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女孩子从小要习练掌握刺绣技艺,这成为了她们日常修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主要功课,从而形成了“女红”这一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绣花鞋制作技艺便是基于这种现象而沿革下来。绣花鞋,从制底、制帮、刺绣到绱鞋,包含了女红般般“武艺”,堪称是女红中的经典艺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鞋靴设计纹样剪纸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鞋靴设计纹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1:
剪纸风格包袋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剪纸在当代包袋设计中的运用,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实用设计之中,包袋是现代人离不开的实用工具,有着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特点,将艺术性的剪纸文化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包袋设计中去,实现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关键词:剪纸;包袋;设计
剪纸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之一,剪纸元素可以同其他多种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传统艺术的现代设计作品,包袋作为一种实用物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使用动物皮,骨针缝制包袋,而现今的包袋市场突出个性化,无论从包袋外形设计还是花纹设计,即要求实用又兼具美观。将剪纸艺术实用化,以包袋皮革设计为衍生品创作主题,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情剪纸元素的包袋设计作品。
一、包袋设计特点
包袋是属于服饰产品范畴的一种时尚商品,它的设计兼具功能性和艺术美观性,由于消费者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包袋设计不但要紧跟潮流,还要突破创新。包袋设计的形式美体现于包袋设计的形式、色彩、材料等设计要素,首先包袋设计的造型要合情合理,一方面从结构、功能方面考虑,一方面从形态、肌理、图案、色彩、装饰、风格审美方面考虑,通常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一种元素进行夸张放大,以表现其风格,以装饰物件进行呼应。
剪纸风格的包袋设计可应用剪纸镂空这一特点,将剪纸图案结合到包袋设计中来,使用镂空或贴图或刺绣的形式,突出图案的部分,应用剪纸图案题材,把传统图案与现代造型相结合,将经典的镂空艺术,应用到现代设计包袋中来,体现包袋的文化气质,提高包袋的艺术审美。
二、皮革材料设计特点
皮革设计是通过运用天然皮革、毛皮及代用材料为设计表现的基本素材,通过手缝、染色、编织、系结束褶、镂空、雕刻等工艺,设计出各种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的皮革工艺品。设计种类包括鞋靴、箱包、皮装类、皮雕艺术品类。皮革设计中的皮雕艺术,与剪纸艺术等被并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现在的皮革设计活动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与皮革设计融合,可以增加皮革产品的附加值,推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三、皮革面料特性
皮革,可说是动物们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在各式各样的皮革上,动物們留下了它们生活的历史的痕迹,因此,每一片皮革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皮是指一些动物加工过的皮,革是指一些塑胶材料加工做成的化纤材料,合成皮革由真皮的边角料和革在一起粉碎加工而成。常见皮革面料设计手法包括:镂空、流苏、编织、染色、束褶、立体造型、皮雕。其中镂空手法与剪纸手法最为接近。
四、剪纸皮革设计的材料創新应用
在皮革设计中,包袋的面皮可使用剪纸形式用皮革设计镂空绣花的图案,这种透漏的花纹中隐现出的含蓄色彩显得十分美丽,除了装饰上有独到之处以外,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因此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皮革结合剪纸形式设计的立体造型可使包袋设计更具独特性。人造皮革的剪刻作品会带来高贵的气质和凝重感,在中国民间剪纸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将其与现代不同的设计领域紧密结合,也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从而创造出更多艺术感的皮革设计作品。皮革雕刻方式与剪纸一样分为阴刻、阳刻以及阴阳结合。
阴刻:刻掉图案留下底子,图案为镂空部分。阳刻:刻掉底子留下图案,底子为镂空部分。
表现形式上皮革除了可以和剪纸一样透雕以外某些材料如植鞣革还可以做出线雕、浮雕等效果。
五、剪纸皮革设计的色彩创新应用
在包袋皮革设计中,需要考虑皮包色彩与人们日常生活着装配色,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风格可进行不同配色练习,同一色相搭配、类似色相搭理、对比色相搭配、互补色相搭配。无论何种搭配都要求和谐唯美的艺术效果,可以针对不同个性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可以用典雅朴素的色彩表现温柔和谐的包袋设计,也可以用明快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个性鲜明的包袋设计,还可以更多地与当前的色彩流行趋势结合,将现代的皮革色彩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六、剪纸皮革设计的图案创新应用
剪纸艺术中的图案符号是在人们群众生活中积累出来的,大多数表现生活场景或表达吉祥寓意。有些图案寓意远重于绘形,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符号,人们表达对生命、生活、繁育等活动的企盼,很多符号超越了现实的界限,经过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图案内容包罗万象。
在皮革设计中,把剪纸图案不断的修改、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适合包袋应用的图案,以传统剪纸图案为研究对象,分解出构成包袋图案的纹样,将这些纹样分为独立纹样和复合纹样。以独立纹样为基础,采用不同变换方式,应用扩大对称、渐变等图案设计,将图案进行创新应用,根据需要创新出不同形式的剪纸图案。这些创新剪纸图案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现代皮革设计图案的创新应用,灵活应用剪纸图案,使皮革设计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日)高桥创新出版工房 编著,张雨晗 译.手工皮艺基础[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1.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迟晓琳
鞋靴设计纹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2:
古老的女红经典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女孩子从小要习练掌握刺绣技艺,这成为了她们日常修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主要功课,从而形成了“女红”这一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绣花鞋制作技艺便是基于这种现象而沿革下来。
绣花鞋,从制底、制帮、刺绣到绱鞋,包含了女红般般“武艺”,堪称是女红中的经典艺术。中国历代妇女将刺绣与鞋履完美结合,造就了绣花鞋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鞋履款式,其精湛细腻的制作技艺反映出中国妇女的睿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追求。
纵观2000多年的绣鞋史,上自皇宫,下至民间,在着鞋上都有严格的等级和一定的民俗规范。在传统生活习惯中,不同时期的鞋履有着不同的讲究,常常从人们脚下所穿着的鞋上就可以辨别他的身份——是富贵、是贫穷、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出生、寿诞、婚嫁、丧葬、守孝、祭祀等不同礼仪、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穿着不同的鞋子。
绣花鞋的发展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自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多年)至唐代后期(约公元937年),是未缠足时期。第二阶段是约公元937年至公元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缠足的特殊历史时期。因此,“三寸金莲”在绣花鞋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千年的女性金莲鞋是人类鞋履文化中最独特的奇葩。
我国众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见到绣花鞋的踪影,在古代诗词、元曲、小说及戏曲唱词、歌谣、民谣、快板书中都能够看到相关绣花鞋的描述。许多民间的传说中一双小小的绣花鞋背后往往述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历代妇女纤纤素手一针一线传承了古老的绣花鞋制作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不仅隐述着绣制者的愿望和心灵寄托,也往往承载着中华民族儒、道、释的文化思想。
绣花鞋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且普及民间,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妇女普遍穿着自制的绣花鞋。因地域不同,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绣花鞋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其风格特征也各不相同,北式的绣花鞋一般粗犷大方,气派非凡,更具有宫廷贵族的华丽质感,而且因北方人身型高大,因此鞋型比较宽。南方的绣花鞋则比较小巧玲珑,受苏绣清秀雅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的影响,其绣花鞋也显得更精致细腻,工艺考究。我国少数民族妇女也非常喜爱自制绣花鞋,据考察,我国有近30个少数民族穿蕴涵着本民族审美意识、地域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的绣花鞋。其中满族的花盆底旗鞋、侗族的进门鞋、水族的翘鼻绣花鞋、锡伯族的求吉鞋、壮族的回头鞋、羌族的云云鞋、仫佬族的尖头鞋和同年鞋、毛南族的花针鞋等因特点格外突出,最为有名。
据了解,传统绣花鞋制作工艺有五大部分,将近90道繁复的工序。主要有设计、制底、制帮、刺绣、绱鞋等。其中设计包括整体造型、绣花纹样、鞋面与鞋底及绣线的色彩选配等。制帮的程序包括打袼褙、刻帮、粘鞋面、描花、合帮、缉口等。制底要经过打袼褙,刻底、包边、合底页、添底布、包底、捻麻线、圈边、纳底等。之后捻麻绳,加工麻线绳基本有两种方法: 手工搓捻法和拨棰打捻法。最后绱鞋,绱鞋基本有三种方法,分别为卧帮正绱法、反帮勾绱法、舒帮明绱法。恐怕只有真正尝试过亲手制作绣花鞋的人,才可以完全体会到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难度。这项古老的制作技艺要求制作者具备极大的耐心,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和剪纸功底,同时能掌握刺绣技艺,并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能深刻地领悟和达到“心灵手巧”之意。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外来服饰文化潮流的引进,在当今社会上手工的传统绣花鞋已不再多见,人们几乎已经很难穿着绣花鞋,而现在还会制作手工绣花鞋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这项两千余年来女子都要修炼的传统“女红”功课。
可喜的是,2007年,绣花鞋制作技艺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代表性的传承人是京城年过七旬的老人王冠琴。王冠琴家族四代制作绣花鞋,从太姥姥齐氏到她这一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王冠琴在继承家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历史记载,收集各个朝代的鞋履资料,从古代人物画和壁画中寻找历代鞋履的踪影,这些年来她潜心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花色的绣鞋,一直坚持着绣花鞋艺术的挖掘、整理、研制和技艺传授等工作。在制作绣花鞋的整个过程中王冠琴常常凭借古典诗词或民间故事俗语平添以遐想,有时好似自己身临那个年代,她说每双绣花鞋都有它独有的文化内涵,绣鞋就是在绣一个古老的故事。
现如今,王冠琴家里共有四百多双各式造型的绣花鞋,大多是根据古籍文献描述复原的宫廷绣花鞋。这其中既有皇帝穿的龙靴,也有后宫嫔妃穿的凤头履。此外,战国时期的方头绣履,汉代的勾履,晋国的十果花履,唐代的女官履,清代的格格鞋应有尽有。绣花鞋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美由情而生,情依美而存。只有当文化与物质水乳交融,至炉火纯青的程度,物质本身才会更加富有其价值。
无论是什么类别和形式的手工艺品,要使其达到一个高水平,制作者都需要倾注极丰富的感情,付出心血和智慧,投入用心的制作,其作品才会散发出亘古的芳香,展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王冠琴基于以上的诸多理念将民间手工技艺与上层文化熔于一炉,使传统宫廷绣花鞋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她所制作的绣花鞋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高雅、做工细腻,既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兼具靓丽大方之美感,显现出豪华、典雅、高贵的宫廷服饰风格,每一双别致的绣花鞋都突显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艺术魅力。
王冠琴对延续和承传这项技艺有着十分强烈的使命感,她曾有过十几位徒弟,不仅向她们义务传授绣花鞋制作技艺,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多年来潜心钻研的绣花鞋工艺流程和制作技艺倾囊相授,并且还无偿提供各种鞋材以及做鞋的场所,甚至还管学生们吃饭。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这些学生都没能从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其原因大都是非常现实的生计问题和前途问题,况且学习传统手工技艺需要有沉静的心态,这的确与当下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有着极大的反差,学生们都很无奈,王冠琴也感到深深的遗憾。所以,培养出新一代的传承人,保留和延续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当下刻不容缓的,应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古代鞋履的民族传统元素是极其丰富的,这是我们鞋文化得天独厚的财富。绣花鞋同时具有工艺学、美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的内涵,而如今的绣花鞋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穿着实用层次,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绣花鞋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存在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和传递。绣花鞋的工艺手法,创造性地发展和充实了中华民族女性的服饰风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绣花鞋,需要大力保护和发扬,但目前其制作技艺已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作者:丁鼎
鞋靴设计纹样剪纸艺术论文 篇3:
哈尼卡的样子(散文)
所谓“哈尼卡”是一种达斡尔族传统的纸偶艺术,也称“哈涅卡”,在达斡尔语里是“眼仁”的意思,因此,直译过来,“哈尼卡”就是“眼仁中的小人形”之意。
其实,原本的哈尼卡在达斡尔族最传统的语境里是带有某种巫的性质,和达斡尔族信奉的萨满教有些关联。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达斡尔民族,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无论是狩猎、打渔、种植都遵从大自然法则,所以和东北亚的少数民族一样都信奉萨满教,万物有灵的信念可以说根深蒂固,融在民族的血液里。
早先的达斡尔族人,会虔诚地用皮毛剪缝成皮偶神,作为图腾来崇拜;会在密林深处的树干上描绘山神“白那查”的形象;人们生病时家人也会用纸剪成纸偶及花状条纹,烧掉治病;也会用兽皮、桦树皮或纸剪出人形作为神的形象放在神龛里供奉。
继而达斡尔人也开始将这种造型艺术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那些有着天然艺术家气质的心灵手巧的达斡尔妇女们用原色或染色的兽皮剪成各种纹样的皮剪花,缝缀在皮衣的下摆、开衩、袖口、前襟、领口等处。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皮衣的破损处,起装饰、加固、修补的作用。
这是最初发端的剪艺术。非常古朴,有着鲜明的北方边地民族的色彩。
此时离纸的使用还很遥远。纸是在进入清朝之后才传入的,在这之前,他们剪的是兽皮和桦树皮。
达斡尔人在狩猎、生产之余,有的人为了哄孩子开心,会用桦树皮薄片剪出动物及人形。桦树皮柔韧的质地实在是很容易激发达斡尔人的想象力,除了制作日常生活的器皿,比如盐罐、烟笸萝之类的,也会用剩下的边角料给孩子们剪出鹿、马、牛、狍子等动物,或者再剪出人物,让人骑在动物背上,就让孩子们开始了过家家的游戏。
模仿成人的生活是孩子们天生好奇心的必然,也是处在童年时期的人类学习成人生活的一种途径。对于只有語言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族来说,更是教化下一辈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小时候玩哈尼卡,大人也会在旁边教孩子怎么玩儿,比如家里来客人了,主人怎么说、客人怎么说,怎么给长辈请安,怎么等客人落座上烟敬茶等等礼节。
所以,无形当中,哈尼卡游戏仿佛就成了达斡尔人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也间接地成为达斡尔民族对孩子进行智育、德育、美育的载体和有效途径。
纸张传入以后,这门艺术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任何一个达斡尔人家,在棚顶、门窗、箱柜等处,随时都可以看到漂亮的剪纸。达斡尔族人在衣袍、手套、鞋靴、枕头顶、摇篮头衬、烟荷包等上面,总要缝上一些图案。这些图案可能是墨绘图样,也可能是剪纸图样。有的是绣的,大部分是用布剪成的图案缝缀上去的。但是最初的图案设计都是用纸剪出来的花样。
这是剪艺的另外一种形式,与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哈尼卡制作比较简单,似乎是大人随意找来一张纸就剪出个人头的形状,然后把“人头”粘在一个小细棍上备用。再找一张稍微硬一些的纸,对折,剪出圆弧形,粘好边缘,打开,就成了一个站立的圆锥形。这时候把粘在小细木棍上的人头插入圆锥形的上部,一个哈尼卡算是做好了。男女老少全在头部的区别,形制在12-20cm左右。
这个安静的游戏似乎更适合女孩子,相对男孩子对射箭、骑马、狩猎的热情,女孩子对日常生活更能投入持久的兴趣。所以,有人把哈尼卡称作达斡尔女孩子的“芭比娃娃”也是恰当的。每个达斡尔女孩子都会拥有多个哈尼卡,全家老少,角色齐全。除了人物每人还要准备一些小纸盒啦,小木块啦,小瓶子啦,从日常生活里随机取用一些大人不再使用的小玩意儿做自己“家当”,然后两个或多个孩子聚在某一个孩子家里,把各自的哈尼卡铺排开来,把各自的“家当”铺排开来,或是普通人家,或是城堡,或是宫殿全凭孩子的小脑袋瓜里有着什么样的想象,人间大戏开始上演!
这个游戏实在是特别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和我们一众闺蜜们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我们一起玩耍、编故事、扮演每一个角色,一会儿捏细了嗓子替孩子说话,一会儿压粗了声音给爷爷配音……有时候因为故事的走向产生分歧,意见不同而吵架,“不玩了!”这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话,然后搂起自己的“家当”回家。可一个人玩哈尼卡总觉得没意思,于是又向往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于是学会了妥协,不那么计较,只为了小伙伴们能在一起玩哈尼卡。
我们达斡尔孩子的童年,至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就这样在哈尼卡的陪伴下迷失在一个个北方漫长冬天里的热炕上。
我的闺蜜苏梅从小就很心灵手巧,她的哈尼卡总是比我们的更精致,而且全部是她自己做的。十岁左右,她就能做出十分复杂的图形,还会用纸做楼房。相形之下,我们的制作就简陋得多,很有原始艺术的特色。我们都喜欢和她玩儿,因为总有来自苏梅的慷慨赠与,填充我们的哈尼卡队伍。
人说三岁看老或许真是这样。我们日后的职业仿佛都经过童年时期的某种演练,这种演练来自哈尼卡游戏带给我们的某种神秘的启蒙。苏梅也许没有想过,制作哈尼卡会成为她一生的事业,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些彩纸在手,她像民间故事里那个仙女一样,剪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苏梅的剪纸作品,多取材于本民族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民族风情。达斡尔族人们耕种、打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荡秋千,女人们跳舞、晒烟叶、推着达斡尔摇篮哄孩子等生产、生活场面,在她的作品中都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由于她的美术功底和视野,她的作品与传统的达斡尔族哈尼卡又有了许多不同,总会让观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深得大众的喜爱。她的大量剪纸作品于是被广泛传播,《欢舞》被作为达斡尔民族新的标志,出现在莫旗的公园、会场、杂志封面甚至台灯罩上,由于她对达斡尔族的剪纸和哈尼卡的传承和创新,大大发展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2008年她成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梅对哈尼卡造型艺术的拓展和创新是多方面的。首先她的哈尼卡一改达斡尔传统哈尼卡不着笔墨的形象,她不但给原来的纸片人剪出了漂亮的五官,还给它们“穿”起了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是用彩色的纸剪出来贴上去的。这样有着人的形象的哈尼卡仿佛被她赋予了灵魂和性格,特色更加鲜明了,同时又带有鲜明的苏梅印记。她的作品不用署名,一看就是苏梅的风格。
苏梅对哈尼卡另一方面的拓展是头饰剪纸。这门纸艺剪纸完全可以独立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虽然源头是达斡尔传统的哈尼卡,但是在苏梅的手中,她把这门纸艺剪纸发挥到了极致。出现在苏梅手中的,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纸艺,其细腻、繁复程度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头饰剪纸的制作说起来非常简单:一张纸,或大或小或是彩色都不拘形式,对折,对于繁复的设计,苏梅会用笔在纸上做一些记录,间或会用上刻刀细化。如果是简洁风格,基本不用事先设计,就随着剪刀随意游走,展开的一刻,总是惊喜!无数次的现场展演早已练就了她娴熟的技艺。
如今,我们达斡尔女孩子的芭比纸偶哈尼卡已然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随着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活动越走越远,也是让人欣慰的事情。
作者:苏莉
相关文章:
个人危机公关案例分析02-12
丰田汽车危机公关案例02-12
危机公关案例及对策02-12
乡镇如何推动国防教育02-12
7月14是什么情人节02-12
纹样工艺02-12
管窥黎平侗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色02-12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02-12
回族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研究02-12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提纲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