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猪场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篇1:猪场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面(1)养殖观念落后由于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缺乏了解,农民们往往凭传统经验和部分从他处学来的所谓“经验”就盲目进行养殖生产,造成生产效益低下,甚至失败。因此,应该通过提供信息、科技示范、加强和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力度,逐步改变广大从业者的养殖观念,促进农村养猪业逐步实现现代化。(2)投入不足现代养猪业是一个投入较高的产业,中小猪场应积极利用国家在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投资,或将所得效益的一部分投入再生产,规范养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3)科学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笔者调查本地区的100个中小猪场,从业人员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7%,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素养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只注重眼前效益,以至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困难。(4)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农村大多数中小猪场是单独生产经营的,没有生产计划,盲目性很大,生猪销售上受经销商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只有建立协会性质的组织或参加到+农户的模式中,规范化管理,将生产、服务和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稳步发展生产。

二、生产设施方面(1)生产设施简陋农村多数猪场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对此,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广简便可行的无公害处理方法,引导农民进行简易的改造措施。对新上马的养猪场要严格控制,尽量按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步到位地进行建设。(2)不能够全进全出,疾病循环感染改进的办法是用隔墙将这些猪舍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内实行全进全出。(3)猪舍设备简单,卫生消毒不严格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是:清理—冲洗—刷刮—药物消毒—熏蒸消毒—空圈5~7天。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32毫升、水16毫升、高锰酸钾16克。母猪入产房前洗澡、消毒(用0.1%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进入产房后,对猪蹄清洗并消毒。

三、生产技术方面(1)公猪缺乏运动为保证运动量,每天应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小时,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时进行,冬天应在中午时进行。(2)妊娠母猪胖瘦不均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饲养或采用半定位栏饲喂。此外,还应防止母猪产后综合症、仔猪腹泻、乳猪补料量不足,对饲料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有条件的应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

篇2:猪场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印江县农牧科技局畜牧技术推广站

戴友权

555200 贵州省印江云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建明

555200近年来,一些猪场因对疫病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使得一些原来就有的猪病(如猪瘟、喘气病等)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继发了诸如猪副嗜血杆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伪狂犬、蓝耳病等新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仔细分析原因大致如下:

一、对引入后备猪的隔离观察工作重视不够 有关单位在引种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易将外疫引入: 1.引种前,未对供种场供应的种猪进行疫病检测。2.对新引入的后备种猪,未经隔离就直接进了生产区。3.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掩盖了肺炎和痢疾等病症的发生。4.30天隔离期结束时,对无任何疾病症状的外来种猪,未按本场种猪群的免疫预防注射,或未采取饲喂本猪场存栏猪粪便、与本场淘汰母猪混养一段时间等措施,就进入了生产区,结果导致了猪只发病。

二、对初产母猪发生疾病的持续感染重视不够

近年来,一些猪场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虽无大的暴发,但每月有数窝甚至几十窝发生的现象却时常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猪场近年来或近期内发生的暴发性流行疾病(蓝耳病和伪狂犬病等)结束后,转入亚临床的持续感染所致。对后备种猪而言,则是进入生产群前未采取有效的隔离观察措施所致。而这些新引入的高度敏感猪,在发生持续感染后即向外排毒,进而成为了一个“接力” 帮手,再次感染

其它种猪,致使该猪场的繁殖障碍病永远无法得到根除。

三、对生产及疫病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重视不够 良好的生产记录、饲料记录、配种及产仔记录、防疫等记录既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什么时侯发生、甚至可以知道发生原因,这样的记录用途也包括告诉我们将要发生什么。然而,在此方面常出现以下问题:记录不全;记录方法不一致,没有可比性;记录报表时间滞后;记录分析不全面;不注意保存等。对这些宝贵生产、防疫记录和报表一定要妥善保管,期限至少在五年以上。

四、生产衔接出现漏洞,导致种猪疫苗漏打

据笔者调查发现,种猪漏注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种猪免疫多由产仔舍和配种舍的饲养员操作,当饲养员更换频繁,在工作交换上不认真细致时,很容易疏忽和遗忘。二是购入的后备种猪无疫苗注射记录。三是基础母猪的疫苗注射时间,大多数都选择在断奶前的哺乳期间,而有的母猪在配种舍返情两三次或转到怀孕舍后流产又转入配种舍,根本未进入产仔舍,更谈不上有断奶过程,这种情况下母猪的猪瘟疫苗很可能就没打。

五、不做药敏试验滥用抗生素,未达到防制效果导致药残发生,影响食品安全

据了解,目前规模猪场很少有对抗生素类药物做药敏试验的,以至于使许多以往临床效果很好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些猪场不得不在防病治疗时经常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否则一经停止使用,疾病就会发生。在此情况下,抗生素也就变成了猪只的保健

药物不得不长期使用,降低了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导致了药物残留,这也是近两年来猪场防制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六、消毒工作不规范,导致灭源不彻底

认真做好规模猪场的消毒工作,是消灭传染源,防止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现实中,极少数猪场并未认真做到严把消毒这一关,如有些猪场在对各猪舍进行消毒时,未按清污→冲洗→消毒→转入的程序进行,而是在猪只腾空后,在未将前批猪留下的污物、垫草、粪尿、剩料等彻底消除的情况下,直接将消毒药喷洒其上,认为这样就是消毒。殊不知消毒药可与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作用,的使用效果;再如有些猪场未对病、死猪停留或走过的地方做严格消毒等。

七、采集病料及送检不规范,导致实验室结果不准,甚至出现误诊

每当疫病发生时,相当部分猪场常常采集病料或血清送实验室检验,以便确诊。但因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做法或发现错误,那么实验室结果不准,甚至出现了误诊。如制作自家苗病料采自抗菌素治疗过的猪只,病料在保存过程中出现了冻结,使病原菌的分离出现困难;在送检活体时,有的选用症状不明显的猪只,甚至选用发病时间较长的僵猪,使送检的活体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疾病的浒情况和典型症状;在自备血清过程中,一次性注射器制备后没有留下空间,致使血清无法分离,采血后未采取措施促进血液凝固,导致送检过程中出现溶血,还有些场血液采集后未在室温下放置两个小时或置于37℃的温箱内0.5—1小时析出血清,致使血液存放时间过长,产生腐败,无法进行抗体检测;还有些猪场的送栓人员对出现的临床症状、发病的死亡疫病民展情况、发病前后采取的哪些措施等说不清楚,这些情况下要使实验室根据化验结果做出准确确诊是困难的。

八、不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是许多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定期对猪只进行了抗体检测,可达到及早发现疾病;对疾病作回顾诊断,了解本场曾发生过的疾病;正确了解并评估免疫状态,以便掌握猪场内传染病的流行和分布,及早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疫病的鉴别诊断等到,这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

然而,相当部分猪场,对免疫工作非常重视,而对免疫效果到底怎样却没有认真去考虑,或许是因为怕花钱耍未开展对疫病的抗体检测工作,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猪场的防疫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

九、轻视对寄生虫病的防制

在规模代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寄生虫对生产的影响日渐突出。擗了解,一些猪场未按要求对各生产阶段的猪只采取驱虫措施(有的场甚至数月或整不予驱虫),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十、未对猪舍内空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近两年来,一些规模场保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巳经造成了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一是断奶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抗寒冷的应激能力差,二是断奶后自身免疫力偏低,在污浊的空气环境中极易受寒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同样,因空气污浊,仔猪在炎热的夏季也易患厌食症和消化道疾病。

十一、未对霉玉米造成的严重危害引起重视

霉玉米中的霉菌毒素会造成猪只中毒,导致免疫抑制,继而发生其它疫病的感染,将会表现临床症状或潜伏性的非临床症状的发生。

十二、其它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在一些猪场也是存在的

篇3:小型养猪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小型养猪场存在的问题

1.1 场区选址不合理

小型养猪场大部分由散养农户发展而来,他们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猪场的选址一般在村庄周边,以便通水通电。而忽略了猪场对村庄环境的污染,加上车辆和村民在猪场周边频繁经过,猪群感染病原微生物和发生传染病的几率增加。另一部分养殖户则喜欢在别家的养猪场附近建猪场,往往是某处有一个养猪场,两三年后便增加到三、五个或七八个,由于猪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猪场建设各自为政,建设布局乱,似小区非小区,很容易相互传播疫病。还有一些养猪专业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养猪户不能在村庄内饲养,养猪场要远离村庄,这样既减少了猪场对村庄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猪场的发展和疫病防治,但是村委只是给养猪户划定了养猪场建设的区域,而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从而又形成了似小区非小区的情况,同样不利于疫病的防治。

1.2 内部基础设施简陋

小型养猪场普遍存在着猪舍建设简单,内部设施简陋的问题。突出表现:一是生活区和生产区相连,无明显隔离,进入场区没有消毒池、消毒室,部分场住室既住人又放料又放药。二是猪舍建造简陋,夏季遮阳篷效果差,猪舍内闷热干燥,又无降温设备,猪容易中暑且抵抗力下降,引发多种疫病。冬季保温效果差,猪易感冒,2009年的大雪,小型猪场的猪舍顶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个别猪场发生了砸死猪的情况。三是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规范,粪便堆积在场门外,场内污水排到场周边的庄稼地,自然下渗蒸发,个别养殖户把病死小猪扔到周边庄稼地里,不深埋,不做无害化处理。四是在母猪定位栏、保育栏、分娩栏、降温设备等现代化饲养设施上投入较小,饲养管理属粗放式管理。

1.3 饲养管理不科学

小型养猪场大部分是由散养户发展而来的,在饲养管理上很难摆脱传统的饲养模式。引种母猪后,由于受饲养空间的限制(无隔离区),母猪引回后就和健康猪混群饲养,可能会引入其它疫病。一部分养猪户喜欢在猪价高时从市场上或外地购入仔猪和本场猪混群饲养,这样引入的猪由于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病,而引发本场的健康猪发病。据调查,由于引猪而造成猪场暴发传染病的几率特别高,养殖场应引以重视。小型养殖场一般空间较小,养殖户为获得较高利润,猪群饲养密度较大。正常的饲养密度为每头断奶仔猪占栏面积0.7平方米,育肥猪每头1.2平方米,每群以10~15头为宜,实际饲养中都低于这个标准,易造成猪舍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频发。小型猪场往往各项制度不健全,无计划,无记录,无档案,以消毒为例,消毒无计划,空闲了就消毒,忙了就顾不上消毒了。科学的消毒方法是,消毒不但要定期,用药量要足,而且要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消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1.4 动物防疫不规范

饲养场的动物防疫,应根据本地区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场合理的动物防疫程序。在这种小型猪场中,大部分没有本场的免疫程序,他们使用的免疫程序大部分参考兽药厂或饲料厂提供的免疫程序,又随意增加或减少免疫病种和免疫次数。有些养殖户错误地认为本场猪瘟、口蹄疫等疫病几年没有发生,就不再免疫这种病。一些养殖户免疫了某种病,可还是发生了,就认为免疫和不免疫一个样,就不再免疫了,或者不按规定次数免疫,减少免疫次数。一些养殖户不免疫某种病,还对外宣称不用免疫某种病,别的养殖户就效仿,不再免疫这种疾病。结果是一旦有疫病发生,最先发病的就是这些没有免疫或免疫次数不足的养殖户。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免疫不科学、不规范的表现。因此,对小型养殖户来讲,免疫规范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疫病,一定要按照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免疫方案进行免疫,保证免疫的密度和次数。通过抗体监测,免疫密度和次数达到动物防疫部门要求的,猪群免疫抗体就高,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

2 对策

2.1 对已建小型养猪场加强改造和整治

针对小型养猪场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几个方面的改造和治理。一是加强粪、尿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要求每个猪场都必须建有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对粪、尿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合理利用。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是粪便的堆积发酵和尿、污水在沉淀池发酵,处理后还田利用,或利用沼气发酵后,沼液还田。二是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猪病死后,要对隔离病猪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对死猪进行全面消毒,然后深埋,深度要在3米以下,坑底加上生石灰。三是改进猪舍的内部环境,冬季有保温设施,夏季有降温设备,确保猪舍冬暖夏凉。棚架要坚固耐用,有一定的抗压、抗风能力。适当增加先进的生产设施,例如定位栏、保育栏等,既可有效利用猪舍空间,又可提高生产能力。

2.2 新建猪场应严格

《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办法》的要求建设《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于2010年1月4日农业部审议通过,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猪场的选址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是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二是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三是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同时还对猪场的布局、设施设备及饲养和技术人员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养殖场在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进行建设,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按照办法规定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通过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从而严格养猪场的准入制度,杜绝不按要求建场,乱建场。

2.3 加强养殖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病能力的最有效措施。现在的小型养猪场之所以饲养管理不科学、防疫不规范,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技术。养殖人员特别渴望有效的饲养和防病技术,只要有兽药企业、饲料企业或疫苗企业举办培训活动,他们都积极参加。但企业的培训内容非常单一,有时会对养殖户有一定误导。比如有些兽药企业称本企业的某某药物可预防某某疫病,使用后可不用疫苗预防;疫苗厂家有意推广高利润的疫苗,而扩大其作用,导致有些养殖户宁可到市场上高价买这些疫苗,也不使用国家免费发放的疫苗。因此,畜牧部门应承担起对养殖人员培训的重任,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一是办长期培训班,对养殖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开班前,要对培训对象搞一个调查,调查清楚被培训人群目前最需求的知识和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4 对养殖场加强用药记录和免疫记录审查

篇4: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规模猪场;防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2-01

1 存在问题

1.1 规划布局不合理

有些规模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生产区、生活区和工作区混为一体,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

1.2 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猪场在免疫注射中,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免疫1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2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1.3 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猪场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养猪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有些养猪场自己从兽药市场购买,还有个别猪场自制疫苗免疫注射。这些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如存在这些问题,将会导致养殖场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

1.4 滥用抗生素

个别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使用过滥。①饲料中滥加抗生素,长期使用;②治疗滥用抗生素,大剂量使用;③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④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抗生素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

2 对策

2.1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规模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非常迫切。①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当今的国际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饲养管理员动物养殖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对饲养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饲养管理工作。

2.2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要让大家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

2.3 改进猪场布局,做好设备添置

规模猪场无论规模大小,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室和治疗室,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

2.4 规范疫苗使用

规范疫苗使用主要是指加强管理。①动物防疫用生物制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②动物防疫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

2.5 规范保健药品使用

篇5:猪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在我国基础母猪500头、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约有2000余个。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这个行业站住脚,淘得一桶金却并非易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特别是一些刚走上规模养殖的猪场,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有规模无效益或者效益不够明显等现象非常突出。大量的事实证明:管理是规模化猪场能实现经营目标——追求规模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视角,探讨规模化猪场在管理中仔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挖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规模化猪场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指导作用,欢迎您访问猪场动力网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前途和命运,是企业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总纲。一个企业如果总体战略失误,具体工作即使搞得再好也很难取得成功,这方面的实例在中外市场上屡见不鲜。虽然我国是养猪和猪肉消费大闷,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养猪企业和国内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相比较,我国的养猪企业从规模、资金实力、品牌、市场络到企业许多构成要素都显得薄弱,市场竞争能力、市场有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另外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较大,受猪肉健康和安全以及品质的制约,国际市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养猪企业面临的处境越来越严峻。面对养猪现状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养猪企业的路应怎样走,怎样制订养猪企业发展战略,养猪企业中长期的定位是什么、靠什么来求生存、求发展、怎么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是每个养猪企业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1.2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

所谓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识别、分析、挖掘市场营销机会,以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的管理过程。欢迎您访问猪场动力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相适应,这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谙悉营销策略的外国养猪企业逐步进入中国,我们的企业如果不重视市场营销管理,路将会越走越窄,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俗话说“会养不如会卖”道出了养猪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1.3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猪场一切活动均在管理之列,探索并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现代化规模化猪场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养猪专家及养猪企业家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模式进行复制并不断的加以完善,这比任何的空谈理论都重要。最好的模式应该是实用的、可操作的、可复制的。

1.4奇缺懂得正规化管理的全能型(既懂管理,又懂技术)场长

规模化猪场场长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养猪发展的瓶颈。为什么有的猪场寿命很短?为什么许多猪场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仍然盈利不多或不盈利甚至于亏损,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亏损很多甚至于倒闭或转买?是饲养管理问题?是猪病问题?是市场问题?还是经营管理?都是,也都不是。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没有一个懂得规模化猪场正规化管理的全能型场长!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技术!真正懂得规模化猪场正规化管理的全能型场长奇缺的程度,从那些被挖来聘任的万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场长月薪待遇方面可见一斑:一般地说,有1~2年规模化猪场管理经验的场长月薪1500~3000元;3~5年的3000~5000元;

5年以上的5000—10000元。特大型猪场(或养猪公刊司)聘任的规模化猪场场长(或经理)年薪可达10—50万元。

2缓解和解决规模化猪场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制订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针对我国养猪行业的现状,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己知彼、正确定位、扬长避短,使企业克服危饥,稳步发展。养猪企业的发展战略应涉及中长期干什么、靠什么和怎么干等三大方面的问题。不能被现阶段的困难吓倒,也不能被迷惑而丧失侮。应站在战略高度上明确企业定位,从实施体制创新、品牌经营、开展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人手,通过种猪繁育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安全预警系统(包括环保、疫病)的建立目,逐步提升和塑造自己的竞争能力,逐步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2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2.1进行市场调研和自身分析,分析和评价市场机会

为了能够使生产出来的猪能完全符合客户的需要,并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规模猪场必须定期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首先调查市场的发展趋势,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对本行业的影响,本行业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各个地区市场需求量,客户的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心理等;其次调查同行业各个主要竞争对手状况、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价格、销售渠道、广告、服务质量等营销策略并调查近期内是否有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猪场自身分析应包括

篇6:关于养猪场的成本核算问题

郭 锐

(江西绿环牧业有限公司 樟树 331201)

随着近几年生猪行情的颠簸起伏,所有养猪人都被折腾的精疲力尽,但也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养猪行业的2大系统性风险:行情风险以及疫病风险,其中行情风险大家是无法把控的,只能随行就市,但好在大家都是公平对等,那么大家的重点就在疫病风险以及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多花精力,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养猪成本核算的问题。猪群分类与科目设置

1.1 猪群分类。根据生产与核算的合理性,猪群划分为: 1.1.1 生产母猪。

1.1.2 种公猪。1.1.3 后备猪。

1.1.4 大肥猪(60kg以上)。(4~5个月)1.1.5 中肥猪(35kg至60kg)。(3~4个月)1.1.6 小肥猪(25kg至35kg)。(2个月以上)1.1.7 保育猪(7kg至25kg)。(1~2个月)1.1.8 产房仔猪,乳猪(出生至7kg)。(0~1个月)

划分养猪业的群别,要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也可以按生产周期、批次划分养猪业的群别。

待配母猪(后备猪):后备母猪先在隔离舍饲养40天以上,等所有疫苗接种完后转入空怀栏饲养。空怀母猪、断奶母猪也放入空怀栏饲养,等发情后转入配种栏饲养待配、进行人工输精。属消耗性生物资产。妊娠母猪(母猪):妊娠母猪怀孕前期放在限位栏饲养(饲喂怀孕料),饲养到12周(84天)后,转入重胎栏(饲喂哺乳料)饲养3周,在产前7天洗澡消毒后转入产房。属生产性生物资产。

分娩母猪(母猪):母猪按预产期的前一周进入分娩舍产仔,在分娩舍内4周(临产一周,哺乳三周),仔猪平均21-28天断奶。母猪断奶当天转入空怀栏,仔猪原栏饲养7天后转入保育舍。如果有母猪产仔少、哺乳能力差等特殊情况,可将仔猪进行寄养(控制在24小时内进行),这样不负担哺乳的母猪可提前转入空怀栏等待配种。属生产性生物资产。

仔猪保育猪:断奶7天后强弱分群、仔猪平均两窝并一栏,转入保育舍培育至9周龄转群,仔猪在保育舍饲养5周。属消耗性生物资产。生长育肥猪:9周龄仔猪由保育舍转入肥猪舍饲养15周,预计饲养至24周龄左右,体重达100公斤出栏上市。属消耗性生物资产。1.2 会计科目设置

会计科目设置生产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制造费用,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生产母猪、种公猪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其他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后备母猪在进行配种、转群后作为生产母猪饲养,即转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养猪业的生物资产主要包括母猪、公猪、仔猪乳猪、保育幼猪、育肥猪等。为便于管理和核算,要划分养猪业的群别:

1.2.1 “基本猪群”,包括产母猪和种公猪,检定母猪,未满1个月的仔猪(简为“乳猪”);

1.2.2 “1-2个月的幼猪群”(简为“保育猪”),指出生后1个月断乳到2个月的保育幼猪群;

1.2.3 “2个月以上的育肥猪群”(简为“育肥猪群”),包括育肥大中小猪、后备猪和被淘汰的基本猪等。2 成本核算流程

生产成本科目下设3个二级科目,即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二级科目下设三级科目,下设明细科目即饲料、兽药,人工费、折旧、制造费用。2.1 饲料

2.1.1 饲料分为原始饲料与成品料。成品料按照供应对象,分为8类:

2.1.2 教槽料(此料即是原始饲料,无需加工)2.1.3 保育料(开口料)2.1.4 哺乳料,2.1.5 公猪料 2.1.6 小猪料,2.1.7 中猪料,2.1.8 大猪料,2.1.9 怀孕料,饲料加工应遵守一定规格装袋并严格按照饲料配方进行生产,否则将对其进行考核,以免长期误差累积造成数据失真。

2.2 对饲料、成品料分别核算,成品料与原始饲料严格分离,并设各自的账簿。根据单价确定成品料入库金额,每日登记材料明细账并计算结存数量。月末,根据饲料加工领用原始饲料成本及成品料的入库成本调整成品料的实际成本,做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成品料

贷:原材料—玉米等原始饲料

2.3 月末,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结转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饲料 原材料-兽药

兽药处方笺应载明具体使用对象,且一张处方笺只用于同一猪群。兽药使用不应计入制造费用,而是直接计入原材料明细科目。2.4 人工费、折旧费等

2.4.1 人工费主要包括饲养员、繁育员等生产人员工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其他管理人员的人工费可计入制造费用-人工费。2.4.2 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年限为4年,采用直线法,残值为10%。本月计提折旧=上月底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值*(1-10%)/4/12。2.4.3 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生物性生物资产摊销))

2.5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科目下设水电费、检疫费、燃动费、人工费、低耗品等科目。制造费用按各群猪的直接材料消耗金额(饲料、兽药)进行分摊,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水电费等

月底,生产成本无余额,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均转入相应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生产母猪、种猪的生产成本转入产房乳猪价值。3 猪只的出生、转群、淘汰、出售、死亡 出生、转群、淘汰、出售均假设为月末最后一天。3.1 月末,分娩时结转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生产成本: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产房乳猪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费用(生产母猪,公猪)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费用(种猪)

3.2 乳猪早亡无出售价值时,其他猪只死亡也同样适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产房乳猪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产房乳猪 3.3 淘汰生产母猪与种猪时。

借:库存现金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

月末,结转淘汰成本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生产性生物资产摊销

营业外支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损益(固定资产清理)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母猪,种猪

营业外收入——生产性生物资产清理损益 3.4 淘汰、出售生产母猪与种猪以外的其他猪群时,借:库存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大、中、小肥猪、后备猪、保育猪 月末结转淘汰、出售、死亡成本,单价与转群单价相同:

借:主营业务成本——大、中、小肥猪、后备猪、保育猪,乳猪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3.5 本月转群金额=(期初库存余额+本期入库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月入库数量)*本月转群头数。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保育(育肥)货:消耗性生物资产-乳猪(保育)如猪只转出到其他猪场时 借:应收账款

货:消耗性生物资产-保育

消耗性生物资产-育肥

3.6 出售猪粪时,借:库存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猪粪 其他有关事项

4.1 第一次配种时,从配种怀舍到产房,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货:清耗性生物资产(后备猪)4.2 固定资产折旧按全场猪分摊 4.3 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按乳猪分摊 4.4 精液摊在乳猪上。

4.5 成本核算时,乳猪按头数计算,其他猪按重量。

五、成本核算难点:

篇7: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处理措施之我见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群密度的提高、应激因素的增多,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随着农村小规模养猪户的发展;因为小规模养猪饲养条件较差,养猪户防疫意识不强,加上畜禽及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各种传染病仍是当前防治的重点。要提高农村小规模养猪户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1猪场的环境及设施问题

在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注意场区周围环境治理;猪舍内环境差。猪舍不符合要求;有的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等环境问题。

1.2猪场消毒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执行消毒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问题:盲目选择消毒药;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确;消毒药的抗菌活性取决于其与病原体接触的浓度。

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的一定范围内,药物;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消毒程序不落实,猪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对工作人员监督、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疫苗免疫失误

疫苗免疫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各猪场都十分重视疫苗免疫工作,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运输、贮藏、稀释不当;疫苗免疫操作不规范;没有及时进行免疫和疫情检测、监测;引种与隔离不当;病死猪处理不当;忽视猪群的保健;疫病防治不及时,延误了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处理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畜牧是根本,兽医是保障,要使猪健康生长,取得好的防疫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饲养管理做起。

2.1.1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采用全进全出模式

猪场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的。饲养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传染病的危险。同时,自养公猪和母猪,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提高育肥效果,降低养猪成本。有条件的猪场要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制度,即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商品猪场至少也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点饲养方式,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分开。

2.1.2搞好环境卫生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环境污秽有利于病原体孶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猪场应做到:①合理绿化,改善舍外自然环境,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减少噪音的效果,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②设法改善保温、通风、降温条件,为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③猪舍、场地及用具等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将粪便堆积发酵。

2.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必须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本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更换工作衣、鞋,通过紫外线消毒后,经消毒池入内。本场兽医不得到场外就诊、防疫。场内外工具、车辆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外来工具、车辆一般不予进入。

大门必须设有消毒池,每周更换消毒液1

次。要经常清扫和整理地面,排出污水,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可选用2%~3%烧碱溶液、10%漂白粉乳剂或10%~20%石灰乳进行消毒,每季进行1次大消毒。泥泞区域可撒一层干石灰或草木灰。

水箱定期清洗消毒,防止大肠杆菌超标。猪舍内消毒必须用2种以上消毒药交替使用,喷雾器喷头朝上,使消毒药形成雾化粒滴后,均匀下落。

人员进入猪舍前消毒,应带工作帽,因为很多病原细菌(病毒)都是通过发丝传播到猪舍的,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猪舍内外每天的粪便及时清理,清扫舍内、舍外的扫帚分开,清扫过道和猪活动区域的扫帚也要分开,所有饲养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

2.3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2.3.1要合理用药

猪场兽医用药要严格实行处方用药制度,定期采集一些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治疗,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2.3.2要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

要选择有商标、批准文号的药品。猪场应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合理地安排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时间,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猪群免疫工作。同时要从

正规途径采购疫苗,并根据各种疫苗的不同特性、质量、副作用、制苗工艺等,正确使用优质高效疫苗。

2.3.3疫苗的贮藏、运输、使用均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剂量和使用方法。

2.3.4要科学使用保健药物,在生猪不同的饲养阶段使用保健药物,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断奶前后、新生仔猪、断奶仔猪等各个饲养环节。

2.3.5严格疫情报告程序

当猪群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上报疫情,以便组织人力调查,共同会诊,确定病性。认为属于不能确定或是疑似重大动物疫病的要按程序及时上报,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动物疫情。

2.3.6控制传染源

如果猪舍内出现疫病,应及时请技术员、驻场兽医诊治,猪群一旦发生传染病,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就地扑灭,防止疫情扩大。

2.3.7切断传染途径

病猪及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观察和治疗,必要时,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对同群尚未发病的猪及其他受威胁的猪群,要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扑杀、紧急免疫等有效措施,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到附近的猪场及养殖户。

2.3.8保护易感猪群

篇8:中宁县规模猪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规模化猪场猪病频发, 病情日益复杂, 难以诊断, 难以控制, 难以净化, 免疫失败和治疗无效现象普遍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免疫程序存在问题

主要是一些养殖户侥幸心理特别严重, 他们认为去年生猪价格看好, 也没有发生大的疫情, 猪瘟首免按照程序做了,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二免什么时间想起来就什么时间做, 没有做的等到发病, 就一发不可收拾。

1.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

(1) 中宁县自2003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蓝耳病发生以来, 一直存在着蓝耳病毒的困扰。PRRS病毒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 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然后转移到局部淋巴组织并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多处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 使感染猪只免疫力下降, 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PRRS还可引发无症状持续感染, 且无抗体产生, 从而继发其它病原感染, 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猪细小病毒病 (PPV)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 其特征为感染母猪, 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本病毒耐热性强, 56℃48h, 80℃5min才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本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 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 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此外, 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仔, 母猪发情不正常, 久配不孕等症状, 对公猪的受精率或性欲没有明显影响。

(3) 猪伪狂犬病 (PRV) 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 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 还可侵害消化系。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 无奇痒。哺乳仔猪日龄越小, 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 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血液中的病毒呈间歇性出现, 滴度低, 难于测出, 但病毒可经血液到达全身各部位。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这些弱仔猪1~2天内出现呕吐和腹泻, 运动失调, 痉挛, 角弓反张, 通常在24~36小时内死亡。病毒感染猪只后, 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 然后随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 并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 损害其杀灭病原和细胞毒的功能,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免疫力低下。

(4) 猪的气喘病由肺炎支原体侵入猪体后, 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 损伤纤毛和上皮细胞, 使呼吸道的纤毛系统凝结、脱落, 削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 使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下沉到肺脏;同时, 肺炎支原体还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 造成免疫抑制, 使其对其它疫苗的免疫产生干扰作用, 也为其它病原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导致病猪易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等, 严重影响猪群的免疫效果。

1.3 用药误区

(1) 盲目加大药物剂量。在养猪生产中和疾病诊断问诊中我们发现很多养殖户治病心切, 想一下把病治好, 药物剂量3倍甚至5倍地加大注射, 导致猪只体内药物蓄积中毒, 损害肝肾功能, 引起猪体自身解毒功能下降, 给以后治病用药带来很大的困难。

(2) 不注意用药过程中药物的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例如青霉素和VC、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都不能同时应用。

(3) 一次使用多种药物。通常在治疗过程中, 配合使用药物是正确的, 但有些养殖户仅抗菌药物同时就用好几种, 这不但增加了用药成本, 而且对猪体的免疫系统也造成了损害。

1.4 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

(1)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肉猪蛋白质的沉积都不利, 都会降低肉猪的瘦肉率。试验表明, 在不限量饲喂条件下, 高温和低温对氮的沉积量都有不良影响。氮的沉积量减少, 会降低肉猪体内瘦肉的生长量, 从而降低肉猪的瘦肉率。

(2) 圈舍氨气浓度太高。有的养殖户在冬季饲养管理中一味地追求保温, 不注意圈舍的通风换气。一进猪舍简直让人难以呼吸, 导致诱发很多的呼吸道疾病, 从而降低猪的生产性能。

2 防治对策

2.1 排除免疫程序方面的问题

首先, 应该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考虑到母源抗体参差不齐, 为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在35天首免, 首免30天要紧接着二免, 这样才能确保肉猪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较高的保护性抗体。第二, 要选用通过GMP体系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安全、高效、优质的疫苗用于猪群的免疫预防, 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第三, 建立免疫监测制度。通过疫病监测尤其在中宁县猪瘟的抗体水平监测上, 可及时发现猪瘟的疫情动态, 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力求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在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时, 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免疫抑制的控制问题, 从而保障猪只健康地生长。在做好程序化免疫的前提下, 可以应用目前效果比较理想的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转移因子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抗细菌、抑制病毒的功能, 而且能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功效, 增加抗体的形成, 消除体液免疫系统的抑制因素, 使机体经常处于一个强健状态。左旋咪唑也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

3 走出用药误区

(1)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 针对性地选择高效、安全性好, 能提高免疫力、抗菌抗病毒谱广的药物用于保健。

(2) 按产品说明使用药物, 不要盲目加大用药剂量, 避免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3) 联合用药, 注意配伍禁忌。

(4) 买药要选择通过GMP认证厂家的药物。

4 加强饲养管理

(1) 注意猪舍的冬季保温还要通风, 夏季防暑降温。

(2) 猪舍内要及时清除粪尿, 控制有害气体的产生。通风换气, 创造一个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干净舒适的环境条件, 才能使肉猪充分休息, 保持旺盛的食欲, 降低发病率, 获得较高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换率, 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创业项目ppt 创业项目排行榜(四篇) 下一篇:2025年投资创业项目简介(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