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保健的中医方法(共14篇)
篇1:儿童保健的中医方法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非常快速,然而就容易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每到季节变化和天气寒冷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现象,这样对身体的健康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人都知道药物对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会通过中医的方法来对身体进行调理保养,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
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
(一)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方法
1.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人在平时生活中很多药物及时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不会特别大,但是很多小孩由于各部分器官发育不完全,就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上面就是对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的介绍,希望很多人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常识,这样才能对宝宝更好照顾。
篇2:儿童保健的中医方法
中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长寿之道知识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以德养生 养生先养德。揣几本美德书刊、交几位良师益友、添几种高雅爱好、多参加公益活动、多几份道德储蓄,使道德养生形成了彩虹般春意盎然的人生风景线。
勤于动脑 “心为君主之官”,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所说的“大脑”有相通之处,大脑乃生命的活动中枢,五脏六腑的功能及肢体活动都由大脑控制,只有大脑健康,才有可能长寿。
动以养生 养生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坚持做这些比较舒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节制饮食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节制饮食,爱护脾胃,脾胃才能不生病,从而吸收足够的营养来补充元气,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药保健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中药相对于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小。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老年人腿脚部的保健小秘招!
现在医学发展快,身体的保健方法许多。现在我就介绍局部的身体腿和脚部的保健小绝招。有兴趣的话无妨跟我学一学。
干洗脚
用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之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之大腿根。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这样可使关节灵活、腿肌能力增强,还可预防小腿静脉曲张、下肢水肿及肌肉萎缩等。
甩腿
一手扶树或扶墙,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脚尖向前上翘起;然后向后甩动,将脚尖用力向后,脚面绷直,腿也伸直。两条腿轮换甩动,每次甩80~100下为宜。
此法可防下肢萎缩、软弱无力,或腿脚麻木、腿抽筋等症。
篇3:缓解疲劳的中医保健按摩法
人站立或坐着时, 血液容易蓄积下肢, 循环不畅, 时间久了, 难免会出现乏力、肿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 腿脚乏力会导致平衡能力减退。每天逆向按摩腿部可疏通整个腿脚的经络, 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有效增强腿力和关节韧带柔韧性, 使四肢协调能力增强, 减少老人跌伤的几率。
逆向按摩:每天早上起床后, 先适当做些保健操, 活动一下四肢, 再坐在凳子上, 用双手握住右脚脚腕, 然后同时往上揉搓, 按摩20下后, 再按摩左腿。也可用单手反向揉搓手臂, 从手腕处向肩颈部缓慢揉搓20次。
注意事项: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 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皱为宜;按摩前先活动四肢, 使机体做好准备;有骨髓炎、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及肺病的人都不适合逆向按摩。
篇4:失眠的中医保健疗法
2.双红汤:酸枣仁(研末)、柏子仁(研末)各10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糖适量。柏子仁、红枣煎汤去渣取汁,入酸枣仁粉,药汁与粳米同煮,熟时加糖适量,空腹温服,每天1~2次。
3.酸枣仁粥:酸枣仁粉40克,粳米60克。粳米煮粥,待半生半熟时,加入酸枣仁粉煮熟,作晚餐温服。
4.地黄枣仁粥:生地黄、酸枣仁粉各30克,优质大米50克。生地黄用清水浸泡15分钟,加入适量清水熬煮去渣取汁,再加入适量清水,加大米,待煮至半生半熟时加入酸枣仁粉煮熟,晚上当夜宵食用,可加糖少许调味。
5.小米枣仁粥:酸枣仁粉15克,小米100克,蜂蜜适量。小米加清水煮粥,将熟时加入酸枣仁粉煮一二沸即可,可作早、晚餐食用,食时加入蜂蜜调味。
6.远志枣仁粥:酸枣仁粉、远志各10克,粳米50克。粳米加清水适量煮粥,加入远志、酸枣仁粉即可,睡前作夜宵食用。
7.杞枣酒:枸杞子45克,酸枣仁30克,五味子25克,香橼20克,何首乌10克,大枣15克,白酒1000毫升。上药用清水洗净、晾干,切片或研碎,把白酒倒入酒坛内,将药末直接浸泡在白酒中,密封坛口,放置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动几次,浸泡1周后,每日睡前服用20~30毫升。
8.枸杞枣仁茶:枸杞、酸枣仁各10克(研末或炒),将两味药同置茶杯中,冲入沸水,盖上盖闷20分钟,饮时加红糖适量,每日1剂,随冲随饮,可反复冲服,直至味淡为止。
篇5:冠心病中医日常保健方法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其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加重,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发的精神刺激均可致疾病恶化。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对提高正气,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冠心病中医日常保健方法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冠心病患者安卧有方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每天睡眠时间应在7-8h,尽可能在每日上午晒1-2h的太阳及适度的有氧运动。
篇7:的中医保健知识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篇8: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1病因病机
宣桂琪[1]认为本病病因有先后天之分, 先天因素为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阴虚, 筋失所养而致阴阳失调, 如遗传、产伤、出生时窒息等;后天因素包括感染、头部外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痰火内盛、心神不宁等, 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 阴虚阳亢是主要发病机制, 病变涉及五脏, 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刘弼臣[2]认为本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 尤以肺脾虚弱常见, 因五志过极、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 内外相合而成, 乃本源在肝、病发于肺、风痰鼓动而横窜经隧、动静平衡失制的病证, 主要病理因素为风和痰。王素梅[3]认为本病根本原因责之风痰作祟, 小儿体属稚阴稚阳, 形气怯弱, 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 若过食生冷肥甘致脾胃损伤, 或所欲不遂、情绪抑郁而致五志过极, 致肝风挟痰循经而上而发病。张骠[4]在本病病因中首推五志过极, 同时认为小儿禀赋不足、过食肥甘、风淫外感也是病因之一, 以肾虚肝旺, 风阳鼓动为其基本病机, 病变主要涉及心、肝、肾,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李宜瑞[5]认为病机为脏腑功能不足, 肾虚肝亢, 风动痰扰, 病位涉及五脏, 核心责之于肝, 与肾密切相关, 同脾也有一定的关联。胡成群[6]认为, 本病以小儿素体肝亢、脾虚为主凶, 同时与风、痰、火、情志内伤、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李安源[7]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肝, 涉及肾、心、脾等脏腑, 病机为肝肾阴虚、阳亢风动;脾虚失运、痰浊阻窍、痰火扰心、神明失志, 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吴敏等[8]提出了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 认为本病与风邪关系密切, 病位在肺与肝, 外感邪气侵袭肌表, 伏于半表半里而暂不发作, 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导致发病系外风引动内风。王向雷[9]从心身医学角度, 根据《内经》理论分析, 认为本病是神伤而致形病, 终则形神兼病, 精神内伤、神不驭形、形神失和、阳郁化风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张氏[10]认为抽动障碍的发病与体质有关, 病因有禀赋失常、情志劳倦、饮食因素、感受外邪及外邪因素等。
2辨证施治
2.1 治则治法
李宜瑞[5]认为本病当从风痰论治, 以平肝熄风、燥湿化痰为基本大法。胡建华[11]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肝风扰动为主, 以平肝熄风、养心安神、化痰定志为治则, 其中以平肝熄风为主。胡成群[6]认为本病以肝亢脾虚为主因, 治以平肝、健脾为主, 辅以化痰、熄风、清热、泻火、消食等法。王素梅[3]认为治疗当先实其土, 后泻其木, 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刘弼臣[2]尤善从肺论治, 力倡小儿气机紊乱与肺密切相关, 提出治肝勿忘调肺、肝肺同治。史英杰[12]提出从肝、脾、肾出发, 痰瘀同治, 以涤痰化瘀为基本治疗法则。
2.2 分型辨治
宣桂琪[1]治疗时“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分8型辨治:外感型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用银翘散加味;肝亢风动型治宜清肝泻火、熄风镇静, 用泻青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火扰神型治宜清火涤痰、平肝安神, 用礞石滚痰丸合涤痰汤加味;脾虚肝亢型治宜扶土抑木、以平肝亢, 用钩藤异功散加减;阴虚风动型治宜滋水涵木、降火熄风, 用三甲复脉汤加减:瘀血内阻型治宜活血祛瘀、平肝祛风, 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阴虚火旺型治宜益肾养阴降火、平肝熄风, 用镇肝熄风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心脾不足型治宜养心健脾、安神定惊, 用参苓白术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张帆等[13]临证先辨虚实。实证分3型: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型, 治宜疏肝泻火、镇肝熄风, 以千金龙胆汤加减;痰火扰心、肝风内动型, 治宜涤痰清心、凉肝熄风, 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外感风邪、引动肝风型, 治宜疏风宣肺、平肝熄风, 以桑菊饮加赤芍药、钩藤、僵蚕、全蝎、生龙齿等。虚证分3型:肝肾阴虚、风阳内扰型, 治宜滋水涵木、柔肝熄风, 以杞菊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肺肾阴虚、虚风内动型, 治宜滋养肺肾、熄风止痉, 以百合固金汤加减;脾虚肝旺、木火刑金型, 治宜培土生金、抑木熄风, 以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天麻、全蝎、僵蚕等。焦敏等[14]提出临证应治随“风变”、治随“时变”、治随“体变”, 分为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痰热风扰、食滞挟风4型, 分别以六味地黄汤、芍药甘草汤、羚角钩藤汤、保和丸加味治疗。李宜瑞[5]常巧用经典名方, 辨证分为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型, 脾虚失运、痰浊阻窍型及痰火扰心型3型, 分别治以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加减。史英杰[12]以涤痰汤去补益之人参加涤痰化瘀通络之郁金、天竺黄、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归尾、赤芍、生白芍等为基本方, 临床分3型辨治。肾虚肝旺型加益智仁、桑椹子、枸杞子、女贞子、龟板、生地、熟地、桑寄生、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钩藤以益肾健脑、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脾虚痰湿型加生薏苡仁、白术、茯苓、白豆蔻、杏仁、厚朴以健脾祛湿化痰;肝郁化火型, 加栀子、黄连、磁石、茯神、柴胡以疏肝解郁化火。朱生全[15]分3型辨治:肝阳上亢型治以清心泻火、平肝熄风, 药用柴胡、白芍、石决明、淡竹叶、龙胆草、天麻、全蝎、葛根、蝉衣、防风、射干、甘草;脾虚肝旺型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药用陈皮、茯苓、胆南星、白扁豆、柴胡、石决明、白芍、天麻、钩藤、牡蛎、射干、菊花、甘草;肾虚肝亢型治以滋阴补肾、柔肝熄风, 药用山萸肉、丹皮、生地、知母、茯苓、柴胡、白芍、石决明、枸杞、僵蚕、龙骨、牡蛎、甘草。张凤春等[16]采用疏肝健脾调肺、熄风化痰止痉的抽动灵冲剂治疗60例, 药用全蝎、天麻、钩藤、白芍、党参、菖蒲、生龙牡、僵蚕、郁金、白术、炙甘草等组成, 痊愈5例, 显效19例, 好转2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6.67%。
2.3 专病专方
朱先康等[17]自拟定抽颗粒平肝熄风, 组方:胆南星6g, 郁金10g, 菖蒲10g, 远志6g, 天麻10g, 柴胡6g, 钩藤10g, 菊花5g, 白芍10g, 生地10g, 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0.0%。李安源等[18]以养肝柔肝、熄风止痉为法则, 拟宁动颗粒, 组方:党参、麦冬、白芍、龙骨、牡蛎、地龙、甘草等, 近期疗效总有效率83.3%, 远期疗效总有效率73.3%。王红雨[19]拟文静汤养阴平肝熄风, 组方:白芍15g, 玄参、天冬、天麻、黄连、钩藤 (后下) 各10g, 生龙骨 (先煎) 、珍珠母 (先煎) 各20g, 僵蚕12g, 川楝子、柴胡各6g, 炙甘草3g, 有效率93.75%。张骠等[20]以滋肾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 组方静安口服液:生地黄12g, 白芍9g, 制僵蚕9g, 天麻9g, 钩藤6g, 郁金9g, 地龙9g, 全蝎3g, 有效率90%。孙学锐等[21]用温胆汤加味治疗, 组方:陈皮10g, 半夏15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枳实3g, 竹茹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青礞石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天竺黄10g, 钩藤10g, 全蝎3g, 有效率91.67%。张帆等[22]以培土生金抑木法治疗, 组方:党参15g, 茯苓10g, 白术 (或苍术) 10g, 陈皮10g, 法半夏6g, 制南星6g, 天麻6g, 夏枯草10g, 全蝎3g (研末冲服) , 僵蚕10g, 珍珠母30g, 远志6g, 有效率96.6%。丁丽君[23]拟健儿聪脑汤滋阴补肾、健脾柔肝, 组方:制首乌10g, 桑椹子10g, 杭芍30g, 菖蒲8g, 远志8g, 茯苓10g, 焦三仙各8g, 人工牛黄 (冲服) 1g, 天麻6g, 临床观察收到较好疗效。
3实验研究
朱晓燕等[24]拟方脑清灵汤 (组方:龙骨、牡蛎、全蝎、僵蚕、钩藤等) 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动物实验证实该方对抽动动物模型有治疗作用, 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纹状体中DA、NE、5-HT的含量, 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代谢达到治疗作用。韩新民等[25]研究证实定抽颗粒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运动行为和刻板行为, 并能降低抽动小鼠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李安源等[26]研究发现宁动颗粒能降低脑内DA含量, 有镇静及助睡眠作用。周亚兵[27]、张欣等[28]证实祛风止动方 (组方:辛夷10g、天麻10g、全蝎5g、钩藤10g、伸筋草10g) 能明显改善小鼠抽动行为和爬行距离, 能上调动物模型脑组织多巴胺D2受体mRNA表达, 用于治疗抽动障碍有效, 并对小鼠进行为期6个月的慢性毒性试验, 显示该方对小鼠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以及各重要脏器的组织学结构均无不良影响, 提示本方无明显慢性毒性反应。肖光华等[29]将抽动障碍辨证分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型, 兼气郁化火型, 兼脾虚痰聚型, 兼阴虚风动型, 采用化学荧光法测定患儿血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发现各证型间血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有明显差异, 尤以兼气郁化火型水平最高。
4述评与展望
篇9:小儿哮喘的中医保健
内因作用于外因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息,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唇口青紫为特征。多数患儿经治疗与调护,生长发育成熟后能逐渐康复。
哮喘小儿常有家族史、婴儿期湿疹、过敏性鼻炎病史,形成肺脾肾不足体质,导致人体水液敷布、排泄失常,聚液为痰饮,伏于肺,这是酿成哮喘的基础,也是其内因。哮喘的发作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外邪引动体内的伏痰而发。感受外邪,以风寒、风热为多,或吸入花粉、油漆等异常气味,接触尘螨、绒毛等异物,嗜食海鲜鱼虾等发物,也都能刺激机体,触动伏痰,阻于气道,而诱发哮喘。
西药不宜长期服用
西医学中哮喘包括儿童哮喘和咳嗽异变性哮喘,前者是以喘息和哮鸣音为主要特征,后者又称为过敏性咳嗽,以慢性咳嗽为主或唯一临床表现,无明显哮喘音。临床上,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经常使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吸入剂、β2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能药物和氨茶碱。但是这些药物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使小儿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不能长期服用。
护理得当是关键
因哮喘的发病机理为自身肺脾肾气虚加上外界环境刺激,所以与日常的调护有密切关系,只要护理得当,就能让孩子远离哮喘,恢复健康。下面就介绍几种哮喘的日常调护方法,这些对于小儿慢性咳嗽也同样适用。
一、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安全无副作用,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家长们了解和学习,作为日常保健,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会有很大的帮助。治疗哮喘的原则为化痰降气平喘。
具体操作方法:1.清肺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无名指末节指端直推向指尖处,约100次;2.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旋推,约300次;3.按揉天突:用中指螺纹面着力,在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按揉,约200次;4.揉膻中:用中指端着力,在小儿胸骨正中,两乳连线中点作揉法,约50次;5.揉乳根、乳旁穴:用食、中指端着力,分别在小儿乳下2分处,及乳旁2分处作揉法,约50次;6.搓胁:用双掌在小儿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动,约50次;7.揉关元:用掌跟在小儿脐下3寸关元穴部揉动,3~5分钟;8.捏脊: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沿患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3~5次;9.揉肺俞:中指揉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约300次。
寒喘者,加补肺经、推三关、擦膻中、按风池、擦肺俞。热喘者,加清大肠、 推六腑、推膻中。
二、中药治疗
对于寒性哮喘者,可用小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芍药6g、甘草3g、干姜3g、细辛3g、半夏6g、五味子3g。日服2次,每日1剂;对于热性哮喘者,可用麻杏石甘汤——麻黄6g、杏仁6g、石膏6g、甘草3g。日服2次,每日1剂。
药物治疗宜慎重,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治疗不当。
三、食疗
防治本病应择取补肺、健脾、培肾的食物,如杏仁、核桃仁、罗汉果、豆腐、枸杞子、茯苓、动物肺等。此外,饮食要清淡,可选择猪瘦肉、鸡蛋、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修复因哮喘而受到损害的肺泡,并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可参考以下食谱:1.热性哮喘:冰糖蜜西瓜——将西瓜洗净切下蒂部作盖,用汤匙挖去少量瓜瓤,将冰糖略砸碎,与蜂蜜同装入西瓜内,加盖。置大腕内,隔水蒸1小时后取出。吃瓜内糖水,每天1个,连吃7天。此方于冬天应用时也可用冬瓜,将冬瓜瓤籽掏除干净(用香瓜代替西瓜也可),制作方法同上,效果基本相同。2.寒性哮喘:生姜海带根糖浆——将海带根、生姜分别洗净,切丝,同入锅,加水2碗,煮沸30分钟,再将红糖加入,熬至汤浓(约1碗)。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开水送服,10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四、推拿保健操
该推拿保健操能健脾保肺,可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该保健操很容易掌握,不懂医学的家长一样可以学会。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旋推,200~500次;2.摩囟门:用单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在囟门处轻轻抚摩,可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进行,约100次;3.分推八道:沿1-2、2-3、3-4、4-5肋间隙分推,两侧各4道,各50次;4.揉膻中:用中指端着力,在小儿胸骨正中,两乳连线中点作揉法,约100次;5.揉手足心各50次 ;6.拿肩井:以拇指与四指相对,拇指至于肩井穴,连续进行拿法,拿3次。一般在清晨进行,每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也可用于易感冒咳嗽的小儿。
总之,小儿哮喘、咳嗽的发生与平时疏于防治与保健有很大关系。首先家长要注意孩子衣着加减,以防外感诱发,其次也要从饮食改善,少食辛辣香燥及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内伤乳食,未愈之前忌食过咸过酸的食物。家长有时间应多了解学习一些小儿的日常保健推拿,使小儿体质强壮起来,自然会远离疾病的痛苦。
篇10: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
食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疗由食养发展而来。食养起源于远古时期,火的使用为食养创造了条件。陶器的发明和酒的出现为食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烹饪的出现直接催生了食养萌芽。食疗是中医的瑰宝,是我们古代医疗实践者们智慧的结晶。食疗在我国的使用和推广少说也有三千年的历史,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疗和功能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古代的食疗理法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无疑将对现代食疗事业的发展和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以下是一篇中医食疗与保健论文,希望能帮助你进行该方面论文的写作。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总结应用现状。方法:选择2月-2月某院中医科行保健咨询者共计56例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同数量年龄,性别比例相似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行科学化饮食,以此为基础,保健组行中医食疗上述食谱每天食用1次,半年后调查受试者干预前后血压,血脂血糖异常人数。结果:观察组总不良指标率为7.14%,对照组总不良指标率为26.79%.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变早期或者痊愈末期,进行辨证施膳,可达到以食疗疾,药攻食补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食疗;中医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食疗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食物配合药物,以食物之力助药威,实施养生保健。中医食疗可以被称之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有资料显示,被验证为有效的药食秘方约为30万个,中医食疗被医学界誉为“药理学原始资料”其不但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且也为生命科学的进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月-202月中医科行保健咨询者共计56例为研究对象,在此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区间为21.3-62.4岁,平均年龄为(35.6±1.8)岁。从咨询者体质分型上来讲,详细为:阳虚15例,阴虚13例,痰湿10例,气虚18例。另取同期同数量年龄,性别比例相似的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科学化饮食,以此为基础,保健组行中医食疗,阳虚体质者在日常食谱中增加当归生姜羊肉汤,材料为:羊肉,生姜,当归,料酒,食盐,旺火将羊肉焯熟后,放入其余材料,文火慢炖。阴虚体质者加食蜂蜜蒸百合:将蜂蜜和百合拌匀,上屉蒸软,含食,片刻嚼服。痰湿体质者使用冬瓜山药汤:将冬瓜与山药放入锅内文火慢炖,经调味后可食用。气虚者食用山药粥:山药与大米共同烹煮,煮熟即成。
1.3观察标准:上述食谱每天食用1次,半年后调查受试者干预前后血压,血脂血糖异常人数。
1.4统计学原理: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脂异常者1例,血压异常者3例,无血糖异常情况,总不良指标率为7.14%,对照组血脂异常者8例,血压异常者5例,血糖异常者2例,总不良指标率为26.79%,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中医食疗理论。
(1)食药合一:食药一体观涵盖药食同功,同理和同源。所谓同功,主要指的是食物除了具备营养价值外,也具备药用价值,例如酸性药物或者食品会先进入肝脏,对其发挥相关影响和作用。同源指的是:食物和药物都来自大自然,食物即可果腹,也可治疗疾病,医药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药食同理则指的是食疗和药物疗法使用方式相同。
(2)天人相应:《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为有机联系整体,人的一切活动和自然存在密切关联性,大自然的变化对于人的生理病理活动存在相应影响。由此能够看出,人类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实施保健。
(3)辨证施膳。中医的诊断方式为:望闻问切。将疾病病因,病机经络变化等最为基础性理论,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全面判断症候种类,结合具体结果,实施相关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将来院咨询者依照体质进行分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合适膳食,半年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指标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在根本上证明,使用中医膳食,能够全面增强患者体质,降低不良指标率。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其为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黄帝内经》在对辨证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必须辨别其为阳症还是阴症,表位属表还是属里。疾病的温寒性差异,谨慎施药,进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4)药攻食补:药物性味存在偏差,且多具备毒性,作用刚烈,通常用于攻邪。食物性味偏小,无毒副作用。通常用来补气,强壮身体。虽说上文提及“药食一体”但从细节上来讲,两者依然存在差异。所谓邪气,主要指的是一些致病因素,比如,细菌,高温等。正气也被称之为精气。主要指的是人体各种精华物质和机能活动与自我调节能力。
3.2中医食疗的相关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以往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发展,当前人们的主流意识为“崇上绿色,回归自然”,这种观念已经被当前多数国家作为研究重点。使用天然化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对疾病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保健的一个发展趋势,并在临床治疗中突显出优势。
(1)种类齐全:《本草纲目》记载药物共计1892种,在此其中常用食物或者药物就达到了518种。在该论典内,着重论述了亦药亦食的药膳种类,且内容相当丰富,结合食疗的最终目的,烹调手法。在继承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制作方式多种多样。按照治疗作用来分,主要包含美容,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等。
(2)辨证施食,以食疗疾:食疗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施膳还是配伍,均以中医药学为基础。有学者认为,只有在“三因”制宜为原则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辨证配膳,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食疗效果,进而体现出中医特色。这里所谓的三因制宜,主要指的是结合患者地利,天时,和疾病具体情况,使用适合的治疗方式,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被看做食疗原则。疾病分阴阳虚实寒热,饮食也存在上述特征,如果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内容加以全面区分,则会家只能怪话只能和病情。张仲景所述《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在辨证施膳过程中强化饮食禁忌的必要性。在进行实际临床治疗的时候,诊治对象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病症特征,饮食治疗法适合发病早期或即将痊愈时,在这些阶段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存在体质偏颇现象,因此在中医理论中,上述时间段为辨证施膳的黄金时间。综上所述,在病变早期或者痊愈末期,进行辨证施膳,可达到以食疗疾,药攻食补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会梅,徐桂华,王丹文。中医食疗的理论与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04:69-71.
篇11:儿童中医保健
主讲人:袁霞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一 6、12月龄——按摩腹部和捏脊
1.摩腹
⑴位置:腹部(图1)。
⑵操作: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⑴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图2)。
⑵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二 18、24月龄——按揉迎香、足三里穴
1.按揉足三里
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⑵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⑶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2.按揉迎香穴
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⑵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⑶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图1 图2 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三 30、36月龄——按揉四神聪穴
⑴位置: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⑵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⑶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症通常是指单纯性肥胖症,由于饮食因素所致,即摄入大于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的范围,与活动过少和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单纯性肥胖症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减肥:
⑴限制饮食:使摄入的能量低于身体消耗的能量,从而消耗体内积聚的脂肪以达到减肥的目的,但减少食量不能太快,在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食物的体积应尽可能大,以产生饱感。但注意饮食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不能减少,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食物中多一些蔬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
物,平时应限制吃零食及甜食。
⑵加强运动:肥胖与缺少运动有一定关系,运动能使能量消耗增多,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往往减肥效果更佳。肥胖儿常因运动时气短,动作笨拙而不愿锻炼,所以开始活动量少一些,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宜采用一些既促进能量消耗,以容易坚持的运动项目,如早晨跑步、散步、踢球等,家长同孩子一起锻炼常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运动能促进肌肉的发育,保持充沛体力,改变孩子平时少动的习惯。
⑶心理治疗: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自己了解肥胖对身体的坏处,使之自觉地控制饮食,参加体育锻炼。要改变孩子因肥胖而产生的孤僻怕羞的心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定期测量体重,体重下降时要给一定的奖励,激发其信心。
怎样预防佝偻病:
1、孕母及乳母应多晒太阳,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添加维生素D和钙制剂。
篇12:儿童中医保健手册1
我们将0~18岁的孩子按照年龄不同分为7个时期,即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断脐,40周(280天);新生儿期——从分娩断脐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从出生后满28天至1周岁;幼儿期——从1周岁至3周岁;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亦称学龄前期;儿童期——7周岁到12周岁,亦称学龄期;青春期——女孩12周岁至18周岁、男孩13周岁至18周岁。本规范服务的对象是0~36个月婴幼儿(即3周岁内),涵盖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儿童。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第二步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第三步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见图1
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
一、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或过食生冷之品。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具体操作方法
1、摩腹
(1)位置:全腹。小儿常用保健穴位。(2)操作:操作时患儿呈仰卧位,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裸露患儿腹部(注意保暖),该穴常用掌摩法操作,故称摩腹。操作者右肩放松,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下,以掌心贴于患儿脐,或大小鱼际掌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使操作者手掌的前掌鱼际和掌根贴于脐周(图
2、图3)。操作者以右肩肘为支点作小幅度旋转带动腕掌做有规律的环形摩动。儿童大便干燥摩腹时向顺时针方向,大便稀摩腹时向逆时针方面摩动,一般以顺时针为泻法,逆时针为补法。每次操作3~5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患儿呈俯卧位,裸露背、腰、臀部,操作者立于患儿左侧,双肩放松,双前臂背侧向上,两臂桡侧相向,双手掌心向下,指掌关节呈半握拳状,双手拇指伸直,食中两指并拢、指关节约屈曲,并与双拇指指腹相对,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屈曲,置于掌面(图4)。操作者操作时双手拇指指腹桡侧缘抵住患儿尾骶部正中线两侧皮肤(图5),同时向前上方推挤,食中两指指腹挪按患儿两侧皮肤向后,双手同时用力捏起患儿的皮肤,然后双手交替,自下而上,捻动所捏起的皮肤,边捏边向前推进(图6)。操作者每捻动皮肤3次,则用双腕之力“重提”手法上提所捏皮肤,配合提捏动作的完成,此法称为“捏三提一法”。此法可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加强疗效。操作者从尾椎两侧一直沿脊捏捻到大椎穴两侧止为捏1遍,又称捏脊法。一般从第2遍开始配合提捏动作。一般捏4~6遍即可。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3、按揉足三里穴(1)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同身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图7)。
(2)操作:操作者用双手拇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约按揉200次。
(3)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4、按揉迎香穴
(1)位置:在双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图8)。
(2)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5、按揉四神聪穴
(1)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图9)。
(2)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3)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3、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效果。
4、手法应轻盈柔和,力度适宜,争取小儿配合。
5、患儿推拿前最好先排便,取适宜和舒适的体位,不宜过饱或过饥。
6、推拿场所应选择避风避强光的地方;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7、有出血性疾病或推拿局部皮肤有破损、骨折时,不宜推拿按揉。
篇13:儿童保健的中医方法
1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小儿体质学说从中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卤经》就有提及, 历代都有自己不同观点, 王徐静将其总结起来归纳为“纯阳”、“稚阴稚阳”、“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四个学说。
1.1 纯阳学说
《颅卤经》提到:“凡孩子3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纯阳学说由此诞生, 并且历代医家将其完善, 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叶天士的《幼科要略》中都有相关论述。所谓“纯阳”学说, 其实表述的是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气旺盛的特点, 只有阳气旺盛, 小儿的生命活动才能迅速, 反之亦然, 故而说小儿阳气易过剩, 则患的病容易以热、火等阳气偏盛的疾病为主, 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偏寒凉[4,5,6]。
1.2 稚阴稚阳学说
这种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顺逆肥瘦》:“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后世张景岳又指出小儿的特点“元气未充”“真阴未足”, 就是说小儿的体质是气血精津液都未充足的状态, 生理条件处于生长发育未完善的条件下, 特征是以不足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一步一步成熟, 所以治疗方面应该以温补为主, 提高小儿的素质, 这样就提高了小儿的抗病能力[7,8]。
1.3 少阳学说
此学说是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的, 其理论综合了元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认为小儿的身体即有蓬勃发展的特征, 又有各种生理功能发展不完善的特征, 好像初春阳气初生未壮之态, 故而称为少阳学说[9,10,11]。这种理论是在上面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即看到了小儿阶段是人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特点, 又看到了小儿脏腑功能不完善, 处于易感疾病阶段的特点, 更加全面的体现了小儿体质。
1.4 五脏有余不足学说
这种学说由宋代钱乙开创, 万全进行发展总结, 归纳为“三有余, 四不足”, 即五脏之中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肾常虚, 以及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这种学说不是从整体上看待小儿体质, 而是精细的分析了小儿五脏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 从而进行调整治疗[12,13,14,15]。
以上四种学说, 都是以整个阶段为目标探索小儿整体上的体质, 没有以个体差异性为目标详细划分小儿体质, 进而对不同体质的小儿进行相应的保健。而这一方面正是现代体质学说的研究方向。
2 近代对小儿体质的划分
2.1 根据阴阳气血盛衰划分
臧爽以中医的望闻问切综合诊断方法对225名健康的足月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 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及阴阳平和型。其中阳盛质15%, 觉醒度高、食欲旺盛;阴盛质5.8%, 安静、嗜睡、食欲一般;其余未阴阳平和型78.2%。以此说明小儿体质与先天因素有直接关系。陈立崔等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以四诊合参为小儿体质分类的原则, 把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盛质6种类型, 并且以此为依据, 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相对应体质的小儿适宜的饮食调养方案[16,17]。
2.2 根据脏腑划分
高春梅等[18]对120例1~3 d的健康新生儿进行详细观察, 以望诊为主要观察手段, 运用中医脏腑理论, 将新生儿归纳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胎热质7种体质。并且提出新生儿的体质是由父母体质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曹务莲[19]对0~3岁婴幼儿提出小儿体质科分为平和质和偏颇质两种体质, 偏颇质中又可以分为热体和寒体两类, 并以此为依据, 编制了相关量表, 对婴儿中医体质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岑丽君[20]对3~12岁小儿共计732例进行四诊观察, 依据脏腑理论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五种体质。
2.3 根据年龄划分
有学者认为小儿体质应该以不同的生理过程进行划分, 不同的生理过程小儿的体质状态是不同的, 每个阶段其体质、功能、心理各种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不能一概而论。
2.4 综合分类
张传志[21]综合应用中医辨证, 结合小儿生理特点, 以望诊得到的内容为基本依据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俞培英[22]结合阴阳气血理论与五脏禀赋将小儿体质划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特异质五类。罗凌等[23]结合小儿体质特征与阴阳五行理论, 并且对1061例小儿进行观察, 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不均衡两类, 不均衡中又以脏腑情况分为肺脾质、脾肾质两个类型, 每种类型中以阴阳多少又分为Ⅰ型、Ⅱ型。何君妮[24]认为应该分为生机旺盛质、脾虚质、积滞质、热滞质、湿滞质、心火偏旺质、异禀质等7种体质。戴兴芳[25]将小儿分为平常质、虚寒质、燥热质、痰湿质、瘀郁质5种类型。臧爽等[13]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与偏颇质。康立媛[17]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4类。陈志玮[26]根据小儿的望诊表现以及临床易患病情况将小儿分为平和质、阳热质、痰湿质和不足质4种体质。
3 小儿不同体质的保健
3.1 不同体质的发病倾向及其转归
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疾病有相关影响。陈彤颖等[27]对哮喘患儿共计100例进行体质相关分析, 发现患儿体质均为不均衡质。张玉琼等[28]对2014例易发生感冒的小儿进行调查发现, 病理体质远高于正常体质, 且最多见阴虚体质。总之, 从研究中发现, 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易患疾病。同时, 不同体质的小儿疾病的症候、转归也不尽相同。比如感受湿邪, 正常体质表现为湿, 阳盛的小儿可能会表现为湿热, 阴盛的小儿可能表现而寒湿。故此可见小儿体质对小儿疾病的发展、转归都有影响。
3.2 不同体质小儿的调理与保健
小儿体质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来源于父母体质以及怀孕期间受到的影响。所以调理母体对小儿后天禀赋的影响有很大作用。陈彤颖等[29]同时认为妇女妊娠后服用健脾益肾的药物, 可以让小儿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调整孕母的体质, 从而达到纠正小儿先天偏颇的身体素质。小儿受后天因素影响导致的体质偏颇也可以后天调养, 比如饮食疗法。曹务莲[19]由此提出了小儿不同体质与营养保健之间的关系。苏桂冬[30]认为小儿哮喘的治疗重在体质的调整, 以脾肺为主, 通畅三焦, 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方剂, 比如以虚寒体质为主的患儿使用玉屏风散何桂枝汤会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而痰湿体质的患儿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的疗效为佳。
综上所述, 小儿中医体质的讨论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论述, 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小儿体质对小儿疾病以及身体情况的影响。近代医家对古代理论继承发扬, 发展处小儿体质学说。通过对小儿体质的判别, 可以对小儿易患疾病有提前认识, 做到“未病先防”, 调整改善小儿体质, 减少其患病几率。但是因为小儿的个体差异性大,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为儿童保健的临床工作带来不便, 这需要临床工作者继续努力, 推出更加合理简便的小儿体质分类方法, 以便更好的指导小儿疾病预防、治疗的临床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有关小儿中医体质与儿童保健文献的整理, 对小儿体质的古今相关学说进行了归纳整理, 分析了小儿体质学说对儿童保健的临床意义, 阐述了针对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的小儿疾病应该根据其先天、后天因素对症治疗。采取不同保健方案的理论, 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疾病预防、治疗的临床工作。
篇14: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条件日益改善,如何养生保健成为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仍有些人在养生保健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养生保健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数千年来,中华养生文化秉承《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华养生文化始终把人置身于天地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这种与天地协调一致,和谐共存的理念才使中华养生文化久盛不衰,源远流长。
养生就是养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就是人体的太阳。把人体中的生命托起来,他就能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常久的健康。任何人,只要注意时时呵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百病不侵,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充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由于传统的中医知识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虚弱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和表现。一般来讲,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衰弱或受损。
1、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类似于亚健康状态;或面色熏黑(肾气不固以致外露之故,很危险)
2、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容易感冒(阳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故);或喜喝热茶、热汤,腰背部有督脉阳气不升)。
3、食欲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容易拉肚子(脾胃有赖于先天肾阳之温熙,方能蒸化水谷。阳衰,肾火不升脾土,以致不健运之故)。
4、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大多为脾胃两虚)。或劳累后体力恢复困难,受伤后愈合慢(阳气功能之一表现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青少年及儿童一般阳气充足,所以体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很快)。
5、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或容易出汗,夜间多尿(阳衰、阳失统摄之故)。
6、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或肤色灰暗;男性阳痿,早泄等。
7、腰部酸痛,周转不灵,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等(脾肾两虚之故)
以上是阴盛阳衰的表现,总根源就是阳气虚弱。时至今日,上述症状不再专属久病体衰之人,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具有以上部分症状。可以说:阳气虚弱是现代多数人的通病。凡阳气虚弱明显者,一定要注意调养身体,否则接下来就可以得大病。
《黄帝内经》把预防疾病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创立了养生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忘井,斗而铸锥。不疑晚乎”。大意是说聪明人不会等到疾病已经产生了才去治疗,而主张未病先防,这好比治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战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而要治于未乱之先。假使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想到才去治疗,等到战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这就好比一个人口渴了才想去钻井。战斗开始了才想到铸造武器,这不是太晚了吗?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和现代“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无疑是一致的。
从平衡论我们知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在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上,卫外者也”。也就是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如果阳气不固密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就会短命,治病和养生的真谛就是激发,护住阳气。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身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会得病,这是统摄所有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体正常生理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人身阳气(命门真火)亦称真阳、元阳、元气、龙雷之火,由这些称谓便知它是人体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无它便无生命可言。故古人认为:一切阴(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精血津液)皆是静的,谓之“死阴”;唯独阳(命门真火)是灵动活泼的,阳气一绝,生命便告终结,剩下的之是一个躯壳而已(故人的寿命称为阳寿)。
以上浅谈了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既然阳气如此重要,如何保健养生,才能使阳气旺盛呢?
筆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几十年,在康复一些慢性疑难杂证,康复亚健康状态方面总结了许多经验,浅谈如下:
1、远离伤阳的行为:空调普及,抗生素滥用,啤酒饮料冰镇,夜市狂食等。
2、注重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3、有病看中医:可以多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刮沙等传统疗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