产妇本身经过分娩, 身体状态处于疲劳阶段, 其本身神经调节功能就有所限制, 进一步使得内分泌调节产生病变, 产妇的情感神经在这样的变化中更为脆弱, 这就使得任何外在的负性事件都有可能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加重, 产妇的心理失常会更为严重。
(二) 孕期不良情绪的影响。产妇产后抑郁的出现, 与其孕期的不良情绪有着重要关联, 甚至是产后抑郁最有效的预测因素, 通过对孕妇孕期的情绪反应进行观察, 可以发现孕期所产生情绪与产后所表现的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孕妇在孕期的不良情绪包括对婴儿性别的期待、对婴儿身体健康的焦虑、对家庭生活的担忧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使孕妇在孕期情绪不平稳, 从而导致孕妇妊娠后出现产后抑郁。
(三) 家庭与社会环境影响。产妇罹患产后忧郁症除了自身身体机能与情绪调节上的失衡, 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促因。产妇妊娠后会接受到一些负性事件, 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相关的人员包括伴侣、家庭成员、单位同事上司等, 这些相关人员所表现出的态度成为产妇生活中接触到的负性生活事件的源头, 据调查表明, 对于婚姻、伴侣的不满意程度较低的产妇、社会地位较低亦或是单位职责较低的产妇、经济困难的产妇极易在这些环境影响中发展成为产后抑郁, 其发病率较其他产妇更高。
(四) 产科影响因素。对于孕妇来说, 分娩的方式选择、对分娩痛苦的预估与产后并发症产生的可能, 是其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重压之下, 产妇通常会产生畏惧、焦虑心理。一是从怀孕到分娩, 孕妇所经历的产程时间较长, 在这个长时间不确定的条件下, 孕妇很容易对分娩的各个环节产生怀疑、困惑, 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精力, 随着预产期的来临, 这种不确定的恐惧心理会逐步加深, 从而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二是手术过程的紧张与疼痛同样会加重产妇的焦虑情绪, 手术过程中间会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与结束方式, 这种思想上的紧张与身体上的疼痛使得产妇的神经情绪处在崩溃边缘。三是术后产妇会面对自身与婴儿身体健康双重考验, 产妇不仅要经受刀口的疼痛刺激, 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成为产妇所焦虑的问题, 这就加剧了产后抑郁的危险。
(五) 喂养方式影响因素。产妇在分娩后如果选择人工喂养, 一方面会使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的可能, 导致产妇在极度疲惫虚弱的情况下还要对婴儿的健康进行考量, 加重了产妇的思想负担;另一方面, 人工喂养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无形中造成家庭经济压力, 这种环境上的变化也会给产妇造成精神压力, 无法让产妇集中精神休养生息, 既不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也无形中加剧了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
(六) 婴儿因素。第一, 新生儿出现畸形是产妇产生产后忧郁的重要因素。十月怀胎下的产妇, 在经受了巨大的精神与体能考验后, 面临畸形婴儿时心理落差巨大, 这对产妇是最为沉重的打击, 产妇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会陷入无尽的痛苦、迷茫与自责中, 在这个阶段所思考的婴儿医疗问题、未来发展问题将不断困扰着产妇, 产妇极易患上产后忧郁症;第二, 婴儿的性别问题也是产妇心理压力增大的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尚未根除, 许多产妇在得知新生儿性别为女之后会担心周围人的歧视, 例如公婆、伴侣、同事等, 产妇在此阶段精神状态十分脆弱, 情绪较为敏感, 一些莫须有的事情会被产妇放大, 影响自身情绪。
(七) 产妇自身发展因素。产妇对于怀孕即分娩的态度与反应, 与其自身性格、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性格较为开朗的产妇在面对困难与分娩挑战时会积极应对, 并且高度配合医生治疗工作;反之性格内向者在遇到很小的问题或者不良刺激后, 即会产生较大情绪反应, 其焦虑、胆怯、害羞、固执等性格因素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集中体现并难以排遣, 极易出现抑郁症状。除此之外, 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产妇会对各种孕期问题保持辩证看待, 客观冷静分析问题, 反之, 则会一味陷入恐慌之中, 各种不良情绪积压造成焦虑抑郁的出现。
三、产妇产后抑郁护理干预措施
产后抑郁由于不能很好地被定义与发现, 所以, 如何在早期对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建设, 采取相关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源头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成为现在医护人员所共同面对的课题。产后抑郁往往发病于产妇出院之后, 医护人员往往力不能及, 当前在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时着重放在产前时期, 因此, 做好孕期、分娩期的心理预防干预极其重要。
(一) 产前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医院方应当对孕妇进行相关情况、资料的收集, 包括其家庭、社会工作、既往病史等, 观察孕妇在入院时的情感表现, 有针对性地对具有个性差异的产妇进行产前教育与心理咨询。一是要将妊娠的基本知识对孕妇进行普及, 消除她们对于妊娠的各种疑虑和盲点, 对于一些注意事项及时对孕妇进行说明, 及时调整孕妇在孕期的各种不良心态与错误观念, 使孕妇对分娩充满信心。二是应当对不同身体、心理情况的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医疗计划制定, 包括对其饮食、锻炼进行有效指导, 为孕妇提供最科学健康的饮食与锻炼计划, 帮助孕妇保持身心状态的良好, 同时积极面对每一位孕妇的问题咨询, 及时为她们提供有效咨询, 使她们能够积极面对预产期的来临, 克服其恐惧心理。三是要对产妇与其身边成员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 使他们能够切实改变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 让产妇能够卸下心理负担, 安心度过产期。
(二) 分娩期的关怀工作。分娩期是产妇整个产期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 医务人员应当用最温暖的关怀与产妇建立起信任关系, 通过微笑、美好的语言等良性符号帮助产妇克服紧张情绪, 用专业的态度让产妇能够安心生产。除此之外, 医务人员还应当对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进行特殊关怀, 帮助其情绪达到稳定状态后, 做好其各方面的护理工作, 从根源铲除抑郁情绪。
(三) 创造舒适休养环境。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阵痛, 与此同时心理压力也增加至最高点, 分娩结束后产妇身心状态均达到疲劳顶点, 需要充足的休养才能恢复, 所以, 医院应当加强对产妇休养环境的管理, 产妇能够有干净、舒适的环境进行休养, 同时, 提高自身护理工作效率, 尽量避免对产妇产生不必要的打扰。
(四) 动员家庭环境因素支持。应当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动员, 使其成员能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产妇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积极向家庭成员普及抑郁症知识, 帮助家庭成员更加了解产妇在分娩后的心理状态, 劝导其配偶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其他家庭成员能够进行轮流探视, 消除产妇担忧。
(五) 注重抑郁症的治疗。许多产妇由于心理干预的不及时, 导致罹患产后抑郁症, 面对已经患病的产妇, 应当根据其发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抑郁情绪较轻的产妇, 医务人员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尽量采取交谈、活动等方式分散病患注意力, 让产妇的家人参与其中, 共同从事一些适度的娱乐活动, 也可以让患者听一些轻缓、积极的音乐辅助治疗。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病患, 可以适量加入药物治疗, 但同时应当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 以及药物对于产妇的副作用, 及时对产妇进行观察, 系统帮助其摆脱抑郁。
综上, 产后抑郁症的干预与护理工作对于病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医护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素质, 对于产后抑郁的病灶分析、护理干预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出帮助产妇走出抑郁不良情绪、建立生活自信的科学出路。
参考文献
[1]黄仙萍, 王国兴, 鲁建英等.对产后抑郁症相关问题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4, 18
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篇9
关键词:产妇,产后抑郁,原因,综合性护理干预
生产后72 h为产后抑郁多发时段, 此阶段产妇身体荷尔蒙发生变化, 表现出焦躁、心绪不宁和抑郁、忧郁头痛、无法入眠、暴躁不安, 严重抑郁者有自杀、自虐、杀婴或虐婴倾向, 必须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利用护理服务作用减轻产后抑郁对婴儿及产妇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选取74例产后抑郁产妇, 分析产后抑郁的原因, 总结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与实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1月本院收治的74例产后抑郁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7例。对照组20例剖宫产, 17例顺产;29例初产妇, 8例经产妇, 年龄最大39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 (29.65±3.31) 岁。实验组21例剖宫产, 16例顺产, 28例初产妇, 9例经产妇, 年龄最大40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 (29.64±3.45) 岁。排除条件:既往脑部疾病史;精神病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抑郁原因①心理因素。产妇对于分娩知识掌握不足,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处世表现不良, 缺乏情绪控制力。部分产妇对母亲这一角色缺乏认知, 无法认同, 适应不良或发生冲突, 压力大, 心理障碍严重。②生理因素。产妇经过停经、妊娠及分娩这一过程, 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大, 引起内分泌改变, 导致身体发生变化。部分产妇因体型改变、体重增加或肌肉松弛等, 身心不适[1]。并发乳房胀痛者, 加重烦躁、抑郁表现, 引起心理障碍。③社会因素。相关因素有婴儿女性、产妇年龄大、夫妻关系不和睦、婆媳关系较紧张、居住环境差、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产后睡眠差等。④婴儿因素。生产使用胎头吸引器及产钳的产妇, 对婴儿安全较为担心, 对分娩紧张、恐惧, 加重不安、焦虑等心理。当婴儿健康有问题时, 产妇易发生抑郁。⑤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者在某种刺激下, 出现焦虑、紧张、担忧、固执等心理, 难以排遣, 导致抑郁;与之相比, 外向者抑郁较轻微, 时间短。
1.2.2护理方法①家庭护理。向家属讲解产后抑郁有关知识, 包括抑郁发生原因、症状、危害、治疗、预防等, 劝导丈夫给予其更多情感支持, 经常探视, 给予支持、鼓励、安慰和理解。②心理护理。怀孕期间, 教会孕妇正确看待产后抑郁, 了解相关知识, 指导其适当运动、营养饮食;介绍分娩方法及过程, 使其缓解恐惧及紧张。按照个体差异及需求, 展开心理指导及咨询服务, 特别是情绪控制差、有性格障碍、内向者,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增强信心。邀请恢复较好病例现场互教, 介绍经验, 建议其适当参与体育娱乐活动, 分散注意力;也可使用音乐疗法, 选择励志、积极的歌曲或轻音乐, 转移注意力。③产后访视。在常规基础上, 开展产后访视, 针对产妇心理及生理问题, 给予针对性有效性教育指导;协调家庭关系, 教会家属特别是丈夫如何照顾产妇及婴儿;给予产妇必要的精神支持及物质帮助。对产妇进行多方面指导, 协助其正确处理事情, 增强信心。④角色认知。主动交流, 针对母乳喂养做好宣教, 教会其婴儿护理技能及知识, 鼓励其适应角色, 触摸、关心和爱护婴儿, 展开情感交流, 明确定位。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评估对比两组评分。抑郁:评分≥13分, 且评分越高, 抑郁越严重。正常:评分<13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 对照组抑郁评分为 (20.36±2.74) 分, 实验组为 (20.65±2.85) 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对照组抑郁评分为 (12.52±1.28) 分, 实验组为 (8.44±1.22) 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产妇产后抑郁是在怀孕过程中和分娩前后, 受到不良因素干扰, 情绪突变, 内分泌失调, 心理紊乱, 并非精神疾病性质抑郁综合征。研究分析, 产后抑郁与妊娠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开展护理服务时应从各方面入手, 给予综合性、系统性及完善性护理[2]。综合性护理干预为现代新型护理方案, 是对传统模式的不断修正及补充, 解决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措施不全等弊端, 丰富了护理内容, 完善措施, 使其更具整体性, 使得工作质量及效率大大提高[3]。在本文中, 分析产后抑郁原因, 大致有5点, 分别为心理、生理、社会、婴儿、性格因素。另外, 胡桃等[4]报道, 发生产后抑郁还与意外怀孕、分娩方式等有关。实验组经综合性护理干预, 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抑郁有确切作用, 结果基本符合汤爱民[5]的研究。
综上所述, 产妇产后抑郁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效果佳, 抑郁减轻,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青叶.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5) :34-36.
[2]吴晓琴.浅谈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及对其进行护理的方法.当代医药论丛, 2014, 9 (2) :213-214.
[3]贾燕.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12 (22) :118-119.
[4]胡桃, 马定斐.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10 (16) :155-156.
产后抑郁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连续收集2013年4月‐2014年12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3~36岁, 平均 (27.1±2.5) 岁;孕36~40周。按照分娩时间随机分为两组, 各15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期、文化程度、胎儿体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全部产妇采用传统方法访视, 于产后3, 7, 14及28 d上门视诊, 给予常规护理服务。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于每次访视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根据产妇的基本情况施行健康教育指导, 增强心理护理。定期向产妇及家属发放健康手册、视频等媒介, 进行科普健康知识教育。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 建立全面、系统的访视制度。和产妇约好访视时间、方式, 提供免费咨询电话, 保持有效的联系。针对产妇的年龄、职业及性格等综合信息, 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 让产妇根据自己的需求诉说自己的苦闷和需求, 耐心倾听, 并加以抚慰。②保持指导做好全面、系统的保健指导, 以免产妇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 有效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的可能。产妇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明亮、温馨、安静, 被褥颜色及手感适宜。护理人员与产妇交流时语言平和, 举止稳重, 尽可能让每次访视工作轻松愉快地度过, 为产妇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积极的氛围, 引导家属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 以减轻产妇因角色改变而产生的恐惧、烦躁和不安。分娩后产妇处于一个相对漫长的恢复期, 创口愈合期间有可能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 因此要定期检查产妇子宫的复旧情况、测量子宫高度、指导产褥期卫生, 避免产后合并症的发生。饮食方面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饮食清淡, 忌辛辣、油腻食物。新生儿的降生会让很多产妇一时间难以适应, 在育儿保健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护理人员应当教会产妇喂养方法、技巧, 让产妇学会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观察新生儿面容变化、黄疸是否消退、有无湿疹、脐带分泌及大小便是否正常等。教会产妇为婴儿抚触, 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让产妇体会初为人母的乐趣, 尽快适应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③个别支持性治疗最大限度消除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部分产妇会受到家庭、经济及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导致产后情绪低落。再者, 婴幼儿健康、产后并发症也会影响产妇的心理。护理人员教育产妇保持科学健康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树立起正确的家庭观念和生育观, 对产妇施行心理疏导, 帮助产妇摆脱痛苦。对于生育观念守旧的产妇或家庭, 要教育其摒弃旧观念, 讲求男女平等, 减轻孕妇心理压力。生产后, 其家庭和社会角色定位发生巨大的变化, 要对产妇及其丈夫进行心理指导, 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 一同照顾好婴儿。对于高危的产妇, 要做好基线记录。增加高危产妇的访视次数, 积极帮助产妇从焦虑、忧郁及悲伤的情绪中脱离。特别是护理后效果不佳的患者, 帮助产妇和家属树立起信心, 勇敢面对, 科学治疗。产后数日, 产妇受内分泌的影响会出现虚弱、孤独及忧伤的感觉, 情绪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导致负面情绪剧增。此阶段访视工作要严格施行, 力求帮助产妇改善个人情绪, 提高处理事件的能力, 提高家属配合的积极性, 给予关心与帮助, 以维持产妇的良好情绪。
1.3 评价方法
产后6周、6个月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sion scale, EPDS) 进行评价, 共计10项内容, 每项内容4级评分 (0~3分) , 总分≥13分者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6周, 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3.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 (P<0.05) ;产后6个月, 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2.7%, 对照组为11.3%,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产褥期女性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一般而言, 产后抑郁会在产后6周内发病, 约15%的患者会在产后6个月发病。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自残、残害婴儿的现象, 不利于产妇健康, 也严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3]。抑郁症是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女性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母亲的角色, 往往受到来自于新生儿的压力, 会不断担心宝宝的健康、成长等, 心理负担较重。其次, 一旦丈夫或家属对孩子不满, 或丈夫的表现不佳, 很容易触发女性的不良情绪[4]。再者, 产妇在哺乳期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会由衷的感到委屈和难过。还有部分母亲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害怕无法承担孩子的抚养问题, 会烦躁、焦虑。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 有利于产后抑郁症的预防。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引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 正确面对社会功能的转变, 并做好心理疏导, 保持乐观的情绪。现代医疗模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方向, 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重视。因此, 不断强调产妇的心理健康, 做产褥期女性的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情绪的改观[5]。分娩后产妇会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恢复期, 创口愈合过程痛苦, 会导致产妇情绪焦躁。如出现并发症, 还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因而产后要定期检查产妇子宫的复旧情况、测量子宫高度、指导产褥期卫生, 避免产后合并症的发生。在饮食方面, 建议产妇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很多女性产后会因并发症、身材变形等问题而自卑, 情绪一再低落, 因此产后访视护理过程中, 要帮助产妇制定活动锻炼计划, 尽早恢复体型, 让产妇以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渡过产褥期[6]。需要强调的是, 产褥期女性的情绪复杂多变, 访视护理干预计划也要适时而变, 根据产后不同阶段产妇情绪的特征, 制定一个可行、动态及长期的护理方案。在访视期间, 护理人员认真做好记录工作, 要求护理技巧娴熟, 能够以温和的态度和产妇交谈, 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随访时一旦发现有情绪不良的现象, 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干预, 特别是一些高危产妇, 要充分强调心理、环境及丈夫职责等对其内心的影响。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 了解产妇的需求并尽力调和。本资料中, 观察组产后6周EPDS≥13分5例, 占3.3%;对照组EPDS≥13分21例, 占14.0%。两组患者产后6周的抑郁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时间的延长, 观察组产妇6个月后EPDS≥13分仅有4例, 占2.7%;对照组EPDS≥13分则为17例, 占11.3%。对照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会导致产妇的EPDS评分下降, 能够消除产妇不良情绪, 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 对产后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能够帮助产妇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素芹, 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 1439+1444.
[2]解俊, 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8) , 1262+1264.
[3]张馨仁, 刘杰波, 龙隽, 社区妇女产后存在问题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4) , 3-5.
[4]崔广宝, 卢杰, 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 , 49-51.
[5]黄榕芳,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3) , 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