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盆底
解剖重建(精选七篇)
解剖重建 篇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 , 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 进而盆腔脏器移位, 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PFD目前推荐定义为: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 膨出的最远端超出处女膜缘;此外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妇女,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后, 即使膨出的最远端在处女膜缘以上, 也定义为生殖道膨出。此定义表明如对其进行分级应包括解剖学上的改变和症状2个方面[1]。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均与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有关, 两者往往同时存在[2]。相关研究包括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研究、肛提肌、阴道前后壁形态学研究及雌激素受体 (ER) 与PFD发生的关系[3]。
1女性盆底解剖结构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 有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盆底支持结构由盆底韧带、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和盆腔出口的支持组织构成[4]。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盆底支持系统, 承托并保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时刻处于正常位置。
盆底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 后方为尾骨尖, 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盆底自外向内由3层组织构成, 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中层即泌尿生殖膈, 由上下2层坚韧的筋膜及1层薄肌肉组成, 成为三角韧带;内层即盆膈为盆底最坚韧的1层, 由肛提肌及筋膜所组成。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 其中肛提肌起着最为主要的支持作用。
现代盆底结构解剖学从垂直方向将盆底结构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盆腔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盆腔包括阴道后壁、直肠[1]。
2盆腔器宫脱垂量化分期系统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 POP-Q) 分度法
1995年美国Bump等[5]提出POP-Q, 此分期系统分别利用阴道前、后壁及顶端上各有的2个解剖点与处女膜平面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盆腔器官的膨出程度。以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替代了膀胱、直肠等膨出[6]。
2.1 内容
POP-Q以处女膜为参照 (0点) , 以阴道前壁、后壁和顶部的6个点为指示点 (前壁两点Aa、Ba, 后壁两点Ap、Bp, 顶部两点C、D) , 指示点位于处女膜缘内侧记为负数, 位于处女膜缘外侧记为正数, 对脱垂作出量化, 同时记录阴道全长 (TVL) 。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见表1。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度标准[7]见表2。
2.2 记录方法
POP-Q的记录方法是作图及九格表配合文字的记录法。前、后、中三腔室膨出, 九格表记录及文字记录如下:阴道前壁膨出:Ⅲ期 (Aa+3, Ba+6) ;阴道后壁膨出:Ⅰ期 (Ap-3, Bp-2) ;阴道穹窿脱垂:Ⅰ期 (C-2) 。见图1。后壁支撑缺陷为主, 九格表记录及文字记录如下:阴道前壁:无膨出 (Aa-3, Ba-3) ;阴道后壁:Ⅲ期 (Ap+2, Bp+5) ;阴道穹窿脱垂:Ⅰ期 (C-6) [8]。见图2。
2.3 应用注意事项
POP-Q分度可对盆腔器官脱垂进行较精确的量化描述, 但POP-Q分度中对6个测量点及3条径线的定位、测定、记录表格及判断等, 过于繁琐, 不易理解, 难于应用及推广。Aa、Ba、Ap、Bp点不是常用的解剖学部位, 正确定位难度较大[9]。行POP-Q的评价前提是使患者在检查时其脱垂的盆腔器官处于最大脱垂状态。Bump认为记录POP-Q结果的同时, 要记录患者的体位、测量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膀胱、直肠的充盈程度, 分析使盆腔器宫脱垂达最大程度的方法、测量方法的性质和测量方法的可靠性。而阴道旁缺陷、阴道穹窿缺陷、会阴体脱垂常被忽略。临床已证实, 阴道旁缺陷如果用常规前壁修补术校正效果不好, 30%患者会因术后复发接受第二次手术。POP-Q量化分期将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程度以具体的数值来量化, 并可区分宫颈延长和宫骶韧带松弛 (薄弱) 。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 规范国内PFD的分期标准, 王建六[10]建议在诊断PFD时应用POP-Q量化分期系统。
Cogan等[11]对POP-Q分度法评价尿道活动度进行了研究, 对274例盆腔器官脱垂或尿失禁的患者同时测定测量点和评价尿道的活动度, 结果发现Ⅱ、Ⅲ、Ⅳ度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 均同时存在尿道过度活动, 说明POP-Q分度法用于尿道活动度的评价是可行的。
3盆底重建
PFD新的理论观点包括盆底整体理论、吊床理论、阴部神经损伤学说、尿道高活动性学说[12]。以预期寿命为80岁计算, 妇女一生中行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的几率为11.1%, 再次手术率为30.0%[13]。
3.1 盆底重建手术的原则和途径
手术原则包括恢复解剖结构, 修补缺陷组织和合理应用替代材料。主要有经阴道、经腹和腹腔镜下3种手术途径。
3.2 盆底重建手术
3.2.1 前盆腔缺陷的相关手术:
前盆腔缺陷主要指阴道前壁的膨出或脱垂, 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尿道及膀胱的膨出[14]。应明确解剖缺陷的具体部位, 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伴有尿失禁的阴道前壁膨出患者, 应在行前壁修补术时加做抗尿失禁手术, 如折叠缝合尿道膀胱角、悬吊膀胱颈及各种无张力尿道吊带术等。前盆腔缺陷的相关手术主要包括:阴道前壁修补术、阴道旁修补术 (PVR) 、加用补片的阴道前壁修补术。
3.2.2 中盆腔缺陷的相关手术:
中盆腔组织缺陷以子宫脱垂或阴道穹窿膨出以及肠膨出、道格拉斯窝疝形成为特征。相关手术包括阴道子宫切除、主韧带和骶韧带缩短、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阴道闭合术、骶棘韧带固定术 (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 SSLF) 、髂尾肌筋膜固定术、骶韧带悬吊术、后穹窿成形术、经腹阴道骶骨固定术、加用修复材料的骶部阴道固定术等。
后穹窿成形术也被称为子宫陷凹成形术, 目的是关闭道格拉斯窝, 以增强盆底组织的支持, 减少肠膨出及肠疝的发生。常用的手术方法有3种:腹膜高位缝合术、骶韧带高位缝合术及经腹道格拉斯窝关闭术。
3.2.3 后盆腔缺陷的相关手术:
后盆腔缺陷则主要指直肠膨出和会阴体组织的缺陷。近年来较以往更关注对后盆腔解剖结构缺陷的手术恢复方法, 并认识到了会阴体或直肠阴道膈缺陷可导致整个盆腔连接组织系统的退化。手术方式包括阴道后壁修补术、肛提肌缝合术、加用补片的阴道后壁修补术。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 篇2
1 ACL解剖的特征
近几年,医学界的多数学者度ACL解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技术理论。ACL包含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两个最为基本的功能,其命名主要以ACL在胫骨止点位置来确定,见图1。
ACL股骨止点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点就是髁间窝外侧嵴和髁间窝外侧分叉嵴,此外,髁间窝外侧嵴又可以被称作住院医师嵴。
2 手术之前的检查工作
术前检查工作对手术开展非常的重要。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必须进行的两种检查方式。
运用影像学检查能够判断出ACL的受损程度,并且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数据参考[2]。运用MRI可以清楚看到膝关节内的软组织质量状况,还可以明确分出ACL的AM和PL,若只有一束出现损伤,那么MRI上也会显示出来,见图2,这个时候仅考虑重建受损束即可。
3 ACL解剖重建的方法和要点
3.1 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
一般的关节镜入路只有前内和前外两种方式。但是由于解剖重建需要更大的手术视野,因此入路方式相对不同。ACL解剖重建手术常用的入路为LP、CP和AMP三种方式,LP入路置于关节间隙以上的位置,紧贴髌膛的外侧,从而能够清楚观察到趾骨止点,这种人路方式通常处于关节间隙偏上的位置,能够避开髌下的脂肪垫组织;CP入路置于内侧关节间隙偏上的位置,紧挨髌腱的内侧,可以探到髁间窝侧上的AM与PL,见图3;AMP入路通常置于内侧关节间隙以上的位置,距离髌腱内侧边缘2~3cm,少数时间会穿过髌腱组织,这种入路一般为器械入路,可以定位ACL的股骨止点和钻去骨道的位置。
3.2 术中测量:
过去的手术重建一般会通过让髁间窝成型和胫骨止点后移的方式来优化移植物撞击的问题,很少手术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来选择重建的方式。
此外,还需要对髁间窝大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含了髁间窝的宽度、高度、深度。内侧入路观察宽度距离。根据实践手术经验,如果髁间窝的宽度小于14mm,那么手术导针很难从前内处置于AM的股骨止点,在钻去骨道时,钻头很容易破坏内侧的骨髁。
根据单双束的解剖重建适应证特点,综合考虑前交叉解剖重建方式,并结合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综合征。双束ACL解剖重建适应证包括以下几点:(1)ACL胫骨止点前后径大于14mm;(2)髁间窝宽度大于12mm;(3)骨骺闭合;(4)不存在严重的骨质损坏现象和骨头挫伤;(5)骨性关节炎在三度之下;(6)没有膝关节及其他韧带损伤。
3.3 不进行髁间窝成型处理:
在传统手术模式下,进行ACL重建时,为了防止移植物与髁间窝长期的撞击,通常需要进行髁间窝成型处理。而在ACL解剖重建时则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处理工作。
3.4 骨道直径的选择以及确认方式:
若手术移植物是异种质量的肌腱组织,通常情况会根据原有的ACL胫骨止点前后距离来确定骨道的直径距离。在进行双束手术重建时,要测量胫骨止点前后的距离位置,通常情况下预留出2cm的骨桥大小的宽度,如果胫骨止点前后径为17mm,除去2mm的骨桥宽度,那么则可以选择7mm的宽度作为移植物的直径宽度,剩下的宽度则为PL移植物的直径大小。
4 结束语
ACL解剖重建是一种在生物力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医学模式,其技术理念在ACL解剖研究基础之上,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恢复ACL的止点位置以及纤维行走的方式,最大化还原原有的功能结构[3]。
参考文献
[1]孙学斌,张克远,李纲,等.解剖位点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膝关节多屈曲角度韧带长度的测量及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11):1125-1128.
[2]王秀峰,杨光,徐铁峰,等.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和双束解剖重建短期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11):891-894.
解剖重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 A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8岁~61岁, 平均年龄 (32.2±4.5) 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 跌落7例, 击打5例;骨折到手术时间1.5 d~6.4 d, 平均 (3.2±1.5) d。B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6岁~67岁, 平均年龄 (34.5±4.7) 岁;致伤原因:车祸20例, 跌落8例, 击打2例;骨折到手术时间1.2 d~6.7 d, 平均 (2.9±1.7) d。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到手术时间、临床表现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术前准备和基础治疗均相同。准备好后B组给予重建固定带微创术治疗, 包括 (1) 标记骨折端和肩峰端, 设计切口; (2) 恢复锁骨力线和长度, 测量后预弯重建带; (3) 切口后皮下骨膜分离, 建立皮下通道后适当复位断骨, 插入重建带并用3~4枚螺钉固定; (4) 功能锻炼。A组运用解剖钢板微创术治疗, 包括 (1) 同B组第一步骤; (2) 恢复锁骨力线和长度, 使用锁定螺钉瞄准套筒钢板后从远端导入钢板, 再在远端打入1枚普通螺钉; (3) 适度牵拉远端锁骨后, 在近端临时固定1枚克氏针, 确定断骨对位后在锁骨近端打入1枚普通螺钉; (4) 取出克氏针, 在锁骨两端再打入2~3枚锁定螺钉; (5) 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评估记录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Neer评分标准为: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VAS评分标准为:0分无痛, 1~3分轻微疼痛, 患者能耐受;4~6分患者疼痛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疼痛不耐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骨折愈合率A组为100%, B组为96.7%,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17, P=0.313) 。
2.2 2组患者Neer评分、VAS评分情况比较
2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组患者Neer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至痊愈前, A组仅发生1例内固定松动, 无再骨折、固定断裂、畸形愈合、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B组也仅发生1例内固定断裂, 无再骨折、固定松动、畸形愈合、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6%~5%, 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 其中中段骨折又是锁骨骨折的常见形式[2]。多数报道对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早期治疗方法不满意, 认为其是疼痛的、繁琐的和危险的[3,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的疗效已经不能达到医生和患者的要求, 传统的手术方法也因为手术中对患者骨折端较大程度的剥离及钢板强度、长度不够等问题效果不理想。近年间出现的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内固定是两种较为有代表性的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微创手术。
锁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中, 固定钢板是根据锁骨的外形设计生产的, 运用中仅需要稍微塑形即可和锁骨吻合, 从而减少了预弯次数, 保护了钢板且安装非常方便。选择1/3管形钢板厚, 强度优越, 既能减少钢板变形的危险, 又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5]。重建固定带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优势在于:用较少的螺钉和长跨度的钢板固定骨折块, 不仅能使钢板和螺钉承受的应力减少, 延长钢板和螺钉疲劳时间, 而且能使处在保护位置的骨痂及时长成, 形成支撑。另外, 因为锁骨生理位置较浅, 骨性标志清晰, 利于该方法建立皮下通道, 行间接复位术[6]。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A组运用锁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B组运用重建固定带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2组的骨折愈合率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两种方法疗效相似, 均有较好的疗效。Neer评分、VAS评分、内固定情况及感染率均优越, 术后感染方面2组感染率均为0, 说明两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手术时间方面看,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 说明A组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 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相似, 均具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 但是锁骨解剖钢板手术方法较简单, 手术时间较短, 临床上患者可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
摘要:目的 观察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 A组给予解剖钢板微创治疗, B组给予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 骨折愈合率, 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术前 (P<0.05) 。结论 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具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稳定的内固定和较低的术后感染率, 但锁骨解剖钢板手术方法较简单, 手术较便捷。
关键词:锁骨中段骨折,解剖钢板,重建固定带,微创
参考文献
[1]汪涛, 叶长清, 陈国富, 等.解剖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11) :1313-1314.
[2]章宁杰.锁骨骨折的临床研究现状[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6) :695-698.
[3]曾浪清, 陈云丰, 刘燕洁, 等.锁骨中段骨折治疗现状[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 33 (6) :374-375.
[4]王水泉, 王昌吉, 郑琦, 等.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乡村医药, 2009, 16 (1) :20-21.
[5]叶耀.不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6) :15-16.
解剖重建 篇4
关键词:软腭,腭肌,解剖,重建
腭帆提肌 (levator veli palatini, LVP) 是软腭运动最主要的肌肉, 腭咽闭合的关键是依赖具有良好运动功能的LVP。在功能性腭裂修复中解剖﹑后退LVP前徙的止点, 恢复LVP至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并重建提肌吊带对于术后获得最佳的语音效果至关重要[1,2,3]。
然而对于术中软腭肌的解剖﹑分离是否会造成肌肉的纤维化而影响软腭的运动, 以及解剖的范围和程度与肌肉损伤修复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的文献报道。本研究首次对猫的软腭肌行不同程度地解剖﹑分离﹑复位重建, 从而模拟临床腭裂整复中软腭肌 (主要是LVP) 的功能性重建, 了解其对软腭组织结构的影响, 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健康活泼的家猫9 只, 年龄在12~24 月, 体重1.5~2.5 kg, 雌雄不拘。饲养环境:温度18~25 ℃, 湿度40%~70%, 专用猫饲料喂养。所有动物均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以猫一侧翼突钩至腭中线为界将半侧软腭均分为3 部分, 作为软腭肌不同的解剖程度范围的标志。根据肌肉解剖范围的不同, 实验组拟分为3 组:实验1 组:肌肉解剖范围为腭中线至1/3 (<1/3) 区域;实验2 组:肌肉解剖范围为腭中线至2/3 (1/3~2/3) 区域;实验3 组:肌肉解剖范围为>2/3区域。将9 只猫, 随机分配到以上3 组, 每组3 只, 对照组为任一实验对象正常侧腭部肌肉 (图 1) 。
1.2 动物模型的制备
所有实验动物术前4 h禁饮食。0.5 mg/kg速眠新肌肉注射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暴露口腔, 于猫腭中线处切开口腔黏膜层, 切口前端至硬腭后缘, 后抵软腭末端。用小骨膜剥离器分离并翻开口腔黏膜层, 暴露肌肉层, 见软腭肌明显附丽于硬腭后缘的腭腱膜处, 于硬腭后缘锐性切断腭腱膜附着 (注意勿刺破鼻腔黏膜层) , 将软腭肌完整地从鼻腔黏膜上解剖分离。肌肉解剖时, 应紧贴鼻腔黏膜层进行锐分离, 当鼻腔层显示为“蓝色”, 提示肌肉分离完全。解剖分离的范围依据各实验组设计的要求而定, 以3-0非吸收线将实验侧肌肉与对侧肌肉断端对位缝合, 间断缝合关闭口腔黏膜层 (图 2~4) 。术后给予流质食物喂养1 周, 每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0 万U, 连续3 d。
1.3 实验标本的取材和处理
每组实验动物分别在术后1、 2、 3 月采用静脉注射空气栓塞处死。切取实验侧软腭肌标本, 每块约1.5 cm×0.5 cm×0.3 cm, 将其均等切为2 份, 1 份固定于4%甲醛溶液中,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片厚约3 μm, HE染色,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肌肉的组织结构变化。另一份标本取下后立即置于2.5%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2 h, 蒸馏水冲洗、 50%~100%丙酮逐级脱水、Epon 812包埋, 半薄切片定位、超薄切片、连续30 层, 铀-铅双重染色, Hitachih- 600透射电镜观察。另任取1正常侧软腭肌肉同样做以上处理作为对照组。
2 结 果
2.1 伤口情况
所有实验动物腭部创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和裂开。
2.2 光镜下见各实验对象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实验1 组:术后1 月:肌纤维排列较整齐, 稍疏松无断裂, 无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 月:肌纤维排列整齐致密, 无胶原纤维形成。术后3 月:肌纤维排列整齐, 横纹清晰规则, 肌外膜无纤维增生 (图 3) 。
实验2 组: 术后1 月:肌纤维排列略紊乱, 个别肌纤维断裂, 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图4) 。术后2 月:肌纤维排列较整齐, 无肌巨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术后3 月:肌纤维粗细均匀, 排列整齐致密, 横纹清晰, 无炎性细胞浸润 (图 5) 。
实验3 组: 术后1 月:肌纤维排列较整齐, 部分新生肌纤维穿插于原肌肉组织中, 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图 6) 。术后2 月:新生肌纤维较成熟, 细胞核移向一侧, 核仁不明显。术后3 月: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 无炎性细胞浸润, 明带和暗带排列清晰, 肌肉中无明显结缔组织形成 (图 7) 。
对照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致密、横纹清晰 (图 8) 。
2.3 超微结构学观察
实验1 组:术后1 月:肌原纤维排列较整齐, 肌节长度均匀, Z线清晰, 个别内质网轻度扩张, 线粒体稍增多 (图 9) 。术后2 月:肌原纤维、Z线排列整齐, 线粒体分布均匀, 结构正常, 无增大的现象。术后3 月:肌细胞膜完整, Z线、肌原纤维排列整齐。
实验2 组:术后1 月:肌原纤维、Z线较整齐, 线粒体增多, 部分线粒体髓样病变;肌浆网扩张。术后2 月:肌浆网增多扩张, 线粒体稍肿胀、增多;肌原纤维排列整齐, Z线清晰。术后3 月:线粒体个别肿胀, 无髓样病变, 肌纤维排列整齐, Z线清晰 (图 10) 。
实验3 组:术后1 月:肌节排列略疏松, Z线欠清晰, 肌纤维变少、变窄;线粒体嵴稍减少 (图 11) 。术后2 月:线粒体嵴密度稍增高, 肌节排列整齐, 糖原增多较为明显, 肌细胞核和肌膜结构正常 (图 12) 。术后3 月: 线粒体增多, 肌节排列较为整齐, Z线清晰, 肌膜结构正常 (图 13) 。
正常对照组:肌原纤维排列整齐, Z线清晰, 肌细胞核正常, 染色质分布均匀, 线粒体嵴正常。
3 讨 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利用具有致畸作用的诱导剂如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A类药物诱导建立原发性唇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已较为成熟, 但建模动物均为小鼠, 主要用于病因学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4]。选择家猫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 是因为猫类肉食性动物口裂大, 利于手术操作和观察, 而且相对于狗甚至灵长类动物还具有饲养方便, 成本低廉等优点, 使之更适合作为唇腭裂研究的动物模型[4,5]。
本实验采用非裂隙模型的研究方法, 尽量去除了其它混杂因素的干扰, 在猫的口腔环境中模拟腭裂手术中软腭肌的解剖与复位对软腭结构的影响, 从而提高了实验论证的说服力。
3.2 肌肉解剖与复位对软腭肌组织结构的影响
多数学者主张腭裂修复时应进行软腭肌肉的恢复和重建, 以达到有效的腭咽闭合, 但少数学者认为, 腭裂术中肌肉的解剖与分离可能损伤其供应血管而导致肌肉的纤维化, 影响软腭的运动功能[6,7]。本研究结果显示:小范围 (0~1/3区域) 的解剖和分离不会影响软腭肌的组织结构。解剖范围为中度 (1/3~2/3区域) 时, 早期肌肉组织受到轻微的损伤;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 肌纤维排列整齐、致密、未见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当解剖的范围最大 (>2/3区域) 时, 术后早期肌纤维的排列稍紊乱, 不致密, 出现断裂现象并有早期未成熟的新生肌纤维细胞生成。2~3 月后, 肌纤维的排列较为整齐和致密, 新生的肌纤维变得成熟。研究提示, 解剖范围增大, 肌肉损伤的程度也相应的增大, 但伴随修复时间的延长, 肌肉的组织结构也恢复至较正常状态。
3.3 肌肉解剖与复位对软腭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线粒体是细胞损伤最为敏感的指示器之一, 通过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及结构的变化, 可间接了解软腭肌解剖与分离后损伤修复的情况[8]。超微结构显示:肌肉解剖程度最小时, 无论在术后早期还是后期, 线粒体结构并没有异常的改变。在分离范围较大时, 术后早期表现为线粒体嵴增多, 肌浆网扩张。修复后期, 线粒体嵴的结构和数量均趋于正常。当解剖范围最大时, 术后早期线粒体嵴和数量增多, 代谢能量需要增加, 糖原增多, 肌纤维的排列不够整齐和致密, 但并没有出现异常的病理性结构如线粒体嵴缩小、变少, 线粒体空泡样变等。术后3 月, 线粒体的结构已基本正常, 肌细胞核和肌膜结构正常, 未发现血管壁的破坏。研究提示:大范围的解剖和分离造成了肌肉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 损伤早期肌细胞功能负荷加重引起线粒体数量和嵴的增多, 但是并没有引起肌纤维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 随时间推移, 损伤可被修复至较正常的状态。
3.4 肌肉损伤与修复
通常骨骼肌的再生能力很弱, 其修复是否为瘢痕纤维化主要取决于:损伤区域的血液循环是否可以恢复;肌膜是否保留[9]。
本实验模拟临床上所采用的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 最大程度地将软腭肌从硬腭后缘解剖、分离并重新复位, 手术操作是紧贴鼻腔黏膜层行完整的分离而非在肌肉中进行切割离断, 不仅保留了肌肉组织的完整性, 同时减少了对供应血管的损伤[2,3]。因此在>2/3区域组尽管解剖范围程度较大, 但实际上对肌肉及血供的损伤比较微小[10]。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也证实, 大范围解剖、分离的早期, 肌肉受到轻微的损伤, 但肌细胞膜和细胞核并未发生病理性改变, 损伤修复主要是通过肌细胞的新生完成, 随着时间的延长, 肌肉的结构也恢复至较正常的状态。
参考文献
[1]Mehendale FV.Surgical anatomy of the levator veli palatini:A previously undescribed tendinous insertion of the anterolat-eral fibers[J].Plast Reconstr Surg, 2004, 114 (2) :307-315.
[2]Sommerlad BC.A technique for cleft palate repair[J].Plast Reconstr Surg, 2003, 112 (6) :1542-1548.
[3]鲁勇, 石冰, 郑谦, 等.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后瘘发生率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2) :240-243.
[4]王大章, 陈刚, 廖运茂, 等.应用牵张成骨整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1) :8-11.
[5]Siegel MI, Mooney MP.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for craniofa-cial biology[J].Cleft Palate J, 1990, 27 (1) :18-25.
[6]Mercer N S G, MacCarthy P.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pal-ate:Implications for closure of cleft palates[J].Plast Recon-str Surg, 1995, 96 (5) :1035-1044.
[7]Marsh JL, Grames LM, Holtman B.Intravelar veloplasty:A prospective study[J].Cleft Palate J, 1989, 26 (1) :46-50.
[8]胡敏, 周继林, 洪民, 等.一侧后牙缺失后咀嚼肌超微结构形态计量学改变[J].中国体视学与图象分析, 1997, 2 (2) :105-110.
[9]周里.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组织学研究现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7 (2) :89-91.
解剖重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腹股沟疝患者202例次,其中男184例,女18例,年龄19~76(41.8±7.9)岁,病程为3月~25年,平均24±1.3年,按照中华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相关标准[3],对该组患者病例进行疝分型,202例患者中Ⅱ型疝95例,Ⅲ型疝107例,均为初发疝,其中斜疝126例,直疝76例,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麻醉方式,主要有局麻和腰硬联合的麻醉方式,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
选用网塞+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麻醉成功后选用腹股沟常规斜切口,长约4~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同时切开外环口,分离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侧,内侧至弓状缘,外侧至腹股沟韧带,自耻骨结节处向内环口方向游离精索,并用纱带提起,如为斜疝,将疝囊自精索内解剖分离出来,并要做到高位游离,如疝囊过大则可横断疝囊,近端荷包缝合,远端确切止血后旷置,如为直疝,在疝囊的基底部环形切开腹横筋膜,将疝囊还纳入腹,在疝环口填入网塞,再用一大小合适的补片平铺于精索后方,固定于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和联合肌腱,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再逐层缝合切口。
1.2.2 B组
选用双层补片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进行重建。同用上述方法显露腹股沟管,游离精索,以“颈-肩切开技术”[4]在疝囊颈部环形切开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以疝环为中心,将敷料纱布轻柔的塞入腹膜前间隙,再用食指钝性分离,将精索腹壁化,建立一个以疝环为中心,直径约10cm的腹膜前间隙,将15cm×15cm的聚丙烯补片裁剪成一直径约10cm大小的补片,平铺于腹膜前间隙,缝合腹横筋膜,再将剩下的补片裁剪成一合适大小的平片,平铺于精索的后方,固定于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和联合肌腱,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外环口可容纳一指尖,恢复腹股沟管的长度和斜度,再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顽固性疼痛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间4~24月,平均13个月,无失访病例,随访内容包括局部症状、复发情况、疼痛及性生活质量[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时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较
双层补片组明显短,且术后顽固性疼痛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4~24(平均13)个月,A组病情复发患者6例(6.5%),B组病情复发患者1例(0.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P<0.05)。
3 讨论
成人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传统的修补方法包括Ferguson法和Bassini法,前者修补的是腹股沟管前壁,复发率极高,后者是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修补,但却是将不同层次的组织缝合在一起,并不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张力大,容易复发[7]。无张力疝修补术因能显著减少术后复发,已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金标准[8],但患者术后慢性疼痛成为困扰外科医师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5%~35%[9]。目前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材料有聚丙烯网塞+平片、普理灵疝修补装置(PHS)、超普疝修补装置(UHS)等,其中聚丙烯网塞+平片、PHS、UHS等修补材料均在疝环口处有填塞物,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穿过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此神经束受压或与网塞粘连可造成术后顽固性疼痛[10]。使用双层补片重建腹股沟管因在疝环口处无填塞物避免了生殖股神经受压而降低了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腹股沟疝提出分型,Ⅰ型:疝环缺损≤1.5cm,约一指尖,疝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Ⅲ型:疝环缺损≥3.0cm,大于两指,疝周围腹横筋膜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11]。对于Ⅱ、Ⅲ型疝,使用双层补片对腹股沟管进行解剖结构重建,产生一个类似“三明治”的效果,大大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避免了术后疝复发。腹股沟疝不论是斜疝、直疝还是股疝,其发病部位均位于耻骨肌孔,所以在耻骨肌孔后方进行加强或修补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12],故在腹膜前Bogros间隙置入直径约10cm的补片,借助腹腔的压力使补片与腹壁紧贴,能够覆盖整个的耻骨肌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修补区域各种类型疝的发生。由于双层补片的使用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减轻了患者术后不适感和担心术后疝复发的心理负担,术后疼痛轻,早起即可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用双层补片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重建术中需注意的问题:(1)术中以“颈-肩切开技术”切开腹横筋膜制造腹膜前间隙时注意保护腹壁下血管,避免损伤腹壁下血管导致腹膜前血肿或大出血,避免腹膜损伤使补片露入腹腔与肠管接触导致肠粘连;(2)游离腹膜前间隙应足够大,下层补片铺平整,防止补片卷曲;(3)术中需测量患者耻骨肌孔大小,裁剪大小合适的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使其能覆盖整个耻骨肌孔;(4)术中应注意重建外环口,最大程度恢复腹股沟管的长度与斜度。
解剖重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 其中男9例, 女3例;年龄为21~50岁, 平均35岁。均为单侧损伤, 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 运动伤3例, 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周~6个月, 平均3周。入院时主诉关节疼痛、肿胀10例, 关节不稳定2例, 跑步、上下楼等活动时症状加重。体检:膝关节活动受限9例, 浮髌试验阳性10例, 股四头肌明显萎缩3例, 前抽屉试验阳性7例, Lachman试验阳性10例, 轴移试验阳性11例。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4~76分, 平均 (60±5.21) 分。X线检查未见异常, MRI检查示ACL实质信号信号混杂, 连续性中断或部分连续性存在。1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 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 2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平卧位, 大腿根部放置充气止血带。作靠近髌韧带的前外侧关节镜入口及低位前内侧关节镜入口, 进入关节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证实ACL完全断裂9例, 部分束支断裂3例。1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 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自同侧胫骨结节下内侧作斜切口, 显露鹅足腱, 切断并掀开缝匠肌腱膜, 显露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 游离后予取腱器分别将其取出, 将取下的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编织后, 套入带袢钢板, 折叠为四股备用。再次进入关节镜, 首先处理合并的半月板损伤, 作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ACL完全断裂者, 对阻挡视野的残端漂浮纤维和滑膜稍作处理, 保留残端。首先建立股骨隧道:屈曲膝关节120°, 如果残端纤维存在, 选择残端纤维中心作为股骨隧道中心, 经低位前内侧入口打入导针, 建立股骨隧道。如残端纤维消失或止点模糊, 则根据骨性标志进行定位, 首先辨认股骨外侧髁的后缘、髁间窝外侧嵴, 然后在前交叉韧带的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止点之间、股骨外侧髁的后缘低位经低位前内侧入口打入导针, 建立股骨隧道。然后建立胫骨隧道:经低位前内侧切口将ACL定位器定位于ACL胫骨残端纤维止点中心, 内、外侧髁间嵴的中线, 临近外侧半月板前角, 打入导针, 建立胫骨隧道。将备用韧带穿过骨隧道, 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 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 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然后将残端韧带翻转, 使其呈套袖样包裹于重建韧带的表面, 再用射频消融稍作处理, 使其表面光整。部分束支断裂者, 保留没有断裂的束支, 对因受损而出现明显松弛者, 予射频消融稍作处理, 予以紧缩。然后将断裂束支的残端稍作处理, 在其止点解剖位中点用前叉定位器分别定位打人导针, 保护好残留的束支, 建立骨隧道。将备用韧带穿过骨隧道, 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 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 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对2例合并Ⅲ°内侧副韧带损伤者, 取膝关节内侧切口, 显露断端, 均位于股骨止点处, 予1枚带线铆钉在股骨止点处拧入, 缝合断端, 修复内侧副韧带。
1.3 术后康复及膝关节功能评定
术后患膝立即予卡盘式支具0°位固定保护, 冰袋冷敷。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等功能锻炼。2周后开始非负重下膝关节屈曲训练, 逐步增加屈曲角度:术后2周0°~30°、术后3周0°~70°、术后4周0°~90°、术后6周0°~120°, 并逐步负重训练, 术后3个月去除支具正常行走, 6个月后进行练习慢跑、游泳、爬楼梯等力量恢复锻炼, 12个月后根据情况参加正常体育运动。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稳定性, 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旋转稳定性,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时间9~12个月, 平均11个月, 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重建韧带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2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周痛, 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术后早期股四头肌萎缩明显, 经康复训练后, 除股内侧肌外, 基本恢复正常, 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Lachman试验阴性10例, 弱阳性2例;轴移试验阴性11例, 阳性1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0~140°±3.15° (120°~160°) , 本组病例均恢复日常工作与生活, 达到伤前运动水平。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100分, 平均 (95±3.31) 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论
ACL断裂的年发生率约为0.34‰[1], 是常见膝关节韧带损伤。损伤后难以自愈, 会引起膝关节稳定性丧失, 继发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 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ACL由前内束和后外束两个基本功能束构成, 两者协同作用维持着膝关节的前后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
早期的ACL单束重建是开放直视下将ACL解剖位重建。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和对外科手术更加简捷、高效的需求, 解剖位重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传统的关节镜下经胫骨重建技术不是将ACL在原来的解剖位置, 而是在靠后胫骨位和高位的股骨位重建, 即在后外侧束的胫骨止点和前内侧束的高位股骨止点进行等长重建, 同解剖学重建相比, 难以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2]。
ACL手术的关键原则是解剖重建, 即恢复ACL自身的尺寸、纤维胶原走行方向及止点位置[3]。目前ACL单束解剖重建技术包括标准前内侧入口直接全面观察股骨外侧髁内侧壁、前内侧辅助切口方便股骨隧道的钻取、保护骨的解剖结构 (如避免髁间窝成形术) 及在ACL股骨和胫骨止点中心钻取骨隧道[3]。研究表明解剖位单束重建可以更好的恢复膝关节正常的运动功能[4]。本组病例术后的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均恢复良好, 12例中有10例Lachman试验阴性, 11例轴移试验阴性。另外, 本组均未采用辅助前内侧入路, 而是将外侧观察入口向内接近髌韧带, 取低位前内侧切口进行操作, 同样可以基本看清股骨外侧髁内侧壁的全貌, 不影响股骨隧道解剖位的钻取, 简化了手术入路。
ACL重建材料包括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和人工韧带。由于同种异体肌腱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传播疾病的风险, 人工韧带存在诱发滑膜炎及后期松动的可能, 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一般选择自体肌腱作为ACL重建材料。“髌腱-骨”曾经是ACL重建的金标准, 但“髌腱-骨”重建供区并发症多[5]。腘绳肌腱具有强度大、取材简单、创伤小、供区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6]。但重建韧带的术后再血管化、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仍然是当前影响手术疗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 ACL营养来自股骨和胫骨止点侧的两端血管网[7], 因此, ACL重建术中保留损伤ACL的残端及附着的滑膜组织, 使移植韧带包裹于其内, 可使得ACL残端及滑膜丰富的血管组织长入重建韧带, 将有利于其血管重建, 加速其再血管化, 从而缩短其重塑韧带化过程。
ACL重建术后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腱骨愈合问题。Fink等[8]研究表明, ACL重建后, 移植肌腱与骨隧道间存在微动现象, 关节液会从微动形成的“死腔”进入, 对肌腱和骨隧道形成冲刷和侵袭效应, 导致骨隧道扩大溶解, 造成腱骨难以愈合。Zysk等[9]发现ACL重建术后关节液中的IL-6及NO水平会明显升高, 而这些炎症因子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 导致骨隧道的溶解扩大。Junkin等[10]发现, ACL重建术中保留残端, 可以减少“滑液浸泡效应”及炎症因子介导的溶骨作用。赵金忠等[11]认为, ACL重建术中保留的残端不仅可以起到封堵骨隧道内口, 阻止关节液进入的作用, 而且足够长的残端可能会与股骨侧建立新的连接, 增加移植韧带整体的抗拉断强度。
Tsuda等[12]研究表明, ACL纤维两端及附着在其表面的滑膜中富含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小体等机械感受器, 而机械感受器的数目同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成正相关性[13]。Dhillon等[14]研究证实ACL损伤后, 胫骨侧残端中的机械感受器伤后12个月内无明显变性及萎缩, 说明其可以存活较长时间。Lee等[15]采用保留残端法重建ACL 16例, 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残端的保留可以更好的恢复本体感觉和下肢功能, 而且胫骨残端保留的越完整, 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越好。
解剖重建 篇7
关键词: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内翻畸形
儿童内踝部骨骺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缺损在临床上时有发生,主要原因为儿童年龄小在乘坐摩托车、电动车或自行车时不慎将足踝部绞入车轮内,对儿童的下肢生长和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恰当的处理会给儿童带来不可逆的生理损伤和心理伤害,由此可见在对儿童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良好的内踝重建手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1,2]。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内踝重建治疗的19例患儿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临床应用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内踝重建治疗的19例患儿为实验对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6.8±2.7)岁;受伤部位:左下肢内踝7例,右下肢内踝12例;受伤原因:机动摩托车绞伤11例,电动摩托车绞伤6例,自行车绞伤2例;患儿受伤至就诊时间6~12 h有8例,12~24 h的有9例,24~148 h有2例;行急诊手术8例,行延期手术11例。
1.2 应用解剖分析
通过解剖观察发现腓骨头与内踝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两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二者关节面的倾斜角度不同,腓骨头的关节面纵长较内踝关节面大1/6左右,且腓骨头关节面下方存在隆起的部位,因此在运用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进行内踝重建的过程中需要对腓骨头骨骺关键面的大小和角度进行一定的修整。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采取平卧位,对患儿的创面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清创,对内踝断端进行锐性清理,并清理损伤的软组织,对受损的肌腱、韧带进行修复,有肌腱、韧带损伤的患儿清理后等待移植,有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情况则运用克氏针进行固定。设计适合创面的皮瓣,并在上侧后缘进行皮肤、皮下切开,分离并对腓总神经进行保护,切断腓侧副韧带,保留其骨膜支和皮支,并游离膝下外侧动脉,切取组织瓣的其余部分,切取腓骨上端并观察组织瓣渗血情况,之后将切取的组织瓣断蒂并根据患儿骨骺缺损面的情况进行修整,将修整之后的骨骺组织瓣放置于受区,用克式针进行交叉或者是平行骨性,将膝下外侧动静脉与受区胫前或者胫后动静脉进行吻合,吻合口通常且皮瓣血运良好则对切口进行依次的关闭,之后进行供区的止血,对外侧副韧带进行修复,剩余股二头肌腱应该与上胫腓关节囊进行加强缝合,保护好腓总神经,闭合创面,术后加强对患儿的抗凝、抗炎和抗痉挛治疗,拆线时间为术后2周,复查时间为术后3~4周,并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19例患儿均一期愈合,随访1~3年发现内踝发育均良好,未发生内翻畸形和生骺早闭的情况,患儿踝关节负重和行走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在对儿童内踝部骨骺以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的关键为重建患儿内踝关键面、恢复患儿踝关节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满足儿童肢体生长和发育的需要,而常规单纯的皮瓣修复手术可能出现内翻畸形等请康影响患儿的功能恢复,不能满足儿童治疗和生长发育的需要[3]。
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可以取得更加满意的供体,移植于患儿的内踝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匹配性,运用截骨整形的腓骨头骨骺和组织瓣可以达到一期修复患儿内踝以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目的,并可以满足儿童内踝重建的基本要求,避免了各种并发症发生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减少了手术的次数,降低了致残率,是一种效果理想的手术治疗手段[4,5]。
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19例患儿,所有患儿均一期愈合,随访1~3年发现内踝发育均良好,未发生内翻畸形和生骺早闭的情况,患儿踝关节负重和行走功能均正常。
综上所述,患儿腓骨头骨骺与内踝在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截骨整形可以取得更加满意的供体,而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可以使内踝和周围软组织共同发育,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郑和平,张发惠,等.腓骨头瓣联合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内踝骨及软组织缺损.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156-158.
[2]刘雪涛,李忠,高志刚,等.儿童腓骨头骨骺移植重建内踝的中长期随访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2):1283-1286.
[3]韩清銮,栗威,范洪进,等.内踝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4):354-358.
[4]刘勇,张成进,付兴茂,等.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重建的中远期随访.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8):731-733.
相关文章:
政治关联02-04
自我解剖02-04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02-04
解剖钛板02-04
酒店员工流失02-04
Y形钢板与肱骨外髁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02-04
双解剖钢板02-04
畜禽解剖02-04
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治疗复杂股骨近端骨折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