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公务员(精选8篇)
篇1:新疆兵团公务员
三、招考工作时间安排(北京时间)
(一)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2014年8月4日10:00—10日18:00。网上缴费时间:2014年8月4日10:00—13日18:00。网上打印准考证时间:2014年9月10日—20日
(二)笔试时间:2014年9月20日(具体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
(三)笔试成绩公布时间:2014年10月20日18:00。
(四)资格复审时间:2014年10月27日—28日。
(五)体能测评时间:2014年10月29日。
(六)面试时间:2014年11月8日—9日。
(七)体检时间:2014年11月9日—10日。
(八)考察时间:2014年11月15日—12月5日。
篇2:新疆兵团公务员
(一)在疆工作的各类高校毕业生;
(二)在疆服务的四项目人员(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特岗教师);
(三)新疆生源的内地高校毕业生;
(四)疆外生源的新疆高校毕业生;
(五)新疆户籍人员的配偶及子女;
(六)援疆干部的配偶及子女。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服务年限不满5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公务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报考人员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录职位。
监督与回避
篇3:新疆兵团报业发展简述
1954年10月7日, 新疆兵团成立, 原由新疆军区党委主办的《生产战线》 (及维文版) 报脱离《新疆解放军》 (及维文版) 报, 改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出版, 成为兵团成立以来的第一张机关报。在它的带领下, 兵团近十个师局纷纷恢复了自己的报纸作为党政机关报。按照师局顺序状况如下:
(1) 1955年5月, 农一师政治部主办的《胜利报》 (前身《战声报》 (1938) 、《生产战线》 (1951) ) 复刊, 并开始在沙井子出版。 (2) 步兵团第六师改制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二师后, 1959年4月复刊《战鼓报》 (前身《战鼓报》 (1948) 、《建设战线》 (1950) ) 。 (3) 1954年, 《巩固报》 (1952) 改名为《生产建设》, 作为农四师党委机关报, 同年7月27日, 遵行新疆军区政治部电示, 将《生产建设》更名为《田间快报》。后来为配合“大跃进”宣传又改名为《跃进报》, 1965年9月, 农四师党委机关报再次更名为《军垦战士》。 (4) 1953年5月, 原六军十六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五师, 《战旗报》 (1944) 复刊, 成为农五师党委机关报。 (5) 1952年2月, 由十七师大部、新疆军区八一农场和六军军直猛进农场组成了农六师, 原十七师的《猛进报》 (1947) (前身《反攻报》 (1944) ) 继续出版。 (6) 1955年5月, 农七师党委机关报《人民战士报》 (1950) 复刊, 改名为《农场建设报》, 1958年5月1日, 再次更名为《跃进之声》。 (7) 1958年2月20日, 农八师党委复刊《大跃进》报 (前身《觉悟》 (1950-2) 、《光明》 (1950-7) ) , 不定期出版。 (8) 1960年11月《战声报》创刊, 成为农十师党委机关报。
到60年代中期, 新疆兵团建立起以《生产战线》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兵团拥有了九家报纸, 其中八家为师局党委机关报。
二、1966—1975年文革受挫期
1966年5月16日至1975年3月25日, 是兵团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在这十年动乱中, 由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大肆破坏, 兵团各项事业都遭到严重挫折。1967年6月22日, 兵团党委报刊的第一面旗帜《生产战线》被迫停刊, 停刊后又以群众组织的名义出版了《主沉浮》, 直到1969年春, 再次恢复, 并于4月8日将《生产战线》更名为《军垦战报》, 这是在文革期间唯一复刊的一份兵团党委机关报。1967年前后, 兵团各师局党委机关报相继停刊。
三、1975-1981年兵团建制暂时取消, 兵团报业进入农垦局时期
1966至1974年, 兵团人口和职工大量增加, 生产连年下降, 财务连年亏损。1967年到1975年中, 就有六年亏损6.75亿元, 兵团从全国盈利大户变成亏损大户, 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 1975年3月25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发[1975]11号文件决定, 兵团建制取消, 随即文革间唯一复刊的《军垦战报》 (及维文版) 停刊。直到1980年7月1日, 经自治区党委批准, 《石河子报》率先复刊, 此外兵团系统没有其它报纸创办或是复刊, 兵团报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兵团建制的取消而产生了断层。
四、1981-2004年兵团报业的恢复和逐步繁荣期
1981年至2004年, 是兵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12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恢复新疆兵团的决定。兵团恢复后, 各师局党委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建设和保卫新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3年5月30日, 兵团党委做出了关于兵团报纸杂志复刊的决定, 复刊后兵团党委的报纸更名为《新疆军垦报》, 10月1日由兵团政治部正式出版。1987年9月, 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 《新疆军垦报》更名为《兵团日报》, 并继续发行维文版, 2001年, 兵团日报社又创办了子报《生活日报》。
在此期间, 兵团农三师、农九师相继创办了正式的党委机关报, 工一师和兵团哈密农场两位兵团新秀也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
篇4:新疆兵团工业发展历程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戈壁荒原。促使这块土地变化的,是发生在上世纪中叶那场社会大变革。1949年战争刚刚结束,毛主席一声令下,20万官兵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在野兽横行的雪山深谷,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铺路,盖房建场。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兵团人还节衣缩食,筹集资金,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现代工业。
白手起家工业化
1956年冬季,兵团提出的筹建糖厂的计划被国家计委批准了。但有一条:1800万元的建厂投资需由兵团自己解决。
八一糖厂筹备处主任李廷智这样回忆当时建厂的情景:十多万人不需要听什么长篇大论的动员报告,只需各位师长、团长、营长和连排长们说一句话:“用我们的转业费修建一座糖厂,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不到一个星期,1800万元的巨额现款就已交付给基建财务部门,随时可以提取使用。
有了资金保证,1958年7月1日,八一糖厂在石河子新城正式破土动工了。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安装的大型甜菜制糖厂。
令人震惊的是,糖厂高9米、直径3米左右、重20吨的结晶罐、蒸发罐、浸除罐等主体设备的制作,是工人们用双手完成的。制作“三大罐”的主要材料,是平均厚度10~12毫米的钢板。没有卷板机,必须用手工扳压成弧形,再用榔头敲打出外型美观、结构严密、罐体巨大、开闭灵活的造糖机器来。制作这些大罐子的重头活是抛鼓,就是把一块又大又厚的圆形平面钢板,加温后用手锤敲打成半个浑圆型部件,做罐体封头之用。加温后的钢板表面有800℃,工人们手拿榔头在上面敲打。当时正值盛夏,许多人的鼻子烤出了血,脸上烤焦了皮。
那时没有现代起重机械,只能用杠棒抬、绳索拖、绞磨推、大抱杆、二郎腿等土办法,靠的是经验和力气。几百斤、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钢铁设备,就凭起重工们的肩膀、脊梁、胆量和智慧,一件件、一组组地按照设计方案组装就位。工人们被压得汗流满面,腰弯背驼。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西北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制糖厂八一糖厂终于在1959年12月7日建成投产,创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高速建厂纪录。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在开机典礼上说:“八一糖厂的建成和开机生产,是自治区工业战线上的又一巨大胜利。你们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刻苦奋斗,提前十五个月完成了建厂任务,为国家节约了一百多万元资金,我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王恩茂、赛福鼎等首长参观糖厂时赞扬道:“真了不起!试车一次成功,这在我们新疆的工业史上是数一数二的。”
这只是兵团向工业化进军之路的一个缩影。在兵团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支撑下,一座座新厂相继建成投产,一座座老厂扩建胜利完成。兵团工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上从以手工作坊为主的阶段升级到以近代、现代机器生产为主的新阶段,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英雄不怕筑路难
在交通战线上,兵团人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完成了乌库公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等路段的施工任务。
1956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重建乌库公路,由兵团承担施工任务。修筑乌库公路,是打一场战胜高山严寒和冰川的硬仗。在冰峰工地,战士们用铁镐、钢钎掀开冰盖,炸开岩石、冻土,开明槽,修盘道,忍受着缺氧、寒冷的折磨。由于谷底没有通到山上的路,一切工需材料、生活物资都需用人工从河谷、冰峰脚下一趟趟背到山上的工地。在峡谷地段,战士们在高高的山岭上安装了软梯、垂索,攀着软梯、垂索下到悬崖的半腰上,设置工作面,打眼、装药、放炮、开出路基,十分危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极其艰险的施工环境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反而接连涌现出了一批“英雄连队”、“铁姑娘班”、“高空作业能手”、“千锤能手”和“爆破能手”。1958年4月18日,乌库公路通车。这条公路不仅贯通了南北疆,是一条建设新疆的“钢铁运输线”,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国防意义。
1958年4月,军垦战士们在腾格里山区的砾石滩工地上修建兰新铁路。这里昼夜温差大,白天骄阳似火,夜晚寒气袭人。有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这里是有名的干旱区,工地用水要从几十公里外运来。人们干得嗓子冒烟,眼睛喷火,连洗菜的水也澄清了饮用,根本不能洗澡、洗衣,他们一个个身上起了痱子、疙瘩,奇痒难忍。为了找水,十一团七连班长陈春年、医生刘光俊、战士张万发组成探水组。他们在沙丘下的一棵枯树旁,挖掉覆盖的芒硝和沙,终于掏出了苦涩的水。就在他们挑着一担水返营的途中,遇到了沙暴,刘光俊被龙卷风卷走(后被维吾尔族老乡救援),陈春年脚踝骨折断,张万发右胳膊折断。这场大风,刮走了不少帐篷,毁坏了一些机械和车辆,给施工带来了严重困难。后来,他们在沿线芒硝泛白处挖出了许多“坎儿井”,虽是苦水,用白矾沉淀后可供洗涤用。筑路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酷暑、严寒、干旱,战胜了“百里风区”的风沙,终于在1962年12月12日把铁路铺到了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不通铁路的历史。
1974年,兵团建工师人接受了修建从吐鲁番到库尔勒的南疆铁路的任务。这里是著名的老风口“三个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民间曾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老风口,一年四季人不到,三天两头狂风吼。鸡蛋大的石头满天飞,斗大的石头随风走。劝君多走几里路,千万莫到老风口。”
在与风魔几十次的殊死搏斗中,建工师人总结经验,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是地下活动,即掘地三米,地下扎营,把宿舍、食堂、仓库全部改成地窝子;二是与风周旋,即无风就干,风大小干,风小大干,上午刮风下午干,白天刮风晚上干;三是用隔离法,即用石头给路基迎风面砌上挡风墙和方格防护层。兵团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修通了穿越天山的南疆铁路。
哪里有兵团基建工程部队,哪里便有道路!因为每一条道路上都铭刻着战士们的誓言:英雄不怕筑路难,拨开云雾劈开天;早日修通幸福路,冰峰荒原变花园。
工业文明创新天
“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农业曾经是兵团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兵团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没有等靠要,白手起家,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
在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中,兵团近、现代工业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1958年7月开始,在石河子相继动工兴建了19个大中型企业,其后又在一师、二师、六师、七师也安排了一些上规模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兵团工业门类较多,品种较全,以农副加工业和电力、煤炭、建材、化工、机械工业相应配套的工业体系。许多行业填补了自治区空白,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兵团的轻工业产品,如食糖、棉布等,远销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方块糖、毛布等,相继出口日本、苏联;兵团几十个产品在1963年上海全国轻工业产品展览会展出,震动全国;精纺毛布、硫化碱、龙须酥等,不但是自治区的特产,而且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伊力大曲酒成为名牌产品。
1960年,工业总产值约6.01亿元,比1957年增长2.5倍。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兵团的工业企业已达到297个,建成了一大批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7%,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42.5%。兵团的工业产品,不仅供应了兵团和新疆各族人民的需要,而且支援了关内和出口创汇,支持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兵团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兵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做大做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一时间,集中力量、聚精会神推进具有兵团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成为兵团人的共识。
2012年,一系列数据成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强劲发展的有力注解: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7.70亿元,较上年增长3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4.69亿元,较上年增长8.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2%,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如今,在第一师,与浙江省台州市共建的阿拉尔台州光伏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区已有8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近400亿元;在第六师五家渠市东工业园区,山东信发集团注资成立农六师煤电公司,投资100多亿元;在第八师,江苏大全集团投资260亿元的新疆石河子光伏产业园、宁波合盛建设的有机硅产业基地落地生根……
篇5:新疆兵团公务员
第一题:世人都说公职好,衣食无忧能养老,世人都说公仆好,名利双收权利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解释一下公字是什么意思?
第二题:你外出办事,办事人多,赶不上11点的会议,手上还有一份重要数据,请问你怎么处理?
第三题:你跟好朋友一起面试一个岗位,你面试上了,发现好朋友跟你的感情急速降温,你会怎么办?
第四题:你是在职人员,你要考研究生,但是你的单位经常加班,倒是你的课程落下很多,你怎么处理。
7月13日面试共计4道题,15分钟答完!
第一题:现在很多青年有理想,没追求;有个性,没方向;有文凭,没文化;成年人不成熟,你怎么看?更多真题信息见全成公考
第二题:5.4青年节,团委领导让你组织,有的同事主动,有的人很消极,态度冷淡,对此你怎么办?
篇6:新疆兵团(共)
新疆兵团各师团及驻在地:
农一师,师部驻阿克苏市,辖1-16团场,分布于阿克苏地区,人口25.24万;
1团,团部驻阿克苏市金银川镇。金银川,汉语。寓意此地粮食生产丰收。
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新井子,汉语。
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哈拉库勒,维吾尔语,黑色的水塘(沼泽)。
4团,团部驻乌什县包孜镇。包孜,维吾尔语,语意不详。
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沙河,汉语。
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荒地,汉语。
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玛滩,汉语。
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塔门,汉语。
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10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科克库勒,维吾尔语,蓝色的水塘。
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花桥,汉语。
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南口,汉语。
1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幸福城,汉语。
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夏合勒克,维吾尔语,纺织地。
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红桥,汉语。
16团,团部驻阿拉尔市新开岭镇。新开岭,汉语。
托海牧场,场部驻阿拉尔市。
农二师,师部驻库尔勒市,辖21-36团场,分布于巴音郭楞州,人口20万;
21团,团部驻和静县开来。开来,汉语。
2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和静县幸福滩。幸福滩,汉语。
23团,团部驻和静县。
2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和硕县。25团,团部驻博湖县湖光镇。湖光,汉语。26团,团部驻和硕县。27团,团部驻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四十里城子,汉语。此地距焉耆县城40里。
28团,团部驻库尔勒市上户镇。上户,汉语。在大渠上边居住的住户。
29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库尔勒市吾瓦镇。吾瓦,维吾尔语:“兔子都不呆的地方”,形容此地的荒凉。30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双丰镇。双丰,汉语。
31团,团部驻尉犁县英库勒镇。英库勒,维吾尔语:“新的水塘”。
3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尉犁县乌鲁克镇。乌鲁克,维吾尔语:“干燥”。
33团,团部驻尉犁县库和木依。库勒木依,维吾尔语,有油的水塘。
3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铁干里克,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35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铁干里克,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
36团,团部驻若羌县米兰镇。米兰,蒙古语“米勒”,意思是“骏马奔驰的地方”。
223团,团部驻和静县哈木胡提。哈木胡提,蒙古语。
农三师,师部驻喀什市,辖41-
49、51-54团场、2个水库、1个农场、1个总场,分布于塔克拉1
玛干沙漠边缘和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人口16.9万;
41团,团部驻疏勒县。
42团,团部驻岳普湖县莫乃勒镇。莫乃勒,维吾尔语。
43团,团部驻麦盖提县英尔曼(棉丰)。英尔曼,维吾尔语。
4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图木舒克市小海子。小海子,汉语。45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麦盖提县博塔依拉克。博塔依拉克,维吾尔语。46团,团部驻麦盖提县。48团,团部驻巴楚县河东新镇。河东,汉语。
49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0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1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2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齐干却勒镇。齐干却勒,维吾尔语,沙枣池塘(沼泽)。
53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皮恰克松地镇。皮恰克松地,维吾尔语。
54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伽师总场,场部驻伽师县阿其克镇。阿其克,维吾尔语,苦。
托云牧场,场部驻乌恰县托云乡。托云,柯尔克孜语,“能吃饱的地方”。
叶城牧场,场部驻叶城县萨依也尔。萨依也尔,维吾尔语,戈壁村。
叶城二牧场,场部驻叶城县国道219线南10余公里。
莎车农场,场部驻莎车县阿其克。阿其克,维吾尔语,苦。
红旗农场,场部驻阿图什市七盘水磨。七盘水磨,汉语。
东风农场,场部驻英吉沙县。
工程团,团部驻巴楚县喀拉拜勒镇。喀拉拜勒,维吾尔语,黑色的池塘(沼泽)。
农四师,师部驻伊宁市,辖61-79团场,分布于伊犁州直辖区西部,人口22万,又名新疆伊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61团,团部驻霍城县阿力麻里镇。阿力麻里,突厥语“苹果”。
62团,团部驻霍城县老霍城镇金边。老霍城镇,原名拱宸城,原名和尔郭斯,因临霍尔果斯河而得名。“和尔郭斯”、“霍尔果斯”为同名异译,均为准噶尔语“畜牧地”之意。拱宸城1780年由清将军伊勒图所建,为伊犁绿营携眷官兵之霍尔果斯营屯驻。
63团,团部驻霍城县塔克尔穆克尔镇。塔克尔穆克尔,哈萨克语“不毛之地”。
64团,团部驻霍城县可克达拉镇。可克达拉,蒙古语,“绿色的原野”。
65团,团部驻霍城县三宫乡南梁三宫。此地因紧靠霍城县清水河镇,故在建农场初起名清水河农场。66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霍城县界梁子镇。界梁子,汉语,因此地有低矮的天山余谷,为分界岭,故有此称。
67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裴新哈莎镇。裴新哈莎,锡伯语,“密布的木围栏”。
68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佛尕善镇。佛尕善,锡伯语,“老村”。
69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哈海镇。哈海,锡伯语,“好汉”。
70团,团部驻伊宁县谊群镇。谊群,因与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毗邻,以“愉群翁”的谐音取名“谊群”。71团,团部驻新源县阿合齐镇。阿合齐,哈萨克语,“白色的芨芨草滩”。
72团,团部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肖尔布拉克,哈萨克语,“盐碱滩,盐碱泉”。
73团,团部驻巩留县阔尔吉勒尕镇。阔尔吉勒尕,哈萨克语,“荒凉的沟壑”。
74团,团部驻昭苏坡马镇。坡马,蒙古语,“边境要塞”。
75团,团部驻昭苏县和吐浩尔镇。和吐浩尔,蒙古语,“低洼”。
76团,团部驻昭苏县吐尔根布拉克镇。吐尔根布拉克,突厥语,“依水居住的人家”。
77团,团部驻昭苏县阔克托别镇。阔克托别,哈萨克语,“绿色的山包”。
78团,团部驻特克斯县阿热勒镇。阿热勒,哈萨克语,“半岛”。
79团,团部驻尼勒克县则库镇。则库:蒙古语,“温暖”。
拜什墩农场,场部驻伊宁县喀什乡。拜什墩,哈萨克语,“五个土墩”。
农五师,师部驻博乐市,驻埔乐,辖81-91团场,分布于博尔塔拉州,人口9.97万;
81团,团部驻博乐市。
82团,团部驻精河县黑树窝子。黑树窝子,汉语。
83团,团部驻精河县沙山子镇。沙山子,汉语。
84团,团部驻博乐市。
85团,团部驻博乐市布恩混图。布恩混图,蒙古语。
86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博乐市。
87团,团部驻温泉县。
88团,团部驻温泉县博格达尔镇。博格达尔,蒙古语,“神山的背后”。
89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斯尔海镇。塔斯尔海,蒙古语。
90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格特。塔格特,蒙古语,多泉
91团,团部驻精河县托托乡。托托,蒙古语,大鸟。
农六师,师部驻五家渠市,辖101-111团场,8个农场,分布于北塔山、玛纳斯河、天山、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人口26.9万;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长征路。
草米集镇(原三营营部)。草米集,汉语,屯垦后,这里有苇草、出产大米,渐形成集镇。
铁牛镇(原四营营部)。铁牛,汉语,101团机务连在此,机务连多拖拉机,人们叫其铁牛。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梧桐,汉语,102团为兵团第一个农场,驻地原为梧桐(即胡杨)丛生的地方,故名。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蔡家湖,汉语,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昌吉市枣园镇。枣园,汉语,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马桥,汉语,清同治年间,逃难的汉民在徐学功等人率领下,在此跨河筑城自卫,河上架吊桥,可容一人一骑通行,故名马桥。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三台,汉语,清朝在此设立有第三个台站。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湖沿,汉语,地处草湖边沿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骆驼井,汉语,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骆驼队经过,在此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三十里大墩,汉语,该地有一大土墩,相传为古代烽火台遗址,清光绪年间,始称三十里大墩。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头道湾,汉语,因地处呼图壁河拐弯处,取名头道湾。
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呼图壁县芳草湖镇。芳草湖,汉语,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甘肃镇番县(现民勤县)移民在此垦殖建村,得名镇番户。1952年改名正繁户,1996年更名芳草湖镇。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老生地,汉语,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白蒿滩,汉语,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
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大东沟,汉语,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沙梁子,汉语,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官地,汉语,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东河坝,汉语,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
新湖农场,场部驻玛纳斯县新湖镇。新湖,汉语,因此地距一草湖近而得名。
六运湖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六运湖镇。六运湖,汉语,因地处六运的下湖地区得名。
土墩子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土墩子镇。土墩子,汉语,镇东有一唐代烽火台遗址,梯形土堆至今犹存,故名。
红旗农场(中心团场),场部驻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四厂湖,汉语,据《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军户农场,场部驻昌吉市二畦镇。二畦,汉语,据清代《新图志?沟渠志》记载,称二畦渠,镇沿具名。共青团农场,场部驻昌吉市芨芨槽镇。芨芨槽,汉语,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
奇台农场(中心团场),场部驻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四十里腰站,汉语,清代称四十里铺,光绪十五年(1889),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镇),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场,场部驻奇台县库甫镇。库甫,蒙古语,意为“木柄”。
农七师,师部驻奎屯市,辖123-131、137团场,分布于伊犁州直辖区东部,人口20.6万;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车排子,汉语,以前有丢弃的车排架子。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高泉,汉语。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柳沟,汉语。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科克兰木,蒙古语,绿色草原。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苏兴滩,汉语。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前山,汉语。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五五新镇。五五新镇,汉语,此地离奎屯市55公里。
130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共青城镇。共青城,汉语。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蒙古语:“套子”。
农八师,师部驻石河子市,辖121-122、132-136、141-144、147-150、152团场,1个总场、1个种羊场,分布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口58.19万;
121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炮台镇。炮台汉语。
122团,团部驻沙湾县东野镇。东野,汉语。
132团,团部驻沙湾县红光镇。红光汉语。
133团,团部驻沙湾县桃花镇。桃花,汉语。
13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下野地镇。下野地,汉语。
135团,团部驻沙湾县沙门子镇。沙门子,汉语。
136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小拐镇。小拐,汉语。
141团,团部驻沙湾县北野镇。北野,汉语。
14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新安镇。新安,汉语。
14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花园镇(新疆华侨农场)。花园,汉语
144团,团部:驻沙湾县钟家庄镇。钟家庄,汉语。
147团,团部驻玛纳斯县十户滩镇。十户滩,汉语。
148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营镇。西营,汉语。
149团,团部驻玛纳斯县东阜城镇。东阜城,汉语。
150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固城镇。西固城,汉语。
151团,团部沙湾县紫泥泉镇。紫泥泉,汉语。
152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石河子总场(原145、146团),团部驻北泉镇。北泉,汉语。
农九师,师部驻塔城地区额敏县,辖161-170团场,1个农场,分布于中哈边境线上,人口
7.1万; 农十师:驻北屯,辖181-190团场,1个独立营场,分布于阿勒泰和塔城地区,人口7.1万;161团,团部驻裕民县。
162团,团部驻塔城市叶尔盖提镇。叶尔盖提,哈萨克语,16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塔城市阿克乔克。阿克乔克,哈萨克语,白色的山冈。
164团,团部驻塔城市。
165团,团部驻额敏县。
166团,团部驻额敏县。
农十师,师部在北屯,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阿勒泰和塔城两地区,是外联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内联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交通枢纽。全师总人口77119人。
第十一师(工业建设师):驻乌市,以建筑业为主;全师总人口3.97万人
农十二师: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1981年兵团建制恢复,1982年乌鲁木齐市农垦局改为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副师级建制。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瓜果蔬菜、牛奶蛋禽、肉食水产三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粮油生产、种子、啤酒花生产以及工业品生产基地,辖104团,4个农场,1个养禽场,分布在乌市西郊和南郊,环绕乌市,人口5.46万,即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
农十三师:驻哈密,农十三师下辖8个农牧团场,46户工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39户,有限责任公司6家,私人企业1户。2006年,全师总人口6.89万人.8个团场分布在哈密地区一市两县和吐鲁番地区。全师拥有规划面积1497.81万亩,可开发面积167万亩,已经开发面积50万亩。
农十四师:驻和田,辖47团场,224团。皮山农场、1个牧场,分布于和田.。2006年,总人口31989人,全师下辖弄木团场4个,工业企业3户,商贸企业9户,交通、建筑单位个。
47团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西北部,团部驻夏尔德浪,距墨玉县城37公里,全团以三大块七小片分布于墨玉县八乡一镇之间。土地总面积203002.7亩(13533.5公顷),境内海拔高度1296.5米,地势呈南高北低,坡度1.4‰—2‰,气候属典型大陆型气候。
224团是兵团在21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是皮墨垦区开发的直接成果。224团皮墨垦区位于皮山县与墨玉县交界处315国道北侧的阿克兰干地区,西距和田市75公里,是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下游的配套建设工程。1999年6月14日,新政函[1999]87号批复,给皮墨垦区划拨一期开发土地面积30万亩,可开垦耕地面积21.73万亩。计划投资12.7亿元,截止2006年10月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3.6万亩。目前为全国集中连片节水灌溉中规模最大、技术设备较先进的自压式节水灌溉系统。
224团现拥有各类人口近5500人,引进安置新职工2653名,下辖6个农业生产连队,直属企事业单位4个,共有干部126名,党员136名。224团按新型团场规划,建成1座中心镇和10个农业连队。
直属团场:221-223团场。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00年8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5年1月,教育部增加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有着59年的办学历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植根祖国西北边陲,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教学根本目标,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8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18万人。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新疆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亲笔题写了校名,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篇7:新疆兵团公务员
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 小题,每小题4 分,翔0 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无形资产摊销应记入()科目。
A .管理费用
B .销售费用
c .主营业务成本
D .其他业务成本.农牧团场机关盘点库存现金时发现长款,应()。
A .直接做“其他收入”
B .直接冲减“经费支出”
C .计入“暂存款”科目
D .先计入“暂存款”科目,根据原因计入相应科目.甲持有丙70 %的股权,截止到2010 年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650 万元,2011 年4 月1 日,丙宣告发放现金股利50 万元,丙2011 发生净亏损1 000 万元。2011 年末,甲对该项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0 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则2011 年末甲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0
B.630
C.20
D .一20.委托方采用收取手续费的方式代销商品,受托方在商品销售后应按()确认收入。
A .商品售价
B .收取的手续费
C .销售价款和手续费之和
D .销售价款和增值税之和.农牧团场总预算收到师财务部门拨付的各项拨款时,应贷记()。
A .一般预算收入
B .补助收入
C .基金预算收入
D .调入资金.下列职工薪酬中,不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成本费用的是()
A .构成工资总额的各组成部分
B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C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D .社会保险费.某商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本月月初存货成本为20 000 元,售价总额为30 000 元;本月购入存货成本为100 000 元,相应的售价总额为120 000 元;本月销售收入为100 000 元。该企业本月销售成本为()元。
A.96 667
B.80 000
C.40 000
D.33 333
.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单个项目中央财政投资一般不低于()万元。
A.50
B.100
C.150
D.200.单个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投资额在()万元(含)以上的由国家农发办负责组织评审。
A.100
B.500
C.1000
D.2000.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单位近两年资产负债率应小于(),银行信用等级()级以上。
A.50 % A
B.60 % A
C.70 % A
D.75 % A
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下列各项中,农牧团场承包职工上交的费用包括()
A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交费用
B .团连管理费用
C .国有农用土地使用费
D .其他承包费.下列各项中,属于“应缴预算款”科目核算的有()。
A .代收行政性收费收入
B .罚没收入
C .无主财物变价收入
D .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企业留存收益总额发生变动的有()。
A .本实现的净利润
B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C .向投资者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D .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下列各项中,应通过“其他应收款”核算的有()。
A .实行定额备用金制的企业日常报销时
B .应收的各种罚款
C .收取的各种押金
D .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下列各项中,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有()。
A .采购价格
B .购买时支付的消费税
C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D .运输途中因遭受灾害发生的损耗
判断题(本类题共10 小题,每小题4 分,共40 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1 .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特征,应当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对.农牧团场医院机关购买办公用品后直接投入使用,应当计入“材料”科目。()
错.按照谨慎性要求企业可以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因此企业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其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对各项提取减值准备的金额。()错.企业每年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发现减值的,按照《 资产减值》 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错.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对.生产性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
对.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再提折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必须补提折旧,直至提足折旧为止。()
错.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错.农牧团场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往来核算。()
篇8:新疆兵团报业发展简述
1954年10月7日, 新疆兵团成立, 原由新疆军区党委主办的《生产战线》 (及维文版) 报脱离《新疆解放军》 (及维文版) 报, 改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出版, 成为兵团成立以来的第一张机关报。在它的带领下, 兵团近十个师局纷纷恢复了自己的报纸作为党政机关报。按照师局顺序状况如下:
(1) 1955年5月, 农一师政治部主办的《胜利报》 (前身《战声报》 (1938) 、《生产战线》 (1951) ) 复刊, 并开始在沙井子出版。 (2) 步兵团第六师改制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二师后, 1959年4月复刊《战鼓报》 (前身《战鼓报》 (1948) 、《建设战线》 (1950) ) 。 (3) 1954年, 《巩固报》 (1952) 改名为《生产建设》, 作为农四师党委机关报, 同年7月27日, 遵行新疆军区政治部电示, 将《生产建设》更名为《田间快报》。后来为配合“大跃进”宣传又改名为《跃进报》, 1965年9月, 农四师党委机关报再次更名为《军垦战士》。 (4) 1953年5月, 原六军十六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五师, 《战旗报》 (1944) 复刊, 成为农五师党委机关报。 (5) 1952年2月, 由十七师大部、新疆军区八一农场和六军军直猛进农场组成了农六师, 原十七师的《猛进报》 (1947) (前身《反攻报》 (1944) ) 继续出版。 (6) 1955年5月, 农七师党委机关报《人民战士报》 (1950) 复刊, 改名为《农场建设报》, 1958年5月1日, 再次更名为《跃进之声》。 (7) 1958年2月20日, 农八师党委复刊《大跃进》报 (前身《觉悟》 (1950-2) 、《光明》 (1950-7) ) , 不定期出版。 (8) 1960年11月《战声报》创刊, 成为农十师党委机关报。
到60年代中期, 新疆兵团建立起以《生产战线》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兵团拥有了九家报纸, 其中八家为师局党委机关报。
二、1966———1975年文革受挫期
1966年5月16日至1975年3月25日, 是兵团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在这十年动乱中, 由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大肆破坏, 兵团各项事业都遭到严重挫折。1967年6月22日, 兵团党委报刊的第一面旗帜《生产战线》被迫停刊, 停刊后又以群众组织的名义出版了《主沉浮》, 直到1969年春, 再次恢复, 并于4月8日将《生产战线》更名为《军垦战报》, 这是在文革期间唯一复刊的一份兵团党委机关报。1967年前后, 兵团各师局党委机关报相继停刊。
三、1975———1981年兵团建制暂时取消, 兵团报业进入农垦局时期。
1966至1974年, 兵团人口和职工大量增加, 生产连年下降, 财务连年亏损。1967到1975年中, 就有六年亏损6.75亿元, 兵团从全国盈利大户变成亏损大户, 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 1975年3月25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发[1975]11号文件决定, 兵团建设取消, 随即文革间唯一复刊的《军垦战报》 (及维文版) 停刊。直到1980年7月1日, 经自治区党委批准, 《石河子报》率先复刊, 此外兵团系统没有其它报纸创办或是复刊, 兵团报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兵团建制的取消而产生了断层。
四、1981———2004年兵团报业的恢复和逐步繁荣期
1981至2004年, 是兵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12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恢复新疆兵团的决定。兵团恢复后, 各师局党委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建设和保卫新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3年5月30日, 兵团党委做出了关于兵团报纸杂志复刊的决定, 复刊后兵团党委的报纸更名为《新疆军垦报》, 10月1日由兵团政治部正式出版。1987年9月, 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 《新疆军垦报》更名为《兵团日报》, 并继续发行维文版, 2001年, 兵团日报社又创办了子报《生活日报》。
在此期间, 兵团农三师、农九师相继创办了正式的党委机关报, 工一师和兵团哈密农场两位兵团新秀也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
相关文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资储运工贸总公司02-02
初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02-02
明德小学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20102-02
关于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参与志愿服务 共建幸福广宁”活动的通知02-0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02-02
新疆建设兵团精神免费02-0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伤保险办法02-02
新疆兵团交流会主持词02-02
简约教学简在何处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