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杨志波教授在长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证过程中,将其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虚风燥证,分别选用凉血消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治风为先,众方尤重消风散;强调在把握主证的同时临证加减,提倡病证结合,注重调养脾胃、内外兼治、中西并用,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皮肤性病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皮肤性病远程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对策,并就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相关教育单位提高中医皮肤性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皮肤病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多媒体;双语教学;皮肤性病学;临床应用
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其包括很多方面,而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作为整体教学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医皮肤性病的临床效果,关系到中医皮肤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探讨、分析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重视这一问题,将多媒体双语教学有效地应用到中医皮肤性病教学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授课团队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课堂讲授的疾病临床不常见、课时较短、临床常见疾病授课的忽视等,导致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的严重脱节。加之当前国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导致在教学中采用实例教学变得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频等课件应用到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刻认识到疾病的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中医皮肤性教学过程中,应以英语教学为主体,施行中英文对照讲解,建立完整的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课件等,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通俗易懂。
(二)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1 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娴熟的英文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只有这样,在任教期间,才能够通过阅读翻译本专业的资料来撰写论文。目前,我国任教老师在英文的听说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是实现双语教学的重要缺陷。
2 由于中医皮肤性病学学生的特殊性,其學生往往来自其他国家,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其听说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汉语基础却普遍较弱,给中医皮肤病学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带来了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留学生具备较强的功底和学习能力,并善于提出问题,导致常发生打断老师授课的现象;还有一部分留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学习态度较差;这些特征直接关系到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医皮肤性病教学中应用
(一)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中英文讲义为蓝本,将中医皮肤性病学知识和其他临床知识融会贯通。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动画、音频和图片等制成课件,以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其含义。
(二)教育工作者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形象的教学手法,介绍皮肤性病学的病理、特点,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课件过程中,应选择较为典型的病理来引出要讲授的内容,正确指导学生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确诊检查,得出数据后,寻求治疗方案,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实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皮肤病诊断形态学的特点,利用典型的临床病例和图片,将双语教学和板书相结合,有助于调节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从而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皮肤性病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一门以形态科学为主的临床学科。在其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双语教学能将枯燥乏味的皮肤损害制作成形象且直观的课件,促使生理病理学更加清晰化。并通过图表的方式,归纳症、证、舌结合的一体化个案辩证材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同时缓解了中医皮肤性病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现状,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化整理中医学理论知识。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的媒介,除了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讲解之外,还应注重汉语的使用,避免由于学生的思维障碍造成中医理论知识查找和整理的局限性。
(二)系统化制作双语讲义、病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在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逐渐实现课堂讲义、病理资料的系统化发展。通过提取图像、视频等方式,系统地将诊疗过程、模拟皮肤变化一系列过程实体化,有助于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临床实践活动多样化。在教学中,不断开展多种多样的临床实践活动,顺应了“先临床,后理论”的教学方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学的理解,将临床心得带入理论知识中,清晰地呈现其难点和疑点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及时地根据教学反馈修改讲义和课件。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改课件和教学讲义,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具有适用性。
(五)实例。某中西药大学皮肤性病科通过不懈努力,制作完成了关于湿疹、银屑病、带状孢疹等的多媒体双语课件。实现了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多媒体双语教学的规范化应用,完成了多所院校留学生临床模拟教学任务,使其深入了解到中医皮肤性病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显而易见,针对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逐步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中,中医皮肤性病教学也日益现代化。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皮肤性病教学还未实现规模化和系统化,但,相信在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定能取得进步。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应用到中医皮肤性病教学中去,力争培养出国际化中医皮肤性病学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佟春光,何焱玲.多种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2,09:67-69.
[2]刘学伟,刘小倩.多元性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7:711-712.
[3]眭道顺.提高中医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6:44-45.
作者:郭建华
皮肤性病远程教育论文 篇2:
杨志波教授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杨志波教授在长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证过程中,将其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虚风燥证,分别选用凉血消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治风为先,众方尤重消风散;强调在把握主证的同时临证加减,提倡病证结合,注重调养脾胃、内外兼治、中西并用,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凉血消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杨志波
〔
〔
〔
银屑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且难以根治。患者皮肤出现点滴状、片状红斑,边界清楚,上覆白色、灰白色鳞屑,易于刮除,刮除后常见点状出血,为银屑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因其刮除白色鳞屑后出现点状出血,色泽鲜红,如同锋利的匕首刮伤所致,故中医称之为“白疕”,亦称“松皮癣”“干癣”[1]。丁晓岚等[2]调查我国部分省市银屑病流行情况发现,本病发病率呈现快速递增趋势,由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易复发难根治,给患者造成较大心理压力。杨志波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从医三十余载,致力于皮肤科临床与科研,在银屑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笔者有幸跟师,收益良多,现将杨老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分析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银屑病的发生与正虚邪盛有关[3]。肺主一身之气,营卫气血不足,肺首当受邪,邪气经口鼻由外界入里,致咽喉部红肿、疼痛,而肺在体合皮,发于肌表故見此病。其次,本病与患者生活、工作劳累,精神、情绪紧张密切相关,杨老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患者多因劳累后致病情反复发作,反复询问病史,部分患者伴咽喉部疼痛,查体可见咽喉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或伴脓点。西医认为本病与遗传、微生物感染[4]、神经精神、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呼吸道感染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5]。杨教授指出在询问病史时应注意询问患者咽喉部情况,进行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咽部及扁桃体情况,帮助诊断及治疗。
2 鉴别诊断
2.1 头皮型银屑病与头癣、脂溢性皮炎的鉴别
发生在头皮部的银屑病因其皮损将头发分隔,出现“束装发”,其皮损表现红斑不典型,多伴不同程度的鳞屑,有时与头癣极为相似,在诊断时常常难以鉴别,可借助真菌镜检、真菌免疫荧光排除真菌感染;发生在发际线处的银屑病皮损需与脂溢性皮炎相区别,后者皮损边界欠清,浸润较轻,鳞屑不多且薄,无束状发,钝刮实验(-),难以鉴别时需借助组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以免误诊、漏诊。
2.2 银屑病甲与甲真菌病
银屑病因皮肤代谢、增生异常,发生在指甲处表现为甲板点状凹陷,增厚隆起,粗糙不平,形似顶针,故又称“顶针样甲”;甲真菌病常表现为甲板肥厚,色灰白,表面凹凸不平;临床上很多银屑病患者仅表现为指甲的改变而全身并无皮损,此时需注意与甲真菌病区别。
3 辨证论治
3.1 血热证
患者皮损多表现为鲜红色斑疹,伴鳞屑,兼见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血热证,治以清热凉血,方选凉血消风散加减。
3.2 血瘀证
患者皮损多为暗红色斑片,伴见鳞屑,兼见口渴或不渴,舌暗红,脉弦涩,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3.3 血虚证
患者皮损多为淡红色,可见较多鳞屑,兼见全身皮肤干燥,舌淡,脉细,方选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汤加减。
杨老师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多与风有关,治疗时常加用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痒,选方多以消风散为主方,结合症状加减。
4 诊疗特色
4.1 把握主证,临证加减
杨老师主张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兼顾次要症状,重视四诊合参及整体观念,多次强调临床上要结合舌脉,不可仅凭主诉就辨证论治:如问及患者小便量少色黄,兼舌尖红,脉数,考虑心火亢盛,加灯芯草、竹叶、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恐此类药物寒凉败胃,取2~3 g即可;问及患者平素体倦乏力,或伴自汗,兼见舌淡或淡胖,脉虚无力,考虑气虚,可加黄芪益气补虚;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兼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考虑肝经火旺,加用柴胡、白芍、川芎等疏肝理气,其中柴胡用量不宜过重,3~6 g为宜;皮损上肢多者,可加桑枝、桂枝,枝、藤类药物居于树之高处且与肢体相似,此时加用小剂量枝、藤类药物有引药上行,以形补形之意;下肢皮损多者,可加牛膝,走于下焦,引药下行;口干者加麦冬、玉竹、石斛益胃滋肾养阴;失眠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等。
4.2 治风为先,养血为辅
“百病皆因风起”,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杨老师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多与风有关,邪盛正虚,风邪侵入人体,郁于肌肤不解,故而发病,治疗时常加用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痒,众方之中尤重消风散[6];中医理论认为,血分有热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兼用赤芍、牡丹皮等清热凉血。
4.3 观察咽部,对症施治
银屑病的发生与咽部感染的关系密切,杨老师在诊病时注重观察患者咽喉部情况,若患者咽部疼痛,吞咽不适感,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或伴见脓点,则提示咽部感染,临床加用牛蒡子、野菊花、金银花[7]、连翘、蒲公英、薄荷等清利咽喉,也可用中药雾化[8]治疗,疗效甚佳。
4.4 清热凉血,不忘脾胃
皮肤病多与风、热毒之邪有关,治疗时用药多为寒凉之品,苦泄辛散,长期服药易伤及脾胃,杨老师在治疗时,对于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方中加用山药、茯苓补脾养胃,防止寒凉败伤;若兼大便稀溏者加白扁豆、白术,淡渗止泻,取参苓白术散之意。
4.5 内外合治,中西并用
杨老师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时,内服药物常根据辨证选用上文中的中药汤剂、竹黄颗粒[9]、复方甘草酸苷[10](调节免疫)。竹黄颗粒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制药,其主要药物有黄连、竹叶、石膏、麦冬、黄芩、栀子、黄柏、水牛角等,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竹黄颗粒在治疗本病中有较好疗效[11]。常用外用方法:(1)外用药膏外涂皮损,药物有卡泊三醇软膏、钙泊三醇软膏、本院自制药物柳酸软膏、克银膏等;(2)中药泡浴方(丹参、当归、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各30 g);(3)使用308准分子激光[12]、窄谱中波紫外线等治疗。杨老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内外合治,中西并用,故而常获良效[13]。
5 预后调护
银屑病发病原因众多,当前已知不仅与遗传、免疫相关,还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等密不可分。在治疗的同时,杨老师叮嘱病人放松心情,适当锻炼,饮食清淡,忌辛辣发物,医患合作,以期最大程度地改善病情。
6 医案举隅
赵某,男,38岁。2018年4月10日初诊。双下肢皮肤起红斑、鳞屑伴瘙痒7年余。患者自述7年前出现双下肢红斑、鳞屑,未予以重视,后皮损逐渐扩大,于医院就诊后完善组织病理活检后考虑银屑病,7年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病情尚可控制,但仍反复发作。舌暗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II度肿大。专科检查:双下肢散在片状红斑基础上针头至扁豆大小红色斑丘疹,境界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白色鳞屑,“钝刮实验”阳性。四诊合参,诊断为:白疕(银屑病),证属血热证,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方选自拟方凉血消风散加减:荆芥10 g,防风10 g,黄芩10 g,苦参10 g,牛膝10 g, 白花蛇舌草15 g,白鲜皮15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牛蒡子10 g,牡丹皮3 g,茯苓15 g,白芍10 g,赤小豆15 g,灯芯草3 g,土茯苓25 g,赤芍10 g,甘草5 g。7剂,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竹黄颗粒剂冲服,每次5 g,每日3次、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每次75 mg,每日3次。2018年4月17日二诊。服药后未见新发皮损,原有红斑、丘疹较前颜色变淡,余情况尚可。原方去牛蒡子、连翘,加山药20 g,14剂。后随访,患者诉无新发皮损,全身可见少量脱屑、色素沉着。嘱其继续服用竹黄颗粒剂、复方甘草酸苷巩固疗效,调畅情志,饮食清淡,随诊。
7 结语
杨志波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时善于根据患者皮损及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临证加减,合理遣方用药,力求简单有效;注重治风养血,需长期服用中药者顾护脾胃,同时关注患者咽喉部情况,内外合治,中西并用。本病顽固且易复发,症状减退后可继续服用竹黄颗粒剂巩固疗效,重视心理、生活因素在本病中的作用,医患合作,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丹霓,卢传坚.銀屑病中医古代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24):2152-2154.
[2] 丁晓岚,王婷琳,沈佚葳,等.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7):598-601.
[3] 荆夏敏,巩玉虎,荆 欣,等.中医治疗银屑病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3-5.
[4] 袁鸿慈,袁还东.银屑病细菌病因诊断和临床治验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58-60,76.
[5] 马 天.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厦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3:1.
[6] 唐雪勇,尹 敏,张 永,等.杨志波教授皮肤病临证治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06-2109.
[7] 蔡 静,杨志波,周 蓉,等.杨志波教授运用花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0):1097-1099.
[8] 蔡少娜,陈文艺,林洁文.中药雾化治疗扁桃体肿大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6,29(2):74-76.
[9] 梁 育,杨志波.竹黄颗粒干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及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827-1829.
[10] 付曼妮,解翠林.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型银屑病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2):138-140.
[11] 杨志波,欧阳恒.竹黄颗粒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7-48.
[12] 尹 敏,王建茹,杨志波.中药内服外涂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10):17-19.
[13] 黎 娟,孙世明,杨志波.中药浴加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和生活质量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3):161-162.
作者:李婉溶 杨志波
皮肤性病远程教育论文 篇3:
阿昔洛韦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2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昔洛韦联合火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疼痛(VAS)评分及血清白介素-2(IL-2)、γ-干扰素(γ-IFN)、P物质(S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增加(P<0.05)。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疼痛VAS评分、IL-2、γ-IFN和SP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疼痛VAS评分、IL-2、γ-IFN和S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火针联合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疗效较高,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同时还能改善血清炎性水平。
关键词:阿昔洛韦;火针;带状疱疹;疼痛程度;炎性因子
带状疱疹是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種急性炎症性的病毒性皮肤疾病,多伴有强烈的神经疼痛,临床特征主要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带状成簇水泡[1]。带状疱疹一旦确诊若未及时治疗,或误治或失治,将遗留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甚至引起失明、脑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首选抗病毒治疗,其中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较好[2],而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敏感性较差,因此单用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治疗疗效不尽理想。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缠腰火丹”“蛇丹”等范畴,中医外治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其独特优势[3]。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诸多中医外治方法中,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缓解其疼痛[4]。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32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2.11±2.62)岁,病变部位包括头面部19例、腰腹部16例、颈胸部14例、上肢8例、下肢1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2.21±2.53)岁,病变部位包括头面部17例、腰腹部15例、颈胸部16例、上肢11例、下肢5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均符合《皮肤性病学》[5]中带状疱疹有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均符合《中医外科学》[6]中“舌串疮”相关诊断标准,皮损发病时间<5 d,近7 d内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内科系统疾病、免疫功能降低、恶性肿瘤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近90 d有妊娠计划及妊娠或哺乳者,对研究药物有禁忌者。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0.25 g阿昔洛韦注射液(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153)溶解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维生素B1片(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580)口服,每次2片,每天3次;维生素B12(山西亨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2815)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火针:首先患者取仰卧体位,消毒铺巾后,取细火针,待其加热后多次点刺阿是穴,刺入深度约为1~2 mm,随后使用火针点刺夹脊穴,刺入深度约为2~3 mm,隔天点刺一次。2组患者7 d 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根据2组患者疼痛及皮损改善情况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指治疗后患者疼痛显著改善,皮损消失;好转指疼痛及皮损症状均较前有效改善;无效指疼痛、皮损均未有显著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水疱数目、水疱簇数、水疱变化、灼烧感及红斑面积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各项评分均为0~4分,总分为20分,评分越高即症状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10分表示为剧烈疼痛,0分表示无痛,0~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2(IL-2)、γ-干扰素(γ-IFN)、P物质(S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2和γ-IFN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SP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和计数数据分别以(x2±s)和百分比表示,并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疼痛VA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及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显著临床症评分及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血清IL-2、γ-IFN和SP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IL-2、γ-IFN和SP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L-2和γ-IFN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IL-2和γ-IF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和S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和S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潜伏在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发病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该病与环境污染、生活习惯有关,以密集成群的、单侧且沿神经带状分布为其主要特征[7]。由于带状疱疹疼痛显著,对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临床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关键。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能选择性阻滞病毒DNA聚合酶,减少宿主细胞毒性,其在疾病早期应用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缓解患者疼痛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
中医对带状疱疹研究历史悠久,隋代巢元方将本病称作“甑带疮”,其著作的《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卷三十五中记载:“甑带疮者绕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中医外治是中医治疗的一种特色方式,火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方法,兼备了毫针和艾灸的双重功效,机理在于散寒祛痛、温补阳气,而治疗机制为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9]。现代医学认为,火针通过局部轻度灼烧,能充分提高周围组织细胞防御能力,促使免疫细胞积聚于疱疹处,起到吞噬病毒的作用[10];同时火针能快速改善或消除局部组织充血与水肿,修复受损皮肤[11]。任建兰等[12]研究报道,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有助于缩短止疱时间、結痂时间、脱痂时间,在缓解疼痛及改善症状等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增加(P<0.05),其与王志刚等[13]研究报道相一致。
近年来,临床学者在带状疱疹治疗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发现带状疱疹发病与人体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密切相关[14]。研究报道,Th1/Th2免疫应答具有交互的负反馈作用,并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当两者平衡被打破,会导致异常免疫应答,并表现出病理反应[15]。Th1类细胞包括IL-2及γ-IFN,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在抗细菌和病毒感染中具有积极作用[16]。研究证实,IL-2能抑制炎性反应,γ-IFN有着抗肿瘤、抗病毒及调节免疫系统等生物活性[17]。诸华健等[18]研究报道,伐昔骆韦联合金黄散能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IL-2和γ-IFN水平,抑制机体免疫相关。SP是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的一种主要致痛物质,其不仅参与传递带状疱疹刺激性痛觉,同时还可能介导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发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导致持续性的疼痛及神经损害[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2、γ-IFN和S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与李秋蕊等[20]研究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同时还能改善血清炎性水平。但本研究仍然有诸多不足,如调查研究样本量较少,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滨,李燕,边瑞民,等.带状疱疹的研究治疗进展[J].药学研究,2017,36(5):295-297.
[2]魏敏,闫言.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11):33-37.
[3]徐倩楠,张英,刘秀红,等.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12):83-86.
[4]莫仁姣,魏惠芳,龙安国.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3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69-71.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
[6]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12:151.
[7]陈娓,刘军连.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7,34(1):33-38+5.
[8]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特色疗法学组.火针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6):638-641.
[10]徐优璐,于琴,刘红霞.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37(1):140-142.
[11]胡秋兰.基于现代期刊火针疗法的热点分析及病谱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2]任建兰.火针治疗缠腰火丹113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6.
[13]王志刚.阿昔洛韦联合阿是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9,31(4):121-122.
[14]叶晓红,潘江,余兆安.超微针刀结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4):5-9.
[15]许洁,许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Th1/Th2细胞因子及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性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6):666-669.
[16]朱小华,徐金华.Th1/Th2细胞因子与生殖器疱疹关系的研究现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1):54-56.
[17]叶保国,闻春艳,李新白,等.大豆皂甙对糖尿病大鼠脾细胞IL-2和γ-IFN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2):261-263.
[18]王丽,方玉甫,李庆娟,等.刺络拔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及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6):92-94.
[19]王楠楠,付金霞,张贺男,等.柴胡疏肝散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疼痛相关物质及神经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24):2542-2546.
[20]李秋蕊.益气活血止痛方治疗中老年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2水平的影响[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作者:张秋华
相关文章:
大洼县教育局慢性病防治工作总结02-03
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健康单位单位健康激励制度02-03
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计划02-03
性病艾滋病考试题02-03
慢性病健康教育课总结02-03
慢性病预防与健康管理02-03
16.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慢性病预防02-03
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总结02-03
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防治慢性病工作中的作用02-03
健康档案三大慢性病医学知识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