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方式

关键词: 潜江市

杂交方式(精选五篇)

杂交方式 篇1

关键词:中稻,育苗移栽,对比试验,湖北潜江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 国土总面积2 004 km2, 其中耕地面积7.03万hm2, 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50万hm2, 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产粮大县 (市) 。进入21世纪以来, 潜江市中稻育苗播栽方式从水育秧移栽的单一方式发展到旱育秧人工移栽、旱育抛秧、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工厂化育秧和水稻直播等多种播栽方式。通过水育手插秧、旱育手插秧、旱育抛栽、机械插秧等4种不同育苗移栽方式的对比试验, 研究各种育秧播栽方式的优缺点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摸清各种育秧方式的适宜区域, 对推广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潜江市杂交中稻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比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供试作物为杂交中稻, 品种为广两优香66, 面积2 668 m2。试验田为中壤土质, p H值7.0, 有机质含量2.3%, 肥力中等, 地势平坦, 前茬为油菜。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水育手插、旱育手插、旱育抛秧、机械插秧等4种播栽方式, 以水育手插为对照 (CK) 。各处理面积均为667 m2。

1.3 试验方法

水育秧5月3日浸种, 旱育抛秧与旱育手插秧5月4日浸种, 5月5日全部播种;机械插秧5月12日浸种, 5月14日播种。6月2日耕整大田, 底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颗粒锌3 kg/hm2, 6月3日旱育抛秧、旱育手插秧、水育秧移栽;大田沉实2 d后, 6月4日进行机械插秧。6月12日用尿素112.5 kg/hm2与除草剂混施, 作为返青肥和化学除草。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5点取样和定点调查法, 6月上旬查移栽时苗情, 7月上旬调查分蘖末期苗情, 8月调查抽穗情况, 9月中下旬调查产量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生育期及苗情的影响

由表1可知, 机械插秧移栽后缓苗期最长, 生育期也最长, 达142 d, 比对照 (CK) 多2 d;旱育抛秧生育期最短, 为138 d, 比对照 (CK) 少2 d。由表2可知, 机械插秧分蘖力最强、总苗数最多, 其移栽时分蘖最少, 在苗高峰期, 其分蘖最多, 单株分蘖达7.36个, 比对照 (CK) 高10.01%, 总苗数达354.00万根/hm2, 比对照 (CK) 高20.04%。旱育抛秧次之。成熟后, 4种播栽方式株高变化不大, 但在营养生长期间, 旱育手插秧、旱育抛秧及机械插秧株高明显低于水育秧。

2.2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旱育抛秧、旱育手插秧与机械插秧在旱田育秧, 白根多、粗, 秧苗矮壮, 分蘖早、快, 移栽时起秧轻快、移栽便利, 比水育秧的秧苗素质强, 移栽后返青快, 特别是旱育抛秧返青最快, 只有3 d左右[1,2,3];机械插秧因秧苗小, 移栽时根系受损, 返青期稍长, 达7~10 d[4]。

2.3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 旱育手插秧理论产量9 885 kg/hm2, 比对照 (CK) 高675 kg/hm2, 实产9 345 kg/hm2, 比对照 (CK) 高225kg/hm2;旱育抛秧理论产量10 485 kg/hm2, 比对照 (CK) 高1 275 kg/hm2, 实产9 825 kg/hm2, 比对照 (CK) 高705 kg/hm2;机械插秧理论产量10 365 kg/hm2, 比对照 (CK) 高1 155 kg/hm2, 实产9 735 kg/hm2, 比对照 (CK) 高615 kg/hm2。旱育抛秧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增幅达7.73%, 其次为机械插秧, 增幅达6.74%。

机械插秧有效穗数最多, 达253.05万穗/hm2, 比对照 (CK) 高19.48%, 这主要得益于机插秧基本苗足。其次为旱育抛秧, 比对照 (CK) 高11.90%。旱育手插秧穗实粒数最多, 旱育抛秧与机械插秧均低于对照 (CK) , 这说明随着有效穗数增多, 穗实粒数呈下降趋势。

2.4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综合效益的影响

旱育抛秧、抛秧手插秧、机械插秧是在旱地肥床环境下育苗, 需水量少, 秧田比水育秧 (CK) 节约用水2 700 m3/hm2以上, 其中机械插秧最为省水。与水育秧方式 (CK) 相比, 旱育手插秧节省育秧、扯秧工7.5个/hm2, 旱育抛秧节省育秧、插秧工19.5个/hm2, 机械插秧节省育秧、插秧工22.5个/hm2, 机械插秧最为省工。1 hm2水育秧需要秧田0.2 hm2, 旱育手插秧与旱育抛秧1 hm2需秧田0.05 hm2, 比对照 (CK) 省秧田0.15 hm2;机械插秧1 hm2需秧田75 m2, 省秧田1 925 m2。机械插秧最为省田。

旱育手插秧省工247.5元/hm2, 省秧田种油菜增收600元/hm2, 稻谷增收585元/hm2, 比对照 (CK) 合计增收1 432.5元/hm2;旱育抛秧省工643.5元/hm2, 省秧田种油菜增收600元/hm2, 稻谷增收1 833元/hm2, 比对照 (CK) 合计增收3 076.5元/hm2;机械插秧省工742.5元/hm2, 省秧田种油菜增收2 280元/hm2, 稻谷增收1 599元/hm2, 机插费900元/hm2, 比对照 (CK) 合计增收3 721.5元/hm2。由此可见, 机械插秧综合效益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机械插秧方式最为省水、省工、节省秧田, 取得的综合效益最高。因此, 机械插秧更适合集中育秧与工厂化育秧, 更能集成技术、提高效益, 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除低洼地、烂泥田外, 潜江市大部分地方均适用, 特别是田多人少、土地开阔的区域[5]。旱育抛秧与旱育手插秧是一项轻简、高产、高效的技术, 适于人多田少、户均水稻面积在0.67 hm2左右的区域[6]。水育秧是一项耗工费时的落后技术, 应迅速淘汰, 但排灌不便、需大苗移栽的低洼地适用此育秧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艳, 冯如君.水稻旱育秧的优点及其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44.

[2]李贵勇, 王云华, 资月娥, 等.不同节水方式对旱育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 :449-452.

[3]陈艳冰.水稻旱育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1) :73.

[4]孙世臣, 洛育, 张凤鸣, 等.寒地水稻旱育壮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 2013 (4) :58-62.

[5]张文明, 黄光和.水稻旱育浅插稀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36.

杂交方式 篇2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克隆;种质资源保存;封口方式;滤纸膜

海带配子体克隆种质资源保存在海带种质资源保护、海带遗传育种和海带苗种繁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传统的海带配子体种质资源保存是用锥形瓶保存,用纸盖封口。由于近几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海洋污染也很严重,每年从海上带回来的带有成熟孢子囊的海带附着大量的细菌和各种杂藻。在经过采集分离培养后,用纸盖封口一段时候后发现海带配子体长菌情况比较严重,对克隆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采用传统保存方式的海带配子体克隆,保存在一个半开放环境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污染,也不能保证拥有良好的状态。为了更有效地保存海带种质资源,我们实验了纸盖封口、封口膜封口、滤纸膜封口三种不同的封口方式对克隆生长状态的影响。

1 材料

选取的实验材料为901杂交海带的雄性配子体克隆,它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抗逆性比较强[3]。

2 方法

2.1 实验相关的消毒方法

种质保存的条件之一就是相对无污染,故实验所用材料和物品初始需要相应的消毒或灭菌。

2.1.1 实验材料的消毒 实验用的901杂交海带的雄性配子体是使用无菌培养技术得来[4]。

2.1.2 实验封口材料的消毒 封口用的材料和消毒或灭菌处理方式分别是:纸盖为普通的纸张,经过烘箱120 ℃,2 h高温处理;封口膜为Parafilm封口膜,其具有一定的水汽通透性能和很强的抗腐蚀性能,因为其材料特性,我们通过75%酒精浸泡15 min处理;滤纸膜为市售滤纸膜经过120 ℃,20 min蒸汽高压灭菌后,再经过烘箱120 ℃,2小时高温处理。

2.1.3 培养液的消毒 采用煮沸的海水,向其添加N(10 mg/L)、P(1 mg/L),配制成培养液,再经过120 ℃,20 min蒸汽高压灭菌处理。

2.2 实验方法

在传统海带配子体克隆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一般会定期更换培养液。更换培养液的周期一般为30 d左右。

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初始状态,我们先用超声波粉碎仪将一定量的901杂交海带的雄性配子体克隆簇打碎成较短的细胞段[5],多次更换培养液后,再经过5 d的自然光生长恢复,将其平均分到6个100 mL的锥形瓶中,分别用纸盖、封口膜、滤纸膜来封口,每组两瓶。每种封口方式都设有一个空白对照。经过粉碎恢复后的克隆细胞状态尚可,细胞舒展,颜色正常,且菌量明显很少(见图1)。实验在10 ℃,1 500 lx的条件下进行,这是目前较为适宜海带配子体细胞生长的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持续观察了3个周期后,不同封口方式的克隆生长状态有了明显的区别。实验期间,每个更换培养液周期都会镜检4次,依前面所说30 d为一个周期,每周观察一次。

3 结果

在第一个更换培养液周期的前两周基本看不出有什么较大的区别,配子体克隆细胞状态也都正常。但在这个周期末,第四次镜检观察时,我们发现封口膜封口和滤纸膜封口的克隆状态还好,没有什么差异。纸盖封口的克隆生长状态尚好,但是菌量比其他两种封口方式的要多,且有不少细菌附在克隆生长出来的枝条上(见图2)。

在第二个更换培养周期内,我们发现封口膜封口和滤纸膜封口的克隆状态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封口膜封口的克隆,在肉眼观察的条件下,克隆抱团,且颜色较深,而滤纸膜封口的较为正常;纸盖封口的克隆生长状态相比上个周期,没有明显变化,但菌量增多,比其他两种封口方式的依旧要多。

在第三个更换培养液周期里直到实验结束,纸盖封口的克隆菌量比较多,有些细胞被菌包围,影响生长最后死亡,但整体状态还好。没有被细菌附着的地方长势不错。(见图3)。封口膜封口的克隆相对干净,但克隆不是很伸展,有不少细胞慢慢膨大然后色素消退最后导致细胞死亡(见图4)。滤纸膜封口的克隆长势不错,比较干净,膨大死亡的细胞很少(见图5)。

经过三个周期的持续观察,得出的结果是用滤纸膜封口培养克隆比较理想。克隆生长状态不会受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有很多的细菌附着在克隆上束缚克隆的伸展。色素鲜亮,细胞膨大现象基本没有。

称重的结果见表1。

可见,滤纸膜对于配子体克隆细胞生长是最好的封口方式。

4 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来看,滤纸膜封口培养克隆比较理想,这可能与其水气通透性有关。既保证了一定的气体通过性,使得瓶内气体可以有效地和外界空气交换,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也可以顺利排出;与外界保有一定的隔离,使得外界的污染物不容易混入瓶内。以上两点可以满足配子体克隆细胞健康地生长。封口膜具有一定的水汽通透性,但是,在每次换水时都可以看到封口的内侧有较多水珠,这说明瓶内部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也可侧面说明氧气无法进入,抑制了配子体克隆的呼吸作用。与其他两种封口方式相比,封口膜特点就是其相对的封闭性,这也导致了配子体克隆生长过程中的状态不够舒展,部分细胞畸形,颜色加深,呈深褐色。作为传统的保存方式,纸盖较好的开放性,保证了配子体克隆生长对空气的需求,但是,过度的开放导致了外界污染物进入,最终形成优势种群,影响了配子体克隆的生长。

综上所述,滤纸膜保存配子体克隆,应该是目前液相常规保存法三种封口方式中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全胜,罗世菊.海带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水产科技情报, 2006,3(2):61-63

[2] 杨官品,李晓捷,丛义周,等.海带配子体无性繁殖(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569-572

[3] 李晓捷,王国文,张全胜,等.温度对“901”海带配子体克隆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04,31 (4):166-168

[4] 张壮志,钱瑞,罗世菊,等.海带种质保存防污染技术[J].河北渔业,2010(5):30-31

[5] 刘涛,朱明壮,包振民,等.超声波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的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2000(4):39-44

(收稿日期:2015-02-14)

杂交方式 篇3

关键词:道赛特羊,杂交后代,综合配套技术,肥育效果

无角道赛特羊生长发育快, 肉用性能好, 饲料报酬高, 是青海省近年引进的优良肉用品种。为提高藏系羊个体产肉性能, 改进体躯不丰满、胴体形状欠佳、个体产肉量低的缺陷, 利用无角道赛特公羊与藏系母羊进行杂交, 以获取杂种优势, 增加产肉率, 加快出栏, 为高效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羊选择

试验以道赛特羊为父本与藏系母羊采用本交配种所产道×藏一代羔羊为试验组, 藏系公母羊本交所产藏系羔羊为对照组。供试母羊9月份配种, 翌年2月份产羔。选取出生日期和体重相近的羔羊 (公母各半) 逐个配戴耳号。

1.2 饲养管理

补饲草为当地种植的青干燕麦牧草, 补饲精料为玉米和麸皮等组成的自配料。

供试羊分为两种饲养方式:Ⅰ, 全放牧, 供试孕母羊所产羔羊跟群放牧, 直至8月龄试验结束;Ⅱ, 放牧+补饲, 供试羊以放牧为主, 在母羊孕后期、哺乳期同羔羊适量补饲青干草和精料, 直至羔羊4月龄断奶。从4~8月龄羔羊单独组群放牧, 在出牧前和归牧后各补饲1次, 每只羊平均补饲精料200 g/d进行育肥, 自由采食青干草, 饮水供给充足。按常规防疫、驱虫。

1.3 测试方法

测定供试羔羊各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 称重均在早上空腹进行。育肥羔羊6~8月龄屠宰, 测定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等, 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羔羊各月龄体重增长情况 (见表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初生重无明显差异外, 各试验组道×藏一代羔羊2月龄重、4月龄断奶重均极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在全放牧条件下, 道×藏一代羔羊2月龄重、4月龄断奶重比对照组羔羊分别提高64.63%、44.29%, 在放牧+补饲条件下分别提高87.23%、57.55%。表明杂种羊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 杂种优势明显。

2.2 羔羊育肥增重效果 (见表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全放牧条件下, 道×藏一代羔羊6月龄、8月龄体重比藏系羔羊分别提高49.94%、40.82% (P<0.01) ;通过对两组羔羊进行放牧+补饲, 羔羊得到了比较充足的养分, 因此两组羔羊增重明显提高, 同等条件下道×藏一代羔羊6月龄、8月龄体重比藏系羔羊分别提高53.43%、50.67% (P<0.01) 。

2.3 羔羊各月龄屠宰测定结果 (见表3)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 6月龄道×藏一代羔羊的屠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比同龄藏系羔羊分别高10.97 kg和5.80 kg, 差异极显著 (P<0.01) , 屠宰率提高了3.36%;8月龄羔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分别提高12.52 kg和7.20 kg, 差异极显著 (P<0.01) , 屠宰率提高了4.24%。

3 讨论

3.1 供试羔羊抗病力、采食及行为能力

在高寒牧区无论放牧或适当补饲, 道×藏一代羔羊均表现良好, 在当地饲养无不良反应, 性情温驯, 觅食性好, 不挑食, 采食能力强, 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与藏系羊相似, 发病少, 表明杂种后代对青海省高海拔地区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2 羔羊生长发育

在当地放牧饲养管理条件下, 杂种羔羊不仅保持了母本羊耐粗饲的优点, 而且还弥补了同龄藏系羔羊体躯不丰满、增重速度相对慢等缺陷, 充分体现出杂种优势的特点;在放牧+补饲条件下, 经过哺乳期间对母羊进行补饲、羔羊育肥出栏前期阶段适当补饲, 杂种羊生长发育迅速, 增重明显提高, 道×藏一代羔羊2月龄、4月龄、6月龄、8月龄体重比对照组羔羊分别提高87.23%、57.55%、53.43%、50.67%, 差异均极显著。

试验区羔羊初生时处于寒冬季节, 气候多变, 羔羊容易冻伤、冻死, 体弱多病, 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羔羊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注意对羔羊保温, 加强护理, 防止冻伤、冻死, 减少死亡, 提高成活率。试验地区6月份处于青草季节, 易引起羔羊“跑青”, 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而此时羔羊正是5~6月龄, 因此6月龄前期羔羊增重速度比较慢。但通过补饲后道×藏一代羔羊和藏系羔羊4~6月龄平均增重仍然比放牧条件下高9.69 kg (41.43%) 和5.96 kg (38.21%) 。

3.3 羔羊产肉性能

在日龄接近、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6月龄道×藏一代羔羊的屠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比藏系羊羔羊分别高10.97 kg和5.80 kg, 屠宰率提高了3.36%;8月龄羔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分别提高了12.52 kg和7.20 kg, 屠宰率提高了4.24%。屠宰测定结果表明, 道×藏一代羔羊具有较高的产肉力和良好的肉用性能。

3.4 经济效益分析

杂交方式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棉花品种为“湘杂棉3号”,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园进行,试验地土壤是红壤,土壤肥力中等。试验设A、B两因子,A为育苗方式,A1为水浮育苗(按陈金湘等[5]提出的操作规程进行),A2为营养钵育苗(按DB43/T 286-2006棉花栽培技术规范执行),A3穴盘育苗(按陈德华等[6]提出穴盘育苗技术进行);B为耕作方式,B1为翻耕(耕深约为20cm),B2为旋耕(耕深约为10cm),B3为免耕。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组合处理分别为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重复三次,小区面积20m2,四周设保护行。2010年4月15日播种,5月20日移栽。栽培管理按湖南省地方标准DB/T-88进行。

1.3 测定项目

花铃期分别在下部(第1-6台果枝)、中部(第7-12台果枝)、上部(第13-18台果枝)3个部位的1-2果节于开花当天挂牌标记棉铃,挂牌后每10 d左右取一次标记棉铃对应的果枝叶片,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

叶片光合速率用美国产CID-301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测定时间选择在北京时间12:00-14:00。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采用改进的邹琦[7]的方法,95%酒精浸泡至叶片完全失绿,在665 nm、649 nm、470 nm波长下比色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参照READ等[8]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用样量根据实际情况稍做改动,在595nm波长下比色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9]。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参照邹琦[7]的方法测定,在600nm、532nm、450nm波长下比色测定。采用常规法测定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

1.4 数据统计分析工具

采用的数据统计系统有:Excel2003,DPS数据处理系统[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可以看出上部铃果枝叶片光合速率最大,不同处理、生育期平均光合速率达到18.26 umol/m2·s,其次是中部铃果枝叶片光合速率为15.51 umol/m2·s,下部铃果枝叶片光合速率最小为13.01umol/m2·s,比上部铃果枝叶片低39.4%(表1),这与叶片相互遮阴有关。当铃龄20d的时候果枝叶片光合速率最大,随棉铃增长果枝叶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为单峰抛物线。铃龄40d的时候果枝叶片光合速率最小。

由极差值(R)分析得知,育苗方式极差值73.2,耕作方式极差值43.7,优水平为A>B,主次顺序为A1,B1,育苗方式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大于耕作方式。同一生育时期同部位果枝叶片光合速率表现为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翻耕>旋耕>免耕。表明水浮育苗有利于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翻耕有利于叶片光合速率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最高组合为水浮育苗+翻耕,不同生育期光合速率平均值为18.92 umol/m2·s,其次为水浮育苗+旋耕。最低组合为穴盘育苗+免耕处理,不同生育期光合速率平均值为12.15 umol/m2·s。水浮育苗+翻耕组合叶片光合速率比穴盘育苗+免耕组合叶片光合速率高55.7%。

(单位:umol/m2.s)

注:a,b,c,d表示达到F测验0.05差异显著水平,下同。

2.2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含量是衡量植物叶片衰老的指标之一,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绿素逐渐降解,叶色变黄。因此,叶片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叶绿素含量下降,且叶绿素含量下降越快,表明叶片衰老越快。

由表2可见,棉株上部、中部、下部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当棉铃在20d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步下降。通过比较不同部位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发现,上部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中下部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在棉株衰老过程中,下部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最快,这与下部叶片透光、通风条件差有关。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表现为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翻耕>旋耕>免耕,水浮育苗和翻耕利于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穴盘育苗、免耕叶绿素含量低,在棉铃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快,表现出早衰加速现象,并且这一规律在不同部位果枝叶上表现一致。

由极差值(R)分析得知,育苗方式极差值53.6,耕作方式极差值35.1,优水平为A>B,主次顺序为A1,B1,育苗方式对果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大于耕作方式。通过方差单因素分析水浮育苗与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差异,翻耕、旋耕、免耕之间叶绿素含量达到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组合为水浮育苗+翻耕,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为1.7 mg/g。最低组合为穴盘育苗+免耕,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为1.14mg/g。水浮育苗+翻耕组合叶片叶绿素含量比穴盘育苗+免耕组合叶片叶绿素含量高49.1%。

(单位:mg/g)

2.3 不同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3),随着生育时期推进,到花铃盛期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达到最大值,水浮育苗+翻耕组合叶面积指数达到3.88,穴盘育苗+免耕组合叶面积指数也达到3.39,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呈现出抛物线型变化。同一生育时期翻耕叶面积指数大于旋耕和免耕叶面积指数,水浮育苗叶面积指数大于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耕作方式之间叶绿素含量达到显著差异,育苗方式之间叶绿素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

2.4 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征

试验结果表明(表4),就育苗方式而言,干物质积累和生殖器官干重表现为水浮育苗高于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主要原因是苗床营养液为棉苗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养分、水分等条件,促进了棉苗生长。有利于培育壮苗。就耕作方式而言,翻耕高于旋耕、免耕,主要原因是翻耕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发育,能为棉株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棉花生育前、中期(盛花期前),各处理生殖器官与干物质总重的比值基本趋于一致。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到了盛铃期和吐絮期,水浮育苗+翻耕组合生殖器官干重分别为104.0g/株、120.2 g/株,生殖器官干重与总重的比值分别为0.481、0.546,而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生殖器官干重分别为52.6g/株、62.6g/株,生殖器官干重与总重的比值偏低,分别为0.354、0.408,表现出早衰趋势。

2.5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果枝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蛋白质是植物生命特征的重要体现,其相对含量可反映植株的生理状态。蛋白质含量降低是衰老过程的一个显著标志。由极差值(R)分析得知,育苗方式极差值48.3,耕作方式极差值28.6,优水平为A>B,主次顺序为A1,B1,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育苗方式>耕作方式。育苗方式和耕作方式对可溶性蛋白质影响表现为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翻耕>旋耕>免耕。通过方差分析各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水浮育苗和翻耕组合果枝叶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值为14.03 mg/g,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平均值为9.28 mg/g(表5),说明水浮育苗和翻耕组合有利于果枝叶可溶性蛋白质提高。

上部果枝叶蛋白质含量随铃龄增大而降低,下降趋势快,中部果枝叶蛋白质含量随铃龄增大先增加到棉铃30 d达到高峰期,之后逐渐降低。下部果枝叶蛋白质含量随棉铃增大果枝叶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

(单位:mg/g)

2.6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可溶性糖是叶片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下降预示着叶片衰老的开始。从表6可见,上部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随铃龄增大而降低,下降趋势快,中部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随铃龄增大先增加到棉铃20d达到高峰期,之后逐渐降低。下部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随铃龄增大先增加到棉铃30d达到高峰期,之后逐渐降低。尽管上部果枝叶可溶性糖随生育进程下降速率快,但在棉铃40d时与中下部棉铃果枝叶相差无几。由极差值(R)分析得知,育苗方式极差值62.7,耕作方式极差值35.7,优水平为A>B,主次顺序为A1,B1,育苗方式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大于耕作方式。育苗方式和耕作方式对可溶性糖影响表现为水浮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翻耕>旋耕>免耕。通过方差分析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平均值达到7.2 mg/g,比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的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4.6 mg/g)高56.5%,有利于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提高。

(单位:mg/g)

2.7 不同处理对不同部位果枝叶MDA含量的影响

MDA是一种强烈的能与细胞内其他成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因而易引起对酶和膜的严重损伤,导致膜结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的破坏,是反映膜质过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植株衰老过程中不断的积累。

由表7可见上中部果枝叶MDA含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下部果枝叶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小。从果枝部位来看,MDA含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说明上部叶片的衰老速度快,下部果枝叶相对速度较慢。

由极差值(R)分析得知,育苗方式极差值49.5,耕作方式极差值21.8,优水平为A>B,主次顺序为A1,B1,育苗方式对果枝叶MDA含量影响大于耕作方式,免耕MDA含量>旋耕MDA含量>翻耕MDA含量,穴盘育苗MDA含量>营养钵育苗MDA含量>水浮育苗MDA含量。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MDA含量最高,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MAD含量最低,通过方差分析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MDA含量为30.46 umol/g,比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MDA含量(42.29 umol/g)低38.8%,说明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能延缓棉株衰老。

(单位:umol/g)

3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有利于保持叶片较高的光合速率、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较多单株干物质积累,旋耕和营养钵育苗组合次之,免耕和穴盘育苗组合最低。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能使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丙二醛含量较低,而免耕和穴播育苗组合导致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丙二醛含量较高。

棉株上部棉铃在生育前期果枝叶片具有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棉铃增大而降低,下降趋势较快,在棉铃生长后期基本与中、下部棉铃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持平。中下部棉铃在生育前期果枝叶具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较低,但随着生育进程下降的幅度慢。上部果枝叶片丙二醛含量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加,下部果枝叶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说明上部叶片的衰老速度快,下部果枝叶片衰老速度相对较慢。

翻耕和水浮育苗组合能延缓棉株衰老。因此抗虫杂交棉栽培体系中育苗方式选取水浮育苗,耕作方式选取翻耕,能有效改善棉株生理代谢,延缓棉株衰老。

3.2 讨论

翻耕有利于叶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含量,旋耕次之,免耕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而丙二醛较高。同时翻耕果枝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比值趋于合理,旋耕次之,免耕最低。这一结果与晋小军等[11]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衰老程度影响和付国占等[12]研究耕作方式对玉米衰老程度影响相吻合。这一结果可能是翻耕为棉株生长创造了适宜的耕作层,改善了根系通气状况和持水导水性能,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水分吸收性能,有利于棉花营养生长,导致叶片具有高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改善棉株生理代谢,延缓棉花衰老。旋耕相比而言耕作层浅、土壤较为紧实,而免耕土壤更为紧实,影响棉株根系生长,影响棉株生理代谢,加速棉株衰老。

水浮育苗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含量,果枝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比值趋于合理,营养钵次之,穴盘育苗最差,水浮育苗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棉株生理代谢,延缓棉株衰老。这与大田试验中水浮育苗叶片色泽更深、衰老较慢的表现一致。可能是水浮育苗提升了棉花根系吸收、合成、运输功能,从而改善了棉株果枝叶生理代谢水平,为棉花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延缓了棉株衰老进程。

杂交方式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选择在遵义市新舟镇槐安村建坪组一农户的责任田上实施, 海拔900 m, 前作为水稻, 试验地平坦向阳, 肥力中上等。供试油菜品种为油研50。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 分别为条播3 kg/hm2 (A) ;窝播3kg/hm2 (B) ;撒播3 kg/hm2 (C) ;条播6 kg/hm2 (D) ;窝播6 kg/hm2 (E) ;撒播6 kg/hm2 (F) ;条播9 kg/hm2 (G) ;窝播9 kg/hm2 (H) ;撒播9 kg/hm2 (I)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1,2,3], 设3次重复, 27个小区, 小区面积20 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4年10月7日播种, 采用开沟条播、小窝点播、撒播方式, 不间苗、不匀苗, 不追肥除草, 播种前10 d施用除草剂, 所有处理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一致, 播种时用45%高效复合肥600 kg/hm2、硼砂15 kg/hm2作底肥。整个生育期防治病虫害2次[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直播方式与播种量对油研50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重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进行各处理之间差异性比较, 各处理的产量在1 800~2 775 kg/hm2之间, 播种量相同时条播的产量最高, 其中又以处理D产量最高, 达到2 775kg/hm2, 居第1位;处理G产量达到2 610 kg/hm2, 居第2位;处理A产量达到2 475 kg/hm2, 居第3位;处理E产量达到2 370 kg/hm2, 居第4位;处理B产量达到2 250 kg/hm2, 居第5位;处理H产量达到2 100 kg/hm2, 居第6位;处理F产量达到2 025 kg/hm2, 居第7位;处理C产量达到1 950 kg/hm2, 居第8位;处理I产量达到1 800 kg/hm2, 居第9位。不难看出油研50在遵义县海拔900 m地区的最佳直播种方式为条播, 最佳播种量为6 kg/hm2, 播种量过高过低产量都下降。

通过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试验区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播种方式、播种量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由此说明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播种量和同一施肥水平下, 要获得油菜高产, 必须有一定的播种量基础。

2.2 不同直播方式与播种量对油研50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株高、分枝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播种量相同时条播处理株高、分枝高比窝播、撒播处理株高、分枝高要高些;在播种方式一样的情况下, 株高、分枝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分枝数受播种方式、播种量的影响不大, 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分枝数会减少。

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递减。其中以处理D比较合理, 单位面积上株、粒、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 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 理论产量为3 015 kg/hm2, 实际产量为2 775 kg/hm2。其中, 以处理D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最多 (312.6个) 、角粒数最多 (21.5粒) 、千粒重最重 (3.80 g) 。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油菜油研50在遵义县海拔900 m地区直播的最佳播种方式和最佳播种量, 以条播6 kg/hm2产量最高, 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优于其他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建议在生产上油研50以条播6 kg/hm2最好。

摘要:通过对优质、高产、高含油分杂交油菜油研50开展不同直播方式及播种量试验, 结果表明, 在不间苗、不匀苗的情况下油研50的最佳直播方式为条播, 最佳播种量为6 kg/hm2, 其产量为2 775 kg/hm2。

关键词:油菜,油研50,播种方式,播种量,产量

参考文献

[1]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0:194-251.

[2]刘后利.油菜实用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7.

[3]廖卫琴, 罗绮霞, 张莹, 等.不同密度对杂交油菜黔油22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54.

[4]肖本燕, 王燕玲, 张莹, 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95.

[5]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194-251.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杂交桑品种02-03

杂交制种02-03

推广杂交玉米02-03

系统杂交02-03

原位杂交02-03

三系杂交早稻02-03

有性杂交02-03

艾滋病会议记录02-03

艾滋病例会会议记录02-03

小学优秀作文:家乡的变化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杂交桑品种 下一篇:三系杂交早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