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

关键词: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通用14篇)

篇1: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

冬夜读书示子津,冬夜读书示子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的意思,冬夜读书示子津赏析 -诗词大全

冬夜读书示子津

作者:陆游朝代:宋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2: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篇3:冬夜读书示子聿(课本剧)

地点:山阴(浙江绍兴)陆游家中

人物: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年约74岁);陆子聿—— 陆游的幼子(年约21岁)。

第一幕

【幕启。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光秃秃的树枝在瑟瑟发抖。屋外黑漆漆的,一片寂静,寒气逼人,屋内光影摇曳,将后院翠竹修长的身影映在窗棂上。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在昏黄的油灯下,大诗人陆游和幼子子聿正在苦读诗书。】

陆游(微笑着将手里的书推到子聿面前):子聿啊,这篇文章写得极好,你来品读品读!

子聿(接过书大声朗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打了个呵欠,声音渐低)

陆游(皱眉):子聿啊,累了吧?

子聿(猛然回过神来,抱歉地一笑):爹,您也累了吧?我去给您沏壶茶!(起身下)

陆游(摇摇头):这孩子,读书还是不甚下功夫啊!子聿是我老来得子,缺少人生的磨炼,我得点拨点拨他!

(提起毛笔,铺开宣纸,略一思忖,开始作诗)

【幕落】

第二幕

【幕启。陆游提起笔,正端详着自己刚完成的诗作。子聿用托盘端着茶水进屋。】

子聿(面露惊喜,快步近前):爹,您又完成新诗啦?

陆游(捋了捋胡须,微微一笑):子聿,这首诗可是爹专为你写的呢!

子聿(放下托盘,拿起诗稿,高声诵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爹,您写得真好!

陆游(和蔼地注视着子聿):那你能看懂爹这首诗其中的含义吗?

子聿(又低吟一遍,抬起头):爹,这前两句的意思孩儿知道,是说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有所成就。你是想告诉我,读书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爹,您说我讲得对吗?

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啊,还记得小时候爹给你讲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没有苦学的精神,没有坚持的勇气,是难成大事的呀!子聿,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子聿(若有所悟地):爹,孩儿明白了,我在学习上花的工夫还不够……以后,孩儿一定发奋苦读,不让爹爹您失望!

陆游(喝了一口茶):子聿啊,是不是光读书就行了呢?

子聿(疑惑地看了父亲一眼,又低头看诗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爹,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陆游(语重心长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子聿啊,你看李白游览名山大川,才写下《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这样的名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才留给我们《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佳作。(顿了顿)爹早年随军出征,往来于抗敌前线,听到了老百姓渴望收复失地的痛苦疾呼,才吟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呀!

子聿(迫不及待地):爹,孩儿明白了,读书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否则书呆子是会误国的!

陆游(会心地一笑):你说的是赵括的事吧?他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只知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终究付出了惨痛代价……

子聿(点点头,深有感触):孩儿以后不能只读圣贤书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陆游:子聿啊,爹好想把毕生的读书心得教于你,(把诗稿递给子聿)这首诗爹送给你,希望你如诗中所言,努力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实际本领。天色不早了,你也歇息去吧!

子聿(接过诗稿):谢谢爹爹教诲,孩儿一定铭记心头!爹,您也要注意身体,早些休息吧!

(陆子聿应声下。昏黄的烛光下,陆游坐在凳子上,手捧诗书继续苦读)

【幕落】

第三幕

【幕启。子聿的书桌上摆着文房四宝,桌角的油灯映出一卷打开的《孟子》。书桌旁,一个暖炉内隐隐透出微光。窗外,风雪交加。】

子聿(捧着诗稿,在屋里一边踱步一边大声吟诵):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父亲这首诗写得真是太好了!

子聿(收好诗稿,坐于案前,捧起《孟子》,摇头晃脑轻声吟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陆游(推门而入):子聿,天色已晚,怎么还没睡啊?

子聿(连忙站起身):爹爹,孩儿今晚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陆游(赞许地点点头,又瞥见墙上自己的题诗):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子聿啊,从你身上,为父又看到了少年时的自己……

子聿(面露羞色):父亲这么大年纪还坚持苦读,坚持作诗,“无诗三日却堪忧”,孩儿写诗却远不及您,真是惭愧!

陆游(捋着胡须,在一旁椅子上坐下):子聿,这个可急不来!你年纪尚轻,为父的人生阅历要比你丰富许多呢!你要读天下书,闻天下事。只要你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终究能看到成果。来,让为父看看你最近的诗稿……

(窗外的雪花慢慢地飘落。油灯将父子二人促膝谈心的身影映在窗纸上……)

篇4: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采莲曲 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篇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录与评注

(一)教学环境:学生数:52,环境:电子白板;年级:六年级(1)班 时间:下午第二节课,40分钟。

(二)教学过程及评注

1.课题导入:用时6分钟

教师以竞争回答老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问题涉及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陆游(小李白,放翁),其中,陆游的内容教师进行了提问、追问(示儿、,要求齐背一了遍)、补充。并出示课题

评注:这个导入环节安排是合理的。鉴于后文的内容,个人认为:一是抓住陆游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二是《示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已学过了,很熟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诗中要求儿子等中原平定之日,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那么,作为父亲,难道就没有对儿子其他做人做事的忠告或是要求么?如果有,又会是些什么呢?从而引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共八首诗。这样过渡就自然了。

2、自由读诗 用时6分钟

在6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读诗,并反复强调要读出“韵味”来,并兼有齐读要求。后来,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另两名学生对该生进行了评价。评价之后,教师表示肯定。

评注:这个环节,把字读正确是第一要务,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似乎要求过高,因为学生尚未对诗进行理解,再说,“韵味”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没有示范,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依据。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用时7分钟

教师提问诗句,学生无法回答,于是教师在白板上提示自学的方法,要求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评注: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把学习的方法告诉了学生是对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对方法的文字描述过多,而且关于“查资料”的方法,在课堂上不具备条件,可以不提,另外,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这是这个环节的最大问题。个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可以有以下六项:一是诗中的几个关键字,如“遗”、“绝”、“躬”三个字在诗中的具体意思,二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诗的主要意思;三是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工躬行”有无不同看法?四是可否用别的格言、诗句、来诠释这首诗,五是你能体会到陆游对子女怎样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六是你从这首诗里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准备怎么做?

4、合作展示 理解诗文 用时11分钟

教师组织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大多起来说的是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以“你能想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于等不得学生回答,先后自己说了自己所想到的:站在岸上学不成游泳! 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尝百草与《本草纲目》、毛泽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毛泽东的是:实践出真知,此话为邓小平)、肖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学生则谈到了爱迪生等少数几个名人,这个过程,由于学生不主动,教师数次启发,最后直接提问学生。

评注:这个展示环节显得零乱不堪。从课后教师的反思来看,其用意在于拓展。这就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本诗尚未完全理解之时,盲目拓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拓展应向哪个方面进行拓展,是名言名句、学过的诗句还是名人故事?有没有必要对拓展的方向进行一下分类?另外,这个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后的展示环节,本应当由学生唱主角,老师没有必要讲那么多,成了老师代学生“拓展”。解决这个环节存在问题的办法:一是在第三个环节中如上所评注的,事先明确学习后要展示些什么,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三是对展示的精当的语句,完全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归类,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即可。

5、回归课文,深化感悟。3分钟

教师在解答完学生提出的不懂的最后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联想诗人作诗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者以“ 陆游”的父亲角色进行朗读。

评注:其实,这个环节就可以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了。但是,这个韵味是有两种角色韵味的:一种是父亲的韵味,一种是作为子女听父亲说的话的韵味。教师看重的是前者,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没有做父亲感性经验,倒是作为子女,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因此,阅读的价值导向,应重在作为子女,该如何听取父亲的教诲,而不是作为父亲如何去教育子女。

6、强化练习。用时6分钟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了本节课的作业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由教师进行讲解。

评注:作为练习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作业题中有阅读两个填空题:

他(指陆游)在诗中一共讲了几个道理: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和(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学生在做了不到两分钟后,教师提问了两名学生,学生立刻回答出标答案(我现在都记不清是什么了),教师给予了肯定后,这个题就算是过了。实际上,这个题如果不是事先让老师看到答案,我们填出来的不一定都是参考书里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在于教师只强调这个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可以用的其他答案,本身就有问题,而这种做法对学生带来的伤害,一是禁固了学生的思维,二是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艰难:如果是在考场上,我又如何能想得起这个标准答案呢?没有办法,只好去背。可问题是,背下来答案了,它不考这题,阅读材料根本不是课本上的,那咋办?!

7、总结评价 1分钟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扼要总结。

评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离不开教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既要有知识内容的总结,也要有学习方法的总结。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的是后者。

二、总体评价与建议

篇6: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

古往今来,凡是大有成就之人,无不是亲力亲为,靠实践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距今几千年左右,如果当时不是神农亲自尝百草,识五谷,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多姿多彩的谷类了。神农是实践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华儿女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第一步!

清代王清任接过了实践这场马拉松的第二棒。在当时《黄帝内经》可以说是最齐全、最有名誉的医学巨著了,几乎是每个学医之人必备的“葵花宝典”,但王清任作为一名敬业而优秀的外科医生,并没有笃信书本,相反凭借着行医的经验还判定书中有多处漏洞。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验证。大家知道,古人是十分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得损坏的,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只能动手实验,这怎么办呢?王清任没有被难倒,他只身一人来到瘟疫肆虐而横尸遍野的地区,亲自动手剖尸多达3000多具,终于著成《医林改错》,将《黄帝内经》中的错误一一订正,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轰动一时。你说,实践重不重要?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他仅凭双手便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实践啊!正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亲自试验、培育、才能种出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几十倍的优秀杂交水稻!

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有同样的例子。伽利略在今天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大科学家了,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是靠实践积累的,这里我举他最著名的实验“铁球试验”为例,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启了物理新时代。上述所有的功劳无不是实践带给世界与人类的呀!这不就是“躬行得道深”的最好证明吗?

那么,既然躬行得道深,光从纸上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括光看兵书,讲军法却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只懂在纸上写下功夫,而没有把书上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就直接上了战场而造成的恶果。

那么,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实践需要勇气。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要有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与促进,我们需要从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总结。

篇7:《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走近作者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腹有读书气自华” 同学们,你们的肚中一定有不少古诗吧!【指名背】【当学生背诵《示儿》时导入】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初步解题,由疑而入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利用工具书理解诗题。【指名说】大家读懂诗题后脑中又浮现出哪些问题呢?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呢?又为什么用这些感想去教育儿子呢?过渡:大家想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吗?怎么办呢?(生:到诗中去找。)对,到诗中去找。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去找答案。

三、精读课文 明诗悟道

(一)学习古诗有什么方法呢?生讨论,师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一诵读:读通古诗;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二)认真诵读 ,读通古诗

1、学生按要求自读古诗。

出示要求:

(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三)仔细研读 读懂诗意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无遗力等。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工夫、始等。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3)由这句诗,你想到了历史上哪些人和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谈迁《国榷》等)他们是如何无遗力地去做学问的?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2)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深入悟读 感悟诗理

1.再读古诗,思考:陆游读书生发哪些感想?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学生品读,交流

(1)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从第一、二句看出来的。指名读前两句,齐读。(师板书)

(2)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从三、四句可以看出来。(师板书)

(3)师:是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一个既有(生说:书本知识),又有(生说: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多样朗读,读出诗理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我们想象,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你就是子聿,来读读,想到了什么,就举手!

5、深入悟道,学以致用

(1)读完古诗,我们知道书本知识还不行,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反面成语,那就是(生说:纸上谈兵)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展示《纸上谈兵》小故事)

(2)生说说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完了这首古诗,你来劝劝赵括。(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劝沈括)

(4)现在赵括就在你面前,请你用诗句来劝劝他。(生语重心长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现在大家都来劝劝赵括,(生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啊,光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实践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在的事业!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也告诉我们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等)

2、你还知道哪些说明道理的古诗呢?教师再补充一些说明道理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篇8:冬夜示子聿陆游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篇9:冬夜读书示子聿

设计者:彭柱仙

一、看图引入,理解诗题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话。

2、理解课题。

二、读通古诗

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自由地读读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三、研读,读懂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留。无遗力:不留一点力气。始:毕竟。少壮:青少年。

诗意:古人读书,做学问是要不遗余力的。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这样到老了才有所成

2、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

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古诗中用的是哪一个?那它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3、学习后两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深入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诗意: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地了解,就必须的亲自实践。

4、在这首诗里,大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子聿哪些读书感想了呢?再次自由地读读古诗,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陆游的读书感想。也就是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四、悟读 读明诗理

1、齐读前两句。

1)做什么事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呢?(做学问)

2)青少年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地去学习呢?(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3)你想到了那些成语成语:孜孜不倦 不遗余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每一个成语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4)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5)在这14个字里,也包含着许多的故事: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每一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小结:诗人陆游就是用前两句诗告诉儿子子聿,读书,学习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2、齐读后两句诗,他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

1)读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纸上谈兵它从反面告诉我们。

2)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不行)还要怎么样?(亲自去实践)板书:亲自实践

3、联想生活中一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相关事例。

小结:亲身实践多重要啊,所以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诵读 读出诗情

1、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板书:真正的学者)

2、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那就是——(生答)。

3、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向我们讲述了亘古不变的读书哲理,让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全班齐诵。

4、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导读

1)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2)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3)也许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第三组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4)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作老始成„„”

师:儿子子聿听完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明白了。

六、巩固古诗

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持之以恒)

篇10: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篇11:冬夜读书示子聿

黄陂区前川一小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推敲词句,感悟经典诗文的魅力。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大意,感悟古诗意蕴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品评古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关注课题,以疑导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同学们要注意聿字的写法,中间一横要出头,悬针竖要写得挺拔有力。教师范写

谁知道“示”的意思?(生:启示,教导)师:读课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从课题中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学生:从课题中我知道这首诗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陆游和他的儿子子聿。学生:从课题中我了解到诗中所写的是陆游教导他的儿子怎么读书。师:题中短短的四个词语,七个字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人物、事件这些信息,诗题真是高度凝练概括,文题中有的揭示主题,有的告知事件,你还知道哪个诗题是告知事件的?(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再读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陆游是怎样教儿子读书的?

生:陆游对儿子讲了那些读书的道理呢?

师:学习古诗,一定要仔细琢磨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多年前那个寒冷而温暖的冬夜,去倾听一位父亲的读书感悟吧!

二、关注朗读,读中理解

(1)小声自由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注意 :“壮、”

“始”等字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朗读是读书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几次后,谁能说说诗句大意?指名学生说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就开始努力,到了老了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三、关注品味,感悟诗韵

1、指名读第一句诗说说这句诗中哪些词引起你的兴趣,让你觉得有意思? 学生:“无遗力”三个字让我想起词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师:“无遗力”这个词告诉我们要怎样读书?(生:全身心投入。十分专注)板书:孜孜不倦

师: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叫组词法。板书:组词法 师:由“少壮”一词让你联想到那句名言?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联想法。板书:联想法。师:谁能在这句诗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少-老)

那么这一组反义词又说明了什么?(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费,虎头蛇尾,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师追问:

把“老始成”换成“老就成”或“老了成”行吗?

学生讨论:“始”是“才”的意思说明读书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换成“老就成”就显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不符合作者原意

2、读着读着,你觉得“工夫”一词能换成“功夫”一词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填空练习题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菜炒好了。

画鸡蛋并不是简单的事,达芬奇花了好长时间才练好了这身()。

3、由这句诗你联想到那些古人认真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头悬梁,锥

刺骨、程门立雪)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句诗。(指名读,评读,集体读)

师:看来学古诗一定要一字一词体会,仔细推敲,要品赏诗句。

师:老师在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古人是不遗余力的读书,那么古人的付出和回报就不成正比例 了,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又是如何针对这一现象得出感悟的。

第二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指名读这句诗

(2)师: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些词最重要?(3)生:躬行

(4)生;还有“绝知”一词很重要

(5)师追问:“绝知”是什么意思?“躬行”又是什么意思、?(6)由躬行一词你联想到那些历史故事?学生回答 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访名医尝百草

王羲之苦练书法(7)你又联想到那些与实践相关的名言 出示句子生齐读

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实践出真知。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力行而后知之真。

这一句 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讲明这一道理的?板书: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师小结: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

(8)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诗?指名读、小组读,强调“浅”、“躬行”、“绝知”等词要重读,让大家明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的重要性

四、诵读全诗,读中思考:第一句诗与第二句诗有什么关系?(第一句是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第二句是作者思考的结果)

男女生对接读,师生对接读。

师你看,我们写文章也要像作者那样思路清晰,有条有理、逻辑性 要强。

五、关注想象,由画变话

同学们文中的插图是静止的,我们的想象却是灵动飞扬的,你们想象父子俩读书的情景,把这温暖的画面写下来,要把父亲怎样示这一过程 体现出来,写话时抓住 人物的动作表情,学生练笔,老师板书:想象画面法

学生练笔然后展示画面

学生:一个冬天的晚上,寒风凛冽,人们早早的转进了暖暖的被窝,有一对父子却在灯下打开了书本,他们喜欢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读书,父亲面带微笑的对儿子说: “儿啊,古人读书都是竭尽全力,大部分人都是从青少年开始发奋努力,中老年时才有收获。儿子扑闪着大眼睛,好像若有所思,父亲又接着说:“只是一味的读书是不行的,书中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亲自实践。儿子觉得父亲言之有理,在一旁不停地

点头。

学生;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对父子在如饥似渴的读书,父亲轻轻地走到儿子身边,摸了摸儿子的头,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孩子,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古人读书都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到了老来,才有所成就。书中的知识毕竟是浅薄的,还要从社会中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透彻的掌握知识。儿子觉得父亲好伟大。鼓足勇气说“我一定照您老人家说的办。”

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指名同学背诵,齐背

六、拓展延伸

出示《 示儿》这首诗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一首诗示情,一首诗示理,一首诗教子,一首诗爱国。

师:同学们我们学诗一定要进行比较朗读,这样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原来只以为开卷有益,还没想到书本知识要和时间联系起来。

生:我知道教育别人除了口头说教外,还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更深入人心。

生:我懂得了读书并非一日之功,要勤学苦练,学无止境。

板书设计:

做学问: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篇12:《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篇13: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屋内,陆游和幼子子聿正在读书。屋子里静得很,只听到火坑里木炭的“噼啪”声。读着读着,子聿的眼皮打起了架,但听到父亲的读书声,便立刻清醒了过来。子聿走到陆游跟前,说到:“爹爹,都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去休息呢?”陆游答道:“嗯,我让你背的《早发白帝城》背出来了吗?”子聿骄傲地说:“当然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陆游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说道:“不错,但是孩子,你要记住,学习是要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的时候才能有所成就,千万不能心急。”

子聿闪烁着渴求知识的双眼,说:“那怎样才能算不遗余力地读书呢?”“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也是不完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陆游喝了口茶,语重心长地说,“子聿,父亲我幼年时,金兵入侵中原,北宋王朝覆灭,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府,我从军九年,亲眼见到过那些北方的人民受尽金兵的折磨,流干了泪,只求朝廷派王师北上的情景,才能写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呀!我们的‘诗仙’李白游历祖国名胜十年,为他写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今天我们才能听到《蜀道难》、《早发白帝城》这些名作啊!”“父亲,我懂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一个反例,他从小熟读兵书,讲起战略来头头是道,很多人都说他是赵国的‘将才’,只有他的父亲赵奢说他没有实战经验,定是败军之将。

长平一役,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杀得落花流水,赵括也被乱箭射死。”子聿恍然大悟。“你说得对!子聿,只要你记住‘诗圣’杜甫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一定能有所进步的。”

篇14: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陆游今天晚上的收获,他非常非常高兴,甚至一跃而起,马上跑到儿子子聿的房间,连敲门都没敲就进去了。 爹,您这是正在看书的子聿被陆游惊醒后疑惑的问。陆游兴奋的说:利于,你看这。陆游给了那张刚刚写下诗的纸。子聿边看边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子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子聿想了想说:我知道,古代的人学东西不会停止,不留余力,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是努力,到老才会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是浅薄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而且,必须亲自实践。嗯爹,这个这里真是太深了!陆游看见子聿又懂事了这么多,心里像吃了蜜似的,高兴的说:子聿,那你想一个诗名是什么?子聿想了想,非常无奈的说:不知道。陆游说:那就《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很意外又很兴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补充词语并归类范文 下一篇: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