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移行细胞癌(精选八篇)
移行细胞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住院的年轻膀胱癌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40岁;(2)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排除标准:合并上尿路移行上皮癌者。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选的年龄≤40岁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症状、血尿常规、影像学资料(B超、CT或MRI、尿路造影)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
活检标本病理检查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 Control Cancer,UICC)2009年TNM分期进行临床病理分期,WHO1973分级法进行病理分级。肿瘤复发定义为术后在原位或其它位置出现新的膀胱移行上皮肿瘤。
治疗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电切术后接受规律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以蒽环类药物为主。所有患者前2年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第3年开始每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次。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肿瘤分期在电切术后再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放疗、化疗或综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肿瘤大小和多灶性等数据用χ2检验或Fish确切概率法检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等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6例年龄≤40岁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年龄21~40岁,平均(34.8±4.8)岁,男性48例(72.7%),女性18例(27.2%),男女比为2.7∶1。既往有吸烟史21例(31.8%),职业暴露1例(1.5%)。随访时间(19.2±9.7)个月。初发症状表现为肉眼血尿者30例(45.4%)为最常见的主诉,膀胱刺激征3例(4.5%),尿路感染1例(1.5%),骨盆区疼痛3例(4.5%),其余为健康体检发现29例(43.9%)。
如附表所示,临床分期中,Ta期45例(68.2%),T1期18例(27.3%),T2期3例(4.5%)。病理分级中,G1期48例(72.7%),G2期15例(22.7%),G3期3例(4.5%)。肿瘤>3 cm患者3例,<3 cm患者63例,平均大小为(1.9±0.9)cm。单发肿瘤为60例(90.9%),多发肿瘤为6例(9.1%)。初始诊断膀胱癌的患者中,63例(95.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例(4.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6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12例(19.0%)出现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15.2±6.7)个月,多次复发3例。12例复发的患者中Ta G13例,Ta G21例,T1G26例,T1G31例,肿瘤为多发4例。复发患者中肿瘤进展4例,初发时病理Ta G11例Ta G21例,T1G22例。高临床病理分期、多发、大肿瘤的复发率较低分期分级、单发、小肿瘤的复发率明显增高。高病理分级患者的肿瘤进展率高于低病理分级的患者。见附表。
6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行规律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以蒽环类药物为主。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膀胱根治性全切加尿流改道,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见于老年患者,平均发病年龄男性69岁,女性71岁[6]。年龄≤40岁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对少见,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本组资料显示,因有症状而检查诊断本病者仅占56.1%;但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和健康筛查的普及,更多的可疑病例可以得到更及时的诊断。本组资料中,43.9%的患者是通过健康体检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明确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由此可见健康筛查的重要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初发症状中,血尿是膀胱移行上皮癌最常见的主诉症状,特别是镜下血尿的患者常不被人们注意,更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并加以鉴别。泌尿系超声和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最重要的两种手段,简便易行,非常适合于膀胱癌的初筛。然而,年轻患者对膀胱镜检查常有恐惧和抵触情绪,可能延迟诊断的时间,需要加强宣教工作。另外,膀胱刺激征也是膀胱癌常见症状,其出现与膀胱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有关。
膀胱移行细胞癌与性别密切相关,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2.5~4.0倍[7,8]。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增高,可能与其体内激素变化有关。本组66例患者年龄≤40岁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18例为女性,男女比为2.7∶1,与文献报道相似。
吸烟是膀胱移行细胞癌已知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统计表明,吸烟的人群患膀胱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9,10]。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发生肿瘤的风险越大。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66例膀胱癌中21例(31.8%)有明确的吸烟史,值得高度关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一些特定的职业暴露也有相关,工业染料、油漆、墨水及人造皮革中含有二甲基萘胺、邻氨基联苯、对硝基联苯、对二氨基联苯、二氨基一萘酚钠等致癌物质,长期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膀胱癌的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0%。但在本组资料中,笔者仅发现有1例(1.5%)患者从事喷漆相关的职业暴露,其可能与本组资料的局限性有关。
疾病的预后和进展是年轻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年轻的膀胱癌患者预期寿命较长,所以医师给予的治疗不仅应该尽可能根治肿瘤,同时还必须考虑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年轻患者较老年患者可能更加焦虑,对治疗效果也有较高的期望,所以即使是低危的膀胱癌患者,严格的随访和膀胱镜复查也是十分必要的。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是决定膀胱癌临床行为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有一项152例年龄≤40岁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疾病预后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4]。本研究结果也提示,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影响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情况。有研究显示,初发肿瘤若为多灶性,则肿瘤更易出现复发,即使该肿瘤为低级别和低分期[11]。肿瘤多发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TELLI等[12]研究发现,73.3%的年轻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为单发的表浅型肿瘤。本研究发现,90.9%的患者肿瘤为单发,仅9.1%为多发。另有研究显示,对于年轻患者,肿瘤的病理分级是唯一的影响复发率的危险因素,而老龄患者的复发率受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二者的影响[13]。本研究中,6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1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其中4例出现肿瘤进展,而单发、低级别的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率均较低。本研究结果提示,年轻患者的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恶性程度较低,预后相对良好,但该结果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年龄≤40岁的年轻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较低,多为低级别的单发表浅型肿瘤,复发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好。吸烟是年轻患者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需予以关注。健康体检的膀胱B超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年轻患者的膀胱肿瘤,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年龄≤40岁的年轻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住院的66例年龄≤40岁年轻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肿瘤复发定义为术后在原位或其它位置出现新的膀胱移行上皮肿瘤。结果 入选患者66例,以血尿为初发症状者30例(45.4%);以健康体检膀胱B超为最初线索发现本病者29例(43.9%)。病理诊断:63例(95.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例(4.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理分级:G_1、G_2、G_3分别为48、15和3例。临床分期:Ta期45例(68.2%),T_1期18例(27.3%),T_2期3例(4.5%)。6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12例(19.0%)出现肿瘤复发,复发患者中4例有肿瘤进展。结论 年龄≤40岁的年轻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较低,多为低级别的单发表浅型肿瘤,复发率较低,预后相对良好。膀胱B超和膀胱镜是及早诊断本病的重要初筛检查。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篇2
关键词肾细胞癌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肾细胞癌为主,占原发于肾脏肿瘤的85%,男性发病率士女性的3倍,发病年龄50~60岁,青少年少见[1]。目前CT扫描对其能准确定位,并对肿瘤大小、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有无转移的判断等有重要作用。本组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血尿、腰痛、腹部肿块18例,膀胱刺激征2例,临床无症状体检时发现2例,远处器官转移5例。
检查方法:本组病例全部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10mm,层间距10mm,部分薄层5mm层厚和5mm间距扫描,其中15例先行B超检查。
结果
平扫:肿瘤大小2.8cm×2.2cm~7.0cm×11cm。肿瘤呈圆形9例,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15例,肾影增大14例。边界肿瘤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10例,分界不清8例,突向肾轮廓外侧7例。位于肾上极或肾上部15例,下极或下半部10例。密度混杂边缘高中心低14例,密度较均匀低等密度7例,高密度2例,见钙化2例,未见脂肪密度。范围及转移累及肾包膜或肾周脂肪间隙模糊15例,导致肾积水5例。肿块直接侵及后腹膜血管周围3例,侵及肝脏2例,肺脏3例,肾上腺1例,骨转移2例,腹腔淋巴結转移5例。
增强扫描:典型者表现为均匀中等至较明显的肾实质强化,而肿块周边清楚,中心区无强化17例,肿块边缘较清表现为轻度强化8例。
B超检查:15例行B超检查诊断为肾癌13例,正常1例,囊肿1例。
肾癌的分期:Robson CT分期:①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10例(40%);②Ⅱ期:肿瘤位于肾筋膜内8例(32%);③Ⅲ期:肿瘤侵及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或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20%);④Ⅳ期:邻近器官受侵或远处转移8例(32%)。
讨论
肾细胞癌为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CT表现为CT平扫显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肿瘤增大向内侵犯肾实质引起肾盂、肾盏变形、移位甚至部分不显影[2]。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大者肾局部隆起,病灶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肿瘤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少数肿瘤可有钙化,呈不规则斑点状散在分布。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轻度至中度强化,而正常肾实质明显增强,形成明显对比,使密度不均匀,当肿瘤有新鲜出血时,部分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少有囊性肾癌。肾肿瘤可向外侵犯,使肾周围脂肪模糊,软组织增厚,也可推压邻近脏器或直接侵犯腰大肌、肾上腺等。也可在肾门、腔静脉、腹主动脉等后腹膜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并可融合成团。也可侵犯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等。
鉴别诊断:肾盂癌,起自肾盂,多为移行癌,表现为肾盂内肿块,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至中度强化,延迟扫描至充盈期见肾盂内充盈缺损,易于区别,但当其侵及肾实质甚至全肾时难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上由平滑肌、脂肪和异常血管组成,CT平扫病变呈边界清楚的混杂低密度肿块,检出脂肪组织是关键。增强扫描脂肪组织不强化,血管肌组织有不均匀的轻度或中度强化[3]。复杂囊肿,如黏液蛋白含量多时CT值可增高,缘锐利,注射造影剂后部强化。肾癌还需与肾转移癌肾炎性肿块(肾结核性肉芽肿、细菌性脓肿、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肾外等其他肿瘤相鉴别。
根据肾细胞癌典型CT表现及临床资料一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CT是诊断肾细胞癌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当肿瘤较大或较小时与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对肿瘤术前进行准确CT分期,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卢光明,许建,陈君坤,等.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41-443
2邓克学.肾腺癌的CT及MRI诊断进展.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2):109-110.
卵巢移行细胞癌伴发高钙危象1例 篇3
患者, 54岁, 已婚, G3P3。于入院前10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 未予重视, 约2个月前于北京某院及本市某院查生化常规, 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 给予口服药物治疗, 患者病情无缓解。近4天来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未见鲜血及咖啡样液, 2008年6月5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检查发现右下腹直径约12cm肿物, 腹部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右上方8.8cm×9.6cm×11.6cm肿物,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位置固定, 内部以实性回声为主, 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 肿物内血流丰富, 肿物周围可见杂乱强回声, 腹腔内见腹水, 下腹部腹水深度1.0~2.0cm, 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 以“卵巢癌”收入院。入院后查体:T 35.6℃, P 88/min, R 13/min, BP 90/60mmHg, 患者一般状况极差, 极为消瘦, 神情淡漠萎靡,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腹膨隆, 右下腹可及直径约12cm肿物, 质硬, 活动欠佳, 右下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型外阴, 右侧附件区可及一不规则肿物, 直径约12cm大小, 质硬, 压痛, 活动欠佳。盆腔CT检查:子宫右上方占位, 首先考虑卵巢癌侵及子宫, 不排除子宫占位。血电解质:血钙3.88mmol/L, 磷0.66mmol/L, 镁0.80mmol/L, 钾3.20mmol/L, 钠141mmol/L, 氯98mmol/L, 二氧化碳结合力30mmol/L。心电图检查正常。因患者血钙大于3.75mmol/L, 为高钙危象, 立即予以补液、利尿、口服磷酸盐及鲑鱼降钙素300U静脉滴注, 同时查甲状旁腺素功能和甲状旁腺磁共振成像、全身骨单光子发射性断层计算机扫描 (ECT)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双肺高分辨CT检查、双侧乳钼靶检查、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泌尿系统彩超检查, 均未见异常。查血CA1251440U/ml, 抽腹水送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患者入院后行无钙透析1次, 于6月11日复查血电解质, 磷、镁、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恢复正常, 血钙降至3.6mmol/L, 精神明显好转, 无进食后恶心、呕吐。考虑患者高钙危象为卵巢肿瘤所致, 于6月12日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积液约300ml, 淡黄色, 子宫稍大, 质中, 形态正常, 左侧输卵管伞端与侧盆壁及子宫后壁粘连, 左侧卵巢已萎缩, 右侧卵巢不规则囊实性肿物约13cm大小, 肿物表面可见多条粗大血管, 并见散在菜花样突起, 右侧输卵管外观正常, 大网膜、腹膜表面无肉眼可见肿瘤, 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肝胆胰脾、横膈、胃、阑尾、肠管未见转移灶。术中首先切除右侧卵巢肿物, 切开肉眼观呈实性, 可见大量糟脆的坏死组织。冰冻病理切片:右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癌, 低分化。遂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腹膜取样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1) 右侧卵巢低分化癌, 类型难定; (2)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伴非典型增生; (3) 双侧输卵管慢性炎症; (4) 左侧卵巢多发白体; (5) 慢性阑尾炎。术后免疫组化结果:细胞角蛋白 (CK) 阳性, 癌胚抗原 (CEA) 、酸性蛋白 (S-100) 均阴性, HCG灶性阳性, 甲胎蛋白 (AFP) 弱阳性, 遂请天津市病理中心会诊意见:右侧卵巢间变性癌 (倾向属移行细胞癌) 伴广泛坏死及出血。术后2天复查血电解质全部恢复正常。该患者手术病理分期ⅠC期, 术后予以顺铂、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化疗6周期。出院诊断: (1) 卵巢移行细胞癌ⅠC期; (2) 高钙危象。患者随访至今, 一般状况好, 无复发迹象。
2 讨论
卵巢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 TCC) 是一类原发于卵巢细胞的具有移行上皮的特点, 且组织中无良性、化生性或增生性Brenner瘤上皮成分的恶性肿瘤。卵巢TC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5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症状为腹痛、腹胀或腹部肿块, 伴发高钙危象极为罕见。
高钙血症是最常见的肿瘤并发的内分泌综合征, 多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 约20%的恶性肿瘤可伴发高钙血症, 其中80%左右由肿瘤骨转移引起, 余下的20%才属于真正的肿瘤伴发高钙血症。最常伴发高钙血症的恶性肿瘤有肺癌 (25%) 、乳腺癌 (20%) 、肾癌 (8%) 、多发性骨髓瘤, 以及头颈食管和女性生殖器官的鳞状细胞癌 (1%) 。卵巢恶性肿瘤早期合并高钙血症极为罕见, 其中以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合并高钙血症最为常见, 约1/3的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患者术前有血钙升高, 血磷一般正常或降低, 其中仅10%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高钙血症, 极少数患者发展至高钙危象。
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病因较多,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过去临床上大多认为癌性高钙血症是由于转移癌引起。近年来对恶性肿瘤引发的高钙血症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 它被认为是全身性体液因子的溶骨作用, 它是肿瘤组织在有、无骨转移的情况下, 所分泌的全身性体液因子, 作用于骨和肾脏产生恶性体液性高钙血症。这种全身性体液因子具有甲状旁腺激素 (PTH) 的作用, 称为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PTHrP) 。由此引起的高钙血症可能伴有或无骨转移。
本例患者即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 不除外当时即有血钙升高可能, 但当时就诊医院局限于胃肠道疾患, 未做血钙及妇科相关检查, 忽视了妇科肿瘤的存在, 从而耽误了治疗。该患者来我院时, 因患者进食后恶心、呕吐数天, 为除外水电解质紊乱查电解质方发现高钙危象, 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治疗, 精神明显好转, 无进食后恶心、呕吐, 各项检查除血钙以外均降至正常, 遂行手术, 术后仅2天, 血钙即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高钙危象是由卵巢移行细胞癌引起。
移行细胞癌 篇4
1 病例介绍
患者, 54岁, 住院号110551, 主因“月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4年余, 淋漓不尽20天”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 3~4天/30天, 于入院前4+年无诱因出现经期延长, 10~20天/28~30天, 无痛经, 行B超检查后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 并行诊刮术, 内膜病检 (2007年3月13日) 示: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过长基础上有分泌;子宫内膜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此后每半年随诊B超一次, 均无异常提示。入院前一月因月经来潮20余天淋漓不尽, 于外院行B超提示子宫肥大、宫颈肥厚, 子宫前后壁声像图所见:子宫肌瘤, 宫外右上方实性占位性病变;遂来我院以“子宫肌瘤”收住。入院查体:T 36.2℃, P 72次/min, R 18次/min, BP 130/80mm Hg。心肺无异常,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腹平软, 无压痛反跳痛。妇查:外阴已婚已产型, 阴道畅, 光滑, 子宫前位孕2+月大小, 质硬, 活动好, 右附件区可触及一蚕豆大小之质硬包块, 活动好, 压痛 (+) , 余 (-) 。生化检查无异常, 血CA125 80.5U/ml, AFP 0ng/ml。宫腔镜检查: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肌瘤。内膜病检:子宫内膜息肉;彩超提示: (1) 子宫增大并肌瘤多发; (2) 宫颈肥厚并腺囊肿多发; (3) 右附件区实性肿物 (3.0cm×2.3cm) 。术前诊断: (1) 多发性子宫肌瘤; (2)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3) 右附件包块性质待查。于2011年3月5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拟行“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术中探查见:腹腔内有约200ml草绿色腹水, 子宫如孕2月大小, 质硬, 可见肌瘤样凸起多个, 左侧输卵管绝育术后, 积水, 同侧卵巢大小正常, 右侧卵巢大小正常, 表面可见一约1.5cm×2cm之质硬凸起, 卵巢表面可见多个粟粒样白色小结节, 子宫直肠陷凹处靠子宫侧有一2cm×3cm质脆包块不规整, 右侧输卵管伞端与膀胱腹膜返折近膀胱处粘连, 该处有一4cm×5cm之包块, 质地脆, 暗褐色, 切除右侧卵巢及输卵管送快速冰冻, 冰冻回报 (见图1) ;输卵管转移癌, 同侧卵巢未见癌组织累及, 探查肝脾无异常, 遂行“广泛子宫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术程中完整切除子宫直肠腹膜反折及膀胱返折处病灶, 腹腔注生理盐水500ml+顺铂100mg, 术后抗炎、支持对症治疗, 术后8天, 切口Ⅱ/甲愈合。术后病检回报: (1) (盆腔包块) 低-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2) 右侧输卵管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同侧卵巢、宫内膜、宫颈、另一侧附件、双侧宫旁、阑尾、大网膜均未见癌组织累及 (见图2) 。送上级医院会诊后报: (输卵管肿物) 移行细胞癌、高级别;癌组织广泛浸润间质。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CK7 (++) , CK20 (-) , CKL (++) , CKH (-) , CK14 (-) , 免疫组化结果支持上述诊断。遂于术后拔除尿管后2天复查尿常规:白细胞 (+) , 隐血 (+) , 维C (+) , 酮体 (±) , 泌尿系B超提示膀胱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 遂送另一上级医院病理会诊报: (右侧输卵管) 低分化腺癌 (部分呈浆液性腺癌, 部分呈移行细胞癌) 并行“TC”方案化疗后出院, 现按期化疗。
2 讨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由于其罕见, 又缺乏一种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易与卵巢癌发生混淆, 从而引起了妇科医生的注意和重视, 其发病原因尚不了解。据报道, 70%患者伴有慢性输卵管炎的病史, 50%有不育史, 术中大多表现为积水、积脓或输卵管卵巢囊肿[1]。分析此患者术前误诊的原因如下: (1) 阴道出血的症状被宫腔镜检查后内膜病检回报子宫内膜息肉所干扰; (2) 血清CA125升高, 怀疑卵巢肿瘤, 思路狭窄; (3) 超声提示附件区实性包块后如再行CT, 可能对少量腹水会有提示, 还可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 (4) 术前组织一次病例讨论。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 辅以化疗, 依据FIGO2000分期方法, 此患者分期为ⅡC, 分期越晚, 肿瘤播散转移的范围越晚, 治疗的难度越大, 生存率越低[2]。该患者手术范围是一个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行TC方案化疗, 5年生存率尚待观察。朱滔、寿华锋等回顾性分析输卵管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术后化疗方案对预后无影响, 分期和术后残留肿瘤大小是输卵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 应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发现盆腔包块者 (特别是双附件包块) , 伴有或不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等症状时, 应考虑到输卵管癌的可能,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为确定手术范围提供依据[3]。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临床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74-679.
[2]朱滔, 寿华锋, 于爱军.输卵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1) :64-66.
移行细胞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膀胱癌手术切除标本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31~85岁,平均56岁,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按WHO膀胱肿瘤分类标准分组,Ⅰ级29例,Ⅱ级18例,Ⅲ级15例;按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临床分期,Tis~T1期(表浅性肿瘤)39例,T2~T4(浸润性肿瘤)23例。另外,收集正常膀胱组织切除标本1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未作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
1.2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PTEN抗体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已知阳性染色的乳腺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
PTEN阳性表达的判断标准:染色阳性信号呈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浆。每张切片检测5个视野(×400),阳性细胞数<10%为(-),≥10%为(+)[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膀胱组织和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的比较
10例正常膀胱组织PTEN蛋白表达均为阳性;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77%(29/62),为细胞浆染色。正常膀胱组织PTEN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P<0.01)。
2.2 PTEN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关系
在Ⅰ、Ⅱ、Ⅲ级肿瘤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4%、44.44%和26.67%,随肿瘤分级升高而下调,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6,P<0.01)。临床分期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表浅性肿瘤中为51.28%(20/39),浸润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为34.78%(8/23),随肿瘤分期升高而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0,P>0.05)。
3 讨论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肿瘤之一,膀胱癌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4∶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膀胱癌的发病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膀胱肿瘤95%以上为上皮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90%)为移行细胞癌,其次为鳞状细胞癌,占2%~3%,腺癌占2%~3%。非上皮性肿瘤极少见,多数为肉瘤如横纹肌肉瘤。膀胱癌具有多发性、易复发的特点。近1/3的膀胱癌为多发性肿瘤。因此早期诊断膀胱癌并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采取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膀胱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一直是泌尿外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PTEN基因是1997年由Steck等3个小组分别发现并命名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0q23.3,全长200kb,含有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PTEN基因mRNA长度为5.5kb,其读码框架中有一段酪氨酸磷酸化酯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和酪氨酸双重特异性磷酸酶(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DSP)功能区。其抑癌机制主要有:(1)负向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的途径,参与细胞的生长、凋亡等过程;(2)对FAK脱磷酸化,减弱FAK的促进细胞迁移作用;(3)抑制促细胞分裂素蛋白激酶(MAPK)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生长、分化[3,4];(4)其N端还具有与细胞张力蛋白(tensin)和辅助蛋白(auxilin)同源的序列,在锚着点与张力蛋白结合,并与该位点的复合物共同参与细胞生长调节,并在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发生及肿瘤转移中起到一定作用[5]。目前已经证实了PTEN在恶性胶质瘤、原发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大量的肿瘤成分中的缺失和突变,其中主要是杂合性丢失(LOH),占25%~50%[6]。
目前已确定PTEN是与膀胱癌相关的抑癌基因。Aveyard等[7]对123例膀胱癌组织PTEN检测发现,在浸润性膀胱癌中有24.5%发生基因丢失,而在非浸润性膀胱癌中有6.6%发生基因丢失,并且检测到基因突变;Tanaka等[8]研究表明PTEN基因改变主要发生在肌浸润性膀胱癌中,以上研究提示PTEN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相关。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TEN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现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PTEN均呈高表达,PTEN表达呈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膜,与正常组织相比,膀胱移行细胞癌的PTEN蛋白的表达为46.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TEN缺失或突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可能参与维持膀胱正常黏膜的功能,其在部分膀胱癌组织中失活可能是膀胱癌发生机制之一。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TEN蛋白表达随组织学分级升高而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TEN蛋白表达减少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具有相关关系,表明PTEN蛋白异常表达并非膀胱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这与薄五海[9]报道相似。随着肿瘤临床分期升高PTEN蛋白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EN的低表达主要发生在高分期、高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可能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但就PTEN蛋白在膀胱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而言,各家报道差异较大[9,10],原因有待于探讨。
总之,PTEN基因异常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和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TEN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PTEN蛋白用免疫组化方法易于检测,但对于判断预后的价值,如术后复发及5年存活率等仍有待于结合患者随访情况进一步确定。
摘要: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6.77%(29/62)。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PTEN蛋白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高,PTEN蛋白表达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TEN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PTEN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李淑敏,章文华,赵晓航.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研究现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2):754-756.
[2]倪居,徐宏平.结肠癌组织中存活素、PTEN、p53基因表达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898-899.
[3]Maehama T,Taylor G S,Dixon J E.PTEN and myotubularin:novel 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s[J].Annu Rev Biochem,2001,70(11):247-279.
[4]Waite K A,Eng C.Protean PTEN:form and function[J].Am JHum Genet,2002,70(4):829-844.
[5]Wen S,Stolarov J,Myers M P,et al.PTEN controls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8):4622-4627.
[6]McMenamin M E,Soung P Perera S,et al.Loss of PTEN ex-pression in paraffin-embedded prinary prostate cancer correlateswith high Gleason score and advanced stage[J].Cancer Res,1999,59(17):4291-4296.
[7]Aveyard J S,Skilleter A,Habuchi T,et al.Somatic mutation ofPTEN in bladder carcinoma[J].Br J Cancer,1999,80(5-6):904-909.
[8]Tanaka M,Koul D,Davies M A,et al.MMAC1/PTEN inhibitscell growth and induces chemosensitivity to doxorubicin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J].Oncogene,2000,19(47):5406-5412.
[9]薄五海.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的表达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6):33-34.
移行细胞癌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膀胱肿瘤开放手术切除新鲜标本。术后肿瘤组织经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膀胱癌组织38例,配对正常膀胱组织38例(距肿瘤边缘>5cm)。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7.6岁。病理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8例;临床TNM分期:Ta期4例,T1期6例,T2~T4期28例。
1.2 标本采集
所有标本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后保存。选取石蜡块进行4μm连续切片,切片贴附于Poly-Lysine(多聚左旋赖氨酸)处理的载玻片上,60℃烘片3d,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1.3 主要试剂
E-cadherin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P-9001染色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ZLI-9032)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4μm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水化,3%过氧化氢孵育15min,PBS冲洗,热修复抗原,加1∶200稀释的一抗4℃过夜,加二抗37℃孵育30min,PBS冲洗,DAB显色,苏木精复染,中性树胶封片。
1.5 结果判定
E-cad:光学显微镜以细胞膜表达或胞膜及胞浆同时表达明显的黄色或棕黄色阳性颗粒即为阳性颗粒。免疫组化结果在排除非特异性染色前提下,按下述标准进行判断:阴性(-):标本中无阳性反应细胞或<10%。阳性(+):标本中阳性表达细胞>10%,阳性表达程度分别为:+>10%~25%, ++>25%~50%, +++>5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两等级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见表1)。E-cad蛋白定位于上皮细胞的胞膜及近胞膜处的胞浆,间质细胞的胞膜或胞浆亦有少量表达,阳性细胞呈连续黄色或棕黄色染色(见图1、2)。
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4%(18/38);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6%(31/38)。E-cad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蛋白表达率在病理分级Ⅰ级、Ⅱ级、Ⅲ级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别为72.7%(8/11),42.1%(8/19),25%(2/8),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增高,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有下降趋势。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分别为0.0%(0/7)和58.1%(18/31),可见随着淋巴结转移的发生,E-cad蛋白表达减少。初发组阳性表达率75.0%(9/12),复发组阳性表达率34.6%(9/26),两者之间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表达下降(P<0.05)。
3讨论
膀胱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影响膀胱癌发生发展、转移有关的众多生物学特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3]。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调节靶点以及相关基因和功能蛋白。同时,恶性肿瘤发生的癌基因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基因协同作用假说,认为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各阶段,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功能不同的异常激活的基因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协同促进了细胞的癌变。
E-cad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长臂(16q22.1),其编码蛋白是一种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E-cad的正常表达是维持细胞间黏附性的基础,其表达的下调或不表达是上皮细胞离散的分子基础。当E-cad活性正常时肿瘤细胞不易从原发灶上脱落下来,而E-cad失活导致细胞间黏附作用下降和极性紊乱,从而促进肿瘤发生转移。
本研究发现: E-cad介导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细胞-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是肿瘤抑制物的特异性细胞黏附分子。E-cad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促进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两者可能具有反向协同作用,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与kohya[4]、Moriyama-Kita M等[5]对膀胱癌中的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陈辉,崔岩,乔忠杰,等.动脉插管化疗配合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表浅性膀胱癌(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1528-1529.
[2]刘晓妹,王祥珍.上皮钙黏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6):689-690.
[3]毕长富,张克荣,董浩,等.膀胱癌诊断治疗的新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12):1899-1901.
[4]Kohya N,Kitajima Y,Jiao W,et al.Effects of E-cadherintransfection on gene expression of a gallbladder carcinoma cellline:repression of MTS1/S100A4gene expression(J).Int JCancer,2003,104(1):44-53.
移行细胞癌 篇7
1 病例报告
例1, 患者43 岁, 因“发现腹部肿块2 月”于2011 年7 月18 日收入院。患者2 月前扪及腹部肿块在当地就诊, B超检查提示: 盆腔包块, 考虑卵巢肿瘤, 检测血清CA12583. 48 U / ml。2011 年6 月24 日在当地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 盆腔淡红色腹水100 ml, 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 左侧卵巢增大15 cm×10 cm×10 cm, 囊实性, 活动, 表面见一破裂口, 右附件及左输卵管无异常, 行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左侧卵巢移行细胞癌。经我院病理会诊符合卵巢移行细胞癌, 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一般情况可, 既往史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则, LMP 2011 年6 月28 日, G2P2, 均阴道分娩。入院查体无特殊。妇科检查: 子宫前位, 如孕8+周大小, 双附件区未扪及明显肿块, 余无异常。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正常。宫颈人乳头瘤病毒 ( HPV) DNA 93. 78 pg/ml。经阴道彩超检查示: 子宫前壁实质性病灶, 请进一步排除转移癌, 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脾、胰、泌尿系彩超检查未见异常。于2011 年7 月21 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检查, 术中见: 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 左侧附件缺如, 右侧输卵管正常, 右侧卵巢稍大, 表面光滑。留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学检查后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右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标本肉眼所见: 子宫前后壁均匀性增厚, 肌壁间可见肌瘤结节, 子宫内膜光滑, 厚0. 3 cm, 宫颈管结构稍增粗紊乱, 宫颈与子宫体交界处宫颈管内膜组织呈息肉样增生。病理检查示: 腹腔冲洗液涂片未见癌细胞。镜下所见: 宫颈管内肿瘤, 最大径约1. 2cm, 累及子宫下段,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深染; 胞浆极少, 排列呈实性巢片状浸润于宫颈管肌层间, 伴菊形团样结构形成;脉管癌栓易见。双侧宫角、宫旁未见癌; 右侧卵巢未见癌, 大网膜及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结果: 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 CAM5. 2) 、嗜铬粒素A ( Cg A) 、突触素 ( Syn) 、细胞角蛋白7 ( CK7) 、神经细胞黏连分子 ( CD56) 、绒毛蛋白 ( Villin) 均 ( + ++) , 细胞角蛋白8 ( CK8) ( +) , 癌抗原125 ( CA125) 、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 ( CDX2) 、雌激素受体 ( ER) 、孕激素受体 ( PR) 、脂联素 ( S100) 、原癌基因 ( Cerb B2) 、波形蛋白 ( Vimentin) 、细胞角蛋白5 /6 ( CK5 /6) 、细胞角蛋白10 /13 ( CK10 /13) 、细胞角蛋白20 ( CK20) 、甲状腺转录因子1 ( TTF1 ) 、甲状腺球蛋白 ( TG) 均 ( -) 。病理诊断: 宫颈小细胞癌; 子宫平滑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最后诊断: ①卵巢移行细胞癌IC期; ②宫颈小细胞癌ⅠB1 期;③子宫平滑肌瘤; ④子宫腺肌病。术后予紫杉醇+铂尔定化疗6 次, 随即补充放疗, 现正随访中。
例2, 患者48 岁, 因腹胀、腹痛3 月于2012 年12 月11 日收入院。患者3 月前无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伴纳差, 在我院门诊行阴道彩超检查示: 子宫后方偏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15. 1 cm×10. 7 cm×10. 1 cm肿块, 边界清, 形态不规则, 内回声不均; 盆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前后径约5. 4 cm, 考虑右侧卵巢癌可能, 故收入院。一般情况可, 体重减轻约2 kg, 既往史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律, LMP 2012 年11 月27 日, G3P2, 均阴道分娩。入院查血CA1251245. 00 U / ml, CA19912. 27 U / ml, AFP1. 49 μg / L, CEA 0. 59 μg / L。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HPV DNA 57. 69 pg/ml。阴道镜下多点宫颈活检提示: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胃镜提示: ( 胃窦) 轻度慢性胃炎。肠镜检查: 无异常。患者于2012 年12月18 日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 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腹水, 约3000 ml, 探查肝、胆、脾、胰、胃、大网膜、横隔、结肠旁沟无肿物, 盆、腹腔淋巴结无肿大, 肠管表面散在直径约1~ 2 cm结节。右侧卵巢18 cm×16 cm×16 cm, 灰白色、不规则、质脆, 表面可见破裂口, 无活动性出血, 肿瘤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子宫、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外观正常。先切除部分右侧卵巢肿物送冰冻切片检查: ( 右卵巢) 分化差的癌, 考虑为移行细胞癌。遂行腹式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标本肉眼所见: 子宫、左附件、右侧输卵管、大网膜、阑尾无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示: 腹水涂片未见肿瘤细胞。镜下所见: 右侧卵巢肿瘤组织, 瘤细胞异型明显, 胞浆中等量、红染, 核圆形或卵圆形, 核分裂易见; 肿瘤排列成乳头状, 伴实性结构。间质纤维增生。宫颈组织, 10 ~ 4 点 ( 顺时针) 及6 点鳞状上皮异型增生, 细胞密度增大, 排列稍紊乱, 核深染、核分裂可见, 累及上皮全层, 病变累及腺体。病理诊断: ①右侧卵巢移行细胞癌, 肿瘤最大径无法评估; 左侧附件、右侧输卵管、双侧宫旁及双侧宫角、阑尾、大网膜未见癌; 增殖晚期/分泌早期子宫内膜;②宫颈10 ~ 4 点 ( 顺时针) 及6 点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各外切缘阴性。免疫组化结果: CK7、CA125均 ( +++) , 配对盒基因 ( PAX8) ( ++) , 细胞增殖核抗原 ( Ki-67) >80% , CK5 /6 散在 ( +) , S100 ( +) , 抑制素 ( a-inhibin) 、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 ( SMA) 、CK20、CK10 /13 均 ( -) 。最后诊断: ①卵巢移行细胞癌ⅢC期; ②宫颈原位癌。现已行紫杉醇+铂尔定静脉化疗6 次, 现正随访中。
2 讨论
2.1原发性卵巢TCC发病率及临床特点
原发性卵巢TCC的发病率约为1% ~ 2% 。我院收治的5 例卵巢TCC年龄为43~ 55 岁, 发生在单侧者4 例 ( 占4 /5, 左侧、右侧者各2 例) , 双侧者1 例 ( 占1 /5) 。临床症状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无异, CA125常被临床用于肿瘤进展及复发的血标志物。
2.2原发性卵巢TCC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卵巢TCC表现为波浪形、弥漫形、岛状或小梁状的生长模式。肿瘤细胞核为椭圆型或圆形, 常有核仁或纵向凹槽, 细胞浆常为灰白色或颗粒状, 少数为透明或嗜伊红染。卵巢TCC的免疫组化特点与与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相似, 而区别于膀胱TCC。前者CK20、P63、血栓调节素阴性, 而后者常CK20、P63 阳性, 部分血栓调节素阳性。Brenner瘤无P53 过度表达, 而卵巢TCC多有异常P53 表达。卵巢TCC常Vimentin、CA125、WT1 阳性。本文2 例患者均CK7 ( +++) , 而CK20 ( -) , 与原发性卵巢TCC的诊断相符。
2.3原发性卵巢TCC治疗及预后
卵巢TCC对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敏感, 即使是对于难治性卵巢TCC, 其化疗敏感性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卵巢上皮性癌, 进展期卵巢TCC较低分化卵巢浆液性癌化疗敏感并有较好的预后, 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进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对生存有利。与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 临床分期、原发肿瘤中TCC成分所占百分比及二次手术探查的结果; 卵巢TCC P53 的过度表达与预后差有关。肿瘤主要成分是TCC是预后的有利因素。卵巢外小结节型播散而非巨结节播散, 以及较好的手术切除, 源于程度较低的TCC弥漫性浸润性生长, 对患者生存有利。肿瘤复发及对化疗无反应常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改变有关, 这些复发肿瘤中非TCC成分占了优势。
2.4伴发宫颈恶变的发生机制
多数认为, 临近部位的多个原发肿瘤源于同一致癌因素。本文报道了2 例伴发宫颈恶变的卵巢移行细胞癌, 究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和p16-cyclin D1 / CDK4-pRb通道及p14ARF-MDM2-P53 通道异常有关。
2.4.1高危型HPV感染
目前关于高危型HPV感染与卵巢肿瘤关系的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Ip等[1]研究发现约10% 的卵巢上皮性癌高危型HPV阳性, 主要为HPV16 感染。国内学者用原位杂交或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36% 卵巢上皮性癌可检测到HPV E6 阳性, 相反用原位杂交的方法仅6. 7% 正常卵巢组织HPV16 阳性[2]。Acien等[3]的研究发现HPV16E6 在卵巢上皮癌的阳性率为36% ~ 52% 。因此, 高危型HPV至少在一部分卵巢肿瘤中扮演了病因学角色。最近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卵巢癌患者HPV阳性率为17. 5% ( 95% CI, 15. 0%~ 20. 0% ) 。亚洲研究中卵巢癌HPV阳性率为31. 4% ( 95%CI26. 9% ~ 35. 9% ) , 比值比为2. 48 ( 95% CI0. 64 ~ 9. 57) , 高于欧洲研究4. 0% 的HPV阳性率 ( 95% CI1. 7% ~ 6. 3% ) [4]。而另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差异推测可能与研究方法、感染HPV亚型不同有关。高危型HPV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但尚需更大量的研究证实。Lininger等[5]研究了6 例原发性宫颈TCC和8 例原发性子宫内膜TCC, 发现67% ( 4 /6) 宫颈TCC和25% ( 2 /8) 子宫内膜TCC可检测到HPV16, 该发现支持了TCC这类罕见肿瘤可能与相对多见的宫颈鳞癌有着相同危险因素的假设。本文的2 例也似乎印证了促进宫颈恶变的HPV感染, 可能也同时诱导了原发性卵巢TCC的发生。
2.4.2 p16-cyclin D1/CDK4-pRb通道及p14ARF-MDM2-P53通道异常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 (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 CDKN2 A) 为抑癌基因, 编码的周期抑制蛋白p16In K4a, 进而通过p16-cyclin D1 / CDK4-pRb通道发挥细胞周期调控作用, 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在卵巢癌中可能存在P53 等位基因的丢失, 或P53 基因的突变, 抑或两者并存。与妇科其他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相比, P53 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突变率最高, 在卵巢癌各个时期均发现有突变。
综上所述, 对于高度怀疑卵巢恶性肿瘤的围绝经或绝经妇女, 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查同样重要; 对于HPV阳性患者, 尤其是一些罕见的卵巢恶性肿瘤, 应警惕同时伴发的宫颈恶变;治疗以开腹手术为主,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提示卵巢TCC者, 应仔细排除泌尿系转移癌, 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 并辅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
参考文献
[1]Ip SM, Wong LC, Xu CM, 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in malignant lesions from chinese women with carcinomas of the upper genital tract[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2, 87 (1) :104-111.
[2]Wu QJ, Guo M, Lu ZM, 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16in ovarian malignancy[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3, 89 (4) :672-675.
[3]Acien P, Abad M, Mayol MJ, et al.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ovary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J].Int J Gynaecol Obstet, 2010, 108 (1) :16-20.
[4]Rosa MI, Silva GD, de Azedo Simoes PW, et al.The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Ovarian Cancer[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3, 23 (3) :437-441.
移行细胞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切除保存的膀胱石蜡组织标本68例,其中,男56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61岁。术后均经病理鉴定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根据病理学检查按WHO分级标准,Ⅰ级22例,Ⅱ级25例,Ⅲ级21例。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多肽CSNRDARRC以及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均由上海肽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日本奥林巴斯FV1000型。
1.3 实验方法
1.3.1 切片制备及探针标记
将石蜡组织块在超薄切片机上做1.5μm薄片,65℃温箱烤片3 h,常规脱蜡至水;3%H2O2室温孵育15 min,0.01 mol/L PBS浸泡5 min;在盛有EDTA(p H 9.0)修复液的高压锅中行高压热修复,维持喷气时间为2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0.01 mol/L PBS洗2 min×3次;5%BSA封闭20 min,倾去残液;暗室内滴加浓度为50μg/m L的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溶液标记切片,避光4℃过夜;0.01 mol/L PBS洗5 min×3次,90%甘油封片。
1.3.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量分析
采用488 nm波长光源激发绿色荧光,在530 nm波长以上观察。每张切片选取荧光表达最强的10个视野扫描观察。由计算机自带分析软件测定荧光强度与面积,荧光值=平均荧光强度×平均荧光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Bonferroni法行两两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荧光图像观察
Ⅰ、Ⅱ、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均可见荧光标记,但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病理级别越高,高亮荧光信号点越多,荧光强度越强。见图1。
A:Ⅰ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B:Ⅱ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C: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
2.2 各组荧光值比较
三组膀胱癌平均荧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进而行组间两两比较,Ⅰ级膀胱癌组与Ⅱ、Ⅲ级膀胱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级膀胱癌组与Ⅲ级膀胱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在不同病理级别膀胱移形细胞癌间的标记状况存在差异。见表1。
注:与Ⅰ级膀胱癌组比较,▲P<0.05;与Ⅱ级膀胱癌组比较,*P<0.05
2.3 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荧光值与膀胱癌分级的相关性
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荧光值与膀胱癌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s=0.942,P<0.01),二者紧密关联,膀胱癌病理级别越高,所检测到的荧光值越大。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在所有男性以及女性恶性肿瘤中分别占7%和3%[4,5],具有多中心发病、常伴发原位癌、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Sylveter等[6]报道膀胱肿瘤手术切除后1年复发率为15%~61%,5年复发率为31%~78%。膀胱肿瘤的筛查、早期诊断及监测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准确、敏感的膀胱肿瘤早期诊断方法尤为重要。
荧光免疫技术是荧光标记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与样本反应后,可通过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具有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荧光标记的高灵敏度的特点。荧光免疫技术可以对多种肿瘤标志物特异性结合并定量、定性检测或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上[7]。
本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膀胱肿瘤,综合了小分子多肽的靶向性和荧光技术高灵敏度可检测的特点[8,9],设计合成出可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靶向结合的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用于定量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实验结果表明,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靶向标记与膀胱移形细胞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在不同级别的肿瘤之间存在差异,该分子探针能够区分不同病理级别的膀胱移行细胞癌。
综上所述,本实验为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级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进一步应用于活体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和依据。与病理学检查诊断分级膀胱肿瘤相比,本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直接获取荧光图像并能定量检测,结果更加直观、精确,在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分级诊断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本实验条件较为苛刻,影响因素较多,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荧光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多具有靶向性的分子探针应用于膀胱肿瘤的诊治。
参考文献
[1]Benhar I.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phage and cell display[J].Biotech Adv,2001,19(1):1-33.
[2]Lee SM,Lee EJ,Hong HY,et al.Targeting bladder tumor cells in vivoand in the urine with a peptide identified by phage display[J].MolCancer Res,2007,5(1):11-19.
[3]赵扬,杨晓峰,郝小强,等.多肽CSNRDARRC与膀胱癌细胞结合亲和性及其位点的研究[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1,3(2):105-107.
[4]Jemal A,Siegel R,Xu J,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Clin,2010,60:277-300.
[5]罗波.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1-2.
[6]Sylvester RJ,Vander MP,Oosterlinck W,et al.Predicting recurrence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stages TaT1 bladder cancerusing EORTC risk tables: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seven EORTC Trials[J].Eur Uro,2006,49(3):466-477.
[7]刘爱萍.细胞生物学荧光技术原理和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72-178.
[8]Laakkonen P,Zhang L,Ruoslahti E.Peptide targeting of tumor lymphvessel[J].Ann N Y Acad Sci,2008,113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