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
潜在竞争力(精选四篇)
潜在竞争力 篇1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变量选择
由于三市资源、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 综合各种现有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确定选择23个指标, 如表1。
二、计算处理分析
(一)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与提取主成分
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表现出变量间存在较强信息重叠。计算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并提取主成分。根据计算结果, 提取2个主成分, 即用2个新变量就可以代替原23个变量, 并且能反映样本差异的100%。
(二) 分析主成分载荷及计算主成分得分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比较均匀地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其中, 第一主成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居民储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在校学生总数、本地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大型企业数总产值等指标上载荷都很高。这表明, 资金实力和企业竞争力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主成分中, 人均GDP、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城镇化率、大型企业数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等指标较好, 而人口密度和邮电业务总量指标较差。可见,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均GDP、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城镇化率、大型企业数和国际互联网用户指标对城市潜在竞争力的影响。见表3。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三) 各城市潜在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得分排序
以上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67.985%、32.025%, 占所提取的总方差100%的比重作为权数。构造潜在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F=0.67985F1+0.32025F2,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omponent Scores
得到综合评价分数与排序 (见表4) :
三、综合分析
(一) 潜在竞争力的分析
从纯竞争力指标数据来看, 南通在大部分指标上均超过了扬州和泰州;从主成分分析数据来看, 南通的综合得分最高, 而且其在第一主成分 (F1) 得分为1.13973, 也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扬州, 这个曾经的繁华之都, 在指标数据分析上, 显现出的优势并不是很多;其第二主成分得分较高, 超过了南通和泰州;但其第一主成分得分较低, 最后综合得分低于南通。相对而言, 后组建的地级市泰州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均处于劣势, 无论从主成分得分还是从综合得分来看, 都是最低。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 苏中三市的潜在竞争力排名为南通第一, 扬州居中, 而泰州居末。说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甚至是几十年里, 南通的发展速度将会领先于扬州和泰州。
(二) 成因分析
1. 地理位置的差异。
在中国的版图上, 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 一个是上海, 另一个就是南通。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 被誉为“北上海”;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深水港洋口港的建设给南通的海上货运带来了更大的便利;而苏通长江大桥建成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扬州自古繁华, 美名远扬, 跟它的地理位置也是息息相关。京杭大运河纵穿整个城市, 水上交通便利, 孕育出一批富庶的盐商。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衰落和南通深水港以及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 南通的地理位置将明显优越于扬州和泰州, 较好的地理优势将会带动南通今后经济更快的发展。
2. 产业结构和构成上的差异。
在产业结构上, 南通主要以工业为主导产业, 扬州则是以旅游业为特色产业。从20世纪初, 南通就在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带领下, 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一直到现在, 工业依然是南通的主要产业, 其中纺织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制品、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构成了南通的主导产业群的基础。扬州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 拥有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明寺是中国4A级风景区 (点) ;何园、个园、唐城遗址、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举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同时带动了餐饮、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在企业构成上, 南通的国有控股企业较少, 外资企业较多;扬州的外资企业较少, 而国有控股企业和产值较高。近年来, 南通市政府积极推进利用国债和“双高一优”政策优惠项目, 成功吸引了世界500强日本东丽、帝人以及亚洲最大的造纸厂王子造纸厂等优秀的外资企业;相对而言, 扬州的外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缺乏竞争优势。
3. 市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南通以工业为主, 市民忙碌于工业制造, 生活节奏较快。扬州是一个旅游城市, 市民节奏较慢, 生活舒适安逸, 普遍满足于喝茶、泡澡的悠闲生活, 缺乏竞争意识。
三个城市各自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南通依江傍海, 以洋口港和苏通大桥为依托, 立足工业, 融入上海经济圈;扬州以旅游业为基点,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形成有自身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 同时应积极引进外资, 创办更多更好的外资企业;泰州作为一个新兴的小城市, 发挥已有的环境优势, 与南通和扬州构成苏中发展一体化。我们应该因地制宜, 抓住每个城市的长处,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打造各具特色的苏中三城。
参考文献
[1]南通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扬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泰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林海明, 林敏子.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应用辨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9) .
职场新人提升潜在竞争力的方法 篇2
职场专家有这样的定义:首先,确定自己你是谁,你适合做什么工作。其次,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 同时提前做好职场定位准备,将得到持久发展自己。而在实际职业发展中,有时我们常常遇上这样的疑惑,我知自己我自己是谁,也明白自己适合干那些工作,但我就是不喜欢合适的工作,告诉了别人的我擅长之处,别人也不见得让我承担之。这样不但导致了职场复杂与变幻莫测。而且还会让自己本身在职场上迷路。
二、要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
你到一个公司什么都不懂是很合理的,所以你要肯去问人家、多去请教人家,主动沟通。所以我一再的跟我的同人讲看到新人,不管你是在洗手间、在电梯间、还是在走廊里碰到,如果不认识就跟人家打个招呼。“你好,我是哪一个部门的,你是不是新来的?”事实上我到现在还问同事,你是不是新来的,我没有见过。他已经来一段时间了,我就特别不好意思,他一个员工来这么久了,我还不晓得。就是说,公司要有这种氛围。所以为什么我刚才讲选人才的时候,特别强调一个人这种沟通合群的性格。
学习不一定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第一个阶段,就像一个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水,去吸收这个公司的产品的知识、他们的企业文化。了解这个公司的一些要求是什么,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公司一般都会安排一些培训,利用培训的这个机会,你也可以分享你自己对公司正面的一些观点。
三、就是抓住机会展现自我
一个公司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部门会议,或者是新人的培训里面最后都会有一个公司比较资深的主管或是人事主管进来主持,问你们大家有什么问题,这时候你要问对问题。就是你一定要在那个机会里面让人家发现你的想法是正面的,而且是有想法的。比方说,一个新人培训完以后,一定会有QA环节。你不要什么都不问,你一定要想办法问一点问题,但不要是太浅的问题。什么叫做太浅的问题,就是说,如果只是问我们清明节放不放假,那就是太浅的问题了。
应该问,比方说那个总经理亲自在这里,总经理我想问一下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谈整个智能地球的愿景,那我们公司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智能鳌头,我们有哪些具体措施,每一个员工应该怎么样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问题就是很有深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话就是显示出来你对公司整个计划的一个关注和自己的思考。这个东西马上会吸引别人对你有印象,你问这个问题,代表了你的心开始进入我们公司的运营中,大家就会对你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在那个场合里面,训练你的表达能力。如果你的表达能力很差,就是上来之后讲了半天别人不知道你讲了什么,这个东西就要你平常训练你自己的表达能力。就是你有机会让人家对你有很深的印象,当有重要的工作的时候,人家第一个就会想到你,一旦你有很多机会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你就有一个平台去表现,你的能力才能充分展现,这个时候反而是不应该客气。你有能力却不去争取这样一个机会,不去表现,就不会有人发现你,就不会有人知道你。
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里面,绝对不要只做一个小媳妇那样子,就是坐到那边乖乖的中午12点吃便当,吃完便当午睡。应该就是想尽办法多认识一些人,要表现出你对事情的高度的观察和看法,那这样人家就对你有深刻的人印象。
四、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
对任何事情都要抱有正面的态度,而且你新进到一家公司,没有一家公司是十全十美的,你不要去抱怨这个公司,尤其是你的抱怨是从很多前辈听来的。因为没有一家公司没有缺点,也不是你抱怨他就能解决的。我觉得你应该去思考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办法绕过这个缺点,就是正面的看问题,而不要去批评。你可以有善意的建议或是不同的想法,但是绝对不要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去抱怨我们公司的价格太贵,我们出去根本就卖不动。你这种complain,这种批评或是这种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你可以说,我们这个产品怎么改造更好。比方说有些客户他们说他们不需要这些功能,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产品,是不包括这种功能,我们的价格也能降低,那我们就很有竞争力。你就反过来来看这个问题,那现在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所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
1.职场新人如何提升潜在竞争力
2.职场新人如何快速提升
3.职场新人升职快的方法
4.职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5.提升职场工作效率的方法
6.职场新人需强化的五个竞争力
7.职场新人如何生存
8.职场新人必学规则
9.职场新人如何生存?
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篇3
一、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也可表述为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积累起来,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主导性、难以模仿性、辐射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征。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来看,只有在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都参与,不断学习,对企业的制度、技术、管理、文化不断创新的条件下,才能不断发展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拥有潜在核心竞争力,应从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和企业创新力三个方面去考察。
1、企业文化力。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凝聚力、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形象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其中,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核心,影响着其它要素的形成。企业文化力为企业的自主性学习,不断创新捉供精神动力,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学习力。这是学习态度、学习机制和学习成果的有机整体。其中,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力形成的前提,有效的学习机制则是学习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而学习成果是学习力成果的一种体现。企业学习为企业文化力的提升和创新力的创造提供知识储备,从而最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知识源泉。
3、企业创新力。这是企业创新精神、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创新精神是核心,创新机制是保障,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力大小的外在表现。企业创新力使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能力并形成核心专长和核心优势,最终表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必然是立足于核心竞争力自身的性质,因此,必须以影响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为依据,构建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其构建原则如下。
1、科学性原则。建立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考虑到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发展的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三要素是决定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正确分析和把握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和企业创新力三者的内涵及相互联系,使各指标设计符合科学客观的要求,以期达到指标的科学量化。
2、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上述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因为牵涉到如企业文化力一般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必然会产生一些主观指标,当然也有客观指标。这些主观指标要由人的思想行为、感受来反映和说明,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只能通过主观评判打分量化。因此,我们既构建主观指标,又要构建客观指标,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多个视角全面评价企业潜在核心竞争力。
3、可操作性原则。如果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那么该指标体系就如同“空中楼阁”,实用价值不高。为此,该指标体系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一是各指标要能涵盖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特征和三个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二是各指标必须含义明确,外延清晰,容易量化,计算方便;三是各指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大的指标体系;四是指标体系中设置的指标尽可能少而精。
潜在竞争力 篇4
竞争力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个关于企业在竞争中的态势和地位的概念。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由于其在运作方式、经营风险、资本结构、监管要求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性, 其竞争力的衡量和评价有其自身特点。针对商业银行进行的评价主要有三类:一是政府监管机构的评级, 如美国银行业C A M ELS法, 侧重于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二是评级机构的评级, 如标准普尔、穆迪等, 侧重于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三是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评级, 如英国《银行家》杂志, 侧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事实上国外研究银行竞争力多从银行价值或绩效出发, 基本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的细致分析来揭示这些机构是否达到了利益方面的预期。也有一些文献研究银行技术进步、组织结构、公司治理、银行并购、业务多元化、垄断经营、监管环境等因素对银行竞争和绩效的影响, 并越来越认同“T R IC K+理性私利”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银行的变革与发展。
国内学者许南和曾翠 (2008) 研究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后认为, 国外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体现在能获取巨大能力势差的管理技术与管理艺术上, 表现在完善的内部管理、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严谨的风险管理和先进的IT技术四个方面。王松奇 (2003) 等组成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小组自2003年开始对银行竞争力进行持续研究, 该研究认为, 财务指标或许既不能说明如何实现持续竞争业绩, 也无法反映取得目前的竞争地位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银行的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结果, 更要考察背后的过程。在此之前焦瑾璞 (2002) 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研究因体系完整而受到推崇, 他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涵盖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其中, 潜在竞争力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业务体系及创新和监管有效性指标。焦瑾璞研究的出发点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指标设计主要参照美国C A M ELS评价方法, 主要关注现实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 但是对于所提出的三种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尤其是对潜在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和实质, 缺乏论述和分析, 而且对潜在竞争力全部采用定性指标衡量, 针对性和适用性欠缺。在城商行蓬勃发展的当下, 这两点局限显得更加突出。张志强和吴健中 (1999) 较早提出潜在竞争力的概念, 指出潜在竞争力是企业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 企业的研究发展能力等。本研究试以城商行的潜在竞争力为突破口, 来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和实践。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
本文所述潜在竞争力, 是基于焦瑾璞的上述分类方法而提出。也就是说, 银行竞争力是一个复杂有机体系, 由显性、潜在两个构成要素交互作用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而潜在竞争力, 就是指可以使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持续显性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对显性、潜在和环境三种竞争力的关系, 可以用“银行竞争力冰山模型”来解释, 如图1所示。一座冰山由水上面和下面两部分构成。能被看到的是水面上的部分, 可以看作是显性竞争力;水面下部分看不见, 但它是水面上部分的支撑和保障, 可以看作是潜在竞争力;冰山所处的水域, 其温度和深度是冰山形成的条件和存在的前提, 即环境竞争力。我们能看到水面上的冰山有多高取决于水下部分的高低和水的深浅, 也就是说, 显性竞争力并不独立于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而存在, 而且潜在竞争力的强弱才是整座冰山高度的关键所在。同时, 水下部分冰山又是一个层层凝聚和支撑的结构, 由学习创新能力为内核支撑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 进而由组织管理能力再促进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由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带来业务发展能力的强化, 最终构建成整个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体系。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特征分析
1、经营现状
城商行先后经历了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合作银行两个阶段, 并在1998年统一更名为现在的城商行, 自此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大量新成立的城商行又加入这支队伍。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 截至2011年底, 城商行总资产达到99845亿元人民币, 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8%。城商行的经营业务集中于存贷, 产品主要是传统信贷产品, 新型业务较少, 因此其收入结构中利差占绝对主导。业务单纯可能使其在管理和服务上形成特色优势, 也可能使其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和收入单一化的经营风险。大部分城商行规模小, 分支机构少, 管理层次少, 相比大银行来说具有决策迅速、经营灵活、市场反应快的特点。但是信用社模式传递下来的管理问题也比较突出, 比如股权结构不清晰, 很难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注重短期利益, 忽视创新;管理理念滞后, 服务质量不高, 营销方式老套;薪酬绩效体系陈旧, 激励措施不到位, 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综合来看, 当前城商行在经营方面的现状主要是:规模较小、成长迅速, 在银行业中的地位提升, 业务比较单一, 管理方式简单。
2、竞争特点
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 一开始就被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服务城市居民”, 看似清晰的定位却给城商行带来一定的发展瓶颈和同质化经营趋向。尽管包括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在内的多家城商行已经开始跨区域经营, 但是绝大部分城商行经营范围仍然限于当地。区域经营一方面使城商行更加了解本地客户需求, 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从而占据当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全国范围内城商行发展的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商行, 发展态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同时, 区域经营还使城商行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要影响。综合来看, 当前城商行在竞争方面的特征主要是:市场定位模糊, 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性很强, 受本地政府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
3、发展趋势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有其最佳的业务范围, 而不同业务又有不同的规模效应。我国数以百计的城商行依据其经营规模大小, 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综合性全国性银行。极少数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特大型城商行, 通过机构扩张, 完善服务, 拓展客户, 获取各类市场资格, 进一步做大做强, 努力向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二是特色品牌银行。部分中小型城商行, 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或外部特殊资源、环境等, 通过特色定位, 在某一产品或服务 (如小微贷款、农村信贷以及债券投资等) 方面做出特色, 发展成为专业化经营、具有很强产品或服务特色的特色银行。三是社区精品银行。那些规模较小、定位鲜明、地区优势明显的城商行, 通过立足当地, 强化市场定位, 并努力做精、做细、做深、做透本地市场, 发展成为规模不大、在当地有较强竞争力、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内的小企业和居民的社区银行。综合来看, 城商行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定位和服务上专业化、特色化;地域范围上大银行跨区化、小银行联盟化;业务范围上多元化、市场化;组织管理上现代化、科学化。
四、构建城商行潜在竞争力指标体系
构建城商行潜在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其中三级指标指出了建议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 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和判断指标的含义和指向。以下将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解析。
1、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反映城商行在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内部控制, 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竞争实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责权明晰、科学管理的重要条件, 它体现在清晰的股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强大的股东实力和有效的高管激励机制。战略管理能力考察银行的管理理念、市场定位和长短期发展规划, 落后的观念、模糊的定位、混乱的发展逻辑都将导致银行长期经营的衰败, 城商行因其区域化竞争特点更是如此。内部控制能力考察银行部门设置、内控机制的完善程度和规范运作情况, 有效的内控机制有利于防范内部道德风险和员工操作风险, 也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人才是组织的宝贵资源, 银行的整体业绩依赖于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 因此用员工对业务收入的贡献来衡量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合适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城商行克服传统缺陷、适应市场竞争、创造更大价值的制度依赖, 对其潜在竞争力至关重要。
2、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反映城商行在信息技术、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服务, 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实力。信息技术是银行内部运行和业务流程的硬件基础, 而软件的专业性和适用性决定了使用的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水平对银行的安全高效运营发挥巨大作用。客户是效益创造的来源, 只有目标客户知悉、选择和持续使用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银行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如愿发力, 由此用客户满意度来衡量银行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产品服务能力是指银行为客户提供专业、便捷的金融服务的能力, 网点覆盖率正是衡量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质量, 以及延伸至目标客户所在地的情况。市场营销能力考察银行进行产品/服务销售、市场推广和维持的实力, 市场占有率是对这种主动竞争能力的客观衡量。经营管理能力是城商行提升运营绩效、避免被动竞争的关键环节, 也是其潜在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3、业务发展能力
业务发展潜力反映城商行在业务多元发展、业务增长、特色服务和客户价值挖掘等方面的竞争实力。业务种类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是规避市场风险、开发新增长点的主要手段, 也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对于以信贷为当前主要业务的城商行, 非利息收入占比是这种能力的重要体现。业务增长能力考察最近三年银行的收入增长速度, 是业务维持力和开发力的衡量指标。特色服务是城商行克服同质化经营和争取地域优势的关键, 当前很多银行开展的上门服务、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附加服务、私人理财、短期拆借等就是代表。价值挖掘能力考察银行开发主要客户附加值的能力, 为大客户提供针对性、综合性服务所带来的收益, 可能高于新开发客户带来的收益, 对于区域经营和业务单一的城商行尤其如此。业务发展潜力是对城商行动态发展的衡量和对发展趋势的预测, 也是其潜在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4、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和创新能力反映城商行员工在学习能力、培训机会、产品创新, 以及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竞争实力。学习能力主要是员工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此处用员工的整体学历水平指标进行衡量, 学历越高学习能力越强。员工培训情况主要是指员工参与学习的意愿和可以获取的机会, 此处用其参与培训的频次进行衡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产品创新主要是指银行对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注和投入程度, 利用其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比进行衡量。创新文化氛围是指员工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银行对学习和创新的鼓励程度。学习创新能力是城商行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以及建立独特竞争优势的有力保证, 对其潜在竞争力不可或缺。
五、基于群体AHP的指标权重分配
1、群体
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 一般用来处理具有复杂因素的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基本步骤是: (1) 按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对评价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就本层因素对上层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 构建判断矩阵, 通常采用1—9标度法, 如表2所示; (3) 利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CR=CI/RI, 其中CI= (λm ax-n) / (n-1) , RI根据随机一致性参数RI表查询得出, 当CR<0.1时表明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 汇总计算综合权重。根据权重可以得到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或者直接对方案进行决策。
为了规避个体AHP进行决策的片面性。我们选定专家小组进行群体AHP决策, 同时综合决策专家本身的权重以得到全面评价结果, 借此可以增强判断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这种方法首先采用上述简单AHP法得出每个专家评价得出的指标相对权重, 然后利用专家本身的权重进行加权综合。所以确定专家群体内的权重分配是关键。
专家权重ω由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综合而来:ωi=tμi+ (1-t) γi…… (1) , 其中i是专家序数, t是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之间的权重分配, μ是由研究者根据专家的背景赋予的主观权重, γ是根据专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确定的客观权重。假设有s个专家进行决策, 当判断矩阵Ak (k=1, 2, 3, …, s) 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它的最大特征根λmax=n, 其余特征根均为零。设 (0<δ≤1) , 则δ越大矩阵Ak一致性程度越高。将δk的归一化结果作为专家的客观权重, 即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得到每个专家的最终权重, 再根据Wi=ωi'ωi…… (3) 就可以通过群体AHP法得到各个指标的综合最终权重。
2、专家小组构建判断矩阵并检验一致性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商行潜在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本研究邀请三位商业银行专家组成群体决策小组, 其中包括两位从事商业银行研究的大学教授, 和一位具有2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城商行高管。专家首先分别就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全部通过后再根据上述群体A H P法计算每个指标的综合权重。
如表1所示, 城商行潜在竞争力是整个指标层次体系的总目标 (A) , 以下有二级指标层 (B) 和三级指标层。专家需要就总目标层 (A) 对二级指标层 (B) 两两比较;就二级指标层 (B) 对各自三级指标层 (C) 两两比较, 根据表2所示的1—9标度法构建出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样式如表3所示, 假定上一层元素Bk为准则层, 对下一层元素 (指标) C1, C2, C3, …, Cn有支配关系, 这里构造的判断矩阵就是要表示出来针对Bk准则, Ci和Cj相比的重要程度, 并用Cij表示Ci相对于Cj的重要程度。其中Cij>0, Cij=1/Cji, Cii=1。当Cij>1时表示Ci比Cj重要, 且C ij数值越大重要程度越高;当0<Cij<1时, 表示Ci比Cj重要程度低, 且Cij数值越小重要程度越低。
在本研究中, 以背靠背形式完成调查问卷, 请每个专家分别对目标层A, 二级指标层B1, B2, B3, B4构建判段矩阵5个, 如表4所示。本研究运用YAAHP0.5.2软件, 求解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进行矩阵一致性检验, 结果如表4最后一行所示, 可以判定所有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要求。
3、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0.5.2软件, 计算AHP方法下每个专家给出的数据, 根据前述公式 (1) 、 (2) 计算三位专家的主客观权重, 令t=0.6计算综合权重结果如表5所示。利用该结果根据公式 (3) 分别计算出群体AHP方法下, 城商行潜在竞争力体系二级指标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综合单层权重以及三级指标对目标层的综合总权重, 结果如表6所示。图2列示了二级指标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排序, 以及所有三级指标综合总权重的排序, 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六、构建城商行潜在竞争力的建议
基于群体AHP方法得出的结果显示, 在城商行潜在竞争力的四个维度中, 组织管理能力的权重达到0.537, 远远超过其他三项, 其后分别是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 最后是学习创新能力。这种结果意味着, 城商行在培育自身隐性竞争力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大力改善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其次是与经营和业务绩效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 而学习创新能力在当前阶段并不是最急需要投入资源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