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12篇)
篇1: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谢玄(343~388),字幼度,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晋书•谢玄传》:淝水之战后,谢玄因军功封为康乐县公,继而乘胜北伐,收复中原领土,至第二年,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会稽王司马道子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谢玄眼看即将实现的统一大业又付诸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忧郁成疾,一年后去世,英年46岁。《晋书》作者惋惜道:“康乐„„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老天给他的年龄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统一北方的事业在接近成功时又遭到失败。?成语“功败垂成”,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篇2: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在东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周边的十六国割据政权攻战不息,
有九国已灭亡。其中,除了成汉、南燕政权分别为东晋的桓温、刘裕所灭外,其余七国均是割据政权之间自相攻灭。《晋书•乞伏炽盘载记》:西秦国,由鲜卑族乞伏氏建于385年,在4被后秦国姚兴打败,成为后秦的附属。乞伏乾归、乞伏炽盘父子忍辱负重,积蓄力量,终于在4重新建国称王。乞伏炽盘继位后,数年之间将父业发扬光大,4在浇河重创胡夏国的军队,俘虏胡夏国大将;4乘虚袭击南凉国的都城乐都,灭南凉。西秦政权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公元431年。《晋书》的作者评价乞伏炽盘,说:“炽盘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故能命将掩浇河之酋,临戎袭乐都之地,不盈数载,遂隆伪业。览其遗迹,盗亦有道乎!”?成语“叱咤风云”,一声吆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篇3: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1《抱朴子》中记载的武技
葛洪本人即是一位“武林高手”, 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称自己:“少尝学射, 但力少不能挽强, 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 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 是以习之。昔在军旅, 曾手射追骑, 应弦而倒, 杀二贼一马, 遂以得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 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 乃有秘法, 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 便可以当全独胜, 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 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 知之譬如麟角凤距, 何必用之。”
由这一段简短的描述中, 便可了解很多关于当时武技的信息。首先, 葛洪本人自幼习武, 且本领高强。除学射之外, 还习练过各种兵器, 并有一定造诣。
再者, 如“皆有口诀要术”、“乃有秘法”等等, 表明当时的道教武术已经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只是这些理论究竟讲了些什么, 今天已经很难得见了。而“口诀要术”的说法本身, 则表明这些武术理论多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流传, 很少见于文本。
最后的“不急之末学”是葛洪对自己所学这些武技的评价。道教有重生的传统, 相比养生功法, 这类武技只能作为遇到危险时应急的手段。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解读, 大致可判断出, 当时的道教武术尚未与养生结合, 或者即使发生关系也未像现代武术那样结合得如此紧密。
2《抱朴子》中记载的气功
《抱朴子》中记载了很多道教功法, 其中包括各种气功。这些气功, 有些纯粹为养生之功用, 而有些则与今天的传统武术有一定关系, 比如《抱朴子内篇·至理》中便介绍了一种叫“气禁”的道术。
“夫人在气中, 气在人中, 自天地至于万物, 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 内以养身, 外以却恶, 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吴越有禁咒之法, 甚有明验, 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 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群从行数十人, 皆使无所畏, 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 侵犯人家, 以瓦石掷人, 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 或但闻其声音言语, 而善禁者以炁禁之, 皆即绝, 此是炁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 凡人经过, 无不中伤, 而善禁者以炁禁之, 能辟方数十里上, 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 皆悉令伏不能起。以炁禁金疮, 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 则可蹈之不伤, 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 以炁禁之则立愈。”
从“善行气者, 内以养身, 外以却恶”一句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气功已经具备了两种功用: (1) 充实身体; (2) 抵御外来伤害。这与当今传统武术中气功的功能十分类似。最近, 有一本叫《九重天》擒拿秘籍出版。此书原是手抄本, 其中有一篇《无极诀》专讲炼气。《无极诀》开篇如此写道:“形须神立, 炁盈乃壮。善行炁者, 内以养身, 外以却恶。故, 欲九重者, 守真抱一, 专炁致柔。”很明显, 中间一句直接套用了葛洪的原话。
葛洪在文中还提到, 善行气之人可以“入大疫之中, 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等等, 表明此类气功可以起到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但葛洪毕竟不是专门的养生学者, 而是一个以传教为目的的道士。因此, 他难免会对此类气功作出一些较为夸张的描述。比如, 他称这种功法可以禁妖精鬼神或虎豹蛇蜂便带有些荒诞的色彩, 这是应当注意的。不过, 如果理解为那个时期一种宣传的需要, 类似于今天的广告, 倒也合情合理。毕竟, 古今之人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那个迷信鬼神的年代, 如果说这种功夫不能禁鬼神, 恐怕会减少很多信众。倘若能仔细甄别, 过滤掉这些荒诞的成份, 其中某些内容还是可以给今人以参考的。比如从“以炁禁白刃, 则可蹈之不伤, 刺之不入”一句看, 这种功夫完全可以视为今天流传下来的金钟罩、铁布衫这类功夫的雏形, 足见中国的硬气功由来已久。
此外, 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还特别提及关于行气时间的问题:“夫行炁当以生炁之时, 勿以死炁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炁, 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 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死炁之时, 行炁无益也。”通俗地讲, 葛洪在这里强调:气功修炼以子时至午时为佳, 此时行气为生气, 反之则无益。
再看当今的中国武术, 不论内家外家, 很多都特别注意行功的时间, 尤其是子午功的说法, 即在子时至午时之间练功。很多武术高手习惯于早起练功, 究其原因: (1) 与不愿外露功夫; (2) 与上面葛洪所言的“生炁死炁”有关。民国著名的少林拳师金佳福所传的少林拳行功歌诀的头两句即是“练习拳时间, 子后午前行。”可见, 子午功的影响之深。《抱朴子》的这段关于行气时间的描述, 足以证明子午行功的说法由来已久。亦可以证明, 传统武术从道教修炼中汲取了很多东西。
3《抱朴子》中记载的轻功
对于道教中的轻功, 人们大概都不会陌生。很多武侠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都曾描写过类似武当“梯云纵”之类的轻功。不过, 那都是艺术加工。而道教也确有轻功存在, 今天的武当武术中便有类似的轻功流传。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是一位轻功行家。很多史籍上有张三丰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飞”的记载。
《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也记载过一种登山涉远的轻功:“或曰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抱朴子曰:惟服食大药, 则身轻力劲, 劳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 体未全实者, 宜以云珠粉、百华醴、玄子汤洗脚及虎胆丸、朱明酒、天雄鹤脂丸、飞廉煎、秋芒、车前、泽泻散, 用之旬日, 不但涉远不极, 乃更令人行疾, 可三倍于常也。
由上段文字可知, 为了便于入深山修炼, 道教中很早就有类似的轻功流传。而练此类轻功, 药物辅助必不可少。像《抱朴子》里所列举的几种药物, 其功效大都为增强腿部力量或保护腿部肌肉、祛除疲劳之类。
4《抱朴子》中的武术信息所给武术研究的启示
东晋时的道教内部不仅有武技存在, 而且形成了理论, 不过多是口传很少见诸文字罢了。今天流传下来的硬气功, 其雏形在葛洪那个时代已经出现, 而且现在传统武术中很多练功方法都和那时的道教修炼功法有一定渊源关系。
通过对《抱朴子》中武术信息的总结, 还可以对今后武术资料的整理工作有所启发。由于武技长久以来被视为末学, 专著极少, 而能流传者更是罕见。这给研究传统武术造成了极大困难。即便如此, 还是有很多资料散落民间, 以及零散地保存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历史典籍中。《抱朴子》即是其中之一。如果经过认真地筛选, 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如果积累起来, 还是相当可观。当然, 这类典籍还很多。整理此类典籍中武术资料, 不仅有助于了解历史上中国武术的演变, 也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武术。所有哲学工作, 都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不过, 近些年随着传统体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有理由对此有所期待。
参考文献
[1]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1版.北京:中华书局, 1997:708-709.
[2]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M].2版.北京:中华书局, 1985:114.
[3]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M].3版.北京:中华书局, 1985:149-150.
篇4:东晋的成语典故
《晋书•谢玄传》: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前秦。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他们草行路宿,饥寒交迫,十成死了七八成。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苻坚在与后秦政权作战时被俘杀。 成语“风声鹤唳”,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敌人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原文是:“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路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成语“草行路宿”,在草野中走路,在露天里睡觉。形容行旅艰苦,也形容行旅的急迫。
篇5:东晋成语典故
? 韩伯,字康伯,殷浩的外甥。韩伯很小的时候,家中贫穷,直到大寒季节,母亲才为他做棉袄。母亲让他拿着烫斗,说:“先穿棉袄,过几天帮你做棉裤。”韩伯说:“棉裤就不要做了。”母亲问其故,韩伯答道:“火在烫斗中,而柄尚热,今穿棉袄,下身亦当暖。”母亲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世说新语•文学》:殷浩很喜欢外甥韩康伯。殷浩流放到信阳的时候,康伯送舅舅到流放地,整年以后才回京城。康伯与人侃侃而语,殷浩不以为然,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两年后,殷浩死于流放之地。参见《晋书•韩伯传》。? 成语“拾人牙慧”,比喻袭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原文是“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篇6: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篇7:东晋时期慧远高僧释游之旅
一、东晋高僧慧远的释游之旅
1.艰辛的释游之旅。东晋时期, 佛教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此时僧侣的释游并非想象那么浪漫, 甚至可以说是艰辛异常。西晋时天竺和西域的高僧们为了普及佛法, 他们开始由西向东游历。如竺法护、竺叔兰等高僧, 先是游历了西域诸国, 并于266 年开始, 走过了荒凉的丝绸之路及沙漠, 一路风尘仆仆, 辛苦劳顿, 到达敦煌、长安和洛阳等繁华的大都市。竺法护高僧在长安白马寺讲经后, 还与长安山寺的于法兰高僧一道前往洛阳白马寺讲经, 他们一路“微吟穷谷, 枯泉漱水”[2]。在东晋时期这样释游高僧还有很多, 慧远高僧就是其中一个, 他的释游及其佛教活动, 不仅在中国佛学研究和普及上有巨大贡献, 也在中国旅游史上产生较大影响。释慧远高僧 (334—416) 俗家姓贾, 代州 (陕西省代县) 人, 出身书香门第, 他熟读六经, 尤其喜爱庄子、老子等思想著作。13 岁时就随舅舅在许昌、洛阳求学。后准备过江, 拜当时经学大家范宣子门下学习。不过由于时局动荡, 一路危险重重, 因此暂时放弃此念。一直到他二十一岁时,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闻听佛教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讲经说法, 于是自己与母亲、弟弟等三人一同前往, 聆听道安高僧讲解的《般若经》。由于他天资聪慧, 勤学敏思, 因此很快参悟了其中的佛理玄妙, 感慨道“:儒道九流学说, 皆如糠秕。”[3]随即与弟弟慧持一道受戒, 在道安高僧门下参研佛法。他深厚的儒学及老庄等玄学思想功底, 又加之聪颖努力, 在很短时间内慧远就参悟了许多深奥的佛理。另外, 他还能结合老庄玄学思想通解佛理, 这让道安高僧甚感惊喜。于是破格让他在学习佛学经典之外, 也阅读一些玄学及儒家经典。这段时期, 慧远与其他弟子在道安高僧带领下, 在太行恒山一带释游讲经。不过此时太行山地区及邺都一带战火四起, 盗贼横行, 蝗灾又起。大地满目疮痍, 人丁萧条。石赵政权灭亡后, 邺都又成为慕容儁的后燕政权中心, 不推崇佛教。因此道安大师只得带自己的同学和弟子去山西王屋女林山释游。不久,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写信给道安大师, 希望他能到襄阳释游讲法。接到邀请后道安法师就携慧远及四百多名同学、弟子一同南下, 一路辗转奔波, 到新野。为了扩大释游和普及佛法的范围, 他命法汰同学带领四十多名弟子前往扬州, 让法和同学去了四川, 自己则带着慧远及剩下的四百名弟子赶到襄阳, 进驻河南洛阳白马寺, 由于洛阳地区社会较为稳定, 加之社会各界的挽留, 因此年事已高的道安就此安下以讲经说法, 后建檀溪寺[4]。檀溪寺建完后, 道安又命慧远带十余名弟子继续南下释游讲法, 378 年, 到荆州上明县后, 客居在道安大师高徒昙翼主持的上明寺内。
2.庐山释游之旅让慧远大师成为了中国净土宗始祖。381 年, 慧远受同门邀请, 带领剩余弟子前往广东博罗县释游。到浔阳后, 当他看到庐山奇秀俊美的景色, 当即停下脚步, 决定久驻。慧远首先在庐山西林寺以东的地方“扣杖为地”, 建起“龙泉精舍”。精舍四周山色俊秀, 洞幽林翠, 溪水和鸟鸣混响。早晨阳光升起时, 郁郁葱葱的山峰飘起袅袅青紫色云烟, 山上有白链般瀑布飘下。精舍以石做基础, 旁栽翠柏青松。清冽的山泉绕着精舍的台阶, 白云也飘满屋子, 真是美不胜收。后在江州刺史桓伊特的资助下, 慧远又建东林寺。寺内栽一处禅林, 林内烟气凝聚, 绿色苔藓覆盖在巨石上, 人在林中行走, 顿觉神清气爽, 如同身处仙境一般。在之后的三十余年, 慧远足不出庐山[5]。有一段传说的小故事可以说明:东林寺前有一溪曰虎跳溪, 一条木桥横跨溪流。慧远送别客人是不过桥的, 因为一踏过就会听到老虎的吼叫。一日东晋文豪陶渊明和道长陆修静来东林寺, 送别时三人谈兴正浓, 不知觉过了桥, 忽听老虎的吼叫声, 三人相视大笑。姑且不论这故事的真伪“, 不过桥”, 或许是慧远大师不下山的一个好理由罢。对此李白有诗云“: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苏东坡也作画《三笑图赞》一幅, 以诠释佛、道、儒三种思想圆融的场面。慧远大师足不出户, 专心修行佛法和禅理, 使其在佛理领悟、佛学专著及授教和宣扬佛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也让很多在佛学修养较高的高僧前来拜访, 如佛陀跋陀罗、僧伽提婆等高僧。另外, 由于东晋士人释游成风, 很多氏族贵族、士人及玄学家都慕名而来。他们与慧远大师谈佛论玄, 请教佛法大理。慧远性情纯古高德, 平易近人, 因此不论天南海北、国之叛逆、等级贵贱、思之同异之人, 皆以礼相待。来此释游的人中既有与慧远大师关系最密切的彭城佛学居士刘遗民;也有学富五车的雁门太学博士周续之;还有慧远的邻居, 居住在庐山脚下的大文豪陶渊明等人;另外包括刘宋武帝、晋安帝以及其他的国家元帅、大臣等;另外后秦皇帝姚兴、东晋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等也来此释游并请教佛理。出身荆州豪门的山水诗大家谢灵运曾专程来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高僧, 并对其精深的佛学思想钦佩不已。遂在寺中开两个水池, 种满白色莲花以示敬意。慧远大师所创净土宗又别称“莲宗”, 也是因此得名。
二、慧远大师庐山释游之旅开创了游记文学
与慧远大师释游交友的不计其数, 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浔阳三隐, 即前面提到的刘遗民、陶渊明、周续之。他们都喜欢隐身山野, 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另外还有东林寺十八高贤之一的雷次宗、书画家宗炳等人。雷次宗是南朝刘宋大儒, 教育家。聪慧好学, 喜悠然在山水之间, 不好仕途。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庐山东林寺, 拜慧远为师。由于师生渊源, 因此他常来庐山释游, 并在慧远大师指导下修佛理, 在清幽山水景色中洗心明智, 体验心灵净化的欢快。以至于陶醉其中, 乐不思蜀。《宋书》也记载:南朝宋时书画大家宗炳, 释游庐山而拜慧远大师探究佛学玄理, 并开始喜欢起山水远游了。他西面最远曾到过荆州、巫山等地, 南面则上过衡山等名山。每到一处山水景色优美之处, 经常“往辄忘归”, 其所创的《画山水序》也是中国最早一部山水画学术著作。慧远大师在与这些文人雅士释游之旅中, 创作了一些山水诗歌, 不过存世极少。如其《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 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 灵关安足辟。”诗歌具有禅机和玄理的境界, 并将其与自然美景融合在一起, 其心神情境相互交融, 浑然忘我[6]。
另外, 慧远高僧还率弟子进行过一次团体释游活动,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第一次组团文化旅游。400 年的春天, 慧远法师为咏叹山水, 拿起拐杖, 率众弟子三十人集体出游。拂晓启程后, 一路山光水色, 翠木鸟鸣, 溪水潺潺, 云烟罩峰, 当一个人发现一处好景致的时候, 大家一同欢快欣赏, 另也感慨这样时光再难寻找。此时灵感顿现, 大家遂次作诗以咏叹美景。慧远法师的弟子周续之、宗炳、雷次宗、刘遗民都参加了此次释游。大家“退而寻之, 夫崖谷之间, 会物无主, 应不以情而开兴, 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 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 犹昧然未尽”。慧远高僧还将此次诗歌编成集子, 并为这个诗歌集亲写下《游石门诗序》。这个诗歌的序, 也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山水游记[7]。慧远高僧及众弟子不仅是为了欣赏和咏叹庐山美丽的景色, 还体悟到心灵与山水之间虚明的联系, 以此“悟幽人之玄览, 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 岂山水而已哉”。在这次释游中, 虽然每个弟子体悟的也不一样, 但是在欣赏大自然美丽时, 达到忘我的境界中, 让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正是释游最大的意义所在。
所以总结起来, 慧远高僧的释游之旅有两类, 一类是在战乱频仍的人世间释游, 以讲经说法, 普及佛理, 这是他与师傅道安法师一道完成的游历壮举;另一类是与名士、氏族阶级及政治人物等完成的庐山释游交友。两者不同点是, 一个更贴近人世, 以解化悲苦;一个更贴近自然, 以达到无我。两者融合, 则将自己融入万物生灵当中, 以此真切感悟到真正的禅机和玄理。
参考文献
[1]蔡彦峰.论谢灵运山水诗对慧远佛教美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 (3) .
[2]张育英.慧远研究三题[J].世界宗教研究, 2005 (2) .
[3]姜剑云.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4]王德春.晋宋之际山水诗成因辨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2 (3) .
[5]龚斌.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
[6]曹虹.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J].文学遗产, 2001 (6) .
篇8: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人们常用“割席分坐”这个成语表示跟朋友绝交。
篇9:来自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能够拿来吃。”
卢毓推荐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潜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之后,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我的人。
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之后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疑忌,接连打击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但是,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明白后,立刻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最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但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十分明显,人所共知。
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十分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推荐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向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明白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状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明白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此刻,朝廷就应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我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此刻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一样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我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篇10:历史成语典故东汉时期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篇11: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经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12: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刻舟求剑,楚人攫金,郑人买履,揠苗助长。
割臂之盟: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先自隗始: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 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 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 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司马青衫:讲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有云:座中泣者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颜筋柳骨:讲的是两位书法大家。柳宗元和颜真卿 孺子可教:讲的是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 四面楚歌---项羽 慷慨悲歌---项羽 衣锦夜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三顾茅庐---刘备 木牛流马---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草木皆兵---袁绍 暗渡陈仓---刘邦 约法三章---刘邦 背水一战---韩信 望梅止渴---曹操 煮豆燃萁---曹植 篝火狐鸣---韩信 画龙点睛---张僧要 卧薪尝胆---勾践 一字千金---吕不韦 墨守成规---墨翟 负荆请罪---廉颇 指鹿为马---赵高 马革裹尸---马援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高山流水---钟子期 覆水难收---朱买臣 江郎才尽---江淹 目不窥园---董仲舒 口蜜腹剑---李林甫 东山再起---谢安 纸上谈兵---赵括 举案齐眉--司马相如 指鹿为马---赵高
凿壁偷光---匡衡 世外桃源---陶源明 黄袍加身---赵匡胤 江郎才尽---江郎 妙笔生花---李白 焚书坑儒---秦始皇 洛阳纸贵---左思 请君入瓮---武则天 韦编三绝---孔子 讳疾忌医---扁鹊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画龙点睛---张僧繇 百步穿杨---养由基 三国成语典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义薄云天 三顾茅庐 顾曲周郎 心胆俱裂 乐不思蜀 如鱼得水
对酒当歌 走麦城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草船借箭 身在曹营心在汉 初出茅庐 单刀赴会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才高八斗 探囊取物 卧龙风雏 七步之才 羽扇纶巾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期期艾艾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妄自菲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挥泪斩马谡 封金挂印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大意失荆州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足鼎立 偃旗息鼓
既生瑜何生亮 望梅止渴 一身是胆(浑身是胆)水淹七军 作奸犯科 车水马龙 温酒斩华雄 开诚布公 胆大包天 千里走单骑
危急存亡之秋 能掐会算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深入不毛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七擒孟获 闭月羞花 长驱直入 六出祁山 一时瑜亮 相煎太急
联吴抗曹 赔了夫人又折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长坂坡 割席断义(割袍断义)赤膊上阵 落凤坡 舌战群儒鞠躬尽瘁, 死而辕门射戟 火烧连营 后已 割须弃袍 三气周瑜 锦囊妙计 英雄无用武之地 桃园结义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如入无人之境 五虎上将 吴下阿蒙 不知所云
三国归晋
1、髀肉复生: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投笔从戎---班超 蒋干盗书 三姓家奴 怒摔阿斗 华容道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割发代首 捉放曹 孔融让梨 曹冲称象 神医华佗 扶不起的阿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脑有反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挑灯夜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连环计 空城计 借东风 煮酒论英雄 生子当如孙仲谋 群英会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