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果启示录观后感
启示录观后感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启示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玛雅文明的盛衰,让我了解了那时的玛雅人是如何的生存、如何被压迫、如何被灭亡……
《启示录》的开端让我感受到那时的人们不像现在的我们生活的那么安逸,他们需要通过狩猎才能得到食物,才能养活自己、家人与族人,他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着危险,但他们的欢声笑语让我感受到他们享受着生活中的乐趣,享受着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文明的灵魂,纯洁的心灵。
电影中的主人公虎爪拥有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儿子与一个美丽的妻子。但他族的入侵却打破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残酷的首领带领他的部下屠杀了虎爪的大部分族人,原本处处洋溢着笑语的部落因外族的破坏而死寂一片,听到的仅剩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对敌人无还手之力的无奈、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哭声。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仿佛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一般,黑暗笼着他们的周围。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神秘的玛雅祭祀仪式与虎爪的逃亡。祭祀仪式让我想到君权神授论,以神意来治理国家,君主代表神意。那活人祭祀神的仪式让我看到了玛雅人的野蛮、血腥。他们过度愚昧的相信不祭祀更多的活人,神灵们就不会安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就会枯萎,他们那冷酷无情、自私的心理让我感到了心寒。虎爪的逃亡让我不得不感叹,都说人在绝望中会爆发出他内在的潜能,从逃过森林中的毒蛇猛兽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从跳瀑布逃离沼泽我感受到了他的胆大与不放弃;从他说的那些话语让我感受到他的骄傲与自信;从用蜂、蛙的毒对付敌人让我看到了他的智慧与冷静。他是一个令我从心里感到佩服的一个人。我想如果他心中没有对妻子与儿子的爱,在这艰辛的旅程中不会取得胜利,可见爱是十分伟大的!此时我联想到了自己,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终是以西班牙殖民者的出现,主人公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与其妻子,儿子乌龟跑转身走入森林深处,开始寻找他们新的开始为结局。虽然只是几笔带过但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思想,那不属于他们,而属于森林,在森林中他们才能看到希望与未来。
《启示录》的编剧说过“我觉得环境和自然的失衡,以及混乱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玛雅文明的陷落。对我们当今的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启示”,所以我们要从这个片子中学会去保护我们的环境,勿再肆意破坏大自然的规律,不然总有一天这个故事将会在未来的一天进行一场现场直播!
好的电影仿佛拥有无穷的魔力,让人着迷、震撼,引人思考,灵魂都仿佛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化学反应。
这部电影发挥逼真的写实风格,粗旷的肌肉下是裹住隐秘地方的一小块布片,人的野性美混然表现在观众的眼中,杀戮的残酷性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文明的背后是野蛮与残酷,也许是种宿命,野蛮的最后是被另一个野蛮打败。 抛开历史,片中主人公虎爪因为执着的信念勇敢坚持的精神让人叹为观止,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因为心中永存着永恒的爱,他用尽了所有的机智勇敢耐力只为了履行千金的承诺。古老的玛雅文明用预言来诠释奇迹,然而我宁愿相信奇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内在的力量,因为深厚的责任感,因为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
虎爪的妻子同样让人敬佩,机智,勇敢,慈爱。她在大水漫延山洞的极度恶劣条件下坚强的完成一个母亲最神圣的使命。并且背上驮着大儿子、手中举着脐带相连的新生宝贝,一直在雨水中坚持着。因为那震撼人心的不垮的信念,最后终于迎来了她的爱人,她是幸运的,她更是好样的。
片中原始的野蛮和血腥让人不可思议,然而在那种条件下人们的生存意念却让人敬佩。虎爪的父亲木石天在赴死时丝毫不惧,面对死亡表现出超脱的坦然,这样才是“死的像个男人”。感叹野蛮的文化坏境同时铸就了人们刚强坚毅的性格。一个小女孩,当看到自己的亲人被俘虏去时,隔着滔滔的河面并不是懦弱而毫无用处的哭闹,而是怀抱着比自己小的妹妹,许下承诺担当起照顾所有孤儿的承诺,只希望渐行渐远的亲人能够少一份担心,这该有怎样的勇气、决心和大气魄!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在真正的磨难面前都算得了什么呢,可是正是温室中舒适的条件同时削弱着人身体的耐力以及精神的耐力,可悲的是我们对此的退化却全然不知。 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备受摧残着。
相信永恒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可以战胜一切。
第二篇:《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十二月中旬,园领导组织全园教师观看《师德启示录》,对我们进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部长达八集的教学片,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回顾、基本理论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在全国各地实地拍摄的形象生动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师德修养的丰富内容。
在教学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例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的王思明老师,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他放弃了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贫穷生活,他和学生一起勤工助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双手接过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父亲遗留下来的欠帐单时,毅然决然地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又换来了一张张的欠帐单,但她无怨无悔。在她的事迹被报道后,她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捐助,她没有先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建立了胡
安梅教育基金,以资助失学儿童。王强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自费四千多元钱,行程一万多公里,访遍全班学生家,更是让我感动......像王思明、胡安梅,像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小学校长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教师是份神圣而又崇高的职业,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每次观看时,我都有很深的感触。《师德启示录》中的有关事例让我看到:原本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爱岗敬业的人民教师,由于处理问题时太冲动,而导致了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后果,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是的,当我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时,对待一些“问题儿童”往往会失去理智,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艺术地去施行,而不是莽撞,不是冲动。
教育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责任的重大。我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幼儿,争做一名让孩子们喜欢,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教师!
韩叶霜
2013年12月26日
第三篇: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09室内王大为092359009
看了《科学启示录》 对我感触良多!以前历史学的时候我就费解古代中国有这么好的条件,伟大的发明,睿智的人物。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却为什么近代中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被侵略的地位上。而近代科学,两次科技革命却产生在西方国家,一直领先至今!?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让人有一种历史的尴尬与遗憾。!
看了影片以后我好像找到了点原因:
首先,从经济因素考虑。
中国在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物品的商品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尚不具备发展近代科技的条件。对比一下欧洲,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分为政策,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等,特点:大部分是手工业者劳动技术的积累,中国不具备以上特点
其次,政治因素
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发展仍居主导地位。而且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实行“摊丁入亩”收取地丁银,后又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将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自由劳动力少,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不可能出现以雇佣为前提的大规模生产,因而不会出现近代科学。
其三,文化思想
中国在明朝封建制度开始逐步衰落,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愚民政策,明开始,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制,极大地束缚了人民思想。清兴文字狱,人民思想再次被压制,使得中国近代化脚步放缓。
其四,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明采取禁海政策以抵御倭寇(后期戚继光抗倭),清为收复台湾再次禁海,而且闭关锁国,不与外国交往,使中国逐步被西方国家超越,近代化步履为艰。西方各国纷纷出海航行:葡萄牙人突破宗教观念 卖出地理大发现的一幕1492哥伦布 经过37天的航行 他们到达了美洲大陆。1497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印度的航线。1519麦哲伦绕过南美大陆的合恩角 经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历时三年 完成环球。而中国,郑和第七次凯旋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却是停止远航的圣旨!!郑和之后在无郑和
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个责任推到清政府身上,其实清政府是满族人士、入土中原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已经完全同化了,清政府做的事,宋、明政府都在做,文化传承中的书院制,激励体系中的科举制,清政府都继承下来了,但是同样继承的是,科学研究始终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而是地位当低。而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过于弱小,政策,技术,市场,资金,劳动力等近代科学发展的必要因素不具备
第四篇:《师德启示录》观后感
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这部《师德启思录》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在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师,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面朝土背朝天的贫穷面貌,用自己的热情和道德责任感,和学生一起勤工助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表现出了师德的熠熠光辉。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我认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
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名学生:因为成绩差,她宁可背半旧的破书包,骑一辆她母亲的破旧自行车。她的想法很简单:成绩差,这是应该受到的待遇,不起眼最好。
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单秀丽
第五篇:《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大学
《二战启示录》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人类经历最残酷的一场灾难。它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损失,也极大的伤害了世界人民的情感,造成国家、民族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痕。可喜的是,经过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不懈斗争,法西斯最终走向灭亡,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研究它划时代的影响及其启示,是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政界和学界,一直带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直接的利害关系,去探索和研究它的历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的人们可以以更加冷静的态度、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加宏观的视野,重新考察和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所产生的划时代影响及其至为宝贵的启示。战争的惨痛,令世人难以忘怀;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痛定思痛,人类应不断反思战争,吸取战争的教训,远离战争,避免战争,寻求长期和平发展之路。
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根源则不可避免的来自于经济因素。发生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崩溃,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倒退,生产急剧下降,外贸锐减,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不聊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潮频仍,政局动荡不安。这场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于无政府状态的竞争生产,资本家趋利生产,根本不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生产的严重过剩,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垄
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试图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调整干预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缓慢的得到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稳定。而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不仅没有从自身社会制度去探究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建立、加强法西斯专政统治,不断的扩充军备,试图以侵略掠夺的方式,将危机转嫁给被侵略国家、地区的人民身上。它们不顾国内人民生活困苦,更不顾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危,在其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其开疆扩土——寻找广阔的市场,疯狂掠夺资源,最终导致这场危及全人类的、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爆发。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要杜绝此类灾难的再度发生,资本主义诸国必须要对其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逐步减少经济危机及其危害,以避免出现新的严重的政治危机,从而使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其次,法西斯挑起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法西斯羽翼的丰满,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当德、意、日法西斯积极准备战争时,当时的世界大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如果能够及时制裁、阻止,战争完全可以避免。然而,历史的悲哀就在于,当时的西方大国各怀鬼胎,美国大搞孤立主义,英法则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极端仇视,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来满足法西斯的欲望,进行所谓的安抚,以换取法西斯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进攻,并幻想着坐收渔人之利。大战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没有受到英法控制的国联制裁;
德国吞并奥地利,进军莱茵非武装区,大肆扩充陆军,严重违背并最终撕毁《凡尔赛和约》,也没有受到西方大国的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英法执行绥靖政策达到极致的表现是慕尼黑阴谋,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换来如张伯伦所言:“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宣而不战,仍在梦想着德国会侵略社会主义苏联。如此,法西斯的胆子愈来愈大,实力不断增强,而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终也难逃法西斯的进攻,他们的人民也饱受战争之苦,甚至是亡国之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多行不义必自毙!教训是惨痛的,历史不能再度重演。全世界的人民要擦亮眼睛,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决不姑息纵容,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将其阻止于萌芽之中,维护人类持久稳定的和平。
再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只要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任何非正义势力必将灭亡。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任务。面对法西斯的猖獗,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及宗教信仰的人们是能够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坚决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当法西斯面对全人类的敌对斗争,其失败是必然的。
总之,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主义被铲除,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
家被打倒;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被削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跃居世界头号强国地位,苏联成为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中国等一批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范围由一个国家扩展为一个阵营;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宗主国在大战中被削弱的机会实现了独立--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流和主题,只要坚定信念,团结斗争,人类的持久稳定和平是可以达到的。
相关文章:
国家相册启示观后感02-04
《廉洁治家警示录》观后感02-04
颜色革命警示录观后感02-04
启示读后感02-04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观后感启示02-04
启示录观后感02-04
《劝学》启示与读后感02-04
《科学启示录》800字观后感02-04
收看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观后感启示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