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闭塞病变(精选四篇)
慢性闭塞病变 篇1
病历资料
患者, 男, 46 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饮酒多年, 无吸烟史。5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外院LAD置入1枚支架、LCX置入2枚支架, 术后恢复较好, 因间断胸痛1周在外院造影RCA近段闭塞, PCI时导丝未通过, 转入我院。入院后查体:P 90次/min, R 18次/min, BP146/90 mm Hg,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 心率90次/min,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 无压痛,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心脏彩超提示:LV48 mm, LVEF 0.65。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入院后3 d复查冠脉造影:LAD及LCX原支架内无再狭窄, RCA近段100%闭塞 (图1) , 可见LAD的间隔支向RCA远端发出3级侧支 (图2) 。
因外院正向导丝未能通过RCA近段CTO病变, 复查造影见经间隔支的侧支清晰、粗大、连续, 我们的策略是直接采用逆向导丝技术, 经股动脉, 6F EBU指引导管, Fielder FC导丝通过侧支至RCA远端 (图3) 。但逆向微导管逆向通过侧支时在间隔支中段受阻, 采用逆向球囊通过技术, 用Ryujin 1.25/15 mm球囊进出间隔支至RCA远端的侧支几次后起到扩张微通道作用, 然后逆向150 cm Finecross微导管通过侧支至RCA中段。
但Fielder FC、PT2MS导丝不能逆向通过RCA近段闭塞病变, 在逆向微导管支撑下Miracle 6 导丝未能完全逆向通过RCA近段闭塞段 (图4) 。
保留该导丝, 采用正向、逆向导丝结合技术, 经桡动脉, AL 1.0 6F指引导管, 正向Miracle 6 导丝通过RCA近段闭塞段至中段, 但多体位投照, 正向、逆向导丝部分重叠, 拟采用Reverse-CART技术, 经正向Miracle 6导丝Ryujin 2.0/15 mm球囊6-8ATM扩张3次 (图5) 后以逆向导丝通过闭塞段至正向指引导管内 (图6) 。
但逆向微导管不能逆向通过RCA近段闭塞段, 采用导丝捕获技术, 在正向指引导管内, 用直径2.5 mm的球囊以12ATM扩张捕获逆向导丝, 然后逆向推送微导管通过RCA近段闭塞段, 正向Fielder FC导丝穿逆向微导管, 成功送至RCA远端 (图7) 。
退出逆向微导管及导丝, 经正向导丝推送Ryujin 2.0/15 mm球囊扩张5 次后见RCA近中段长病变, 残余狭窄80%左右 (图8) 。
在RCA近中段置入Excel 3.0/36 mm支架1枚 (图9) 。
讨论
CTO病变为复杂病变, 通常是指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 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1,2]。不少CTO病变, 其侧支循环建立在完全闭塞发生之前, 但是Ⅲ级的侧支供血在功能上也仅相当于90%狭窄的向前血流, 当耗氧量增加时, 仍会诱发缺血甚至出现静息性心绞痛[3], 此血运重建可以通过挽救冬眠心肌而大大改善左室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4], 进而可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尽管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和器械不断发展创新, 但与非CTO病变相比, CTO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低, 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正向导丝不能通过病变[5]。使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CTO病变治疗虽然能有较高的成功率, 但技术难度大, 器械消耗多, 因此, 要求术者先把正向CTO的各种技术熟练掌握后, 再尝试逆向导丝技术, CTO病变仍然是介入心脏病医生面临的艰难挑战。
参考文献
[1]Ozawa A.A new understanding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from a novel PCI technique that involves a retrograde approach to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via a septal branch and passing of the guidewire to a guiding catheter of the other side of the lesion[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6, 68 (6) :907-913.
[2]葛均波, 葛雷, 黄榕翀.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进展与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 (2) :165-167.
[3]Ugur A, Akif S B, Timur T, et al.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J].Int Heart J, 2006, 47 (6) :8l1-819.
[4]Sirnes P A, Myreng Y, Molstad P, et al.Improvement in left ventf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wall motion after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coronary occlusions[J].Eur Heart J, 1998, 19 (2) :273-281.
慢性闭塞病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共8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42例, 年龄为37~73岁, 平均为58.6±4.5岁, 所有患者在入院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慢性冠脉闭塞病变, 将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有2型糖尿病 (DM) 分为两组, 其中合并组患者有44例, 单纯组患者有43例, 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甲状腺疾病以及肿瘤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心肌梗塞病史以及高血压史等进行比较, 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其病变累及支数进行比较, 对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在治疗上则接受PCI介入手术治疗, 采用TD20型心血管造影机[1]实施冠脉造影, 对其冠脉闭塞病变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相应的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2], 将导丝穿过闭塞处, 然后用球囊进行扩张, 最后将支架植入, 完成介入手术。同时, 在治疗方面还可给予调整血脂和预防冠状动脉硬化等措施, 给予患者综合治疗。
1.3 随访
对两组患者在术后情况进行随访, 对患者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进行记录, 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生率, 并对其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等进行记录, 比较相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并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对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上不具有明显差异, P>0.05。合并组在高血压史和心肌梗塞史的比率上均明显高于单纯组, P<0.05;合并组的病变累及支数明显多于单纯组 , P<0.05, 详情见表1。
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合并组的射血分数 (EF)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 (LVESD)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LVEDD) 与单纯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7~17个月, 其中单纯组患者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有5例, 发生率为11.63%, 合并组患者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有9例, 发生率为20.45%, 合并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则不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 * 表示与单纯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该文主要对慢性冠脉闭塞病变合并D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的预后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与未合并DM的单纯组相比, 合并组患者在高血压史、心肌梗塞史的比率与单纯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在病变累及支数上明显多于单纯组, 而在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上, 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也均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冠脉闭塞病变患者其临床血管病情较为严重, 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 而在年龄和性别比例上不具有明显差异说明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脉闭塞病变患者其发病年龄或性别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介入治疗的预后上, 合并组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明显高于单纯组, 但在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上没有明显差异, 这说明从长远来看, 合并DM的冠脉闭塞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预后较为理想, 但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几率较高, 需引起医护人员注意。但由于该次研究中的随访患者数量较少, 时间较短, 对患者置入手术的支架类型也未进行详细介绍, 因而在研究结果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介入治疗依然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并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摘要:目的 探讨对冠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该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冠脉闭塞组和单纯冠脉闭塞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对其介入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组患者的病变累及支数明显多于单纯组患者, 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组。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冠脉闭塞患者其血管病变程度较为严重, 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较高, 但介入手术的远期预后较为理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临床特点,介入手术
参考文献
[1]张雁, 周贇, 孙育民.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影响预后因素[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 (1) :52-56.
慢性闭塞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62.9±9.3)岁;左前降支(LAD)闭塞32例,左回旋支(LCX)闭塞9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入选标准:(1)冠状血管造影术证实有单支血管完全闭塞;(2)闭塞时间大于3个月;(3)近3个月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4)纽约心脏病协会功能分级小于4级。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2)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未控制的高血压;(4)各种肿瘤及身体不能耐受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在年龄、临床特征包括危险因素、狭窄血管的分布、用药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案和标本采集
2组患者均应用6个月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6个月的训练。2组于6个月前后均抽取患者5ml外周血注入分离胶促凝管中,静置20min后以2000r/min速度离心10min,取血清分装标记后放置-80℃冰箱保存待检。
1.3 袖带法缺血训练方案
用台式血压计先测量患者上肢血压,放松休息,然后将袖带压力调整高于收缩压10mmHg,阻断上肢血流,触摸不到脉搏,持续1min,再完全放气松开1min,如此反复5个循环为一次训练,上下午各一次训练,每周训练5d,训练6个月。
1.4 ELISA法检测VEGF浓度
采用ELISA试剂盒(CloudClone Corp公司)进行血清VEGF的检测。试剂和标本缓慢均衡至室温(20℃)30min。各个孔中加入样本并温育30min。然后用洗涤液洗板4次后加入酶标工作液50μl,37℃恒温箱温育30min。再用洗涤液洗板4次后加入50μl显色液A、B,37℃显色15min。用酶标仪测量每个OD值转换成VEGF浓度。
1.5 心脏彩超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Philips公司)IE33,S5-1探头,频率1~3MHz,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LVEF。
1.6 SPECT
SPECT(GE公司)所有患者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用99Tcm-MIBI,前1d停用各种血管扩张药,静脉注入灌注显像剂,休息60min后扫描。图像分析和判读标准由两位核医学科医师分别进行,将心肌断层图像应用17节段的左室评分模型进行分析,各个节段均采用4分计数方法,分数越高心肌缺血越严重。
1.7 6min步行试验
在医院走廊标出50m距离,让患者来回走动,步伐快慢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观测者记录下患者不适,每2分钟提示剩余时间,患者难以承受时应休息或结束测试,结束后记录患者步行的距离。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条件者,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能满足要求者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EGF浓度
训练前2组患者外周血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训练,训练组VEGF浓度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P<0.01
2.2 VEGF浓度与SPECT总静息评分(SRS)相关性
根据患者VEGF浓度与SPECT SRS进行相关性分析,r=-0.904,双侧Spearman检验P<0.01,可见VEGF浓度与SPECT SRS高度呈负相关。见图1。
2.3 SPECT SRS、超声心动图LVEF及6min步行试验
训练前2组患者SPECT SRS、超声心动图LVEF及6min步行试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训练,训练组SPECT SRS低于训练前及对照组,LVEF、6min步行试验均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SPECT SRS、超声心动图LVEF及6min步行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P<0.01
2.4 训练时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训练组训练时心率及血压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CAD在我国越来越多,而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占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20%~40%,其中单支慢性完全闭塞占多数。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冠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可使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有明显改善,但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除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具备接受这些治疗的条件外,行PCI或CABG的成功率较低,研究显示闭塞>3个月者行PCI成功率45%~64%[6],CABG术创伤大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恶化,更重要的是术后再狭窄,其治疗的风险及收益近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
缺血预适应最初见于对动物心脏的研究,1986年Murry在实验中在狗心梗模型中多次短暂反复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心脏梗阻面积明显减少[7]。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基础实验认为肾、小肠、四肢等短暂缺血可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特别是肢体经长期、反复、无损伤缺血,刺激VEGF浓度增加,促进侧支循环生成改善缺血心肌灌注,实现“生物搭桥”是研究的热点[8,9]。VEGF是目前特异性最强的一种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在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10]。本文中,训练组患者经6个月的训练,VEGF浓度显著增加,这与以往试验结果相符,SPECT SRS明显改善,提示袖带法缺血训练可促进缺血心肌灌注,使冬眠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功能,进而训练组患者LVEF提升,即心室射向动脉的血量增多,心肌泵功能改善,同时6min步行距离增加,反映训练组患者日常生活状况改善,而对照组6个月前后均无明显差异。有试验表明等长收缩运动促进患者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时侧支血流募集及可诱导冠心病患者外周血VEGF浓度升高,但同时引起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11],而本结果显示,袖带法缺血训练并未引起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
慢性闭塞病变 篇4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病变,动脉Ⅰ号,临床研究
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病变 (ASO) 属中医“脱疽”范畴, 也是周围血管病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 吾师郑学军在周围血管病科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 在防治ASO方面有独到的认识, 认为本病早期以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困、苍白、行走后症状明显为主症。其发病病机多与脉络瘀阻、寒凝血脉有关, 故治宜温通血脉, 自拟动脉Ⅰ号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采用动脉 Ⅰ 号治疗ASO早期病变的具体研究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ASO早期患者37例, 男性22例, 女性15例, 年龄51~72岁, 平均年龄59.6岁;病程1.2~6年;吸烟19例;伴有糖尿病4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13例、中风3例。所有患者未出现足趾剧烈疼痛、皮肤溃疡等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肢趾发凉怕冷。以上病例均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标准[2]。
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有恶性肿瘤, 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 不遵医嘱服药者;对本药过敏者;严重外伤、大型手术后、介入及先后天畸形者。
1.3 方法
以温通血脉法为治疗原则, 动脉Ⅰ号为主方, 根据病人情况临证加减使用。其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30g、桂枝18g、当归20g、细辛3g、丹参30g、菖蒲12g、地龙12g、干姜10g、红花10g、川芎10g、淡附片12g、甘草10g等, 每日1剂, 400mL水煎, 早晚分服, 疗程为2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的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 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肢体血流循环及血流速度明显改变, 能持续步行;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肢体血流循环及血流速度均有改善, 能持续步行;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 肢体血液循环及血流速度略有改善, 间歇性跛行;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发展。总有效=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多普勒下肢动脉测压踝肱比值 (ABI) 及心脏射血分数 (EF)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 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配对t检验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疗, 37 例ASO早期患者中, 临床治愈8 例 (21.62%) , 显效13例 (35.14%) , 有效12例 (32.43%) , 无效4例 (10.81%) , 总有效率为89.19%;治疗后踝肱比及心脏射血分数较治疗前都有所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动脉Ⅰ号起到了改善心功能, 增加心排出量, 改善肢端血液循环的作用, 对ASO早期病变有临床治疗意义。
(±s)
3 讨论
3.1 心阳不足、寒凝血瘀为ASO早期发病关键
观察结果表明, 动脉Ⅰ号能有效改善ASO早期临床主要症状;增加EF、增加踝肱比、改善肢端血液循环, 吾师认为这与心主血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4], 认为ASO早期病机是寒凝血瘀、闭阻脉络, 而究其根本是心阳、心血不足为发病基础。ASO的主要患病人群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气血衰, 气道涩, 易于瘀滞。”人到中老年常见心阳不足、心血耗损、气血衰少, 气虚则推动无力, 脉道不畅, 易于瘀滞, 不通不荣, 故则肢端失养, 故见肢体苍白、麻木、疼痛等;再者, 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即所谓阳气不足, 阴寒内生, 寒凝血脉, 阻塞脉道[1], 故见肢端发凉、怕冷。
3.2 动脉Ⅰ号温心阳、通血脉治疗ASO早期病变
动脉Ⅰ号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防治脉管炎的效方, 由《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加减化裁而成, 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ASO早期病变。此方重用黄芪, 取其甘温之性, 补气益气;当归甘温, 养血和血;桂枝辛温善入血分, 助心阳, 温通血脉;《本草纲目》曰:菖蒲气温, 心气不足者用之;菖蒲、细辛、干姜可助桂枝温心阳、通血脉、开腠理、散寒邪, 使阳气通达周身;丹参、地龙、红花三药并用共奏活血祛瘀、疏通血脉之效, 与当归合用活血不伤正, 养血不留瘀, 丹参、地龙性寒, 可调和方中温燥之性。川芎为血中气药, 行气活血, 合黄芪使补而不壅滞, 又加强活血散瘀之力;淡附片味辛甘性大热, 明代医家虞搏云描述“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 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5], 合桂枝温补元阳以助心阳, 二药合用, 可加强温通经脉之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温心阳、通血脉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当归可增强人体免疫, 抗衰老, 且黄芪能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 能促进血管的生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6];附子、干姜、细辛同黄芪一样均有强心作用, 配合应用对改善间跛有重要作用;桂枝、细辛可扩张外周血管, 对患者肢端皮温有提高作用;当归、丹参、菖蒲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地龙、干姜有抗炎、抗栓、抗凝血、纤溶作用。诸药配伍应用, 可有效防止ASO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 ASO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严重者必须截肢, 甚则危及生命。因此, 早期防治, 可延缓疾病发展,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是应对ASO的根本和关键措施, 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动脉Ⅰ号方治疗ASO早期病变,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也为以后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侯翔波, 邓柏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因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3) :38-39.
[2]陈柏楠, 侯玉芬, 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70-271.
[3]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354-357.
[4]李晓亮, 樊凯芳, 贾宝珍.“心主血脉”理论及脱疽治疗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2) :247-248.
[5]颜德馨.化瘀必先调气——调气药临证应用经验谈[J].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 (10) :247-248.
相关文章: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02-09
车务·信号员(自动闭塞)02-09
关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分类02-09
冠状动脉闭塞02-09
乌鲁木齐铁路局旅客列车运行图调整方案02-09
自动闭塞02-09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02-09
下肢动脉闭塞症02-09
现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02-09
现代营销经营版征稿启事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