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心理学

关键词: 心理学 侵入 技术 认知

认知神经心理学(通用8篇)

篇1:认知神经心理学

80年代中期以前,神经心理学主要沿着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的道路迈进;80年代以来,神经心理学在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精细实验方法和理论概念之后,开始逐渐沿着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向发展,因此认知神经心理学脱离了临床医学的轨道,转入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家族。近年来,认知神经心理学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当代神经心理科学研究的前沿。认知神经心理学有自己的学术期刊——Conitive Neuropsychology。

定义

认知神经心理学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有特定认知过程受损或未能正常获得某些认知能力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的学科,是揭示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核心研究手段之一。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脑损伤造成的选择性认知功能的障碍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推测正常人大脑的认知机制,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为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特定认知功能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认知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区别

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心理过程(Mind)规律;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大脑本身(Brain)(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两者是不同的但都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大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会同时涉及这两个问题。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其它分支

1、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

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是以发展性认知障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展的认知障碍的研究,更全面地考察儿童如何正常获得某种特定的认知能力的学科。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发育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

2、认知神经精神医学

认知神经精神医学(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是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精神病学状况,包括妄想症(Delusion)、幻觉症(Hallucination)和虚谈症(Confabulation)等,因此它也属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分支。

认知神经科学:宇宙和灵魂对话

自我认知

推荐测试:

爱情中你是有多脑残?

篇2:认知神经心理学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作 者:徐芬 董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8(4)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发展   脑发育

篇3:认知神经心理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症科住院患者的家属(Ⅰ级亲属)自愿报名后用SCL-90筛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者),选用60名试验者,用随机法分为干预组29名和对照组31名。

1.2 方法

干预组随机分为6小组,每组4~5人,以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CTCP)的标准程序(ABCDE技术)[1]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8w,qw;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8w后,重测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组间对照。

1.3 评定工具和研究指标

(1)SCI-90[5];(2)应付方式问卷。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有可比性。

χ2=0.007 P=0.935

χ2=0.005 P-1.000

2.2 对九十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影响

注:本文SCL—90的五级评分采用0~4分

2.3 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3 讨论

本文试验对象选择了神经症患者家属,因为他们作为神经症患者的Ⅰ级亲属,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以SCL-90总分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当前的常用指标[6],结果表2和表3显示:干预组的SCL-90总分明显下降,且因子分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其他项组间比较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可提高神经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许多研究证实: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紧张,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而不良的应付方式,却会损害精神健康[7]。本研究结果表4显示:干预组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的应付方式采用得较多,而较少采用自责和合理化的应付方式。这与国内肖氏[8]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时的发现(多采用解决问题类应付方式的研究对象,整体健康水平较高,且人际关系也较好;而较多采用自责类应付方式的研究对象,除精神健康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和某些强迫症状)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显示:经干预后,采用退避和幻想类应付方式增多。笔者认为,可能与时代的局限性、道家思想存在着一定消极的方面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它不适宜于在健康人群中普遍推广,特别是年轻人群,但适宜于那些有心理障碍、需要心理治疗的高危人群。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两组间的SCL-90、应付方式的变化进行随访分析,因此无法判断其远期效果。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65~668.

[2]魏春香.住院神经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1,7(9):35.

[3]张亚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治疗焦虑障碍[J].中国心理卫生,2000,14(1):62~63.

[4]张亚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1998,12(3):188~190.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10):118.

[6]黄薛冰.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2001,15(4):245.

[7]张美兰.神经症患者应付行为研究[J].现代康复,2000,4(10):1540.

篇4:认知神经心理学

【关键词】全脑放疗;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测验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treated with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Zhang Shuo1, He QiuDong1, Peng ChunQing2, Jiang Hao1

(Cancer Center1 an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sychology2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P.R.China)

【Abstract】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 )is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 Whether effects of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on cognitive function or how cognitive function evaluated is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concern.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cognitive functio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中圖分类号】B8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28-03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是多发脑转移标准的治疗方法WBRT后,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1] ,而如果不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1个月左右。但WBRT本身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如何、怎样评价脑认知功能等问题,国内相关文献介绍的比较少,本文就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组织受到照射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放射性脑损伤通常分为三期[2]:即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晚期。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一般发生在照射后头几周,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恶性呕吐。亚急性期主要改变为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发生在放疗后1-6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嗜睡,疲乏无力和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晚期主要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神经纤维脱髓鞘和凝固性坏死,发生于照射6个月以后,临床表现为永久性、进行性记忆力丧失,严重时出现痴呆。在此要着重提到海马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即大脑海马位于脑颞叶内侧,其功能包括了学习、记忆和空间信息整合等;有研究认为[3]海马易受辐射损伤;动物实验也表明[4],放射剂量2 Gy 就可引起海马增殖细胞的凋亡。

2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工具

在讨论认知功能的评价工具之前,先要弄清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应用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5]。

由于影像学特别是功能影像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脑认知功能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还是通过使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进行测评,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方法也不例外。用于脑转移癌患者神经心理学量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单项认知测验量表和成套或者组合式认知测验量表。单项认知测验量表侧重于测查某些方面的脑功能,其操作简便,耗时短,易被被试者接受。成套或者组合式认知测验量表包含多项测验,能比较全面地测查被试者脑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范围,但操作时间较长,测验难度较高,被试者身心负担较重。在众多的量表中怎样筛选出适合被试者特点而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测验量表是临床肿瘤学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在早期,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主要采用的是Folstein MF等[6]编制、于1975年发表的著名的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该量表能够评价患者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及语言功能等方面,共记 11个项目 ,总分 30分。但由于当初量表的编制目的只是用来评价谵妄或明显的痴呆,因此对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检出的敏感性比较差,如 Meyers CA等[7]的研究显示,在成套神经心理量表判定有认知功能损害的脑星形细胞瘤患者中,如果用MMSE判定,只有50%的敏感性。因此新近的肿瘤临床试验中已较少单独使用MMSE来评价认知功能损害。

近年来,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工具通常是成套或者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从一般智力、记忆力、加工速度、执行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来全面评价大脑的认知功能,包括下面一些量表的各种组合: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Rey听觉语词学习测验(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s A/B)、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s)、词汇提取测验(Controlled Oral Word Association, COWA)和栓子安插测验(Grooved pegbord test)等,这些量表已广泛用于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评价。但迄今脑转移癌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组合并未统一,也未见到一套统一的成套神经心理测验量表,如Mehta M P [8] 在评价脑转移癌认知功能时采用如下量表的组合: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词汇提取测验,栓子安插测验和连线测验。而Regine WF[9] 采用的是MMSE,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词汇流畅/词汇提取测验(Verbal Fluency/Controlled Word Association Test),Ruff选择性注意测验(Ruff 2 and 7 test),连线测验和心境状态剖图-简式(Profile of Mood States-Short Form)。

2007年,Correa DD [10]在一篇综述文章中提到,神经心理测验量表应满足下列条件:①能够评价肿瘤本身和治疗所引起的某方面认知功能障碍,②有标准化实施程序,③量表应有常模资料,④有中度到高度的测试-复测信度,⑤有备用版本,被试者不易习得,⑥尽量使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量表,⑦在神经心理学家的指导下,由受过训练的心理测验师或者临床助理研究员进行测试,⑧成套或者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的测试时间约30-40分钟,自评量表的测试时间约10分钟。具体针对脑转移癌的神经心理测验,Regine WF[9]也补充了两点建议:① 由于脑转移癌患者具有生存期短、易疲倦的特点,成套或者组合式的神经心理测验应该简短,② 选择量表时,应该考虑测验费用和测试者水平。另外,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很多神经心理的测试结果是被试者所得分值与常模进行比较,因此与实际情况可能不一致。总之,在选择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评价脑转移癌认知功能时我们应该参考上述意见。以下是Baschnagel A[11]推荐用于评价脑转移癌认知功能的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见表1

表1 Baschnagel A推荐的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

上述量表中,有些已有中文版,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栓子安插测验和连线测验。更多的量表尚无中文版,选取时应注意这些量表的文化背景和人群特征差异。

3放疗前认知功能状况

在RTOG91-04试验中,Murray KJ[12]对放疗前445例脑转移患者进行MMSE评价,结果16%患者在放疗前MMSE评分<23分,提示可能患有癡呆;Chang EL[13]对15例拟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的脑转移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状况评价,结果67%的患者在放疗前有一个以上的神经心理测验异常,受损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50%),运动功能(40%)和学习/记忆(27%);Meyers CA[14]对401例拟行全脑放疗的脑转移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状况评价,结果90.5%的患者在放疗前有一个以上的神经心理测验异常,42%的患者在放疗前有4个以上的神经心理测验异常(总共有8个测验)。从上述有限的资料可以看出,脑转移患者在放疗前就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15]:肿瘤本身,脑外科手术方式,化疗和其它神经毒性治疗,或者肿瘤副综合症效应。

4全脑放疗后认知功能状况

早期研究发现,如果WBRT分次剂量不超过3 Gy,则脑转移癌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减退[16]。Mehta MP[8]在一项有关脑转移癌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中,发现WBRT后3个月时,认知功能测验平均分值无变化或稍微下降,但3个月后,测验平均分值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Aoyama H[17]等采用MMSE比较了脑转移癌SRS组与SRS+ WBRT组的,结果显示在治疗后2年,两组认知功能的保存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认为,大部分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瘤控制是稳定认知功能最重要的因素。Li[18]研究了肿瘤体积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认为WBRT后肿瘤体积缩小与生存率改善、认知功能的保存呈正相关。Chang EL[19]等采用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比较了1-3个脑转移灶SRS+ WBRT组与1-3个脑转移灶SRS组的认知功能差异,结果显示SRS+ WBRT组与SRS组相比,记忆和学习功能的平均后验概率下降52% vs 24%;1年肿瘤局部控制率100% vs 67%(P= .012),中位生存期5.7月vs15.2月,1年生存率21% vs63%(P= .003)。因此基于上述资料,WBRT对脑转移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负面影响,如果分次剂量不大(≤3 Gy),则认知功能的损伤较小,而引起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情况则更少;如果患者非常在意完整的认知功能,则可选择SRS。

5结语

全脑放疗是多发脑转移标准的治疗方法。脑组织受到照射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成套或者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目前仍然是脑转移患者认知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量表的选取、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有限的资料显示,脑转移患者在全脑放疗前就存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有影响,但其衰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迅速、严重。临床实践中,多发脑转移患者只要分次剂量不大,不必因为惧怕认知功能损伤而轻易放弃全脑放疗的治疗方法。仅仅从放疗技术的角度而言,未来可以研究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的技术来躲避转移几率极少而对认知功能又有重要影响的大脑关键解剖区域(如大脑海马)。

参考文献

[1]Lagerwaard FJ, Levendag PC, Nowak P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a review of 1292 patient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9, 43:795-803.

[2]Sheline GE, Wara WM, Smith V. Therapeutic irradiation in brain injury(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80, 6:1215-1228.

[3]Monje ML, Palmer T. Radiation injury and neurogenesis(J). Curr Opin Neurol, 2003, 16:129-134.

[4]Peissner W, Kocher M, Treuer H, et al. Ionizing radiation-induced apoptosis of proliferating stem cells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adult rat hippocampus(J) .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1999, 71:61-68.

[5]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2):171-173.

[6]Folstein MF, Folstein SE, McHugh PR. "Mini-mental state". 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 J Psychiatr Res, 1975, 12(3):189-98.

[7]Meyers CA, Hess KR, Yung WK,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 as a predictor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m alignant glioma(J). J Clin Oncol, 2000, 18:646-650.

[8]Mehta MP, Rodrigus P, Terhaard CH. Survival and Neurologic Outcomes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Motexafin Gadolinium and Whole-Brain Radiation Therapy in Brain Metastases(J). J Clin Oncol, 2003, 21(13): 2529-2536.

[9]Regine WF, Schmitt FA, Scott CB, et al. Feasibility of neurocognitive outcome evaluation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in a multi-institutional cooperative group setting: results of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trial BR-0018(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 58:1346-1352.

[10]Correa DD, Maron L, Harder H, et al. Cognitive functions 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literature review and assessment guidelines(J). A.nn Oncol, 2007, 18(7):1145-1151.

[11]Baschnagel A, Wolters, Camphausen K. Neuro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biomar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brain metastases(J). Radiat Oncol, 2008,3:26.

[12]Murray KJ, Scott C, Zachariah B. Importance of the 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a report from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protocol 91-04(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0, 48:59-64.

[13]Chang EL, Wefel JS, Maor MH. A pilot study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ne to three new brain metastase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lone(J). Neurosurgery, 2007, 60(2):277-83.

[14] Meyers CA, Smith JA, Bezjak A.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and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treated with whole-brain radiation and motexafin gadolinium: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J). J Clin Oncol, 2004, 2(1):157-165.

[15]Meyers CA.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cancer patients(J). Oncology (Huntington), 2000, 14:75-79.

[16]DeAngelis LM, Delattre JY, Posner JB. Radiation-induced dementia in patients cured of brain metastases(J). Neurology, 1989, 39:789-796.

[17] Aoyama H, Tago M, Kato N, et al.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is who received either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plus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or radiosurgery alone(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7, 68(5):1388-95.

[18] Li J, Bentzen SM, Renschler M, et al. Regression after whole-brain radiation 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es correlates with survival and improved neurocognitive function(J). J Clin Oncol, 2007, 25:1260-1266.

篇5:神经认知语言学发展综述

神经认知语言学发展综述

神经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的边缘学科,它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语言和大脑的关系.本文简要阐述了美国语言学家悉德尼・兰姆创立的神经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特征,介绍了国外一些学者对该理论的发展和分歧,同时评述了程琪龙教授对神经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之处.

作 者:陆月华 LU Yue-hua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2)分类号:H0-09关键词:神经认知语言学 语言系统 认知功能模式

篇6:认知神经心理学

一、归纳推理的脑成像研究

首次对于归纳推理进行脑成像研究始于1997年,Goel等人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三段论语句为材料对比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异同,发现归纳推理激活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以及左侧额叶上回;与演绎推理相比,在左侧额叶上回激活的区域略有不同。2004年Goel和Dolau又用fMRI技术对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推理任务都激活了左侧前额皮层、双背侧前额、顶部以及枕叶皮层,其中左背外侧额回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被更多的激活。

梅杨、梁佩鹏等(2010)采用简单几何图形为研究材料,利用fMRI探讨了图形型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归纳推理任务显著的激活了前额区、尾状核、壳核和丘脑,并且发现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前额皮层—纹状体—丘脑”通路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另外,右侧额下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等脑区参与了知觉信息的整合。Peipeug Liaug同样采用几何图形为实验材料,根据特征维度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共享两个属性的任务,另一种为共享一个属性的任务,以信息、任务作为参照。相对于信息任务来说,归纳任务激活了前额皮层、丘脑等区域,并且这些区域的激活与任务难度有关。实验中同样发现“前额—纹状体—丘脑”通路在归纳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Xinqin Jia et al(2011)关注了数字归纳推理识别和外推的两个认知过程。fMRI研究结果发现左侧顶上小叶(SPL)延伸至楔前叶区以及左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参与了数列归纳推理的识别和外推阶段。在识别阶段额顶叶区域得到了激活,而在外推阶段纹状体丘脑区域得到了激活。研究证明许多脑区参与了数字归纳推理的过程,包括前额、顶叶以及皮质下区域。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激活了大量的脑区,由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激活的脑区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前额叶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脑成像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归纳推理参与认知加工的脑区,但是并不能清楚的提供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加工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归纳推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有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弥补fMRI技术的缺陷,清楚的记录归纳推理的具体加工过程,以便对其进行探索。Bigman和Pratt首次使用ERP技术对于简单几何图形的类别归纳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相继呈现三个图形刺激,被试要在前两个图形出现后迅速提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第三个图形出现时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前两个图形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个图形出现时,被试就进入了对其进行类别归纳的初步加工。在刺激处理的过程中,被试并不是对于所有刺激的所有特征进行分析,而是基于刺激的共有特征进行分析。

Peipeng Liang以句子为材料对于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进行了研究。实验分为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归纳一致任务与句子的前提和结论有关,被试需要结合前两个句子的前提、结论和背景知识判断结论的合理性。归纳不一致任务也就是基线条件,与前提和结论无关,被试发现句子的前提和结论的信息不能进行整合,第三个句子与前两句语义不相同,他们就要做出否定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35065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被试存在一个语义信息整合的过程。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相比,在迎玛频段分析中有显著的上升。研究者推测归纳推理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知觉分析阶段、语义信息整合阶段和反应阶段。

欧阳含璐采用数列型任务考察了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过程的异同。研究发现,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在规则获得阶段,儿童和成人被试都对于数字的出现进行了早期的视觉加工,300-500ms时间窗口出现的P3成分主效应显著,标志着假设的生成,认知加工进入了归纳阶段。儿童与成人脑电结果的不同点在于:儿童在数字3的N2成分上表现出差异,这说明儿童对于数字1与数字2之间规则的不一致产生了更大的冲突。结合地形图可以发现,儿童的差异集中在前额叶,而成人的差异分布在头皮中部和后部。这说明在完成同等难度的归纳任务时,儿童要比成人投入更多的工作记忆与注意资源。

三、小结与展望

篇7:认知神经心理学

论文题目: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学前双语教学

施莹

0201—09 指导教师:卢英俊

随着“双语教学”热潮的不断掀起,出现了各种褒贬不一的声音,对此进行的研究也逐渐从教育课程的人文角度转向了儿童脑发展的生理角度。本文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先进的无伤害神经成像技术来反映语言和脑的关系,并基于研究脑的发展认知神经机制,提出当前学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能从中获得启示。

【文献综述】

一、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言语产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涉及各个方面。例如,目前主要的研究焦点是词汇产生中词汇通达的过程。关于这一研究存在两种理论:①“两步交互激活模型”(two-step interactive activation theory)(Dell,1986)。即语义和语音这两步在激活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重叠,且激活方式是交互的,向两个方向进行扩散。②“独立两阶段理论”(Word-Form Encoding by Activation and VERification ,WEAVER)(Levelt等1999)。即词汇通达过程存在两个分离阶段,没有互相重叠。

在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使用,人们已经能描述特殊言语功能的神经活动的时间进程。

1、时间进程

认知神经科学中,人们使用脑电测量方法和脑磁图(MEG)方法来研究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因为这两种方法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分析出在一秒种内人的大脑所产生的约两个词语。

研究者已经对图画命名的反应时(Levelt,1998)包括从视觉加工和词汇概念通达到词条选择,音韵编码及语音和发音过程进行了全程的研究记录,得出图画命名的平均反应时为538ms。

关于语义和音韵的时间进程研究中,通常使用电生理指标:单侧化准备电位(LRP,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和N200,并以此做了大量的有关语言和脑关系的研究。Thorpe等(1996)使用N200监测了图画视觉加工的时间进程。van Turennout等(1997)使用单侧化准备电位(LRP)探索词汇产生过程中语义和音韵编码的时间进程。Schmitt等(2000)第一次同时使用LRP和N200来对语义和音韵编码的时间进程进行研究。两个指标的结果 1 都显示语义信息的加工早于音韵加工。次年,他又用LRP和N200研究关于图画命名中概念和句法编码的时间进程,两个指标再次共同证明概念加工早于句法编码80ms。这样他的两次研究先后支持了言语产生的系列模型和层叠式模型,而否定了平行加工模型。

2、言语产生的脑区定位

在言语研究的神经生物学上,一直有人认为在脑的左半球里分布有三个大脑区域:在前额叶的布洛卡区,具有计划和执行言语的功能;韦尼卡区,具有分析和识别言语的功能;角回,具有在阅读时将拼写转码为语音的功能(Dejerine,1982)。

最近,先进的无伤害神经成像技术已被应用于正常人的脑的语言组织研究中。所使用的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事件相关电位(ERPs,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脑磁图(M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不仅可以研究正常的成人的脑的语言组织及正常的儿童的脑的语言组织,还可以用来研究诸如:失语症、无语法症、杂乱型失语症、命名不能症等语言障碍的病例,为正常的言语产生过程的研究从另一角度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3、言语的发展

应用现代科技,如:fMRI和高密度的EEG以及ERP等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言语和脑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早期语言机制里,有研究表明:婴儿较大程度地依赖于音韵信息。同时,最近在成人的研究中,利用fMRI显示成人对音韵信息的处理主要通过脑的右半球。由这两个实验结果获悉:在早期语言机制中,脑的右半球一度是音韵的输入口。

由于诸多的困扰,如,技术尚不完善;对儿童使用像PET这样的检测仪器存在道德等因素的制约,使认知神经科学曾经只限于成人的研究范围。但一个新的且备具挑战的研究领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已悄然兴起,并小有成果。

二、第二语言产生的发展认知神经机制

随着对儿童发展的日益重视,研究儿童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了生理范围——认知神经科学,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言,关于儿童言语和脑的关系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至少可以有三个领域去被研究和发展:

①特殊认知和语言功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依赖于脑的发展。因此,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某些能力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影响。这就使我们可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的自动化过程给予研究和关注。

②左、右脑半球的转化问题。儿童在幼年期,他们的韵律系统机制和成人的有所差别。研究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脑与言语关系的主要焦点是获知早期使用的右半球是何时在何种条件下转移到左半球的,并最终由左半球支配言语功能。

③不同的子系统或平行系统的相关分布也可能在成年期有所变化。最近,对正常成人使 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所做的研究中发现:词汇-语义整合过程的脑反应速度会随年龄降低(Gunter,Jackson and Mulder,1995)。由早期句法过程激发的脑反应,即无论那些相关的结构再分析过程或修复,都依赖于年龄,并随着年龄而降低。(Gunter,Vos and Friederici,1999)

由上述的三个领域已有的实验结果可知,人类语言早期的发展和晚期成人阶段的形成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是一个未知领域。然而,最新的脑成像技术,例如,fMRI,EEG及MEG等诸如此类的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有能力更好地去研究和认识并开发这一领域,同时,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在已经有不少的研究结果。

1、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

在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根据语言语音和书写系统的特性,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形式表征,通过利用PET和fMRI等技术,研究者形成二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不同语言的语义在双语者头脑中是共同存储在一个语义系统里。Illes等(1999)对熟练的英语-西班牙语双语者做了语义和非语义加工时的fMRI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英语、西班牙语两种语言在双语者大脑中由共同的神经系统控制语义的加工过程。由于实验被试都是在10岁以后才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他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语义加工系统,也不需要重塑一个新的脑皮层功能区。

Pu等(2001)用汉-英双语者做被试,用事件相关脑功能成像研究,实施动词产生的实验任务。和Hernandez(2001)用西班牙语-英语熟练双语者做被试,用一种语言或交替用两种语言做图片命名实验,使用fMRI,两者实验的结果说明无论是汉语为母语者的双语者,还是西班牙语-熟练英语双语者的语义加工均具有类似的神经机制,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种,认为不同语言的语义在双语者头脑中分别存储于不同的语义系统。多数的脑损伤方面的脑成像研究倾向于这一论断。Ku(1996)等人对一名16岁的右利手汉-英双语患者,罹患单纯性疱疹性脑炎,病灶侵犯左脑颞叶并继发失语症,相继恢复汉语书写和英语的读写功能,这一病历于独立表征理论相吻合。

当然,也有来自健康被试的实验研究。Perani等(1996)使用PET对双语者进行测试,发现双语者和单语者在倾听第二语言讲故事时,双语者的左半球一些区域明显被激活,而单语者则没有。

通过脑成像技术,我们对双语者的语义表征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尤其是汉-英的双语者而言,由于汉语文字系统的独特性,汉语文字加工和英语加工的不同,使我们需要进一步应用脑成像等技术来揭示不同的加工过程,更好地的指导双语教学。

2、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事件电位研究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引起的有关听觉方面的变化,研究者通过应用事件相关电位,选取3—6岁以荷兰语为母语的儿童,观察他们在学习法语过程中所引起的听觉变化,用事件相关电位记录。研究结果反映,在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后的两个月内,幼儿能在自然条件下学会识别非母语的声音。在实验的所有三个阶段中,MMN的反应时逐渐减弱。即在一开始的2个 月里,MMN的反应时有所增强,而之后便不再有明显的提高了。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再是一件偶尔为之的事了,甚至足不出户都能碰到外国人。因此,对于现在的人而言,掌握一门外语是最起码的要求。相应的,国内出现了“双语教学”热。从大学到小学,幼儿园也出现了双语教学的课程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所谓“双语教学”严格来说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教学,它应贯通在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所有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英语课程被开发出来,诸如:剑桥少儿英语、快乐英语等。那么他们都适合幼儿吗?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双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呢?

现今学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教学时期上。幼儿期(2—6岁)是否适合学习英语呢?他们的脑发展是否能接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呢?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是否和第一语言一样存在关键期呢?„„

第二,教学内容上。幼儿的双语教学是否就是该让幼儿死记硬背单词?或者,就是让幼儿学习英文歌曲或是背诵英文儿歌吗?或者,是让幼儿获得对英语的感知,比如:音韵,语义等诸如次类的体验。

第三,教学方式上。幼儿期的双语教学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游戏的形式?是师幼互动的对话形式?是用听觉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或者,是按照小学生的上课形式,给予背诵记忆要求?

第四,教学环境上。双语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幼儿在学习上获得最大的效率呢?是长时间的英语刺激,即不间断地给予强化吗?还是交互刺激呢,即中—英文按照一定的频率出现,那么这两者的频率又是多少呢?

第五,双语教学会造成幼儿的语言障碍吗?

鉴于上述问题,作者将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谈论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习得,即所谓的“双语教学”。通过应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改进当前存在于双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以期用更适合儿童脑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儿童能更有效地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

二、研究思路及论文写作大纲 『研究思路』:

本文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收集利用最新的脑成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事件相关电位(ERPs,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脑磁图(M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先进手段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研究学前儿童的脑发展特点及语言和脑的关系,从而 从脑发展的生理角度启示学前双语教学。

『论文写作大纲』:

1、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1.1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

阐述发展理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相互作用论。1.2儿童语言习得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 1.2.1 时间进程

介绍实验研究结果 1.2.2 言语产生的脑区定位

介绍实验研究结果

1.2.3 成人脑损伤并训练之后的神经可塑性

介绍实验研究结果

1.2.4 儿童语言发展可塑性

介绍实验研究结果

2、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神经机制 2.1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

如 语觉论

2.2 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机制 2.2.1 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

介绍实验

2.2.2 双语者学习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介绍实验

2.2.3 第二语言学习对双语者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

介绍实验

3、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双语教学的意义 3.1双语学习的意义

从生理、认知发展、能力发展、智力发展等方面阐述。3.2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现状分析

资料总结和实地走访相结合,使用个案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现在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的现状粗略调查。

篇8: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1.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人类小脑的作用一直被忽视

技能的习得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 个体知道要做什么;在“程序性”阶段, 个体学会如何去做;到了“自动化”阶段, 个体不需要意识控制就能够熟练使用技能。认知神经科学揭示出人脑有两个重要的“环路”, 一个负责“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和海马神经元) , 另一个负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小脑以及运动区) 。小脑负责身体技能和心智技能, 对于语言学习、短时记忆等的作用也很大, 并与额叶认知区域有着明显的联系。

有专家在2001年提出了“小脑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 小脑发育不足导致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无法完成,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机能障碍, 如读写困难、运动障碍以及多动症等。这一观点饱受争议, 但我们仍然要努力帮助弱势学生发展小脑的功能, 同时加强对大脑的训练。而这种以练习为基础的外部介入方法对于那些毫无学习障碍的学生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2.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分散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更具效率

相对于“集中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而言, “分散式”的运行模式更具效率。譬如:如果我们要学习一项技能, 那么与其投入一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 有可能还不如将其有条理地分成几段来学习更有效。技能的习得往往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以波动的脑电图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过几小时后图式相对固定 (但易受影响) , 然后演变为更为稳固的图式 (与睡眠同时进行) 。再过一段时间, 脑神经的路径会变得更加牢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睡眠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消化”技能形成所产生的刺激。而且, 大脑需要某一技能相关信息的持续刺激才能避免冗杂信息干扰这一过程。

然而, 传统的教育方式仍以“集中式”学习为主。学生们常常要连续上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课, 这就意味着先前获得的信息会被之后冗长的课程内容所干扰, 使大脑非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反而要不断处理各种信息相互干扰而产生的错误, 并产生大量冗杂信息。

3.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适当的膳食与能量补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英国人的饮食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 人均水产品消费大约下降了2/3。有专家认为, 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膳食结构, 我们可以人为地提高脑神经的联结水平。适当补充饮用水也被认为与学业成就的提高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4. 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睡眠对大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认知神经科学哲学01-13

神经切断01-13

神经成像01-13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01-13

神经疾病01-13

认知神经科学论文题目01-13

神经医学01-13

北京软件外包01-13

神经刺激01-13

神经信号0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认知神经科学哲学 下一篇:认知神经科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