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药物治愈胃溃疡并癌前期病变27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胃溃疡 例为 资料 我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2009年经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患者682例 (男352例、女330例) , 其中共检出胃溃疡病人289例 (包括13例为恶性, 本文不予讨论) 。而能够追踪并有完整资料的胃溃疡并癌前病变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患者有27例, 占胃溃疡检出总数9.3%。本组患者27例, 男19例 (占男性的5.4%) , 女8例 (占女性的2.4%) , 年龄45~69岁, 平均55.6岁。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适并疼痛25例, 腹胀3例, 反酸嗳气12例, 上消化道出血11例, 呕吐咖啡样液3例, 纳差13例, 其他2例。全部病例均无穿孔、梗阻等并发症。

1.3 内镜检查所见

溃疡大小为0.5~3.0cm者21例 (78%) , >3.0cm者6例 (22%) 。溃疡形状:圆形17例 (63%) , 椭圆形7例 (26%) , 不规则形3例 (11%) 。溃疡部位:胃底4例 (15%) , 胃体9例 (33%) , 胃窦14例 (52%) 。溃疡性质:本组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确诊胃溃疡并癌前期病变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 并经病理检查排除了胃嗜酸性肉芽舯。

1.4 治疗方法

予芳维甲酸乙脂0.03mg, qod, 甲硝唑0.4g bid, 阿莫西林1.0g bid, 胶体果胶铋100mg qid, 洛塞克20mg bid, 甲硝唑、阿莫西林2周后停用, 胶体果胶铋、洛塞克6~8周停用, 芳维甲酸乙脂连续用12周结束后复查内镜检查并取活检作病理诊断, 疗程前后作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检查, 详细记录临床症状及用药反应。

2 疗效判定与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见溃疡完全消失或疤痕形成;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消失。有效:无临床症状, 胃镜检查见溃疡消失或疤痕形成;但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仍然存在。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 胃镜检查见溃疡仍存在或无疤痕形成;病理检查: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仍然存在。

2.2 结果

27例胃溃疡并癌前期病变病人均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 12周后胃镜检查见溃疡完全消失或疤痕形成, 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完全消失, 100%均达到临床痊愈标准。

3 讨论

(1) 目前对消化性溃疡是否癌变尚有争议, 一般认为溃疡癌变几乎仅见于胃溃疡, 且发生率低于1%, 十二指肠溃疡不发生癌变[1]。非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均属癌前期病变, 前者是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一定的异型性, 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 形态多样, 核大而浓染, 核浆比率大, 核分裂可增多, 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细胞排列较乱, 极向消失。后者指在幽门窦病变区, 胃黏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黏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黏膜相似, 称为肠上皮化生, 在肠上皮化生中可出现细胞异型增生[2]。

(3) 芳维甲酸乙脂作用机理为:芳维甲酸乙脂能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激活调节蛋白及酶反应物质, 引起一系列生化改变, 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刺激细胞有丝分裂, 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促进胃黏膜DNA的合成, 对组织的修复、再生有重要的作用, 并抑制肿瘤的发生、生长和扩散。

(4) 对于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 过去的经验使临床医生非常为难, 不知是劝说病人采取手术治疗好, 还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好,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今后不会恶变。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对幽门螺旋杆菌 (HP) 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联用可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胶体果胶铋口服后可在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 并能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 增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铋剂无抗酸作用, 但具有较强杀灭HP作用;洛塞克为质子泵阻滞剂 (PPI) , 具有抑制壁细胞泌酸的最后环节H+—K+—ATP酶的活性, 使H+不能由壁细胞内转运到胞外, 抑制胃酸的合成。PPI抑酸作用可持续18~24h以上, 抑酸作用强度为西咪替丁8~20倍, 是目前最强的抑酸药, 并能迅速缓解症状[3]。四药与芳维甲酸乙脂联用, 能有效的阻止胃溃疡恶变。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 为对今后胃溃疡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病人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 预防和治疗癌前期病变, 并确保有确切疗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要:探讨用芳维甲酸乙脂、甲硝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洛赛克五药联合, 预防和治愈伴有癌前期病变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的胃溃疡病人27例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病人临床症状均消失, 胃镜检查见溃疡完全消失或疤痕形成, 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消失。对胃溃疡合并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 为对今后胃溃疡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病人采用非手术保守疗法治疗, 预防和治疗癌前期病变, 并确保有确切疗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胃溃疡,癌前病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梁广寰.消化疾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84.

[2] 杨光华.病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1, 18 9.

[3] 甄承恩.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手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9 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分析2型糖尿病伴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护理 下一篇:溃疡性结肠炎50例内镜分析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