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静(精选七篇)
黄芪注射液静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Hypo PP患者70例,经血常规、生化离子、心电图等检查并确诊,符合西医《使用神经病学》相关诊断标准,血钾<3.5mmol/L,对于存在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以及对药物过敏患者予以排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男34例,女1例,年龄19~43(29.2±6.8)岁,病程(3.9±2.5)年,血钾浓度(1.93±0.48)mmol/L;起始肌力:0~2级17例(48.6%),3~5级18例(51.4%);中医分型:肺热津伤7例(20.0%),脾胃亏虚15例(42.9%),湿热浸淫13例(37.1%)。对照组男33例,女2例,年龄20~42(29.3±6.9)岁,病程(3.9±2.6)年,血钾浓度(1.93±0.47)mmol/L;起始肌力:0~2级16例(45.7%),3~5级19例(54.3%);中医分型:肺热津伤7例(20.0%),脾胃亏虚14例(40.0%),湿热浸淫14例(4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检查指标和中医分型)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以补钾对症治疗为主,给予10%KCl+0.9%Na Cl,剂量分别为15ml、1500ml,以每2小时ivdrip速度补钾,同时建立第二静脉通道,单独给予0.9%Na Cl,剂量为1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建立第二静脉通道,辅以黄芪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1030,生产企业: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9%Na Cl,剂量分别为20ml、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两组均各隔2h、1h复查血钾、肌力,直至血钾及肌力恢复正常。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测定两组血清钾浓度和肌力,其中每2h采集2次静脉血,对血标本进行干化学分析,所用仪器为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美国Beckman Coulter,Inc.提供),计算血钾恢复速度,即最后一次正常血钾浓度和起始血钾浓度之差与补钾所用时间之比;每1h检查1次肌力,采用0~5级分级法测定患者肌力级数,以0.5分为1级,每提高0.5分即提高1级,计算肌力恢复速度,即肌力恢复积分与肌力恢复所用时间之比[1]。观察1周治疗情况,设定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评价标准,血清钾浓度恢复正常,肌力提高3级,为显效;血钾恢复速度较快,肌力提高1级以上,为有效;血清钾浓度和肌力变化均不大,为无效。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8.5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双侧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钾和肌力恢复速度比较
研究组血钾恢复速度和肌力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检验,研究组和对照组Z值分别为1.135、0.735,两组总体均服从正态分布。见表1。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见表2。
3 讨论
Hypo PP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阐述尚不十分明确,从其病因来看,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即与遗传、劳累、剧烈运动、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是机体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到20岁后发病率升高,40岁后则逐渐减少,病理学研究证实,该类病症发病受到多种基因多态性影响,涉及到CACNA1S等离子通道基因,通常经补钾治疗,恢复较快,但是由于诱发原因较为复杂,复发率相对较高[2,3]。中医将该类病症归于“瘘证”范畴,《素问》阐述道:“瘘,谓手足痪弱,无力以运行也。”认为其由五劳、五志、六淫伤及内脏所致,病理为“肺热叶焦”,该类病症“虚多实少,热多寒少”,治疗应坚持“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原则,以补益元气、活血舒筋为主。黄芪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是从黄芪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黄芪本身味甘而性微温,具有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中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黄芪总黄酮是主要有效活性部位,其药理活性对自由基所致DNA损伤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4,5]。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Hypo PP,通过加强阳明的生理功能,使各脏腑、筋骨肌肉、四肢骨骸得到同时濡养,可促使异常分布的钾离子恢复正常,利于缩短疗程,促进病情转归[6]。
近年来,有关中药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Hypo PP的研究报道较多,徐文冲等[7]对30例Hypo PP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辅以黄芪注射液静滴治疗的患者,血钾浓度和肌力恢复速度均明显快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有效缩短了患者补钾时间。本组研究中,给予黄芪注射液静滴辅助治疗的研究组35例患者,1周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而单纯给予常规补钾对症治疗的对照组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8.6%,两组血清钾浓度和肌力恢复速度对照结果分别为(0.477±0.265)mmol/(L·h)、(0.261±0.151)mmol/(L·h),(0.604±0.353)min/h、(0.351±0.250)min/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从两组血清钾浓度和肌力恢复速度即能够看出,辅以黄芪注射液静滴,可在短期内达到治疗预期;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也得到证实。
综上所述,在常规补钾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黄芪注射液治疗Hypo PP,可提高患者血清钾浓度和肌力恢复速度,短期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建议继续推广和扩大应用。
摘要: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0例Hypo P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给予黄芪注射液静滴辅助治疗和常规补钾对症治疗,测定两组血清钾浓度和肌力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钾恢复速度和肌力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补钾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黄芪注射液治疗Hypo PP,可提高患者血清钾浓度和肌力恢复速度,短期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低钾型周期性麻痹,补钾,黄芪注射液静,血清钾浓度,肌力
参考文献
[1]肖竹,黎黎,李舍予,等.中国四川地区汉族人CACNA1S基因11号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甲状腺毒性低钾周期性麻痹的关系[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10(3):550-552.
[2]陈金安,崔雁,赵春庆.黄芪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4(3):1722-1723.
[3]高鹏,肖萍,陈青锋,等.黄芪辅助治疗肺结核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2(6):699-705.
[4]Pei YC,Fang TJ,Hsin LJ.Early hyaluronate injection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but not neural recovery in 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an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2015,33(2):243-245.
[5]武昆,王晓英,姚合斌.中国人群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系CACNA1S和SCN4A基因突变状态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10(4):305-307.
[6]魏志勇.甲状腺机能亢进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3,12(4):286.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100例腹泻患儿, 于2009年1月至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 男54例, 女46例;年龄最小7个月, 最大4岁, 平均22个月;全部患儿急性发病, 病程均在3 d以内, 每日大便次数在5次以上, 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或蛋花汤样, 含有少量黏液;患儿均有脱水表现, 其中轻度63例, 中度37例;大便镜检无红细胞和脓球, 多数为脂肪细胞, 可见少数白细胞。患儿诊断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应用病毒唑静脉滴注, 比较两组疗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组间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 包括调整饮食、口服乳酶生、复合维生素B, 脱水较轻者给予补液盐口服, 中度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必要时静脉补液, 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 但不使用止泻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剂量0.5~1 ml/kg, 1次/d, 对照组静脉滴注病毒唑, 剂量10~15 mg/ (kg·d) 。两组均连续应用3~5 d, 黄芪注射液由成都地奥集团九泓制药厂生产。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建立FOXPRO数据库储存数据, 统计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 定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2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用药后48 h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或恢复正常, 大便性状正常, 患儿精神、食欲恢复正常, 呕吐消失, 水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好转:服药3 d内大便次数减至4次/d, 性状好转, 精神、食欲改善, 腹泻、呕吐明显减少;无效:服药3 d后每天大便次数仍在4次以上, 全身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
治疗组治愈率82% (41/50) , 好转率12% (6/50) ,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41/50) , 对照组治愈率62% (31/50) , 好转率14%, 治疗总有效率76% (38/50)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机理多由轮状病毒引起, 在其进入患儿体内后, 会迅速损伤小肠微绒毛上的上皮细胞, 这种上皮细胞一般带有成熟的微绒毛, 在病毒侵袭的影响下, 微绒毛会变性坏死并迅速脱落, 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裸露带, 此时双糖因不能及时水解而在肠腔大量滞留, 导致高渗状态的形成, 引起液体和电解质向肠腔的渗漏, 降低了葡萄糖促钠转运功能[4], 使小肠吸收减少而分泌增多, 从而引起腹泻。
黄芪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成分为黄芪, 现代研究表明, 黄芪含有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能益气升阳, 扶固正本, 可以扩张血管, 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5], 并且能够降糖、调节脂质代谢, 黄芪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活性, 增加对氧自由基的清除, 从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人体含量, 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6]; 黄芪还能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 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使白细胞数量增加, 产生更多抗体, 增强人体抵抗力, 对轮状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因而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 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4%, 说明黄芪注射液能提高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腹泻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应用病毒唑静脉滴注,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2%, 好转率12%,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治愈率62%, 好转率14%, 治疗总有效率76%,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腹泻,小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90-1299.
[2]段恕成, 刘湘云, 朱启镕, 等.儿科感染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 22 (4) :222-237.
[3]刘莎, 符州.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 (4) :203-206.
[4]张慧珍.黄芪注射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 (6) :33.
[5]张琦.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腹泻42例临床观察.国医论坛, 2006, 19 (3) :44.
黄芪注射液异病同治一得 篇3
1 咳嗽
患者男性, 72岁, 退休干部, 于2008年12月23日就诊, 主诉:外感后咳嗽10日余, 在某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并行静脉滴注抗生素7d治疗, 咳嗽有所缓解, 但自觉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刻诊:时有咳嗽, 咳痰无力, 面黄神疲, 动则汗出, 不思饮食, 二便尚可。舌质淡, 苔白, 脉浮而无力。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辨证为气虚咳嗽。因患者不同意服用汤药。故嘱其停用抗生素, 改用5%G-S 250mL内加入黄芪注射液40mL, 每日一次, 静脉滴注, 连用3d。3d后, 患者神清气爽, 面露笑颜。
按:本例患者年老体弱, 外感风寒, 风寒束肺, 但肺气不足, 难以驱邪外出, 久用抗生素更易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当扶正祛邪。然黄芪为补药之长, 而黄芪注射液为黄芪提取物, 性质和原药同, 故取得较好的效果。
2 痛经
患者女性, 32岁, 公司职员, 2010年9月22日来诊所要求输液治疗“妇科病”, 观其处方为静脉滴注青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问其病情, 述说白带清长, 阴部潮湿, 每至月经来潮即腹部绞痛, 痛不欲生。观其面黄清瘦, 舌淡苔白, 舌边尖有淤斑, 脉沉兼涩, 证属气虚寒凝血瘀, 而致经行不畅, 不通则痛, 其经色暗有血块, 月经量小, 经后痛减。上方已经用过三个疗程, 效果不显。乃告之, 改一下处方, 用黄芪注射液30mL, 丹参注射液20mL, 分别加入5%G-S 250mL内静脉滴注。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少腹逐瘀丸。用药3次后, 月经来潮, 疼痛大减。患者欣然告之, 她没有服药, 只是输液治疗而已。该患者在以后的3个月连用该方静脉滴注, 同时服用上述两种成药。痛经告愈。而且精神状态好转, 月经正常。
按:该患者本为气虚体质, 加之喜食寒凉, 因爱美经常衣着单薄, 寒凝经脉而至月经不畅, 出现痛经, 白带增多, 所以, 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用益气活血之黄芪丹参治疗, 达到气行血行之目的。本想加之益气温经祛瘀之法, 无奈患者不予配合, 但也达到治病之目的。作为中医师, 更不能受现代医学理论影响, 想当然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 势必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 附骨疽
患者男性, 49岁, 公司职员, 2008年4月由于天气干燥, 患者在旅游途中左足皮肤开裂后有脓液流出。X线片提示第四趾骨感染, 行切除术, 切口愈合, 但足外侧有一窦口未愈, 有少量渗液, 在市医院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提示:双腿血流缓慢, 跖部动脉血管迂曲扩张, 可见异常血管团, 股动脉中段狭窄。后经门诊换药、紫外线照射治疗后症状好转。于2011年4月, 患者出差时再次出现左足底化脓性感染, 住院切开排脓后症状消失, 窦口闭合出院。同年7月患者足部第3次次破溃渗液, 市医院诊断骨髓炎, 经两次清创治疗有所缓解, 回单位卫生所“输液消炎”治疗。症见:双足畸形, 行走不便, 跛行, 左足底皮肤溃破渗液, 无明显疼痛, 无发热, 精神可, 饮食好, 二便无异常。舌暗红, 苔薄白, 脉细弱。他院查血分析、血糖、尿酸等生化检查正常, 风湿四项也正常。诊断为:脱疽 (脉络淤阻型) 。因患者要求输液“消炎”, 即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G-S200mL内静滴, 脉络宁注射液30mL加入5%GS250mL内静滴, 青霉素80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注, 每日1次, 并每日换药治疗。共治疗12日, 创口竟不期而愈合, 皮色转明润, 皮温恢复正常。
按:脱骨疽为外科难治病, 本例治疗长达三年, 本次用黄芪托里排脓, 补益正气, 用脉络宁清热解毒, 消除血管内淤血。多年顽疾得以缓解。可见黄芪补气托里的功效不可小视。
4 体会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 如果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了气虚的症候时, 便可以考虑患者是不是真正的气虚证, 若分析病机得到肯定的结果, 即可适时给予黄芪注射液补气治疗, 效果也确实很好。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久病者最常见此病机转归, 无论原发病为何种疾病, 均可使用黄芪注射液予以补气治疗, 且屡用屡效, 真正收到了异病同治的好效果, 此为笔者临床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疾病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中医异病同治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一种治疗原则, 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其哲理性强, 充满了辩证法, 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 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起着指导作用。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时即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谓之“异病同治”[3]。病有数种, 但如果病机相同, 治疗上就应无异。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之意。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 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 中医治病就是先辩证, 然后辨证施治, 于是便产生了异病同治的治则和相应的治法。这就是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 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来诊断疾病、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体现。若能正确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治则, 对于在理论上把握中医学的治疗思想, 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治疗方法, 在愈后上提高疗效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仁寿.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55.
[2]胡胜平, 焦建民, 李伟华等.黄芪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新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 (11) :105.
黄芪注射液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篇4
1 药理研究
文献报道, 观察青年女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AVMC) 气虚证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1]。将60例AVMC青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黄芪注射液治疗, 疗程均为3周, 结果表明:治疗前AVMC患者NK细胞活性低于健康人组 (P<0.01) , 其CD3、CD4、CD8、CD4/CD8比值 (P<0.05-0.01) , 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P>0.05) [1]。试验表明, 黄芪注射液具有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 有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文献报道, 将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复氧复糖造成再灌注损伤模型, 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提高心肌细胞的搏动功能, 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保护细胞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的结构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等[2]。黄芪注射液具有增强SOD对氧自由基 (OFR) 的清除率。文献报道, 采用黄芪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合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8例, 西药对照组青霉素加能量合剂30例, 治疗组药物对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抗心律失常、改善[3]。试验表明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总T细胞 (OKT3) 、T辅助细胞 (OKT4) 及红细胞内SOD活性。文献报道, 将71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两组, 均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30~4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滴, 每日1次, 治疗后患者低切和高切全血黏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显著下降[4]。试验表明, 黄芪注射液能改善心肺功能、血小板凝聚及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力和调节免疫等作用。
2 临床研究
文献报道, 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蛋白尿, 黄芪注射液16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中, 每日1次静脉滴注, 疗程1个月, 用药后患者尿蛋白明显下降[5]。文献报道, 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10例, 肾病综合征10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 Ig A肾病3例, 红斑性狼疮肾炎1例, 急性肾炎1例, 糖尿病肾病1例, 患者尿蛋白、24h尿蛋白有明显下降,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有显著增高, 血红蛋白明显下降[6]。文献报道, 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用于糖尿病肾病, 取得较好的效果[7]。文献报道, 黄芪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 , 观察治疗前后氧自由基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SOD比治疗前提高 (P<0.01) ,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0.05) , 说明两者合用治疗NS能显著提高疗效, 明显升高SOD含量[8]。刘三运用葛根素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 黄芪注射30ml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6%, 对照组为78.43%,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9]。楚海波用黄芪注射液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82例, 黄芪加血塞通注射液组明显优于单用血塞通注射液组[10]。冯崇谦用黄芪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合并肺部感染32例, 结合治疗组感染控制平均疗程较对照组缩短 (P<0.05) , 治疗组白细胞明显回升, 与对照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1) [11]。王家晓用黄芪注射液合合羟基喜树碱等治疗恶性腹腔积液进行观察, 结果疗效满意认为黄芪及黄芪多糖可使动物脾内浆细胞增生促进抗体合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12]。
黄芪注射液静 篇5
1 黄芪多糖的成分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黄芪中含多糖、皂甙、黄酮、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活性成分均有促进抗体生成和免疫反应的作用, 其中以对黄芪多糖的研究报道为多。黄芪多糖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经过高科技萃取、分离而得到的。
2 了解黄芪多糖的药理作用
2.1 抗病毒作用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 其抗病毒原理是刺激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 使E环形成细胞数增加, 诱生细胞因子, 促进白细胞介素产生, 而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 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2.2 抗细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药物对细菌及其毒性产物的直接抑杀和解毒作用,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免疫防功能而发挥扶正、祛邪、抑菌、杀菌作用。
2.3 治疗心肌炎
黄芪提取物中的黄芪甲苷可以扩张血管和冠脉、清除自由基、治疗病毒引起的继发性心肌炎。
3 黄芪多糖在畜禽保健中的应用
3.1 增强疫苗免疫力的应用
黄芪多糖除本身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外, 还使疫菌苗的免疫力增强, 并且对疫菌苗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确认黄芪煎剂作为口蹄疫疫苗佐剂, 保护率提高20%。畜禽在做疫苗防疫时应配合使用黄芪多糖, 做为疫苗保护剂与增效剂, 使疫苗作用效价提升快, 效价水平高, 且群体效价水平整齐。
3.2 对肝脏的作用
可以促进肝细胞、DNA、RNA合成, 减轻肝毒性物质引起的病变, 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
3.3 对肾脏作用
可以改善肾细胞代谢和肾功能, 降低血肌酐水平, 对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症均有良好放治效果, 调节免疫功能同时起到健肾的目的, 有利于畜禽的生长繁育功能。
3.4 抗衰的作用
黄芪多糖具有稳定细胞、抗衰老、抗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 长期定期使用, 可明显提高种畜禽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3.5 抗肿瘤的作用
黄芪多糖抗肿瘤, 可改善机体肿瘤而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促进免疫细胞活化释放内源因子, 防止过氧化作用从而造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综合上述, 如果不了解黄芪多糖的性能、功效等, 就会在临床应用中走人误区: (1) 不能正确选择正规药厂的产品, 喜欢使用价格低廉的, 导致使用伪劣产品; (2) 畜禽发病后将黄芪多糖作为抗病毒药使用, 导致其不能发挥功效, 延误疫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3) 不注意使用黄芪多糖的阶段, 长期低剂量的使用, 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并且用药成本增加。所以, 黄芪多糖不能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 当畜禽发生疫病时, 黄芪多糖应与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才能更好的发挥黄芪多糖应有的作用。
黄芪注射液在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篇6
1黄芪注射液在心脏外科术后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 (CPB) 后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心脏外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璩竹玲[1]等研究表明, 围术期应用黄芪注射液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选取4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 分为黄芪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术后测定相关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 黄芪组在术后1d、3d时血清尿素氮 (BUN) , 术后3d时血清肌酐 (Cr) 和尿β2微球蛋白 (β2-MG) , 术后1、3、5、7d时尿β2微球蛋白 (β2-MG) 、尿微量白蛋白 (m-Alb) 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的水平降低 (P<0.05) 。提运幸等[2]研究表明, 术前应用黄芪预处理可对肾小管功能起到保护作用。选取在CPB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婴儿4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临床指标显示, 对照组NAG在术后均有明显升高 (P<0.05) , 而试验组术后升高不明显 (P>0.05) ,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和白介素-6 (IL-6) 在术后均有显著升高 (P<0.05) , 试验组TNF-α、IL-6在术后明显降低 (P<0.01) 。黄芪可明显改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心肌收缩力[3]。关于其对小儿心脏术后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李自普等[4]进行了探讨, 发现连续给予黄芪注射液7天可逐渐改善法洛四联症 (TOF) 患儿术后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状态, 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明显, 黄芪组患儿脱离呼吸机时间、重症监护室 (ICU) 停留时间和正性肌力药物静脉应用均较常规组明显缩短 (P<0.01) , 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TOF患儿术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缩短患儿术后恢复时间。
2黄芪注射液外用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致死率、致残率高, 而目前对此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以黄芪注射液外敷配合西医治疗, 可取得较好效果。许琳琳等[5]报道,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40mL湿透纱条外敷, 每日1~3次, 30天为1个疗程, 以患者病灶肿胀情况、创面是否愈合、足背动脉搏动等为观察指标,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2%, 对照组为74%, 差异显著 (P<0.05) 。另有报道[6], 将183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 均以相同的综合基础治疗, 黄芪组52例, 以黄芪注射液外敷;表皮生长因子组48例, 以表皮生长因子外喷;联合组42例, 以黄芪注射液与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对照组41例, 以生理盐水外敷。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外敷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与表皮生长因子外喷接近, 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提高治愈率, 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也有报道, 将黄芪注射液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外敷于糖尿病足上, 可取得良好疗效。肖正华等[7]给予两组患者基础治疗, 对照组以0.9%NaCL溶液加胰岛素混合液外敷溃疡局部;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加胰岛素混合液外敷溃疡局部, 结果显示治疗组不同病情、不同程度相应肉芽出现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治疗组中截肢或截趾者10例 (14.5%) , 死亡2例 (2.9%) ;对照组中截肢或截趾者18例 (31.0%) , 死亡5例 (8.6%) , 认为黄芪注射液加胰岛素混合外敷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可显著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降低截肢率。林梅兰等[8]将143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5例, 治疗组用胰岛素加黄芪注射液局部湿敷;对照组用自制褥疮粉干包。两组病例以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痊愈率为89.7%,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1) 。也有学者报道[9],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24例、贝复济组22例、联合组21例、对照组21例, 治疗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黄芪组、贝复济组、联合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 (GT) 及溃疡愈合时间 (HT) 均显著缩短 (P<0.05, P<0.01) , 三组截肢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P<0.05) , 联合组的截肢率低于黄芪组、贝复济组 (P<0.05) 。黄芪注射液联合贝复济外敷治疗I~II级糖尿病足部清疡能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提高治愈率, 降低截肢率。
3黄芪注射液在伤口愈合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可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毛细血管增生, 补充所需营养物质, 促进参加创面修复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增长, 功能活跃, 利于细胞的爬行, 促进伤口愈合。李彦丽[10]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针刀术后应用黄芪注射液会明显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 将1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用5%GS250mL加黄芪注射液20mL, 对照组用5%GS250mL加维生素C2g, 静脉滴注, 连续5天,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2天愈合率为90.79%, 对照组为42.67%, 两组比较, P<0.05。另外, 临床上将黄芪注射液外敷治疗肛肠病术后水肿、疼痛以及伤口愈合, 效果较好。梁皓天等[11]对24例肛肠病术后创面采用黄芪注射液外敷治疗, 与肛肠病术后创面仅采用普通治疗24例对照比较, 治疗组痔痊愈时间 (12.6±1.0) d, 肛裂 (13.8±1.6) d, 肛瘘 (16.2±1.6) d;对照组痔痊愈时间 (18.1±1.2) d, 肛裂 (19.8±1.3) d, 肛瘘 (22.5±1.5) d。治疗组痊愈时间显著缩短 (P<0.01) 。治疗组术后72h明显肿胀2例, 对照组10例,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 。谢敏等[12]将黄芪注射液用于肛肠术后创面治疗, 两组术后均以抗生素治疗5d, 每日大便后以PP粉坐浴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 静滴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治疗组创面水肿消退时间平均为 (2.61±1.03) d, 对照组创面水肿消退时间为 (5.86±1.48) d,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邱克等[13]探讨黄芪注射液促进痔瘘术后创面修复的作用机理提示, 其对外科创伤修复具有积极意义。黄芪注射液对痔瘘术后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 可加速毛细血管再生, 补充伤口修复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激活巨噬细胞等。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化脓性创面也能取得良好疗效。张科仁[14]将黄芪注射液外敷治疗化脓性创面92例, 92例患者均痊愈, 疗程最长为25天, 最短为5天, 治愈率为100%。
4黄芪注射液在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
在使用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表明, 黄芪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性激素水平, 还能增强胃肠吸收功能, 促进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钙、磷、镁等的吸收, 提高骨密度[15]。阳波等[16]探讨黄芪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结果表明, 黄芪组治疗后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显著增高, 肾虚症状评分显著降低, 血清钙、血磷显著升高, 血骨钙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上升。黄芪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丢失, 改善肾虚症状, 可能是通过促进骨形成、减少骨质破坏而达到骨量增加。另外, 多篇文献报道在临床上使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均可取得良好疗效[17,18,19], 临床结果表明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提高患者腰椎骨密度和雌激素水平, 降低尿吡啶啉/尿肌酐比值。
5结语
黄芪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同时, 在外科临床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对心脏外科术后并发症、皮肤创面、糖尿病足溃疡、骨质疏松症等都具有一定疗效。
黄芪注射液静 篇7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刺激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出现基底膜增厚, 系膜细胞轻度增生, 体系膜基质增多, 导致蛋白尿排泄和过滤异常, 病变继续发展, 可出现肾功能衰竭[1]。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饮食外, 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延缓DN的进程亦非常重要。气虚血瘀是DN的中医病机, 补气活血是重要的治疗原则。笔者于2009年10月—2010年6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有效地减少了DN患者的尿蛋白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糖尿病的诊断符合WHO (1999) 诊断标准, DN按Mongensen分期, 排除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尿蛋白增加及肾功能异常。将60例DN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0.2±7.4) 岁, 病程5~20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5~73岁, 平均 (58.6±7.6) 岁, 病程5~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间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控制饮食、诺和灵30R (诺和诺德公司生产) 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的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常规监测血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 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h血糖<10mmol/L。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暂时给予ACEI或ARB类降压药降压, 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的理想范围。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30ml/次, 1次/d, 14d为一个疗程, 共4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
2 结果
完成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两组治疗后的肌酐、尿素氮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味甘, 性温, 入脾肺二经,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2], 黄芪注射液是黄芪的提取物, 具有扩血管、降血压、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血小板黏附率, 改善微循环, 抗缺氧及调节免疫, 清除自由基等作用。DN早期, 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出现高压、高灌注、高滤过;黄芪的扩血管、降血压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的前后负荷, 改变肾小球高压、高灌注现象。有研究报道, 黄芪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3], 此作用能改变肾小球高滤过现象, 从而减轻和消除肾性蛋白尿。DN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 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血瘀与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与DN的形成密切相关, 活血化瘀是防治DN的重要治则, 黄芪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及血小板的凝聚性, 改善微循环及血液高凝状态[4], 改变因血流缓慢、组织缺氧对肾小球的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黄芪注射液的DN患者在良好控制血糖、血压的前提下, 24h尿蛋白量明显下降。提示黄芪注射液能有效减少早期DN患者24h尿蛋白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血瘀症研究国际会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9 (2) :111.
[2]李勤, 刘宏.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医中药, 2004, 10 (10) :633.
[3]周燕宁.应用低分子肝素与黄芪注射液佐治糖尿病肾病59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