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技术规范

关键词: 分离 反应 过程 设备

反应釜技术规范(精选6篇)

篇1:反应釜技术规范

搅拌反应釜

1、求有取样口

2、其他一些开口请根有效容积为1000L3、长期搅拌,转速0--200转/分 可调

4、蒸汽加热,水降温

5、液位计

6、反应釜中间偏下要据需求来设计 保温釜

1、长期搅拌,转速0--200转/分,可调

2、保温控制系统

3、液位计

4、中间取样口

篇2:反应釜技术规范

(试行)

总则

1.目的:为了规范报表填写录入,提高报表质量,加快上报效率,提取有效预警信号,综合我院日常报表填写录入存在的问题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填报要求,特制定本规范。2.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暂行规定》。第二章 基本要求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符合规定时限。

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此为上报监测中心时限)

4.药品不良反应名称填写应准确、完整。新的药品不良反应要认真核对说明书。5.所有的不良反应要核对是否有并用药品

6.不良反应过程描述及处理情况应详细规范填写,如有并用药品,则应包含并用药品使用情况。

7.药品信息项下的怀疑和并用药品药品通用名称、药品生产企业名称、药品生产批号应真实、完整、准确。生产批号应认真核对,必要时进行核实。有并用药品的,药品信息项不能缺少并用药品信息。

8.审核员在收到报告表之后,要对报告表进行认真审核,如发现生产企业名称相同、不良反应表现类似、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地点比较集中、药品名称和批号相同等聚集性特点的报告,应密切关注,及时进行核实,报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报告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三章 一般信息

9.报告类别:新的□

严重□ 一般□

分一般的、严重的、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四类。(1)一般的:是指药品说明书中载明的不良反应;

(2)严重的:是指药品说明书中载明且符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5条标准之一的; ①引起死亡;

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③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④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3)新的一般: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且不符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5条标准之一的;(4)新的严重: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且符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5条标准之一的。(5)报告类别的确定,需要参考该怀疑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5条标准,作出准确选择。

10.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单位的类型:

(1)医疗卫生机构:指从事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活动并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我们医院属于此项)(2)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指药品的生产企业和药品的销售企业。(3)个人:指消费者本人。11.编码

此项不用填写,微机自动生成。12.单位名称

必须填写单位的完整全称。13.部门

应填写标准全称,如:普通外科 14.电话

填写报告部门的电话。15.报告日期

填写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时间。16.患者姓名

(1)填写患者真实全名。

(2)当新生儿被发现有出生缺陷时,如果报告者认为这种出生缺陷可能与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药品有关时,患者是新生儿。

(3)如果不良反应涉及胎儿/乳儿或者母亲,或者两者均涉及,报告人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母亲在怀孕期间服药有关时: ①如果不良反应没有影响胎儿/乳儿,患者是母亲。②如果不良反应是胎儿死亡或自然流产,患者是母亲。

③如果只有胎儿/孩子出现不良反应(除了胎儿自然流产/胎儿死亡),患者是胎儿/乳儿,将母亲使用的可能引起胎儿/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的药品列在可疑药品栏目中。

④如果胎儿/乳儿和母亲都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填写两张报告表,并且注明两张报告表的相关性。17.性别

相应的方框填 “√”。在填写选择项时应规范使用“√”,不应使用“×”等其他标志,避免理解偏差。

18.出生日期或年龄

出生年份应填写4位,如1981年5月31日;或填写年龄X岁,婴幼儿填写月龄X月,新生儿填写X天。19.民族

应正确填写,如汉族等。20.体重

注意以千克(公斤)为单位。如果不知道准确的体重,请做一个最佳的估计。21.联系方式

最好填写患者的联系电话或者移动电话。如果填写患者的通信地址,请附上邮政编码。22.病历号(门诊号)

应认真填写,以便于必要时对病历详细资料的查找。第四章 不良反应信息 23.家族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1)详细询问后选择正确选项。有□ 无□ 不详□(2)如果选“有”,请简要描述,应尽量准确填写。24.既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1)包括药物过敏史,详细询问后选择正确选项。有□ 无□ 不详□(2)如果选“有”,请简要描述,应尽量准确填写。25.相关重要信息

(1)选择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有关的信息:吸烟史、饮酒史、妊娠期、肝病史、肾病史。(2)填写过敏史或其他相关信息。26.不良反应/事件名称

(1)明确为药源性疾病的填写疾病名称,不明确的应填写不良反应中最主要的表现。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不良反应名称相当于主诉,为病人用药后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不良反应/事件表现:患者从2010年7月29日开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G,1次/日,静滴,30日患者胸腹部出现斑丘疹,有瘙痒感。继续使用后丘疹面积增大。不良反应/事件名称可填写皮疹。

(2)尽量填写能够检索的、规范的名称(即系统所收录的WHO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中的名称)。如通常所说的“ 过敏反应”,在该术语集中称“ 过敏样反应” ;俗称的“ 发烧”,规范名称应为“ 发热” ;“发冷发抖”、“发冷”应为“寒战”。

27.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

(1)填写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确切时间。

(2)当一个新生儿被发现有出生缺陷,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孩子的出生日期。(3)当一个胎儿因为先天缺陷而发生早产或流产时,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怀孕终止日期。

28.不良反应/事件过程描述及处理情况

(1)详细填写用药史,包括用药原因,所用药品,可疑药品使用持续时间。

(1)详细填写包括症状、体症、临床检验等相关内容的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以及对于本次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情况,主要针对不良反应/事件而采取的医疗措施。

(2)不良反应/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变化过程要用具体时间,如Ⅹ年Ⅹ月Ⅹ日,不要用“入院后第Ⅹ天”,“用药后第Ⅹ天等”。

(3)不良反应/事件的表现填写时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如为过敏型皮疹,要填写皮疹的类型、性质、部位、面积大小等;如为心律失常,要填写何种心律失常;如为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者需估计呕血量的多少等;严重病例应注意生命体征指标(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记录。

(4)与可疑不良反应/事件有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要尽可能明确填写,如怀疑某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应填写病人用药前的血小板计数情况及用药后的变化情况。如怀疑某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应填写用药前后的肝功变化,同时要填写肝炎病毒学检验结果,所有检查要注明检查日期。

29.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有治愈、好转、有后遗症、死亡等四种。(1)本次不良反应/事件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不是指原患疾病的后果。例如患者的不良反应已经痊愈,后来又死于原患疾病或与不良反应无关的并发症,此栏仍应填“治愈”。

(2)不良反应/事件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在填写报告表时没有痊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可以痊愈时,选择“好转”。

(3)不良反应/事件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后遗症时,应注明后遗症的表现。后遗症即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机能障碍,应具体填写其临床表现,注意不应将恢复期或恢复阶段的某些症状视为后遗症。

(4)患者因不良反应/事件导致死亡时,应指出直接死因和死亡时间。

(5)对于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为有后遗症或死亡的病例,应附补充报告(病历资料)。30.原患疾病

病历中的诊断,疾病诊断应写标准全称。31.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有不明显、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导致后遗症、导致死亡五种。

(1)指发生的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有没有影响,如有影响,有哪些影响,是使病程延长还是病情加重,导致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如果导致后遗症,请填写具体的表现,如果导致死亡,请填写直接死因。应注意避免使用简称或俗称、不规范名称。第五章 药物信息 33.商品名称

可以看药品包装。如果有,一定要填写,如果没有,可以不填。34.通用名称

填写完整的通用名,不可用简称,如“氨苄”,“先V”等。35.生产厂家

填写药品说明书上的药品生产企业的全称。36.批号

药品的生产批号,而非药品批准文号。37.用法用量

填写患者实际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例如:500毫克每天四次口服或者10毫克隔日静脉滴注。如系静脉给药,需注明静脉滴注、静脉推注或者“入壶”给药等。对于规定要缓慢静脉注射的药品应在报告表注明是否缓慢注射。38.用药起止时间

指使用药品的同一剂量的开始时间和停止时间。如果用药过程中改变剂量应另行填写该剂量的用药起止时间,并予以注明。

用药起止时间大于一年时,填写X年X月X日-X年X月X日的格式;用药起止时间小于一年时,填写X月X日-X月X日的格式;如果使用药品不足一天,可填写用药持续时间,例如:一次或者静脉滴注一小时。39.用药原因

填写使用该药品的原因,应详细、规范填写。用药原因可与原患疾病名称或诊断的疾病名称一致,也可不一致,例如:患者继往有高血压病史,此次因肺部感染而注射氨苄青霉素引起不良反应,用药原因栏应填写肺部感染。40.并用药品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品(不包括治疗不良事件的药品),而且报告人认为这些药品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无关。

并用药品的信息可能提供以前不知道的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线索,或者可以提供不良反应的另外的解释,故请列出与怀疑药品相同的其他信息。41.关联性评价

不良反应分析: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①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②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③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④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⑤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42.五条原则的意义及关联性评价:

(1)肯定:符合第①~④条为“是”,排除第⑤条为“否”,可评价为“肯定”。(2)很可能:符合第①~③条为“是”,排除第⑤条为“否”;或不符合第②条为“否”,符合第④条为“是”,可评价为“很可能”。

(3)可能:符合第①条为“是”,不符合第②条为“否”,受第③条影响为“是”,受第⑤条影响为“是”,可评价为“可能”。

(4)可能无关:不符合第①、②条为“否”,受第③条影响为“不明”,受第⑤条影响为“是”,可评价为“可能无关”。

(5)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需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资料佐证,可评价为待评价;

篇3:反应釜技术规范

1.1 过滤设备的规格

铝溶胶装置目前采用筛板作为反应釜出口的过滤设备, 筛板属于非市场规模化设备, 即:需要与外部厂商沟通订做。另外, 由于反应釜人孔的限制, 完整的筛板无法直接进入反应釜内, 因此必须将筛板订做成可以拆解的两个半圆, 在进入反应釜后, 通过FRPP材质螺栓的连接, 将两个半圆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筛板。

1.2 过滤设备的运行现状

筛板进入反应釜后, 直接放置在反应釜底部出口处, 上方铺置磁环, 并以物料的垂直按压来实现固定的目的。由于筛板运行一旦异常, 就需要停工对反应釜进行清釜, 所以反应釜的清釜数据直接反映了筛板的运行状况。

在实际生产中, 筛板的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1) 筛板易损坏, 寿命较短, 平均寿命仅为4个月;

(2) 筛板易翻转失效, 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综上所述, 采用筛板作为反应釜出口的过滤设备, 运行可靠性较低。

2 技术改进

2.1 材质及结构的改进

首先对过滤设备材质进行重新选型, 选择能够承受大幅温度变化的材料来制作过滤设备。考虑到铝溶胶工况, 常用材料中除FRPP外只有PTFE (聚四氟乙烯) 材料能够满足 (耐高低温、耐腐蚀、不易老化、允许骤冷骤热或冷热交替操作) , 但由于其属于“冷流性”塑料, 在连续载荷作用下会发生严重塑性形变, 即:独立使用时机械强度极低, 故作为管材往往与不锈钢配合使用。然而铝溶胶反应釜中有大量物料需要承载, 以PTFE的强度不可能胜任, 所以认定:FRPP材质仍是目前筛板材质的首选。

在材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 只有通过优化筛板结构, 以取消其耐压弱点、降低其承载受力、使其在材质老化的情况下依旧能正常工作为原则。技术思路:将筛板圆面在空间中垂直向上拉伸, 形成一个圆柱体, 过滤面由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变为现在圆柱体的侧面, 也就是将过滤形式由“面过滤”优化为“体过滤”。由于平面的提升, 无形中使得物料对筛板的垂直压力变为了对“筛桶”的侧压力, 极大的降低了筛板 (桶) 的受力。

2.2 固定方式的改进

图1为反应釜出口结构示意图, 过滤设备固定方式的改进思路是:优化原筛板单一垂直方向的固定方式, 将过滤设备固定于反应釜出口与异径短节连接的法兰面中间, 实现过滤设备在反应釜内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双向固定。

最终探索出了将FRPP DN80 1m直管单边法兰短节改造为反应釜可固定式“筛桶”的改进方案。

3 技术改进的效果评估

3.1 运行对比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2015年完成改造的半年里, 筛桶运行稳定, 未造成一次停工清釜, 较2014年同期有了显著改善, 可靠性优异, 有效提升了装置运行的平稳率。

3.2 其他效果

原筛板直径:630mm面积:3.14* (630/2) 2=0.31m2

由于加固支撑的限制, 有效的过滤面积仅为筛板全面积的55%, 即:0.31*55%=0.17 m2

筛桶过滤面为圆柱体侧面

面积:3.14*0.08*0.9=0.23 m2

有效过滤面积为整个侧面, 即:0.23 m2

在将筛板优化为筛桶后, 过滤面积增加了: (0.23-0.17) /0.17*100%=35%

在铝溶胶反应后期, 由于粘度的增加, 物料穿过筛孔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 机泵入口处容易出现来量不足的现象。过滤面积的增大, 有效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穿过筛孔的物料的数量, 改善了机泵入口来量不足的问题, 进而优化了釜内的喷淋效果。

4 结语

篇4:科学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时因为某些环节被忽视而导致技术应用的不成功。为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增产增收,现根据内置反应堆为例说明在生产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几种形式应结合使用:

根据各种反应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反应堆类型,做到优势互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不同作物品种制宜。蔬菜生产中一般选择行下内置反应堆,也可使行间和外置反应堆做补充。

二、应与植物疫苗配合应用:

植物疫苗可提高植株抵抗力,具有良好的防治病虫害作用,可有效解决蔬菜重茬造成的死棵烂秧等危害,是实现无公害生产农产品的根本出路。与生物反应堆配合应用,可收到增产增效、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疫苗使用办法:蔬菜定植时,先将处理好的疫苗与麦麸的混合物一小把,与穴内土壤混合,然后放苗定植。

三、应与配套管理相结合:

(1)施肥:新建的棚区,可根据原有地的肥力适量使用底肥,用量一般少于常规用量的50%,但最好不施用鸡粪、猪粪、鸭和人粪尿等非草食动物粪便,研究证实它是传播线虫和其病害主要途径,底肥可用牛、马、羊、驴、兔等吃草的动物粪便和各类饼肥。三年以上的棚区,实际应用中已验证,不用任何粗肥,植株长势也非常好。整个过程中可不施或少施化肥,化肥只用于追肥;

(2)行距与密度:应用反应堆后,作物生长较常规枝叶茂盛,种植密度可以比常规密度要小,如大棚为3.6米开间,4~5行制被普遍认为可采用,大行1.0~1.2米,小行0.6~0.8米,株距可适当缩小。暖冬时可适当稀植,冷冬可适当密植,也可采用先密后稀的原则,灵活掌握;

(3)用药:可以在叶片上喷施防治飞虱、蚜虫等的农药,但绝对不能往根部灌杀虫、杀菌药物;

(4)秸秆与菌种的使用:秸秆用量要足,填植物秸秆(玉米秸、麦秸、杂草、食用菌废料等)并压实,先将硬、整的秸秆放于底层,施入整沟1/3的菌种,再填入另一半的秸秆,施入2/3的菌种,内置沟两端秸秆要露出茬头,秸秆充足的话可以行间、行下全进行,菌种用量要足,微生物菌种(菌种可与粉碎的豆饼混匀一起洒)要求均匀地撒在秸秆上;

(6)覆土:接种后开始第1次覆土,覆土厚度3~4厘米,以秸秆不露为准,定植前15天进行第2次覆土,覆土不宜过厚,两次不超过20厘米;

篇5:反应釜技术规范

厌氧反应器+序批式反应器技术处理造纸高浓废水

利用厌氧反应器技术处理造纸高浓废水,CODCr可从9 000mg・L-1降到2 000mg・L-1以下,再用去除率高达90%的序批式反应器技术进行深度处理,废水处理效果显著.

作 者:陈荣 冯玛P 黄耀兴 CHEN Rong FENG Ma-li HUANG Yao-xing  作者单位:陈荣,黄耀兴,CHEN Rong,HUANG Yao-xing(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1)

冯玛P,FENG Ma-li(广东省广宁纸浆厂,广东,广宁,526300)

刊 名:纸和造纸  PKU英文刊名:PAPER AND PAPER MAKING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7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   水解酸化反应   序批式反应器技术  

篇6:高效生物反应器治理印染废水技术

高效生物反应器治理印染废水技术

介绍了高效生物反应器(HCR)技术在印染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污水处理中心进水量为11000 m3/d,CODCr平均约2 500mg/L,pH 12左右,色度600~800倍,采用HCR技术后运行稳定,结果表明,废水处理效果有大幅提高,出水CODCr为360 mg/L、色度为400倍均能达标排放,其去除率分别为86%,50%;工程投资少,运行稳定,管理方便.

作 者:孙翠玲 焦玉木 作者单位:滨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山东,256618刊 名:环境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年,卷(期):23(5)分类号:X7关键词:高效生物反应器(HCR)技术 废水治理 印染废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起重设备安全岗位职责 下一篇:安全设备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