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工程(精选五篇)
核安全工程 篇1
不过, 该负责人也承认, 在应对引发福岛核事故类似的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时, 我国核设施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已制定了短、中、长期计划, 要求和督促各民用核设施按期完成相应改进工作。目前, 一些短期项目已完成, 中长期项目正在进行中。
据悉, 去年国家核安全局、能源局和地震局对全国41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 3台待建核电机组及各民用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内容包括核设施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在建核电厂的建造质量、多种极端自然事件叠加事故的预防和环保措施等11个方面。
该负责人说, 本次核安全检查的内容和深度基本与国际社会在福岛核事故后开展的检查保持一致。此外, 国务院已审议及原则通过了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我国目前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共15台, 迄今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 (INES) 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 也未发生过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事件。”该负责人说, 据世界核运营者组织 (WANO) 主要性能指标, 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水平较高, 普遍处于国际较好水平, 部分机组达国际先进水平, 有些机组名列前茅。如秦山第三核电厂两台机组在WANO排名中已连续多次位列第一, 连续六年达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以来, 大亚湾核电厂在法国同类型机组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 获27项次第一名。
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 全球人均辐射剂量为2.8毫希沃特/年, 其中天然辐射为2.4毫希沃特/年, 人工照射为0.4毫希沃特/年 (主要是医疗照射) 。我国标准规定, 人类核活动对公众所造成的附加剂量限值为1毫希沃特/年。
多年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核设施周边辐射剂量及放射性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废液排放不到排放限值的1%, 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量仅为设计值的几分之一。核电厂正常运行期间对周围公众个人最大年有效剂量是国家标准的万分之几, 不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的万分之一。
核安全工程 篇2
注:括号里面数字代表09版教材的章节号,如(专1.1)表示专业第一章第一节。
一、原子核物理基础P1~34页 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综1.1)原子核的放射性(综1.2)、射线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1.3)原子核反应(综1.4)
二、核反应堆工程基础(33页)核裂变及核能的利用(综1.5)P35~42 核反应堆的基本工作原理(专1.1)P2~12 反应性与反应性的控制(专1.4)P40~44 堆内的释热与传热(专1.5)P45~53
三、核反应堆与核动力厂(30页+10)核反应堆的主要类型(专1.2)P13~30 核动力厂使用的其他核反应堆堆型(NEW)新型压水反应堆(NEW)猜测AP1000和EPR 研究堆(NEW)猜测聚变堆
反应堆及核动力装置的功率控制(专1.6)P54~60 核反应堆保护系统(专1.7)P60~64
压水堆核电厂(NEW)用一节来讲估计只是简述
四、民用核安全设备基础知识(NEW)30页
民用核安全设备标准规范
民用核安全设备常用金属结构材料 主要民用核安全设备 民用核安全设备的特殊性
民用核安全设备的核安全分级要求
五、非堆核燃料循环设施(38页)铀矿开采及其加工(专2.1)P186~192 铀合物的转化(专3.1)P260~266 铀浓缩(专3.2)P266~276 燃料组件制造(专3.3)P276~281 乏燃料及其后处理(专3.4)P281~290
六、核技术利用基础知识(17页+3)核技术利用辐射源(综2.1)P45~53
常用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同位素(专4.2)P319~332 国内外核技术利用的发展状况(NEW)
核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综2.2)P53~56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综2.3)P56~66 射线装置的应用(综2.5)P70~76
七、辐射防护基础(综第三章1~12节)45页 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综3.1)P151~152 辐射源种类、来源与水平(综3.2)P152~P157 辐射照射的分类(综3.3)P158~160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综3.4)P160~167
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及其单位(综3.5)P167~172 实践与干预(综3.6)P172~176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综3.7)P176~178 辐射防护限值(综3.8)P178~183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综3.9)P183~187
辐射防护监测(综3.10)P187~192 辐射防护大纲(综3.11)P192~194
八、IAEA 提出的核安全基本原则(14页)基本安全原则的提出(综5.1)P235~236 基本安全原则的适用范围(综5.2)P236~239 安全目标(综5.6)P251~253和基本技术原则(综5.4)P243~248
九、核安全文化(综第6章)20页 核安全文化概述(综6.1)P259~262
组织的核安全文化建设(综6.2和6.3)P262~269 IAEA 对单位核安全文化的评价方法(综6.4)P269~274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实践(综6.5)P277~278
一、09版综合保留部分
1、保留了09版综合的第一、三、五、六章的全部;
2、将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第1、2、3、5节保留,3、第四章全部挪到专业里
二、将09版专业的部分理论基础转移至综合
1、专业第一章的1、2、4、5、6、7节挪到综合;
2、专业第三章铀矿开采和乏燃料1、2、3、4节挪到综合;
3、专业第四章第2节放射源与同位素挪到综合;
三、新增章节
1、第三部分核反应堆与核动力厂新增了最新堆型和研究堆,以及压水堆核电厂,预计都是简述,估计约10页。
2、最大部分新增的还是第四章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基础知识”,这部分肯定是综合里面的重点章节,估计约30页左右。
3、第六章核技术利用新增一节国内外核技术利用的发展状况。2~3页。
核安全峰会:谁来看好“核袋子” 篇3
和克里米亚局势比起来,奥巴马似乎把涉及全人类重大利益的核安全问题摆在了一个次要位置,这未免显得有点轻重不分。回头看看本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算起来,自冷战结束至今,已有20多年,世界对于全球性核战争的恐惧逐渐远去。但是确保世界核安全的“核安全袋”依然还有漏洞,而这一点足以令世界不安。
谁盯上了“核袋子”
3月25日,为期两天的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结束,峰会主席国的接力棒将交到美国手里。在接过主席国位置时,奥巴马和荷兰首相吕特开起了玩笑,当吕特将主席国的委任状交给奥巴马时,奥巴马调侃道:“我得确认一下,这上面没有核辐射。”事实上,核安全峰会这个国际机制就是起源于奥巴马对核安全问题的敏感。早在2010年的华盛顿首届核安全峰会上,奥巴马就曾说:“冷战结束20年,我们面临一个讽刺的历史状况,国家间的核对抗风险风险降低了,但核攻击的风险却上升了。”
在奥巴马的外交议程中,依然沿袭了布什时代标签性的反恐。2001年,9·11事件爆发;紧接着第二年,美国国务院就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核恐怖主义”。在关注朝核和伊核问题的同时,美国认为,核恐怖主义同样是巨大的威胁。2012年3月,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首尔峰会通过《首尔公报》,内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等11个领域。此后两年,核安全峰会机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到海牙峰会之前,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墨西哥、瑞典、乌克兰和越南等7个国家移除了全部或大部分武器级核材料。拥有武器级铀或钚的国家也从2010年前的39个下降到25个。
而海牙峰会最重要的成果《海牙公报》又针对核材料等十多个领域提出了六项具体措施。本次峰会上,奥巴马表态说:“另一个重点是,日本宣布与美国合作,交出反应堆中用于实验的数百公斤的武器级核材料,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数十枚核武器。”
不过,全球核安全要防守的是一大片,而恐怖组织要进攻的只有一个点,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单是去年,国际刑警组织就发现全球总共有23起个人走私核材料和放射性原料的案例,而目前还有285起类似的事件正在进行调查。
核材料本应该安全地保管在世界的“核袋子”里的,那么现在到底是谁盯上了“核袋子”呢?从华盛顿到首尔,再到海牙,三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都与反对核恐怖主义有关。也正像2010年华盛顿峰会公报中所作出的判断一样: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而这样一个判断并非杞人忧天。想象一下,只要有一枚核武器甚至脏弹落入恐怖分子手中,那就足以制造惊天大事。
“获得原子弹是穆斯林的责任,要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子弹来恐吓真主的敌人!”这是1998年本·拉丹在《伊斯兰的原子弹》一文中的观点。早在9·11事件之前,本·拉丹与其副手扎瓦赫里就曾与两名巴基斯坦核专家会面,进行了关于核武器的讨论。上世纪90年代,恐怖组织企图获得核武器的决心是与一个大背景分不开的:核大国苏联的解体。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一些苏联的加盟国家先后分离出来,这也让大量的核材料随之流失。这些核材料最终进入走私渠道,其最终走向难有问津。在90年代早期,俄罗斯海军基地有一个案例,一名海军人员告诉其亲属高浓缩铀的基地在什么地方,这个亲戚就直接从安全围栏上的大洞钻了进去,走进一处可能是仓库的建筑,用一根铁棍打坏锁头,并未触发警报,也没让任何人发现,偷走了核材料。后来俄军调查人员说:“土豆都比这些玩意儿看护得好。”
美俄必须合作
流出的核原料成为核走私的源头。位于俄罗斯南方边境的国家格鲁吉亚是核材料走私的天然走廊,高浓缩铀之类的核材料可以由此走私到其他目的地——阿塞拜疆、伊拉克、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以及诸如此类的国家。苏联解体后的核失控毕竟还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过冷战后20多年,核材料丢失、核走私、核黑市等危及世界安全的现象却始终未能得到遏制。
Y-12国家安全大楼,位于美国田纳西州橡树林,是能源部下负责核安全的核设施。这里是美国武器级铀的主要贮备场所。然而,2012年7月28日深夜,这里竟然闯进3个不速之客。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领头的赖斯修女时年82岁,另两人也有59岁和61岁。作为一名反核武器活动人士,赖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走了很远,并没觉得有什么事。只是进入了外围栅栏,但从没有人踏入过此处。能进来走这么远,我们很高兴。”号称全美安全防御最严密的区域被如此轻易突破,此事一下子震惊世界。事后,美国能源部前核安全顾问斯托克顿表示:“幸亏只是一名修女,而不是恐怖分子。”
据国际安全组织“核武器倡议”透露,全球有2000吨武器级核材料分布在25个国家的核设施中,而并非每处核设施都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1993-2001年,仅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的核材料丢失就超过2000起,其中60%没有被追回。这些核材料一旦落入恐怖组织的魔爪,就可以生产简陋的核弹,或所谓的“脏弹”。
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传言称有一部分核武器遭到贱卖或是不知下落。这样的传言也给了好莱坞的一些编剧很多灵感,比如《碟中谍4》这样的大片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但是无论是传言还是好莱坞的剧本,和事实还是有一些距离,因此公众的恐惧目前更多局限于银幕之上。但是有一点又不得不承认,“核漏”之忧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把利剑,“核袋子”因为国际关系的矛盾斗争而出现的新的漏洞更加令人担忧。
3月24日晚,海牙峰会开幕当天,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的一段惊人的电话录音被曝光。录音中,季莫申科扬言要用核武器干掉留在乌克兰的800万俄罗斯族人。尽管事后季莫申科承认自己说了这个话并道歉,但威胁使用核武器却不只是她的信口开河。1991年,乌克兰刚独立的时候,曾拥有核武器。1994年,为说服乌克兰弃核,美英俄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愿为乌克兰主权及其领土完整做出保证。而克里米亚的脱乌入俄让这一切变得尴尬。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海牙峰会上警告的:“乌克兰危机让《布达佩斯备忘录》的信用严重受损,非核国家无法获得安全保障会对《核不扩散条约》产生深刻冲击!”
2010年4月8日,首届核安全峰会前夕,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核裁军条约》,庞大的核武库给了核恐怖主义可能生存的土壤,而核裁军的关键就掌握在美俄手中。两年后的首尔峰会,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在反导和核裁军问题上的悄悄话因麦克风没有关闭而公诸于世。奥巴马为了第二任期,要求俄罗斯方面在核裁军问题上“给个面子”,而梅德韦杰夫则表示:“没问题,我会转告弗拉基米尔(普京),我们支持你。”可以说,没有普京的支持与配合,奥巴马的无核世界也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事实上,也就是在克里米亚危机最紧急的关头,俄罗斯的核检查小组依然飞临旧金山,突击检查美国的核武器削减情况。这是美俄之间达成的一种妥协:互相监督彼此控核进程。所以,克里米亚问题上存在诸多回旋余地的可能性就在于,如果美欧逼俄太甚,那么俄罗斯很可能在伊朗核问题上不与美国配合。
有人说,20世纪的国际关系是因“核”而变,毕竟上世纪后半段的主要国际关系都是围绕着核强国美国与苏联展开的。当大国因为拥核而增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威望时,小国也想通过拥核来改变自身的国际安全和战略处境。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核武器的扩散,乃至可能有核武器落入到恐怖组织之手,成为全球新危机。那么该如何建立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球核安全体系呢?这个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但至少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核安全工程 篇4
1 IAEA核安全行动计划草案
IAEA核安全行动计划草案共涉及如下12条具体行动及其子项行动: (1) 鉴于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安全评价, 旨在基于事故后经验对核电厂安全薄弱点进行评价。 (2) 同行评审, 旨在加强IAEA同行评审以最大程度有利于成员国。 (3) 应急准备和响应, 旨在加强应急准备和响应。 (4) 国家管理机构, 旨在提高国家管理机构效能。 (5) 运营组织, 旨在加强运营组织对核安全的敬畏。 (6) 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 旨在审查和加强IAEA安全标准并提升其执行情况。 (7) 国际法律体制, 旨在提升国际法律体制效能。 (8) 成员国核电发展计划, 旨在推动成员国新核能计划所需基础设施的发展。 (9) 在建容量, 旨在扩大并维持在建容量。 (10) 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 旨在确保当前的保护能使公众和环境在核应急后免受电离辐射。 (11) 交流与信息发布, 旨在提升交流的透明度和效率并完善信息发布流程。 (12) 研究与开发, 旨在有效利用研究与开发技术和成果。
2福岛后国内核安全改进措施
2.1对国内运行、在建电厂的安全检查
福岛事故后由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中国地震局牵头的全国核安全大检查工作迅速展开。检查团分为三个关注不同领域的检查小组, 严格按照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标准, 并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实践, 对核电厂防洪抗震能力、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是否有效等11个领域进行综合检查。该次开展的核电安全检查是福岛核事故为全球核电安全敲响警钟后采取的积极行动, 一方面是要确保我国核电站的安全性, 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为下一步核电发展做好准备, 确保我国核电未来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上述行动计划草案第1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2.2国内积极参与同行评审
WANO联合了世界上所有的核电运营企业, 其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协会成员达到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高标准。WANO计划的核心是进行同行评审——由协会其他成员派出的独立核电专家团对核电站的运行作出深入而客观的分析。福岛后WANO同行评审的范围可能扩大, 在目前将运行电厂运行评价作为重点的基础上, 加入应急准备和事故管理评价。福岛后对于是否应将设计问题加入同行评审之中, 这一问题还有待讨论。目前, WANO同行评审不包括完整的设计审核, 但可在评审过程中提出一些设计问题。未来, 同行评审的频率也须继续讨论, 目前每座核电站每六年进行一次同行评审的频率有望得到提高。
20 12年3月2 3日, 世界核营运者协会 (WANO) 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CNEA) 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运行机组的联合同行评审活动正式结束。在当天举行的评审闭幕仪式上, 评审团专家介绍了各个领域的评估结果, 对评审工作进行了总结。这是大亚湾核电基地建立以来接受的最大规模的同行评审活动, 也是“3·11”福岛核事故后WAN O在亚洲开展的第一次同行评审。评审团按照WANO同行评审流程, 采取电厂检查、现场观察、人员访谈和文件与记录审查等方式, 对大亚湾、岭澳核电站的6台运行机组的10个功能领域和7个交叉领域开展了评审。评审结果对提高大亚湾核电基地在运机组安全运行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2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2.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在福岛核事故之后, 社会公众对核能和核技术发展更加敏感, 而快速发展的核能事业、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也对国家核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012年4月6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五届二次全体 (扩大) 会议重点审议了《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 同时对《国家核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主要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推进基础建设、开展科技研发、加强培训演练等方面, 对新时期核应急工作实施总体布局。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在该次会议上表示, 中国将实施好《国家核应急预案》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 加强核应急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抵御核事故风险和应对各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能力。会上还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组成单位及其成员的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增加了成员单位, 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4个;设立省级核应急组织的省份由12个增加到了16个, 我国核应急组织机构和三级核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3、10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2.4加强监管机构建设
在2011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 (以下简称“核与辐射会议”) 上,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编制扩编, 环保部将进一步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 推动《核安全法》和《电磁辐射管理条例》尽早出台。按相关统计, 核安全监管系统将由2008年的300人扩充到1000多人。核安全监管人员的扩编, 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缓解核电安全监管人手不足的问题。负责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行政机构也由原来的一个司变成三个司, 对相关业务进行了细化和深化。人员的扩编、机构的调整都将使今后的监管工作更加细致和高效, 核电机组的监管能力将因此大大提高。同时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讲话也强调了要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 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要建立健全核安全法律和监管体系, 强化核应急队伍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人员培训, 为加强核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为应对紧急事态提供机制保障, 为提高稿件要求核安全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为增强核安全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4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2.5福岛改进项
福岛事故后, 为考虑国内电厂防范极端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叠加对电厂的安全风险, 根据福岛经验反馈, 结合国内核电技术路线, 国家核安全局正在组织力量提出一系列的旨在提升电厂安全性的通用改进技术要求, 国家核安全局编制和颁布了《福岛事故后, 我国核电厂通用改进技术要求》, 也是全世界唯一率先针对核电厂提出具体改进措施的国家。该技术要求内容包括核电厂防洪能力改进技术要求、应急补水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移动电源及设置的技术要求等8部分内容。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6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2.6核电发展规划和核安全规划
按照2011年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 我国核设施要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在《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 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经请示有关方面,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牵头编制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核安全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是我国未来核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了未来我国核安全的总体目标、工作的基本原则、统筹了9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8项保障措施。内容涵盖核电厂、研究堆、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安全设备、铀矿冶、早期核设施退役治理和废物治理, 以及科技进步、应急、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国家能源局编制的《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2020) (调整) 》。目前核安全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审议, 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8、9条的导向保持一致。2.7核能研究与开发
中国先后引进了法国的M310压水堆机组, 俄罗斯的VVER压水堆机组、加拿大的CANDU重水堆机组, 后续为考察中国发展的主力堆型提升机组安全性又引进了三代核电技术包括美国的AP1000机组、欧洲的EPR机组。在引进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的同时, 国内也不断实施消化、吸收、再创新, 正在研发的有ACPR1000、CAP1400等核电技术。国内自主研发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PWR机组奠定了国内核电技术自主化的基础。随着中国实验快堆在2010年达到临界宣布中国已自主掌握第四代核电技术。另外被国外同行认可为第五代核电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技术, 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改进和建设准备进程中。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核电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并与世界各核电发展国家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 以期获得更好的核电经济性和安全性。
2011年8月“中国核能发展再研究”项目依托中国工程院正式立项, 项目研究工作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深入分析福岛核事故的原因和我国现有核电站安全性的基础上, 对近期我国核电发展的方针、规划等进行研究, 2011年底前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报相关部门;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研究核电长远发展的步骤和技术路线 (包括堆型) 、核废料处置、管理体制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我国核能的发展战略。项目下设四个课题组, 第一组是核电安全性分析组;第二组是“十二五”和2020年前核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组第三组是核电发展支撑能力的评估组;第四组是若干建议组。整个项目计划在2013年结题。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福岛后我国再次从国家战略高度综合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因素深入研究中国核能的未来发展。上述实践与行动计划草案第12条的导向保持一致。
3结语
基于以上对福岛后国内在核能发展及核安全领域所采取措施的分析, 说明我国相关机构和组织在福岛事故后所采取的措施与IAEA的行动导向保持一致, 具有国际前瞻性和先进性。在该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未来中国还需要在运营组织的核安全文化发展、交流与信息发布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福岛事故后,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核安全行动计划草案的12项内容。介绍了福岛核事故后我国为提升核安全水平采取的各类措施, 并进一步探究了其与IAEA核安全行动计划的一致性。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专业实务真题 篇5
一、单选题(共60道题,每题1分)
1.一个铀-235核裂变可释放的能量为(200)MeV
p8 2.压水堆燃料芯块的富集度为(3%)
p15 3.一回路辅助系统包括(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主循环泵轴密封水系统,硼回收系统,补给水系统,取样系统及分析室,设备冷却系统,停堆冷却系统,安全注射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去污清洗系统)
p38 4.控制棒弹出可引起(控制反应性)
p43 5.控制元件的反应性应当等于(剩余反应与停堆反应)之和
p44 6.发电机提升功率可造(一回路平均温度上升0.22,蒸汽温度下降0.1-0.15)
p58 7.典型的功率调节系统要求在(15-100%)的范围内稳定工作
p60 8.当出现小于每分钟(<5%)的线性负荷变化时,系统有较好的负荷跟踪能力。P60 9.核电厂极限事故的发生概率(-6—-4)
p75 10.机械部件的使用限值分为(4)级
p98 11.反应堆冷却剂部件要在(125)%的设计压力下进行水压试验
p129 12.专项安全监督任务由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安全检查组、核安全监督员和受委托的专家,在()的范围内进行工作。p133 13.核一级容器在设计时,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强度只保守的取到(材料抗拉强度的1/3.或屈服强度的2/3)
p143 14.不平衡差在法规限定的标准误差的(2)倍之内
p157 15.铀矿的总风量约比有色和冶金系统矿山高()倍。
p189 16.未稳定的尾矿堆氡析出率可比稳定的尾矿堆约高()
p197 17.防氡保护层,较好的经济和施工便利的首选是()
p218 18.铀矿冶工作人员有效剂量约束值连续5年的平均有效剂量为()mSv/a
p222 19.铀废矿和尾矿虽然()含放射性核素种类多,毒性大。
P226 20.在进一步的煅烧、冷却、产品包装岗位,防止()
p234 21.地浸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核心是()
p243 22.干法是在高温下用气态无水()与二氧化铀发生气-固反应制得四氟化铀p261 23.将水蒸气加入ADU回转炉的目的是()
p278 24.元素或离子被萃取能力以及分配比()
p288 25.在燃料剪切阶段通过()防止临界
p297 26.()货包属于放射性货包
p310 27.工业用量最大的是()α源
p322 28.放射性废物管理必须确保不给后代造成(不适当)的负担。
p381 29.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是放射性废物的()尽可能的减少
p381 30.黄相中含有较多易溶Sr-90和Cs-137,可能影响()
p401 31.源项调查是()独特工作内容
p411 32.核电厂区域地震调查范围()km
p442 3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共包括()个导则
p484 34.质量保证导则是编制质量保证大纲和质量保证大纲程序的()文件
p484 35.质量保证安全规适用于()和()厂址
p469
二、多选题(共40道题,每题2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选项)
1.核反应堆由(堆芯,冷却剂系统,慢化剂系统,控制与保护系统,屏蔽系统,辐射监测系统)构成 p2 2.无法用天然铀作燃料的反应堆(高温气冷堆和重水堆可用)
p15 3.重水堆与压水堆相比的优点
p24 4.压水堆二回路系统主要包括(饱和蒸汽汽轮机,发电机,冷凝器,---)
p37 5.火灾的三个层次
p85 6.核材料管制的目的:确保和材料的安全和合法使用,防止被盗和等非法使用,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
p155 7.应急状态()()()()
p168 8.应急控制中心和技术中心应能向()()()的能力
p170 9.氡累积测量的方法
p206 10.地浸工艺过程对地下水的复原技术措施
p246 11.尾矿实施稳定化方法
p248 12.铀矿山的放射性职业病
p254 13.运行限值和条件可分为安全限值,安全系统整定值,正常运行的限值和条件,监督要求
类
p116 14.系统安全分级和部件安全分级的关系是:安全级别相一致,接口部件按较高级别确定,配套的电器设备和控制设备未IE级
p94 15.应急工作的方针
p166 16.放射性工作场所分区
17.为增加乏燃料贮存水池贮存的容量,采取的密化措施有
p295 18.发现放射源丢失、被盗应立即向()()()报告
p361 19.放射性废物库的厂址特点
p376 20.极毒性放射性废物
p383 21.覆盖层是重要的保护和屏蔽措施,主要功能
p399 22.应用核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常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有()()()()
p321 23.感生放射性主要产生在()()()()
p334 24.核电厂选址的必须的基本因素
p421 25.核级产品与常规产品的差别
p91 26.放射性废物通过水体弥散的评价内容
p455 27.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应遵循的水文地质准则
p460 28.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应遵循的水文地质准则
p462 29.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以保证所确定的有关设计输入,都正确体现在技术条件、图纸、程序、指令或说明书中。p504 30.为使质保活动有效实施,监查人员要有足够的权力和组织独立性,对人员的具体要求是()p498 31.放射性废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其()()()()可能差别很大 p380 32.发送放射性废物必须提前递交废物处置申请单,其内容包括:
p398 33.典型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
p83 34.执行保持反应堆冷凝剂压力边界的完整性的有()()
p93 35.由于建造阶段设计、制造和安装产生的缺陷,以及设备材料中难于
检查出的缺陷,在运行阶段,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进一步扩展,导致设备的失效,这样的条件至少包括(运行水质不合格)(运行状态不稳定)(违反运行规程)
p143 36.常规铀矿井除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