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

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共3篇)

篇1: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题目:

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建国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多是革命斗争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反映知识分子生活题材不多,而以女性视角关注的知识分子题材则更少,本文以《青春之歌》和《红豆》为例说明此时期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共性以,更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异质呈现。因此去分析革命爱情小说。透过此小说看时代背景下的革命与爱情。

关键词:十七年代文学 爱情 革命 知识女性 学术思想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引言:爱情与革命向来是很少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两者有些异端的对立,风马牛不相及。在建国十七年时期很少会出现爱情小说多是革命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时代的大背景下爱情反而成为一种禁言的话题,因此《红豆》和《青春之歌》这少有的以当代爱情以当代知识女性为题材的小说成为了那一时代的“异教徒”。但是以我们现在的视角去分析去理解当时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难发现文章都是探索知识分子在革命时期如何改造自己、探求新出路问题的,但是小说体现出内涵气质差异却很大,作品命运也大相径庭,非常耐人寻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爱情与革命的对立相依。在那个时代知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却又看不到未来的种种挣扎对前方不确定的迷茫,革命环境下的冲击,最终向着悲剧的尾声迈进。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两位女性作家对大时代背景的无奈和现实真实的写照。小说中最令人着迷的其实是无处不在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女性作家写作的优势在于她们有敏感的神经可以让她们把人性的细腻、复杂、多变、矛盾酣畅淋漓的展现。主体思想的贯穿使得小说特殊超然于当时的作品之上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文学魅力引人入胜。因此我在此试分析两片优秀的小说。

正文:在十七年代文学的大背景下,《青春之歌》和《红豆》都属于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作者要表达的都是宏大的主题:冲破封建的牢笼和束缚,对封建伦理的反叛和个性追求,对革命向往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等高姿态的写作。《青春之歌》和《红豆》在此意识形态之下都呈现出对革命与爱情两者的辩证对立关系。

《青春之歌》和《红豆》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倾向。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红豆》。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人性关怀。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

《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

其次再来看看《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爱国运动,反映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面貌。尖锐的民族矛盾、残酷的阶级斗争考验着每一个人。小说塑造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以对林道静的塑造为主线贯穿始终,详尽讲述林道静是在自身的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青春之歌》规模庞大,但繁而不乱,所有广阔的现实生活,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时空的变迁全都通过林道静一人的经历贯穿起来,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而线索鲜明。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的使用,使各种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人物内心世界更是如窗洞开,作品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小说中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其实《青春之歌》和《红豆》都是写一个女性小知识分子如何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投身时代的洪流走上革命的道路,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中,作家都是以爱情出发,描写了知识分子女性细致的感情生活,其爱情必定是贯穿革命这个主体,与爱人在革命道路上一同觉醒与成长,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都无法摆脱“为政治服务”这一思想的束缚,她们都认为爱情一旦背弃了革命将无法永存,必然走向奔溃,爱情只有依附革命,才能重获新生。虽然如此,但两部作品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青春之歌》侧重“革命”而《红豆》侧重“爱情”。

《青春之歌》比起《红豆》来革命性,政治性更加强烈,无法摆脱政治意识的束缚,即无法跳出“革命+爱情”的枷锁,林道静的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渐渐完成的,然而她的选择不仅仅只有人生道路的选择还有爱情的选择,而人生道路的选择决定了其爱情的选择。《青春之歌》中“爱情的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两条双声并置又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林道静与余永泽在政治上的分歧让她明白,不是走一条路上的伴侣是没办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打扰,这只是自己骗自己。细究起来,余林两人的劳燕分飞,与其说是余永泽以某种言行破坏了在林道静中的美好形象,不如说是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更高的革命理想导致了这段感情的破裂,因此,是革命与否最终决定了爱情的较量和选择。

如果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掺杂了爱情故事的革命书籍,那么《红豆》就是在革命时期的爱情小说。

《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描写了女性知识分子真实的情感生活,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改写了一直以来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更多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在《红豆》中,爱情意味表现十足,表现在江玫和齐虹之间的分分合合,纠纠葛葛,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题目为“红豆”,作者大概是借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这样唯美的诗句吧,显得浪漫诗意,从题目上就显示出了文章的宗旨——爱情的表达。

《红豆》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述了富有悲欢苦乐,有血有肉的内心故事,毫不掩饰地写出了江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时,对过去爱情的眷恋和缅怀。在描写江玫和齐虹的爱情时作了大量的细节刻画,江玫明明知道与齐虹的恋爱不会有结果,但终陷于纠葛,难舍自拔的困难境地,江玫内心的痛苦,在文本中都字字可见,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绘真切、语言简约,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她通过细腻的心理剖析,把那种理智上面要割舍,情感上又难以割舍的爱情,写得缠绵委婉。《红豆》展露出天然纯真的爱情心理,体现了人性真实的部分还原。作者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出知识分子在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矛盾与挣扎,这正式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在江玫理智的选择和清醒的认识后,所带来的并不是像《青春之歌》的林道静那样的大彻大悟,而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对于《红豆》如此真是细腻的描写,我们可以提出很多质疑的地方,例如《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决裂,就是因为两人的政治去向不同,就分道扬镳,之后就不再留恋,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实可靠?而且,对于余永泽的前后描写反差过于大,前部分对余永泽过于褒,后又过于贬,这种人性格变化的差异是否接近于现实?所以相对于《青春之歌》来讲,《红豆》的真实性又略胜一筹了,不难看出,杨沫的个人姿态是站在政治的背景下,深深的打上了为政治服务的烙印,而对于宗璞来讲,她是基于个人的情感来写,重在凸显人性,尽管她极力迎合政权,但她个人姿态下的写作依旧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怀。

结论:爱情和革命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范畴,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交织在了一起,《青春之歌》、《红豆》为我们揭示和隐喻了爱情和革命的复杂关系,我们不能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来评判江玫和林道静的爱情谁胜谁负,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在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爱情复杂而又矛盾的双重性特征。不论怎么样这两本小说的最深含义还是赞美爱情憧憬爱情,但是却在时代背景下对人生未来怀有一种不确定感。

篇2: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仆志在兼济。奉而始终之, 则为道;言而发明之, 则为诗。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

可见, 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 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 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 使他们幡然醒悟, 痛改前非, 从而改革政治, 改良社会。

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 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 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 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 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 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 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安史之乱”以后, 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 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后来弊端百出, 老百姓苦不堪言。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 平地无铜山,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 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 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 焉得无饥寒。”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在《重赋》一诗中, 诗人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悲喘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 (地方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 拿去讨好皇帝) 却“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 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对他们的气焰、权势和奢华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无情的鞭挞。《卖炭翁》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 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 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辟。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 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 真实贴切。

其次, 诗人还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百万百姓无辜丧生, 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 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思想。著名的《新丰折臂翁》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 当时, 宰相“欲求恩幸立边功”, 发动对南诏的战争, 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 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 才留得残命。诗中借老翁之口说道:“此臂折来六十年, 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 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 却以欣喜口吻自庆侥幸, 让人读来更觉得悲哀, 同时也感觉到诗人的目的不仅在记叙一桩往事, 而是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缚戎人》描写一个“一落蕃中四十载”的汉人的遭遇。他为了返回故乡, 冒死逃出吐蕃, 不料被贪功的边将抓住当作“蕃虏”, “配向江南卑湿地”, 含冤莫辩。这个“汉心汉语吐蕃身”的不幸人的遭遇, 不仅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暴, 而且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爱国情感。

元和年间, 正是社会相对稳定, 战乱稍稍平息的时候, 醉生梦死的人又开始花天酒地, 庸凡的人又在弹冠相庆, 而白居易却挑开虚饰的面纱, 暴露出这个社会的黑暗、动乱、肮脏和不合理, 批评的锋芒横扫了整个社会, 上至宫廷, 下至官吏, 这是自杜甫以来没有人做到过的。据说这些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 “执政柄者扼腕”, “握军要者切齿”, 恰恰说明它击中了社会要害, 刺痛了权势者的神经, 也说明白居易是有正义感和勇气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切中时弊, 关心人民疾苦, 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白居易的讽喻诗不仅有强烈现实性和思想性, 艺术上也极为成功, 做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与典型的现实事件相统一, 丰富的社会内容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相统一, 精心细致的刻划与通俗浅显的语言相统一, 使他的讽喻诗极具艺术特色。

第一, 因事起意, 一吟悲一事。白居易的每首讽喻诗只写一件事, 并在诗尾揭示一篇主旨, 即所谓“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如《新乐府》中篇章, 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 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 这就使诗的主题专一、明确。

第二, 长于叙事状物。叙事真切, 细微处见精神。白居易的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 大多以旁观者的口吻作客观叙述, 作者的倾向由事件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来, 而且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作精细描绘, 如《买花》中田舍翁的片刻伫立、低首长叹等细节, 都能小中见大, 于细微处见精神。

第三, 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终年辛勤地伐薪烧炭的老人形象。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心理描绘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处境。

第四, 相反相成, 对比中见爱憎。白居易的讽喻诗尤长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其诗往往先尽情描摹统治阶级的豪奢淫逸或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 在诗的下半首出现对立面, 前后对照, 相反相成, 通过对比导出题旨, 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

第五, 用常得奇, 平易中见精粹。白诗的语言以通俗平易为基本风格, 往往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娓娓陈述, 唱叹有情, 扣人心弦, 间有议论, 发人深省, 语言的通俗和尖锐的讽刺相联系, 真正做到“其辞质而径”, “其言直而切”。他的讽谕诗的语言接近于人民的口语, 随口而出, 如话家常, 然而语虽平易, 意却警策, 所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袁枚在《续诗品》中也说白诗:“意深词浅, 思苦言甘。”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寄唐生诗.

[2]白居易.新乐府序.

篇3: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引言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主要的作家,鲁迅的创作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最初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对后世现代白话小说影响深远。代表作《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鲁迅早期的短篇小说编入《呐喊》、《彷徨》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后期的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观其一生,鲁迅的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但是对于中国文坛来说却几乎篇篇堪称经典,意义十分重大。他站在思想家的高度,以革命者的身份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对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地同情。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20世界文坛上重要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其中的领导人。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症的狂人的所见所闻。狂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时常对社会充满恐惧。他所查看的中国历史,每一页上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研究,却看见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里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社会对其腐朽礼教的美化。鲁迅代表作《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之路。主人公孔乙己和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这个愿望落空之后,他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以外,一无所能,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不愿与“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最终因为小偷小摸的勾当,被人打断了腿,在无情的社会里默默死去。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源于封建制度的迫害,自己却无从知晓。从他身上,鲁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残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表现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对其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个铁屋子的理论,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进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其中那些“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指的就是处在灾难之中而不自觉的群众的冷漠与麻木,而尽管鲁迅说“大嚷起来”,叫醒几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依然在小说创作中真实书写了“下层人民的不幸”,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里的阿Q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典型形象。阿Q的身上集中了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善于遗忘、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一系列的弱点和缺陷。鲁迅经过几年的精心思考,营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将一些缺陷和弱点集中到他的身上,让读者看到阿Q不幸的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阿Q对自己的悲剧是没有自我察觉的,他的灵魂已经麻木,各种弱点已经深植在他的性格中;鲁迅对冷漠麻木的批判也体现在其他的作品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他作品中对“看客”心理的描述。他曾激愤地说:“群众,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孔乙己》里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字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在《祝福》中写祥林嫂一生悲苦堪怜,身边的人却抱着“咀嚼鉴赏”的眼光来看待她的故事。这些对人性自私、冷漠的揭露给鲁迅的小说蒙上了灰暗压抑的基调,表现了鲁迅对抱有冷漠麻木态度的人感到失望和激愤。

二 、鲁迅小说的文学特色

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之所以能够传递得如此准确,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以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以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以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是他最突出的三个艺术特色。

(一)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

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他不仅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多个深入人心的主人公,也塑造了《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众多生动形象的“配角”。他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注重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通过一个神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在《故乡》里,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捡贝壳、罩鸟、捕猹,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儿,与“迅哥儿”感情质朴笃厚,一个开朗有趣的少年形象摆在观众眼前。可是成年的闰土穿着“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见到“迅哥儿”后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尊敬地叫了一声“老爷”。仅仅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中年闰土的变化,描绘出一个为生活所迫,失去了光彩的神情麻木的乡人。

(二)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

鲁迅写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大段的讲道理和长篇的解释性文字,取而代之的都是经过高度锤炼的语言。《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众人的嘲笑,不慌不忙地“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就表现了孔乙己得意阔气的心理。被打残疾后的孔乙己再去喝酒就变成了“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又显示了孔乙己心态的窘迫;《药》里面华老栓拿着钱时,“抖抖”地接过来,还要对装着钱的衣袋反复地“按一按”,恰当地表现了华老栓对身上钱的重视;《理水》中写大禹“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半句话就刻画了大禹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形象。这些力求简练的文字表达,都使鲁迅用最少的语言获得了最大的表现力,形成了朴素深刻的行文风格。

(三)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

鲁迅是最善于使用讽刺艺术的作家之一。他在杂文《什么是“讽刺”?》中说讽刺是“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此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并且指出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行为就是经典的讽刺:他向吴妈滑稽地求爱,却被赶了出去,遭到毒打。他想象通过革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却被送入监狱遭到枪杀。这一系列的滑稽场面构成了鲜明的讽刺,带来一种让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但是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揭示着这些喜剧场面背后隐藏的深刻悲剧。这种通过深刻的讽刺形成的幽默感,让鲁迅的小说形喜实悲,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结语

毛泽东主席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造诣,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探讨,挖掘养料。语

参考文献

[1]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钱理群.钱理群中学鲁迅[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11.

[3]许钦文.漫谈鲁迅小说创作[J].鲁迅研究,198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活着电影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2025年年终聚餐通知(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