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

关键词: 千里马

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

篇1: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

古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意对即可)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篇2: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

七录(《明史·张溥传》)

(张)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爱好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抄写后朗读一遍,然后就焚烧它,又重新抄写,象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他读书的房门命名为:“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钞:钞通“抄”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始:才

③日沃汤数次 汤:热水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名:命名

2.与“如是者六七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C )(选两项)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后来给读书的地方取名为“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篇3: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

(节选自清李渔《翁笠偶集种植部》)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①之可人②,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注释】

①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②可人:合人心意。可:合,宜。

【译文】

芙蕖恰合人心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原文】

群葩当令时③,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④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⑤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⑥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⑦。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⑧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⑨矣。迨至菡萏⑩成花,娇姿欲滴⑾,后先相继,自夏徂⑿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⒀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⒁,蓬中结实⒂,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⒃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

③群葩(pā):百花。葩:花。令:时令,时节。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花,这段时节称为当令。④过:过时,不当令。秋:时候。过而不问之秋:过了花开时节而无人过问的时候。⑤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⑥茎:指荷梗。⑦妍:美丽。⑧袅娜:形容体态轻盈柔美。⑨逸致:悠闲的情趣。致:情趣。⑩迨至:等到。迨:及,到。菡(hn)萏(d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⑾欲滴:形容荷花的娇嫩。⑿徂(c):到。⒀资:资财,里指享受。⒁蒂:花托。蓬:即莲房,莲蓬。⒂实:指莲子。⒃擎:高举,这里指耸立。

【译文】

各种花正在绽放的时候,只有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不当花开的时节而无人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就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有风时就展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仿佛就要滴水下来了,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对主人说没有对不住的地方了;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莲子,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耸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原文】

可鼻⒄,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⒅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注释】

⒄可鼻:适合人们用鼻子嗅闻。⒅馥:香气。

【译文】

适宜人们用鼻子嗅闻的方面,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用荷花特异的香气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的方面,那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吃后使人齿颊生香。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得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供整年裹东西来用。

【原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供人观赏,没有那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际作用而不没有五谷的名声,它兼有百花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种植的好处有比种荷花大的吗?

【原文最后一段】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树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3)及花之既谢

(4)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们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4.我们也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芙蕖》与《爱莲说》作一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1.(1)详细,完备(2)借指时候(3)已经(4)整年,全年

2.(1)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好看。

(2)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的方面,那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吃后使人齿颊生香。

(3)它有五谷的实际作用而不没有五谷的名声,它兼有百花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种植的好处有比种荷花大的吗?

3.《芙蕖》的中心内容是说明芙蕖之可人。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加以总结。

4.两文相比: 文体《爱莲说》是散文,《芙蕖》是说明文,也可看作是散文。

题材二者都以荷(莲)为写作对象,尽管二者角度不同。

写法二者都是托物言志;不过《芙蕖》比较含蓄,它外在形式是说明,而意在托物言志。

篇4:《爱莲说》阅读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篇5:《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两处加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处加线句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B第二处加线句体现了对好友的含蓄规劝。

C从两处加线句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缺少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

D两处划线句都是为了谴责世人的鄙俗浅薄。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陶后鲜有闻

10、从甲段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尚品格,从乙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负。(4分)

答案:

8、(3分)D

9、(3分)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2024河北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旗 下一篇:2024济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常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