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现象

关键词: 异化 媒介 女性 语境

语境现象(精选八篇)

语境现象 篇1

关键词:新媒介,女性,异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媒介形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甚至是生活方式,同时它也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不管是新媒体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它所传播的内容,都对人们产生一定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女性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衡量民族文明的重要尺度。在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有很大提升,在此过程中新媒介起很大作用,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新媒介的运用过程中女性的异化也出现新的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先对异化理论稍作回顾。

一、厘清概念:异化

异化理论诞生于德国哲学界,黑格尔首次将异化概念引进哲学,用来描述人与社会的疏离状态。费尔巴哈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马克思对此作进一步提升,现在所提到的异化概念主要是来自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马克思把“异化”界定为:主体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因为其自身活动而产生出的客体成为外在力量,反过来奴役、支配和统治主体本身。[1]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从《1844年经济学 - 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现实的生活条件来理解的异化理论,再到《资本论》中异化理论的深入分析,使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趋于系统化。[2]由于异化理论内容庞大,这里主要介绍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工人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但不是占有者,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也越多,得到却越少,而且,他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成为统治他的力量;第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劳动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会感到痛苦,有想要逃离的感觉,人的精神和肉体感受到折磨;第三,工人与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能自由自觉的进行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而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自由自觉;第四,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及类本质异化,会导致人的自我异化,从而也导致人与人的异化产生。[3]马克思以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基础上提出了异化理论,从以上四点可以发现异化劳动理论一直在强调人的生存和人的本质相分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异化理论在当下新媒介充斥的时代仍然具有阐释能力,可以用来分析在新媒介语境下女性异化的表现形式。

二、新媒介语境下的女性异化表现

现代社会是消费的社会,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所说的:“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4]消费观念的盛行,物质欲望的膨胀,再加上网络的大肆宣传,使女性异化现象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新媒介下的女性陷入消费异化的陷阱

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而交换价值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表现的是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不同商品之间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性关系。当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时就是“商品拜物教”。[5]在“商品拜物教”中,人与商品的关系颠倒、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逐步造成人与自我相分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消费异化理论也不断发展及完善。鲍德里亚通过“符号”消费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全面揭示与批判。人们忽略自己的需要,而热衷于符号消费,逐步异化为商品的奴隶。

在前工业社会,人们购买物品是需要它的使用价值,但在消费社会里,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是进行一种符号消费。符号消费不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消费。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的消费来进行身份建构,满足身份及地位的认同。人的认同与人的消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消费什么及怎样消费是自己社会地位的体现。新媒介语境下的符号消费系统制造了消费幻像,并且这种消费幻象在商家的操控之下,看似给消费者以选择的自由,实则暗中诱导消费意向。新媒介语境中女性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女性消费主体异化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选购什么或消费什么都是出于自己的决定,看似绝对的自由却也隐藏了女性消费主体的异化。当女性进入符号消费体系时,符号体系限制了女性的消费选择。消费者忽略自身的需要,就像忽略自己的劳动产品一样。在消费社会,媒介传递的各种符号信息包围了人们的判断能力,而且媒介传递的内容也在不断地驯化着人们,使女性丧失主体性,执着于追求符号消费,使自己成为消费机器。网络总是充斥着各种女性图片,尤其是商业女性网站非常明显, 琳琅满目的女性图片只要进入人的眼球,女性就会在这一过程中被双重消费。首先,图片中的性感女人满足了男性的欲望,带来了视觉快感,被男人进行视觉消费,此时女性是男性凝视的对象;其次,女性受众因为想成为图片中的女人去购买商品,而许多这种购买欲望都是在商家诱导下产生。在这个双重消费过程中,女人的身体被符号化,女性的主体虚位化。女性的消费从本质上就是游离在媒介所制造的意识形态网络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2.女性消费方式异化

女性消费方式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消费、跟风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其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为了进行炫耀或者追随潮流。炫耀性消费是一种超出实际需求,把高档品作为地位表征的符号消费。跟风式消费是以社会的潮流趋势作为自己消费的对象。在正常的消费中,消费主体是人,消费客体是物品,消费实质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且主体可以自由自觉地选择客体。但是在炫耀性消费等异化消费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倒置的,客体牵引着主体消费,主体并不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反而沉溺于这种消费异化中浑然不知。新媒介最大的好处就是信息更新及时,而且覆盖面广,人们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并且也进入广告的深渊中,不管是电视广告还是互联网广告,都在不停告诉女性当下最流行的时尚产品,这样女性很容易去盲目追求名牌或新鲜商品,渐渐变成“物的附庸”。例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暴风影音,常常会在播放视频时弹出一些广告,主要是拍拍网的女性服装、包包等产品比较多。主体的人在消费的过程中被客体的物所操控,而且一旦女性没有能力购买广告中心仪的产品,她们就会拼命赚钱,然后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样循环反复使女性不断沦为消费机器,并且可能会扭曲女性的价值观,产生腐化堕落行为。

(二)女性身体的异化

女性身体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体沦为精神奴役的对象。身体不再是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体,而是受精神的压制,失去了身体原本所具有的感性属性;二是身体产品化。女性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自己实践的产品,与自己类本质相分离。新媒介中的内容会塑造一种女性的标准美,而这种美却是按照男性的眼光定义。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肯定开始对自己进行塑形行为,不管是美容护肤、塑身减肥还是整形,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漂亮从而得到异性的赞赏。女性这种塑形行为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方面的控制,而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物品或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如果塑形失败了,她们会对自己身体更加感到失望。女性在不断追求标准美的过程中,身体成为女性虐待的对象。这种为了取悦男性的塑形行为,女性并没有自主权,而是以男性标准为准,这与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所提出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与自己的身体相疏离相当类似。例如,网络中总是有些关于护肤、美体的方法介绍或产品推销,女性不管是购买产品还是去实体美容店都会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客体位置,而在客体的改造中, 女性的主体性往往容易被消费符号系统所奴化。

(三)女性交往行为的异化

人类的社会交往行为不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也是人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界限, 拓展了人的交往范围,以网络及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正如哈贝马斯所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个重要的核心功能,即使公共领域不断私人化,私人领域不断扩大化。在现代信息社会,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媒介,导致媒介也成为了统治与奴化人的工具,这种媒介异化也导致了人的交往行为的异化,从而导致人的异化,女性更不例外。女性可以通过使用新媒介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会信息,并能快速而准确地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且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制造一个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使人们逃避现实,却又享受生活。长期沉迷于虚拟空间,使她们对新媒介产生依赖,只有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她们才是快乐的,而与他人在现实生活交往中会感到痛苦。这正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提出的人的类本质异化也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新媒介延伸了人的感知,但也使人们更依赖于媒介,从“容器人”、“电视人”到“网虫”、“宅女”等,她们仍然是社会人,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她们更是被新媒介异化的人。比如,现代人的交流基本主要以新媒体作为交流平台,包括微信、微博、MSN及QQ等,通过这些聊天工具,大家联络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新媒介带来的这种密切交往主要在虚拟网络中,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与他人交流冷漠。现在社会,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人低着头看手机或移动互联网设备,而不愿与身边的人交流。

(四)女性被局限于私人领域

私人领域是相对于公共领域而言的,公共领域主要指政治、文化及社会领域,而私人领域是指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领域。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中将男性看成是理性的、成功的,主要活跃于公共领域,而女性是柔弱的,适合于私人领域。这个二元对立的思想导致了女性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也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仅传统媒体对女性刻板化报道,新媒体也同样如此,将网站中女性报道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被报道的女性都更多局限于家庭妇女形象上面。这种信息在灌输女性传统意识,表面上是赞扬女性的勤劳,本质上还是将女性沦为男性附庸,做快乐的家庭主妇。

(五)母职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母职的异化主要表现在育儿的标准化。在社会并不发达时,女性与自己的生育劳动相分离,自己没有权利决定生几个孩子。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逐步缓解, 但新媒介信息也是教会女性如何科学的生育及养育孩子。女性在实行标准化育儿过程中,就将孩子作为一个产品进行对待。生育知识、医疗技术以及育儿的标准都将作为科学神话来规训女性如何将孩子作为客体进行建构及改善。

三、新媒介语境下女性异化的原因

新媒介中女性异化现象的产生不仅与时代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关,更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媒介是传递社会文化的载体,它所传播的内容塑造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女性在接受后并内化,致使女性更进一步异化。新媒介中女性异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新媒介延续了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是造成我国男女不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它让女性心甘情愿成为他者,也让她们在无意识中被异化。我国自古以来就处于男权制社会中,社会文化也深深打上此烙印。女性一直接受男性文化的教育,并将其当作常识理所当然的接受,认同男性文化所制定的标准。在她们的意识里承认女性比男性弱。男权制社会已经在根本上建构了女性屈从于男人的地位。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个在我国沿袭几千年的男权制思想,它赋予女性一些话语权,但整体来说,仍然不能改变女性的处境。它传播的内容依然是带有女性的刻板印象。

(二)资本主义商业利益与父权制合谋

现代社会的进步,许多女性开始觉醒,要逃离男性的附属地位,追求主体性。而这种心理正好被商家所利用,打着为女性的独立发展借口,制造许多符号传媒,将女性拉回消费异化的陷阱里面。网络中各个网站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导致其内容在推进文明的外衣下将女性商品化。在符号消费体系里面,女性失去了主体性,热衷于通过消费来武装自己,显示自己的个性,表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她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媒介传达的个性消费是被商家编织的符码为基础而建立的,她们迷失在符号消费的海洋中。

(三)新媒介的错误引导

媒介具有社会塑形功能,不管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 它们所传达的内容会影响人的认知及行为。当今社会,媒介成为商家进行宣传的工具,是消费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成需要一定推动力,从购买动机的萌生到购买行为的实行,而媒介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新媒介形态多样化,让宣传信息比比皆是,充满了我们的视线。此外,媒介对女性长久的刻板印象报道,对女性的“象征性歼灭”,使女性接受并内化,使父权制文化渗透到女性的意识与行为中,让许多女性享受私人领域的独处。新媒介又可以为女性提供很多方便,比如获取信息,交流感情,打发时间,这样女性在新媒介中的异化比在传统媒介中的异化表现更加多样化。

四、消除新媒介语境下女性异化的途径

(一)提升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

随着女性在现代这会中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追求个人权利的要求不断上升,而独立的主体意识是避免女性异化的力量因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需要教育,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女性应该认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社会也应该给予她们充足的空间去追求自己想成为的角色,女性在自我角色的设计的过程中就在挣脱传统的束缚。同时现代女性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成为思想独立、经济独立,并且有独立的判断能力的人。

(二)正确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 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及发展,有自己的经济目标,但它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必须对社会良好发展承担起一份责任。现在新媒介中充斥着各种内容及广告,女性陷入异化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媒介应该做好“把关人”角色,以公平公正的社会性别意识进行传播,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媒介工作人员的素养需要加强,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内容,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责任,要找到经济目标与公益责任的平衡点。

(三)政府积极参与,为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政府的积极参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媒介起监督作用,加强网络管理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质量,正确引导公民意识;二是,普及性别意识的教育,并为女性多提供学习及发展的机会,培养女性独立的人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人类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解放。同时,他也指出异化现象不是永恒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一定水平,异化也会随着私有制消失。在当今新媒介充斥的语境下,女性异化出现许多新的表现,不仅需要女性自己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给予帮助。

注释

1[1]袁源.新新媒介背景下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异化[J].现代视听,2014(3):25-28.

2[2]杨静.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女性的全面异化[J].学理论,2010(19):71.

3[3]谭培文,乌尼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性导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32.

4[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表现主义语境中的维特根斯坦现象 篇2

一 一个人的著作,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都表现出作者的内心状态、情感及人格.这种“认识论表现主义”(epistemlogical expressionism)观念似乎并不符合西方思想家的口味.德里达指出:西方文化传统一直受到言语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思维方式的支配:它主张言语与存在、与存在的.意义、与意义的理想性绝对贴近.

作 者:张文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杭州商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杭州,310012刊 名:开放时代 CSSCI英文刊名:OPEN TIMES年,卷(期):“”(5)分类号:B1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青年现象” 篇3

倘若追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星星美展”那批年轻艺术家率先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前卫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潮美术”的历史就是青年艺术群体书写的历史。譬如东北的“北方艺术群体”、杭州的85“新空间”、西南的“新具象”、“厦门达达”等,参与的主体都是年轻艺术家。从1990年代初涌现出的“新生代”、90年代中期北京东村的行为艺术创作,以及1990年末的“后感性”,在整个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实质是由青年艺术家主导的。虽然说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情景与艺术史上下文总体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1980年以来那种线性的艺术史叙事的式微,过去那种潮流化、运动式的发展态势也趋于终结。即便如此,直到今天,青年创作现象也仍然是当代艺术领域最有活力,也是值得期待的部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2006年以来,当代艺术进入高速市场化的阶段,所形成的负面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了各种以“选秀”为目的的青年项目。对于许多投资人来说,发现下一个梵高似乎为他们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而实际上,在各种艺术资本与权力话语博弈的过程中,对青年艺术家过度的炒作与商业开发的行为,无疑是拔苗助长,对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

2016年2月20日,在成都市锦江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红美术馆主办的“不定式”——青年艺术邀请展拉开帷幕。以“不定式”作为展览主题,基本的学术意图,仍然是呈现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的作品为当代艺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倘若从当代艺术的艺术史上下文与意义生效的内部逻辑讲,对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艺术家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打破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意义生效背后的那套二元对立的话语逻辑,譬如民间vs.官方、前卫vs.学院、现代vs.传统,也包括1990年代所遵从的本土化vs.全球化、东方vs.西方、文化保守主义vs.后殖民等话语方式。对于更年轻一代的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先入为主地设定一个“假想敌”,也无须陷入二元对立的意义生效的范式中,毕竟,今天当代艺术的价值诉求已真正走向了多元化,抑或说个人化、差异化。

如果从外部的社会文化情景来讲,由于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文化消费、图像泛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年轻的一代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表达,跨媒介、跨学科会已经成为了常态。而不同的个人兴趣、生活经历,更使得他们在普遍的、多样的艺术情景中,能展开独立的言说:既有在艺术、风格、修辞等艺术本体领域里的探索,也有在方法论方面的推进;既有对现实、社会境遇的解读与诠释,也有对个人的、微观的、肉身经验的反思与剖析;有的艺术家重视个人创作的推进轨迹,力图在既有的学院语言体系中寻求突破,有的则尝试去消解既有的艺术边界。他们的作品有丰富的信息,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文化诉求。也正基于此,通过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即便是在微观、碎片、完全个人化的面貌中,也期望发现新的可能性。

浅谈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现象 篇4

关键词:假朋友,文化语境,翻译

“假朋友”源于法国词语“Faux Amis”, 在英文中被称为“false friends”。《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的作者Roger E.Axtell (1997) 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 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文化语境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 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本文将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交际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现象及其翻译。

一、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

(一) 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

词汇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有以下几类:颜色类、动物类以及数字类。

1. 颜色类。

brown sugar (红糖, 不是棕糖) ;black tea (红茶, 不是黑茶)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不是白色的谎言) ;green hand (新手, 不是绿手) 。

2. 动物类。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不是黑羊) ;bull’s eye (靶心, 不是牛的眼睛) ;goose flesh (鸡皮疙瘩, 不是鹅肉) ;dog ear (书的折角, 不是狗耳朵) 。

3. 数字类。

six penny (不值钱, 不是六便士) ;at sixes and seven (杂乱无章, 不是六与七) ;nine to five (上班时间, 不是九比五) 。

(二) 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

句子层面上的“假朋友”主要表现为一些短句的表达方式上。例如:Look out!当心! (不是“向外看!”) ;You can say that again!说得好! (不是“你可以再说一遍。”) ;It never rains but pours.不雨则已, 一雨倾盆。 (从不下雨, 但是会下暴雨) 。

(三) 非语言交际层面上的“假朋友”

非语言交际中的“假朋友”现象主要存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同一手势语在不同的国家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 翘大拇在中国表示“好”, 用来称赞对方干得不错、了不起。英美人伸大拇指意为“It’s good”。但是在一些国家还有其他含义。比如, 在日本表示“男人”“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部长”和“队长”;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 则表示“祈祷命运”;到了法国、印度, 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所谓“入乡随俗”, 只有了解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才可以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二、“假朋友”现象成因

(一) 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的观念, 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线式的。圆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 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 如昼夜交替、季节往复、月份轮流、年龄更迭、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西方人的线性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线性时间观使时间得以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的时间观念自然会塑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二) 思维方式

语言受思维的支配, 同时又是思维的载体,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国人注重伦理, 西方人注重认知;中国人注重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 喜欢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 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假朋友”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如调虎离山“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the base”。

(三) 宗教信仰

由于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英语中许多词汇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例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家徒四壁) 。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 “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 指前生、今生、来生, 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了解宗教文化差异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内涵。

(四) 风俗习惯

民族习俗是长期历史演变而形成的, 在该民族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并与民族心理紧密相联。因此, “假朋友”现象也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差异。比如, 中国人以米为主食, 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因此汉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译时则相应地处理为“It is difficult to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综上所述, 文化语境下的“假朋友”不仅妨碍人们在英语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正确理解和表达思想, 而且在文化交流和英汉互译等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也会使人误入歧途, 甚至产生隔阂。英语学习者只有不断拓宽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意识, 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重视文化语境的理解和认知, 才不会被形形色色的“假朋友”陷阱所迷, 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语境现象 篇5

1“舆情搭车”现象的定义

在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 社会上出现公共突发事件, 网民的声音会迅速集聚, 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若事件没有及时解决, 网民的知晓欲得不到满足, 不满的声音会导致舆情发生转向, 与该事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会得到迅速扩散, 借高涨的舆情之势, 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由一事件引发的系列蝴蝶效应, 导致舆情不断升级、发生转向的现象称之为“舆情搭车”。

不管何种说法, 其主体都是网民, 客体是公共突发事件, 舆情的形成首先是网民对事件产生强烈反应, 网民的这种反应企图得到政府的及时回应而无望, 衍生出更强烈的舆情反应, 于是相关事件不断揭发。“庆安枪击事件”是引发网民反应的源头, 广大网民企图得到事情的原委, 政府却迟迟没有公布相关监控录像, 引起了网民的质疑, 从而使舆情得到升级, 事态一步步扩大, 引发一系列原来存在问题的暴露, 造成塌方式的官场地震。

2“舆情搭车”现象的原因分析

2.1舆情应对未顺应民意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刺激性, 很容易引发网民的兴趣, 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在事件传递过程中, 传递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交流、碰撞, 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所形成的舆情代表一个群体的意见, 这个群体期待事件的真相, 由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引导舆情的方式不当, 使广大网民的舆情诉求得不到满足, 从而进一步激发网民情绪, 使舆情出现转向。有些网民会趁机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的爆料信息, 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庆安枪击案”中, 网民的焦点在警察为何开枪, 亟需官方给出合理的说法。可是, 官方没有回应。广大网民要求的公开监控录像也迟迟未满足, 使网民产生猜疑, 是否围截上访者, 舆情瞬间升级。在网民情绪激化的情境下, 副县长董国生慰问干警, 更激起民愤, 成为一系列当地举报事件曝光的导火索。不难看出, 官方应对舆情声音上的缺位, 使舆情不断增长, 牵连出原本并无关联性的过往事件。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 “类似案例如果发生在其他地区, 一旦深究细查, 很可能具有潜在普遍性, 这是官员的监察管理体制疏漏所导致的传播现象。” (1) 2.2新媒体对舆情的助推

与传媒媒体相比,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而兼有信息的发布者、转发者和评论者。再加之新媒体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和互动性强的优势, 使敏感事件迅速传播, 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场。这归功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人人是传话筒已成现实。2012年8月, 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因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露出不合时宜的“微笑”, 被网友人肉搜索。随之网友发布其所戴的各种价格的手表, 杨达才被网民戏称为“表叔”。在舆论狂潮下, 引起了政府关注, 杨达才的腐败问题一步步调查, 并绳之于法。

3“舆情搭车”现象的启示

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舆情, 再由舆情引发出“搭车”事件, 其根本原因在于舆情的需求未满足网民意愿, 使舆情得到反弹, 即政府的危机管理措施不及时、不到位。

从“庆安枪击案”、“微笑局长杨达才”、“我爸是李刚”等事件, “搭车”出的系列舆情事件, 不难发现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是社会的反腐利器。借当前事件的空前关注“搭车”形成合力, 达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反腐效果。从这一点上去审视“舆情”搭车现象, 它是一种后补的舆论监督手段, 解决了很多社会存在问题。可是, 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舆情”搭车现象纯属偶然性事件, 靠“搭车”去揭发问题治标不治本。

再者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使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的释放, 网络空间人人可以发声, 处理不当容易失控。回顾“我爸是李刚”事件, 这一交通肇事案被自媒体定性为富二代的狂妄之举, 将李启铭放在舆论的对立面, 紧接着校方的沉默、反常等不作为, 使该事件扑朔迷离, 而此时网友人肉出该校校长学术不端, 网络一片哗然, 掀起二级舆情事件。李启铭是事件的开端, 从“我爸是李刚”发酵为“富二代的狂妄”, 失控的舆论不仅有对其行为指责、谩骂。还引起了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诋毁, 引发社会矛盾。因此, 如果“舆情搭车”事件矛盾尖锐, 得不到及时的控制, 会引发网络暴力。

4“舆情搭车”现象的引导策略

“舆情搭车”是一种事后舆论监督手段, 能解一时之急, 却不是长久之计。舆情一旦激化, 会陷入“舆情搭车”的漩涡, 造成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制度难度也加大。针对舆情事件, 笔者认为应该如下。

1) 提升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政府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引导者, 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 政府的话语权具有权威性。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不作为, 网民的舆情诉求得不到解决, 会引发官民矛盾, 这不仅扩大舆情事态, 还玷污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仆形象。因此, 在处理舆情事件时, 政府要提高回应能力, 不断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把握好舆情的导向。在舆情的萌芽阶段, 事件就已妥善解决, 让“舆情”来不及搭车就扼杀在摇篮之中。

2) 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在法治理念下, 政府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 接受舆论的监督, 尽量减少引发舆情的不良事件。倘若公共突出事件发生, 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法治思维和坚持法治精神, 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 给公众满意的答复。同时引导公众树立法治理念, 遇到敏感事件, 用法律的眼光理性对待, 而不是借手中的新媒体利器, 在舆论高涨的情况下, 加入舆情助燃的行列来扩大舆情。在法治理念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舆论空间, 使舆情事件无车可搭。

“舆情”搭车现象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毕竟不是常规的舆论监督手段, 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该倡导法制思维, 应该密切关注各种舆情, 重视民意, 而不是靠舆情诉求被扼杀必须靠“搭车”来解决。

摘要:公众作为舆情引发的主体,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对舆情导向有着极大影响。当公众把目光聚焦一热议事件, 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质疑和不满的声音会推动舆情升级, 与之相关的事件便会借当下舆情之势浮出水面, 形成“搭车”现象。本文结合“舆情搭车”引发的具体案例探析该现象产生的成因, 并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舆情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新媒体,舆情搭车

参考文献

[1]“舆情”无处释放才借“新闻搭车”[J].领导决策信息.2015年中国政务舆情监测.社论评论.

[2]王海龙.关注舆情事件中的“新闻搭车”现象[J].青年记者, 2015 (07) .

[3]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04) .

含蓄否定现象的语境顺应之英汉对比 篇6

含蓄否定是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 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含蓄否定看似不合逻辑的话语, 但是如果给定一个合适的语境, 含蓄否定在日常交际的使用将非常合适得体。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 人们对含蓄否定中的文化因素的注意就显得极为重要。基于语言学家所做的研究, 笔者将从语境顺应的角度研究英汉语含蓄否定的异同。

二、含蓄否定及语境顺应理论的关系

1.含蓄否定的定义及必要条件

含蓄否定是指没有使用明显否定词却达到表达否定意义的话语。如果人们顺应相关文化就可以明白和解释上下文中的含蓄否定。含蓄否定在形式上肯定的, 在意义上却是否定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含蓄否定, 人们交际时必须从语境出发, 加以正确理解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含蓄否定需要遵循以下条件:

a.不包含明显否定词, 例如“不”, “不是”, “从不”, “不行”的话语 (Song, 2006:4) 。

b.话语中包含否定词, 但是这些否定词不是对问题的直接否定 (ibid) 。

c.对这些话语的理解需要依赖于语境, 因为它们是对其它话语的回答 (ibid) 。

d.含蓄否定使用于人们委婉拒绝或不赞同他人的意见时。

2.语境顺应理论

国际语用协会的秘书长杰夫·维索尔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他指出语用现象可以从四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进行语用分析, 即语境关系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和以前的语用定义比较起来, 这个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解释了语言的使用。首先, 要明确语境具有顺应性。语言选择具有顺应性, 它涉及交际语境中的所有因素 (Verschueren, 2000:66)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语言因素以内或之外的其它因素所影响。人们选择语言的过程中, 不仅考虑到具体的上下文, 而且考虑到更大语境范围的不同的相关文化背景。虽然很多学者对语境之于语言使用的重要意义有过多方面的研究, 但是, 维索尔伦是第一个提出语境关系顺应的人。

3.含蓄否定和语境顺应

既然含蓄否定没有否定词, 它就不容易从形式上看出来。它只能在语境顺应的过程中被理解。话语中这种没有表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背景信息。语境在语言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文化背景是语境因素之一, 也是其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有着共同背景信息的人们能够逐步地顺应语境。如果没有语境顺应的话, 人们在理解含蓄否定时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容易造成误解。

三、英汉含蓄否定的相同点

含蓄否定广泛运用于日常对话, 所以研究者着重分析和语言的共通性密切相关的顺应理论。语言的共通性是有可能和人类认知心理一些方面的顺应性联系起来的 (Sun 2006: 315) 。基于含蓄否定的共通性, 英汉两种语言的含蓄否定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语境对于含蓄否定的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样一个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被理解为肯定, 也可以被理解成否定。

A: Your hairstyle is cool!

B: Do you really think so? (高升调)

A:你的发型真酷!

B: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高升调)

从B的语调上我们可以判断出, B听到这样的赞美很高兴。但也有相反的例子。

A: The movie we watched last night is the best one I have ever seen.

B: Do you really think so? (低升调)

A:我们昨晚看的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

B: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低升调)

从B的语调上我们判断出B并不同意A的观点, 他使用了疑问语调, 但是并没有直接用否定词。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看到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却有不同的意思。

四、英汉含蓄否定的多种形式

诚然, 英汉含蓄否定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是两种语言的不同发展历程导致了两种语言的不同。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高语境是指大量信息内化于交际者本身而不是在交际信息中展现出来。然而, 低语境是指大量信息都展现于交际信息中 (Xu, 2006: 21) 。例如英语语言文化中, 交际的信息流主要通过语言本身完成。相反, 在高语境文化, 如中国语言文化, 交际的信息流主要通过交际的环境完成。

1.英语含蓄否定的表达更依赖于特定结构

英语中可以使用多样的结构表达否定意义, 例如特定的短语, 比较级和最高级, 疑问, 感叹句型。

1) 短语

在英语中有些特定短语就是否定之意。它们和普通否定之间的区别就是在形式上是否有像“不”, “不是”一类的词。说英语的人可以轻易地理解这些短语, 但是英语学习者却需要记住这些有否定之意的短语, 例如:“far from”, “all Greek to”, 它们可以用于以下场合中, 表达含蓄否定含义, 例如:

This boy is far from intelligent.这个男孩不聪明。

2) 比较级和最高级

比较级和最高级是英语语言中一个特色语法单元。我们汉语中也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可是通常我们不会用它们来表达否定之意。说英语的人则不仅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来比较事物, 还用它们来表达否定之意。

Of all your friends, I like him least.

在你的朋友当中, 我最不喜欢他。

You are the last man I will marry with.

我永远不会嫁给你。

3) 疑问句

众所周知, 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语调语言。在汉语中, 不同的声调代表了不同的汉字。而在英语中, 语调的多变暗示了不同的意义表达, 特别是疑问和否定。这些都可以在疑问句中体现出来。在这里, 肯定的疑问句表达了否定之意。

Winter is coming,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已经来了, 春天就不远了。

4) 感叹句

感叹句表达否定之意通常是用在英语口语中。只有当你注意到说话者的语调时, 你才能明白隐含在句中的否定意义。例如:“Catch him doing anything that is harmful to his friends! 他决不会做有害朋友的事!”

2.汉语含蓄否定更依赖于语用语境

中国人倾向于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他们希望听话者能够通过交际语境明白意思。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统一思想影响着汉语的发展 (Hou Song, 2006: 28) 。

学生:好饿呀!

老师:我们现在上课的内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食粮。

这是一个快下课时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想尽快下课因为午餐时间到了。然而,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 他应该尊重老师。他只好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到规定的下课时间, 老师当然不会下课。所以老师顺应语境并且含蓄地建议顽皮的学生享受精神粮食。

五、不同的语境的理解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是什么使得英语与汉语不同?肯定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影响着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来源于两国的文化差异。虽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思维方式, 笔者在此选择其中的五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五个方面与语言对比研究紧密相关 (Hou Song, 2006: 28) 。

1.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意识形态, 深深地影响着本国人的思想。此外,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有很大不同。在东方人看来普通的交际模式可能对于西方人来说很奇怪, 因为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A: Where are you going?

B: Why do you ask?

A:你去哪里?

B:你为什么要这么问?

A是中国人, 所以他的问话在中国传统问候中在普通自然不过了。但是作为一个英语母语的人来说, 被问到这样一个私人问题, 他感到很不自然。在西方社会, 人们强调隐私。因此, B有理由相信A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所以A应该明白B在语境中的含蓄否定。他拒绝了A的疑问式的问候。

2.信仰和宗教

不同国家的人信仰不同的精神力量, 因为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国家起源和发展。一些英语国家的人信仰基督教而一些中国人信仰佛教。

A: What would happen tomorrow?

B: God knows what they will do.

A:明天会怎么样?

B:天知道他们将怎么做。 (或:鬼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因为很多英语国家的人是基督徒, 他们相信只有上帝能拯救他们于深渊之中, 相信上帝能预见未来。中国人可能会说“天知道”, 我们认为天高高在上, 一切皆由老天爷预见 (鬼有非凡之力, 鬼也可以预知未来) 。无论如何, 不管是“上帝知道”还是“天知道”的寓意都是无人知道, 没有超能力的凡人无法预见未来。

3.道德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 所以中国人对很多事情持有保守的传统观念, 特别是有关恋爱结婚。似乎只有在男孩子和女孩子完成学业或找到工作后再谈恋爱才合乎情理。似乎青少年时期谈恋爱就会影响他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Tom: Mom, I would like to date with Jean tonight, ok?

Mother: Eh…. I think you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today, right?

汤姆:妈妈, 我今晚可以和珍妮出去约会吗?

妈妈:我觉得你今晚还有很多作业要做呢。

汤姆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很多传统的中国家庭都不允许家里的初中生谈恋爱。然而, 在西方国家, 在青少年时期谈恋爱是很自然的事情。西方文化很强调个人主义, 西方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很多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过早谈恋爱只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让孩子分心。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以上三方面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表达, 它们构成了英汉含蓄否定差异的主要方面。

六、结束语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英汉含蓄否定的异同。英汉语都遵循着语境顺应理论, 并且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首先, 英语含蓄否定更倾向于使用一定的结构, 而汉语含蓄否定着重于语用方面因为它们主要被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其次,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周曾经说过“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说汉语的人们对隐含意义, 理解和巧妙沟通给予高度评价。然而, 说英语的人们倾向于通过语法结构表达含蓄否定, 这种含蓄的意味大都可以通过仔细的语境和语法分析得以发现。

摘要:本文将运用语境顺应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含蓄否定进行对比和研究,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概括出英汉含蓄否定之间的异同。以语义为导向的英语含蓄否定着重语法结构, 而以语用为导向的汉语含蓄否定着重上下文的隐含之义。此外, 英、汉语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因素, 这样就导致两种语言含蓄否定的理解差异。

关键词:含蓄否定,语境顺应,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ou, S.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the Sentence Level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DB].2006.

[3]孙芳琴.语用与文化比较[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4]宋荣超.语用否定的顺应性解释[J].中国教育导刊2006, (17) :4-9.

语境现象 篇7

一、消费主义的概述

消费主义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产生的, 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这种思想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其主要就是对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愿望、心理、思维以及情绪等进行指导, 过度追求体面的消费观念, 渴望能够得到无节制的物质享受, 并将这种思想作为生活目标的一种畸形消费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 消费主义是在国家或地区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必然会衍生出的一种思维, 这一思维对劳动价值有了一种扭曲的认识, 认为价值越高的劳动成果必然越好, 使得部分本身价值较低的产品得到了错误的提升, 过度追求昂贵的商品, 高端的品牌, 使得人的思想追求相对落后。在我国的传统思想看来, 这种消费主义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奢侈, 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二、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欧美地区的消费主义随着欧美文化同时进入了我国, 给我国民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得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近几年中,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带动了我国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 也就使得大众的消费观点得到了较大的转变, 从一些典型事例上就可以看出。例如, “大妈国外疯狂购金”、“中国游客海外大量购买奢侈品”等, 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消费主义在我国已经形成。而正是基于这种大的民众需求走向, 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了转变。我国的新闻体制自20世纪末已经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给各地方媒体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但也由于放宽了对媒体的约束, 使得媒体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市场化, 造成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从受众和市场这两方面来看, 新闻娱乐化的产生, 是媒体开始向商业化和通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娱乐化后的新闻媒体能够更加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其满足了受众对娱乐化事物的消费主义。同时, 这种娱乐化的转变符合现代市场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能够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吸引更多的受众群, 并同时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和广告商的投资, 给媒体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 新闻娱乐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其在让媒体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首先, 采取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方式必然需要迎合民众的通俗想法, 一味地奉迎和哗众取宠会使得新闻报道本身失去存在意义, 对媒体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并且新闻娱乐化必然会导致同质化的竞争情况, 使得各种新闻报道趋于相同, 不仅造成了媒体资源的浪费, 还会引发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最终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 进而导致媒体的经济损失。

三、我国国内导致新闻娱乐化的主要原因

(一) 第三地效应的产生

“第三地效应”是由西方研究者研究出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指的是人们在除了家庭、工作地点以外的第三个经常出入的地方, 其可能是某一个真实的地方, 也可能是个人的喜好, 而这一理论也就是基于消费主义的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当今社会, 人们思维的自由化越来越大, 这就使得很多人在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被本能的欲望所掌控, 选择了浅薄的快乐, 利用奢侈的生活来麻醉自己。而“第三地”就是这个麻醉自己的方法, 新闻的娱乐化发展也正式基于这一点所产生的, 其给现代人带来了一定消遣的机会, 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使得娱乐化新闻更加接近于精神鸦片, 使得人们的认知能力开始单一化和简单化, 缺乏了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现代的世界发展越来越多样化, 而人们的惰性也在逐渐增大, 不用去刻意思考的娱乐性新闻恰恰是满足了现代人的这一特性, 也同样与“第三地效应”的主旨相呼应, 所以受众对于娱乐化新闻的接受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因此, 各新闻媒体的发展必然会朝向娱乐化的方向, 一味迎合受众的欲求, 但是忽略了受众的需求, 过分强调了娱乐化的作用, 使得现代的新闻媒体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八卦周刊”, 使得作为媒体转播主体的新闻媒体行业成了附庸, 失去了其本身的主导作用, 沦为了受众消遣娱乐的代替品。

(二) 政府的默认

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担当的是一个监督的角色, 其对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政府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默许情况, 因为现代的娱乐化新闻并不对社会制度进行挑战, 只是迎合了大部分受众的消费取向, 因此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 娱乐化新闻还可以起到缓解民众矛盾的作用, 政府也乐于看到这种情况。另外, 现代生活的压力较大, 各受众群都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 而娱乐化新闻正为其提供了这样一种渠道, 因此政府对于这样的形式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从政治角度来说, 娱乐化新闻的发展能够为政府提供疏导民众思维的机会, 并且政府也可以借此转移民众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 减少矛盾的产生。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这种情况是其希望见到的。因此, 对于没有超出道德规范的娱乐化新闻媒体发展就不予制止, 导致了这种情况的泛滥。

(三) 市场的需求

经济利益是目前部分媒体发展的首要目标, 媒体的市场化已经非常严重, 其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片面增加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但是却忽略了对民众思维的引导。因而, 新闻的娱乐化情况才会越来越严重。同时, 现代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想要一个放松心情的宣泄口, 这就给新闻娱乐化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 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展。正如俗语中所说:“摸着石头过河”, 在各种新制度的产生过程中, 都需要进行一段极长的摸索过程, 在此过程中, 各类制度必然是不够完善的。而民众对于这种摸索的过程是没有耐心的, 人们只想看到改革的结果, 对于改革的过程关注度较低。因此, 会有很多民众在改革摸索的过程中产生积怨, 而如果这种积怨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合理的宣泄口, 那么必然会像发酵过程一样, 积怨会随着时间逐渐转变, 衍生出各种不稳定因素。而新闻传媒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如果一味强调其教育作用, 选择单一呆板的路线进行发展, 那么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 进而导致矛盾升级;而如果向着娱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则新闻媒体可以发展成为民众的解压方式。

有人曾经利用三个词汇来形容20世纪末媒体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其分别是“解闷”、“解气”以及“解惑”, 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主要需求在哪里。三个词以“解闷”为首,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末期,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导致市场压力逐渐提升, 人们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 民众急需要新闻媒体的“解闷”作用, 而当时利益的冲突、消费品质低下、社会风气逆行等问题也成了民众关注的重点, 也是民众对于社会最为不满的地方, 这时就需要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对大众进行疏导, 进而为其“解气”。因此, 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是具有一定市场需求量的, 有了生存空间也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四、结论

新闻娱乐化虽然能够有效提升媒体行业的经济收入, 满足目前人们的需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民众势必会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 而新闻娱乐化也会走到末路, 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时代。市场结构的改变给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加之我国民众的思想和认知有了较大的转变, 使得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媒体是公众的眼睛, 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者, 其在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但是, 受到世界传媒发展的影响, 现代的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且隐隐成为我国各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即是对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的探讨, 首先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概述, 然后对我国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各类原因进行了分析, 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费主义,新闻娱乐化,原因,研究

参考文献

[1]冯瑄.消费主义语境下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6) .

[2]徐小立, 秦志希.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0 (02) .

[3]王彦.探源新闻娱乐化现象:命名、历史、现实、隐忧[J].中国电视, 2011 (01) .

语境现象 篇8

“时空紧张感”一词由陈力丹教授提出,实际上指的是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媒介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根本上探讨的还是技术、媒介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人们时空观的影响。

信息技术出现之后,新媒介的使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以空间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通讯技术使得空间的难以逾越性被打破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整个地球连接在一起,空间不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屏障。相应地,在这样的情境下,时间得到了统一,人们的生活开始呈现出以时间为中心的特征,统一的时间控制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真实和虚拟空间的共同存在和不断切换则使得人们的空间观念很容易发生错乱。

这种错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所体现。例如,笔记本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就从钟表转移到显示屏上的电子时间了。随之而来的是,原先按照年份、月份和日期安排的任务,如今却越来越精确,甚至到了分秒必争的地步(电子邮件的收发时间精确到秒)。对时间概念的精确化就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而也就难免加剧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二、人们的时空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经历了何种变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庄子就曾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时空万物和人类的生活都是融为一体的。在西方,主流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统一的,而是相对割裂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探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时间是可以纳入到空间维度之中的。[1]

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改变。时空观不仅受到具体历史情境下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技术创新领域紧密联系。

三、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如何影响和塑造时空观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时空观

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对于媒介与时空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两大偏向,并且将媒介的不同偏向与文明的演变和帝国的更迭联系到一起。英尼斯强调,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羊皮纸、石头等,它们有利于时间的延续,能够历久不衰,但却不适合空间范围内的流通。而偏向空间的媒介则包括文字、莎草纸等,轻便易携,有利于空间的扩展,容易流通,但却很难长时间保存。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时空观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口头语为交流方式的原始部落下的人是完整的,在电子时代到来之前,不断涌现出的新型媒介使得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人的触觉、听觉被不同的媒介所延伸,同时也被肢解。只有电子时代之后,人的中枢系统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之下的人才跨越了广袤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差异,凝聚在了一起,生活在“地球村”之下,仿若回到了原始部落的那个村庄,而这时的人也终于回归了完整的状态。

(三)芒福德的技术延伸时空观

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并不是凭空而起的,实际上刘易斯·芒福德在他之前就提出:“工具和机器的发展过程,是人们试图改造环境、使人的机体得以加强和维系的过程,这种努力给人的机体以原来所没有的能力,或者在人的机体之外创造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平衡和生存的条件。”[2]芒福德对技术和人的关系进行探讨,由此引出技术、媒介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启发了麦克卢汉,而且为之后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提出也奠定了基础。

(四)莫利的文化认同时空观

英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戴维·莫利强调,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的核心是“认同的空间”。[1]意思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全球性媒介在缩小时空差距、改变人的时空观的同时,还使得各地原本的、独特的文化壁垒慢慢消失,这种新型媒介建立起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

归根结底,媒介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时空限制的跨越。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活动范围的扩大又加剧了这种高负荷的压力,因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会感觉到时间的飞速流逝、真实与虚拟空间的紊乱。例如,“拖延症”、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中人格不一致等现象才会越来越多。

四、信息技术语境下如何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缓解“时空紧张感”

面对技术和媒介对人造成的精神层面和身体层面上的双重负面影响,使用者和受众能够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认清媒介技术的本质,了解信息技术下时空观改变的原因。新媒介的使用者和受众不仅要主动跟进新技术的发明和更新情况,还要对周遭的环境进行思考。新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演变为新媒介的可能,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主要原因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可能性,它所带来的力量使得人们有能力对外部的环境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更便利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好使用技术和媒介的尺度,不做信息技术和新媒介的附庸。例如,控制对手机的使用,减少对精确化的电子时间的依赖,根据自身兴趣、喜好和实际需要来安排每日的行程,尽可能地不做时间的奴役者。即使不得不在时空紧张的大势之下奔走,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警惕一切的技术和媒介。

参考文献

[1]何镇飚,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05):33-47.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01-12

语境制约01-12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01-12

隐喻语境01-12

语境效果01-12

传媒语境01-12

语境体系01-12

传播语境01-12

会话语境01-12

设计语境01-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下一篇:传媒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