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 领域

国外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国外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他们超前的发展观念和高人一筹的信息技术优势,结合松散型的、开放的狱政管理模式,建成一座座文明、发达、高科技的现代化监狱。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为防止钥匙被带出或带入监狱,在监狱的进出口处装上RFS1800读出器,读卡器内带有继电器,可以用继电器来驱动一个报警器(喇叭),这样当钥匙串被带进监狱时,读卡器读到钥匙串上的感应卡后便会发出报警声。在监狱进口安装读卡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钥匙被带出监狱被坏人复制后重新又带进监狱,以逃避监狱管理人员的检查。

篇2:国外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大多数西方国家幅员较小,其运输组织方式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俄罗斯、法国、北美洲幅员比较辽阔,在铁路运输组织上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年来,他们在铁路运输组织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 俄罗斯优质运输服务系统

优质运输服务系统(CΦTO)是俄罗斯铁路创建的交通部下属市场营销公司化企业。该机构主要负责解决在制定和执行货物运输合同过程中与用户相关的所有问题。CΦTO由优质运输服务总中心和17个铁路局运输服务中心组成。它们与货主之间的联系,通过车站及办事机构完成,目前已经设置了400多个货运代办处。

1998年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营,采用优质运输服务综合自动化系统(AKCΦTO)作为铁路局服务中心。AKCΦTO能够自动收集和处理货物运输的要车申请,实时监督运输计划的执行和统计运费收入,并对货物运输市场营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现在,俄罗斯铁路的货运有关文件、票据传送过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只需几分钟即可传送到铁路局、CΦTO发站和到站的货运代办处,取代了原来要用电报传送的几个小时。1.2 法国货物运输集中管理系统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在70年代建立的货物运输集中管理系统(GCTM),其综合了商务管理、机车车辆运用管理、财务核算和统计等功能。在GCTM的基础上,SNCF 开发了3个新的货运管理信息系统。一是新型货车运行管理系统,1989年投入运用,用于制定统一运输计划和安排运输方式,如长期货运、特快货运及快速货运等。二是货运商务作业和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有关货运文件和合同的准备、运费计算、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的处理及货运信息的发送,是铁路与货主间商业信息交流的桥梁,1990 年起在法国推广应用。三是货车维修管理系统,主要由货车技术管理数据库构成,用于确定货车未来检修的理论日期,可为货车检修等部门迅速提供完整可靠、有助于检修决策的信息,降低货车检修费用。1993年SNCF 开发了货运现状信息系统,用于监督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以便货主和铁路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危险货物的发送和到达情况。1.3 北美铁路集中式用户服务中心

计算机技术在北美铁路运输中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可实时了解每批货物、每辆货车、每台机车的地点及状态,这不仅方便用户查询,而且对货物运输中发生的意外情况能及时予以解决。在北美,许多铁路运输公司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或准备采用集中形式的用户服务中心。用户服务中心设有行政管理和运输控制中心等部门。其中运输控制中心为主要职能机构,包括用户信息处理、车辆运用、货物运费清算3个部分,它将用户请求处理、货物运输计划安排、车辆调配、列车编组计划制定、列车运行径路的选择等一些运输技术问题的处理与决策集中于一体,通过运输控制中心和运输现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用户在办理货物承运时,可知道货物的发到日期,再加上在26秒内即可应答用户呼叫的高服务水平,提高了铁路信誉,增加了铁路运量。比较具代表性的是货运管理和咨询公司(FMAC),它的一个主要系统是顾客货运单软件系统,可以处理来自加拿大和美国任何地方的货运业务。任何时候,货主只要具备网络条件,FMAC就能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路径、费率等,并且安排货物的装运、发货及追踪作业。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各国都致力于把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用计算机统一管理起来,构成一个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运输计划管理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运营。2 国外铁路货运信息化发展特点分析

2.1 构建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全程运输服务

客户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对铁路货运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客户服务中心成为铁路货运公司面向客户的窗口,实现了货运组织方式由分散受理向集中受理的转变及货运营销与货运生产的分离,通过便捷的服务方式、实时的服务响应、多样的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全程运输服务,提高了铁路货运服务质量及铁路运输企业管理水平。

德国铁路货运公司根据物流学理论,利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创建了杜伊斯堡客户服务中心,并于2001年6月正式投入运用。客户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运单处理和SAP管理软件等,方便客户随时办理货运业务,为客户提供包括预订货车、订单受理、运输信息查询、接受客户投诉、货物损失理赔、运费结算,以及客户管理、联运管理、国际运输管理等服务项目。设立之初,客户服务中心内设客户服务、运力配置、数据处理、信息交换、商务、财务、人事7个部门。2001年通过客户服务中心接受订单16万份,预订车辆350万辆。2.2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输生产效率

寻求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已成为铁路运输企业改善货物运输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对铁路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精确控制,使人员大量减少,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EDI无论作为信息交换还是用于内部管理,已成为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主要工具。目前,加拿大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已实现与各有关单位的数据交换。各铁路公司之间及其与收发货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也都是通过EDI完成的。另外,加拿大CN铁路公司,针对客货营销与成本控制的客货营销服务系统,整合了车站、列车、货票、运行图、收入等业务信息系统,使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货运托运及清算业务由开始在2 000多个车站进行逐步集中到1个中心进行处理。系统运行12年,机车、车辆分别节省20%和25%,换算周转量增加25%,现在每公里铁路平均仅1名员工,大大提升了运输生产效率[3]。2.3 积极推行电子货票,加强运输过程管理

为了在运营管理中充分利用货票信息,同时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各大铁路公司都积极开发使用电子货票。

2002年8月5日以来,德国铁路货运公司开始实行电子运单,取消传真打印的运单(危险货物、军事运输保留)。在跨境运输方面,与周边国家货物列车信息已实现数据交换,不再需要在边境站根据运单人工输入数据,极大地减少成本和运输时间。

俄罗斯铁路货物运输系统在继DISPARK系统、DISCON系统之后,引入ETRAN系统,开始使用电子运输票据掌握和组织货物运输。由俄罗斯铁路17个铁路局提供的强大、高度可信赖的数据交换平台,可满足货物运输的商务运作和日常操作。2.4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货运营销渠道

篇3:国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启示

一、教育政策中的特殊教育信息化

2003年在日内瓦和2005年在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的宣言指出,峰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知识,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可见,使信息技术惠及所有人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 I TE)—直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设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通过开展研究、组织会议与进行培训等方式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IITE在由多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专家会议的基础上,于2001年详细制定并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该报告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信息通信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在组织多次国际专家会议和国际培训研讨会之后,IITE又于2006年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教程介绍了该领域最好的国际经验。这有助于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方面获得知识和发展实用技能。

1 999年,欧盟启动了“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总结目前各国特殊教育中涉及的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关信息;②确定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关键主题;③确定一些对其他国家的教师和专业人士有用的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实践的参考资料。

此外,美国、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下,制定了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开发相关资源,并且开展了教师培训等工作。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且把信息化作为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二、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了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1.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在文件中阐述,尽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信息通信技术的补偿作用。信息通信技术有助于提高残障学生控制环境、根据经验做出选择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有益于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2)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导作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有不同教育需要的残障学生提供了各种新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因此,信息技术将会缩小学生间的差别,也将成为全纳教育有价值的资源。(3)信息通信技术的交流作用。辅助设备和软件能够满足那些有具体交往困难的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与别人的交往成为可能,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展示能力。

2. 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提出了特殊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主要步骤:(1)提供恰当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符合可用性、可获取性、灵活性、可支付性和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2)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循环培训特殊教育中的专家,满足专业教师卓越工作(包括特殊需要教师的卓越工作)的质量标准,达到教师卓越工作的技术标准;(3)根据残障学生特殊需要,修改所有课程的组成部分(包括创生内容的方法以及评估学生进步的方法)。

三、辅助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1. 辅助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辅助技术是为帮助有残障和特殊需要的人们克服他们在交流和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而提供的软件和技术。例如,开关控制软件、各类替代性输入输出设备等。一系列的研究已经证明,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并且能够与同伴和教师发展良好的关系。有报告显示,自从有了交流辅助技术,学生对参与社会的期望度提高了。

根据辅助技术所提供的帮助,可以把辅助技术分为以下几类:(1)支持个人精神治疗;(2)支持技术训练;(3)支持对身体修复和矫正;(4)支持个人照顾与保护;(5)支持个人可动性;(6)支持料理家务;(7)支持布置与适应家庭及其他环境;(8)支持交流、搜集信息与做标记;(9)支持搬运物品或货物;(10)支持改善环境的设备;(11)支持娱乐。

2. 有关辅助技术的资源

目前,开发和推广辅助技术的组织和单位很多,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网站:欧盟辅助技术促进协会(http://ww.aaate.net)、澳大利亚康复与辅助技术协会(http://www.arata.org.au)、日本康复机械协会(http://www.resja.org.jp)、北美康复与辅助技术协会(http://www.resna.org)。

四、远程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技术的远程教育迅速得到发展,在特殊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技术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得到应用:(1)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性交流;(2)资源的传输;(3)学习资源的获取。远程技术可以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最为方便的教育。

1.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教育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带来的益处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教育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带来很多特别的益处:(1)不受空间的限制。实体教室变得不再不可或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这给以在家为主的残障学生带来了极大方便。(2)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他们可以在个人方便的时候通过网络聊天室的异步讨论进入“课堂”。(3)消除对指定信息来源(主要是课本)的依赖。学生可以从多方面、不同的形式获得信息,还可以获得更多最新和相关的信息。(4)减少帮助人员。比如,图书馆管理员和其他的帮助人员。(5)增加学习过程中积极活动的机会。比如,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群组讨论。(6)给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容易获取学习资源的方法。比如,专用的辅助技术可以满足他们特殊的需要,能够给残障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他们的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2. 远程教育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遇到的障碍及对策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登录互联网等远程教育资源时,总会遇到很多障碍。不同类型的残障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障碍。例如,对于聋童而言,互联网上有时缺少替代语音媒体的其他信息;视力损伤的儿童会遇到不清晰或者有干扰的界面、过小尺寸的图片与文本等。此外,导航系统混乱也对所有的学生使用远程技术造成阻碍。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一定的标准。目前,广为接受的是由World Wild Web Consortium (W3C)所颁布的标准。1999年,W3C公布了网页内容无障碍获取准则(WCAG)。WCAG为网页设计者获得最广泛的受众(包括残障人士)提供了准则。WCAG 1.0提出了14条网页内容无障碍获取准则:(1)为网页的音频和视频提供相应的可替代信息;(2)不仅仅依靠色彩;(3)合理使用标记语言和样式表;(4)明确自然语言的使用方法;(5)创建呈现形式良好的表格;(6)确保页面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良好呈现;(7)确保“瞬时性”内容呈现的用户的可控性;(8)确保嵌入式用户界面无障碍;(9)设备无关性的页面设计;(10)使用过渡性方案;(11)使用W3C的技术和准则;(12)提供页面内容引导信息;(13)提供清晰的导航;(14)确保文档内容清晰、简单。WCAG适用于各类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学习需要设计的网站,对远程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网络资源

由于特殊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此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很多。笔者根据有关文献整理了一些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网站如下:欧盟特殊教育发展委员会(http://www.europeanagency.org)、特殊教育需要和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全纳网站(http://www.ictadvice.org.u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全纳教育(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互联网上的特殊教育资源(http://www.seriweb.com)、特殊需要机会窗口(http://snow.utoronto.ca)。

六、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信息化状况,结合国际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制定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

若想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划,确保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从而有效地推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2. 加大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社会公平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公民都应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这就需要给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特别的关注。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殊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加复杂的设施。没有基础设施很难谈及信息化的应用。因此,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保证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 开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

面对千差万别的残障人群,提供数量庞大的数字化资源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对象数量较少,很多软件公司不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力量。所以,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数量偏少,质量也偏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各界贡献自己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机制,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大力促进人员培训与课程开发

任何努力都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在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培训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特殊教育对象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努力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特殊教育的品质,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DB/OL].http://www.itu. int/wsis/indexzh.html.

[2]IITE Proje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of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DB/OL].http://www.iite.ru/ iite/activity/projects/projects?id=11,

[3]ICT in SNE[DB/OL].http://www.european-agency. org/site/info/publications/agency/ereports/ docs/10docs/ict_sne_en.doc.

[4]KOTSIK Boris,TOKAREVA Satalia.UNESCO IITE Contribution to e-Inclusion Policy Develop- ment for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DB/OL].http://www.esstt.rnu.tn/ utic/tica2007/sys_files/medias/docs/p14.pdf.

篇4:国外空空导弹发展现状

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但夺取制空权定是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军事大国特别注重飞机和空空导弹的研发。受作战需求与周边环境、技术储备与经费支持的影响,各国的研发速度和技术水平不尽相同,但打赢未来战争、夺取制空权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一、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空空导弹的性能

(一)美国下一代导弹(NGM)

近些年,俄罗斯和中国都致力于研制具有更大射程的新型空空导弹来装备T-50和J-20战斗机,美国的空中优势正面临新一轮挑战。因此美国空军计划研制下一代导弹(NGM)来代替已服役20余年的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和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

美国空军提出了JDRADM“联合双任务制空导弹”计划,这是一种比AIM-120射程更远,又能装入F-22和F-35内部武器舱的空空导弹。该导弹可全向攻击包括固定翼飞机、旋翼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在内的各种高机动空中目标,也可用于打击敌方小型地面防空系统,并承担“高速反辐射导弹”的作战任务,能够应对2020年以后的空中和地面威胁。2008年以来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选择波音公司研发JDRADM计划中一系列新技术:MRROKM(Multi-Role Responsive Ordnance Kill Mechanism)项目在研发可定向爆炸的战斗部,SITES(Seeker Integrated Target Endgame Sensor)项目在研制将导弹制导系统与战斗部引信装置一体化的技术,以及在DRADM-T(Dual Role Air Dominance Missile Technology)项目中研制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同时,波音公司完成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授予的QNT(Quint Networking Technology)合同,设计、研制和验证更可靠的数据链技术。2010年至2011年,美国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正式审查了JDRADM的初始能力报告(ICD),该项目被正式确定为美国的“下一代导弹”(NGM),并进入武器装备方案分析阶段,评价导弹设计方案,估计该导弹的性能、作战效能、作战适宜性用,并将开展导弹控制系统、推进系统、战斗部和引信等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计划在2020年前后开始服役。在此期间,雷神公司、波音公司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分别展示了一些具有“下一代空空导弹”概念的最新导弹模型。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发起了“三类目标终结者(T3)”计划,研发一种能够摧毁高性能飞机、巡航导弹和防空目标的高速远程导弹。T3导弹可内挂于隐身喷气式轰炸机、F-35联合攻击机,或是波音公司的F-15E战斗机,也可外挂于传统的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和无人机。该项目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相比,冲压发动机拥有较高的平均速度,在接近射程末段时其能量损失少,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峰值能量。该导弹具有空空与空面作战模式之间迅速切换能力,其速度、机动性和网络中心战能力将明显改善美国作战飞机的生存能力,并增加每架次摧毁目标的数量和种类。2010年10月25日和2010年11月10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分别授予雷神公司和波音公司各一份价值2130万美元的合同,要求研制T3空射导弹,并研发和应用先进推进系统、多模导引头、数据链、数字化制导与控制以及先进战斗部等新技术。201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有1210万美元用于研究国防部预算文件中的“T3使用空间和作战概念”——启动预先设计研究、风险降低试验以及仿真验证潜在设计。2011年开始启动关键设计研究,并于2013年开展飞行验证。201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继续为T3导弹项目投入研发经费,计划完成针对三类典型目标(战机、巡航导弹、地面防空雷达)的机载发射试验验证。

(二)欧洲“流星”空空导弹(BVRAAM)

“流星”空空导弹是一种以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00km,巡航速度达到4马赫,其不可逃逸区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空对空武器中最大的,同时还具备高毁伤概率,可保持载机的空中优势和生存能力。MBDA公司已经完成了“流星”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机载研制试验任务。从2006年5月至2012年6月,“流星”空空导弹在“鹰狮”战斗机和“狂风”F3战斗机上共完成了21次发射试验。第二阶段关键试验从2009年6月到2012年5月,MBDA公司在阿伯珀斯试验场和赫布里底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制导发射试验。制导发射试验原计划进行6次,但因为有三次失败不得不重做,共计开展9次。在2012年5月最后一次制导发射试验中,“流星”发射采用双向数据链全制导端对端交战。其中在阿伯珀斯试验场完成的3次“流星”导弹的实弹打靶试验中,尽管使用了箔条和主动干扰设备,导弹依然直接命中了靶机。MBDA透露“流星”空空导弹“迎头交战时射程为AIM-120B AMRAAM的3倍,尾追交战时射程为AIM-120B AMRAAM的5倍。

2012年底“流星”导弹已开始与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和欧洲战斗机公司的“台风”战斗机的集成试验。预计导弹集成最早在2015年中期完成, 2018年配装法国空军和海军的“阵风”战斗机并进入服役。“流星”也计划装备F-35联合攻击战斗机。MBDA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关于F-35“闪电Ⅱ”联合攻击战斗机挂载“流星”导弹的一项研究已经于2011年底做出了结论,研究确定F-35战斗机挂载“流星”导弹是可行的。同时MBDA公司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对话,以实现F-35 Block4一体化。

(三)俄罗斯RVV-MD近距空空导弹

RVV-MD近距空空导弹是R-73的最新改进型,采用了双色红外导引头,导引头视场角扩大到±60°。RVV-MD导弹长2.92m,弹径0.17m,翼展0.51m,弹重106kg,有效射程300m—40km,高度范围20m—20km,采用多波段红外寻的制导方式,单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配有8kg杆型战斗部和无线电近炸/主动激光近炸引信,可拦截机动过载高达20g的目标。RVV-MD导弹计划装备T-50第五代新型战斗机,能够摧毁包括F-22“猛禽”隐身战斗机和无人机在内的低雷达反射截面目标,预计2015年开始服役。endprint

(四)俄罗斯RVV-BD远程空空导弹

RVV-BD远程空空导弹是根据前线航空兵未来航空武器装备计划(即PAK-FA计划)研制的装备新一代战斗机的系列新型空空导弹的最后一个型号,由温贝尔设计局研制。该导弹用于攻击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军用运输机、直升机和巡航导弹在内的各种空中目标,在严重电子干扰的情况下能够在陆海上空进行昼夜全向攻击,并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该导弹长4.06m,弹径0.38m,翼展0.72m,其十字形控制舵展为1.02m,采用电动舵机。

在莫斯科航展展出的模型上,该型导弹上面两个控制舵的舵面中间处装有铰链,可使舵面折叠。爆炸破片战斗部质量为60kg,安装了雷达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由于采用了新型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可实现200km的最大射程。在导弹飞行的初始段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和数据链更新,在末段使用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来寻的制导。RVV-BD导弹的导引头能够锁定偏离导弹瞄准线±60°的目标,能引导导弹拦截8g的机动目标。该导引头可在10秒内锁定70km以外雷达散射截面积为5m2的目标,能用来攻击最小飞行高度为30m、速度在50—1200m/s、最小雷达散射截面积为0.05m2的目标。

二、对现役空空导弹改进升级

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是由美国空、海军联合研制的全天候、全方位中距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从1992年服役以来该导弹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持续改进,发展出AIM-120A、AIM-120B、AIM-120C和AIM-120D四个型号,向美国海军和空军累计交付17500枚。其中AIM-120D是只有美国拥有的最新的增程改型,该弹在现有AIM-120C-7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进,加装一个增强型双向数据链,采用紧凑型GPS/IMU制导装置和新的软件版本,导弹射程增加了50%,杀伤率大大提高。美国AIM-120D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是世界上率先加装双向数据链的空空导弹。双向数据链上行链路用于导弹制导指令的更新,同时支持第三方信息,下行链路可将导弹飞行状态和运动状态信息传输到载机上,报告导引头的截获、自动寻的转换以及可实现的杀伤概率。GPS/IMU组合制导将减小飞行过程中对目标的瞄准误差。经过这一阶段的改进,导弹的制导精度、攻击距离、对目标的毁伤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AIM-120D还能利用地面探测器获取目标信息,即拥有基于战场信息共享网络的作战能力。

由于系列化改进一般采用成熟技术,具有研发成本低、收效明显的特点,美国在此过程中尝到甜头,利用有限的经费即可以保持该导弹的先进优势,因此也正在对AIM-9X导弹进行系列化改进。

AIM-9X导弹是美国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2003年服役后相续研发出AIM-9X BlockⅠ、AIM-9X BlockⅡ两种导弹。AIM-9X BlockⅡ导弹最重要的改进是采用和AIM-120D AMRAAM类似的数据链,具有发射后锁定能力。红外制导导弹发射以后,在导引头未发现目标前,通过载机的目标定位跟踪引导导弹飞向目标,使飞行员可以在比BlockⅠ导弹更远的距离上摧毁敌机。美国海军称AIM-9X Block Ⅱ采用更好的全天候激光引信可对付小目标,还可以应对先进的雷达对抗,如数字射频存储干扰机、拖曳式诱饵弹,甚至隐身飞机。

按照计划,美国海军还要在2013—2017财年共投资2.174亿美元用于研发AIM-9X BlockⅢ导弹。AIM-9X BlockⅢ导弹将提高其运动学和杀伤性,增强红外抗干扰能力,改良钝感弹药性能。

三、结束语

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分别结合本国国情研制各自的新型空空导弹。为了适应未来复杂的作战环境,多采用双模/多模制导方式来提高精确打击能力,通过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新型先进战斗部或结构形式来增强毁伤效果。

随着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美军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全新作战概念,将重点发展“情报、监视与侦察”的综合情报网络、远程快速打击武器、先进空空导弹、新型潜艇、新一代远程隐身战斗机、反导系统、天基系统和无人系统等先进装备,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强化对空、天、网络电磁空间的掌控。中国J-20战斗机的出现使美国加快研制新一代空空导弹的步伐,美国军方和雷神公司、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武器制造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加强了资源整合,以实现技术继承性。为了能对高隐身、高机动、高速目标进行有效攻击,满足未来空战需求,发展新型空空导弹时,我国也应根据未来作战需求、周边环境特点以及自身技术能力,确定关键技术预研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新型空空导弹研发方面不输于美、俄。

篇5:国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和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传感器与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制造业,网络设备与通信模块、机器到机器(M2M)终端与运营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链,2011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345亿美元。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美国:作为振兴经济的“新武器”

2009年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传感器放到电网、铁路、桥梁和公路等物体中,能量极其强大的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部人员和物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利用动态实施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达到“智慧”状态。该战略一经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响应,物联网荣升当年最热门话题之一。

“智慧地球”的提议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回应并在随后出台的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提出,从能源、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着手,通过政府投资、减税等措施来改善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美国长期发展。其中鼓励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上。例如,得克萨斯州的电网公司建立了智慧的数字电网。这种数字电网可以在发生故障时自动感知和汇报故障位置,并且自动路由,10秒钟之内就能恢复供电。该电网还可以接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成长。相配套的智能电表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家电,给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奥巴马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之一,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无论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还是产业链发展程度,美国都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先机。

欧盟:引领世界物联网“加速跑”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2009年5月7、8日,欧洲各国的官员、企业领袖和科学家在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进行专题讨论,并作为振兴欧洲经济的思路。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2009年6月欧盟发布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做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2009年11月的全球物联网会议上,欧盟专家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

从目前的发展看,欧盟各国家已推出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德国:德国电信公司近日推出了面向全球的M2M市场平台,供厂商和开发商提供与M2M(机对机)通信相关的硬件、软件、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等。该公司称,这是全球首个针对M2M的应用市场。

该平台提供了9个业务分类,包括能源、医疗、交通物流、汽车、消费电子、零售、工业自动化、公共事业和安全。德国电信相关人员称,该平台提供的M2M

领域产品“应有尽有”,其意义在于打通了厂商和用户的直接通道,将大大推动M2M市场的发展。

德国电信称,该M2M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分销平台。厂商除自有渠道外,可在该市场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产品,附上详细的说明和图片。而用户则可看到全球的M2M产品并充分比较,可下载技术说明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单个产品或是打包服务。

德国电信计划提供适用于M2M领域的SIM卡和芯片。德国电信称,自身已经从一家传统电信运营商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2010年,德国电信成立了M2M竞争中心,目的是同欧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加快M2M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2011年6月,德国电信发布了M2M开发工具包,加速向M2M领域扩张。据经合组织(OECD)此前公布的数据称,全球目前约有50亿台独立运营的M2M通信设备,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目前的10倍。

英国:智能家居科技公司AlertMe联合英国天然气公司(BritishGas)推出了一款智能仪表,旨在为英国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能源效率咨询服务。如此看来,电影杰森一家中未来之家的场景将离我们不远了。

这种智能仪表将代替家中原有的老式煤气表,可显示用户正使用的能量有多少。AlertMe服务通过分解相关信息来进行同类家庭比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通过绝缘或镶嵌双层玻璃以防止热量散失),并且针对如何节省开销和能源提出实用性的方案。

意大利:TagMaster公司宣布,其合作伙伴Generale Sistemi 公司已经为意大利法院成功安装RFID功能的车辆出入控制系统。该系统将远距离的RFID识别技术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摄像头运用到车辆出入控制上,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Generale Sistemi公司的CEO Adolfo Deltodesco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该系统的安装为法院带来了很多便利,使得建立在强大的RFID读写平台之上的TGC系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丹麦: 2011年年底,丹麦政府正式启动2011-2015年公共部门数字化战略,提出逐步减少纸质表格和邮递信件的使用,尽可能将公民向公共部门递交申请、报告、信件等书面通信数字化。预计到2015年,80%的丹麦公共部门向公民发送的信件将采用电子邮件,80%的申请表格将使用电子表格。此举预计在2011-2015年间可为丹麦政府节省10亿丹麦克朗(约1.65亿美元)的公共支出。

为进一步提高网上登录服务的便捷性,实现互联网公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丹麦自2010年7月起推出个人数字签名一体化系统NemID.NemID由个人预设的密码和一张可随身携带的代码卡组成。用户凭借NemID便可登陆网上银行、税局系统及公私机构的网站,登录后可进行个人税务年报查询、信息更新、补交税款、签证申请、发送探亲访友邀请、医疗咨询等操作。NemID的引入真正实现了“数字一卡通”,减少了密码过多或需携带众多电子银行口令卡所带来的烦恼。

对社会管理体系而言,NemID不仅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也进一步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NemID在丹麦的应用已成为公共部门数字化带动私营公司迅速发展的成功案例,公共部门和私营公司之间创新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更为丹麦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

瑞典:瑞典国家运输部将RFID技术运用到北环线(Norra Länken)隧道内的空气质量监控,该隧道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长达6公里(3.7英里长),目前还处

于建设中。自2009年2月以来,RFID系统就已经投入使用,预计用到2015年隧道工程完工之际,该方案由Identec解决方案公司提供。

IDENTEC SOLUTIONS公司的总经理弗兰克说:该软件对隧道内气体的含量和排气扇的转速进行实时监控。此外,该人员监控系统还可以对人员进行追踪,发生紧急情况时自动打开隧道内监视器。自动通风系统还有助于工程节能,RFID标签检测到隧道中有工人时,排气扇处于工作状态,否则关闭排气扇。

奥地利:全球领先的高性能模拟IC设计者及制造商奥地利微电子公司与NordicID推出高性能、新一代NordicIDUHFRFID阅读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采用奥地利微电子市场领先的UHFRFID阅读器IC。采用AS3992的NordicIDUHFRFID阅读器NUR-05W是业界最小的500mWRFID引擎。该引擎模块可驱动最新发布的NordicIDMorphic、NordicIDMerlin和NordicIDSampo等系列移动式电脑和ID阅读器。

为了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物联网管理,包括:制定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decentralised management)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

(2)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包括: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the silence of the chips)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

(3)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Trust)、接受度(Acceptance)、安全性(Security)。

(4)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持续监测欧洲标准组织(ETSI、CEN、CENELEC)、国际标准组织(ISO、ITU)以及其它标准组织(IETF、EPC global等)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进度,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5)加强相关研发,包括:通过欧盟第7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FP7)支持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如微机电、非硅基组件、能量收集技术(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无所不在的定位(ubiquitous positioning)、无线通信智能系统网(network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smart systems)、语义学(Semantics)、基于设计层面的隐私和安全保护(privac-and security-by design)、软件仿真人工推理(software emulating human reasoning)以及其它创新应用,通过公私伙伴模式(PPP)支持包括未来互联网(Future Internet)等在内项目建设,并将其作为刺激欧洲经济复苏措施的一部分。

(6)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环境,通过欧盟竞争力和创新框架计划(CIP)利用一些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的先导项目推动物联网部署,这些先导项目主要包括e-health、e-accessibility、应对气候变迁、消除社会数字鸿沟等。

(7)增强机构间协调,为加深各相关方对物联网机遇、挑战的理解,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欧盟执委会定期向等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洲地区委员会、数据保护法案29工作组等相关机构通报物联网发展状况。

(8)加强国际对话,加强欧盟与国际伙伴在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对话,推动相关的联合行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9)推广物联网标签、传感器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

(10)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监测和统计,包括对发展物联网所需的无线频谱的管理、对电磁影响等管理。

日本:打造“无所不在”的便利社会

日本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U”代指英文单词“ubiquitous”,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该战略是希望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实现无所不在的便利社会。

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透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

物联网在日本已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中。松下公司推出的家电网络系统可供主人通过手机下载菜谱,通过冰箱的内设镜头查看存储的食品,以确定需要买什么菜,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让电饭煲自动下米做饭;日本还提倡数字化住宅,通过有线通信网、卫星电视台的数字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人们不管在屋里、屋外或是在车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信息服务。日本总务省公布了普及“智能电视”的基本战略,并决定今年秋季开始实施实证试验,以统一智能电视基本技术的规格。另外,日本还将在明年提出国际标准。据悉,索尼2010年在美国发售了搭载安卓系统的“谷歌电视”,三星电子及LG电子也投入了搭载安卓系统的机型,全球智能电视的竞争逐渐激化。

韩国:推动全国范围的U-Korea

自1997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为了达成上述政策目标,实现建设u化社会的愿望,韩国政府持续推动各项相关基础建设、核心产业技术发展,RFID/USN(传感器网)就是其中之一。韩国政府最早在“u-IT 839”计划就将RFID/USN列入发展重点,并在此后推出一系列相关实施计划。目前,韩国的RFID发展已经从先导应用开始全面推广,而USN也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

2004年,面对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U”化战略的政策动向,韩国信息通信部提出“U-Korea”战略,并于2006年3月确定总体政策规划。根据规划,“U-Korea”发展期为2006-2010年,成熟期为2011-2015年。

“U-Korea”战略是一种以无线传感网络为基础,把韩国的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以此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国家战略。

“U-Korea”旨在建立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社会,即通过布建智能网络、推广最新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基础环境建设,让韩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能服务。其最终目的,除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体育、娱乐等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之外,也希望通过扶植韩国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和国家竞争力。

2009年,韩国通过了U-City综合计划,将U-city建设纳入国家预算,在未来5年投入4900亿韩元(约合4.15亿美元)支撑U-city建设,大力支持核心技术国产化,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韩国对U-City的官方定义为:在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之中搭建融合信息通信技术的泛在网平台,实现可随时随地提供交通、环境、福利等各种泛在网服务的城市。

全韩国的U-City建设规划与管理由政府国土海洋部负责,该部为U-City建

设制定了两大目标与四大推进战略。

两大目标:一是让U-City成为韩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U-City新型产业;二是将U-City建设模式向国外推广。

篇6:高速铁路发展与规划国外现状

隼”号列车可以用3小时10分钟完成东京与青森之间大约713公里行程,负责运营东北新干线的JR东日本司准备在2012年底将“隼”号的最高时速提升至320公里。“隼”号最与众不同的是它15米长的鹰嘴形车头。由于东北线中山洞较多,列车经过山洞时产生很大的噪音和振动,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和振动,使列车更加舒适。“隼”号列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增加了豪华车厢,配备羊毛地毯和真皮座椅;车厢内专门配有服务员,提供饮料、食品、拖鞋、报纸杂志等。豪华车厢票价不菲,从东京到青森的单程票价约26000日元,比普通列车高出10000日元。

另外,日本一直在研制磁悬浮列车,JR东日本公司将为磁悬浮中央新干线商业运营研发新型列车。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的东京至名古屋路段计划于2027年投入商业运营,开通后最高时速将达到500公里。(完)

黄色的子弹车头,流线般的车体,400米长的车身,以最高每小时300公里的时速如风一般越过平原,穿过海洋。17年来,欧洲之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年上千万的乘客。

在布鲁塞尔的中央车站,欧洲之星负责欧洲大陆地区的媒体总监布拉姆·斯梅茨带我们参观了这部神奇的列车。每一列欧洲之星重达800吨,由20节车厢组成,可容纳750名乘客,载客量甚至可以达到两架大型波音客机的数量。斯梅茨告诉我们,目前欧洲之星的最高时速300公里,即使在英吉利海峡隧道内,其最高时速也可以达到160公里。从安全角度考虑,列车安装了三套制动系统,可以在65秒内将最高速运行的列车煞停,期间列车行进约3.5公里。目前仅需1小时51分即可从伦敦抵达布鲁塞尔,伦敦到巴黎的时间为2小时15分钟。走进列车内部,车厢宽敞明亮,普通舱每排设3个座椅,座位舒适感很强,每排配2个单独小桌,和国内高铁列车的布局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头等舱和一等舱内座椅是特殊的躺椅式设计。据介绍,列车运行十分平稳,即使用高脚杯喝葡萄酒也不用担心泼洒。欧洲之星自1994年运行以来深受欢迎,资料显示目前已占据了伦敦至巴黎路线68%的市场占有率。至于伦敦至布鲁塞尔路线则占据了63%。同期:欧洲之星欧洲区媒体总监 布拉姆·斯梅茨 在同样的路线上,80%的情况我们要比航空便宜,和飞机相比,我们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直接抵达城市的市中心。解说:节能环保是欧洲之星的另一突出亮点。据了解,欧洲之星的碳排放量只是相同距离下飞机的十分之一。除高速、便利和环保外,17年来,欧洲之星的服务也一直广受称赞。同期:欧洲之星欧洲区媒体总监 布拉姆·斯梅茨 几年前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人们喜欢欧洲之星,他们喜欢我们的服务,但是对我们的价格系统颇有微词,因为太复杂了,因此我们重新设计了我们的价格战略,使之更加简单,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成为铁路运营的领头者了。我想如果你要订票,那么(吸引乘客的)归根到底就是服务和简捷,这非常重要的。解说:斯梅茨说,在2014年前,欧洲之星公司还将购买10部列车,而且还邀请了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对车厢进行装修设计,给乘客全新的感受。(完)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柏林中央火车站广场。我身后的建筑物是柏林中央火车站,它是欧洲最大的火车站。每天有超过1100列火车进出。它也是德国高速铁路网的一个重要枢纽。德国高速铁路的正式名称是“城际特快列车”ICE,它将德国国内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德国铁路公司称,自1991年投入运营以来,德国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已经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往返了3次。

德国的高速铁路,无论是机车制造,还是铁路本身,其独特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都能够与日、法高铁媲美。而德国铁路的最大特点在于高速路段与普通路段联网混行。在高速路段跑高速,跑不了高速的,按普通铁路行车速度前行。这样的做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原有的铁路设施。

德国现有大小机场100多个,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可能有人会问,德国为何还要如此热衷于修建高速铁路?联邦铁路公司给出的答案是:高速铁路主要面向商务人群和旅游者。这些人需要的是舒适和快捷。而且事实也证明,在200至500公里之内的旅行,火车具有比汽车和飞机更大的优越性。

此外,德国政府决心在高速公路和机场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仍花巨资大力兴建高速铁路。从国家的角度看,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节能;二是环保。德国联邦铁路公司计算,德国第三代高速机车在载客率为50%的情况下,每人每百公里消耗的能源不到2公升。也就是说,它比汽车和飞机更节能。

除了节能和环保之外,德国积极发展高速铁路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汽车和飞机消耗的是矿物质能源,目前主要依靠提炼石油来提供。而城际高速列车消耗的是电力。电可以通过对煤、风力、太阳能和其他生物质的加工而得到转换。这比消耗石油更经济,也更安全。

这里是美国纽约市的宾州火车站。它是美国铁路东北海岸沿线上的重要一站,也可以说是美国铁路系统中最为繁忙的一个火车站。因为它所在的这条东北海岸沿线连接了美国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这四座重要的大城市,从而也是美国铁路中最为繁忙也是效率最高的一条铁路线。这条线路上现在所能够承载的最高时速是217公里。在今年五月份,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总价值为20.2亿美元的高铁改造项目投资,这条线路也获得了价值7.95亿美元的额度最大的一笔投资。根据这项投资计划,改造之后这条线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时速是257公里。

【解说】在这项计划中,另有约3亿美元投资于连接加州洛杉矶和旧金山的高铁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最高时速预计可达355公里。美国运输部长雷·拉胡德当地时间5月9日公布这一计划时说,这项史无前例的投资将“有助于确保美国赢得未来,并建成世界上最快、最安全、效率最高的运输网”。

【解说】高铁计划收获了不少欢呼声,但也由于可能会面临资金困境而遭到一些人的抵制。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和佛罗里达州就拒绝参与高铁建设计划。当地时间4月12日公布的2011财年预算案中,高铁项目最终被削减了29亿美元。尽管如此,总额500亿美元的高铁投资仍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少有的大笔投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四个一活动感言 下一篇:smt钢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