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小说读后感(精选7篇)
篇1:安妮日记小说读后感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记》的书,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本书是犹太女孩安妮·法兰克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真实纪录。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九四零年开始攻打荷兰,安妮的全家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日子。在她十五岁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纳粹发现并送入了集中营。一九四五年三月死于集中营,那时她还不到十六岁。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的震惊,想不到是如此的残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就连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觉得已经很血腥了。换个角度来说,的身上充满了暴力,整天把所谓的不优秀的人种是不应该存在的这种思想往人的脑子里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优谁劣,希特那种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还把抓来的男人当苦力,那些幸存的苦力出来后就像是骷髅一样,皮包骨头。女人和孩子就把他们杀死后烧掉,用他们的脂肪作肥皂什么的。让人看了都觉的十分震撼。
再来想想我们的现在,整天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胆下过日子好多了呢?我们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记里虽然都写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在文字中还是能发现她也是十分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的美好。我十分佩服她,我们需要的就是她的这种精神。生活是美好的,用心去体会生活,你就会获得很快乐。即使像安妮一样很小就死去了,但是能在快乐中生活,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是他扼杀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这样乐观的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2:安妮日记小说读后感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写了两年多的日记,从13岁写到15岁。安妮父亲经商,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姐姐——玛格特。1933年希特在德国全面推行独裁统治,猖狂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在1933年前往荷兰避难,可是德国军队入侵荷兰。希特视犹太人为劣等民族,想要将犹太人赶净杀绝。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了两年难熬的时间。虽然有朋友们的帮助,但他们每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中。秘密后屋里本来善良的人变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抢。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格特最终被转移到伯根_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写日记的时候和我一样大小,她当时在秘密后屋的生活艰难。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别!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想想现在的生活,回忆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现在有多幸福,多快乐!安妮在秘密后屋里并没有绝望,她坚持读书,写日记,希望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当一位作家和记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安妮在日记中写下了她对友谊,对种族,对军事等等的看法。在几十平方的小天地里,大家时刻担心被发现,被抓走。他们经常空袭警报的惊吓,飞机轰炸的威胁……安妮在日记中观察仔细,文章通畅,描写生动,着实让人感到可惊可叹!
篇3:安妮日记小说读后感
1.主题的回归
安妮宝贝前期的小说主题侧重于刻画人性中冷漠残酷的一面, 倾向于在冷清客观的表述中带给读者一幕幕无限虚无的画面, 让人感叹都市男女物欲背后孤独的精神世界。她笔下的人物不管身份是如何的光鲜亮丽、身处是如何的缤纷灿烂、性格爱好如何, 但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将无法抵达爱情的彼岸或感受家庭的温馨, 永远无法摆脱这种由于孤独带来的凄凉和落寞。无论是《七年》中患有深度抑郁症的蓝, 还是《彼岸花》中从酒店三十楼房间跳窗后当场死亡的绢生, 抑或是《八月未央》中在机场洗手间割腕自杀的乔, 主人公都是在耗尽生命激情后选择死亡。
而到了后期, 安妮宝贝承继前期特色的写作方式, 用充满哲思的话语, 加上结构安排及叙事方法上的变化和创新, 展示了成熟后的写实和朴素。在《莲花》中, 小说主题一直在寻找人对生命轨迹的反省, 从都市到雪山, 从生命本想的展示到心灵追寻的揭示, 再到生命体验的表达, 作品回归到从容、平淡, 开始转变为对人性及更广阔空间的探索。《莲花》的文字, 体现和保持的是“一种自决, 内省, 敬畏和警醒, 它像一个人穿越漫长黑暗隧道追逐光点的过程”。[1]她回避了阴郁的文字, 在一种清淡的表述中, 检阅着自己的心路历程, 探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死,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哲学思考及品味提升, 引发了读者对都市人生深沉而冷静的思考。
2.创作模式的超越
艺术源于生活, 安妮宝贝早期由于人生经历及个人体验的简单频发, 难免在创作中出现人物及情节相对单一, 自我重复。就如安妮宝贝自己也曾说“就如读者所言, 我所有的小说, 其实只有两个人, 一个名叫安的女子, 一个名叫林的男人, 他们辗转于不同的情节和结局, 在时光和情欲的路上颠沛流离, 始终未逃脱宿命的手心。”[2]
在安妮宝贝后期小说中, 逐渐超越了以往的创作模式。在《莲花》这篇小说里, 安妮宝贝没有采用一贯的连续叙事方式, 而是加入较多的抒情和议论, 同时创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叙述模式:如采用自传色彩的叙事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甚至合三为一, 其人称常常在“我”、“他”与“她”之间转换。这种将叙事主体分为多个人的做法, 其实反映了主体在人格上的内在冲突, 也反映了她在创作上的转型。
3.由对立到自然的精神变迁
在安妮宝贝早期的小说中, 我们总能感受到男性的自私与冷漠, 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递出一种男性和女性对立的态度。在她的笔下, 男主人公永远都是自私的, 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想法设法的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而当发生利益冲突时, 他们往往把自身伤害减少到最小。如《告别薇安》中的林以自我为中心, 只要是自己想要得到的, 就不会给别人。在《七月与安生》中, 家明对于七月和安生的爱是模糊的,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根本没有勇气去承担。而同时, 在她笔下的女性, 在不能依靠爱情到达幸福彼岸的时候, 就转而去依靠享受物质带来的浅显的满足, 然而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减轻她们内心的痛楚, 反而扩大了她们内心精神世界的痛楚。这是从女性角度对于男权社会价值紊乱及道德沦丧的一种变相反抗, 使的女性个体的感觉及体验得到较为充分的保留和发展, 有助于女性创作能够达到个体理解的意境。
在后面的一些作品里, 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对立的转变, 从欲望纠缠到无欲无爱的淡泊和甘心承担, 从生之繁华到无语无求的境界, 安妮宝贝经过曲折而漫长的抒写, 在漫无边际的混沌和黑暗后得到蜕变。在《二三事》中, 最后良生带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莲安和曾经爱人的爱子沿见, 与另一个男人盈年一起过起平淡的生活。在《莲花》中, 安妮宝贝则借助旁人的角度, 在最后一章中给予庆昭以家庭主妇的形象, 让她在平静的家庭生活中怡然自得。安妮宝贝开始了一种没有对立, 只有自然的结局, 让其创作在生命意识里找寻到另一种选择。安妮宝贝这些后期作品中透漏出的丝丝解脱和超然的感觉, 是一种平淡的回归。她通过类似于宗教的净化和升华, 屏息弃绝了物欲贪念, 而有的是博爱和恩慈。正由于此岸现实中的泥泞与挣扎, 所以这样的转变才是作者和读者心向往之的境界。
4.结语
安妮宝贝的转型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在道德和精神, 挖掘人性之中的美, 完成了他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和突破。这种转型也激活了新世纪女性在小说创作中向纵深发拆散她们的幸福家庭, 所以, 她的思想是很矛盾的, 内心在苦苦挣扎。千金活得远非想象中的轻松与幸福, 她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痛楚与无奈, 这无疑为其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三、所托非人, 休弃而归的痛苦
当裴尚书在后花园中发现了李千金的隐情后, 千金身上的悲剧色彩愈加浓烈。裴尚书对她恶言相加, 说她“这妇人决是倡优酒肆之家”[1], 李千金辩解说“妾是官宦人家, 不是下贱之人”[1]。裴尚书大耍威风, 不许她还嘴, 并扬言要将她送于官府拷问, 李千金毫不示弱, 继续辩解:
随汉走怎说三贞九烈?勘奸情八棒十挟;
谁识他歌台舞榭, 甚的是茶房酒舍!
相公便把贱妾、拷折、下截, 并不是风尘烟月!
——第三折〈太平令〉
当裴尚书斥责她伤风败俗, “做的个男游九郡, 女嫁三夫”[1], 李千金马上用“我则是裴少俊一个”[1]把他顶了回去;裴尚书气急败坏, 恶狠狠地说“可不道‘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聘则为妻, 奔则为妾’”[1], 李千金则理直气壮地回敬他“这姻缘也是天赐的!”[1]。由这些对话我们看到千金的泼辣坚强, 更看到的是:从头到尾, 千金都是孤军奋战!
而“软揣揣”的裴少俊早已屈服:“少俊是卿相之子, 怎好为一妇人, 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于休书便了, 告父亲宽恕!”[1]。此话违心且绝情, 缺少面对问题的勇气, 眼看着七年相守的妻子面对父亲的百般责辱、千般刁难, 裴少俊没有丝毫的抗争与辩白。在他的眼里, 妻子不过是一位妇人, 囊箧之宝玩, 休则休了, 他又哪里顾念妻子七年相守的真情、骨肉分离的悲痛, 只是任凭妻子无望地“石上磨玉簪”、“井底引银瓶”, 为他们的爱情争取一线生机。
是的, 李千金是一个有气节有志气、不轻易妥协的勇敢女性, 她勇敢捍卫自身人格尊严, 捍卫自己自由爱情婚姻的权利, 可是, 丈夫的懦弱, 不负责任, 使千金处于孤独无助的地位, 这怎能不深深伤害着千金?在暴风骤雨来临之际, 爱人不仅没有为自己遮风挡雨, 甚至没有与自己共同抵御风暴的勇气, 而是选择逃避, 爱人的懦弱和了无责任, 也许才是李千金最大的悲哀!千金心中一定凄苦至极。
尽管面对“啼哭的似痴呆”的一双儿女, 李千金没有哭泣, 面对自己的不幸, 她有着刘兰芝的刚毅和果决;面对着懦弱的丈夫, 她如是相对:“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 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 死则同穴。唱道题柱胸襟, 当垆的志节。也是前世前缘, 今生今世。少俊呵, 与你干驾了会香车, 把这个没气性的文君送了也!”[1]。面对着被休弃的命运, 不幸的李千金依然有着“题柱胸襟, 当垆的志节”!可见弃而归的女子又何以面对自己的父母乡邻, 一如《诗经·氓》之“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孔雀东南飞》之“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悲摧”。李千金却更为不幸:七年中日思夜想、音信隔绝的父母早已双亡, 成为她心灵的创痛和重负。好在身为李总管家的千金小姐, 父母“遗下几个使数和那宅舍庄田, 依还的享用富贵不尽”。否则, 休弃而归的李千金将何以生存?
此外, 在全剧结尾的第四折, 裴少俊劝说千金与之团聚时, 面对千金义愤填膺的指责, 他甚至说出:“这是我父亲之命, 不干我事。”[1]这样毫不负责的话, 而且理直气壮:“小姐, 你是个读书的聪明人, 岂不闻:‘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 出!子不宜其妻, 父母曰:是善事我, 则行夫妇之礼焉, 终身不衰。’”[1]。正是裴少俊这套理直气壮的理论教条, 更突显李千金的所托非人, 她所承受的痛苦才愈加深重, 其命运才更显不幸, 身上笼罩的悲剧色彩才愈加浓郁。
四、大团圆结局, 无奈妥协的痛苦
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当裴少俊考试得官后来接李千金回家团圆时, 想到公婆的种种恶行, 想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 千金也将久积心里的怨怒一下子倾泄出来, 全然不像封建礼教要求的那样“怨而不怒”:
常言道好客不如无, 抢出去又何如, 我心中意气怎能消除?
您是审付, 负与何辜?既为官怎脸上无羞辱!
——第四折〈石榴花〉
凭母亲从来狠毒, 凭父亲偏生嫉妒。治过忠直, 操守廉能,
可怎生得糊突?幸得个鸾凤交, 琴瑟谐, 夫妻和睦,
不似你裴尚书替儿嫌妇。
——第四折〈上小楼〉
她言辞犀利, 不依不饶, 借题发挥, 反唇相讥, 痛斥裴家夫妇的种种不是, 真是妙语连珠, 痛快淋漓。当裴尚书本人亲自牵羊担酒, 做小伏低地来恳求她“认亲”时, 她更是毫不妥协, 断然不允, 并用嘲讽的口气奚落尚书夫妇, 还反复强调自己和裴少俊相爱的正当行为:
只一个卓王孙气量卷江湖, 卓文君美貌无如。
他一时窃听求凰曲, 异日同乘驷马车, 也是他前身福。
怎将我墙头马上, 偏输却沽酒当垆。
——第四折〈耍孩儿〉
“古时的卓文君做得, 为什么我李千金就做不得?卓文君当垆卖酒可以传为佳话, 为何我李千金墙头马上就是伤风败俗大逆不道?”[1]。千金痛快淋漓地发泄了, 似乎取得了胜利。但仔细品味, 我们却发现这种胜利只是表面的, 这种表面的胜利让人更多地思考:倘若李千金不是李总管的女儿, 门第显耀, 身份高贵, 且“曾议亲事”门当户对, 符合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框式, 而是“优人娼女”, 那裴尚书岂会前倨后恭, 又岂会同夫人领着孙儿孙女, 牵羊担酒地来向李千金“陪话敬酒”, 求她相认?是的, 最终胜利的不过是千金的身份和地位, 作为个体的生命, 李千金仍然是一个受封建礼教轻侮的悲剧女性。对此, 李千金心中一定是极为明白的。可如果千金不接受这种大团圆的结局, 又能怎样?等待她的将会是形单影只, 孤独以终老的痛苦人生。所以说, 大团圆的结局是千金历经层层痛苦后, 对现实, 对封建礼教无奈妥协, 最终失败的宣告, 它让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李千金身上那浓郁而深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安妮宝贝:彼岸花[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1年;
[2]安妮宝贝:八月未央[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年;
[3]安妮宝贝:告别薇安[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2年;
[4]安妮宝贝:二三事[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4年;
篇4:我与《安妮日记》
时光荏苒,当年曾向安妮·弗兰克一家伸出援手、在其藏身岁月中坚持接济他们的米耶普·吉斯(安妮父亲的秘书),如今也已是高龄96的白发老妇。今年的6月7日,美国的安妮·弗兰克中心在曼哈顿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演出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早逝的犹太少女的75岁诞辰。而吉斯亦接受了该中心执行董事伊丽莎白·费里克为《人物》杂志而做的专访,与之谈起了她的朋友安妮·弗兰克在那段非常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1941年,12岁的安妮应邀参加吉斯的婚礼,而当时纳粹的铁蹄已踏上了荷兰的土地。
“我结婚的那天安妮身穿公主裙,头戴相宜的帽子,看上去非常漂亮。她一头乌油油的秀发光泽亮丽,一看便知她为此颇费了一番心血。我们很快便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并暂时忘却了烦扰着我们的忧虑与不安。说实在的,我们中没有人真的相信事情会变得像后面那么糟。”吉斯如是回忆道。
1942年,安妮16岁的姐姐玛各被强令前往纳粹的劳动集中营,弗兰克一家被迫匆忙搬进父亲奥托工作之地的密室。在那里,吉斯已经为他们打点好了一切。
“恐惧与不安在他们的住所内蔓延开来,然而人人都尽可能对此避而不谈。为了给他们准备些生活必需品,我和汉克(吉斯的丈夫)还曾尝试着以雨衣为掩护,将成堆成堆的衣服和鞋子运往密室。第二天清早,我骑车来到弗兰克家的公寓,看到小安妮还穿着一身睡衣,站在那儿,睁大着眼睛,惊奇地面对着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那天正好下雨,于我们而言却是有利的时机。我和玛各两人以平稳的速度蹬着自行车以防怀疑。当我们终于到达‘办公室’ 时,玛各因她眼前的景象而变得目瞪口呆。我于是领着她爬上了阶梯。”
在那些后来探访密室的日子里,吉斯常常与安妮促膝谈心。在吉斯的眼里,安妮的身上富有年轻人的特征——迅速成长、走向成熟。
安妮的身形之变化可谓是突飞猛进,没过多久她的鞋子就已不合穿了。有一天,吉斯偶然发现了一双虽是二手的却保养得不错的红色高跟女式无带浅口轻便鞋。吉斯把它们送给了安妮,后者对此表现出了掩饰不住的极大的兴奋。安妮正在迅速地长成一名年轻的女子,然而她却被迫藏身于这小小的密室之中,满怀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忧虑与烦恼。除却战争,她也渴望能够与人谈论服装与时尚——和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她深深地喜爱着这些富有诱惑力的东西。吉斯是这样评价安妮的:“我相信安妮从不放弃希望,尽管她一直在忧虑。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且始终渴求着自由。”
显然,由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1944年8月4日,纳粹军人包围了他们藏身的楼房,并将他们全部搜捕。
每当回忆起这可怕的一幕,吉斯仍心有余悸:“那一天我进城去代他们一家购物,我答应安妮我会尽快回来并和她好好谈一谈。11点钟左右时一个男人闯了进来。他手里攥着一把左轮手枪,并指向了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们。我们全都吓呆了,身子动弹不得。我听到过道里传来了一个德国士兵尖锐的声音,他不停地咆哮和咒骂着,不断有可怕的字眼从他嘴里蹦出。我被他冠上了‘背叛者’的罪名。我还没有弄清楚我的朋友们出了什么事,就听见他们的脚步声沿着走廊和木制楼梯逐渐逼近。我只能用‘垂头丧气’这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
尽管不知道德国兵们是否会返回,米耶普和她的丈夫及其伙伴们还是走进了那间惨遭洗劫的密室。
“在一片狼藉之中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妮的那本扎着桔红色布条的日记本。我知道对她而言这本日记本有多么珍贵。我让一位伙伴帮我拾起安妮所有的文稿,但我们非常害怕纳粹军官会回来抓我们。后来我把日记本藏到了我书桌的抽屉里。我从未受好奇心的引诱而试图翻看它,因为我明白它是属于安妮个人的秘密。我相信安妮一定会回来,到时我将把它归还给她。”
不幸的是,吉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见过安妮;然而战后已是一名母亲的她却于欧洲胜利日后的一个月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奥托·弗兰克——安妮的父亲。
篇5: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是一个天真可爱喜欢幻想却又喋喋不休,生性乐观的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孤儿。被卡伯特兄妹领养后发生了一件件让人感动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事情。
安妮是不幸的,她的身世和遭遇会将很多人击垮,但是,乐观的她却将一切事想象成美好的。红衣姑娘的苹果,白雪公主的樱花,“影子”“回声”在想象中成了她可以诉说心事的好朋友。安妮的善良纯洁让她放弃学业照顾玛莉拉??快乐的安妮在生活中也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但她在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同学家人朋友敞开胸怀,相互理解,最终让所有人为她而骄傲。 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犯错误,当我们犯错误时,大人就会冲我们大呼小叫,好象我们已经不可饶恕了。但是,我们也会在错误中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会在以后的成长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啊!
今后我会学习安妮的乐观向上,用积极的心态和所有的人成为朋友,学习安妮的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让自己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篇6:《绿山墙的安妮》小说读后感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绿山墙兄妹马修和玛莉拉决定领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她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
她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了爱心。她对亲人,朋友,同学,都怀揣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对知识和学习都有一股劲头,那种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动她改变了兄妹俩,牵动着两人的爱心。
安妮从小失去父母,被孤儿院收养,可是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女孩,而是整天沉浸在自己美丽的梦幻和想象中。看到镜子中的倒影,就想象那是另外一个被魔法捆住的小姑娘;听到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就想象那是个叫维奥莱特的喜欢重复她说话的好朋友。
安妮乐观、积极向上,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考取了女王学校,还获得了奖学金,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让梦想都变成现实。
篇7:安妮日记小说读后感
这本书讲了马修和他妹妹决定领养一个小男孩,没料到孤儿院却送来了一个很有想象力、说话喋喋不休的红头发女孩。她爱生活、爱大自然、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还很刻苦学习,和一位男同学吉尔伯特成了对手,最终她和他成为这个岛上学习最好的两个人。
安妮小时候乐观、开朗,但总惹出一点麻烦———不小心把止痛药当作香草精夹在蛋糕里:对林德太太发脾气……这些事都让我笑个不停。
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读后感-战后的悲剧作文02-10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读后感600字02-10
《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350字02-10
英国境内续签学生签证02-10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500字怎么写02-10
名著《安妮日记》读后感02-10
高中《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02-10
《安妮日记》读后心得02-10
安妮日记读后感800字高中02-10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1000字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