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散文集》(精选九篇)
《培根散文集》 篇1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对语篇的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语域衔接理论、修辞结构理论、心理框架理论和主位推进理论。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创立”[1]。该书所述的系统功能语法也成为语篇分析中应用最多的理论。概念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 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 通过及物性结构来体现[2]。人际功能表示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和对事物的判断等功能, 由语气结构和情态等来体现[3]。语篇功能指语言使其本身前后连贯, 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功能, 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组成[4]。
培根的散文短小精辟, 题目广泛, 说理议事极具说服力, 影响巨大。本文选择其中一篇“Of Parents&Children”, 该散文虽然只有十三句话, 但是其内容丰富, 连贯有力, 衔接得当, 辩证地看待父母子女的关系, 评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颇具现实意义。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该语篇, 希望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提供帮助, 并对它的语篇衔接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二、“Of Parents&Children”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一) 概念功能
语篇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结构来体现。Halliday把及物性结构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5]。这篇散文中, 六种过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在这篇散文中占主要地位, 其相对次数总和高达93。
物质过程涉及做某事的过程, 如:
they increase the cares of life[6];
心理过程描述思想状态或者心理活动, 常见动词有like, think, hear, see, want等[7]。如:
we see a nephew sometimes resembleth an uncle.
关系过程是对事物进行描述, 主要由系动词来实现, 如appear, be, become, feel, remain等, 有时也用动词have, own, possess来表示。如:
The joys of parents are secret;
言语过程指把思想等用言语或者引语来表达, 常用动词有explain, promise, say等。如:
as Solomon saith, a wise son rejoiceth the father…
存在过程描述物体的存在, 一般用“there be”来表示, 有时也用系动词be来表示。如:
there is a house full of children.
行为过程主要表达人的自然生理活动, 如breathe, die, dream, live等。在本文中并没有出现此类过程。
后三种过程出现较少, 正符合这篇散文是说理议事而非叙事记人的特点。
(二) 人际功能
1、语气结构
语气结构体现小句的人际功能。分为四种: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全文共有13句话, 有1句使用祈使语气, 12句使用陈述语气。这正符合散文的特点。在散文中, 陈述句主要用以陈述事实, 表达作者的思想看法。培根大量使用陈述句表达他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看法, 就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偏心、管教等问题提出了实用可行的观点和建议。祈使句表达一种提供, 即提供建议、劝告等。它省略主语, 拉近与读者距离, 使读者感受到做某件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中的祈使句, 有效地给出建议, 要求父母要尽快选定子女的职业和道路, 但不能过分干涉, 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和天分。
2、情态
文中有四个小句使用了情态动词, will和shall各用到两次。相比而言, will更加常用和口语化, 基本上可与任何人称连用, 除了“意愿、意图”外, 还可表示“将来、推测”。表推测时, 其语气的肯定程度仅次于must。文中, will表明作者推测的肯定语气, shall与第三人称a man连用, 表示说话者强烈的意志。
(三) 语篇功能
1、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是话语叙述的起始点, 述位是句中接下来的陈述。主位在排列上先于述位。在主语位置上的主位叫做无标记主位;没有在主语位置上叫做有标记主位, 如:
And, to say truth, in nature it is much a like matter.
这里and起衔接作用, to say truth和in nature起强调作用。有标记主位的使用既表达强调, 也起衔接作用, 同时突出信息结构, 表达作者的意涵。
2、衔接手段
Halliday将衔接分为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8]。本文从指代、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来探讨“Of Parents&Children”。
(1) 指代
指代表示对等关系, 分为内部指代和外部指代, 而内部指代又可分为回指和下指。如:
1) The joys of parents are secret;and so are their griefs.
2) They that are the first raisers of their houses, are most indulgent towards their children.
1) 中, 物主代词their回指前面的parents;2) 中, that下指the first raisers of their houses。从词汇语法上来划分, 指代又可分为人称指代, 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例1) 中their属于人称指代。例2) 的that属于指示指代。现在举一个比较指代的例子:
a man shall see the noblest works.
其中, 最高级属于比较指代。文中论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因此通篇用了很多人称代词进行前后照应和衔接, 人称指代成为了该散文的一大特点。
(2) 替代
替代表达同类关系, 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文中的名词性替代如:
there is a house full of children, one or two of the eldest respected.
其中, one替代children, 不仅使文章简洁, 也起到连贯前文的作用。
(3) 连接
连接由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来表示两个语段的间接衔接关系, 可以分为增补、转折、原因和时间。
文中7次用and表示对上文的附加、说明或解释等, 如:
1) ···a man shall see the noblest works and foundations have proceeded from childless men.
本例中and引导的部分是对前面noblest works的来源作补充说明。
另外, 作者八次使用but表示上下文的转折关系, 起到间接衔接作用, 如:
2) Children sweeten labours;but they make misfortunes more bitter.
文中也出现了“so”、“therefore”和“for”来表示上下文的因果关系。如:
3) Let parents choose betimes the vocations and courses for then they are most flexible.
培根没有使用表示时间关系的词, 这也正符合散文的特点。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可用于记叙时间, 或议论文的列举原因等, 虽然本文也含有议论和叙述, 但是不需要详细地指出时间关系, 散文通过文内隐含的意义达到连贯和衔接。
(4)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通过词汇的词义相同、相似、相近或相反的关系达到衔接的功能, 可分为复现和词汇搭配两种。其中复现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和概括词复现。词汇搭配指词汇的习惯性共现现象, 具体体现为分级反义词或者互补反义词和词汇套。本文论述的是父母与子嗣, 因此parents和children的复现次数最多。作者也使用近义词来衔接语篇, 如:cares与fears, create与breed。上下义词如kinsman与nephew、uncle。文中概括词也很多, 如parents, children, man, creatures, good等。关于词汇搭配, 作者使用了分级反义词如increase与mitigate, sweeten与bitter, 互补反义词如life与death。本文使用的词汇套主要是关于亲属称谓的名词, 如:parents、children、mother、father、brothers、nephews、kinsfolk、uncle。词汇套的出现使读者更容易掌握作者的思想,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 也起到衔接整个语篇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从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情态、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方面, 对培根的“Of Parents&Children”进行了分析。在及物性结构的分析中, 这篇散文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上较为突出;另外这篇散文以陈述语气为主, 语气助词为辅体现其人际功能, 并且运用主位结构突出信息结构和语义重心, 运用各种衔接手段 (特别是人称指代、连接和各种词汇衔接) 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意义的连贯。这篇只有十三个句子组成的散文, 浑然天成, 立论有据, 论证充分, 不仅其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其内容也和谐统一, 衔接有力, 连贯有序, 值得研究和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 分析培根散文“Of Parents&Children”的语篇衔接。这篇散文的特征体现在对及物性结构、陈述语气、人称代词、连接和各种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的使用上, 文章衔接有力, 连贯有序, 值得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Of Parents&,Children”,系统功能语法,衔接
参考文献
[1]史煜.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4, (4) :57-59.
[2]姬小玲.《论友谊》的功能问题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 (5) :72-78.
[3]章永兰.《勒索》一文的系统过呢语法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5) :30-32.
[4]哄牡丹.《雨中的猫》的功能语法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7, (2) :88-91.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Bacon, Francis.Essays[M].8th ed.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7]Bloor, Thomas, and Meriel Bloor.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
培根散文读后感 篇2
培根散文读后感
(一)——《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篇就可让人受益匪浅,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据说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
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京ICP备13016261号-1)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
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
培根的治安策 篇3
培根生活的时代,如马克思所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时代。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的经济发展就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工业增长很迅速。在军事上,一五八八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强大的海军——“无敌舰队”,开始树立了海上霸权。殖民地、贸易公司遍及各大洲。随着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阶级矛盾也不断激化。到一六四八年,即培根逝世后的二十二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对这次革命,马克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是教育对迷信的胜利,是资产阶级法权对中世纪特权的胜利(参见《马恩全集》,第六卷,第125页)。而《培根论说文集》,则反映了一六四八年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许多哲学家都相信“双重真理”。他们认为宗教和理性有同样的价值,理性是科学研究需要的,宗教是精神道德需要的,二者不应该互相干涉。培根也是如此,他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要逻辑思维、要理性,但是他又说,要是没有宗教人就是一种卑污下贱的动物。在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很不彻底的,但是在宗教绝对统治的黑暗王国里,说上帝和理性都是真理,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尽管如此,不彻底终归是不彻底,不仅在宗教上如此,而且也影响到培根的政治观点。在该书中,当谈到国家政体时,他往往把王国和共和国、君主国和民主国并提;当谈到法律和王权时,他一方面要法官记住,“人民的幸福即是最高的法律”;另一方面,他又要法官记住,“要小心在意不可阻挠或违反王权的任何一点”(第196—197页);当谈到王权时,他说:“一切关于帝王的箴言,实际是包含在这两句铭语里的:‘记住你是个人’和‘记住你是个神或者神底代表’。头一句话约束他们的权力,后一句话控制他们的意志”(第74页)。可见培根既谈人权,也谈王权。不过他的君主绝不是任性妄为的专制皇帝,而是受了宪法限制的君主,这样的君主正如受了理性限制的上帝一样,他的意志不是任性的,他的行为不是放肆的、万能的,他的权力不是无限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受规律和法律制约的。
培根在本书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有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就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来说,有政治、军事、文化、伦理道德等,在许多问题上培根显示了他的真知灼见。譬如,在谈到君主与臣下关系时,他说,人君要有进言者,要能接受谏议,要善于听规劝,“人君中极聪明者也不必以为借助于言论就有损于他们的伟大或有伤于他们的能名”(第74页),相反,他们的威望和尊严会因此而增高。在臣下方面,向君主进言要取掉私心,不要揣摩君主的性格和志趣,而应该从事实出发,以国是为重。他说:“言论之臣也不可过于喜欢察究他们底君主的为人。一个参与言论的人底真正应有的品性是要通晓他的主人底事务而不是熟悉他的性格;因为这样他就会劝导他而不至于迎合他底脾气了”(第78页)。另一方面,“一位君主,当他主持会议的时候,应当注意,不可在他的言辞中过于泄露自己底意向;否则那些议事官就要看他的风转舵,不拿自由自主的意见给他,而要给他唱一曲‘吾将愉悦我’的歌了”(第80页)。这种意见,当然不是培根的创见,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申不害、韩非早已谈过了,而在十七世纪初培根郑重的提出,可见这种现象也是当时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祸害。私有制在一部分人中培养出这种奴才心理,可真是源远流长;而且中外皆同。
培根还谈到居高位者容易犯的四种过恶:办事迟延、贪污、粗暴、易欺,可以说击中了当时官场的要害。此外,关于父子、夫妻、伦理道德这些方面,他也有不少精彩的见解。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英国封建势力的腐朽,更可以看到年轻的资产阶级积极扩张、进取的野心。这里我想扼要地谈谈培根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能长治久安,在国内外政策上提出的一些重要主张。
首先,大力发展工商业。培根认为用欺诈、抬高物价、放高利贷以及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致富是很卑劣的,而正当的手段是矿、牧、农各业同时经营,其中主要的还是牧业和矿业,这样就可以使财富“源源而来,永不枯竭”。此外,加工制造业也是致富的正当途径。他说:“工作胜于物质”(第53页),即从别处搞到原料,经过加工再拿去销售。在这方面,他认为可以向荷兰学习。荷兰虽然地下矿藏少,但因为加工制造业和运输发达,所以国家也很富强。至于商业,他认为这是国家财富的“门静脉”,应极力扶持与保护。他还提出发明与专利也“是很好的致富之术”。在三百多年前提出这点是很有见地的。以上这些后来都成了资产阶级的大政方针和信守不渝的准则。
从积极方面说是发展生产,从消极方面说就是限制人口。他认为,为了使国家不致贫困,必须预先注意不要使国内人口超过国内养人的资源,对人口的增长要严格控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总人口中贵族和其他有官爵的人口的增长和平民人口的增长应有正当的比率,否则也会影响国家的富强。他说:“因此贵族及其他官爵底人口增加如果超过了与平民的人口增加的正当比率,这个很快地就能把一个国家带到贫困的境地;僧侣过多也能如此,因为他们都是不事生产的,……(第53页)。
培根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的主张有许多是空想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譬如,他认为“最要者,要妥筹良策,使国内的珍宝钱财勿入于少数人之手”(第54页),要严格禁止垄断。可是他推崇的致富的典型人物却是一个垄断了大量财富的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这两种意见怎么能同时并容呢?
培根主张发展工商业,主观愿望是为了防止“叛乱”的。从表面看,有点道理。远的不说,仅从十六世纪中叶起,各地就不断地发生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对培根当然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他没有认识到这些起义是封建制度引起的,而认为是由贫困所导致的,以为只要发展工商业,财富不要由少数人垄断,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就可以消除“叛乱”的原因。实际上,他的主张只能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有不少是空想的。
其次,建立海上霸权,抢夺殖民地。十五世纪末“新大陆”的发现,如马克思说的,“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首先在国外开拓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英国也从一五八五年到一六○七年在美洲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这就使培根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必须依靠从国外夺取。为了给这种掠夺战争找根据,他说:“内战真有如患病发热,但是对外作战争则有如运动发热,是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的”(第114页)。对这一套荒谬的主张,他却满怀信心地说,只有长期尚武的国家才能成大业立奇功,“这是历史底最可靠的教训”(第112页)。
要进行对外殖民战争,就需要寻找借口,对此,培根提出两点:第一,对别国的侮辱伤害要敏感,不管这种侮辱伤害加给本国的商人、使节或其他的人。这点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从鸦片战争开始,许多资本主义强国对我国的侵略、屠杀、抢劫都是在保护商人、侨民、传教士的借口下进行的。第二,经常准备对自己的盟国加以援助。这样,即使与自己毫无关系,但是为了援助盟国也可参加对殖民地的抢夺与瓜分。所以今天英法联军,明天八国联军,就是在这样一些“勉强可以算做理由的话头”(第113页)掩盖下,把许多弱小国家变成了殖民地,把我国变成了殖民、半殖民地。但是,用这样的所谓理由,并不能使强盗的血腥掠夺“师出有名”。
最后,尊重人权,反对迷信。培根是维护王权的,但对民权他也很向往,他对欧洲一些民主国家深为赞许。他认为瑞士其所以能持久,“这就因为维系他们的是实利而不是对在位者个人的崇仰也”;荷兰其所以政治优良,“因为在有平权的地方,政治上的集议是比较重事而不重人的”(第47页)。在培根看来,尽管政体不同,但注重事实,不崇拜在位者的个人,使人民朝气蓬勃,却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思想当然和迷信是不相容的。他看出宗教上的迷信和政治是有密切关系的。他说,迷信“在人底心里树立一种绝对的君主专制”。他进一步指出:“无神论从没有扰乱过国家,……但是迷信曾经扰乱过许多国家,它带来了一个新的第九重天,这第九重天是要把政府的诸天都强行得离开常轨的。迷信的主人公是民众;在一切迷信之中,有智的人是随从着愚人的,并且理论是跟着一种颠倒的次序,拿来适应行为的”(第61页)。这样对迷信的抨击真是入木三分,即使今天读起来还不禁使人拍案叫绝!他也指出产生迷信的原因,虽然没有揭示出它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但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过度的注重外观与法利赛式的虔诚”,“高级僧侣为私人的野心或财富而设的计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反对迷信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他说,在反对迷信的时候,不要出现“一种反迷信的迷信;因此应当留心不要(象涤除体内积毒而施术不善时所发生的情形一样)把好的同坏的一齐去掉了;这种事情当一般民众来做改革家的时候是会做出来的”(第63页)。由于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性,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估计不足;他只看出公民是迷信的主人公,而看不出识破迷信公民也是主人公;他只看出民众做改革家的时候可能出现反迷信的迷信,而没有看出,如果脱离了民众必然会出现反迷信的迷信。不过总的说来,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培根主张维护民主,反对迷信的思想在政治史、哲学史上还是闪耀着光辉的。
一九八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培根散文集》 篇4
Talking about the prose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features of prose and the features of prose translation.
1 The Features of Prose and the Features of Prose Translation
We traditionally divide prose into three kinds:narration,description and exposition,which are three styles of prose.Stylistics,as defined by Leech and Short(Leech&Short 1981:153),is"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s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and the word"style"refers to"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in a given context,by a given person,for a given purpose and so on."That is to say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writing achieve different purposes.
Stylistics features of prose have much to do with its words choosing and language style.Generally speaking,precision and conciseness,sincerity and nature,harmonious tone are three chief features of the prose language and the main standard of judging whether the works is good or not.
Writers have lots of original ideas on the beauty of prose languages.Qin Mu said,"style can produce the charm of art and style of writing.Rich vocabularies,lively spoken language,jingle syllable,proper parallelism,colorful description,wonderful reiterative sentence etc.,all these can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writing style."(Qin Mu)
2 Bacon's Essays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
Bacon's"Essays",issued in its final form in 1625,have generally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 of English prose,and a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essay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His essays are known for their conciseness and brevity simplicity and forcefulness.Many sentences in Bacon's essays are based on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many sentences have subsequently become current as proverbs or aphorisms.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s that have been chosen for analysis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by He Xin(何新2003)and by Cao Minlun(曹明伦2006).For convenience,the two versions are labeled as H and C in this paper.
3 Comparison of Two Versions
In order to make a good translation,words choosing and language style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 should strictly follow the features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dea,a comparison of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by He xin and Cao Minlun is necessary.We may approach the two versions from the angle o words and sentences.
3.1 Words Level
We all know that the chief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o reproduce the message,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translator Consequently,meaning has priority over style although style is also important.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of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ritten or spoken.However prose has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o we should focus on no only meaning but also its aesthetic effect.Thus,to find the righ words with aesthetic sens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a translato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convey aesthetic sense.
Let's make some comparison of how each version convey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source text by choosing right words.The instances are as follows:
Example 1:"As Solomon saith;a wise son rejoiceth the father but an ungracious son shames the mother."(Bacon 1998:20)
H's:“所罗门曾告诫人们: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P.32)
C's:“正如所罗门曰:儿子聪明其父开颜,儿子愚笨其母赧颜。”(P.19)
In the original sentences,"wise,rejoiceth"and"ungracious shames"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s]in these words.In the H's translated version,this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works is no reproduced.However,C tries his best to reproduce it:the two Chinese phrases“开颜”和“赧颜”are used to produce the sound effect Therefo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riginal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works,the translator endeavors to provide a closer equivalent of the original text,not only in terms of meaning but also in terms of aesthetic effect.
Example 2:"The desire of power in excess,caused the angels to fall;the desire of knowledge in excess,caused man to fall;but in charity,there is no excess;neither can angel,or man,come in danger by it."(Bacon 1998:35)
H's:“过分的权势曾使得撒旦堕落成魔鬼。过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但惟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P.61)
C's:“权欲之过度曾导致天使们堕落,求知欲过度曾导致人类堕落,但博爱却无过度之虞,天使和人类均不会因之而遭受危险。”(P.37)
In the original sentence,the phrase"in excess"and the word"fall"appear twice.They are symmetry,so this sentence can be read aloud in a clear voice and full of beauty.However,the feature is nor fully reproduced in H's version.In C's version“过度”and“堕落”the two words also appeared twice,which is in harmony with the original.Therefore,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is fully reproduced in C's versio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rose,therefore,words choosing should focus on not only the exact meaning of a word but also its aesthetic effect.
3.2 Sentence Level
In general,style refers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ve individuality of a writer when he is producing a literary works The writer's style represents his personality.We know that each essay is made up of many sentences.Therefore,in order to convey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we should convey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ach sentence.How to convey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It is a complex question.A translator is expected to reproduce a hundred percent of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and stylistic flavors.However,it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just as no two human being look exactly alike.As we all know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ach sentence of Bacon's essays are conciseness and brevity,simplicity and forcefulness,so we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ntences of two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se features.
Example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Bacon 1998:138)
H's:“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位”。(P.253)
C's:“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需细细咀嚼,慢慢消化”。(P.164)
The two versions are all correct,but when the style of prose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C's version is better than H's,for the latter retains the parallelism and symmetry of prose,such as“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细细咀嚼、慢慢消化”in C's version.On the contrary,H's translation fails to reproduce the style of prose,though the meaning is correct.Therefore,we see that a translator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reproducing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his ver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quivalence not only semantically but also stylistically.
Example4:"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not last."(Bacon 1998:118-119)
H's:“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P.222)
C's:“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P.143)
Undoubtedly,the two versions are all right,but when the features of prose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C's version overshadows H's version,for C's version follows the features of prose,that is simplicity and forcefulness.C's embodies profound meaning with a concise sentence.
We can examine more example of the same kind to illustrat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sentences in prose,such as conciseness and brevity,simplicity and forcefulness,proper parallelism.
4 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see clearly that C'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semantically and stylistically.Certainly,both versions have their own merits and demerits.Compared with He Xin's version,the language of Cao Minlun's version is polished and excellent and the style is by and large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the translator must respect th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 language.If a translation is not in harmony with the original in the aspect of style,it can only be called as explanation or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In the two aspects of words choosing and language style,this paper analyz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s from the poin of view of the features of prose.By doing so,we know that the prose translation should follow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rose.
摘要:为了很好地把散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应该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以及散文翻译的特点。根据散文翻译的特点,可以得知在散文翻译中选词和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力图比较并分析弗兰西斯.培根论文集的两个中文译本,它们分别由曹明伦和何新翻译。依据英文原文的文体特征重点强调语义及美感,分别对两个译本的品质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到一定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弗兰西斯·培根,文体特征,散文翻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Leech G N,Short M H.Style in Fiction[M].Longman,1981.
[2]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4]弗兰西斯·培根.培根随笔集[M].曹明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弗兰西斯·培根.人生论[M].何新,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3.
[6]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冯庆华.文体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 篇5
《文集》有58篇,加上残篇,共59篇。篇名都以“论”或“说”字开头,如《论真理》、《论恋爱》、《论学问》、《说美》、《说建筑》,等等。
培根的论说文是其睿智精思和丰富治学和人生经验的体现。哲学史上总把培根划归为经验主义一派,我倒觉得在理性上也丝毫不逊色。译者水同天先生说:“黑格尔以此讥之,或正即培根之所长也欤。”
在写作特色方面,培根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屋建瓴、见解深刻、逻辑严密、材料翔实,善于归纳、对比等论证方法推出结论,观点无懈可击。
二、语言简约朴素、清晰流畅,用词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不少词语一语破的,堪称格言。
三、善于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文章极富感染力。
关于第二点,他的不少语言堪称格言,特摘几例,与大家共赏:
辛运所生的德行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
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看护。
无德之人常嫉他人有德。
长期夸张的言辞惟有在关于恋爱的言语中是合适的,在其他的事情中总是不宜。
夫妇之爱,是人类蕃滋,朋友之爱使人完美;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焉。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是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贪污犯培根 篇6
一般说来,哲学家要么会因思想异端惨遭当局迫害,要么就闭门造车、不问世事、采菊东篱。像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能成为大学校长实属不易;像休谟能做到外交部代理公使和次官已然是人品爆发。然而,培根却是哲学家中的异类,这厮做官直接做到了掌玺大臣、国家大法官。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了。
话说培根那天正在给法律部门的工作者们念稿子作报告:“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流,但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那是污染了水源。司法的处所乃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所以不仅是法官的坐席,就连那立足的台,听证围栏都应当全无丑事贪污的嫌疑才好……”念到此处,培根咽下一口唾沫,准备翻页。没想到,检察院的人却突然出现:“培根,你涉嫌贪污受贿,现在将你暂时革职,立刻移送检察机关进行调查,你有权保持沉默。”
1621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培根因贪污受贿,被国家高级法院判处罚金4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此生不得为政府录用。从此后,培根身败名裂。
此案看似一切正常,然背后却另有隐情,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曾写道:“在那个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有些废弛堕落,几乎每个法官都接受贿赂,而且通常双方的都收……培根的获罪本是一场党派之争中的风波,并非因为他格外有罪。”
按照罗素的说法,培根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潜规则”,所谓“吃完原告吃被告”,法官受贿早已是见怪不怪、心照不宣的事情。培根也不是什么圣人,反正不拿白不拿,他不过是顺潮流而行之罢了。培根的落马,说白了,就是政敌设下的圈套,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斗争。
罗素说得应该是对的。因为培根入狱没几天,国王就特别关照了一下,很快培根就被释放出来,4万英镑的罚金也被免掉。只不过,培根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了。
(摘自《今日文摘》)
腌培根肉的制作 篇7
1 制作材料
主料:猪腹肉 (肥瘦适宜) 5 kg。
调料:盐14 g, 白砂糖44 g。
2 制作方法
(1) 选肉, 用经过彻底加工过的、重量相同的、新鲜的猪腹肉。肉块的重量为4.5~5.4 kg、5.4~6.3 kg、6.3~7.2 kg、7.2~8.1 kg。
(2) 冷冻。将肉去皮后冷冻, 使其内部温度为3.3~2.8℃。在腌制前在成型机里成型。
(3) 腌制混合粉料的配制。将盐、白糖、亚硝酸钠、硝酸钠、食品级磷酸钠充分混合, 即成腌制混合粉料。
(4) 腌制。用穿刺机给猪肉扎眼, 当猪腹肉沿着传送带达到腌制的地方时, 将腌制混合粉均匀地撒在第一片肉的上面。腌制料的用量为:猪腹肉重量为4.5~5.4 kg时, 腌制混合粉料用量为198 g;5.4~6.3 kg时, 混合粉料用量为227 g;为6.3~7.2 kg时, 混合粉料用量为255 g;为7.2~8.1 kg时, 混合粉料用量为283 g。不必将腌制混合粉料搓揉到猪腹肉里面去, 只需将调料均匀地涂抹在每一片肉的表面。腌制是在离地面至少20 cm的垫板上或是架上进行。将腌制混合料撒在垫板上或是架子上的搁板上, 然后将猪肉以十字形堆叠8~10层, 以防止在腌制过程中变质。堆叠的时候总是将有孔的面朝上, 而且在堆叠时尽可能地压紧, 以防止产生气泡。在腌制期间, 用一张上面铺有一层蜡纸的帆布将肉垛覆盖起来, 并尽可能与空气隔离。然后在3.3~4.4℃的条件下里腌制4~5 d。
3 腌制后处理
不要将猪腹肉浸泡在水里, 而要用热水淋浴冲洗, 并用软的纤维刷子刷。
4 烟熏
将清洗后的猪腹肉挂在熏肉钩上, 再以一定间隔挂到烟熏架上, 以防止相互碰撞。在烟熏之前, 先将烟熏室加热到57.2℃并完全打开风门, 使熏肉的表面干燥, 以后再调整风门到1/4, 并开始烟熏。室温保持在57.2℃直到肉的内部温度达到52.8~53.3℃, 然后将烟熏室温度降到48.8℃, 并继续烟熏直到获得理想的熏肉颜色。
5 烟熏后处理
烟熏架转移到温度为5.6~4.4℃的冷冻室里, 并且保持在这个温度下, 直到熏肉的内部温度达到3.3~2.8℃, 然后成型、切片和包装。成型和切片的操作均在卫生条件良好、温度3.3~4.4℃的屋子里进行。
6 护色
浅谈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篇8
任何理论观点的提出, 都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光辉思想, 就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培根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已有了很大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 并有了相当强大的经济力量, 但它没有政治权力, 经济利益也受到封建关系的种种限制。封建专制和神学、经院哲学的统治, 信仰主义、蒙昧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科学家、哲学家惨遭迫害, 科学文化落后, 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对此, 新兴资产阶级极为不满, 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培根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提倡理性精神, 探讨了知识的起源和社会功能问题, 因而提出了“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 即“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二、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论
1、科学知识的力量
培根认为, 知识是掌握自然奥秘的巨大手段, 是通过认识自然而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培根一直深信, 人类统治宇宙万物的权力深藏在知识之中, 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要支配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而凡是思辨的原因在动作中则为结果。”由于自然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而人类的知识按其本性是源自一种精神对另外一种非精神的东西的加工。因此, 人们熟悉了规律, 掌握了规律, 就能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 抓住自然的统一性, 去发现从未发现过的东西, 发现不管是自然的变化, 实验上的努力, 以及偶然的原因, 本身都不能使它们实现的东西, 发现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此可见, 规律的发现能使人在思辨方面获得真理, 在动作方面获得自由。”“通向人类权力和通向人类知识的两条道路是相邻接并几乎合而为一。”这就是培根把知识看成是一种力量的理论依据和真正的要义。培根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得出了知识与力量合一的思想。
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
培根在反对中世纪宗教信仰主义、蒙昧主义的斗争中, 高举理性主义旗帜, 以顽强的开拓精神, 不仅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战斗口号, 还深入研究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 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 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培根认为, 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人的知识 (认识) 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 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 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 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他认为, 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 “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 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为什么人的认识必须从经验开始呢?因为在培根看来, 客观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 才能被人们所感知, 用他的话来说, “个体 (客观外物) 首先刺激感官, 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门户”。值得注意的是, 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 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 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 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 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相反, 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 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 就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 所以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是很大的错误”。
培根同时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对认识的作用。这和培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有关。他认为, 实验和经验不同, 经验是自然形成的, 而实验则是由人控制的。人通过科学实验, 往往能够得到从经验得不到的知识, “自然的奥秘在技术干预之下, 比在自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 培根虽是一个经验论者, 但并不以通过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为满足, 而是强调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这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培根虽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会实践的概念, 他的哲学总体上也没有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 但从他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来看, 他比起不少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要高明。
三、“知识就是力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按照他的学说, 感觉是可靠的, 是一切知识的泉源。科学是实验的科学, 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培根的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众所周知, 影响深远, 甚至家喻户晓。是的,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打造灵魂的力量。知识让我们放眼世界, 告别蛮荒。从茹毛饮血、滴水计时的远古, 到高度文明、知识爆炸的当今,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 知识都放射出巨大的光芒。知识的进步激发了人类的心智, 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不管天空多么黑暗, 知识的灯烛始终以高昂不屈的头颅引导人类一步步走进文明的殿堂。
知识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它本身蕴含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知识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喜欢读书, 是因为在书中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心态, 了解深奥的知识。在唐诗宋词中可以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名人列传中可以了解作者的经历。在介绍文物名胜古迹的书中, 可以开动脑筋想象那优美的风景, 知道一些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如甘露, 滋润着人们充满渴望的心灵。上学本身就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 然而中老年人在远离课堂后仍可以将学习作为一件重事, 因为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得掌握许多知识, 知识是加油站, 给人们补充能量。
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杂交水稻的发明为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药物的发明, 使致人死亡的疾病得到了控制;神州飞船的诞生, 让人类解开宇宙奥秘的步伐迈近了一大步。
“知识就是力量”之真理, 对于搞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迫切的指导意义。现在, 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 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 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不行的。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国民经济各部门武装起来, 大力发展生产力, 现代化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当前, 我们要抓住和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 吸取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以增强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能力。只要我们掌握了最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 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就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改变劳动生产率比较落后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培根妙辩酒鬼 篇9
这个年轻人为了减轻罪责,一上来就施展花言巧语:“首先,我想向法官提几个问题。”
“你问吧。”培根说。
“我如果吃了沙枣,会有什么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
“如果我再喝些水,会有罪吗?”
“当然没罪。”
“然后,我躺在地上晒一会儿太阳,这是不是犯法?”
“不是。”
“那为什么我喝了一点用枣加上水酿成的东西,在街上晒会儿太阳,你们就说我有罪呢?”年轻人质问。
培根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年轻人,现在,我想向你提几个问题,请你也认真回答。”
“你随便问吧。”
“我向你泼一点水,这会使你受伤吗?”
“不会!”
“我再往你头上倒点黏土,你会残废吗?”
“当然不会!”
“那么,我把这些黏土掺些水做成砖头,放在太阳下晒晒,然后用它打你的头,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当然会打破我的头……”
“很好,”培根说,“虽然水和黏土都不会有害,但用水和黏土做成的砖头却能砸破你的头。同样,虽然喝点水、吃点沙枣并不犯法,但用這种枣和水酿成的酒却能让你失去理智,触犯法律。”
年轻人再也没说出一句话,乖乖地等候判决。
相关文章: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02-05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02-05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振兴高等职业教育02-05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02-05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论文提纲02-05
学习“十七大”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几点思考02-05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02-05
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02-05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