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共6篇)
篇1: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相关阅读】
公元3世纪,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务必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我们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一样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之后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善,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我们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公元5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向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好处。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能够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两百年后,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之后,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十分繁荣,而其中个性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那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能够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此刻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之后,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如今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之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明白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此刻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瓜廖尔石碑876年
印度数码中表示零的“点号”逐渐演变为圆,也就是此刻的“0”这一演变过程最迟完成于九世纪。印度876年出土的的瓜廖尔石碑见证这一过程。该石碑上有记载无误的“0”,用圆圈表示零,是数学史的一大发明。“0”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0”一向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来代替。“0”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0。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0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这种认识,同样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启发。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种好处上也能够看做是原点,是佛教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大乘空宗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天堂还是反面的地狱,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脱
离不了轮回之苦。天神享尽福报,照样会堕入畜生道或饿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我对立面而成为魔。大乘佛教说“空”道“有”,都强调不可执著。这种说法与0的特殊在数学上表述,在哲学上有其相同之处。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八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善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
演变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先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此刻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之后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在Unicode码中的位置是048到057。如0。1>0。01。由此,长久以来的结论便被打破,阿拉伯数字并非阿拉伯创造,而是古印度。
阿拉伯数字容易透过改变小数点位置而产生变化。所以在特殊场合(如银行)不能完全替代大写的汉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此刻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一样,就能够表示不一样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好处十分重大。
传入欧洲
十个数字符号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个性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传入中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20世纪初,或上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此刻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篇2: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相关阅读】
毛笔是谁发明的?是蒙恬还是另有神秘之人?
毛笔是谁发明的?一向以来,大家都以为是蒙恬。关于毛笔是谁发明的,很多史书上都记载的是蒙恬。但是最近的考古学家发现,在新出土的文物当中,揭示了毛笔是谁发明的这个谜题,蒙恬并不是发明毛笔的首选。那么到底毛笔是谁发明的?我们一齐往下看。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说到毛笔是谁发明的,就不能不说到蒙恬,因为他被尊奉为毛笔制造者的祖师。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毛笔是谁发明的:「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毛笔是谁发明的:「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毛笔是谁发明的:「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
毛笔是谁发明的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决定,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明白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
篇3: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一马克思的写作要求与恩格斯的修改恳求
卡弗注意到,马克思在1859年7月19日的信中向恩格斯提出了为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的要求[2]442,并且在7月22日的信中再次询问:“你忘了告诉我,你是否同意写一篇关于我的书的短评……如果你要写的话,别忘记说:(1)蒲鲁东主义被连根铲除了;(2)通过最简单的形式,即商品形式,阐明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殊社会的,而绝不是绝对的性质。”[2]445恩格斯在8月3日将他文章的第一部分发给马克思,并且说:“请仔细看一看,如果它完全不合你的心意,那就把它撕掉并把意见告诉我。……如果你能把它修改好,那就请你修改一下。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某些令人信服的例子来代替二月革命的那些缺乏说服力的例子是适当的。”[2]451不知为什么,卡弗既忽略了马克思的写作要求的具体内容,又忽视了恩格斯的修改恳求本身,只是说,“没有现存的评论(除了对速度的请求)在马克思这个月的信件中保存下来。”[1]92-93
从上下文来看,卡弗这样做是想说明,恩格斯的书评并没有得到马克思的首肯,它只代表恩格斯个人的观点而不代表马克思的观点。且不谈卡弗的这种“有罪推定”——凡马克思没有明确表态的就一定是马克思所反对的——是多么荒谬,仅从恩格斯恳求马克思对文章做修改并最终发表来看,恐怕很难得出“马克思反对恩格斯的书评”这样的结论。难道一定要有马克思的评论保存下来才能说明马克思对恩格斯书评的态度么?恩格斯先是等待马克思的修改意见而后来终于发表经过马克思修改的书评,这一事实难道不说明书评得到了马克思的首肯?退一步说,如果书评第一部分没有得到马克思的赞同(至少是默许),难道可以设想恩格斯会继续写作和发表第二部分么?就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关系来看,在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时,假定他们观点相互一致不是比假定他们观点对立更加合乎情理吗?
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卡弗居然没有去研究,恩格斯究竟有没有完成马克思在写作要求中委托他的两个任务。哪怕卡弗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第一个任务中所谓“蒲鲁东主义被连根铲除”,谈论的恰恰是《哲学的贫困》中对辩证法的论述;第二个任务中所谓“商品形式”“阐明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殊社会的,而绝不是绝对的性质”,恰恰是表明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性质。
如果卡弗这样做了,他就不会说出诸如辩证法是“恩格斯发明”的这样的蠢话,也不会对恩格斯所论述的“历史”观点妄加评议。
二马克思的研究对象
在对恩格斯书评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时,卡弗专心致志于反驳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居然没有注意到,恩格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
我很怀疑卡弗会不会是故意视而不见,因为他分明引用了恩格斯的原话:“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3]36纵然卡弗没有读过《哲学的贫困》,他也应该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已经明确提出,他所研究的是特定的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马克思在7月22日致恩格斯的信所提的两个要求中,第二个要求就是希望恩格斯能阐明他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历史性质。恩格斯在第一篇书评中阐发唯物史观,恰恰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
恩格斯是通过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来完成这一任务的。这里没有必要再去回应卡弗的百般挑剔。可笑的是,卡弗总是卖力地向人炫耀他的无知。比如,他在上引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的话之后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关系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到“它们的桎梏”的转变作了评论。卡弗注意到,恩格斯明确引用了马克思的《序言》所说的“指导线索”,并确认马克思的《批判》为“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从而使他的读者为理解这些线索和马克思的《批判》本身作好了准备。这自然都是正确的。但接着卡弗却煞有其事地质疑恩格斯:据恩格斯说,这种新经济学恰好可以追溯到“德国无产阶级政党出现”的那一时刻,但恩格斯“没有明确说明”(unspecified)[4]98这一时刻是什么时候[1]93。
《共产党宣言》是1847年写作、1848年发表的。如果卡弗知道《哲学的贫困》出版于1847年,即《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同一年,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这不正是“德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舞台上出现”的那一刻么?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5]137,马克思则认为经济范畴只是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抽象。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同经济学家一样,把事情弄颠倒了:“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把事物颠倒了,他认为现实关系只是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5]141显然,这正是恩格斯在第一篇评论中所突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此可以看到,卡弗对唯物史观的攻击是多么荒唐。马克思本人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意识到,“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从此以后,革命阶级将成为保守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反,无产阶级将成为新的革命阶级[5]152-153。联系到1848年革命,恩格斯在引用《序言》中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之后,说“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3]38,岂不是恰如其分?如果不是故意挑剔,卡弗又有什么必要故作困惑?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认为他们的思想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相反,他们认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5]285。正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映的是这种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关系表明,他们从来不会(像卡弗说的那样)把唯心主义仅仅当做一种“哲学观点”来批判,更不会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脱离开来。相反,他们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历史观点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卡弗之所以不理解恩格斯对黑格尔关于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的批判[4]104-106,恰恰由于他没有注意到,黑格尔心目中的“历史”实际上仅仅是“历史哲学”,它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一个环节,而恩格斯所谈的“历史”却是人和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通过人的活动而生成的过程。
三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卡弗集中攻击的是恩格斯所“发明”的辩证法。如果卡弗了解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他本来是可以避免这种错误指责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明确地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辩证方法”,而且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他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3]111-112。从卡弗对这个跋的引用,我们可以判断他是知道马克思的观点的,可是他却把“辩证法”的发明权“授予”恩格斯。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唯一结论是卡弗不了解《哲学的贫困》。而这正是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希望恩格斯所完成的第一个任务:他要求恩格斯说明,他把蒲鲁东主义“连根铲除了”。
这里当然不是全面复述马克思如何批判蒲鲁东的地方。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对辩证法的阐发。
卡弗认定,通过研究黑格尔而接近马克思的著作,这一传统是在恩格斯的评论中第一次确立的[1]94。卡弗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有意忽略了马克思本人对他与黑格尔关系的无数说明,包括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论。但《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著作,既然卡弗知道马克思要求恩格斯在书评中评论他跟蒲鲁东的关系,那就不应该忽略这部著作。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批评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是从范畴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范畴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抽象;二是从辩证法与运动的关系来看,辩证法是对运动的抽象[3]111-112。因此,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他不了解范畴间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只是事物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反映。马克思指责蒲鲁东只是采纳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而没有吸收辩证法的实质。
卡弗大力鞭挞恩格斯,责怪恩格斯过于注重辩证法与“旧的形而上学”的对立[1]94,而且主要是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来批判黑格尔。卡弗应当知道,辩证法与“旧的形而上学”的对立恰恰是黑格尔本人的看法,而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则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著作的第二章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其中所蕴涵的,恰恰是指责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没有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水平,在实质上仍然属于“旧的形而上学”。这突出地表现在蒲鲁东对“矛盾的理解”。
众所周知,按照形式逻辑,思维必须遵循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而黑格尔的逻辑却要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蒲鲁东自称在矛盾中把握政治经济学,但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恰恰是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而不是按照黑格尔的对立同一律来把握“矛盾”的:
“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
“蒲鲁东先生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
“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5]143
马克思分析了蒲鲁东的伪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区别后指出: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5]144
显然,卡弗也跟蒲鲁东一样,只习惯于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思维,因而既无法理解恩格斯,更无法理解马克思。他以为,“一旦恩格斯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前提的唯物主义修正(暂时)放到一边,他马上就面临说明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的逻辑中提炼他的新方法的艰巨任务”,因为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那种辩证逻辑的‘内核’包含了‘黑格尔在这一领域内的真正发现’,而马克思的目标则是‘重建这种辩证方法’。”[4]102-103
如果卡弗认真地研究一下《哲学的贫困》,他就可以看到,针对一般人所习惯的“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知性逻辑,马克思研究了黑格尔的理性逻辑,也就是卡弗所称的“辩证逻辑”。
马克思指出,对于黑格尔来说,辩证法的逻辑表现为正题、反题、合题的理性循环运动:
“理性一旦把自己设定为正题,这个正题、这个与自己相对立的思想就会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是’转化为‘否’,‘否’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是’和‘否’,‘否’同时成为‘否’和‘是’,对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这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这个新的思想又分为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从这种生育过程中产生出思想群。同简单的范畴一样,思想群也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一个矛盾的群作为反题。从这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题。
“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5]140-141
四自然辩证法与“现实的自然界”
理解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卡弗强加给恩格斯的一切不实之词就完全不值一驳了。
正是因为马克思的研究对象并非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而是具有“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殊社会的,而绝不是绝对的性质”,才需要用一种否定的辩证法去理解它。如果脱离这种辩证法,就只能得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按照这种看法,如果没有使这一切(‘革命性的发现’及其实际导致的结果)成为可能的方法,单纯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几乎不起作用”[4]103,不是很自然的事么?
其实,卡弗和他的赞同者们并不在乎恩格斯的论证。他们的用意在于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为此,他们试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切割开,说明恩格斯版本的“马克思主义”不足信。特别是在辩证法问题上,他们试图表明,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涉及人和社会,恩格斯的辩证法却涉及自然界。就此而言,人学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发明的,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发明的。因此,即使有人向他们指出《哲学的贫困》早已经阐明了唯物辩证法,他们还是可以强辩说,这种“辩证法”同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对立的。至于大量相反的证据,他们根本不去注意。
如果哪怕稍微有点实事求是的精神,人们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的人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同属于他们共同的历史观。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作品中,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作品中都会看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作品。在其中他们明确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5]66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因此,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像卡弗和后来的研究者那样,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
在以后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有分工:马克思偏重人,恩格斯偏重自然。但他们都没有背离“历史科学”来研究人和自然,相反,他们总是把人看成历史的人,把自然看成历史的即实践活动范围内的自然。对此,恩格斯有清醒的意识。一方面,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马克思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另一方面,恩格斯不仅反复强调,他所说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现实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而且在《自然辩证法》中专门批判过“忽视人的活动对思维的影响”的“自然主义”历史观,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6]329显然,同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们不同,恩格斯并不认为是“思维”反映“自然界”,而是作为实践活动结果的思维反映人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变化。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可的“历史”的含义。历史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和“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7]310。
这说明,让恩格斯为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负责是极不公正的。“前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以及类似的“学术诠释者”采纳了恩格斯的解释,并不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失真的原因。相反,原因在于这些人同卡弗一样,既读不懂马克思,也没有读懂恩格斯。实际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论述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一致[7]297。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对立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因此,随着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和自然界的对立也将消除,从而使“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成为“一门科学”[7]308。
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和自然的对立并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永恒现象,而是当前的历史阶段即私有制条件下的必然现象。卡弗及其追随者不懂得这一点,恰恰表明他们不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私有制本身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恰恰离不开唯物辩证法。卡弗及其追随者从人和自然对立的现状出发,把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对立起来。这是他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就此而言,恩格斯1859年的书评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和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Terrell Carver.Marx&Engels:The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4:酒是谁发明的
永远的播种者播下的好种子,
好让诗从我们的爱情中发芽,
如一朵稀世之花向上帝显示!
——夏尔·波德莱尔《酒魂》
这首《酒魂》节选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法国诗人笔下“永远的播种者”指的是上帝,他认为酒是上帝的杰作,是植物的精华。千万年来,诗人墨客的笔底和民间口头关于酒的故事传说很多,在人类还完全不知道淀粉、葡萄糖、酒精、微生物和酶等等名词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古人们就可以造出风情万种的酒来。那么,这种让人迷醉的液体到底是谁发明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本期《天下美食》为您解析中外十个酒的发明传说,揭示其中蕴含着的酿酒原理和科学趣味。
中国少数民族的酒神传说:酒是女人发明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流传有许多关于酒的发明的神话传说。怒族认为,酒是神仙所发明,是仙人赐给人的绝妙饮料,仙人赐给怒族人民三样食品:“挫确”(醋酒)、“挫辣”(烧酒)和“挫仁”(苞谷花),三种食品中就有两种是酒。普米族的酥理玛酒十分好喝,而这种美酒的酿造技术传说是普米族先祖什撰何冒着生命危险从妖怪那里偷学来的。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说,人类的始祖密洛陀是半人半神的怪物,她创造了世间万物后,开始创造人,“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成了酒”。前面说过,酿酒业发端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可以从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制容器得到印证。最早创造农耕文明的是女性,最早从事酒的酿造活动的也是妇女。这个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中演绎出的观点,可以从反映先民活动的大量史诗、神话、传说中找到充分证据。其一,各民族的酒神传说中,发现酒的人有两种,一是妇女,一是猎人,其中,妇女发现的传说占绝大多数。怒族的酒是仙人赐的,其膜拜的仙人,是女性形象的钟乳石。其二,在各民族酒神传说中,最早从事酿酒工作的人都是妇女。“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了酒”的瑶族先祖密洛陀,是氏族女性首领的形象。
铁木真的妻子发明了马奶酒?
相传元朝初期,北方各部落之间较量实力,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父亲的遗志,挥旗远征金国。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烧酸马奶时,锅盖上水珠流到了旁边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端起碗来一尝,味美香甜。经过多次尝试,她渐渐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在铁木真称为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酒献给丈夫和将士们,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奶酒从此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虽然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马奶酒不可能是他的妻子发明的,因为早在石器时代就存在这种乳酒了。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狩猎是原始人的重要生产活动,随着狩猎方法和工具的改进,人们一次捕到了较多的活的野兽,一时吃不完,就用绳子缚住或者用围栏围住,留待以后宰杀。被缚或被关的野兽中有正在哺育幼兽的母兽,也可能在被缚、被关时生了幼兽,于是人们就有了尝到兽奶的机会,当然也有了挤兽奶的条件。挤下的兽奶一时吃不完,保管不善,和含糖的野果相似,也会受到自然界的微生物的作用生酒。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极易发酵成酒,人们偶然尝了这种酒,觉得味道很好,就有意识地模仿着酿造起来,这就是最早的乳酒。乳酒和果酒一样,应该是自然界最早产生、也是人类最早开始酿造的酒。
发明啤酒:饮用后不得病的魔力之水
盛产大麦的两河流域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约在公元前6000年,苏美尔人因为向河流里倾倒秽物,得罪了神,于是神把他们的水源变作毒源,消灭了很多人。苏美尔人不能再饮水了,只好发明了一种神奇的饮料,不但喝了没事,还会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这种魔力之水就是原始的啤酒。这个传说表明了苏美尔人的生存压力,以及为什么会发明啤酒。水本身就是生命的要素,是物种延续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是人类疾病的传染源,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狩猎的游牧民族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基本上不足以弄脏泉水、河流或者湖泊,但是定居的农业族群却会造成污染,而且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排泄物,还有他们养的动物。人类定居点在哪里兴起,水媒传染病就在哪里滋长,有威胁生命的可能。在这个情况下酒的发明显得令人愉悦,因为发酵的过程能够杀菌。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提及用大麦、粟、大米以及其他谷物酿制的淡色浓啤酒,苏美尔人在抵抗疾病的压力下,迈出了食物文明的一大步。不过这种用出芽的大麦酿制的“啤酒”,跟如今喝的啤酒还不是一回事。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向啤酒中添加啤酒花,所以他们酿的啤酒大概是甜的。怎样才算是完整的啤酒?向发酵的麦芽汁中加入啤酒花。正是这些苦味物质让啤酒有了特殊的清爽感觉和细腻的泡沫。直到中世纪末,人们才在淡色浓啤酒中加入啤酒花,酿出了真正的啤酒。
酒的分类
世界上的酒有上千万种,若以其性质来划分,则可分为三类:酿造酒、蒸馏酒和配制酒。酿造酒是指以水果、谷物等为原料,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黄酒等,一般都在20度以下,刺激性较弱。酿造酒在历史上出现最早,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时,全世界酒的起源传说都是关于酿造酒的。蒸馏酒是在发酵终了再经蒸馏而得的高度饮料酒,我们所熟悉的中国白酒和西方烈酒都是蒸馏酒,一般均在20度以上,刺激性较强。蒸馏酒出现较晚,蒸馏器发明后才有了蒸馏酒,其历史大概从公元11世纪开始。配制酒是指在各种酿造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水果、香料、药材等浸泡后,经过滤或蒸馏而得的酒,主要有鸡尾酒和利口酒。配制酒出现最晚,历史不过数百年,但发展的速度最快。、
蒸馏酒与蒸馏器
蒸馏酒的原理是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在加热酿造原液时,酒精受热脱离原液,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收集蒸汽并经过冷却,其酒精度比原酒的要高得多,能达到60度以上。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这一道蒸馏工序,其中的关健是蒸馏器的发明。关于中国蒸馏器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从目前的古籍和考古两方面看,宋、金时期发明蒸馏器的可能性最大。上世纪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而《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也很多。西方学界普遍认为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早期发明了酒的蒸馏,几乎与中国南宋同时。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后来又作用于药品。
动物造酒说:酒是上帝的发明
在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猿猴酿酒的传说,内容不外乎“猿猴采集了不少野果堆积在一个石洞里,后经雨水或泉水浸泡成了美酒,后来被砍柴人偷偷享用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法国酿酒界普遍认为鸟类可以衔集含糖果实于鸟巢中,如未吞食,久而久之鸟巢即可变成“酒器”。猿猴和鸟是否有意而为,尚无法考证;不过,自然界中的确有不少动物会酿酒,只不过地点不在石洞,而是他们自己的肚子里。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里,当一种称为玛鲁拉树的果实成熟时,大象、狒狒、野猪都竞相前来赴宴,这种果实的丰富糖分就在他们的肚子里发酵了,这帮享受果实的家伙也酩酊大醉。猿猴造酒说和上天造酒说一样,都说明了酒是自然形成的,人类不是发明了酒,而是发现了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嗜酒在动物界不仅是人类才有的爱好,这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酒精往往同糖分丰富的果实联系在一起,只有那些熟透了的甜美果实,才会偶然被酵母菌感染发酵出酒精来。酒香四溢,意味着一顿不可多得的高热量美餐就在附近。野外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黑猩猩经常会捕捉找到那些几千米外腐烂果实散发出来的气息,并且矢志不渝地找到它们大吃一顿。那些对酒气更敏感更偏好的动物,就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作为物竞天择的产物,人类自然也在骨子里埋藏着对酒的本能的冲动。
仪狄作酒说:酿酒的粮食
在中国,关于酿酒起源的传说中,“仪狄作酒”大概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的精心治理下,国泰民安,粮仓殷实,一位叫仪狄的人向大禹进献了自己酿制的美酒,一个不小心,大禹喝高了,睡了一天一夜。结果好心的仪狄非但没有获得赏赐,反而落了个误国误民的骂名。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不过它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酿酒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倘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那用粮食这种奢侈品酿酒无异于痴人说梦。尽管传说中并未提及酿酒的原材料,但我们仍能推测,大禹喝的酒八成是用小米酿制的。那时候,生产小米的作物——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从平民到首领吃的都是小米饭,而现在的主要作物小麦,那会儿还在小亚细亚的河谷里晒着太阳呢。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作物之一,最初的粟不过是一些籽粒稍显饱满的鼠尾草。如今,在阿富汗的田地里还能看到很像狗尾草的粟品种。在这一时期,在狗尾草不甚丰富的长江流域,聪明的古人发现并培育了另一种谷物——野生稻。经过不断的筛选,那些籽粒饱满、容易收获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栽培水稻的始祖。当然,充足的粮食供应只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从淀粉到乙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淀粉转化为糖。这中间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酒曲。
杜康造酒说:酒曲的应用
杜康是黄帝时代管粮食的官员,因手下仆从不负责任而发生了粮食发霉事件。杜康被黄帝赶出宫廷,他自知尽职不细,造成损失,几欲了此残生,但忽然闻到霉粮有奇特的清香之味,便想探个究竟,以补过错。于是,他带着霉粮回到祖祖辈辈居住的康家卫。反复察看霉粮,却想不出使霉粮变成有用之物的办法。有一天,隔壁一大伯闻香而至,言说他曾在深山中砍柴时发现过仙水,且治好了他的腰腿疼病,此香味与神水相同。杜康和大伯忙到深山,果然发现了神水。回家后杜康取神水浸泡霉粮,几经曲折,终于酿成酒浆。杜康造酒之名鹊起,仙童闻香而引杜康飞上天堂,玉帝给他封官任职,于是天堂里才有了瑶池玉液。这个传说故事,把杜康的身世、酿酒活动的过程地点都讲得很详细,完全可以看作民间给杜康做的传记。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霉粮的应用,也就是酒曲。这证明当时的人们发现了高效的淀粉糖化“工具”——生活在小麦籽粒上的曲霉可以产生纯正高效的淀粉酶。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正儿八经的麦曲在西汉就出现了:将小麦做基底的酒曲的引入,使淀粉更高效地转化成糖,谷物酿酒进入了光明时期。时至今日,从“茅台”到“绍兴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仍保留着小麦制作酒曲的传统。从这点上看,虽然小麦在任何一种酒原料中都不是主角,但它统帅和指挥着制作酒精的“微生物工人”,堪称酿酒大片的导演。在酒曲的帮助下,很多淀粉丰富的原料都被放进了酿酒窖池,也就有了后来的高粱酒、玉米酒等。
酒仙娘娘酿酒:女酒、黄酒
在绍兴这个著名的酿酒地区,有座戒定寺,内里的一尊女性“酒仙菩萨”千百年来受到当地酿酒坊主的敬崇,每年七月初三是其生日,民间要举行盛大的“酒仙神诞会”,清朝咸丰三年曾有碑石刻于庙内,至今尚存。传说“酒仙娘娘”还是十几岁的大姑娘时,在大户人家为奴。一天出去割草,正值梅雨季节,天气闷热,忽然一阵大雨,把她盛饭的竹篮都淋湿了。于是她在树下避雨,待雨过天晴,她打开竹篮,见冷饭已被雨淋湿成浆,并有一股香气扑鼻,尝了一口,感觉“味甘鲜”,于是把饭浆全吃了,饭后感到脸发红,微有睡意,便在草地上休息,梦入仙境。梦里女娲娘娘对她说“汝为女酒星,为民造福,此为福水”,并嘱咐她如何造酒之法。醒后她赶紧回家,见人间已面目全非,唯石臼、石舂、石榨而已。她就在附近搭建草舍,种稻做酒。从此,这里世世代代的人都以酿酒为生。酒仙娘娘发明酒的传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女酒现象。中国最早的自然酒是果酒和乳酒,最早的人工酿酒是女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唯有黄酒发源于中国,是从我国古代的女酒演变而来的。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神农氏时期,不但有“耕而作陶”的说法,而且有酿酒“清之美,始于禾”的传说。在母系氏族原始部落中就有酒的存在,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从女性以在家生产为主的分工关系来推断,酿酒是其生产劳作的分内事;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一样,也是女性发明了酿酒业,所以当时的酒叫做女酒。后来这种“始于禾”的谷物酿造酒被统称为黄酒,顾名思义是因为酒色是黄的。酒的黄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江浙一带有许多关于女酒的民间传说,内容各异,但都折射出一个现象:黄酒在当时的普及。
世界六大蒸馏酒
分别是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中国白酒(Spirit)。白兰地:由葡萄酒蒸馏而成,以法国生产的最为知名。著名品牌有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拿破仑等。威士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蒸馏而成,以苏格兰生产的较为知名。近年以芝华士比较流行。伏特加:可以用任何可发酵的原料来酿造,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具有明显的特性、香气和味道,“伏特加”从俄语“水”一词派生而来,是俄国具有代表性的烈酒。伏特加一般作为调酒的基酒。金酒:又名叫杜松子酒,由杜松子以及其它香料共同蒸馏而成,最先由荷兰生产。金酒可与其它酒混合配制或作鸡尾酒的基酒,故有人称金酒为鸡尾酒的心脏。朗姆酒:由甘蔗汁发酵酿制后蒸馏而成,以古巴生产的最负盛名。中国白酒:由各种谷物发酵酿制后蒸馏而成,是中国独有的烈酒,著名品牌茅台、五粮液闻名世界。
鸡尾酒的由来
鸡尾酒(Cocktail)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和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的配置酒。作为配制酒的代表,鸡尾酒是近百年来最流行的一种的酒精饮料,其独特魅力是在调制过程中可以自由搭配、尽情发挥想象力,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因酒类混搭而产生的全新口感。Cocktail来自一个英文短语:Cock your tail,意思是把你的尾巴翘起来,也就是打起精神来。传说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战争时,纽约州有一个小酒馆的女招待叫贝特西.弗拉纳根,风趣美丽,吸引了许多军官光顾酒馆。有一回她发现各种酒都不多了,就急中生智,把剩下的各种酒倒在一起,并拔了一根鸡尾毛来搅拌。军官们喝后连声叫好,问这是什么酒,她顺口答道:“鸡尾酒”。军官们大喊鸡尾酒万岁!从此这种酒就在世界上流行开来。
诺亚发明葡萄酒:人类的“第二次堕落”
有许多关于葡萄酒最早在哪儿被酿造出来的说法都和诺亚有关。当上帝看见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要用洪水淹没世界,但愿意赦免诺亚一家。诺亚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选世上洁净的植物和配对的动物,带着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上帝连降了四十昼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滥,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还高出七公尺。150天以后,洪水渐渐退去,世上就剩下诺亚一家和方舟里的动植物。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并在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教导下开辟了一个葡萄园,种下了第一株葡萄,着手酿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园中的酒,幸福地醉倒在帐蓬里,人们才知道这种红色液体是如此美妙。亚当的不检点是人类的“第一次堕落”,引发了大洪水;诺亚的醉酒是人类的“第二次堕落”,但上帝这时已经顾不上发威了,也许他也爱上了这种美酒。作为果酒的一种,葡萄酒最早也是自然界所形成的。当长江黄河流域的人们还在使劲折腾种子里的淀粉的时候,大自然早就酿好了美酒,并且稍加改进就成了古希伯来人的标准饮料,这种美酒的原料就是葡萄,在植物学家眼中,它们就是携带了酿酒酵母的葡萄糖。再没有比这种葡萄糖含量可以占到干重20%以上的果实更合适的酿酒原料了。葡萄糖和酿酒酵母,葡萄本身携带了生成美酒的两大要素,所以只要葡萄果粒成熟,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在酵母菌和空气的作用下,就会产生葡萄酒——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在葡萄树下,还是在收集葡萄的陶罐里,目前尚不得而知。
日本酒神“大国主命”发明“口啮酒”
在日本奈良县的三轮神社,受供奉的诸神中有一位“大国主命”神,他是日本土著民族的代表,也是日本的酒神。根据《大隅国风土记》记载的传说,“大国主命”教导人们酿酒,他挑选出美貌的巫女,让她们用嘴咀嚼蒸煮过的稻米数分钟后再吐到碗里,密封发酵,酿出的酒叫“口啮酒”,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喝。制作过程很简单,不过却只有长得美的巫女才有嚼制口啮酒的资格,一是说明了酒在日本的出现和宗教有关联,二也反映了日本人性格中的某一面,连酒神也不例外。日本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稻米种植技术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酿酒技术并没有一并传过去,这从传说记载的酿酒方式还是这么原始可以看出。巫女咀嚼蒸煮过的稻米,使得稻米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糖(我们细嚼馒头时能感受到甘甜,就是这个原因),进而转化成美酒。不过,这种方法只适合小批量地制作酒水,因而也只能供王公贵族享用。“口啮酒”是米酒,这时期约有五六百年,一直到公元250年左右,日本人发现了酒酿,才改变了这种窘境。酒酿的形成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酶水解淀粉的过程。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微生物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酶,有的把淀粉水解成单糖,有的把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或者氨基酸,还有的把单糖转化成酒精。不管是水解后的蛋白、单糖还是酒精,都是酒酿之所以成为酒酿的原因。如果把酒酿滤去固体,得到的液体就是米酒。这种米酒的纯度和稳定度比“口啮酒”高得多,是后来日本清酒的雏形。至于清酒的发明,那是蒸馏法从中国传到日本以后的故事了。
古印度酒神苏摩:释放纤维中的葡萄糖?
苏摩是古印度的酒神,他发明了酒并传授给世人,所以古印度人称酒为苏摩酒。在印度史诗《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印度神话中常以苏摩酒祭神。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这四项行业从业者的保护神。 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古法称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发酵后酿成苏摩酒。以下的植物曾经都被认为是苏摩酒的配料:迷幻蘑菇、 大麻、 骆驼蓬或麻黄。苏摩到底是哪一种蔓草,则没有任何资料提到过,人们一直对以植物纤维为主的蔓草为何能酿酒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要用植物纤维酿酒,就要把葡萄糖从纤维素里“解放”出来。但是,单单是把纤维素提取出来就很困难,当代常用的氨解法,就是利用氨水的作用将纤维素水解,再用酸来中和多余的氨水,然后才在纤维素里加纤维素酶,才能分解成葡萄糖,然后才能被发酵成酒精。先不说飘荡着氨味的酒会不会有市场,古印度哪有这样的当代技术呢?看来苏摩酒只是一个传说,但折射出的情况是,古印度粮食并不富裕,人们没有多余的粮食用于酿酒,就有了用蔓草来酿酒的愿望。事实上这也是科学家的愿望,因为与淀粉相比,植物中以纤维素形态储存的能量其实更多,每年收获的玉米和稻谷,50%到60%的光合产物都被抛弃在秸秆里,更不用说那么多只长纤维不结种子的植物。如果能低成本地把葡萄糖从纤维素里“解放”出来,那么不但又将有上千种酒被发明出来,而且能源危机也将不再是威胁。
名称最恐怖的鸡尾酒——血腥玛丽
血腥玛丽(BloodyMary)是由伏特加、番茄汁、柠檬片、芹菜根混合而制成,鲜红的蕃茄汁看起来很像鲜血,故而以此命名。在美国禁酒法期间,这种鸡尾酒在地下酒吧非常流行,称为“喝不醉的蕃茄汁”。“血腥玛丽”这个词语的广泛知名度,还来自于18世纪匈牙利女杀人狂李·克斯特伯爵。这个绝世美女的艳名远播欧洲,有数不清的男人为她决斗而死,连法国国王也为她倾倒。她的美貌,据说到六十多岁仍保持得很好,但她保持美貌的秘诀却另人毛骨悚然——用少女的鲜血来洗澡,她一生之中杀死了2800多名少女,甚至还喝下她们的鲜血来清洗自己身体内的污物,并把尸骸埋在浴室的地下。后来她被愤怒的民众烧死在浴室中,从此以后她居住的古堡每到月圆之时便断有鬼哭之声传出,她的鬼魂被人称为血腥玛丽。
最经典的鸡尾酒——曼哈顿鸡尾酒
篇5:麻沸散是谁发明的
答案:华佗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之后失传。传说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最早发明了麻醉药,当时的药名叫麻沸散。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你争我夺,战争连续不断,经常打仗;再加天灾人祸,军队和老百姓受伤得病的很多。这一带当时属谯郡(今亳县),归曹操管辖,打仗多在长江两岸,那里是后方,因而伤病员大都运到那里。华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当然都要请他去治疗。
华佗是惜贫怜苦、有求必应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给医治。经他治好的病伤员,有锯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缝补的,啥样的伤病都有。可是,那时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华佗看了也很心疼,咋办呢?为了治他们的病,为了救他们的命,仅有咬着牙、含着泪为他们精心治疗。伤病员看到华佗那种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为人治病的精神,无不感动地流下泪来。
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总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华佗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他定要悟出个减轻病者痛苦的办法来。
有一次,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的病人剖腹开刀,由于病情严重,肠道坏死太多,前后忙了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好,病人得救了。手术做好后,华伦却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饮地喝了起来。谁知,华伦因劳累过度又加上空腹多饮了几杯,一下子喝了个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吓坏了!她明白华佗是个谨慎的人,从来没有喝醉过,今日为什么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么急症?!她当时很害怕,就用扎银针的办法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都扎了,可是华佗仍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着急,随手摸摸脉搏,按按心窝,跳动的还都正常,这才放了心,明白他是真的喝醉了。
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他老婆就把刚才他醉后给他扎针的经过讲了一遍,华佗听了甚为惊奇!为什么给我扎针我不明白呢?难道说,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
第二天,华佗就对他老婆说:“今日我再喝醉酒试验一下,你再给我扎针,看看我有没有感觉?”试验结果,开始扎针时还是没知觉,之后肌肉打哆嗦,最终才明白有点痛了。就这样,又反复地试验多次,得出结论,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华佗之后给人动手术时,就叫病人先喝些酒来减轻痛苦。可是由于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华佗到乡下行医,碰到一个奇怪的病症:病者牙关紧闭,瞪着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看神态,按按脉搏,摸摸额头体温,一切正常;又问问病者过去有过什么疾病?病者家里的人说:“他身体十分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日他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症的。”
华佗从病者家人的介绍中,得到了一些线索,他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连忙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臭麻子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华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对症下药,用清凉解毒的办法把病者救了过来。华佗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就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
华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兴地对老婆子说:“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药物了。”
他老婆一看说:“嘿,我还以为你得了什么宝贝呢,原先是臭麻子花!有什么稀罕,这东西我娘家庄前屋后到处都是。”
华佗说:“那好呀,你赶快到你娘家去,尽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来,让我配制麻醉药。”
他老婆听了把嘴一撇说:“你今个试验,明个配制,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药配制好!”
华佗听了笑笑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必须要把麻醉药配制出来。”
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试验结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华伦又到处走访了好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一样配方泡制,最终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了!最终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所以,华佗就给它起个名字——麻沸散。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此刻,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
华佗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并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一样配方的炮制,最终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所以,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篇6: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
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文章的开头我们说到了浙江的东源村,如果有网友对于活字印刷术比较有兴趣也可去看看。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相关文章:
玩转Word中阿拉伯数字的小技巧02-13
会计书写规范解析02-13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数字钟02-13
会计数字书写规范样本02-13
房屋所有权分割02-13
平均工资02-13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2-13
文化论文范文02-13
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小论文题目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