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典故
请君入瓮的典故(精选13篇)
篇1:请君入瓮的典故
请君入瓮的成语典故
请君入瓮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戏剧性的一幕在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又重演了。这一年,最著名的酷吏來俊臣终于也以“谋反”的罪名,被斩首于西市。当日,仇家蜂拥而至,“挖其眼,剖其心,啖其肉,践其骨”,來俊臣在痛苦中气绝。长安百姓纷纷奔走相告说:“从今以后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睡觉了!”
启示:
周兴发明的火烤大瓮之酷刑,最后也用到自己头上;來俊臣被仇家挖眼、践骨,最终也没有好下场。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篇2:请君入瓮的典故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
【释义】
篇3:请君入瓮的典故
一、命题上的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 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泯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 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作为作文题目, 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 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 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 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 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 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 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 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 (记叙文题) 、《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 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 (议论文题) , 等, 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 产生共鸣,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旦行文, 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 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 那么, 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 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 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 有许多传统题目, 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 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 既避免千人一面,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 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形式上的创新
“让”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常见词:家庭中, 小孩相争, 人会嘱咐他们让一让;大街上, 为了顺利快速地出行, 行人高呼“让一让”;蔺相如以大局为重, 避让廉颇的咄咄逼人, 赢得千古美名;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 两千年来被无数人传扬……谦让、退让、转让、出让、责让、让步、让贤、让位等, “让”字见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如以“让”为话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那么, 可以考虑通过形式创新的方式达到出新出奇的目的。比如说, 通过日记连缀, 展示谦让双方的心理变化和感悟;通过穿插小标题, 写出几个关于让贤的故事, 抒写自己对此事的体会;通过书信的形式, 谈谈对谦让的看法;通过辩论记录的形式, 展示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明确一个中心句并在文中反复出现, 起到强化文旨、美化结构的作用;通过童话、寓言的形式, 演绎着人类社会里与“让”有关的喜怒哀乐。
三、语言上的创新
为了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除了正确运用语言之外, 还得学会一些技巧, 做到巧用。这里简单介绍三点:
1. 巧引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 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 极富表现力。巧妙地将其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 会使文章饱满、厚重, 增添几分韵味。如:“晚自习咔咔地嗑瓜子, 教室里‘余音绕梁’, 有人戏称:听取蛙声一片。”例中引用诗句书卷自如, 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 活用修辞手法。
鲁迅说:“作文的人, 因为不能修辞, 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 修辞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 (1) 大地上黄苍苍的野草, 像喝饱了甜酒的醉汉, 东倒西歪地摇晃着。 (比喻) (2) 原本十分可爱的电脑, 竟变得那样无情无义, 任凭我如何鼓捣, 就是一声不吭, 只用一副黑黑的脸孔对着我。 (拟人) 几组例句, 文采斐然, 语言亮丽, 让人耳目一新。
3. 学会“移花接木”。
这是比喻的说法, 简言之, 也就是在吃透某些词语的基础上, 巧妙地将其挪用, 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产生临时性的意义。这样可使语言妙趣横生, 别有风味。如:“妈妈是传统的古典派, 我算是现代派。妈妈爱听美声, 我却只觉得摇滚够味儿;妈妈跳舞是快三慢四, 我却爱跳迪斯科;妈妈一看我跳迪斯科就说我是‘张牙舞爪’, 我也笑她土得有营养, 像土豆。”挪用一些词可使文章在表达上生动新奇, 富有情趣。
篇4:请君入瓮历史典故
整日以折磨他人为乐的周兴,怎么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别人告密的对象。武则天收到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的告密信后大怒,立刻下旨给来俊臣,要他负责审理周兴的案件。
太监送密旨的时候,周兴正与来俊臣喝酒呢!他们俩一边喝,一边讨论着用什么办法使犯人招供。来俊臣看了太监送来的密旨,随便把它往桌上一丢,仍旧和周兴继续原来的话题。周兴笑笑说,那里面写的刑罚都算不了什么,最近他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逼出犯人的口供来。来俊臣问:“什么办法?”
周兴得意扬扬地说:“这个新办法就是拿一个大瓮,把它放在火上烧烤,谁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不由他不招!”来俊臣听了,连连叫好。他一面说,一面叫人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
来俊臣觉得到时候了,马上变了脸,厉声向周兴宣读武则天的密旨:“周兴,你听着,你如果不老实交代,那就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顿时吓得面无血色,魂飞天外,手里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连忙跪在地上,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报给武则天。武则天觉得周兴为她办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军,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杀了。
【成长心语】
篇5: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
【解释】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简介】《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 《朝野佥载· 周兴》:“唐秋官侍郎 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后用“请君入瓮”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当掬西江之,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牀,请君入瓮。”也借指设计好圈套引人上当
【近义词】以牙还牙、以毒攻毒
【成语举例】
1、抗战时,请君入瓮是我军常用的一种战略战术
篇6: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
2、囚多不承承认
3、当为何法应当
4、因起谓兴曰于是,就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助词,不译
2、以炭四周炙之 这里指大瓮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周心说:“这太容易了 ! 拿大坛子,四周用炭烧它,命令囚犯进入里面, 什么是不承认 !”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篇7:请君入瓮的典故
关键词:典故,物理教学,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又不会”,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过程的比较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信息源产生不同的设想,一旦一种思维方式受阻,他们便能立刻转换思维方式。而后进生从同一信息源产生的设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些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道题设计一些发散式的问题,讲解一些一题多解或多变的习题,并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些此类题目,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并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1]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力呈几何级数分化,学校教育无法穷尽知识与能力;社会生活愈加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学校教育无法培养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超人”。因此,学校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挖掘和运用典故的教学功能,不仅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物理教学中典故教学功能的挖掘与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典故的运用
1. 利用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北宋名相司马光小的时候,看见同伴掉进大水缸里,急中生智拾起石头使劲砸缸,结果砸破水缸,使掉进缸里的伙伴获救。我们知道,要从水中救人,一般是使人离开水,即把落水者拉出水面,这对还是儿童的司马光来说是很难的。那么,能否让水离开人呢?往问题的反面一想,于是就有了砸缸救人的千古佳话。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正是物理解题中逆向求解的生动一例。通过这个事例,教师可启发学生:解题时,如果从正面出发,不易求解,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把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的方向思考分析。这样,很有可能获得新的认识、好的想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例1】用刻度尺测量如图1所示的瓶子的容积。问如何操作?需要测出什么?
分析与解:对多数学生来说,瓶子的下部是容易测量计算的,而对瓶子上部的体积,却想不出恰当的办法来进行计算。若将瓶口盖好,倒置,多数学生则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出相应的测量方法:先量出瓶中液体高度h1,封口倒置,再量出瓶子空出部分的高度h2,最后量出瓶子的半径r,则瓶子的容积可表示为V=πr2(h1+h2)。这里利用了液体倒置前后体积不变的道理,使不易测量的量变成易于测量的量。
2. 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国时,曹操要称大象的质量(当时还没有能称大象质量的秤),身边的大臣们一筹莫展,但曹操的儿子曹冲却想出了一个称大象的绝妙方法: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当船的吃水深度与前次相同时,再称出船上石头的质量,这些石头的总质量,即为大象的质量。曹冲运用的妙计,就是物理中的借代思维、等量变换的巧用。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启发学生:解题时,应注意运用静与动的变换,数形结合及局部与整体的转换,使自己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2】把R1=3Ω,R2=4Ω,R3=12Ω的三个电阻并联,其总电阻是____Ω。
分析与解:若按并联电阻公式先求出R1和R2的合电阻,然后再求与R3并联的合电阻,这样做能顺利求解,但比较麻烦。能否简化一些?我们可以退一步,先把R1=3Ω看成是四个12Ω电阻的并联的结果,R2=4Ω看成是三个12Ω的电阻并联的结果,连同R3算在一起,可以认为这三个电阻的并联与八个12Ω的电阻并联效果一样,则12/8Ω=1.5Ω。
这种等量变换求解的方法,其要点是:不直接用公式求解,而是先找出R1、R2、R3电阻值的最小公倍数R0,再分别求出R0与各电阻之比,如R0/R1=a,R0/R2=b,R0/R3=c,则可以认为R1、R2、R3分别是a个、b个、c个R0并联的等效电阻,其合电阻可以用R0/(a+b+c)求出。用这种方法求几个并联电阻的合电阻,不需要运算过程,对相关填空题的解答显得尤其方便、快捷。
3. 利用鲁班造锯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鲁班上山伐木,手攀杂草时,被一种带齿的茅草割出了血。鲁班想,既然带齿的茅草能割破手掌,那么带齿的铁条不是能割断树木吗?受此启发,他发明了锯子。鲁班造锯的思考方法,就是物理中类比联想的方法,在物理解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种解题策略就是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类似而熟悉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两个问题的类似之处的比较,由其中一个问题的性质、结论和解决方法,猜想另一个问题也有类似的性质、结论和解决方法。
【例3】用细绳悬挂一根粗细不匀的直棒,静止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若从棒上绳子悬挂处A把棒截成两段,设左段为G1,右段为G2,可以肯定,G1与G2重力大小关系是G1___G2。(填“>”、“<”或“=”)
分析与解:此题可以这样分析,如图3,假定一段均匀的直导线,从中点悬挂,必然平衡。当右端向中心O弯折后,由于右端的重心向O点移动,力臂变短,若仍是悬于中心O,则右端必逆时针转动,若要重新平衡,悬点向左移到O′才行。把弯折的右端与上题中粗端类比,岂不是说,从新的平衡点O′处截断,其粗端G2较大。所以应填“<”,即G1<G2。
4. 利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齐王和田忌赛马,齐王的上、中、下三种马都比田忌的马快,第一局比赛田忌三战三败,这是必然结果。第二局比赛孙膑运用了重组思维的方法,将田忌的上、中、下三种马分别对齐王的中、下、上三种马进行比赛,取得了两胜一败的好成绩。他的成功主要是打破了习惯性思维,进行了发散思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过:“凡有发散性加工和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地多向思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再经过筛选、重组,就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最佳设想。“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一个问题,通常会有几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4】将一只小灯泡与阻值为4Ω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压为8V的电源上,恰能正常发光,这时灯泡的电功率为4W,求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从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压分配规律着手,本题有四种解题方法。不少学生都能找出三种或四种。
三、扫除障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扫除创新思维的种种障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习惯性思维、心理障碍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圆点。”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段的断面,或是线段的无限缩小,或是一个物体的无限缩小,等等。大家只认定一个答案,这就是习惯性思维的弊病。它禁锢了人的思维,束缚了人的想象,扼杀了人的创新意识。
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变通思维训练。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等,这些词语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变通思维。变通思维是指不同分类、不同形式思维的转换运用,即从这个思维角度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角度。比如说,废弃的饮料瓶,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废品扔了,而有人却把它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非常漂亮(曾盛行一时)。根雕艺术产生前,大多数人可能会把树根当柴烧,偏偏又是变通思维使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足见变通思维的重要。
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解惑,而且还包括对学生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逻辑能力的综合培养。我国古代文学中足智多谋的人物举不胜举,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多是发散的,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果我们的教师平时注意收集智慧的事例,遵循针对性、渗透性、有机性和合理性原则,有的放矢地穿插讲述一些典故,就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的“热度”和“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从而变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理性思维和快乐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纲论[J].教育研究,1999(8).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8:请君勿弃珍惜
世间有一种情思,无法用言语形容,细腻且纯净——珍惜。
佛曰:“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但若无珍惜,再多幸福仅是指缝流沙。长亭古道,折柳相送;南浦驿站,把盏频频;月台翘望,悲戚凝噎,皆因珍惜,所以不舍。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多少珍惜仍如石壁上的雕刻,即使历尽风化,也依旧在流年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刻痕。桂英心怀对夫君爱子的温婉爱意,而智谋拼搏于金兵阵前;伯温心怀对爱侣的`款款深情,而勇武决胜于血雨腥风之中;意洞心怀对娇妻的满腔柔情,而毅然投身于广州起义。是什么,支撑他们不停歇地奔流向前?又是什么,成就柳永之“衣带渐宽”与路易之“魂断蓝桥”?全都是珍惜!珍惜,宛若悠悠之水,虽没落九天的气势,却如涓涓细流,环绕心田。
情之所在,珍惜所居。佛陀阿难出家前,邂逅了一美貌少女,红尘中的惊鸿一瞥,从此爱慕难舍。佛祖问他:“你有多喜欢那少女?”阿难回答:“愿化身青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那少女从桥上走过。”这般情深,只因惜缘。我想,那少女也是幸福的,茫茫人海,竟被如此珍惜!珍惜,仿佛皎皎之月,温暖如玉。
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相同地,倘若删除珍惜这一感情,无论何人都将残缺遗憾。
今日,天很蓝,云很轻,妈妈轻叹:“你就像一阵风,我怎么抓都抓不住。”忽然间发觉,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女儿,固执、任性、又叛逆。妈妈总是小心翼翼地对我好,可我还是在她的眼眸里划了一道伤。时间慢些走吧,我再不想在他人的故事里道珍惜,我不想生命这个圆少了一角,我想真切地珍惜,在我的生命里----这个为了我藏起了长裙、粗糙了双手的女人。
篇9:请君修身-议论文
自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育人,也为自身立志。身,所谓人之本,修身就是修本,本得以修,方可齐家,而后治国,再者便是平天下。
树不修,不可伸至苍天。水不引,不可流入田埂。花木不浇,不可争奇斗艳。人身不修,更不可苟活于世。树木以修枝剪叶成可用之才,人以修身养性得以避其恶习。固以请君修身之。
一禅食,一瓢饮,习古圣之贤德,谓之修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处于其墨而不染,谓之修身。艰之磨难,乃对身于性之涵养,可谓之修身。
空想,不可谓志。有志而落之实处,方难能可贵。心宽之,性之静,遇事则不躁。而贪婪者必不得心与志所赐之乐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圣之人能通达,而今之众人未能知,是其身未可修也。固不能晓得古圣人之用心也。应请君修身之。
“固天将降大任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有动心任性……”修身之,不可愿天忧人,此非他之过,是吾之命也。修身,苦之必受,若自觉品性匪浅,不成大事,有志难酬,于是请君修身之。
孔子,以出国学识为修身;舜,历行天下,察庶民之饥苦以修身;禹,以治水为大,三过家门而不入以修身。舜,禹者,孔子能称其贤。孔子以德育人,此便是教人修身,三千子弟,七十出众,可谓工业之大。
静以修身,行以养德。不静则不能逆水行舟,不静则不能归之一处。修身便是修心,心不静则身不修,心静知天地万物,心静通你我之魂,心静则晓乾坤万象,心静则能修身。修身之则知古昔未来,修身则知真理晓事,知万物并育。
只力能及,便可达。但未能修必败之。数代帝王未能修身之,安不得天下,则败。纸上谈兵,未曾修身,也败。秦虽强,但不施以仁德,也终亡。
篇10:请君入瓮的典故
2、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
3、水在流,失自由,伤心痛苦眼泪流。
4、水是生命之源,请君节约用水。
5、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人水和谐。
6、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7、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8、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9、节约资源,造福后代。
10、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11、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从我做起。
12、节约一滴水,拯救全世界。
13、人人关心节水,时时注意节水。
14、节约为本,治污优先。
15、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化环境净化心灵。
16、同饮一渠水,共护家乡河。
17、节约能源,扶贫救济。
18、流水滴滴,生命息息。
19、合理开发利用,重在节约保护。
篇11: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 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谷阝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 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 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 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 折桂东堂春。”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 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 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 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 他一下钓走六只鳌, 因此, 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 空郁钓鳌心。”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 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 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 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 其叔父 (谢安) 要求比拟白雪, 谢郎谓空中撒盐, 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 深得谢安赏识。
问鼎——春秋时, 楚庄王北伐, 陈兵洛水, 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 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图谋夺权。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 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 淹没桥梁, 尾生为了坚守信约, 不肯离去, 抱住桥柱, 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辞第———汉时, 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 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 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 观图忆古人。”
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 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两棵树。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 雌雄总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 囚禁了韩凭。韩自杀, 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 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 大家拉她衣服, 结果还是跌下去, 死了, 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 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 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 十天就长得很粗大, 两棵树的树和枝交错在一起, 树上有鸳鸯一对, 相向悲鸣。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 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 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 伯牙叹无知音, 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明。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 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 怒蛙声自咽。”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 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秦晋之好———秦晋春秋时, 秦晋两国为婚姻, 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 情愿与英雄结婚姻, 成秦晋。”
篇12:谜语:欲订城下盟,请君当说客
谜底解析:
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城下盟”指的是在敌人大军压境下被迫订立的屈服条约,通过签订城下盟的方式达到和平休战的`目的。谜面中的“欲订城下之盟”即表明了一种“想和”的态度。
“说客”,即游说之士,是劝说别人接受某种主张的人。一个好的说客离不开他巧舌如簧的口才,如战国时游说六国“合纵”联合抗秦的苏秦,应对“合纵”联盟主张“连横”战略的张仪,他们都是凭借一张巧嘴就能动摇国家根本决策的人。
在本谜中“说客”即充当一个谈判者的角色,目的就是要在不平等的条约下尽量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吹风”就成了谈判中至关重要的担当。
至此,谜底“想和你去吹吹风”应顿读为“想和、你去吹吹风”,顿开之后的两段以“正面会意法”分别与谜面上下句相扣。
篇13:浅析英语典故的来源
一、希腊神话中的典故
希腊神话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生活, 许多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 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 现代英语中很多典故就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
例如“Sword Damocles”出于古希腊的一个历史故事:公元前四世纪Cicely的叙拉古王Diorihus为了满足宠臣Damocles的贪欲, 把宫殿交托给他, 并赋予他有完全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任何欲望。Damocles在大庆宴会时, 抬头看到在坐位上方天花板下, 倒悬着一把长剑, 剑柄只有一根马鬃系着, 眼看就要掉在头上, 吓得他离席而逃。这时迪奥尼修斯王便走出来说道:“这把利剑就是每分钟都在威胁王上的危险象征, 至于王上的幸福和安乐, 只不过是外表的现象而已。”因此, “Sword Damocles”借比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杀机和危险。
Burn One"s Boats (Bridges) :破釜沉舟, 自断退路, 有进无退。这句典故源自某些军事家的行动。相传古罗马Caesar率领部队出征跨越Rubicon时, 命令士兵烧毁船只, 士兵们后退无路, 只有勇往直前, 战胜敌人。
二、寓言故事中的典故
传说在公元6世纪, 希腊有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讲述了很多寓言故事, 在民间流传很广, 后人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汇编成册成为《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很多英语典故、习语都来自于此。
例如Bell the Cat系成语to hang the bell about the cat's neck的简略。它来自《Aesop's Fables》中的《The Mice in Council》。这篇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 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方法, 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 猫一走动铃就响, 我们就可以闻铃声而逃避了”, 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 但是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老鼠会议豪无结果, 它们不安全的境况当然也无法改善。寓言所寄托的意思很明白: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候, 既需要有出谋献策的人, 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
Cry Wolf来自《伊索寓言》:《The Shepherd boy and the wolf》。有个牧童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坡上放羊, 有一次, 他为了开心作乐, 突然大喊:“Help!Help!The wolf!”全村的人都闻声跑来援助他时, 才知道这只是开玩笑。如此恶作剧搞了两三次。后来, 狼真的来了, 那个牧童再呼号求救时, 谁也不理会他了。于是, 狼把他的羊吃了。这篇寓言的意义很清楚:爱说谎话的人, 即或在他说真话时, 也没人相信他。
三、《圣经》故事中的典故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 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 警世喻理。
例如《圣经》中有一个人物Job, 希伯来人的族长之一, 非常虔诚, 经受住了上帝的重重考验, 因此the patience of Job指的就是超人的忍耐力。
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词出自《圣经》, 据《Matthew》: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这是耶稣登山垂训论"福", 他把门徒比做“世上的盐”, 这是极高的称赞。这句话在后世不断引用变成了一个典故性成语, 转义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民族精英。
四、历史事件中的典故
英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英语典故有很多是源于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
例如Uncle Sam是美国人的绰号。它源自1812-1814年间美英战争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在纽约州有位肉类加工商, 名叫Samuel Wilson。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 他的工厂与政府签了一份生产桶装牛肉的合同, 美国政府每当收到他交来的牛肉, 就在桶上盖上US的记号。由于Uncle Sam的首字母是US, 而、The United States缩写也是U.S., 于是便把这两个名称合二为一, 意即经"山姆大叔"之手的牛肉, 成了"美国"的财产。于是人们就把"山姆大叔"当成美国的绰号。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和代表。
Loaded for Bear源于一百多年的拓荒时期, 很多初来美国的居民还处在砍伐森林开辟农场的创业阶段。要吃肉就得用双筒猎枪打猎。如果打兔子或者鸟之类小动物, 只装一枪膛弹丸就行了, 但是要对付熊, 他们就得在枪里装上有分量的子弹。后来便用”loaded for bear”代指作好充分准备以对抗最棘手的问题。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 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了解语言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的交际。相反地, 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典故是文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英语典故历史悠久, 来源广泛, 新的典故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出现, 本文以典故的起源为例理解典故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中华.英语人名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和翻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05.
相关文章:
颂歌献给党征文02-09
延迟退休政策的预期影响分析(最新) 课程论文(含英文摘要)02-09
当今中国应该延迟退休年龄 (一辩稿)02-09
延迟退休的连锁反应02-09
幼儿园领导工作总结02-09
税务廉政建设02-09
伸出你的手爱情诗歌02-09
你就是一道风景作文02-09
企业延迟退休会议纪要02-09
延迟退休申请书范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