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折
加压钢板(精选十篇)
加压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2例,年龄23~69岁,平均(40.5±18.7)岁;男53例,女2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患者46例,高处坠落患者6例,跌倒损伤患者8例,重物压砸患者4例,机器绞伤患者18例。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从受伤到接受清创的时间为1~9 h,平均(3.6±1.4)h。将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都采用仰卧位,采取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从患者肱骨后侧的切口入路,于肩峰后缘和尺骨鹰嘴连线上做一个切口,切开患者的浅筋膜后,对其肱三头肌的长头和外侧头间隙进行分离。将食指插入到患者肱三头肌近端的两个浅头之间V形沟中,采用钝性或锐性对其进行分离,根据手术的需要向远侧方向将此两头进行分离。由于在患者的V形沟深处存在桡神经和伴行血管横过肱骨,手术过程中要解剖出患者的桡神经并对其加以保护。分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后,要将患者的外侧肌间隔打开,避免手术卡压患者的桡神经,尽量暴露出患者的肱骨远侧。如果患者的骨块较大,需要对其进行螺钉固定。如果患者的骨块较小,可以使用细克氏针对其进行临时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剥离患者的骨膜后,尽量暴露出骨折的断端,对其进行复位后使用多次预弯的塑形钢板放于患者肱骨后方用螺钉固定,材料由天津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清理患者的断端后,剥离其断端周围的骨膜稍,对其进行复位后使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放于患者肱骨后方用螺钉固定,材料由山东威高集团生产。对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需要取其部分松质骨填塞到骨折的缝隙间。患者试行活动肘关节时,需要注意被动功能,放置负压引流管,将其桡神经固定于骨折处周围软组织床中,冲洗术野并止血,缝合患者的刀口。术后24~48 h内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抗生素4~7 d,对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给予弥可葆0.5 mg/d静脉注射,并加强手部的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骨折处骨痂的生长情况逐渐扶拐负重进行功能性恢复锻炼。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医护人员果断、快速、有效地处理,无一例死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术后随访。
1.3 疗效判定
(1)优:患者肘关节伸曲度>110°,无明显疼痛;(2)良:患者肘关节伸曲度数>60°,有轻微疼痛,偶尔使用止痛药可明显缓解,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不大;(3)差:患者肘关节伸曲度数<60°,经常疼痛,患者的患肢只能作为支撑物使用,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很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145,*P=0.023
2.3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比较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100,*P=0.043
3 讨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肱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3]。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4]。加压钢板内固定配合植骨可以大幅提高治愈率,使得肱骨骨不连的治愈率达到70%以上[5]。目前主要使用的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有研究表明,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引发的并发症较少[6],且具有诸多优点:(1)锁定加压钢板仅存在于患者体内,而不像螺钉与外界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患者的骨与钢板之间的距离比外固定器的间距小很多,与钉板相匹配且力臂较短,使得固定更为牢固。(3)锁定加压钢板是一种独特的角度固定钢板,螺钉头和钢板均具有螺纹,而钉板是没有螺纹的,对于发生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4)锁定加压钢板紧贴于骨面,安装过程中无需对患者骨膜进行剥离,大幅较少了对骨膜的破坏,从而保护了患者骨骼血运的功能。(5)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不需将患者的骨折块拉向骨板,避免了术后预弯塑形钢板的麻烦,简化了手术过程。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固定程度不可靠,患者发生骨愈合畸形或骨不连的现象较为严重,治疗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是复杂肱骨干骨折患者的理想植入物,但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的桡神经加以保护,尽量避免对患者骨膜的剥离,保护患者骨骼血供的功能,尽量减少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谨防术后骨骼移位的发生。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在早期更好地控制骨折给患者带来的持续伤害,稳定骨折处且利于治疗的进行,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术后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早期功能性恢复锻炼,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使得肘关节早日活动,可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对患者机体软组织损伤较小且固定牢靠,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早,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大幅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荣兴,任前贵.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6):477-478.
[2]谢斌,李其庆,王雷.锁定加压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23-25.
[3]Court-Brown CM,Caesar B.Epidemiology of adult fractures:a review[J].Injury,2006,37(8):691-697.
[4]何从科.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临床疗效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6):506-508.
[5]甄平,刘兴炎,王宏东,等.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06.
加压钢板 篇2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26-02
近年来,现代工业发展迅速,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由工程建设、交通事故引发的四肢骨折越来越多,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佳,已得到临床普遍肯定和关注[1],本研究为50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组,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5~56岁不等,平均(31.2±2.5)岁,损伤部位:25例股骨,5例胫骨,20例桡骨;骨折性质:35例为开放性骨折,15例为闭合性骨折。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30:20,年龄24~57岁不等,损伤部位:24例股骨,6例脛骨,20例桡骨;骨折性质:36例为开放性骨折,14例为闭合性骨折。入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术前均行X线检查、常规检查、化验(如心电图、心功能、肺功能、血尿常规等),行骨牵引,固定骨折处,肿胀者适当应用药物,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
1.21实验组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复位,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做切口,逐层分离软组织,选择长度适宜、形状合适的LCP,将LCP置入肌肉下骨膜间隙,X线透视下调整钢板位置,后植入3~4枚锁定螺钉(若患者为老年人,为其选择双皮质锁定螺钉),术后缝合皮肤,做封闭负压引流,常规止痛,给予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时间以3~7d)[2]。
1.22对照组常规进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他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术后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锻炼,适量应用抗活血化瘀药物并按摩肢体。
1.3疗效评定统计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数据处理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涉及资料均为计数数据,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四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实验组(n=50)骨折愈合效果为优、良、可、差的例数分别为31例、17例、2例、0例,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0%,对照组(n=50)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4%(19例优,18例为良,10例为可,3例为差),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愈合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9.115,P<0.05)。
2.2两组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实验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2例为内固定松动,1例为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15/50,9例为内固定松动,3例为感染,2例为骨不连,1例为骨髓炎)。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9.662,P<0.05)。
3.讨论
四肢骨折属骨科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病情严重、发病率高、合并症多的特点,近年来,四肢骨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患者应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3],为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0%,并发症发生率为6%,均优于对照组的74%、30%(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4],提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创伤小,稳定性高、疗效显著。
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石膏、牵引固定等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传统方法,但以上方法对患者软组织损伤大,治疗后恢复慢;常规解剖钢板需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的摩擦力起到固定作用,但它对骨造成的损伤较大,患者容易出现软组织坏死或缺血,预后不良。
锁定加压钢板是一种新型骨折固定材料,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LCP应力可通过固定钢板由近端螺钉传向远端螺钉,它比解剖钢板具备更强的抗扭转、抗弯曲能力,可有效提供稳定的微环境;LCP可与骨形成内支架式固定结构,可避免骨与钢板摩擦,获得较佳的内固定效果,钢板和骨无需紧密粘附,这样可保护伤患处组织血供,减少骨膜损伤,降低骨组织坏死率,利于骨折愈合;LCP锁定孔的内螺纹能与锁定螺钉尾端螺纹完全吻合,可从整体上对粉碎性骨折块进行加压。
与解剖钢板相比,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稳定性强,创伤小、固定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中应用价值高于解剖钢板。
综上所述,为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锁定加压钢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莫丕禄.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02(10):194+196.
[2]和忠桂.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33):139+141.
[3]王志红.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4,09(07):139-140.
[4]单旭彬. 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6(10):753-754.
加压钢板 篇3
关键词:前臂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近几十年来,长骨骨折治疗越来越强调生物固定。对非锁定钢板骨折固定而言,螺钉通过其轴向力施压于钢板产生钢板-骨界面摩擦力而达到结构体负载时稳定。骨-钢板接触面积的大小影响着骨折端(尤其是骨膜)的血运。LC-DCP减少约50%钢板-骨界面接触面积,从而减轻对骨折血运破坏,促进钢板下骨痂的形成。但钢板-骨界面间融汇、靠摩擦力达到结构体稳定等问题仍未解决,故易出现局部感染播散、内植物松动断裂、内植物移除术后再骨折等风险[1,2]。锁定加压钢板(LCP)有着与传统钢板完全不同的固定原则,其可能的优点包括更好保护骨折血运、提高骨折愈合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及减少内植物移除后再骨折率等[3,4,5,6]。尽管大多动物实验及力学测试支持了上述理论优势,但亦有不同的实验结论[7,8]。有鉴于此,将之与传统加压钢板(LC-DCP)进行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实为必要。因钢板固定仍是前臂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式,故本课题选前臂骨折为研究对象。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年龄大于10岁、排除病理性骨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无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史、无多发伤的患者,均纳入研究对象。自2000年来,符合上述条件的前臂骨干骨折患者91例(144处骨折),随机分为LCP固定治疗组(简称LCP组,n1=45)和LC-DCP固定治疗组(简称LC-DCP组,n2=46),其中LCP治疗组1例尺骨闭合骨折患者失访,两组在性别构成、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状况均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1。
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伤侧臂丛麻醉,术前30 min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1.0 g,上臂止血带下尺、桡骨骨干骨折均采用背侧切口,随机采用4.0 mm钛质LCP(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和3.2 mm钛质LC-DCP(中意合资苏州优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行骨折内固定。LCP组锁钉均采用双皮质固定,两组中简单骨折均使用加压技术固定,粉碎骨折使用桥接技术,且尽量少剥离骨膜,术后记录手术时间、骨膜剥离量、诸如螺钉滑丝之类的术中并发症。术者被询问手术的难易程度、更愿选择哪种钢板。所有患者术后每隔3~4周随访1次直至发现骨折愈合证据。术后2、4和12个月分别评估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14~39个月)。长期随访率为9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比较两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χ2检验比较LCP组中简单骨折与粉碎骨折术后并发症,比较LCP、LC-DCP两组间骨痂量、运动范围评分及疼痛评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平均手术时间LC-DCP组96 min(35~280 min)与LCP组9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2.2 骨折愈合
正侧位X线摄片提示骨折间隙完全消失定义为骨折愈合,若术后6个月(或更久时间)骨折间隙仍存在或无进行性骨痂生长者定义为骨折延迟愈合。LCP组3例患者、LC-DCP组5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两组均无不愈合。LCP组闭合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周(9~40周),开放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9周(10~41周);LC-DCP组闭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周,开放性骨折18周。
2.3 复位质量和骨痂量
独立的研究人员通过影像资料判断骨折是否解剖复位。若骨折精确恢复对位对线或楔形骨折块通过拉力螺钉复位固定均定义为解剖复位;若骨折仅恢复排列但未精确对位对线则定义为非解剖复位。两治疗组解剖复位百分比均为43%,其余为非解剖复位。
骨折处骨痂量分为无骨痂、少量骨痂、中量骨痂及大量骨痂4类,同样由独立的研究者通过影像评估。LCP组58%骨折愈合时为少量或无骨痂,31%为中量骨痂,11%为大量骨痂;LC-DCP组59%少量骨痂,28%中量骨痂,13%大量骨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解剖复位后,骨折愈合时LCP组骨折端中量或大量骨痂21%,LC-DCP组25%;非解剖复位时,LCP组中量或大量骨痂58%,LC-DCP组中量或大量骨痂54%,两种复位状况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值分别为0.77和0.78)。LCP及LC-DCP组内,骨折解剖与非解剖复位比较,骨痂形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值分别为0.014和0.049)。
2.4 运动范围及疼痛评估
本研究参照ANDERSON等[9]所述运动范围法评估功能结果,见表2,根据疼痛与运动、药物需求的关系评估疼痛见表3。数据结果表明,就运动范围(P=0.383)及疼痛程度(P=0.228)而言,LCP组与LC-DC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注:1)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10%,旋前-旋后<25%;2)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25%,旋前-旋后<50%;3)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25%,旋前-旋后>50%
2.5 并发症
LCP组内一闭合性尺骨骨干骨折、LC-DCP组内一开放性桡骨骨干骨折患者术后2周出现深部感染,前者切开引流并抗生素应用后骨折延迟愈合,后者术后3周取出内植物并予石膏外固定、抗感染治疗2周后感染控制,骨折延迟愈合。螺钉拔出见于LC-DCP治疗组内一年龄66岁尺桡骨开放性骨折老年患者,加用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LCP组一桡骨骨折患者锁钉钉道处再骨折发生。
3 讨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前臂骨折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1975年,ANDERSON等[9]报道桡骨骨折愈合率98%、尺骨骨折96%。CHAPMAN等[10]1989年报道92%患者获得极好或满意的临床结果,感染率为2.3%。本研究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LCP相对LC-DCP有着不同的固定理念,但在前臂骨干骨折的治疗中两内植物均显示出有效的结果。本研究显示骨折愈合的方式受骨折复位的质量而非内植物的类型影响。解剖复位时,任何一组均只有少量骨痂形成。
钢板固定通过应力遮挡阻止骨折移位,这可导致钢板固定节段骨萎缩或骨质疏松。以往文献报告内植物取出后再骨折率为4%~25%[9,10],本研究患病率为2%,可能与本组排除病理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有关。WADE等[11]认为,简单骨干骨折不适合LCP固定,本研究表明采用联合加压技术可降低简单骨干骨折不愈合风险。
本研究并不支持LCP较LC-DCP降低手术并发症这一假设。两内植物均表现出非常低的并发症率。LCP采用双皮质固定,似乎增加手术时间,增大内植物取出术后再骨折风险,但LEUNG等[12]在比较LC-DCP与Pc-Fixtor对前臂骨折治疗的影响中发现,尽管使用单皮质固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出现术后针道再骨折。
设计研究时,理想状况应为术者术前方知手术器械,避免术者因个人喜好对不同患者内植物选择时发生偏见,但因随机对照研究限制,术者从研究一开始便已知晓。因此,笔者限定本研究中手术均由经验丰富外科医师完成。几乎所有病例中,术者均表示两治疗组手术难易无差异。
本研究中另一问题是影像评估。评价骨折愈合时,部分病例骨折间隙术后立即复查便不可见,在解剖复位病例中尤其如此。而且,有人认为,内植物遮盖一大段骨骼,这使得推断更加困难。然而,笔者复习所有的影像资料,尽量准确评估骨折愈合状态。但在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骨痂量时,即使由独立的观者评估,亦可遭受评估者对内植物的偏见。
笔者相信,两内植物就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等指标而言,公平的评价有待于多中心对照研究比较。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LCP理论上的诸多优势。根据目前研究,本研究的结论是,两内植物在前臂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表现相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PERREN SM.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fractures.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choosing a new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J BoneJoint Surg Br,2002,84:1093-1110.
[2]BROOS PL,SERMON A.From un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t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operative fracturetreatment[J].Acta Chir Belg,2004,104:396-400.
[3]GREIWE RM,ARCHDEACON MT.Locking plate technology:current concepts[J].J Knee Surg,2007,20:50-55.
[4]CANTU RV,KOVAL KJ.The use of locking plates in fracturecare[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6,14:183-190.
[5]EGOL KA,KUBIAK EN,FULKERSON E,et al.Biomechanicsof locked plates and screws[J].J Orthop Trauma,2004,18:488-493.
[6]FRIGG R.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An osteosynthesis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and the PointContact Fixator(PC-Fix)[J].Injury,2001,32(Suppl)2:63-66.
[7]LEUNG F,CHOW S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orearm 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J].J Orthop Surg(Hong Kong),2006,14(3):291-294.
[8]STEVENS CT,TEN DUIS HJ.Plate osteosynthesis of simpleforearm fractures:LCP versus DC plates[J].Acta Orthop Belg,2008,74(2):180-183.
[9]ANDERSON LD,SISK D,TOOMS RE,et al.Compression-platefixation in acute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Bone Joint Surg Am,1975,57(3):287-297.
[10]CHAPMAN MW,GORDON JE,ZISSIMOS AG.Compres-sion-plate fixation of acute fractures of the diaphys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1989,71(2):159-169.
[11]SMITH WR,ZIRAN BH,Anglen JO,et al.Locking Plates:Tips and Trick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7,89(10):2298-2307.
加压钢板 篇4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肱骨近端骨折;老年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9-01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近年来随着对其损伤机制和骨折病理解剖的深入了解、CT检查的应用以及外科手术技术与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和认可。[1]普兰店市中心医院诊治的46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11月间,选取普兰店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患有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48-80(65±10)岁。根据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二部分骨折19例,三部分骨折24例,四部分骨折3例。其中有1例伴肩关节脱位,3例伴骨缺损。导致骨折原因:摔伤28例,车祸伤10例,击打受伤8例。骨折类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确诊。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肩下垫枕头,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取肩关节前外侧入路:切口上方从胸大肌及三角肌之间,下方从肱二头肌及三角肌间沟分别进入。保护头静脉,将头静脉连同内侧小部分三角肌纤维向外侧牵开,充分暴露切口,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处,避免剥离肩袖和骨膜,清除血凝块和碎骨快后,复位骨折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肱骨近端将钢板放置于大结节顶点下0.5㎝,结节间沟后0.5-1.0㎝,从腋神经、旋肱血管束深面穿过,在钢板近端安装带螺纹的钻头导向器,在其引导下向肱骨头拧入3-5枚锁定,其方向设计为交叉固定,在钢板远端肱骨干部分顺次拧紧3-5枚皮质骨螺钉。对伴有肩袖破裂或撕脱者可用丝线缝合固定于钢板的缝合口上,伴有大小结节骨折者用钢丝捆扎在钢板上固定,伴肩关节脱位者先行手法复位,伴明显骨质疏松和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是否可靠。逐层关闭切口。[2]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予吊带保护,预防感染,活血接骨对症治疗。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康复锻炼。
1.4 疗效评价 根据Neer肩关节评定标准:总分为100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复位:10分。总评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70分以下为较差。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约12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优秀28例,良好12例,一般4例,较差2例,优良率达87%。术后未出现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肱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有肩关节僵硬疼痛、活动轻度受限。
3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类型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和预测肱骨头坏死的风险。Neer分型和AO/ASIF分型是最常用的分类系统。Neer分型法是根据骨折移位部分的数量(依据肱骨近端的4个解剖部位: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移位标准:断端分离>1㎝或成角>45°),而不是根据骨折线的数量,分为一、二、三、四部分骨折;侧重考虑肩袖的撕裂、关节囊的嵌入及肱骨头的血供。AO/ASIF分型以骨折的严重程度和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可能为基础,此分型较复杂。临床上常用Neer分型,由于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不同,其分型具有局限性。[3]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导致内固定稳定性差,骨折愈合慢,各种手术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弊端,因此至今仍认为是难治性骨折之一。[4]肱骨近端解剖型加压锁定钢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复杂损伤的治疗方法,其特点如下:解剖形设计,无需预弯,钢板薄、体积小、强度大,对软组织剥离少,对骨面压力小,减轻骨膜的损伤,最大限度保留肱骨头血供;钢板螺孔的内螺纹和螺钉尾的外螺纹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更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防止螺钉松动退出;锁定钢板近端边缘有缝合孔,便于术中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以及对关节囊和肩袖损伤的修复,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钢板远端采用结合孔设计,远端螺钉可灵活采用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固定。[4-6]本组46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其中考虑肱骨近端移位明显的三和四部分骨折对肱骨头血供影响较大,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率高,对符合此类型骨折的患者曾建议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但患者要求用钢板治疗。术后未出现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肱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有肩关节僵硬疼痛、活动轻度受限。46例患者中优秀28例,良好12例,一般4例,较差2例,优良率达87%。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骨折固定可靠,愈合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特点,配合早期肩关节康复锻炼,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辛.AO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1):25-26.
[2] 王岩,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645.
[3] 魏摇利.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1):89-91.
[4] 董启榕.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策略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5):388-391.
[5] 郑华.锁定鋼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2):130.
加压钢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于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有明确的外伤史,并在受伤后24 h内入院就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折处疼痛、肿胀、畸形以及活动受限,结合X线检查和CT扫描确诊。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4~69岁,平均(44.39±5.95)岁,起病5~20 h,平均(11.74±3.08)h;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7~64岁,平均(46.21±5.74)岁,起病5~20 h,平均(11.74±3.08)h。所有患者均排除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位后将长度适中的LC-DCP充分塑形帖附,调整后使两端跨越骨折线,固定时将其置于骨膜外,由近骨折处向两侧依次钻孔,攻丝开道,选用适中长度的螺钉加压固定。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显效:患者治疗后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畸形、无感染。(2)有效:患者治疗后经X线检查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愈合但仍在接受范围内,无感染。(3)无效: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出现畸形愈合、愈合不良、影响患肢正常活动。
1.3.2 再骨折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再次骨折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采用Harris关节评分对患者关节的疼痛程度、功能、畸形与活动度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关节总体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2.2 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再次骨折人数1例,发生率为1.67%(1/60),对照组再次骨折人数5例,发生率为8.33%。观察组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交通意外、工地事故的多发,各类骨折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增加,其中四肢长骨干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对于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内固定已经被广泛接受[3]。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是通过螺钉的轴向作用力使得钢板紧贴骨面,随后依赖其产生的巨大摩擦力保证肢体负重时力在骨面与钢板间传导,以此确保骨折断端的加压有效性,增强固定稳定性,同时也简化了操作程序[4]。使用动力加压钢板的患者可以早期进行肢体锻炼,促进骨折良好愈合。动力加压钢板的使用虽然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略。动力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可能造成接触面的骨质疏松,造成钢板去除后的再次骨折[5]。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应运而生[6]。有专家认为钢板对于皮质骨血运的干扰程度与其接触面积呈正相关,相对减少接触面积可以有效改善与钢板接触的骨面的血运,减少其骨质破坏[7],LC-DCP与骨质接触面的两边呈现波浪形,大幅减小钢板与骨质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减少对骨质血流的影响效果[8]。
本文主要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组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显提高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杨建松等[9]通过4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其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显降低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再次骨折发生率;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Barthe评分(71.73±8.83)分,Harris评分(68.38±7.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Barthel评分(51.48±5.64)分,Harris评分(54.27±6.06)分,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熊雁等[10]通过对32例行LC-DCP内固定术患者治疗后,认为有限动力加压接骨板治疗术后无感染,也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病例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可以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再次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再次骨折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可以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再次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
关键词:动力加压钢板,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四肢长骨干骨折
参考文献
[1]郭德全,羊国民.肱骨干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1932-1934.
[2]张巍,罗从风,曾炳芳.四种不同内固定法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69-1073.
[3]周荣兴,任前贵.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6):477-478.
[4]Dietz S O,Muller L P,Gercek E,et al.Volar and dorsal mid-shaft forearm plating using DCP and LC-DCP:interference with the interosseous membrane and forearm-kinematics[J].Acta Chir Belg,2010,110(1):60-65.
[5]林卓锋,杨云海,熊文华.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骨折愈合率的相关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61-63.
[6]张淼,程国田.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46-147.
[7]Hoerdemann M,Gedet P,Ferguson S,et al.In-vitro comparison of LC-DCP-and LCP-constructs in the femur of newborn calves-a pilot study[J].BMC Vet Res,2012,8(1):139-145.
[8]黄华伟,黄勇全,陈文明,等.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前臂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422-1423.
[9]杨健松,胡栢均.股骨干骨折愈合率与选择治疗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35-336.
加压钢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诊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LCP组)45例和解剖钢板治疗组(ANP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方式、AO分型和致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开放性骨折均在伤后8 h内清创,根据软组织状况行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清创后缝合伤口。闭合性骨折行跟骨牵引,并使用甘露醇及提高患肢消肿措施。LCP组:合并腓骨骨折者先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1/3管型钢板内固定。采用间接复位技术LCP内固定,先手法牵引及骨科牵引床配合进行牵引复位,C形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于内踝做3~4 cm切口,深达骨膜后于胫骨内侧骨膜与深筋膜间向上潜行剥离。选用合适长度的胫骨远端LCP插入潜行隧道,于钢板两端各打入1根客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下检查钢板位置合适后以另一钢板为模板在相应的位置作小口,打入锁定螺钉固定;ANP组:显露骨折远端,剥离骨膜至刚好置入钢板即可,保持牵引位下将7~11孔胫骨远端内侧型解剖钢板置入胫骨内侧,近端采用MIPPO技术置入固定,取出暂时固定的克氏针,逐层缝合切口,适当加压包扎。术后抬高患肢,常规使用抗生素,2~3个月逐步负重功能锻炼,视X线片愈合状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后酌情取出钢板。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
手术前后对患肢摄片,测定患肢的膝、踝和距下关节活动度,并与健侧对照。根据Johner-Wruhs评分法[4]评价疗效,分为优、良、中和差。通过X线片和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并记录患者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和术后及随访中的并发症,如感染、切口不愈合和骨不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LCP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7例,良13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ANP组功能评分,优22例,良10例,中7例,差6例,优良率为71.1%。LCP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移植率和X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ANP组(P<0.05),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高于ANP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LCP组血肿、伤口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断裂和骨不连发生率低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P组并发症总数显著低于A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的特征是踝关节上干骺端具有典型的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性表现,骨折的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及永久性关节面不平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5]。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ANP治疗,因其广泛的暴露损伤穿支动脉和滋养血管,使得局部骨膜和髓腔内血运减少,导致骨折愈合能力下降而加重了创伤,显著增加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6]。随着AO骨折治疗原则向BO转变,骨折要求复位后固定稳定,更要求保护骨折块的血供。LCP皮下置入不损伤骨骼的穿支动脉和营养血管,骨膜和骨髓血流灌注良好,此外,LCP外固定在接骨板和骨骼间存在空隙,减少对骨膜的压迫及保护血供,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方法[7]。本研究表明,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移植率和X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ANP组(P<0.05),而血肿、伤口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断裂和骨不连发生率低于ANP组,这些说明与传统的ANP相比,LCP疗效高、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
LCP作为一种新型的接骨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笔者的体会是:严格选择适应证,制订周密的治疗方案,仔细进行操作,减少手术损伤及保护骨及软组织血供。手术时机的选择是LCP手术疗效的前提,术前准确评估伤情及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术前应该完善相关检查,建议行3D螺旋CT检查并做脱水消肿,待软组织肿胀减轻提示软组织开始恢复时可以手术,无论开放或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除软组织损伤及其严重外,笔者主张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术中应保护软组织,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软组织医源性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血运。经皮置入LCP时应尽量使骨折对位、对线良好,LCP内固定系统螺丝拧入时不能将骨折块拉向接骨板。
参考文献
[1]周栋,农鲁明,徐南伟,等.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1-43.
[2]周治国,官丙刚.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0):741-743.
[3]戚有成,徐南伟,张云坤,等.锁定加压钢板及解剖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4):341-345.
[4]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25.
[5]蔡宇,梁晶峰.胫骨远端骨折的术式探讨[J].天津医药,2010,38(10):926-927.
[6]Zohman GL.Distal tibia fracture:Opinion: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6,20(1):70-72.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 其中, 男28例, 女22例;年龄21~76岁, 平均 (32.64±10.2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跌摔伤10例, 重物砸伤4例, 打击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 前臂尺桡骨骨折6例, 锁骨骨折8例, 肱骨骨折10例, 胫腓骨骨折12例, 股骨骨折14例。按AO/ASIF分型[2]:A型21例, B型12例, C型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 h~12 d, 平均 (28.96±13.20) h。
1.2 方法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选择合适形状及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有胸腹腔脏器或颅脑等复合损伤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内固定手术。根据骨折伤情选择适当的局麻或全麻, 常规消毒术区、铺巾, 采取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 必要时可采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维持, 严重粉碎或复位困难者可用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在近端或远端做小切口逐层分离, 不剥离骨膜, 必要时钢板可稍作塑性, 将钢板于肌层下、骨膜外钝性插入, X线机监视下钢板到达合适位置。钢板远近端各置入1枚螺钉, X线机下确认骨折复位准确、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后, 再根据骨折具体情况置入相应数枚螺钉。再次透视确认后,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 d, 次日可行不负重关节功能及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6~8周可根据X线复位结果逐步开始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病例。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 (8.75±2.63)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等现象。骨折均愈合 (下肢完全负重、上肢水平持重1 kg、X线片显示连续骨痂形成或骨折线模糊) , 愈合时间为4~6个月, 平均 (5.19±0.28) 个月。50例患者均测量各大关节功能, 根据Johner-Wruhs分级法进行评定[3], 其中, 优44例, 良5例, 中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8%。
3 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是经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改进而来的内固定技术, 其钢板与螺钉形成的角度锁定构造具有稳定的内支架作用, 与传统钢板系统相比, 其抗扭转及抗折弯能力更强, 为术后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其骨膜外置入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断骨生物学的完整性, 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的理念。锁定加压钢板作为全新的内固定系统, 在肌层下、骨膜外置入, 且与骨膜间存在一定间隙, 有效减少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及对血运的影响[4]。另外, 锁定加压钢板内螺纹的锁定螺钉孔无横向加压作用, 与锁定螺钉的外螺纹紧密嵌合而降低螺钉固定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发生[5]。总之,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优点体现在[6]: (1) 不剥离骨膜、血运影响小, 为微创术式。 (2) 钢板与螺钉的角度锁定设计具有牢固的稳定性。 (3) 钢板无需或仅需少许塑性。 (4) 内固定更坚强, 螺钉松动、折弯、断裂发生率低。本组50例四肢骨折患者运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等现象。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5.19±0.28) 个月, 各大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8%。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适应证较广, 对于带锁髓内难以锁定的近关节干骺端骨折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锁定加压钢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良好、患者早期活动等优点, 是四肢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崔寿昌, 陈亚伟.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大众健康, 2008, 8:68-69.
[2]张永强, 梁清宇, 孙铭,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6) :656-657.
[3]张志勇, 解光越, 候小华,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25-326.
[4]牛庆礼, 郭坚, 孙辉,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0, 2 (1) :34-35.
[5]黄相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142.
加压钢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1~56岁,平均36岁;左侧11例,右侧7例;新发生骨折13例,陈旧性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6例,股骨近端8例,股骨远端4例,其中有5例粉碎性骨折,但骨折未涉及关节面,亦无主干神经及重要血管损伤;受伤原因: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跌伤4例;所有开放手术均行急诊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1.2.1 内固定材料:
采用江苏创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锁定加压接骨板,钢板为钛金属制造。钢板钉孔呈双孔葫芦状,其中一孔为普通动力加压螺钉孔,使用普通动力加压螺钉,钉轴方向可以调节。另一孔为钢板锁定孔,螺钉孔在矢状位上呈锥行,带有螺纹,与相应的锁定螺钉配套使用,螺钉钢板交锁后锁定螺钉与钢板角度固定于90°,角度不可以随意调节。锁定螺钉分高帽和低帽两种,依钉芯直径可分为不同规格,钉帽采用梅花型钉头设计,与梅花型起子配套使用,与动力加压螺钉不同的是,锁定加压螺钉的钉头上有螺纹与钢板孔内的螺纹相配合,以供锁定之用。
1.2.2 操作方法:
一般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及体位选择,开放性骨折手术以骨折为中心取股外侧切口,暴露骨折端,清除骨折处血肿。对较大的有软组织附着的骨块或骨折段注意保持血运,先将骨折块和骨折段与远或近两骨折端牵引复位,用克氏针或持骨钳做临时固定。选择合适长度锁定钢板帖附股骨骨膜,初步定位后于骨干一端置入一枚螺钉,使钢板与股骨初步贴服,如使用锁定螺钉则需要用专用钻套和钻花,置入锁定螺钉的最后到位必须谨慎,防止螺钉螺纹在与接骨板的锁定钉孔螺纹内交叉咬合,以保证垂直角度锁定效果。维持股骨复位状态依次旋入螺钉,股骨一般需要4~6枚锁定螺钉加2~4普通螺钉,也可以完全使用锁定螺钉,不要求完全填满钢板螺钉孔,可留置空位,锁定螺钉为自攻螺纹,无需丝锥攻丝。手术如采用经皮微创法治疗骨折则在股骨骨折处皮肤外合适的位置放置接骨板,以锁定接骨板的两端为标志做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为3~5 cm。切开皮肤、深浅筋膜、肌肉等软组织至骨膜外,用一骨膜剥离器从两切口间骨膜外做钝性分离以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将接骨板由一端切口插入隧道,手法复位并维持复位位置,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牵引间接复位,位置满意后,经皮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在骨折端接骨板的一端钉孔固定一枚皮质螺钉,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调整位置,位置满意后,在钢板另一端通过带锁螺纹LCP钻头导向器钻入一克氏针临时固定,钉孔定位也可在大腿皮肤上放置一块同规格锁定接骨板,内外接骨板对比下即能确定钉孔具体位置。确定钉孔位置后,取一切口约1 cm,用另一带锁导向器固定钢板远端锁定孔,依次钻孔、并用自攻螺钉锁定固定。LCP的两端依骨折端稳定情况各拧入3~5枚螺钉,普通螺钉和锁定螺钉可组合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固定妥善后接骨板隧道内置负压引流,创面常规缝合即可。笔者体会,手术历时45~150 min,平均60 min,术中可根据出血量酌情输入全血或成分血。手术方式选择主要看骨折是否为开放性、股骨碎裂状况、骨质情况及手术医师个人习惯来决定,一般来说,严重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者宜开放下进行,骨质较好亦无严重骨碎裂者可微创下进行。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7 d,可予以石膏托外固定制动,根据固定后骨折端稳定状况,1~2周内卧床行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直腿抬高锻炼,促进肌力恢复和血液循环。3~4周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6~8周经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有骨痂形成时,增加负重量逐渐恢复正常行走。
2 结果
18例患者术后4周内每周随访1次,4周后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内固定位置、骨痂生长、患肢力线及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X线摄片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成角畸形,愈合后期未发现钉板松动以及骨折再移位病例。所有病例无化脓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3 讨论
骨折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重建解剖和恢复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AO学者Gerber、Palmar等[3,4]等相继提出了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的新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2)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3)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4)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等。BO核心宗旨是保护骨的血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采用新的内固定物和内固定技术,最大限度保护了骨折区软组织及其血供,是以生物学内固定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骨折治疗方法[5]。
锁定加压钢板被誉为内固定中的外固定,是由点接触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发展起来的,结合了锁定和加压两个原则,因具对骨膜血供损伤小、有钉-板角度稳定性及骨干轴向稳定性,能防止应力作用下的复位丢失,多能获得满意的骨折固定效果。锁定加压螺钉的钉帽上有螺纹与钢板孔内的螺纹相配合,将螺钉与钢板保持90°位,它使钢板与螺钉间的连接牢固,角度固定不易发生移位。锁定加压钢板还是一种弹性固定,其弹性固定结构可以诱导骨痂形成,其内固定的骨折四周都有骨痂生成,骨片间的血运使骨痂越过骨折间隙并愈合[6,7]。Farouk等[8]在新鲜尸体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既往广泛暴露和追求解剖复位的传统钢板安装技术使股骨的血供受到明显损害,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技术不绝对要求钢板与骨皮质紧密相连,在操作中可以不剥离骨膜,甚至肌肉、肌腱起止点均不必剥离,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骨折端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符合微创内固定原则[9]。
综上所述,使用LCP系统有别于常规接骨板和螺钉内固定,既能满足坚强固定的需要,又能减少软组织和血运的破坏,是一种生物学固定方法,其主要优越性在于以下几点:(1)锁定钢板系统允许成角度固定,可以用于近关节固定,运用加压固定的原理,使骨折得到加压固定;(2)锁定螺钉和锁定钢板的垂直角度锁定设计使钢板、螺钉和骨块连成一体,有一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样的作用机制,形成一个桥接固定作用,尤适宜于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不良难以耐受接骨板及螺钉应力固定的骨折;(3)锁定钢板和螺钉的成角稳定机制不依赖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稳定性,也不要求钢板和骨干的严密贴合,降低了骨膜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对骨血运的影响;(4)LCP系统有两套螺纹孔,既有普通螺钉孔和锁定螺钉孔,允许单一或组合使用;(5)LCP系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完成,也允许在开放条件下完成手术。
锁定加压钢板设计合乎BO理念,配有良好的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骨折固定技术。
参考文献
[1]Frigg R.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An osteosythesis 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and point contact fixtor(PC-Fix)[J].Injury,2001,32(2Suppl):63-66.
[2]Sommer C,Gautier E,Muller M,et al.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J].Injury,2003,34(2Suppl):43-54.
[3]Gerber C,Mast JW,Ganz R.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0,109:295-303.
[4]Palmer RH.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J].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1999,29:1171-1185.
[5]郑晓辉,沈泽培,黄枫,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6):515-518.
[6]吴克俭,侯树勋.骨科实用固定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8-140.
[7]曹清,马宝通.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2):930-931.
[8]Farouk O,Krettek C,Miclau T,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and vascularity: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cadaver injection study[J].Injury,1997,28(1):7.
加压钢板 篇9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Herbert螺钉;C3型Pilon骨折;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3-01
C3型Pilon骨折是较为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存在严重粉碎性,患侧明显短缩,血运不良,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目前,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是治疗C3型Pilon骨折较为理想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良好康复,本文就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C3型Pilon骨折的护理方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C3型Pilon骨折患者,经诊断,与C3型Pilon骨折诊断标准相符[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0-68岁;致伤原因:12例交通伤,摔伤8例,其他伤5例;20例闭合性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5岁;致伤原因:14例交通伤,摔伤5例,其他伤6例;21例闭合性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及致伤原因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监测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加强术后护理。
1.2.2 治疗组 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病情及治疗费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慌、焦躁等心情。因此,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并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使患者可了解手术方法及安全性,同时将病情详细情况告知患者,增强患者信心,不至于处于盲目地位。另外,可以将相同病情患者安置在同一个地方,这时患者之间可以更好的坦露心声,抒发心声,此时护士可充分了解患者心情,消除消极心理,采取有效处理方法。②术前护理。患者术前,由于病情还极不稳定,必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消肿和脱水治疗,鼓励患者适宜活动,要密切观察患者患肢情况和体温变化,避免产生感染。③体位护理。患者术后6h内,将枕头去除,采取平卧位;6h后,为了可以减轻患者水肿症状,将患者抬高35°。④饮食护理。患者术后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护士针对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食用易消化食物,平衡饮食,补充营养。⑤疼痛护理。患者术后会受到手术切口及伤处疼痛,剧烈疼痛会让患者心情烦躁,并不断动弹,影响了术后恢复。护士需和患者积极沟通,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若是疼痛难耐,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止痛药物。⑥创口护理。患者由于骨折使血液循环差,伤口无法快速愈合,创口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护理时是极易导致创口感染。因此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创口周围组织情况,询问创口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及抗生素[2],避免创口感染,影响创口愈合。⑦功能锻炼。患者术后早期可以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加大活动强度,增加锻炼次数,加长锻炼时间。创口逐渐愈合时,可以让患者进行适宜关节负重活动。患者出院后,加强出院指导,尤其是功能活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Mazur评分标准。优:≥90分;良:70-89分;中:60-69分;差:<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得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优12例,良7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5例,良8例,中6例,差6例,优良率为76%。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调查分析,治疗组24例满意,满意率占96.5%,对照组15例满意,满意率为60%;治疗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3型Pilon骨折是较为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并且骨折处皮肤较薄,伤处会影响局部的血循环;同时,C3型Pilon骨折呈严重性粉碎,软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一般固定无法起到有效康复治愈作用。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C3型Pilon骨折时,有着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患者治疗期间,必须要加强患者围术期护理,才能保证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充分发挥固定治愈作用。
本组研究中,治疗组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治疗组优良率为96%,满意率为96.5%;对照组优良率为76%,满意率为60%。治疗组临床疗效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取有效护理方法对患者治愈有著直接性影响,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使骨折患者可快速恢复,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C3型Pilon骨折患者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更好康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华,程敏,姜为民.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C3型Pilon骨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21):201-204.
加压钢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按照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划分:其中包括锁骨骨折患者19例, 胫腓骨骨折患者22例, 肱骨骨折患者38例, 股骨骨折患者32例, 前臂尺桡骨骨折患者9例;按照患者受伤原因进行划分:其中包括50例摔伤, 48例高处坠物砸伤, 22例交通事故致伤。对照组中, 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17~67岁, 平均 (34.18±9.18) 岁;病程1~4 d, 平均为 (2.31±0.19) d;观察组中, 男性30例, 女性30例, 年龄17~66岁, 平均 (34.31±9.32) 岁;病程1~4d, 平均为 (2.23±0.16)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试验的目的,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要采用X线对所有患者的骨折位置进行检查, 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选择CT方式进行检查。
对照组患者采取钢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术前给予患者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在患处的远端或者近端切开约2~3 cm的小口, 将组织下骨膜外软组织、深筋膜位置借助骨膜剥离子实施分离, 保证有软组织隧道形成, 还需要保证骨折端为闭合状态。将钢板放置于患者骨表面位置, 借助X线的透视功能对钢板位置进行调整, 而后选择2枚螺钉分别在骨折患处的近端以及远端位置置入, 通过C型臂X线机对患者骨折位置进行查看, 在复位完成后, 需要在患处远端位置以及近端位置处安置单皮质锁定螺钉2~4枚, 最后逐层缝合好皮肤切口处。
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方式进行治疗, 当患者刚发生骨折、患处肿胀情况较为明显时, 需要将受伤患肢抬高, 或者借助牵引法将患者患肢进行固定, 联合药物进行治疗, 在患者完全消肿后才可进行手术治疗。针对习惯性骨折及因骨折出现感染, 且愈合较慢的患者需要增加其抵抗力, 针对细菌性感染患者需要联合抗炎治疗。在麻醉方式选择时, 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骨折严重程度进行区别对待, 当患者骨折情况较为严重时, 就可以选择全身麻醉, 反之, 则可以选择硬膜外麻醉。在进行加压钢板手术治疗前, 需要准确测量好患者的骨折肢体以及健全肢体, 从而保证选择的锁定加压钢板能够符合患者需求。手术过程中, 需要使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 同时, 借助X线在患处的适当位置置入钢板, 同时选择2枚螺钉分别置入患者患处的近端位置以及远端位置处。选择近端或者远端位置切开2~4 cm宽的小口, 逐层剥离患处周围软组织, 以免有骨膜损伤现象出现, 在软组织隧道形成后停止。而后需要复位骨折位置处的骨块, 采用多枚克氏针做好固定, 选取术前精确测量的加压板做好锁定治疗, 保证患者的四肢能够协调、统一, 在手术中如发现钢板不符合要求, 可及时进行塑形, 避免因钢板问题影响骨折患处周围软组织。借助X线正确放入锁定加压钢板于患处沿患肢骨膜间隙至肌肉下、骨骼表面位置处, 保证紧贴骨干位置, 选择2~3枚螺钉做好固定治疗。针对个别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选择双皮质螺钉进行治疗。手术后, 需进行止痛治疗, 同时需服用3~5 d抗生素, 并保证患者的清洁、卫生, 做好消毒工作, 避免感染情况的出现。此外, 还需要严格监测患者骨折处是否有螺丝压迫皮肤或者松动现象出现, 鼓励患者多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预防肌肉萎缩。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Johner-wruh评价标准评定患者治疗效果, 优:患者在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步态, 各关节活动不再受到影响;良:患者膝关节以及踝关节活动超过80~75°, 膝、踝关节活动受影响程度不深;可:50~75°<膝、踝关节活动程度<75~80°;差:膝、踝关节活动度均低于50~75°, 在活动时肢体受限, 呈跛行状态[2]。优良率=[ (优+良+可)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78.33%, 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的96.67%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在高能量创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四肢骨折, 当患者出现骨折后, 如未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就会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同时会对患者日后正常生活造成阻碍[3]。肢体骨折会对患者骨折周围位置的软组织造成损伤, 引发多种并发症, 例如感染、关节活动受限以及皮肤坏死等, 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 还可造成残疾。经临床研究发现, 目前阶段加压钢板治疗骨折具有显著疗效, 能够对患者骨折肢体长度以及力线进行及时纠正, 同时做好早期功能性锻炼, 能够促使患者骨折部位得到最快恢复[4,5]。由此可见, 借助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患者四肢骨折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患者的机体功能能够得到快速恢复,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单旭彬.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0) :753-754.
[2]胡其恭.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23) :28-30.
[3]谭思益.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 (2) :358-359.
[4]黄成校, 李汉湘, 高超, 等.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5, 27 (8) :1166-1168.
相关文章:
加压螺钉钢板02-04
非全日制工作要签劳动合同吗?02-04
出纳员岗位职责说明书02-04
“3+3”生产计划锁定管理办法02-04
葡萄酒主题旅游02-04
基金现状02-04
动力加压钢板02-04
地点与场景02-04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02-04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