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反思

关键词: 学生

《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反思

不足处: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处理方法不得不承认还是过于稚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步,比如:

1.在让学生第二遍聆听歌曲的时候,首先抛给了学生几个问题,又让学生跟唱,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再去跟唱是会分神,而且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办法认真思考。

2.让学生多次完整聆听歌曲,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歌曲快速的把握,每听一遍设到两个问题即可。

3.在遇到曲谱中复杂的节奏时,多次让学生用手指打节拍,并在黑板呈现节拍图,使学生能够更明了。

成功之处:

1.明确奖惩,注意小组整体的表现,及时给予奖惩,三种奖励贴明确运用,小组打分表灵活运用,每个分值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

2.在学生唱谱或唱歌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找到每一阶段的创新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在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方面欠缺的地方我要尽快努力做好,坚决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篇2:《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反思

这节课,要让学生从《保卫黄河》这首轮唱曲中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必须让学生协同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课堂上,我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作品内容及历史背景作介绍,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感悟能力的目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以《保卫黄河》为主线,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历史性解释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也就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达到了理解与交流。

这节课是以歌唱、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我以《保卫黄河》为主线贯穿其中,运用课件将齐唱《保卫黄河》和轮唱《保卫黄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情绪以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既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注重从基础抓起,这节课采用了让学生模唱及视唱歌曲主旋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每个学期坚持教下来,相信学生们的进步一定不小。

篇3:《黄河象》的三种教学

一、中心突破法的设计

《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也就是揣摩课文的中心。从课文开头的提出到结尾的结论, 作者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 这具古象化石保存完整这一中心。为了解决这一关键, 分两步进行。

1. 抓黄河象“完整”的特点———初获中心。

由于课文结构清晰, 语句浅显, 所以学生通读全文后, 不必花很多时间, 很容易读懂内容, 分清段落。在此基础上, 按四段的先后顺序, 先讲读第一段, 直奔中心。设问“黄河象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几个句式的作用入手, 归纳出黄河象保存完整这一特点。

从整体看:除了……全部是……

局部 (头部) :甚至……也…………完整

局部 (脚部) :连……也…………

从头到脚, 由最大的象牙到最小的舌骨、末端趾骨都保存着的事实, 充分证明了“完整”。抓住了黄河象这个特点, 也就等于初步获得了中心。

2. 思考黄河为什么这样完整———深化中心。

这时学生会出现个悬念, 黄河象为什么会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呢?这正是文章后几段所要阐述的。因此, 要启发学生搞清每一段与保存完整的关系。

二、“跳跃法”的设计

《黄河象) 也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它的科学性体现在黄河象来历的假想, 井非凭空臆断, 而是有事实根据的想象。这一特色是培养学生科学想象力的极好素材。为达此目的, 跳跃式的讲读较适宜。可采取与按课文记叙顺序不同的教学, “先中间后两头”的方式。

1. 先读中间, 搞清黄河象的来历。

暂时撇开头尾段, 直奔假想部分, 提出“科学家们怎样一步步想象黄河象的死因?”发动学生分三步找答案。

(1) 探间接原因。将二大段分三层, 每层要求用一个字即“热”“渴”“陷”加以概括, 再理出三层间的内在联系:炙热的天气促使老象干渴, 找水的欲望造成它失足落水而死, “热”与”渴”是致死的前提, 可谓间接原因。

(2) 找直接原因。然后紧紧抓住“陷”设问:“老年公象经过几步才身陷而死?”从而总结出: (1) 跨进水里, 右脚下陷; (2) 回收不及, 左脚深陷; (3) 使劲挣扎, 全身下陷; (4) 呼吸灌水, 身陷不动。黄河象直接死因巳清。

(3) 寻化石形成原因。细读三大段, 让学生找出化石形成的三个条件: (1) 时间漫长; (2) 泥沙掩盖; (3) 地壳变迁。

2. 再读两头, 寻求来历的根据。

教师设置另一悬念:“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是凭空猜想吗?为什么?激起学生深人探索, 给假想找根据。

(1) 教师引, 学生找。教师提示着学生填充下表, 从头尾段中找假想根椐。

(2) 学生自问自找。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的假想, 同样能从发掘与展示的情景中找到根据。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问自找的机会。

最后让学生畅谈体会。学生明白了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假想老象饿死、病死、咬死……而偏偏假想失足落水的道理;浮想联翩的来历处处找到根据, 可见, 假想并非胡思乱想, 而是有根据的科学推想。课文用词的准确、推理的严密跃然于纸上。

三、“变文序法”的设计

《黄河象》一文的结构安排别具一格。从展览化石样子引出了来历的假想、变化石的经过, 最后再讲发现时的情景。此思路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用“变序法”进行教学, 便于学生体味结构特色。

1. 理清结构顺序。

在分段基础上, 让学生从时间的角度理出结构顺序:

2. 变换结构顺序。

而后点拨学生:如果按时间顺序组材, 还可以怎样安排段落?激发学生求异。这不仅能检查学生对课文脉络的理解, 而且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变序练习。可得出另两种结构安排:

3. 比较几种结构。

至此已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构, 这就创设了比较的情境。教师应让学生比较选优, 进一步肯定和深刻理解作者组材的精妙。可提出以下思考题剖析:

(1) 为什么要把展示古象样子放在开头?

(1) 符合科学推理的逻辑。从见到的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去假想, 由现实出发。

(2) 符合读者的认识过程。知道了样子必然会引起思索古象来历。

(2) 为什么要将发掘化石放在结尾?

(1) 它与化石紧紧相连。 (2) 结尾点明考古的依据, 点明保存完整的中心。

(3) 为什么把假想内容安排在中间?

篇4:应反思的不正当竞争“保卫战”

对于腾讯的“小动作”,坊间传闻已久。除360外,多玩总裁李学凌、蓝港CEO王峰都曾先后爆料遭遇腾讯封杀、捆绑等不正当竞争。不过,这些传闻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互联网行业不正当竞争确实不少。而那些财大气粗的大佬们,常常成为被诉的对象,这其中,虽然可能有大佬们“不规矩”的成分,但也存在着以反不正当竞争为名而达到自己目的的“傍大款”现象。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而腾讯就是一个合适的对象。由于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所以无论你是企鹅的朋友,还是企鹅的敌人,只要与企鹅搭上,自然会有10亿多用户关注,影响力转瞬提高,远胜过任何广告。再加上腾讯业务繁多,更增加其成为众矢之的的风险。

一年前,360以用户的名义向腾讯发出挑战,尽管在国内输了官司,却向国际财团传出了一个信号:我,360,足以同腾讯抗衡。3Q大战后不久,360成功上市。众人顿悟,原来360醉翁之意不在酒矣!

今时今日,UC又燃起战火,其背后动机同样令人猜疑。有业内人士戏言,UC应向360拜师交学费,这场UQ大战实为3Q大战的翻版,其背后实质是UC声东击西,欲借打腾讯这只大企鹅扬名立万,成功海外上市。如若事实当真如此,这场反不正当竞争事件,就只是UC用来吸引公众眼球、博取同情和支持的旗号而已。

实际上,在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多场不正当竞争争议中,都可以看到类似情形。所谓的反不正当竞争“保卫战”,成为了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中,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从维护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为什么有些企业敢于一再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打击对手。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律震慑力的缺失。今年,360陆续接到多起不正当竞争败诉判决,但赔款多则数十万元,少则几千元,累计赔款不超过100万元。就360的实力及获利而言,这些赔偿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反思,把反不正当竞争作为谋利工具的行为。在“榜样”的刺激下,一些互联网大企业在竞争中更是变得肆无忌惮,利益受到侵害的企业则争先恐后地以反不正当竞争之名进行大张旗鼓的声讨,目的无非是希望同样借此获得“低成本、高回报”的“满意”结果。

当然,我们不是说互联网小企业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时不申诉,但是,如果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而把这种申诉作为博得眼球甚至打击对手的工具,那么,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以金山和360的恩恩怨怨来说。近年来,金山一直指责360不正当竞争,双方每一次的口水战,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过,随着口水战的愈演愈烈,事件发展的方向逐渐偏离。日前,360和金山的恩怨情仇集中爆发,双方的大佬甚至竞相出书揭底,更有评论指出,360近日遭遇美国做空机构Citron恶意做空,从而导致股票连续下跌,幕后黑手就是金山。

篇5:保卫黄河教学反思

音乐组 裴迎春

这一课,要让学生从《保卫黄河》这首轮唱曲中感受和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必须让学生协同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以《保卫黄河》为主线,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60多年了,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历史应该永远铭记在每个重活人的心中,因为那是一段惨痛的记忆。然而今天那些“侵略者“并未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反思,反而一再表现出不可原谅的骄狂和蛮横。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并非狭义的民族仇恨,而是要让人们不要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的同胞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世代铭记这段悲痛的历史,警钟长鸣!把那些破坏世界和平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历史性解释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时,才能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理解与交流,这也就达到了解释学中的所说“视界融合”,它使陌生的、遥远的、时空分离的东西变成了熟悉的、现时的、跨越时空的东西。

篇6:音乐《保卫黄河》的教学反思

回来后,我对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复听合唱曲《保卫黄河》时,我先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全曲的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几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其实在初听的时候已经有提示了,所以并不难回答;接着,我再问:作者在歌曲中巧妙的运用了将声部不断地扩充、力度不断地增强的创作手法,听后使你联想到什么意境?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有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声部的扩充,现在联想乐曲通过声部扩充想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其实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实质上,也等于回答了我最初设计的提问:音乐表现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及音乐表演效果有什么影响?

这次,我又对提问进行了再一次斟酌。但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提问设计究竟应该怎么样呢?

一、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二、提问要把握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堂课设计比重的合理分配

篇7:《保卫黄河》音乐教学反思

接下来以其中一个简单的乐章《河边对口曲》为突破口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意境; 语言导入分析《保卫黄河》合唱; 学习歌曲《保卫黄河》的主题旋律;

欣赏朗朗为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晚会上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合唱练习《保卫黄河》。

课堂反馈情况介绍: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也确实为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所渲染,融入到了音乐旋律中,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心情,达到了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当欣赏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随着乐曲的不断进展,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深切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自豪感......不足和反思:

1、合唱部分处理不理想

由于准备的较仓促,在课堂的导入材料上有点欠考虑,或许用一些更简单的图片或是讲故事的形式一带而过为解决歌曲部分腾出更多的时间,歌曲在处理上就会更完美了,因为本节课的所学歌曲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又是一首二步轮唱的合唱歌曲,要在学习歌曲环节多放些时间,才能更好的处理轮唱部分。

2、让学生参与的部分不够多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性质,学生很少能大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音乐课,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放下包袱积极发言,参与到音乐中。本课中,由于课堂内容较大,我设计的让学生跟教师交流的部分就少了,或许将其中的环节缩减或是语言简单化,就会给学生们留出更多的交流时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

3、语言艺术魅力欠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和谐校园,我们成长的摇篮作文 下一篇:保卫黄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