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文化(精选十篇)
中式文化 篇1
1 中式英语与中国文化
中式英语的出现和成长决非偶然, 是因为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如文化背景、交流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使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 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英语学习者应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 理论上要彻底清除中式英语是不可能的, 但这绝不是说英语学习者必须得接受中式英语,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但需要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 而且还应尊重他国文化。
1.1 文化背景对中式英语的影响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势, 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 但也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只要因为历史演变、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不同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同, 因此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如果不了解英语社会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 生搬硬套中国的习惯或文化模式, 就会产生如下Chinglish的现象。
A: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really quite fluent
B:No, 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中式英语)
这是在日常交流中最常见的一个中式英语现象, 在中国文化背景里, 被别人赞赏时必须表现得谦虚才是得体。而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 这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 这样的回答会让他觉得难堪和尴尬。
1.2 交流方式对中式英语的影响
交流是语言存在的主要目的, 东西方文明的沟通首先是语言的沟通, 再深入一层才是思想上的沟通。东方人如果想要西方文交流, 那么首先要将其转化为母语, 如果英语都没有能力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特点的事物, 如中国特有的事物、习惯等等, 那么为了让西方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那么我们不得不采取音译、意译等手段使这些中国特色的词语进入言语交际, 从而产生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
1.3 思维模式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1)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多是抽象归类。以中西方的文字为例,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 所以汉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西方的文字是字母文字, 最早的文字是“腓基尼 (语) ”, 最早只有22个字母。是从右向左书写的。它们只表示辅音, 但像希伯来语一样, 它们中的某些必然作为元音使用。我们难以解释各种闪米特字母体系对辅音的限制。这就给出了字的基本概念, 元音只用于表示关系、条件、语气和情感等。字母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便于交流, 从而是字母文字更加抽象化, 也使西方人的思维更加抽象化。
2) 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受其影响汉语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结构, 即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最后才画龙点睛。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即是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 直到最后是结论句, 是一种逆潮式。与汉语语言的“因”在前, “果”在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英语语言表达习惯“果”在前, “因”在后。例如:
We may as well take a part-time job.Because rich experi-ence is important for a job applicant.
Because rich experience is important for a job applicant, we may as well take a part-time job.
2 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
中式英语也有真伪之分, 伪是指不规范指的山寨英语, 是中外交流扩大过程中对英语标识的急需, 生硬翻译后的结果。例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watch uncle” (表叔) 等等。而真是指有文化内涵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真正的中式英语。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 中国式英语贡献了5%-20%, 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 drinktea” (饮茶) 、torunbuisness” (在营业中) 和“taikongren” (太空人) 等已经广泛被西方国家认可和使用。
因此, 对待中式英语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即对不规范山寨英语应进行舍弃;而对充满文化内涵的正宗中式英语, 应该像对待遗产一样加以保护和继承。
3 结束语
中式英语的存在是必然的, 但发展提高中式英语并使之成为英语语族的一部是必然的。通过语言对比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中国人将用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走向世界, 去影响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 并为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中式文化主体酒店设计说明 篇2
成县国际宾馆位于成县高新区繁华街道,交通极为便捷,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81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性比较全面,以会议,就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宾馆。在酒店建筑外观的具体设计实施中本方案结合中国古典文化,采用壁画,铜雕,石柱,等特色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黑白灰为基调,使设计协调统一,古典的中国风与时尚完美的结合,显示出甘肃璀璨文化,引人入胜,高贵典雅。
酒店的大堂是对外传送信息最为重要的第一印象,在大堂的空间设计上,原建筑的楼层高度结合大堂方柱石材,柱头包金箔祥云纹,在简洁中寻求变化,增加了大堂线条节奏感,为了突显酒店中国古典装饰风情的建筑外观的风格。大堂的室内设计中,选用了灰木纹,黑木纹,浮云镂空铜饰雕花材质相结合,所有垭口,电梯套采用雅士白石材线条,顶部,局部紫铜雕花的点缀,吧台背景采用灰木纹石材水刀切割工艺,以祥云纹为图集和整体设计相呼应,地面石材地花造型和顶部造型相呼应,顶部造型里贴 古银箔,低调中彰显贵气,高雅中追求人文色彩。后期室内装饰品的点缀让人感觉更为亲近和舒心,整体氛围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协调。大堂的中式艺术豪华吊灯精致,就像一串流动的珍珠,更突显了酒店的大气与灵动。
酒店的二三楼餐饮部另设接待大厅,合理的分散住客与食客的人流,接待大厅让人在感觉高贵的同时又不失亲切。通过电梯间我们一目了然的感受到一种新中式风格,墙面采用仿灰色木纹大理石瓷砖,以及木质雕花的搭配,电梯井的隐蔽设计,巧妙的体现出大气和美观。吊顶造型和地花的呼应,以及主灯的配饰更加体现出整个设计的协调统一。宴会厅墙面采用仿灰色木纹大理石瓷砖,地面地砖菱形铺设和小砖的搭配,打破了传统中式中规中矩的形式,增添了现代感。赋予二楼宴会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传菜口顶部也加入了祥云纹的中式元素,三楼过道延续一二楼的风格,墙面灰木纹瓷砖干挂,在墙面局部采用敦煌壁画,及实木镂空雕花这样增加包厢内部的采光和造型上的美观。包厢门及铜质雕花拉手的设计,更加体现出奢华的感觉。包厢内部的设计整体统一,明快,局部木雕和软包,陶艺磁片等等材质的点缀,使每个包厢在保持风格统一中又带有不同的情趣。原建筑中餐大厅楼层较低,因此,在设计中将二层空间打通形成一个中空的就 餐大厅,使得大厅更具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大厅采用沉稳的深色色调,使之氛围在低调中更彰显豪华。
在四至九楼客房部的设计中,有效合理的利用客房的整体空间,使得每间客房不仅功能齐全,更把每位住进宾馆的房客,带进一所心灵上的休息之所,小客房才用了白枫饰面为主基调,彰显宁静,舒适之感,大客房,总统套房的设计上选用传统的红木色为主基调,在结合中式文化的同时,营造出古色古香的中式神韵,更加凸显中式文化主体酒店的主体,房内的整个设计完美的使尊贵与典雅相结合。客房的每个卫生间不管在设计上,还是材质的选择上都一改传统酒店卫生间给人又小又挤的狭小空间的感觉。所有卫生间都设计有采光窗,搭配简洁沉稳的釉面砖色,是整个空间宽敞明亮,简洁舒适。客房是客人在酒店内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营造良好客房的气氛让酒店的整体配套更加完美,因此在有限的造价约束的前提下,整体设计追求简洁而时尚,明快的背景色彩与柔和灯光效果的协调则让客人倍感舒心。长长的客房通道,在地毯的陪衬下在静谧中流淌着华丽与舒适,加上悠扬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家”的感觉。
十一楼为多媒体视频会议室,作为一个完善的多功能会议的设计方案,不仅要有优质的隔音效果,在系统功能扩充上还结合诸如DVD、录音卡座、投影机、大屏幕图型处理器等多媒体设备方案设计,本方案为会议厅堂作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针对会议室进行会议、音频、视频、摄像、录音录像及远程会议系统设计,实现会议室的多媒体会议功能,满足简洁流畅的会议过程、逼真传神的听觉效果、清晰舒适的视频显示、智能的摄像跟踪、完整的会议记录、方便快捷的远程会议等要求。会议室设计的形式上更注重平易、简洁的装饰风格。在色彩搭配上应该以简洁、明快,造型干练、大方。整个方案追求一种、现代、明亮的效果。
金玉满堂的中式婚礼珠宝文化 篇3
我看过《我的希腊婚礼》,让人不得不感叹希腊婚礼的繁复。如果不在教堂举行婚礼,甚至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当然是30年前,今天的东正教徒依然遵从这些规矩)。作为欧洲珠宝的发源地,希腊婚礼中人们对婚戒的选择依然非常传统。精致雕刻的橄榄枝、月桂等古老的花纹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希腊风格。
婚礼珠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缩影。西方人性格直接开放,他们的珠宝热烈闪耀;埃及作为珠宝的发源地,珠宝风格异常繁复,最传统的印度,珠宝习俗千年传承而较之世界各色各样的婚礼文化,中式婚礼珠宝则含蓄很多,这很符合中国人推崇的谦谦性格。
中国现在的婚礼似乎已经世界大同,钻戒婚纱无一不缺,但是作为中国人,以最传统的婚仪形式庆祝天作之合,不是更有意义么?“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从古代,美玉就成为中国男子最佳的婚仪赠礼。在国学渐衰,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淡漠的今天,男人们只知道照搬西方传统,将钻戒视为对爱情最高的礼遇。私以为最浪漫的中国婚庆珠宝,还应当是传统的玉镯或是玉环,取其“环环相扣,生生相系”、“有匪君子,如琢如磨”之吉祥坚贞寓意。
中式婚礼中翡翠的运用在逐年增加,中式旗袍搭配翡翠。最传统的婚礼珠宝,要求有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对,在仍沿袭广东旧俗的香港,婆家要向新娘赠送9件龙凤镯与金挂件,重量也要是9的倍数,取“长久”之意。翡翠搭配金饰也是很多地区的传统婚礼珠宝,取“金玉满堂”之意。
婚礼珠宝绝不仅仅只有钻戒,还包括头冠、项链、耳饰、手镯、胸针等全套的系列珠宝,而且结合全世界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和风俗,更是花样繁多,但有一点世界大同的就是:不论多少、不论贵贱,它们一定被赋予了最美好的祝愿,最重要的是它们见证了每一段最真诚的爱情。
中式园林之水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 篇4
早在远古时期, 人类傍水而居, 人随之产生了对水的感恩、敬畏以及原始崇拜。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先祖, 对烟波浩渺的海有着原始的崇拜敬畏心理, 而且, 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 把远方的景物显现在空气中或海面上, 形成海市蜃楼的奇异幻境, 这种奇异的幻景激发了古人的无穷想象, 产生了具有海岸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蓬莱、方丈、瀛洲。那里物质生活富裕, 精神生活也充实纯洁, 是一种永恒的生活享受。
一、水的审美特征
(1) 水的洁净之美
水具有清洁纯净的品质, 这就是它本质的生态美。在气温极低的寒冬, 它凝固成为冰晶莹剔透, 在温热的季节里, 它是液态的, 洁净而清澈。一般来说, 只有别物污染水, 而水绝不会污染别物。在世界万物中, 可以说只有水才具有本质的澄净, 能洗涤万物, 使之清新洁净。除此之外, 水还能净化人们的灵魂, 引起人们的深思, 洗去灵魂的杂质。站在水边, 能令人思绪飘荡得很远。
水的这种澄净、清澈、洁净之美, 中国古诗中也多有呈现。
水的这一特征在我国园林中也有所体现。在北京皇家园林北海东岸有一画舫斋, 前面有一个方池, 里面池水清澈明净, 成了景区景点的中心。主体建筑画舫斋里挂着“空水澄鲜”, 它引导人们欣赏天空水面云日辉映, 空水澄清的美。颐和园有个园中之园——谐趣园, 建筑采取围池散点周边布局, 建筑各命名为“引镜”“洗秋”“饮绿”“澄爽斋”等, 它们似乎都以水命名, 以水为主题, 人们想象中便可见水的洁净美。总之, 这都是从园林生态品评的角度揭示水的这种清洁纯净的现象美和本质美。
(2) 水的虚涵之美
水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因洁净透明而产生的虚涵之美。水借助光线, 能反映天物, 留下倒影, 特别是无风的时候, 水平如镜, 将岸边树木及天空倒映在水面, 产生不可思议的美丽景象。
水的倒影是很迷人的。但是, 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是值得探究的。
首先, 它是一位高明的写生画家, 能如实反应静物, 真实地再现。上面有什么, 下面便有什么, 因此, 水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空白云, 船犹如在空中荡漾, 鱼可以在云间嬉戏……“舟如空里泛, 人似镜中行。”天空和周围静物能如实地倒映在水中, 似实非实, 给人虚涵之感。这是真正意义的如实反映。
其次, 水中倒影又不全是如实的反映。一方面, 静物映入水中都是倒置的, 上下相映、一正一反;一方面, 根据气候、气温、湿度、可见度以及风力的不同, 相同的倒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同一片湖景, 在不同的时候, 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其景千变万化, 有时平静如镜, 有时虚涵一片, 有时波纹晃动, 水中倒影会变形变色, 给人奇幻感和变形美。
真实、变形、虚幻, 这是水之倒影三美。这三美都源自“虚”, 也就是水的虚涵之美。
(3) 水的流动之美
水的另一个性格则是流动, 水无形无体, 只有用池、塘、河道等来限制它, 赋予它形状, 若地形有高低, 水则会自高而低地流动, 或者有活的水源, 它也会喷涌而流动。正因为水的流动, 才产生活水, 产生动感, 给人以动态之美。“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停息。”从中可见水的不论昼夜, 奔流不息的豪迈。“潺潺流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其千姿百态皆取决于“动”。
正因为水是活体, 是流动的, 所以, 在园林的营造中, 少不了水的角色, 各具特色的水景往往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在四川的峨眉山清音阁, 这是著名的道观园林, 建在山腰上的两条涧谷之间, 两侧的飞瀑奔流直下, 拥有山林中最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最精彩的是踞于两瀑之间即将合流处的洗心亭, 两边建造曲拱桥, 取名“双桥清音”, 这里风景秀丽, 赏心悦目, 清音悦耳动听, 离不开这瀑布之水的“流”“活”“动”。
在著名的黄鹤楼上, 望大江东去, 波涛滚滚, 这是一种气势磅礴的雄浑之美, 而在听鸿楼听泉, 则是另一种境界, 潺潺幽静, 体现婉约之美。
(4) 水的文章之美
在中国美学上, “文”和“章”都主要是指线条或色彩有规律的交织相杂而构成的形式美。“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在春天透绿的平静湖面, 一阵微风突然吹起, 湖面出现层层的波纹, 把那平静的湖面弄绉了, 水面上形, 线, 色交织在一起, 颇具美感。
只要是起一阵风或是落物水中, 或者轻触水面, 都会产生层层涟漪, 一波接着一波, 十分好看, 呈现水的文章之美。
在中国园林中, 这种水面的文澜绮丽的水之美观常被题做建筑名称或池沼名称, 如, 无锡寄畅园的水池题名“锦汇漪”, 是融合了水面的绮丽感受而作的。启迪人们去欣赏水的文章之美, 欣赏水面明灭闪烁、光彩夺目的景象。
水的审美特征, 除了这四种, 当然还有一些, 如水具有柔性之美, 灵性之美, 音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是园林的其他建构元素所不能够代替的。
二、水的文化意蕴
园林的水承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自古都有把君子比喻成水的解释。荀子将水比作“德”的化身:“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似德。”“渊泉而不尽, 微约而流施, 是以德之流润泽均加于万物。”水还被赋予人的性格。“智者乐水”, 水有着川流不息的特点, 具动的特征。儒家在人生观上强调积极入世, 使得他们对水的这种“动”性极为推崇, 使其人格化。水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品的端正, 衡量道德修养的好坏。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道德修养之优劣, 并且用来暗示世道的清浊, 水又作为时间的“意象”, 对人起到警示的作用。“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并且, 古人亦从水的动静特点体悟到养生之道。水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运动不止, 而养生之道首先在“动”。水的静态也能体现养身之说, 心静可以明知万物, 才可以去体悟。自身的虚静能顺应天道, 顺应自然。俗话说:“心平气和”, 这样才不会受到烦恼侵袭, 悠然自得, 长寿延年。“水能淡性为吾友”, 洁净清亮的水正如澄净的心境, 能隔绝尘世忧烦, 如沧浪亭外的一池水, 水明恬淡, 有“隔绝尘嚣”的意思。让人联想到心灵的净化, 对名利的超脱。
正因为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在园林中, 水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用各种手段来与水保持亲密的联系, 修身养性, 人们在园林中建造水池, 以溪流、瀑布、喷泉、水盘等形式, 为园林景观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整个园林的中心, 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摘要:水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因洁净透明而产生的虚涵之美。水借助光线, 能反映天物, 留下倒影, 特别是无风的时候, 水平如镜, 将岸边树木及天空倒映在水面, 产生不可思议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虚涵,澄净,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孙旭.《细说江南园林》.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式文化 篇5
1.1空间意境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令人赞叹之处便是依托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街巷依循历史原有的布局,利用多个小型广场和开放性的走廊营造出了公共空间,保留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宽窄不一的小巷和院落。同时,新建建筑结合传统的深出檐和坡屋顶,让行人亲临于大慈寺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
1.2建筑色彩的处理
一个建筑的色彩布局,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建筑的主题内涵,渲染一种独特的.氛围。成都远洋太古里依托大慈寺的文化内涵,以中式古建筑的传统色彩———陶土色和灰瓦色为主,反映出其古老的宗教背景,在“快里”的包围下渲染出一种别样的幽静。另一方面,太古里大部分建筑由临街的玻璃橱窗围成,在夜晚能让店家自由发挥创意,展现出变幻无穷的光艳色彩,达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同样在色彩处理上有极大亮点的还有苏州博物馆,在色彩上借鉴了苏州传统黑、白、灰的建筑用色,通过黑、白、灰不同位置、面积、明度的对比,形成了色彩层次丰富、古典雅致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处理与周边的苏州本土建筑风貌相得益彰,极具本土特色,继承并发扬了苏州园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3]。又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色彩表达上遵循传统的范式,运用中国画的水墨表达,黑白相称,传达了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实现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双重目的。
1.3抽象化的符号表达
在现代都市中完全复刻传统建筑形式是不现实的,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抽象化、概念化地再现,不仅能够保留传统建筑的文化资产,同时也能满足都市化的时尚感官。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设计过程中,就保留了大量川西建筑的特色,在都市潮流街区下不失本土传统文化的展现。例如如下几个方面:①建筑构造:太古里沿用了骑楼、穿斗结构、粉墙、砖墙、花窗等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部分抽象变形.②山墙:在太古里相对大型一点的建筑侧面,对传统穿斗结构进行了抽象表达,玻璃橱窗上线条框架也为太古里商业街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时尚元素[4]。③建筑雕塑:在太古里大大小小的广场或庭院中,不时会发现有别具风样的具有艺术气息的建筑雕塑,它们都有各自背后的故事。例如在二层小平台上一个银色质感的樱桃雕塑,是源于大慈寺里一个小巷边卖樱桃的商铺;一对父子的雕塑,父亲对着奔跑中儿子的呼唤,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旨在告诉人们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存[8]。这样设计,能为太古里增加不少趣味。④水池:在通往太古里的主干道的进口处,有一个“L”形的水池,是由曾经于大慈寺边上流过的小溪抽象变化而来的。这种对原来地理风貌的抽象化的再现,是对场所精神的一种尊重,也使得现代与历史的衔接更为自然。
2对新中式建筑的展望
在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侵蚀、磨平了那些最本真的文化内涵。北京胡同、江南园林、福建客家土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却是耸起的高楼大厦,全盘西式的花园洋房,我们的文化正在经受着考验。传统中式建筑凝聚了几千年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更应义无反顾地拾起这份责任,顺应时代的变迁,将这古老的建筑文明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诚然,全盘复古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更应着眼于现实,让新式建筑与旧式建筑对话,为每一个建筑丰富其文化内涵。如此,中国传统建筑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浸润每一代人的内心,最终成为中国屹立于这个世界的标志。伟大的中国梦,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资产开始,从传承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川.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D].湖南大学,2010.
[2]王宝卓.从当代中式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看中国风的兴起[D].同济大学,2007.
[3]黄华星,柳真.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用色之美[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3):85-86.
中式文化 篇6
活动以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为主题,配合古典音乐的演奏,嘉宾可以近距离的体验中国传统盘扣工艺的精髓;切身体验古典与现代的中式服装;感悟镌刻着近代开放文明的中国旗袍魅力与妙造自然的西方现代时尚,在至臻至美中尊享两种文化交汇带来的快乐。
现场,木真了还为对品牌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做出表彰,分别授予摩洛哥大使夫人奴瑞亚Nouria Alj Hakim、金源新燕莎MALL总经理王丽华女士、北京当代商城总裁匡振兴先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段玉皎女士、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月宁女士、法国东西文化促进协会主席凌飞先生“木真了品牌风格顾问”荣誉称号。
作为此次主办方,木真了时装公司全程参与并设计了2014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装,同时包揽APEC宴会礼仪人员旗袍,得到各界一致认可。此次活动,木真了继续遵循APEC“新中装”设计理念,推出系列新中式服装。木真了的“新中装”是秉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理念,挖掘大量的中国古典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时尚,利用创意思维设计演变而成。“新中装”的推出,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其服饰文化的积极开拓和探索,努力将中国传统的与当代世界多元的文化相适应的元素提取出来,再与当今的服饰理念、审美需求和流行时尚相融合,使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既能在礼仪场合穿着,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新中装”。至此新春来临,让我们同各国友人身着“新中装”在T台上展现曼妙身姿,欢聚一堂,感受“新中装”带来的无限魅力!
中式文化 篇7
1 公示语的概念及功能
公示语集公告、信息指南、标识语、指示语、揭示语和警示语于一体, 其语言经济、简洁、直白、清楚, 其框架和表达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公示语分为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公示语四种。
1.1 指示性公示语
旨在向公众提供某种相关的服务信息或服务内容, 常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达, 如:Transit Information转乘信息查询;Lee Auto Parts Lee氏汽车配件店;Wi-Fi here此处提供免费无线网络;Oak Park Mini Mart Oak Park小卖部;Valet Parking代客泊车处等等。
1.2 提示性公示语
仅起提示或警示的作用, 一般使用陈述句或省略句表达, 如:Detour请绕行;Caution:Wet Floor小心地滑;Danger:high voltage at track level.高压轨道危险, 请注意安全;In case of fire, elevators are out of service.如遇火灾, 电梯停用;Stand clear of door in case of emergency.请勿紧靠车门, 以免出现意外。
1.3 限制性公示语
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 对公众行为提出限制和约束要求, 语言直截了当, 语气较弱, 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 如:Toddlers Only仅供初学走路者使用;Parking by permit only仅供有许可证者停车;The area is for non-swimmers and children 48〞or less only.会游泳者和身高48英寸以上儿童请勿入内;For your safety, slide feet first only.为了您的安全, 请勿头朝下滑。
1.4 强制性公示语
旨在以强制性方式阻止或预防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语言直白、强硬, 没有商量的余地, 其语言特点表现为祈使句, 尤其是否定祈使句的使用, 如:Curb your pets.请看管好自己的宠物 (请勿让宠物随地大小便) ;No turn on red.红灯时请勿转弯;No smoking, littering, eating and radio playing on CTA vehicles.Violators subject to fine of up to 300$.请勿在车上吸烟, 乱丢纸屑, 吃东西, 播放收音机, 违者罚款300美元;No carry in food or beverages allowed.禁止自带食物或酒水入内。
2 公示语的文化预设
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文化预设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 但以潜在的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1]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文化预设即拥有共同文化背景或者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文化知识, 包括语言在孕育、产生过程中的文化背景, 某一民族文化发展所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2]等等。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不同的社会背景, 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 投射了不同的主体经验, 赋予了不同的言外之力。公示语的背后是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内容, 分析公示语就是分析某一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中式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是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 折射了汉语语言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风俗文化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而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文化负迁移现象常常是导致中式英文公示语语用失误的原因所在。
3 中式英文公示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3.1 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
礼貌现象在各种文化里普遍存在, 然而礼貌现象具有文化特性, 不同文化评价礼貌的标准、认识礼貌的方式各有不同, 这是由于历史、社会、地理、人文等各因素造成的文化价值观和对礼貌概念的认识不同造成的。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价值观念,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3]阐述了西方社会的礼貌原则,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拥有个人自我形象, 即:希望获得认可、接受和尊重的积极面子以及希望拥有行动自由, 不被强制的消极面子。相比较而言, 汉语文化高度重视社会整体, 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 因此, 汉语文化中的面子往往指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 具有社会取向, 依赖于社会中他人的判断[4]。
某游乐场内有一条警示语:孕妇、疾病患者、五岁以下儿童不得游玩。这样的公示语在国内比比皆是, 从汉语礼貌角度来看, 对公众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 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 即:仁爱与正义, 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 “孕妇、疾病患者、五岁以下儿童”在汉语文化中内涵为需要特别照顾的“老弱病残孕”弱势群体, “不得”是汉语公示语中严格规范公众行为的强制性公示语的标志之一, 而这样的强制性语言恰恰是一种提醒, 暗示了这项娱乐活动对这三类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恰当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礼貌、关照、保护和人文关怀。
而对应的英文为:“Prohibit pregnant women, people with disease and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除去明显语法错误, (更正为:Pregnant women, diseased people and children under 5 are prohibited) , 从英文角度来看, 该公示语采用祈使句, 语气强硬, 忽略了对人的基本尊重, 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念大相径庭、格格不入。众所周知, 人权观念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 人人相信生而平等, 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国别、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 都有受到同等尊重的权利。该公示语硬生生剥夺了孕妇、病患、5岁以下儿童三个社会群体理应享有的权利, 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消极面子——各人拥有行动自由, 不受干涉[5], 成为不为西方社会所接受的不礼貌用语。试比较美国游乐场一公示语:Elderly persons, pregnant women, infants and those with health conditions requiring medical care should consult a physician before using any spa or hot tub.这句公示语与上文公示语内容相近, 但其强制性语气显然弱化许多, 留给受话人选择服从或拒绝的回旋余地较大, 虽对受话人的消极面子构成一定的威胁, 但因语气间接、婉转而显得更有礼貌, 更可接受, 体现了适当的人文关怀和礼貌, 规避了直接、强势禁止的语言带来的不尊重和歧视感。
3.2 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 指人们下意识地用有别于目的语的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6]。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导致语用失误的表现有很多, 例如注重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形式使用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 或者借助母语中的文化知识去理解和套用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 从而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外语词汇上[7]。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家小吃店门外挂满红辣椒, 招牌上赫然写着“香辣主义”。但凡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无人不知湖南人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 他们的辣椒又红又辣, 而浓郁的山乡风味的、香酸辣特色的湘菜想起就让人垂涎欲滴。在中国文化中, “红辣椒”和“香辣主义”两样东西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文化意象自然就是“湖南特色菜餐馆”, 这种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认知图式,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够非常轻松地理解。“香辣主义”中的“主义”指“某一 (特定) 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 而“香辣主义”强调辣而香的独特饮食口味, 餐馆名简单、直白、清晰地表述了湘菜的文化内容, 是为很容易打动食客的招牌。而旁边的对应英文为:Fragrant and Hot Marxism (直译为:香辣马克思主义) , 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读者, 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根本无从领会。“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主义”指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 与表述口味的词“香辣”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这里的“Marxism”只是注重了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主义”, 而忽略了两个“主义”在母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别。显然, 饱含典型中华文化的“香辣主义”在西方社会是为文化空缺词汇, 而直接将母语文化的内容迁移套用进目的语, 造成了语用失误, 其母语文化中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和语义联想也丧失掉了。这就是所谓“语用迁移”, 即一种语言行为的施为之力在另一种的文化中失去了作用, 特别是语用负迁移可能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圆满的交际效果”[8]。
另有一耳熟能详的洗车行广告语——“洗刷刷”, 动词“洗”加迭音象声词“刷刷”, 三个字短小精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将洗车时发出的声音形容得立体、生动, 使消费者很容易记住, 并能轻松打动消费者, 可谓成功的广告词。而音译过来的“Washes the sound”, 盲目套用汉语母语中的文化概念, 试图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外语词汇上, 语言形式看似对应, 然则意思表达词不达意, 平淡无奇, 了无生气, 效果天壤之别。
4 结束语
公示语作为无声的向导, 对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提供交通指示、饭店服务信息、购物娱乐指南、景点介绍等服务, 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许多方便, 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然而, 不恰当的中式英文公示语的出现, 却能够对外国人造成理解困扰, 甚至误导, 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我国国家形象。而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式公示语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也是需要坚持不断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公示语的得体和规范使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摘要:公示语是在公共场合提示公众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特殊文体。不规范的英文公示语可以产生歧义、误解, 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 也会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其中, 文化预设是造成中式英文公示语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从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文化负迁移现象的视角可以剖析中式英文公示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中式英文公示语,文化预设,礼貌原则,文化负迁移,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Meaning Across Culture[M].New York:Orbis Books, 1981:14.
[2]张义君.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障碍与文化预设[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107-110.
[3]Penelope Brown,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 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1.
[4]Mao L M R.Beyond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21.
[5]Peccei Jean Stilwell.Pragmatics:Language Workbooks[M].Lon don:Routledge, 1999:64.
[6]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2-8.
[7]卢秋萍.浅析母语文化负迁移对词义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 :92-94.
中式文化 篇8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 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 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 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 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 中国茶馆之多, 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 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 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 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 下着象棋, 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 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中式茶馆文化
1. 茶文化
茶, 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代,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叶、咖啡和可可) 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 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 下至平民百姓, 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 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 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 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 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 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 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 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 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 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 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 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 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 一张条桌、两只长凳, 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 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 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 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 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 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 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 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 变得越来越高了, 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 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 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 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 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 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 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 “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 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 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 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 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 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 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来定位, 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 变化尽可能多一些, 余地也更大一些。
2. 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 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 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 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 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 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 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 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 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 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 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 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 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 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 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 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 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 因此根据主体构思, 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 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 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 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 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 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 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 而显得古色古香, 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 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 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 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 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 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 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 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 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 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 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 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 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 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 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 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 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 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 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 可以谈心聊天, 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 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 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 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 南宋建都于杭州, 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 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 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 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 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 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 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 吃早点叫吃早茶, 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 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 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 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 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 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 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 饮茶只是媒介, 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 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 给人以历史知识, 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 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 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 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 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 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 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 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 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 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 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开始选择了喝茶, 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 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 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 作为爱茶的国人, 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 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 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 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摘要:茶源于中国,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 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作为茶文化的环境载体“茶馆” (或称茶室)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 茶馆的设计和装饰艺术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它必将影响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式茶馆,茶文化,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德明.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徐德明.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式文化 篇9
关键词:母语文化,中式英语,中国英语
一、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定义
在外语习得中, 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 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中式英语就是出现负迁移现象后的语言变体, 它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发展出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等特色的,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畸形英语, [1]是一种洋泾浜的英语。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 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词, 这也是中式英语明显的一种表现。由于对英语句法、语义、文化的不了解, 在学习中普遍出现的, 暂时却是必然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 随着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我国对外宣传及文化传播力度的加大, 以及大量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汉语新词不断涌现, 中国英语已经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瞩目的语言文化现象。[2]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但现在已经有很多词语被牛津词典收入并被英语本族语言者使用了。[3]这是中国英语发展广泛并被接受的表现。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4]胡晓丽认为中国英语变体是一个连续体, 一头是中国人对英语的干扰变体, 即中式英语, 另一头是受汉语干预的中国英语, 两者之和构成了同一事物的全貌。[5]
二、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成因、表现及区别
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成因
中式英语的来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30年代, 鸦片战争失败后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行租借给英国, 英语作为殖民语言传入中国。在货物起卸区, 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 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例如:打照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后来英国在上海的租界发展, 中式英语亦在当地兴起, 并以英租界边界洋泾浜的名字命名为“洋泾浜英语”。
自从1980年葛传槼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以来, 关于“中国英语”的讨论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把中国英语当成一直用的语言变体。[6]汪荣培认为中国英语是国际规范英语的一部分, 主要以海内外描写中国社会的, 熟练的双语使用者的英语为基础, 以中国官方媒体英语为变体, 是一种客观存在可接受的语言变体。例如:kongfu (功夫) 、Modernization (四个现代化) 。[7]
2.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表现及区别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区别在语音、词法和句法上。在发音上, 由于跟汉语完全不同, 英语没有词语的声调只有句子的语调,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时会带有明显的汉语味道, 甚至运用谐音来学习英语。同时自己造了一些跟汉语发音相似的词并在网络上频繁使用, 如ungeilivable (不给力, 是由英文前缀un和英文后缀able构成, 而中间的geili则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 , smilence (笑而不语smile+silence) 等。而通过音译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词语翻译成英语的词tofu (豆腐) , erhu (二胡) , silk (丝绸, 在中文里的读音为:si, 这个词引入是走私者将蚕、桑叶从中国带到西方的时候) 。为了报道中国大妈带动金价上涨, 《华尔街日报》特地创造了“dama” (大妈) 这一来自汉语拼音的英语单词。
琼·平卡姆在她的书中指出, 中式英语在词法方面主要表现在多余名词、动词、修饰词以及同义堆积等。[8]例如:teacher Wang (王老师) 、watch-sister (表妹) 、busboy (餐馆勤杂工) 不是“公汽售票员”, dry goods在美式英语是“纺织品”, 英式英语是“谷物”而不是“干货”等。据统计, 在牛津词典中从中文借用的词语短语已达到1 189个, 排名占英语借词的11位。例如:Lose Face (丢面子丢脸、耻辱, 据说这个词汇是在1876年引进西方的。) guanxi特用来描绘中国社会独有的复杂关系网。此词被收录进了英美国家的商学院教材Rules and Networks中;guanggun光棍 (英国《经济学人》, fenqin愤青 (《纽约客》) , chinsumer在海外的中国消费者 (央视英语网) 等。
在句法方面, 由于东西方思维语言文化的差异, 汉语是形散意合, 而英语是形合多于意合。所以中式英语就是以意合 (para-taxis) 的方式出现的。例如, 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度使用“the” (例:“The China is bigger than the France”) , 以及过度使用动词+“-ing”, 这两者都是常见的中式英语。其他还有:过度使用“to”、使用“to”跟着语气助词 (例:“I must to go”) 、“-ed”和“-ing”形容词的混淆 (例:“I was surprised”对“Iwas surprising”) 、在“be”与形容词间过度使用“very” (反应“很”在中文里头的用法) 、用“very”修饰动词 (例:“I very like it”) 、当主动式更恰当时用了被动式、以及错误的动词时态用法也可能导致中式英语。另外, 通常中文文法模式也被吸收到英文文法里, 例如经典范例:“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或“I this morning eat breakfast.”
三、重视母语文化, 正视中式英语及中国英语
当我们谈到端午节, 谈到京剧, 谈到指南针时, 眼眸里都是带着自信与自豪的, 但如何将这些文化传播到世界上呢?从近些年的大学英语改革就可以看出对中国英语的重视, 在近几年的六级考试中就出现很多“丝绸之路”、“中国园林”等翻译。对于中国英语, 我们还是要重视母语文化, 降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向世界展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所以中国英语不仅是一种发展中的语言变体, 也是国际化的语言变体。而在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上, 一些外国人并没有觉得它们是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观点是有趣甚至有意义。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入乡随俗、受到使用者的影响。但我们仍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中式英语, 尽量使用地道规范的英语也是有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对我国传统文化, 对国外的东西,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在全国大力推动“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的同时, 黑龙江省也在推动“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加快经济转型, 扩大对外贸易。在此同时, 人才引进及培养也是黑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予重点关注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英语的使用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迫在眉睫。培养出有扎实英语水平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才能够为我省外贸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四、结语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受母语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是母语负迁移的不规范英语, 而中国英语是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变体, 但就如胡晓丽教授说的那样,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一个连续体, 一边是母语对英语的干扰, 一边是中国文化对英语的有力影响。摒除无法提倡部分, 发扬被接受的, 有影响力的部分才能够使我们不仅会学习到国外的文化, 还会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3) .
[2]马文丽.解析中国媒体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4) .
[3]王维纳.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 (5) .
[4]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5) .
[5]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 2008 (3) .
[6]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
[7]汪荣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
中式文化 篇10
一、中式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由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佛家的禅文化组成。这些思想理念物化至室内设计中, 呈现出极其丰富的设计形式。
1.在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在室内设计的平面功能布置上也可用对称布局满足中式均衡的审美需求;
2.道家的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室内设计中典型的运用是“天圆地方”理念, 古代阴阳学说认为天的形状为圆形, 而地的形状为方形, 这是中国古老、朴素的宇宙观, 又有着团圆、圆满的美好寓意, 使得中国人对于圆形有着很深的情感寄托, 物化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室内中主要是将天花板分为天花和藻井, 门窗使用棂子做成方格图案, 这些形式与现代简约室内风格融合, 能体现雅而不凡的审美。如图1室内的空间及家具布置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用圆形洞门搭配镂空直棂窗的组合, 加上天然大理石做成的方形凳子, 突出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天然木材直接做成的茶几, 人在其中生活, 仿佛回到了大自然, 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室内空间氛围。
3.佛家的禅文化提倡 “清寂”“圆融”的思想理念, 佛家六祖慧能偈语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禅家的核心是修心以明心见性;“清寂”就是清苦寂寥, “圆融”即破除偏执, 圆满融通。如图2室内玄关将禅文化理念进行了创新设计, 复古的原木桌, 加上瓷花瓶和几支含苞待放的梅, 墙上“一花一世界”的抽象挂画, 一切都遵循禅文化提倡“清寂”“圆融”的审美原则, 营造出一种纯静、融和的禅意境界。
二、中式造型的现代演绎
1.窗棂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 也是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窗棂即窗格是窗里面的横或竖的格, 也可雕刻各种花纹, 窗棂的图案可以应用在室内中的隔断和家具上, 例如图3 落地隔断上运用窗棂的图案让空间中产生虚实变化, 营造中式家居特有的“移步换景”之美, 延伸出了空间的意境, 极富装饰趣味。
2.室内手绘墙体是现代室内设计常用的造型手法。手绘墙体题材多种多样, 采用中式传统文化元素可选择传统国画的水墨形态作为题材, 例如图4客厅室内墙体用阴刻手法, 凹凸肌理, 在白墙上描绘出水墨画的形态, 让人在简约的室内空间中, 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之意境。
三、中式图案的化繁为简
装饰图案是室内设计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传统装饰图案内容多以动物、植物、人物、文字等。例如现代中式卧室背景墙常见的植物松树的图案。《论语》中谈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在中华文明中象征的特征是坚强不屈, 不怕困难的精神;四季长青松一年四季为青色, 象征青春长驻, 青春不老的寓意。在现代室内中采用是将植物松树的图案造型上化繁为简, 用单色流畅有力线条, 勾勒出松树的特点, 并融合精雕细琢的意识, 与传统中式图案最大的不同在于, 虽没有一味照搬, 但又保留了传统图案元素的神韵。
四、中式家具材料的运用
因地理环境的差异, 传统的中式家具多采用产自热带的木材, 选材非常讲究, 古代将木材分为软材和硬材两大类, 对硬木极为推崇, 选材需要看木材的纹理性、绝热性、绝缘性、弹性、透气性、易加工性及易雕刻, 上等的明清式家具主要用材有黄花梨、紫檀或鸡翅木等, 每一种木材都有它们独有的特性, 质地坚硬、纹理优美。 家具讲究严格的比例关系和合理的尺度, 在接头处往往主要采用我国特有的榫卯结构。如图2线条简约流畅的中式风格家具与简约的现代挂画搭配, 营造出舒适宁静, 意蕴无穷的东方意境。
总之, 本文通过对中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探索出中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空间的发展趋势, 虽然现代中式风格是目前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家装风格, 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 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整合、组装。而是将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传统设计语言的汇合运用, 在设计中把握时代脉搏, 深层次的将中式哲学的思想精髓创新性的外在呈现, 绘画如此, 现代室内设计亦可如此。
参考文献
[1]梁志天.梁志天的简约居停[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2]梁展翔, 金琳.室内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