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蛋白质
系统杂交(精选七篇)
系统杂交 篇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研究逐渐从基因组时代转到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众所周知蛋白质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内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的遗传学方法,而过去也有许多方法用来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但都是体外研究方法如交联、免疫共沉淀、亲和层析等,这些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还需要纯化蛋白,同时要求蛋白质间存在比较强的作用力,而酵母双杂交系统操作是在核酸水平上进行,是在酵母细胞内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能检测到蛋白质间微弱的相互作用,无需对蛋白质进行纯化,因此自从该技术建立以后,得到了迅速广泛的应用。
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由Fields和Song[12]等于1989年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此系统是在酿酒酵母体内分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真核生物转录调控过程的认识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理论依据为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两个可分离的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简称为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on domain,简称为AD),前者负责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后者与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所调节基因的转录,这两个结构域结构上相互独立但功能上又相互依赖,一个完整的转录因子必须同时含有这两个结构域,否则将无法完成转录激活功能。酵母双杂交是将BD的核酸序列与诱饵蛋白X的核酸序列结合构建成BD-X融合表达载体,X往往是已知蛋白,将AD的核酸序列与猎物蛋白Y的核酸序列结合到一起构建成AD-Y表达载体,之后将这两个质粒共同转入同一酵母细胞内表达,如果X和Y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与他们分别融合的BD和AD在空间上就能充分接近,呈现出完整的转录因子活性并激活相应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单独的BD和AD均不能激活报告基因。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与否,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X和Y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当把Y变成基因文库或c DNA文库时,就可以直接从文库中找到与X相互作用的蛋白的DNA序列。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与其它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相比其主要表现在[5,14]:(1)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转录因子功能是在融合基因表达后,在细胞内重新组建转录因子之后发挥作用的,不需要分离纯化蛋白质,这就避免了在提纯蛋白过程中可能引起蛋白变性,因此保持了蛋白的生物活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体内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2)可以直接从文库中获得相互作用蛋白的核酸序列。(3)能敏锐地通过报告基因检测到蛋白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是一种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非常灵敏的技术。(4)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时期材料构建c DNA文库,能分析不同亚细胞部位和功能的蛋白质。(5)常用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具有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易于转化、便于回收扩增质粒,同时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等特点和优点。
3 常见问题及改进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自从建立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而且对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有非常严格地要求,同时转化效率偏低[1,2,5,8]。
3.1 假阳性现象
假阳性就是指待研究的两个蛋白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报告基因被激活,假阳性发生频率较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某些蛋白质本身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如转录因子,就无需BD和AD相互作用就能激活报告基因表达或者是在酵母表达时发挥了转录激活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原宿主内不在同一种组织或细胞内表达,或者是在发育的不同时期、同一种细胞的不同区域表达,利用此系统分析把这些在生理状态下是不可能碰到一起的蛋白拉到一起进行相互作用而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某些蛋白表面含有的多种蛋白质低亲和力区域,也会导致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生假阳性结果;酵母细胞内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会把两个原本无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拉到一起,从而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针对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做严格的对照试验排除假阳性,应对诱饵和靶蛋白分别作单独激活报告基因的鉴定,也可以采用双筛选系统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1]。
3.2 假阴性现象
假阴性是指两个蛋白本应发生相互作用,但报告基因不表达或表达程度非常低以至于检测不出来。原因是有些融合蛋白的表达对细胞会产生毒性,这时应该选择敏感性低的菌株或低拷贝数的载体去避免;也有可能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较弱,这时应选择高敏感的菌株及多拷贝载体去避免;还有就是此系统分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定位于细胞核内,这就造成此系统对所有蛋白质并非都适用,对于核外蛋白就不能用此系统分析相互作用,因为它们的相互作用不是发生在核内,如果用此系统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同时许多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翻译后加工如糖基化、二硫键形成等,这些反应在核内无法进行,另外在酵母中大量表达融合蛋白有可能会影响目的蛋白的修饰和折叠,尤其是在研究异源蛋白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正确折叠和功能有赖于其他非酵母蛋白的辅助,因此不能正确修饰和折叠的蛋白质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3.3 转化效率
如何提高转化效率也是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时应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双杂交系统筛库过程中转化BD-X载体和AD-Y载体时可以依次转化,也可以共转化,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共转化更具有优势,首先它比较节省时间,工作量也没有依次转化时的工作量大,其次共转化还可以减弱或消除融合表达蛋白大量表达对酵母产生的毒性,尤其对一些低表达量的基因进行筛库时,就更应该提高转化效率,才有可能筛到与目的蛋白有作用的蛋白质,利用酵母的有性生殖即酵母接合型的引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双杂交的转化效率。
4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产生以来,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可用来寻找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3,4,6],这是双杂交系统最广泛、最有价值的应用。比如将感兴趣的目标蛋白基因克隆至BD载体,而将要筛选的c DNA库克隆在AD载体,共同转化酵母宿主菌,如果c DNA序列编码的某一段蛋白能和靶蛋白形成聚合体,就会激活报告基因,这样就可以找到一个与靶蛋白结合的新蛋白,目前使用双杂交系统已经筛选到许多新蛋白,而且在不断扩大;确定功能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7]或已知有生理作用的蛋白间的作用位点、结构域、关键氨基酸残基[1,2],通过构建待测蛋白的缺失突变体,检测不同缺失突变体报告基因的表型可以判断出在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功能结构域,之后在功能结构域内进行DNA点突变,改变其氨基酸残基,以确定突变体能否使报告基因表达,就会找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必需氨基酸;验证通过其他方法发现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即以功能未知的新基因去筛选文库,然后根据钓到的已知基因的功能推测新基因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还应用于绘制蛋白质联系图谱等许多方面。该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如信号转导、蛋白质功能、癌基因研究、细胞凋亡研究、细胞周期与分化、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药物设计等领域[8,9,10,11,15,16],但是此系统只能反应蛋白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在生物体内的真实情况是不是正如实验所显示的还没有报道,因此实验结果还需要其它研究方法来验证。有研究指出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获得的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估计会有近50%的假阳性[13],尽管如此,酵母双杂交系统还是大大推动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篇2
酵母双杂交系统 (two-hybrid system) 也叫相互作用陷阱 (interaction trap) , 是1989年由Stanley和Song等提出并初步建立的, 并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反式转录激活因子, 例如酵母转录因子GAL4, 在结构上是组件式 (modular) 的, 往往由2个或2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 (domain) 构成, 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 (DNA binding domain, DNA-BD) 和转录激活结构域 (activation domain, DNA-AD) 。这2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 但不能激活转录, 只有当被分开的二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 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 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 (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UAS) 的下游启动子, 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组成
一个酵母双杂交系统包括3个部分:带有1个或多个摄制报告基因的宿主菌株;与GAL4-BD融合表达蛋白, 被表达的蛋白称为旅馆诱饵蛋白 (bait) ;GAL4-AD融合表达载体, 被表达的蛋白称为靶蛋白 (prey) 。为了防止酿酒酵母内源性的GAL4的影响, 人们将该基因误敲除掉, 发展成双杂交宿主菌株。常用的缺陷型酵母菌株有SFY526和HF7c, 带有特定的报告基因lac Z、his3和leu2等, 但丧失表达内源GAL4转录激活因子的能力。所用的质粒载体为能在大肠埃细菌和酿酒酵母中进行复制的穿梭质粒。第1种质粒载体是p GBT9, 又叫DNA-BD载体。诱饵蛋白基因是按照正确的取向和读码结构被克隆在这个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 于是就在诱饵蛋白GAL4-BD之间产生融合作用, 形成杂种蛋白Ⅰ。第2种质粒载体是p GAD424, 又叫AD质粒载体, 是用来构建欲筛选靶蛋白的c DNA文库的专用载体。克隆的c DNA片段是按照正确的取向和读码结构插入到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区内, 因此, c DNA编码的蛋白质便与GAL4-AD产生融合作用, 形成杂种蛋白质Ⅱ。这2种杂种蛋白质都能在酵母细胞中得到高水平的表达, 而且在核定位序列 (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 的作用下进入到酵母的细胞核内。p GBT9中的核定位序列是GAL4DNA结合域序列中间的一部分。而在p GAD424载体中, 核定位序列是SV40的T抗原序列, 被克隆在ADH1启动子和GAL4激发结构域序列之间。SV40的核定位序列使核内的蛋白量可以满足检测的灵敏度需要。
3 酵母双杂交的应用
3.1 利用酵母双杂交发现新的蛋白质和蛋白质的新功能
酵母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发现新基因的主要途径。将已知基因作为诱饵, 在选定的c DNA文库中筛选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 从筛选到的阳性酵母菌株中可以分离得到AD-LIBRARY载体, 并从载体中进一步克隆得到随机插入的c DNA片段, 并对该片段的编码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比较, 研究与已知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的联系。另外, 也可作为研究已知基因的新功能或多个筛选到的已知基因之间功能相关的主要方法。例如:Engelender等人以神经末端蛋白alpha-synuclein蛋白为诱饵蛋白, 利用酵母双杂交CLONTECH MATCHMARKER SYSTEM 3为操作平台, 从成人脑c DNA文库中发现了与alpha-synuclein相互作用的新蛋白Synphilin-1, 并证明了Synphilin-1与alphasynucle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为了研究2个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 找到影响或抑制2个蛋白相互作用的因素, Michael等人又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基因修饰证明了alpha-synuclein的1~65个氨基酸残基和Synphilin-1的349~55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有利于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
3.2 利用酵母双杂交在细胞体内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
酶联免疫 (ELISA) 、免疫共沉淀 (CO-IP) 技术都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免疫反应, 研究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是它们都是基于体外非细胞的环境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在细胞体内的抗原和抗体的聚积反应则可以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检测。例如:来源于矮牵牛的黄烷酮醇还原酶DFR与其抗体sc Fv的反应中, 抗体单链的3个可变区A4、G4、H3与抗原之间作用有强弱的差异。Geer等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 将DFR作为诱饵蛋白, 编码抗体的3个可变区的基因分别被克隆在AD-LIBRARY载体上, 将BD-BAIT载体和每种AD-LIBRARY载体分别转化到改造后的酵母菌株中, 并检测报告基因在克隆的菌落中的表达活性, 从而在活细胞的水平上检测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
3.3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药物的作用位点以及药物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酵母双杂交的报告基因能否表达在于诱饵蛋白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能够引发疾病反应的蛋白互作可以采取药物干扰的方法, 阻止它们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Dengue病毒能引起黄热病、肝炎等疾病, 研究发现它的病毒RNA复制与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NS5) 和拓扑异构酶NS3, 以及细胞核转运受体BETA-importin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找到了这些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序列。如果能找到相应的基因药物阻断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就可以阻止RNA病毒的复制, 从而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目的。
3.4 利用酵母双杂交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 (Genome Protein Linkage Map)
众多的蛋白质在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都是彼此协调和控制的。基因组中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了很多新的基因和EST序列。HUA等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 以所有已知基因和EST序列为诱饵, 在表达文库中筛选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白, 从而找到基因之间的联系, 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对于认识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 如信号传导、代谢途径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树民, 陈英碚.酵母双杂交体系的新发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9, 22 (5) :225-227.
[2]FIELDS S, SONG O.A novel genetic system to detect 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s[J].Nature, 1989, 20 (340) :245-251.
[3]WONG C, NAUMOVSKI L.Method to screen for relevant yeast two-hybird-derived clones by coimmunoprecipitation and colocalization ofepitope-tagged fragments-application to Bd-XL[J].Anal Biochem, 1997, 252 (1) :33-41.
[4]BRENT R, PTASHNE M.A eukargotic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bearingthe DNA specificity of aprokaanyotic repreesor[J].Cell, 1985, 43 (3) :729-736.
[5]MA J, PTASHNE M.Converting a eukanyotic transcriptional inhibitorinto an activator[J].Cell, 1988, 55 (3) :443-448.
[6]YANG M, FIELDS S.Protein-peptide intevactions andyzed with the yeasttwo-hybird system[J].Nucleic Acids Res, 1995 (23) :1152-1156.
[7]WATSON MA, BUCKHOLZ R, WEINER MP.Vectors encoding alte-rnative antibiotic vesistance for use in the yeast two-hybird system[J].Biotechniques, 1996, 21 (2) :255-259.
[8]BEMIS LT, GESKE F J, STRANGE R.Use of the yeast two-hybirdsystem for identifying the cascade of protein interachions resulting inapoptotic cell death[J].Methods Cell Biol, 1995 (46) :139-151.
系统杂交 篇3
于2014年8月20日至2015年2月9日在昌图县八面大和曙光智能化养猪专业合作社种猪场完成。试验用猪舍为全封闭式“阳光猪舍”, 用料由辽宁唐人神曙光农牧集团大农友饲料公司提供。
2 试验方法
试验选择长白后备母猪和大白后备母猪各30头, 在两个品系间进行二元杂交生产商品猪 (试验一组) 。另选择长大二元母猪和大长二元母猪各30头, 与杜洛克公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 (试验二组) 。两组之间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共分三个对比项目。
2.1 对比分析
测定两组之间的产仔数、仔猪出生重、断奶窝重及仔猪成活率, 进行对比分析。试验母猪预产期前7天转入产房待产。记录产仔数, 个体重, 窝重。两组之间采用相同的饲料、设施、管理方法等。哺乳仔猪饲喂至28日龄断奶, 并做好个体重、断奶数量等相关数据 (见表1) 。
根据表1, 长大母猪与大白母猪、长白母猪的产仔数、仔猪出生重、断奶重及成活率分别高出了1.13头、1头, 90g、60g, 500g、350g, 2.65%、2.21%。大长母猪与大白母猪、长白母猪的产仔数、仔猪出生重、断奶重及成活率分别高出了1头、0.87头, 100g、70g, 560g、410g, 2.25%、1.81%。可见长大二元母猪和大长二元母猪产仔数、仔猪出生重、断奶重及成活率均比大白母猪和长白母猪高。
2.2 28日龄全断奶, 进行育成至60日龄, 测定成活率和增重情况
所有试验仔猪28日龄全部断奶, 将仔猪转到保育舍。按照原窝饲养到60日龄结束。饲养结束后称重, 计算出增重情况和成活率 (见表2) 。
根据表2, 杜长大三元仔猪与长大二元仔猪、大长二元仔猪的个体均增重、成活率分别高出了1.04kg、1.32kg, 1.32%、1.22%。杜大长三元仔猪与长大二元仔猪、大长二元仔猪的个体均增重、成活率分别高出了1.01kg、1.29kg, 1.26%、1.16%。可见杜长大三元仔猪和杜大长三元仔猪在育成期的增重、成活率均比长大二元和大长二元仔猪高。
2.3 二元仔猪与三元仔猪在育肥期的增重和料肉比情况
仔猪从60日龄开始育肥, 育肥试验二元和三元杂交商品猪各选择100头为样本, 育肥110天, 测定日增重和料肉比。注意:试验猪随机抽取、同一圈舍饲养、采用相同饲料自由采食、由一人饲喂管理。试验过程中猪只若有死亡, 记录头数及其体重 (见表3) 。
根据表3, 三元商品猪与二元商品猪在日增重上高出62g, 三元商品猪与二元商品猪料肉比低了0.22。
3 试验结论
3.1 商品猪平均窝产仔数
综合试验数据, 可得二元杂交的产仔数为9.83头/窝;三元杂交的产仔数为10.83头/窝, 可见饲养三元母猪比二元母猪平均窝产仔数高出1头/窝。
3.2 商品猪的全程成活率
试验研究表明, 大长二元杂交的全程成活率为84.75%;长大二元杂交的全程成活率为85.24%;杜长大三元杂交的全程成活率为89.31%;杜大长三元杂交的全程成活率为88.90%;
则二元商品猪全程成活率为85%;三元商品猪全程成活率为89%, 可见饲养三元商品猪二元商品猪全程成活率高4%。
3.3 母猪窝出栏头数
二元商品猪出栏数为8.4头/窝 (9.83×85%) ;三元商品猪出栏数为9.6头/窝 (10.83×89%) ;可见饲养母猪繁育三元商品猪比繁育二元商品猪每窝多出栏1.2头。
4 效益分析
4.1 个体三元商品猪出栏重与二元商品猪出栏重比较
三元商品猪出栏重比二元商品猪出栏重7 k g (114.40~107.40) ;而全程三元商品猪耗料比二元商品猪耗料多1kg (24 250kg/98头~23 900kg/97头) , 这个结果可以忽略不计, 则说明三元商品猪比二元商品猪每头多出7千g猪重的利润。
4.2母猪繁育三元商品猪与二元商品猪窝出栏比较
饲养母猪繁育三元商品猪比繁育二元商品猪每窝多出栏1.2头 (9.6头/窝~8.4头/窝) 。
5 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充分说明了无论饲养三元商品仔猪育肥, 还是饲养二元母猪与杜洛g杂交自繁自养进行育肥, 在母猪产仔数、出生重、增重、消耗饲料、成活率、料肉比等各方面均比二元商品猪有优势, 能给养猪业者带来可观的利润。由此可见, 在养猪业上应用仔猪三元杂交技术是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系统杂交 篇4
关键词:松野杂交猪,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
目前,黑猪杂交肉市场正在缓慢的启动,因而也给我国地方猪种的培育和扩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并找出最佳应对措施,使挑战转化为机遇,促使养猪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抓住生产优质肉猪这一主线不放,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国内外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绿色、安全的畜产品关系到人类健康,是各国政府都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的猪肉能否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关键要素[1]。
松野杂交猪是将松辽黑猪和野猪进行杂交,其目的是为了综合松辽黑猪和野猪的优良特性。本试验对含有12.5%野猪血的松野杂交猪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测定,并与杜长大育肥猪进行对比,旨在为培育优质肉猪新品种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试验在吉林省红嘴种猪繁育公司刘家馆子种猪场完成,2009年6月1日~2009年9月8日,试验期为100 d。
1.2 试验设计
根据出生日龄相同、公母各半的原则,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选取平均体重在28 kg的松野杂交猪和杜长大育肥猪各18头分成2个组,A组和B组,组内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经过100 d饲养期后对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定评估。
1.3 饲养管理
按照正常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猪舍光照充足,干燥通风,每天清粪两次,早晚各一次,猪舍温度18~22℃,适宜的饲养密度。在试验实施中,除了试验设计所规定的处理间差异外,其它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技术措施完全一致。试验动物由同一饲养员负责饲喂,全程采用自由采食方法和自动饮水装置[2]。
1.4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日粮水平根据美国NRC(1998)猪的营养标准,使用资源配方师软件进行设计。
1.5 试验方法
屠宰试验:屠宰前在自由饮水条件下禁食24 h,然后称重。测定按照GB8467-87《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程序》进行,去头、蹄和内脏(留板油),取左半胴体称重计算其屠宰率和产瘦肉率[3]。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试验结果
从全期增重数据来看,在初始重的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B组出栏重、全期增重和日增重要高于A组;松野杂交猪的生长速度虽然比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有略低,但是没有达到差异显著的水平。
2.2 生长发育性能
从试验结果来看A组和B组猪在体重、体长、体高和半腿围的发育程度上虽略有差别但是差异不显著(>0.05),这与全期增重统计表中体现出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相符合。
2.3 屠宰性能
从屠宰性能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B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屠宰率最高,但是与A组比较差异不显著(>0.05);B组的平均背膘厚要低于A组,差异不显著(>0.05);B组杜长大三元杂交的产瘦肉率要高于A组,但是差异不显著(>0.05)。
3 讨论
3.1 增重试验结果
从增重速度上来看,A组松野杂交猪的全期增重、日增重和料肉比虽然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是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了利用松辽黑猪和长白山野猪杂交而培育出的松野杂交猪明显的改善了长白山野猪生长缓慢的特点。
3.2 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结果
从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A组松野杂交猪的各项屠宰指标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差异均不显著(>0.05)。这说明,松野杂交猪的身体发育状态很优秀,在保证了产肉率的前提下也为进一步的扩繁及基础群的保留奠定了基础。
4 总结
培育优质肉猪,生产优质猪肉是我国养猪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影响肉质的因素很多,但肉质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品种改良(遗传控制)和营养调控两个方面,其中品种是决定性因素[4]。本试验正是从这一落脚点出发,做了长时间的摸索和大量的试验证明在增重速度和产肉率方面,对松野杂交猪新品系的选育是成功的。这也为既能保证经济效益收入又可生产出优质的猪肉提供了前期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树敏.吉林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03,11:5~6.
[2]陈清明,现代养猪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GB8467-87,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程序[S].
黄瓜杂交制种技术 篇5
宜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透气性良好、地势平坦、易于排灌且没种过瓜类作物, 近年没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
2、播种期
父本比母本一般早播15~20d。若母本直播, 父本可适当晚些播种, 但要注意徒长。
3、施肥
播种前整地时施入优质腐熟的农家肥和底肥磷酸二铵, 每亩施农家肥2t, 磷酸二铵30~40kg。
4、催芽
用55℃热水恒温烫种15min, 自然冷却后浸种4~6h, 取出种子用洗衣机甩干, 28~30℃下催芽24~26h即可播种。
5、播种
播种前浇足底水或雨后覆膜再播种。母本株距25~30cm;为了增加雄花数量, 父本株距20~25cm。每穴播种2~3粒, 用细土覆盖后扣地膜。在地边育些苗, 用于补苗。父、母本比例为1∶4 (即4行母本1行父本) 。另外, 黄瓜为异花授粉作物, 生产用杂交种应与其它黄瓜品种间的隔离区至少在1000m以上, 有障碍物时可在500m以上。
6、间苗
共留2~4个瓜形好、个大的作种瓜, 在选留的种瓜以上留4~5片叶摘心, 及时支架。及时插架、绑蔓, 以减轻发病。多中耕除草, 保墒增温, 以促进根系发育。主蔓第7~8叶以下发生的分枝要及早抹去;主侧枝结果的品种, 7叶以上的侧枝见瓜后留2~3片叶摘心。
7、去杂去雄
在受粉之前应对父本和母本田进行去杂, 去掉父本和母本田中的不良株、变异株和可疑株。当母株上有雄花出现时, 每天早晨全部摘除雄花, 并将其集中处理, 不可乱扔, 以防混杂。注意一定要将母本上的雄花及时全部的除去。
8、受粉
人工补助受粉能显著提高黄瓜杂交种子产量。人工受粉宜在上午进行, 以17~25℃为宜, 低于15℃以及雨后或花上有露水时受粉不宜进行。尽量取植株中部当天开放的雄花放在一起, 受粉时剥去花冠, 用雄蕊轻轻涂抹当天开放的雄花的柱头或用毛笔进行涂抹。一朵雄花能受1~2朵雌花。受完粉的雌花, 将其花冠去掉一部分, 以示受过粉。受粉不能太重, 以防触坏柱头。在受粉期, 最好在田间每天放蜂1次。受粉结束后, 立即追施1次肥, 并从植株主蔓的第22~25节开始打顶, 摘除未受粉的瓜果, 以减少植株营养消耗。
9、防病害
大约在4~5片叶时, 开始交替喷施70%百菌清500~700倍液, 25%甲霜灵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 每5~8d喷施1次, 防霜霉病效果好。防治白粉病可选用15%的粉锈宁800~1000倍液或硫酸胶悬浮剂250~300倍液喷洒。
1 0、收获
杂交黄牛的育肥 篇6
1. 选择国外肉用良种公牛作父本杂交的改良牛。
2. 应挑选四肢高, 体形长, 皮肤松弛有弹性, 肌肉较薄, 骨架清晰、宽而不丰满, 毛密柔软和体况健康的牛。这种牛生长潜力大, 肥育效果好。
3. 要选择2~4岁, 体重318~363千克, 架子大且较瘦的牛。这样的牛采食量大, 日增重高, 肥育效果好, 饲养周期短。
二、提高饲料利用率, 降低饲养成本
1. 选择合适的饲料精粗比和营养水平。开始育肥的前30天内, 精粗饲料比 (3∶7) ~ (1∶1) , 粗蛋白质含量为12%;中间70天, 精粗饲料比为3∶2, 粗蛋白质含量为11%;最后10~20天, 精粗饲料比为 (7∶3) ~ (4∶1) , 精料粗蛋白质含量为10%。一般在最后10天, 奶牛日采食精料量应达到4~5千克/头, 粗饲料让牛自由采食。
2. 饲料加工要科学。 (1) 精饲料。如玉米粉碎粒度应在1毫米以上, 高粱粉碎粒度达1毫米。 (2) 粗饲料切割长度以5~10毫米为宜。
3.合理利用啤酒糟、淀粉渣等工业副产品, 并配合使用添加剂, 就能代替日粮内90%的精饲料, 育肥牛日增重仍可达1.5千克。具体方法为:每天每头牛喂啤酒糟15~20千克, 啤酒糟内加150克小苏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剂预混料。另每天每头牛喂淀粉渣、豆腐渣、糖、酱油渣10~15千克, 其中加150克小苏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剂预混料。
4.充分运用饲料青贮技术、秸秆氨化和发酵技术。青贮玉米是育肥牛的优质饲料, 饲喂青贮料时, 在较低的精料水平下, 就能达到较高的日增重。在青贮料中按玉米青贮干物质量的2%添加尿素, 能获得很好的育肥效果。
三、改进饲养技术, 提高饲养水平
1.可采用育肥初期限制精料, 育肥后期自由采食的方法, 此法能使饲料利用率提高5%。
2.公、母牛要分栏饲养。一般公牛比阉牛增重速度高10%, 阉牛比母牛高10%, 但是公牛阉割去势后的1~2月内生长发育较慢。若采用药物或激素去势, 还会出现用药时间长、效果差、药物或激素残留等情况, 所以在选购架子牛时要考虑性别对增重速度的影响, 公牛育肥不宜去势。
3.育肥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脲酶抑制剂预混料, 可提高肉牛日增重18%以上。
4.搞好环境卫生, 经常进行防疫灭病工作, 定期为育丌丌肥牛驱虫, 控制和杜绝传染病与各类疾病的发生。
5.肉牛育肥达500千克时应尽快出栏。否则, 肉牛体重超过500千克后, 日增重下降, 料肉比增加, 育肥成本提高, 利润下降。
四、选择科学的配方
1. 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料配方 (湿重) :
青贮玉米80.8%、玉米17.1%、棉籽饼2.1%。
2. 以酒糟为主 (湿重) 的饲料配方 (以300千克体重的生长肉牛每日进食量为例) :
玉米1.5千克、鲜酒糟15千克、谷草2.5千克、尿素70克、食盐30克、添加剂预混料100克。
3. 规模牛场体重300千克以下的肉牛日粮配方:
玉米61千克、麸皮15千克、棉 (杂) 饼20千克、食盐1千克、骨粉1千克。每头牛每天饲喂100克预混料、2千克精料, 粗饲料让其自由采食。
4. 规模牛场体重300千克以上的肉牛育肥配方:
芥蓝杂交制种技术 篇7
1 生物学特性
1.1 根系生长特性
直根系, 但须根发达, 主要根群分布于30 cm的活化熟土层内。喜透气性良好、肥沃湿润的微酸性至中性砂质土壤, 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5之间。根系分布浅, 但再生能力较强。原种繁殖时, 育苗后移栽再定植根系强健, 定植后长势旺盛, 所产种子产量高, 质量好。
1.2 株型及茎叶生长特性
株高80~150 cm, 茎粗壮, 绿色或具紫色条斑。生长前期和中期茎直立且较稳固, 中后期生长迅速。花期以后由于果枝重量增加, 植株容易弯曲倒伏, 需适期设立支架固定果枝。叶基生, 具长柄, 绿色, 叶面光滑或皱缩;单叶互生, 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有或无蜡粉;叶缘光滑或具浅缺刻状齿, 叶呈旋转式随主、侧枝生长点生, 顶生花序后不再生叶;基叶较小, 中上部叶渐大。生长期喜温暖湿润性气候, 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环境有利于开花结实和种子的生长发育, 忌高温高湿和干燥, 稍耐寒。
1.3 开花及结实习性
完全花, 花瓣白色或黄色, 单瓣4片呈十字形分布;雌蕊一枚, 成熟时绿黄色;雄蕊于开花后从花粉囊散出亮黄色花粉。复总状花序顶生, 无限生长型;花芽分化早, 植株春化过程比较容易完成, 但要求有一定时期的低温、温差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光照条件。虫媒花, 异花授粉。开花时, 由花枝下部花蕾逐渐向上部花蕾开放, 每天2~5朵。花期结实期最适温度15~22℃;温度过高, 光照过强, 花粉在柱头不萌发或死亡;温度过低不利花粉发芽和生长, 种胚不能顺利完成受精过程, 影响结实。长角果, 一般果内含种子5~25粒, 种子圆球形, 褐色或黑褐色, 千粒重2.5~6.0 g, 种子使用寿命3~5年。
2 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芥蓝杂交种子生产的亲本原种, 一般母本为自交不亲和系类型, 父本为自交不亲和系类型或自交系。
2.1 播期安排
甘肃河西具灌溉条件的区域, 要求海拔1500~2100 m, 以大田直播生产为主, 杂交种生产的适宜播期在4月上中旬。
2.2 土地准备
芥蓝种植地块要求同科轮作3年以上, 同组合根据计划面积决定生产区域和生产农户。生产地块相对连片种植, 以便于花期安排放蜂。前茬以小麦、玉米、豆类、花卉等作物为好, 要求地块种植粮食作物时长势良好, 往年无明显病害发生, 上一年灌过晚秋水, 翻耕后耙耱保墒。不同组合或品种空间隔离不少于2000 m, 还要与甘蓝类作物空间隔离不少于1500 m。小组合生产也可在网室内进行, 空间隔离100 m以上即可, 但需花期放蜂。亩施腐熟农家肥3~5 m3, 3月下旬撒施三元复合肥25~30 kg, 耙耱镇压, 平整土地。晚熟育苗品种定植前一周覆膜。大面积生产采用挖穴点播或浅沟点播后覆膜的播种技术进行杂交制种。
2.3 播种技术
2.3.1 原种处理和发芽率检验:
播前使用杀菌剂药剂拌种或强光晒种一二天对原种消毒灭菌, 并测试亲本种子发芽率后计划用种量和亩播种量。
2.3.2 晚熟品种播种及育苗技术:
按生产计划安排育苗工作, 一般于元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在温室营养纸袋内育苗。杂交种生产按亲本花期调节双亲播期, 父本一般分二三批错期播种, 根据不同组合的双亲花粉量及父母本配比要求, 以1:1或1:2比例育苗, 穴播二三粒, 深度0.3 cm~0.5 cm, 覆盖河沙0.1 cm~0.2 cm保湿, 挂牌以区分品种和做好品种间隔离带;亩计划育苗5000穴。灌水后, 在20℃条件下保持苗床湿润状态, 7天左右可出苗。出苗后转入正常管理, 定前15天开始逐渐撤膜炼苗。晚熟品种不能定植在2000 m以上海拔地区, 因积温不够, 影响种子正常成熟。定植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 南北向定植。父母本按穴数配比要求, 以1:1比例的组合按30 cm旱塘、30 cm水塘覆膜, 穴距以25~30 cm单行定植;父母本配比以1:2比例的组合, 父本单行定植, 母本垄面50 cm双行定植;父母本行垄交替定植。每隔5~6 m留一宽行, 以便于后期喷药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植后灌水促缓苗。
2.3.3 中早熟品种播种技术:
按亲本花期调节双亲播期, 父本一般分2或3批错期播种, 根据不同组合双亲花粉量及父母本配比要求, 以1:1或1:2的株比或行比播种。晚开花的亲本提前播种。南北向按垄距中央划线, 播种时先开10 cm深播种沟, 按穴距25~30 cm用小铲做虚播种穴下湿土, 放呋喃丹或甲拌磷5~8粒防虫, 每穴播3粒, 深度0.5 cm左右, 播后覆盖湿土微压。沿播种沟外坡开沟, 覆45 cm宽白色地膜 (90 cm宽白色地膜从中间切开) 压边。也可采用深穴浅播的方法播种, 具体方法为:南北向按垄距中央划线, 按穴距25~30 cm用直径10 cm的移苗器打穴, 穴深6~10 cm, 适当处理后, 用小铲做虚播种穴下中央湿土, 放呋喃丹或甲拌磷5~8粒防虫, 每穴播3粒, 播种深度0.5 cm左右, 覆盖湿土微压。在穴行两侧开沟, 覆45 cm宽白色地膜后压边;一般亩播3705~4446穴。父本播种后, 每行垄头须插棍以示标记。单行播种后, 膜面要保留25~30 cm, 间隔1.5 m。膜面适当压土, 以防风刮膜。
2.4 苗期管理
育苗移栽的品种, 灌水后5天左右中耕, 查死苗, 补空穴, 封膜口, 以确保全苗, 利缓苗和促进植株生长。直播品种, 播种后7~10天检查出苗情况, 遇气温超过22℃天气时破膜放风, 以防高温烧苗;及早喷药, 以预防病虫;空行早中耕, 以利除草和保墒, 提高地温;适当蹲苗, 以促进根系生长。晚霜过后, 穴内拔草压膜放苗, 同时按每穴保留二三株定苗。附近田地喷施除草剂时要注意风向, 药液及药剂气味不能漂移到芥蓝地块内, 以防止幼苗遭受药害。5月下旬左右幼苗开始抽薹, 进入迅速生长期, 结合灌水, 每亩沟施复合肥20~25 kg, 并配入适量硼肥, 以促进抽薹、分枝、花器发育和开花。
2.5 清杂去劣
2.5.1 生产田清杂去劣:
抽薹初期至初花期, 间隔一周左右, 根据品种特性, 组织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二三次清杂去劣工作, 彻底拔除田间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异型植株。清杂时检查一定要仔细, 拔除一定要彻底。异型株主要有茎秆细弱、过早抽薹开花的退化株, 长势过强的植株, 株型、叶型、茎秆颜色、叶色、花型、花色等主要性状与正常植株有差异的植株。拔除的开花株花枝要踩碎并埋入土中, 不可随处乱扔。
2.5.2 隔离区内空间清杂:
抽薹初期至初花期, 组织生产技术人员和种植农户, 在隔离区域和生产区域内进行二三次清杂工作, 彻底拔除隔离区内的田地中、农户庭院前后、果园、菜园、沟渠路旁、闲滩空地等处的观赏株、菜用株及留生株, 花期中清除的开花株须将花枝踩碎并埋入土中。在清杂过程, 检查一定要仔细, 拔除一定要彻底。
2.6 杂交授粉过程
2.6.1 花期调控:
花期不遇的组合, 可在抽薹初期对早开花的亲本打主花薹、对花枝重摘心, 促发侧枝, 结合灌水追施氮肥。对晚开花的亲本, 可结合灌水追施磷钾肥, 以促进抽薹开花。以此方法, 可调节15天以内的花期不遇情形。
2.6.2 准备工作:
提前联系蜂农的蜜蜂。根据种植面积计划使用蜂箱数量。一般每3亩地使用2箱蜂即可。蜂箱运进制种区域前15天, 蜂农不能在有芥蓝或甘蓝类作物的区域放蜂, 同时清理掉蜂箱内的花粉, 以免由于蜜蜂的活动携带亲缘近缘花粉串粉, 影响种子纯度。放蜂前, 组织农户清除生产田植株上已结的果和开放的花。统一对生产区域内田地作物施药, 进行病虫的防除工作;放蜂以后, 生产区域田地不得喷施杀虫剂农药, 以免蜜蜂受害和使蜂产品带毒。确系需要, 应在日落蜜蜂入箱后喷施对蜜蜂低毒且低残留的农药或生物杀虫剂, 并掌握适宜的施药浓度。为了防止果枝倒伏, 适时设立支架, 以固定植株。
2.6.3 蜜蜂授粉过程:
蜂箱应放于生产田相对集中的地方, 有专人每日检查蜜蜂在生产田的活动情况。10天以后检查植株结实率和生产田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隔离区边缘禁止蜂农乱放蜂箱。花期及授粉期在六七月, 授粉期一般45天左右。花期遇阴雨天气, 当天开放的花朵会因授粉障碍或雨水冲洗柱头不结实。当90%~95%的植株花谢后即可撤蜂。
2.7 田间管理
撤蜂后, 彻底清除田间植株上尚未开花的蕾枝, 进行病、虫、杂草的防治工作。要求单收的组合, 拔除父本并运出田外做妥善处理。结合灌水, 根据长势情况追施适量全价肥料, 促果实膨大和成熟。及早检查加固支架。夹果膨大以后, 控制水肥, 防止植株贪青晚熟, 以及裂籽儿和芽籽儿比例的升高。
2.8 病虫防治
2.8.1 病害:
根腐病和立枯病应及早预防, 苗期压膜前用25%瑞枯霉水剂400~500倍液、根病治粉剂500倍液灌根预防。霜霉病于抽薹期开花期用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15%瑞枯霉水剂300~400倍液全株喷雾。白粉病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轮换喷雾, 7~10天一次, 共喷三四次;病毒病要及早防治蚜虫, 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并做妥善处理;用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全株喷雾, 7天一次, 共喷三四次。
2.8.2 虫害:
小菜蛾、菜青虫使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全株喷雾。蚜虫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15 000倍液喷雾, 注意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药液, 间隔7~10天一次。
2.9 采收
9 月中旬至10月上旬, 当85%~90%的果荚颜色
转为淡黄褐色, 荚顶尖部分已呈现干燥状态时即可收割。收割前进行最后一次田检, 清除田间杂草死苗, 以及荚型、荚色与正常果荚不同的植株并销毁。
收割工作一般应在清晨有露水时进行。双收且分开收种的组合先收割早熟的亲本品种, 晾晒场所铺彩条布、蓬布或棚膜, 以防止地面土粒和石子混入种子内。检查后确定早收的品种的枝荚已完全拣拾干净后采收另一亲本。
不同品种后熟和晾晒场所要分开, 以预防品种混杂。在后熟、晾晒过程中, 要防止株堆雨淋、发热和霉变。果荚充分干燥以后, 采用取籽机械或人工打碾的方式脱粒。禁止使用拖拉机打碾, 防止压伤种子, 影响发芽率。
脱粒风选后的种子含水量超过15%时, 极易发热霉变, 不能在袋子内放置, 要尽快摊薄晾晒干燥。干燥后的种子用离心式精选机或蔬菜花卉种子精选机进行精选, 再经人工挑选, 经18目或20目方孔筛筛选, 外观质量检验合格, 水分降至6.5%以下即可收种入库。
一般亩产杂交种子60~12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