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进校经验材料

关键词: 进校 宝鸡市 进修学校 教师

凤翔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进校经验材料(精选2篇)

篇1:凤翔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进校经验材料

凤翔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进校经验材料

宝鸡市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

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位于宝鸡市凤翔县城西两公里处,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总资产280多万元。学校创建于1976年,1985年经省教育厅验收,被确定为首批全省重点建设的21所具有师范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学校累计培训各个层次教师17000多人次,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创建省级示范进校工作开展以来,各级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市教育局局长李万勤同志于2005年4月、2006年5月年两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市教育局师管科科长刘西安同志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副县长刘文华亲自来校视察并参加我校的培训与评估工作,县教育局局长鲁立同志、副局长王新立同志多次亲临我校,现场办公,解决创建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强创建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拟定规划,确定目标,认真部署,精心组织,落实分工与职责,保证了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健全工作机制,调整了校内处室设置,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使创建工作有位子,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有经费支持,有工作场所,成为学校工作的主体,确保了创建工作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体系

针对学校过去建筑面积偏小,设施设备不足的情况,我们制订整体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争取和自筹资金120多万元,2005年征地2.5亩,于2006年3月份动工修建师训楼,经过紧张的施工,师训楼各项建设质量达标,于九月份交工,现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加紧了各部室的建设,投资60多万元,购买仪器100多件台、图书1万多册、仪器柜、档案柜8个,添置台式电脑45台、笔记本电脑15台、投影仪2部、数码电视机10台,建起功能齐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多功能厅2个、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仪器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各1个,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教师培训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

根据示范性进校评估标准要求,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教学、管理、技术队伍的建设。一是补充数量,从中小学一线工作8年以上的教师中选调骨干教师,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学校出台经费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在职业务进修。近几年,学校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就达3万多元。目前已有7人本科毕业,2人研究生进修学习完成,取得学位证,5人研究生在读。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先后为60多名高校专家、教授、县区的名师、名校长颁发了聘书,专兼职教师比达到了1:2。四是抓队伍素质提高培训。学校聘请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为教师作现代教育理论报告10余次,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端正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加强全体教职工的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专职教师全部获得了计算机一级证书,青年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二级。学校还派28人次去西安、宝鸡等高校学习进修,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艺术水平。近几年,我校教师中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2人,市、县级教学骨干4人,凤翔县优秀教师4人,十佳教师1人。目前,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技能先进,师德高尚的教职工队伍已初步形成。

四、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教科研训“三位一体”的师训实体

2004年6月,县教育局对教师进校、教研室、电教中心等机构按照人事关系不变,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优化整合,以进校为中心,教研室、电教中心为后盾,实施资源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形成全县教师教育的培训合力。为深化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我们积极实施了进校、教研室和电教中心人员与全县中小学校联系和沟通的工作机制。同时,我们借助高校的师资优势和科研优势,先后与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电大宝鸡分校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了相关学科的中师、专科、本科、研究生进修四个层次的学历提高教育。形成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校,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办学机制,发挥了进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作用。目前,我校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师学习培训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和资源信息交流中心。

五、体会和做法

(一)坚持科学管理方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为了规范办学行 为,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分为四大类共155种,其中,各处室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类58种;学员管理制度,工作规程类24种;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制度47种,学历提高教育函授站管理制度26种。制订了《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2000---2005年发展规划》和《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2006---2010年发展规划》、《凤翔县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凤翔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宏观上指导了各项培训工作,同时,每项具体的培训我们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注重过程管理,培育强有力的督查和监控体系。为使培训不走过场,我们建立了《质量监控、检查、评估制度》、《教师培训学习考核制度》、《辅导教师条件与职责》、《学历教育辅导教师管理办法》等,使培训与考核、测试、评估紧密结合起来,规范管理,保证了培训质量。同时,我们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利用座谈会、个别谈话、下乡专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领导和教师的意见,为不断改进管理和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在培训中我们还重视了培训学员的学分登记、继续教育证书的填写,对全县教师的培训及时、规范、准确地予以记录,学分登记率100%。加强了资料保存、收集和装订,各类培训档案资料管理科学规范,资料齐备,分类合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为今后培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翔实资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近年来,我校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1999年第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我校开展有①新教师培训1289人,覆盖面达100%;②小学一、二教师岗位职务胜任培训1021人,覆盖面达96%;③骨干教师培训425人,95%的小学骨干教师接受了各种层次的培训;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一级全员培训3299人,培训率97%;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二级)培训3026人,培训率96%。⑤新课程师资全员培训2380人,覆盖面达到100%。⑥五年一轮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95%,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思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技术等。⑦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458人,使98%以上的小学校长持证上岗。⑧提高学历培训,中师毕业448人,毕业率98%,专科毕业1634人,毕业率96%,本科毕业285人,毕业率92%; 2005和2006年的提高学历教育招生1030 人,目前在校就读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员共1155人。这些培训的开展,使我县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2004年的小学99%、初中85.3%、高职中63.3%提高到目前的小学100%、初中94.6%、高职中81.8%。为我县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艺术的新鲜血液,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近几年我们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6项,其中取得市级课题立项资格并结题2项(《创新教育》和《快乐教育》),省级课题立项1项(《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每年组织本县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新教材教法、课件制作比赛、论文征集等都在5次以上,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近3年来,我校教师教研员撰写了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获得国家、省级以上优秀教研论文6篇,市级10篇。《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教科研论文达32篇,达到人均一篇,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实效性和社会效益。

六、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一)采用集中、分散、设点、下乡指导等灵活多校的培训形式,着力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从2000年起,我们打破了单一的在进校集中培训模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在面授形式上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内办班与校外设点培训相结合,双休天、节假日培训与周内一至四晚上学习为补充等培训形式,下乡镇,进学校,送教下乡,深入课堂调研,跟踪指导,切切实实解决基层学校教师的工学矛盾,受到了普遍欢迎。仅计算机二级培训设点就达32个,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在校外设点17个,方便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密切城乡关系

(二)增加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以石家营中学、石家营小学为重点进行了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又在全县其它中小学建立起了13个教学实践基地。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实践环节资源库,将学员每期的实践资料(调查报告、教案设计、实习总结、毕业论文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共整理装订历年优秀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20大本,领导干部论文9大本。并将优秀的论文资料在指导学员实践过程中作为典型案例推荐给学员赏析,以便相互学习、借鉴、充实、完善实践内容,促进学员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三)建立并实施了便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首先,学校免费为学员开放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学习场所和设施,全部免费向学员提供借阅、上网服务,方便学员对媒体资源的学习使用。并利用凤翔进校网站,为学员提供资源下载,制作教学课件,刻录光盘,指导教育教学。其次,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教学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用的台式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等教学设备,并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培训,专任教师达到熟练使用,及时有效地服务于了各项培训之中。再次,专任教师利用网络设施进行远程辅导。定期向学员公布进校教师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让专任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互通交流辅导、网上答疑、心理咨询、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校本研修辅导等,拉近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实现了对话,有力地支持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扩大办学规模和层次,提高办学水平。我们不等不靠不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特别在学历教育上取得了突破。2000年秋,与电大宝鸡分校办起了本科教育,并突破招生瓶颈,吸引了凤翔周边县区的教师也来参加学习,使在校学员逐年增加,电大本科人数最多时达到了500多人。目前与陕西教育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联合开设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共14个专业。培训规模和人数居宝鸡市各县区之首。

(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优惠政策,建设和谐育人环境。一是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保本教育。启动开放教育至今,我们本科专业每个学分只收60元,专科每个学分只收40元,均降低20元,每位学员分别少交1420和1520元学费,仅这一项,几年来我校开放教育就少收入90多万元。学校的收入减少了,可我们的工作赢得了人心,保存了实力,促进了发展,因而我们开放教育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照顾弱势群体,落实“扶贫帮困”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困难学员学习难的问题。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学员、山区学员、夫妻、同胞兄弟姐妹共同学习的学员、外县区学员每个学分减免5元;对家庭拖累重的学员允许缓交学分费,每学期可分几次逐步交清;对特困生、残疾生发放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优秀学员发放奖学金,鼓励争先创优。近几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达6万多元。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高水平的教学,人性化的管理,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保证了我校开放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篇2:凤翔教师进修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进校经验材料

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是省政府审定批准的我省首批重点建设的21所教师进修学校之一。正式成立于1978年7月,1993年,碑林区教学研究室并入碑林进校。2006年率先成立碑林教研网站。至此,碑林进校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师训干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新型教师教育实体已初步形成,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碑林进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以“创一流管理、办一流学校、出一流成绩”为目标,践行“务实、和谐、创新、高效”的管理方略,充分发挥进校工作职能,为碑林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先进学校”、“陕西省职工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 “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习指导实验”先进单位。2002年获西安市首届教师进修学校综合素质比赛团体第一名,2003年被评为 “西安市中小学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学校及个人近年来获市级以上奖励100多项。

一、高度重视创建示范进校工作,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2006年4月,碑林进校根据市教育局[2005]14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示范性进校评估标准”,全面开始了创建工作。碑林区政府和市、区教育局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到进校指导创建工作,积极解决硬件建设方面和创建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区教育局制定了《教师进修学校五年发展建设规划》,印发了《关于成立创建示范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并将《加强进校建设的局长办公会会议纪要》下发到各基层学校,使全局上下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和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5年以来区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对照评估方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碑林进校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积极投入到创建迎检工作之中,使创建工作与培养团队精神有机结合,成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育过程。同时创建为进校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不仅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制功能,加快了学校发展步伐,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二、规范管理体制,构建一流师资团队

碑林进校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校级领导成员和中层干部,平均年龄 43岁,研究生学历和大学本科学历共8人,高级职称5 1

人,中级职称3人。领导班子成员多年从事中小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现有教职工42人,分设五个职能部门,主要承担全区中、小学、幼儿教研工作和师训、干训工作。专任教师34人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教师的97%;研究生及在读13人,占38 %;中、高级职称31人,占教师总数的90%,其中,高级教师职称13人,占教师总数的38%。均超过评估要求。省、市、区级教学能手8人,教学骨干7人,市级优秀教师2人,“碑林区师德旗帜”2人,“碑林十杰” 2人。仅2005年,就有三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研员,占全市13区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研员的1/3。同时,学校根据教研、培训任务需要,聘请了30多位师大、省、市教科所专家,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教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我校共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其中新校址占地面积8亩多,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有三层教学楼和图书实验楼各一栋,配有微机室、电子备课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专用语音教室、教育心理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图书资料等16室。具备400人以上同时参加培训的能力。另外,原南门老进校2000多平方米培训教室继续用于日常培训、上课。学校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图书资料17000余册,电子图书4万余册,报刊杂志70多种,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盘等教学资料3000小时以上,图书音像资料每年不断更新补充,资源使用效率高。

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创建了碑林进校教研网站,内含10多个栏目,提供教师教育课程的辅导资料、优秀教案、课件,开展教科研博客活动等,实现了教学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互动。学校具备符合远程教学要求的ADSL宽带接入、建有总装机70台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另外各办公室联网机共30台,笔记本电脑2台,大屏幕数字投影机4台,实物展示台1套,普通电视、摄像机、DVD等多台。

四、精心组织各类培训,促教师专业理念转轨、我校培训部以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以干部培训为龙头,兼顾学历教育,充分发挥了区域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2003年至2006年,中小学教师各类培训累计13200人次,培训覆盖面达到了98%;在学校领导干部培训方面,先后举办了“中学教导主任培训班”、“中学政教主任培训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社会力量办学”法人培训班、全区中小学领导干部短训班,2006年11月举办全区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200余人的安全专项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有效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

和管理水平。在各类培训中,我们切实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广大受训教师干部尽快完成新课程下角色转变,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五、加强教科研指导,促我区教学质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我校中小学教研部坚持“服务基层、引领教科研、提高我区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并积极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和课堂教学工作。

(一)组建全区三级教研网络,促我区教科研持续在全市的领先地位。进校在课改伊始,就组建了我区从小学到高中教研工作的三级网络系统,并组织各中心组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的研讨活动,实施近五年来,发挥了极大优势,锻造了一批优秀教研员,带动了全区教科研工作持续在全市领先的地位。

(二)加强教材研讨中的互动交流,促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我校坚持进行教材辅导,教研员能及时引入新课程理念,采用双向互动等方式,加强与基层教师沟通与交流,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教材。每学期至少4次组织全区中、小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交流、课堂优质课展示、赛教工作,并进行评比奖励,有效地促进我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

(三)我区作为教育部首批“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之一,从始建到实施,进校教研员积极参与策划组建,科学制定了我区的校本教研计划,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进校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也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师、业务能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迅速提高。

(四)加强课题研究,促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我校积极组织对市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申报,报准数量几年来年年占我市13区县课题总数的25%以上。目前由进校正在组织进行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16项,市级41项。同时结合一线需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设立区级课题,教研员积极组织,认真实施,设立课题实验基地20余处,课程资源库3处,目前已结题67个,正在进行的186个。通过课题实验及时解决了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有效地推动了校本教研。

(五)近年来,我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及教学设计等获国家级奖励17人次,省级奖励22人次,市级奖励30多人次,1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成果,既反映碑林进校浓厚的教科研校园文化氛围,也充分体现了碑林教育大区教科研先行的优势。

(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亮点。作为具体组织和指导者,我校协助各校创建学生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指导各校开展一系列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的活动。2005、2006年分别组织区内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杯”优秀成果评比活动,我校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级“先进集体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颁奖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七)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区优质资源,多次组织我区各类型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中、高考研讨会,全区课堂教学研讨会等,体现碑林教育思想,展示碑林教育综合实力。2003年,组织教师参加市级教学全过程评优大赛,获团体第一:全区17人参赛队伍中有12人获得一等奖,占全市一等奖获奖人数的60%以上。2004年5月,组织参加市师范处的新课程赛教,又取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2005年,组织参加了西安市第二届教师普通话朗诵比赛,获奖率100%,中小学一等奖获奖率均占全市67%以上。连续两年均获得组织奖。2006年5月26日,由我校策划主办,西大附中、华商报教育健康新闻部承办的“教学创新论坛”在西大附中进行。会上,来自省、市各方面的的专家及教师、家长踊跃发言,为我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六、在创新中不断求发展

碑林进校新领导班子强化教育科研与功能发挥,加强管理,健全了全体教工管理、考核、教研成果奖励等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在创新中求发展,一年多来,先后创办了全市首家区级教研网站,开展教研博客等互动活动;成功举办研究生学历进修班,一举提高我区研究生学历8个百分点;恢复停止活动近5年的区教育学会,为我区教科研拓展搭建了一新的平台;近期又创办《碑林教研》期刊,为我区教科研交流工作又开辟一个新亮点。特别是我校教研部的“研点”教研团队,深入陕南、商洛、庆阳等贫困地区,进行爱心支教活动,受到当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热烈欢迎,《三秦都市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记者参与活动并做了详细报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江源区教师进修学校关于初中化学 下一篇: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