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 观察 分离

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

篇1: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1.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分离、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2.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3.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

4.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甲基绿—吡罗红)。

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形成;光合作用[H218O、C18O2探究O2中放射性的来源;14CO2→14C3→(14CH2O)探究C的转化途径];DNA半保留复制(15N、3H、32P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

6.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修1,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鉴定)。

7.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

8.浓度梯度设置实验——探究生长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选修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佳洗涤效果,探究果胶酶活性的最适条件)。

9.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果蝇为材料)。

10.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11.抽样方法——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等种群密度。

12.标志重捕法——估算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

13.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14.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

篇2: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来自原核细胞,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DNA连接酶: E·coliDNA连接酶(只黏性末端)

T4DNA连接酶(黏、平末端也可但效率低)

载体:质粒、入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条件:①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复制表达

②一种或多种限制酶切点

③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荧光基因)

基本操作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人工合成、体内提取)

①从基因文库获取

②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模板、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原料&能量(dXTP)、引物(过量)

五物混合,加热至90~95℃,DNA解旋,冷却到55~60℃,引物与互补DNA链结合,加热至70~75℃,

Taq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③人工化学合成: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启动子:DNA片段,基因的首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目的基因

终止子:DNA片段 ,基因的尾端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外源基因,从而将含有外源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复制原点:仅自我复制的需要,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再表达的不需要)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转化: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1)导入植物细胞(体细胞、受精卵)

①农杆菌转化法(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受损,伤口细胞分泌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Ti质粒上T-DNA(上插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

②基因枪法(单子叶植物)

③花粉管通道法

(2)导入动物细胞(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

(3)导入微生物细胞

优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对人体无害(大肠杆菌)

步骤:Ca2+ 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①DNA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原核细胞)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原核质粒)+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②R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转基因生物的mRNA+有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③抗原-抗体杂交: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转基因生物的蛋白质+相应的抗体

④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抗虫抗病的接种实验

篇3: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开发实践

(一)参照课标 选定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供了任意选修课程即系列Ⅱ课程参考,包括三大类(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14门选修课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包括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1]4《课标》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参照《课标》提供的选修课程,反思平常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积累、学校的实际以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决定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中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选修课程。

(二)依据学情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引领方向,因此,在选定课程后要先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需建立在学生需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语法和修辞学习的需求情况,笔者设计好调查表,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两个班共16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学生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你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法与修辞的选修课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选修课上需要学习的语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3对于语法与修辞选修课你有什么建议或要求?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语法选修课非常有必要开设,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中语法很难,加上初中语法没有掌握好,仅靠必修课堂上的语法学习,他们难以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或是难以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关于修辞,他们希望做些了解。对于语法内容,普遍要求复习初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语法项目,帮助他们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依据以上分析,确立了如下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语法和修辞的学习,理解语法和修辞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法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加深对语法和修辞的理解及记忆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成如下具体目标。

1.通过感知语法、发现语法、归纳语法、应用语法学习每一个语法项目,学习其形式、意义和功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项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英语语法的思维本质特征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能在交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在写作中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词汇进行写作。

2.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学习各个修辞格的特征、构成及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对所学修辞格进行模仿、操练并与其他修辞格进行区别,从而能更好地欣赏英语语言之美并在交际中尝试使用修辞,如理解阅读中使用修辞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等。

总之,通过语法学习,使学生能在头脑中种下一棵充满生机的“语法知识树”,而修辞的学习则使这棵树鲜活灵动起来。

(三)根据语言学习特点 确定课程内容

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修辞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将语法与修辞结合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更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和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针对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参照杨晓钰主编的《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2]、张满胜著的《英语语法新思维》[3]、Sandra N. Elbaum & Hilary Grant著的《英语语境语法》[4]及网络资源,并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确定课程的每一单元的大框架为一项语法内容和一项修辞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知语篇中的语法形式揭示修辞项目,完成从语法过渡到修辞的学习。

根据语法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法部分设感知、发现、实践、运用四个板块,修辞部分设欣赏、学习、实践三个板块。课程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及高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直接/间接引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虚拟语气、强调句共12项语法内容,修辞的功能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拟人、夸张、隐喻、移觉、矛盾修辞法、平行结构、双关、对照、婉辞法、修辞问句。具体内容如下:

Unit 1 English Sentences and Figures of Speech(英语句子、修辞)

Unit 2 Tenses and Simile(时态、明喻)

Unit 3 Passive voice and Personification (被动语态、拟人)

Unit 4 Direct/Indirect Speech and Exaggeration(直接/间接引语、夸张)

Unit 5 Noun Clauses and Metaphors (名词性从句、隐喻)

Unit 6 Adjective Clauses and Transferred Epithet(定语从句、移觉)

Unit 7 Adverb Clauses and Oxymoron (状语从句、矛盾修辞法)

Unit 8 Infinitives and Parallelism(不定式、平行结构)

Unit 9 -ing Participles and Puns (-ing分词、双关)

Unit 10 -ed Participles and Antithesis(-ed分词、对照)

Unit 11 Were-Subjunctive and Euphemism (虚拟语气、婉辞法)

Unit 12 Emphatic Sentences and RhetoricalQuestions(强调句、修辞问句)

(四)结合学情和语言特点 确定教材编写原则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后,进入教材编写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与修辞的学习特点,确定如下编写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先复习最基本的句子类型、时态、语态,再到高中阶段要学习的语法项目。修辞部分则从复习中文的修辞手法入手,过渡到英语修辞手法的学习。采用尝试—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2.语用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和修辞的表意功能。因此,教材要重视具体语境的提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法和修辞的形式、意义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外,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做一定的拓展,每一单元后要附有可供学生继续学习的网站信息,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形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思想性原则

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中文修辞部分)的基础上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

(五)开发与开设同步进行 编写并改进教材

课程的开发是为课程开设服务的,同时也只有通过课程的开设才能验证所开发课程的可行性。所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施、检验……”[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开设者。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优势,采用了开发和开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发课程。在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教师分工合作边编写教材,边开设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评价和分析教材:教材的使用是否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1]63

在“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边开发课程,边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比如通过开设课程及对选课学生的访谈,发现教材第1单元中Applying Grammar部分的第2小题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making one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这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改为Combine the two sentences in each pair into one sentence in different typesof sentence。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复杂句的掌握情况,还检查了学生对简单句、复合句的掌握以及对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边实践边总结,发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四个“基于”,即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

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1]3。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的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单元还附有拓展学习的网站信息,供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安排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尝试—发现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知识,亲历发现过程,同时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在尝试、发现、归纳、运用的过程中收获语法、收获修辞、收获快乐。

(二)基于教师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有权利选择开发课程的同时,也意味着任务更加繁重了。因此,选择开发的课程要基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积累、教师的能力,这样能大大降低课程开发的难度,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笔者选择开发“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是因为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深感兴趣,笔者自2004年起一直在坚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构建了“尝试—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素材(比如适合进行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和经验,这为课程的开发大大降低了难度。而将语法与修辞结合的尝试则大大激发了笔者的开发热情。

(三)基于《课标》

《课标》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需要。《课标》中课程的设计思路、理念、目标及示例为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如“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就属于《课标》提供的系列Ⅱ课程参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教师在选择开发课程时参照《课标》的指导,不至于使所开发的课程偏离《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学校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开发权交给教师、设置权交给学校。因此,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除考虑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课标》外,还需考虑基于学校,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础。“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正是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规划的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6]因此,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重视《课标》的指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考虑教师的条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晓钰.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M].上海:群言出版社,2012.

[4]ELBAUM S N.英语语境语法[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

篇4:必修三、选修23单元测试

1.若Cn18-C2n+918=0(n∈N*),则n=    .

2.(2x-1x)6的二项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

3.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4年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如下:

品种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

甲9.89.910.210.1

乙9.7101010.3

其中产量比较稳定的水稻品种是    .

4.从5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任选3人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则所选同学中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的概率是    .

5.如图,随机向半径为R的⊙O内丢一粒豆子,则豆子落入该圆的内接正△ABC内的概率是    .

6.下面是某小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得分茎叶图,则该组男生的平均得分与女生的平均得分之差是    .

7.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若p=15,则输出的n=    .

8.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a为    .

9.某校100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50,60)、[60,70)、[70,80)、[80,90)、[90,100].则图中a的值为    .

10.在5次独立重复试验中,随机事件A恰好发生1次的概率不大于其恰好发生2次的概率,则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P的最小值是    .

11.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如下:

ξ-101

Pabc

其中a,b,c成等差数列,若期望E(ξ)=13,则方差V(ξ)的值是    .

12.若(2x+1)7=a0+a1(x+1)+a2(x+1)2+…+a7(x+1)7,则a4=    .

13.将标号为1,2,3,4,5,6的6张卡片放入3个不同的信封中,若每个信封放2张,其中标号为1,2的卡片放入同一信封,则不同的放入方法共有  种.

14.有两个细胞,每个细胞每次分裂成2个细胞或死亡的概率均为12,则分裂两次后有细胞存活的概率为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15.(本题满分16分)

某车间甲组有10名工人,其中有4名女工人;乙组有10名工人,其中有6名女工人.现采用分层抽样(层内采用不放回简单随即抽样)从甲、乙两组中共抽取4名工人进行技术考核.

(1)求从甲、乙两组各抽取的人数;

(2)求从甲组抽取的工人中恰有1名女工人的概率;

(3)求抽取的4名工人中恰有2名男工人的概率.

16.(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x+12x)n展开式中前三项系数依次为等差数列.

(1)求n的值;

(2)求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

17.(本题满分16分)

男运动员6名,女运动员4名,其中男女队长各1人,从中选5人外出比赛.

(1)若选出男运动员3名,女运动员2名,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派方法?

(2)若队长至少有1人参加,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派方法?

(3)若至少有1名女运动员,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派方法?

(4)若既要有队长,又要有女运动员,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派方法?

18.(本题满分16分)

设有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b2=0.

(1)若a是从0,1,2,3四个数中任取的一个数,b是从0,1,2三个数中任取的一个数,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2)若a是从区间[0,3]任取的一个数,b是从区间[0,2]任取的一个数,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16分)

某高中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决定从高一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的课外活动期间同时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辅导讲座.(规定:各科达到预先设定的人数时称为满座,否则称为不满座)

统计数据表明,各学科讲座各天的满座概率如下表:

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物理数学

周一1414141412

周三1212121223

周五1313131323

(1)求数学辅导讲座在周一、周三、周五都不满座的概率;

(2)设周三各辅导讲座满座的科目数为ξ,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0.(本题满分16分)

已知(1+x4)2n=a0+a1x+a2x2+…+a2nx2n(n∈N*).

(1)若a0+a1+a2+…+a2n=625256,求a3的值;

(2)若存在整数k(0≤k≤2n),对任意的整数m(0≤m≤2n),总有ak≥am成立,这样的k是否唯一?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3

2. 60

3. 甲

4. 56

5. 334π

6. 2

7. 5

8. 3

9. a=0.005

10. 13

11. 59

12. -560

13. 18

14. 3964

二、解答题

15.解:(1)由于甲、乙两组各有10名工人,根据分层抽样原理,要从甲、乙两组中共抽取4名工人进行技术考核,则从每组各抽取2名工人.

(2)记A表示事件:从甲组抽取的工人中恰有1名女工人,则

P(A)=C14C16C210=815.

(3)Ai表示事件:从甲组抽取的2名工人中恰有i名男工人,i=0,1,2

Bj表示事件:从乙组抽取的2名工人中恰有j名男工人,j=0,1,2

B表示事件:抽取的4名工人中恰有2名男工人.

Ai与Bj独立,i,j=0,1,2,且B=A0·B2+A1·B1+A2·B0

故P(B)=P(A0·B2+A1·B1+A2·B0)

=P(A0)·P(B2)+P(A1)·P(B1)+P(A2)·P(B0)

=C24C210·C24C210+C14C16C210·C16C14C210+C26C210·C26C210=3175

所以抽取的4名工人中恰有2名男工人的概率为3175.

16.解:(1)由题意,前三项系数分别为C0n,12C1n,14C2n,

则C1n=C0n+14C2n,解得n=1(舍),n=8.

(2)设第r+1项系数为tr+1,且设第r+1项系数最大,则

tr+1≥tr

tr+1≥tr+2即Cr8(12)r≥Cr-18(12)r-1

Cr8(12)r≥Cr+18(12)r+1,解得2≤r≤3,且t3=t4=7,

所以展开式中最大项为第三、第四项.

17.解:(1)C36C24=120(种);

(2)C12C48+C22C38=140+56=196(种);

(3)C510-C56=246(种);

(4)C510-C58-C45=191(种);

答:略

18.解:设事件A为“方程a2+2ax+b2=0有实根”.

当a>0,b>0时,方程x2+2ax+b2=0有实根的充要条件为:a≥b.

(1)基本事件共12个:(0,0),(0,1),(0,2),(1,0),(1,1),(1,2),(2,0),(2,1),(2,2),(3,0),(3,1),(3,2).

其中第一个数表示a的取值,第二个数表示b的取值.

事件A中包含9个基本事件,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912=34.

(2)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a,b)|0≤a≤3,0≤b≤2}.

构成事件A的区域为{(a,b)|0≤a≤3,0≤b≤2,a≥b}.

所以所求的概率为=3×2-12×223×2=23.

19.解:(1)设数学辅导讲座在周一、周三、周五都不满座为事件A,则

P(A)=(1-12)(1-23)(1-23)=118.

(2)ξ可能取值为0,1,2,3,4,5,

P(ξ=0)=(1-12)4(1-23)=148,

P(ξ=1)=C1412(1-12)3(1-23)+(1-12)423=18,

P(ξ=2)=C24(12)2(1-12)2(1-23)+C1412(1-12)323=724,

P(ξ=3)=C34(12)3(1-12)(1-23)+C24(12)2(1-12)223=13,

P(ξ=4)=(12)4(1-23)+C34(12)3(1-12)23=316,

P(ξ=5)=(12)423=124,则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如下:

ξ012345

P1481872413316124

所以随机变量ξ的数学期望Eξ=0×148+1×18+2×724+3×13+4×316+5×124=83.

20.解:(1)取x=1,有a0+a1+a2+…+a2n=(1+14)2n=625256,解得n=2,

此时a3=C34·(14)3=116.

(2)由题意知:ak是a0,a1,a2,…,a2n中的最大项,ak=Ck2n4k,ak-1=Ck-12n4k-1,

所以akak-1=Ck2n4k·4k-1Ck-12n

=(2n)!k!(2n-k)!4·(2n)!(k-1)!(2n-k+1)!

=2n-k+14k(1≤k≤2n,k∈N*),

令2n-k+14k≥1,得k≤2n+15,设小于或等于2n+15的最大整数为M,则

当1≤k≤M时,ak-1≤ak,故a0<a1<…<aM-1≤aM(M=2n+15时取等号);

当M<k≤2n时,2n-k+14k<1,ak-1>ak,故aM>aM+1>…>a2n.所以当2n+15=M时,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有2个,即k=M或k=M-1;

当2n+15>M时,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只有1个,即k=M.

篇5: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和DNA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

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鸟枪法

人工合成2.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3.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_和化学合成法_。4.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3、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1.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细菌

↓氯化钙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

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随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

2.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3.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2+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Ca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

4.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四)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转录翻译

专题2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试管苗―→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3)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过程:

(2)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动物细胞工程1.动物细胞培养

(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

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4)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

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

篇6: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篇7: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②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篇8: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篇9: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 知识点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基因工程又叫?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 2.基因工程中用到的工具有?工具酶有?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主要来源?作用特点?切割后的末端有?切割的化学键为? 4.DNA连接酶分为哪两类?起作用时分别有什么特点?连接的化学键是? 5.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是?使用这一工具的目的是? 6.作为运载体的条件是?

7.常用的运载体是?其它运载体还有? 8.比较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为哪几个?哪个步骤是关键步骤? 2.什么是目的基因?获取方法有哪几种? 3.什么是基因文库?分为哪几种? 4.获取目的基因的有关信息有哪些?

5.PCR技术是什么?PCR的原理?需要怎样的条件?(引物、模板、原料、酶角度、加热角度回答)

6.基因表达载体又叫?(重组DNA或重组运载体),其组成是怎样的? 7.什么是启动子和终止子?标记基因的作用是? 8.基因表达载体的功能是?

9.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又叫?是指?

10.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是哪种?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 11.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具体操作程序怎样?

1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的方法怎样?原核生物的哪些特点适合其做受体细胞? 13.目的基因的检测内容有哪些?(分子水平3点及个体水平)分别怎样检测? 14.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关键是?

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哪写方面?(3个,17页第三个自然段)。2.抗虫基因是?来自? 3.培育抗虫作物的有点是?(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4.什么是基因治疗?分为哪两种?

5.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与?重组在一起的 6.基因芯片的原理?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蛋白质工程是指?其基本原理是?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

3.蛋白质工程方法制成的电子元件的特点?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原理是什么?

2.不同的细胞全能性的比较。(分三个角度:①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③分化程度高低的细胞)3.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4.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需要的条件。

6.什么是外植体?愈伤组织?什么是人工种子?紫草素是从哪个结构中提取的? 7.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

8.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是什么?终点是什么?意义是? 9.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10.去除细胞壁的方法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11.什么是微型繁殖技术?特点是? 12.什么是脱毒苗?怎样培育的? 13.比较杂交与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最基础的技术手段是? 2.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原理是? 3.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4.什么是细胞贴壁?什么是接触抑制? 5.什么是原代培养?什么是传代培养? 6.为什么选用幼龄动物的组织或胚胎?

7.如何使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这说明细胞间的物质是什么?能不能用胃蛋白酶? 8.制成细胞悬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培养细胞的培养瓶或培养皿应具备什么条件? 9.贴满瓶壁的细胞要如何处理才能继续培养? 10.细胞培养50代以后有什么变化?

11.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是?(4点,注意理解4点内容)12.动物细胞培养时如何保证无菌无毒环境?(3点)

13.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为O2和CO2,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14.动物细胞培养基中特有的成分是?为什么要加这种成分? 15.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否都要形成个体?

17.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能产生一个个体吗?为什么? 18.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怎样?原理是什么?

19.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为什么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用到的具体技术有? 20.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最少说出3点)

21.什么是细胞融合?何为杂交细胞?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什么?

2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哪些?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手段区别是? 23.生产抗体的传统方法是什么?缺点是?

24.写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并能准确描述一次注射、二次筛选、三次培养是什么? 25.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26.单抗制备的两个关键步骤是?

27.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生物导弹中瞄准装置是?炸药是?

胚胎工程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1.胚胎工程的概念。2.精子的发生场所、时期。

4.精子变形时细胞核、高尔基体、中心体、线粒体及其他物质分别变为哪些结构? 5.高尔基体、线粒体转变为其相应结构的原因是什么? 6.卵子发生的场所是?什么是卵泡?形成的时间是? 7.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的时间是? 8.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的时间是? 9.受精的标志是?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 10.精子和卵子在发生上的重要区别是?

11.受精作用的场所是?准备阶段包括?这些阶段具体过程是? 12.受精作用过程中的顶体反应是指?穿越的结构有? 13.受精作用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 15.受精作用之后的胚胎发育包括哪几个阶段?

16.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受精卵到原肠胚胚体的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7.哪一个胚体的细胞属于全能细胞?含有的细胞数目大约为多少? 18什么是内细胞团?什么是滋养层细胞?分别发育为什么? 19.囊胚腔在哪个胚体?原肠腔在哪个胚体?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1.不同动物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是不一样的,请分别举例说明。并进一步说出采集后的操作。2.精子的收集方法有?

3.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精子获能的方法及过程。4.体外受精作用的完成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5.胚胎的早期培养中,培养液的成分有哪些? 6.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请分别举例说明。7.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以检查?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1.胚胎移植的概念。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是?(4点)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怎样?

4.对供体牛和受体牛的要求分别是什么?胚胎移植时应发育到什么阶段? 5.胚胎移植的方法包括? 6.胚胎分割的概念。

7.胚胎分割移植的时期、注意事项是?。

篇10:高中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

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3.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②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政府软弱,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2)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

政治上,①一党独裁统治②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

军事上,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思想上,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6.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

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建立:①时间:1936年。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②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异同

(1)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起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2)时间:1935年——1936年

(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4)失败原因:①意国力强,装备先进,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3.西班牙内战

(1)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建立共和国后,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公开武装干涉(目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2)时间:1936年——1939年

(3)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5)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

(2)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有共同的利益需要

(3)结盟招牌:反-共(原因)

(4)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4)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促成大战爆发

走向世界大战

绥靖政策

(1)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

(2)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3)主要推行者:英、法、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

(4)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5)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从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

⑥二战爆发后(波兰),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

(6)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

(2)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3)时间:1939年8月

(4)内容: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5)后果影响:①对苏联:赢得备战的时间

实质上是绥靖政策,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2.波兰溃败原因:①德国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3.法国溃败(1940年6月22日)原因:①法国长期绥靖政策,掉以轻心

②德军使用先进战术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4.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5.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侵略计划首次受挫,鼓舞了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⑴原因: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印度,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美日矛盾激化。

⑥日本试图取得战争主动权,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 “南进”的最大障碍

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

⑶影响:日以微小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战役

⑴时间:1941年9月底至第二年初

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日本南进)

③天气严寒

⑷影响:“闪电战”计划破产。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2.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集中力量进攻南线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3.中途岛战役

⑴原因:1942年美国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轰炸

⑵时间:1942年6月

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⑷胜利原因:①战前截获日军电码,察觉日本作战计划,提前准备②日兵力分散,战术陈旧,错失战机

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4.阿拉曼战役

⑴时间:1942年秋

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胜利原因:①德意战线过长,给养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瓜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2.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3.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5.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3)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6.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

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7.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②准备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瓜分了世界8.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夏

(2)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4)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

2.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两极,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选修6英语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惊天战神百度贴吧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