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意象
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精选8篇)
篇1: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
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
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
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
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
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
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象 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
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
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
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
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
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
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
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
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
义也变得很 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 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 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 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 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
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 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 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 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 水。”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 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 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 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 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 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 宋无”,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经过多次的贬谪,在贬谪途中他们曾 五
次经过商山驿路的梧桐,并前后在此题名,梧桐见证了他们二人的共同 遭遇。故而在他们往来酬唱的时候,梧桐成了他们之间不用言传的真情的 象征。又如戴叔伦《送吕少府》中的“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中都用梧桐兴起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意。
五. 象征着故乡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还有象征故乡的意思,因为古人喜欢在庭院中央或者水井边栽种梧桐,当诗人身在他乡的时候,梧桐便成了他们记忆中的家园的象征,如 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中“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诗人看到 他乡初开的菊花时,兴起了思乡之情,在诗中,“高桐”就是故乡的象征。再如,曹邺 《早起》中“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李约的《并重宿宜阳馆闻雨》中“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所以,梧桐是诗人心中家园的象征,满载诗人的思乡情感。
“梧桐”在古诗词中是承担着抒情功能的自然意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古人的不断创新的运用,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并非只有以上这五点,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有它的独特的文学韵味。当然,无论它被赋予什么样的情感,当我们要去欣赏它所带来的文化意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它置身于它所在的诗词作品中,结合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整体意境去赏析它,去真正的了解它所承载着的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孙可诚.梧桐的象征意蕴考论;
刘红梅,高萍.唐诗中的梧桐意象与爱情 ;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篇2: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
梧桐是一种落叶乔木,在我国各地皆能见到,所以梧桐是人们最熟悉的树木之一,人们对梧桐的特点和功用,自然就非常了解。如其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的良材等。正因为人们对其熟悉,所以梧桐就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梧桐写入了文学作品当中,较早是《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呜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以后梧桐就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而且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常见的抒情意象。最常见的是梧桐和秋风秋雨的结合,出现在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当中。
梧桐高大挺拔,是凤凰和蝉的栖身之处,有人认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梧桐又寓意高洁的品格和忠贞的爱情。像前文所提《诗经•大雅•卷阿》中的诗句,就寓意高洁的品格,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飘荡在山岗;梧桐生长,沐浴着灿烂的朝阳,以此来寓意高洁的品格。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此诗托物言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以此来暗喻自己美好的品格。其实“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又何尝不是孟浩然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呢!孟浩然才华横溢,但几乎终身布衣。此诗用微云和河汉的对比,寓意自身有才见弃。疏雨滴梧桐,既指出遭遇的不幸,也用梧桐寓意自己刚直不阿的美好品格。
梧桐常常寓意忠贞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寓意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们生前被迫分离,但由于他们互相依恋,双双殉情,非常震撼人心,死后两家合葬。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共长共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就成为了爱情忠贞的寓意。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在这里既是指时间的变化,更是一种爱情的寓意。唐明皇一往情深,在杨贵妃死后,日夜思念。又再如“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鹧鸪天》),梧桐也是爱情的寓意,妻子的离去让词人感到无比痛苦和孤独,就好比鸳鸯分开了一样。自古逢秋悲寂寥,最值得一说的是梧桐常常和秋风秋雨组合在一起,秋风吹落叶,秋雨滴梧桐。梧桐常常寓意寂寥和愁苦的境遇。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打在梧桐上,更感觉寒气逼人,肃杀无情。这样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梧桐意象在中国悲秋文学中频繁出现,梧桐和秋的组合,共同营造了一个极为悲凉凄惨的意境。“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把梧桐和雨放在一起,雨打梧桐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鲜明地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梧桐寓意孤独忧愁,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因为秋风吹落叶,细雨滴梧桐,李清照,一个国破家亡的老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忧愁,秋雨冰冷滴梧桐树,不寒而栗,其为我们所营造的凄冷意境,引起千百年来读者的共鸣,读者无不同情这个近千年前的老人。《声声慢》一词,如果没有梧桐秋雨这一意象,那么其抒情效果将逊色许多。梧桐秋雨在词中起到升华感情的作用,词人在前面一直从不同的角度铺垫自己此时的悲伤的愁苦,由于读者和词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词人的感受终隔一层。但梧桐秋雨,读者并不会陌生,此语一出,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度悲伤到的意境,词人的孤独忧愁,读者感同身受。同样“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李煜《相见欢》的悲情也体现在梧桐清秋的意境上,词人看到这样凄惨的环境,就想到了自身的遭遇,原来贵为一国之主,宫廷热闹非凡,而此时却是梧桐为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悲伤之情不言而喻。梧桐不仅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中出现,在以叙事为主的戏曲中也会出现。像元曲中著名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戏,虽然这一题材来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从文体来说,戏曲无疑比诗歌在叙事上更加具体丰富。此曲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唐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唐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全剧最后以梧桐雨的意象作结,既体现了唐明皇孤独忧愁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杨妃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一意象的出现是对作品主题的升华。其它戏曲,像洪昇《长生殿》等也有梧桐意象出现,其寓意也大致不出以上几种。
篇3: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梧桐”意象,原型批评,审美意蕴,文学意象
现代语境中的原型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具体来说, 所谓原型批评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 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 并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因此, 原型批评也称神话批评, 或神话——原型批评, 是一种神话式的批评。下文就是运用这一原型批评理论, 对唐代诗歌中的梧桐意象离别原型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语境中梧桐意象之研究
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 是重要的审美范畴。西方意象派诗人庞德阐释为, “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的东西”[1], 我国清代文论家从意象在创作中的特殊地位强调“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木写之, 诗无气象, 则精神亦无所寓矣。”[2]此精神即作者见物而兴之情经过情思关照从而将之表达出来的意象。总之, 意象是客观物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而诗人的情感也同时趋于客观物象化, 即意象是“心境相得, 见相交融”的心理成果。
自梧桐箝入诗词, 从自然物象到象征意蕴, 经过了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文人对梧桐寄予诸般情感, 到了唐代更富有情致和文化意蕴。梧桐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 这已足见古人对杨梧桐的重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梧桐意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和所负载的情感等方面, 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本文对梧桐意象的思考, 则主要集中在文化内涵方面, 试图利用原型批评理论, 从文人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切入, 探讨梧桐意象作为文化载体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内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梧桐意象的离别原型之溯源
“梧桐”本是一种树, 它成为一种意象, 与凄凉、离别相联系, 造成一种悲剧氛围是有一定过程的。《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这里的“梧桐”仍是树, 还未上升为一种意象。梧桐与愁、悲的不解之缘可追溯到枚乘的《七发》, “龙门之桐, 高百尺而无枝, 中郁结之轮菌, 根扶疏以分离……于是背秋涉冬, 使琴挚斫以为琴……使师堂操《畅》, 伯子牙为之歌……此亦天下之至悲也。”梧桐作的琴音质清越悲凉, 令人悲愁。另外, 梧桐意象具有离别原型意义, 还与一传说有关。据说两棵梧桐树像鸳鸯一样, 在一起会同生同死, 因此, 后人就用梧桐树来比喻分离。
梧桐意象的离别原型意义的产生, 还与文人普遍的心理态势有关。文人多具济世之志, 他们受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影响, 对社会生活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 力图见用于当世。但是, 在古代由于社会环境所致, 文人们尽管有凌云之志、出众的才华, 可是往往怀才不遇, 不得重用。文人“愿斫五弦琴”, 但弹出的却是一首凄怆悲凉的人生悲曲。由于文人自身处境的孤独, 更能体会凄凉寂寞。梧桐的疏直、孤高、质虚、不凡等特点, 恰与文人这种普遍的心理态势相符合, 于是对于高直质虚的梧桐, 文人们把它们与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 赋予其特定的离愁文化内涵。
三、梧桐意象的离别原型之体现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周紫芝《鹧鸪天》, “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这些作品中的“梧桐”都已上升为一种意象了, 借用梧桐写离别之情, 渲染的是离别后的凄清感。可见, “梧桐”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 不断地挖掘变化出新的意义, 从而演化为文人们喜用的倾吐心声的一个意象。从外在的形式看, “梧桐”已是一个雅化词;从内在形式看, “梧桐”这一词已经由有形的物变为无形的离愁别恨了, 尤其出现在唐宋叙离情诗词中。
在唐宋诗词中, 用梧桐意象表离情别绪的诗篇很多, 如唐代孟浩然《句》中有,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白居易《长恨歌》有, “春风桃李花开放, 秋雨梧桐叶落时”;尚颜《秋夜吟》有“梧桐雨畔夜愁吟”;宋代欧阳修《芳草渡》有, “梧桐落, 蓼花秋, 烟初冷, 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何应龙的《客怀》有,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柳永《倾杯》有, “愁绪终难整, 又是立尽、梧桐碎影”;李清照《声声慢》有,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写绝了秋雨梧桐的悲情愁苦。
后人洪昇的《长生殿》, 更把梧桐这一离别意义运用到极致, 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长生殿》第四十一出作为帝王的唐明皇, 他身边多的是嫔妃, 可是他仍觉得寂寞凄凉, 那是因为他对杨妃的感情超出了帝王对妃子的宠爱之情, 已上升为精神之爱了, 真正是“梧桐半死”“鸳鸯失伴”。这些文人诗句中“梧桐”的出现, 代表的是分离、伤感, 已把无形的分离的痛苦化为有形的“梧桐”意象, 犹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诗经》开始, 梧桐意象被历代文学不经意地传递着, 并在延续的过程中再生着多种类似而又别开生面的含义。它是无数经验的形式, 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留下的痕迹。从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梧桐意象来看, 原型意象就是作家自由意志背后的一种力量, 驱使他沿着某种文化方向发展, 使其作品意象带有集体无意识的痕迹。
参考文献
[1] (英) 彼德.琼斯编, 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152.
篇4:试析“梧桐”意象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梧桐”意象;符号学;审美意蕴;审美价值
“诗中意象的审美价值绝不仅仅是对景物的美感,更重要是这些意象已成为高度情思化意象,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1]正如刘茹斐所说,“意象是诗歌中最基本的符号,其表示成分(能指)是事物的表象,被表示成分(所指)是指这一符号所表示的情感和意义。梧桐作为文学中的意象,文化中的事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蕴。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人们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切入,具体解读“梧桐”意象所呈现的祥瑞、家园及高洁等象征意蕴,从多方面彰显梧桐意象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梧桐——祥瑞的象征
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人们认为,梧桐可以招引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北宋安徽铜陵人、著名林学家陈翥在其植桐专著《桐谱•斜源第一》中曾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传说梧桐能带来祥瑞的神异性,迎合了古人的求吉趋吉的心理,更使得梧桐备受欢迎。人们普遍在房前屋后栽种梧桐,以期祥瑞临门。”[3]人们普遍在庭院、井边栽种梧桐,因而诗人又常称梧桐为“庭梧”、“井梧”、“井桐”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
后代文人把梧桐象征祥瑞,发扬光大,出现了许多名篇名句。诸子百家中的《庄子•秋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汉末古诗即有“井桐栖灵凤”,晋郭璞《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爱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司马彪《与山巨源诗》“苕苕椅桐树……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雝”,陆玑《草木疏》“椅,即梧桐也。”梁沈约《桐赋》曰,“喧密叶于凤晨,宿高枝于鸾暮”。杜甫的《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唐人李伯鱼也有《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诗句。自古以来,凤凰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唯一的栖身之地,可说是一种祥瑞树,能给主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二、梧桐——家园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是家园的象征,饱含浓郁的乡情。梧桐与家园常常紧密联系,诗人往往捕捉故乡最具代表性的景象,以“桐花”、“桐叶”、“桐树”来代表故乡,甚至直接称其为“庭梧”、“井梧”、“井桐”,而庭、井这些与梧桐相连的词无不包含家园的意义,如“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白居易《效古》),梧桐与人们的居所就紧密联系起来了。
在思乡曲中,梧桐便成了诗人记忆中家乡的符号和家园的象征。梧桐意象所代表的家园意义,使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梧桐上尽情挥洒思乡之情。如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异方除艳菊,故里亦高桐”[4],在这里,“高桐”就是故乡的符号表达。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无论旅途还是他乡,梧桐都会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杜甫的《宿府》:“清秋幕府井桐寒,独宿江城蜡炬残。”[5]对故乡的爱恋使诗人甚至在风景如画的春夏也会因梧桐而生思乡情。“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6]“风吹梧桐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7]。到秋天时,梧桐凋零,落叶归根,伤感的诗人更是思乡心切。梧桐是对秋天来临最为敏感的一个树种,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8]更进一步可以说,“梧桐一叶落,游子尽望乡。”[9]
三、梧桐——高洁的象征
梧桐茎高且直,枝叶夏茂密,冬扶疏,其特点是疏直、孤高、质虚。凤非梧桐不栖,而文人多以凤凰作比,这使梧桐成了品行高洁的人所处之地。文人常通过描绘梧桐的形象,暗示自己之志高,从而使梧桐在这类作品中的形象蕴含了文人向往高洁但又孤寂的心态。出现在文人笔下多是“高梧”、“孤桐”、“疏桐”。
谢眺看见“北窗外”的梧桐“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游东堂咏桐》);王昌龄描绘的孤桐则是“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段宥厅孤桐》);王安石咏叹的梧桐则是“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孤桐》)。为了突出自己的志高,文人往往把自己的立身定在高桐上。如杜甫入蜀后所作《秋兴八首》其八:“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虽年渐老但仍然有着一颗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赤热之心;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里诗人以“蝉”喻己,他的“声远”是因为“居高”,这位立身品格高洁的诗人所立之地是高高的“疏桐”。凤栖梧在文人的笔下已经成了表达自己高洁志向的象征。
参考文献: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2.
[2]刘茹斐.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月意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4.(8).
[3]刘红梅.唐诗中梧桐意象的情感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3).
篇5: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解构主义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译者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这些全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重点阐述解构主艾理论给文化意象翻译实践活动带来的启示.
作 者:周漩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2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8“”(36)分类号:H0关键词:解构主义 文化意象 翻译
篇6:论古代文学作品中梧桐意象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梧桐意象
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意以尽意。”而梧桐作为我国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常常会作为意象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含义。梧桐作为一种植物,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而且在历代文人书豪的笔下寄托了其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我们阅读历代作家的作品时,要把其中的景象特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以求准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梧桐作为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在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其含义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新的情感体验和再创造,从而赋予了梧桐意象不同的含义。
一、高洁品格
古人常借某些植物来表达自己的品格,历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例如:“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而梧桐同样也被赋予高洁的品格,被历代文人所赞颂。梧桐的外表疏、秀、高,而内在又孤、直、虚。梧桐不但可以作为观赏植物,还可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的材料。像梧桐这种既有才,又有德,既可以观赏,又能可以作为实用的树木便被诗人比作君子的德才。梧桐是我国多种民族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君子常以梧桐制琴作为其修身养性的伴侣,最典型的莫过于古琴。而良琴必以梧桐为材,《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由此可见梧桐质美而高洁,为造琴之良材。在我国古代,琴瑟是一个人身份高贵的象征,演奏者通常通过弹奏琴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上的悲欢离合。例如:“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长相思<其二>》)“堂客无丝桐,落叶如秋霖。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顾况《游子吟》)
梧桐常与其他意象组合象征君子的高洁。例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凤凰的栖息之地乃高贵睿智之所,作者用凤凰和鸣,其歌声飞过山岗。梧桐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的生长,来象征品格的高洁。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通过托物言志,蝉以高大,茂密,挺拔的梧桐作为它的栖身之所,写出了蝉的高洁,以此来暗喻自己的品格的高洁。庄子在《秋水》中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这里的“鹓鶵”就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之类的大鸟。鹓鶵生在南海,要飞往北海,只有见到了梧桐树才会休息。这里的梧桐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所以,我国古代有“栽桐引凤”的说法。除此之外,杜甫的一句名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被认为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句名诗。凤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百鸟之王,是祥瑞之兆,是真善美的化身。而梧桐作为凤凰的唯一栖身之地,同样也被赋予了祥瑞树之称,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广泛种植梧桐树,借此来寄托人们的美好希冀。
二、忠贞爱情
爱情,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久盛不衰的主题。中华民族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爱情。在表达爱情时,往往借助一些其他事物,久而久之,这些事物便具有了爱情的意义。古人常用一些意象表达爱情,如:鸳鸯、红豆、蝴蝶、梧桐等。梧桐作为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致归为三个:
其一,传说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两树相协,同生共死。两树枝叶相交,象征着缠绵、纠结、至死不渝的爱情。
其二,舜南巡时“驾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后来二妃“溺于湘江”,成为了湘水之神。“苍梧之野”此后便成为一个爱情悲剧之地。
其三,“梧”与“吾”音同,“桐”与“同”音同。中国人擅长使用谐音表达情感。例如:《乐府诗集》:“仰头看桐花,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上树摘桐花,何梧枝枯燥。迢迢空中落,遂为吾子道。”在南朝乐府民歌中使用“梧子”谐音“吾子”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借用梧桐来描写爱情。但梧桐常常带有悲剧色彩。例如:“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强劲有力的表现了烈女的坚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对待爱情的坚贞不渝的品德。再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文中通过描写松柏梧桐枝叶的交相覆盖,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他们两人勇敢的追求纯真的爱情,勇敢的和封建礼教作斗争。即使他们在生前被迫分离,但他们在死后必定合葬九泉,这是多么的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啊!在唐诗中,梧桐也常和鸳鸯并举,如:“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李白《效古二首》)梧桐自身也常常成双成对,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双桐”、“双梧”的意象,暗示爱人之间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如:“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生。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李白《赠崔秋浦》)
晋代崔豹编撰的《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接。”这里所说的“合欢树”好似梧桐树。梧桐树代表着思念,爱情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在元杂剧《梧桐雨》中,梧桐贯穿全剧,作者白朴将梧桐作为李杨的爱情见证者,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中的悲欢离合紧密结合起来。唐玄宗站在梧桐树下,回忆道:“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杨贵妃死后,秋雨拍打梧桐的声音一声声传入唐玄宗的耳朵,敲在他的心上,秋雨一点一点冰冷他的心,这份寒冷蔓延全身,慢慢吞噬着这个老人内心的最后一丝温暖。贺铸也在他的妻子死后写下“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梧桐衰败,爱情也随着爱人的离去而遭受打击,犹如失去伴侣的鸳鸯,不禁惹人心伤。
三、孤独忧愁
每当秋天,梧桐树是落叶最早的。《广群芳谱·木谱六桐》中便有记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宋玉《九辩》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虞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离披此梧木揪”,因而秋天与梧桐便很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且我国历代文人大多悲秋,所以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作者的描写平淡细腻,透露出丝丝忧愁。柳永曾用梧叶渲染出秋天的凋零、萧索:“梧叶飘黄,遣情伤。”(《玉蝴蝶》)但是将梧桐与秋联系的最好的要数李煜,他曾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韵味,秋的落寞,和无穷的艺术美完美显示出来。古人还曾用“桐影”来表现文人的孤独清寂:“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苏轼《贺新郎·夏景》)“庭户沉沉,满地梧桐影。”(李之仪《蝶恋花》)“愁立梧桐影下,月转回廓曲。”(陈允平《六么灵》)“又是立尽,梧桐碎影。”(柳永《大石调·倾杯》)桐影本无声,只是一种受光照影响的自然现象。桐影原本只会随着光线慢慢移动,但到了作者笔下,桐影的移动仿若有声,更加反衬出庭院中的空虚寂静。
在我国古代,古人有不许许多多的“闺怨”之作,绝大部分是描写少女青春的孤独,寂寞以及少妇的相思和离别之情。在唐代宫怨诗中,诗人大多用梧桐来表达宫女的寂寞感伤与无奈。“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作者以含蓄委婉的口吻,以景托情,描写了一个身处寂寞凄凉的深宫中的,失去了青春和自由的少女,形单影孤,卧听宫漏的情景。写出了宫女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失却千行更万行。”(刘媛《长门怨》)“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艳舞矜新宠,愁容泣旧恩。不堪深殿里,帘外欲黄昏。”(薛奇童《怨诗》)“君恩”无常,即使曾经拥有过,但留给她们的更多的是孤独寂寞。更不幸的是她们终其一生都要被困在那高墙之内,这些深宫中的宫女不能拥有普通人的爱情生活。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空守寂寞,美好的青春在等待中消耗殆尽,只有深宫中的梧桐明白她们内心的苦楚,理解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首词借用秋景衬托,书写了词人经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孤独与哀愁。词人将自己的愁情比作细雨,落在梧桐叶上,那样悠长、悠远、耐人寻味。
四、离情别绪
梧桐树干直、枝疏、叶阔、色碧,且梧桐是大叶植物,繁枝茂叶既可遮阴挡阳又可美化环境,所以在古代,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以及井边种植梧桐,在宋词中就有大量的描写:“对梧桐,清阴满院,夏初天气。”(刘学箕《贺新郎》)“前庭梧竹,后园桃李,无限春风。”(洪咨夔《眼儿媚》)等等。于是梧桐也成了家乡的象征。
古时交通不便,人们因仕途或谋生等原因长年出门在外,远离亲朋好友。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因而古人的作品中常常表现离情别绪,思乡怀人的情感。他们往往借用梧桐等相关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在唐宋诗词中,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最多的便是梧桐树。比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往日的繁盛和眼前的萧索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回到皇宫,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不禁思念美人,往日美人今何在?作者通过描写春秋两季,不同季节,所产生的不同景物进行对比,暗讽了这位因长时间与杨玉环缠绵而荒废朝政所带来的终生悔恨。又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在一个秋天的雨夜,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一声一声。一位深闺独处的少妇,看着眼前的雨打梧桐的景象,不禁思念身在远方的爱人。她的心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夜雨仿佛不是打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妇人的心里。此情此景,妇人难免幽怨伤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本诗寓情于景,意蕴深厚,让人回味无穷。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夜深人静时,一轮弯月挂在梧桐稀疏的树枝上,月色婆娑,使人倍感孤独寂落。此外还有晏殊也在《采桑子》中写到:“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以及周邦彦的《咏秋夜》:“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另外,尚颜有“梧桐雨畔夜愁吟”(《秋夜吟》)欧阳修有“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芳草渡》)柳永有“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倾杯》)面对着眼前的萧条景物,游人们无不思乡怀人,寂寥感伤,正如李清照所言“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再例如:“归情似泛空,飘荡楚波中。羽扇扫轻汗,布帆筛细风。江花折菡萏,岸影泊梧桐。元舅唱离别,贱生愁不穷。”(孟郊《送从舅端适楚地》)“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薛涛《别李郎中》)这些古诗词,都表现了离情别绪,作者借用梧桐来抒发自己与朋友分离时的感伤与不舍的情感,引人伤怀。
篇7: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梧桐意象
一、彰显高格
北宋陈翥在其所著《桐谱》中称:“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清代园艺著作《花镜》也记载:“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可见,梧桐是“妍雅华净”的柔木、美木。这恐怕是其能够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基础。
正是由于梧桐以上的特性,才有了“凤栖梧桐”的传说。《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该两句互文见义,是说梧桐生长于朝阳的高冈之上,而凤凰栖止于梧桐上鸣叫。类似的记述还见于《庄子·秋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正是凤凰一类的鸟。凤凰是祥瑞的象征,而梧桐是唯一配得上凤凰的树木,品格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梧桐还是制作琴瑟等乐器的良材。相传神农“削桐为琴,丝绳为弦”,因此古琴又被称作“丝桐”。《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即言:“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意为种植榛树、栗树、梧桐等树木,成材之后用来制作琴瑟。而琴瑟常见于古代宗庙祭祀等重大场合,也是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必备乐器。白居易诗歌《好听琴》就有“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句。作为其主要原材料的梧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又高了一截。
所以,古代文人常爱在庭院中种植梧桐,以彰高格。文学作品中提及种植梧桐的诗句也很多。如诗人张说《答李伯鱼桐竹》:“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又如李白《赠崔秋浦》:“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文人们眼中,梧桐已非普通树木,而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己。他们认为,自己的格调情操和道德追求只有梧桐才能诠释。
二、言说爱情
梧桐象征爱情,其渊源并不十分明了。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是雄,桐是雌,相依相伴,同生共死。而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梧桐象征爱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双桐”与“半死桐”,一是“桐叶题诗”。
“双桐”的渊源可追溯至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松柏梧桐枝叶相交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缠绵而坚贞的爱情。其后,双桐意象在描写爱情的诗中屡见不鲜。如魏明帝曹睿《猛虎行》“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李白的《效古二首》“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孟郊《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等,皆用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忠贞。然而,双宿双飞的爱情固然美好,生死之别终究不可避免,这正如双桐中一株的枯亡。所以,古典文学中逐渐以“半死桐”象征夫妇一方去世,如李娇《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弹窗孤生竹,琴哀半死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从白居易始,“半死桐”成为悼亡诗词的专用意象,文人借其抒发对亡妻的眷恋和相思,如中唐鲍溶《悲湘灵》“哀响云合来,清余桐半死”、北宋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由于梧桐是很好的传情意象,且其叶阔大、方便书写,所以自唐代起,桐叶便成为抒发相思爱慕之情的载体,“桐叶题诗’’也便成为文学意象。唐代笔记小说《本事诗》有如下记载:“顾况在洛,乘间与一、二好友游于洛中,流水上得大梧叶,上题诗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而《全唐诗》收录的任氏的《书桐叶》更为凄恻:“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此外,《广群芳谱》转引《己虐编》言:“张士杰客寿阳,被酒历淮阳滨入龙祠,见后帐中龙女塑像甚美,乃取桐叶题诗投帐中。”这些虽是小说家之言,却可以从中看到,桐叶题诗已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接受。
三、悲秋感怀
梧桐在古代除了彰显高格,抒发爱情的功用,还可以提示节令。《广群芳谱·木谱六桐》记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较早,且桐叶硕大醒目,所以古人常将梧桐视为秋天的信使。而自古文人多悲秋,所以古代文人笔下常以梧桐作为悲秋意象(尤见于宋词),来抒发心中的悲情愁绪。梧桐作为悲秋意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式也有两种,一是“梧桐叶落”,一是“雨滴梧桐”。
苏轼《卜算子》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叶落则疏,所以有“疏桐”一说。缺月、疏桐、孤鸿这三个不完满的意象在情感上非常契合,共同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柳永也曾在《玉蝴蝶》写道:“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月冷露寒,桐叶萧萧,身处其中的浪子,自然神凄骨寒。此外,还有欧阳修《千秋岁》“高梧冷落西风切”、晏殊《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李清照《忆秦娥》“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等。这些词句中,不见人格之特立,也无爱情之言表,却带着鲜明的忧伤色彩,词人们感秋伤怀,触景生愁的形象赫然在目。
另一方面,梧桐因为叶大,便得了个“雨滴有声”的特质。敏感的文人自然忽略不了这样的听觉刺激。尤在夜晚,对外界的感知更有赖于听觉,秋雨滴在梧桐叶上,胜似滴在文人的心弦上。胸中头绪万千的文人便难以入眠,所谓“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苏轼《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赵长卿《浣溪沙》“雨滴梧桐点点愁”、辛弃疾《绿头鸭·七夕》“敬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等词句在描写梧桐跟雨的意象组合时,都呈现出烦闷不安的姿态。此类作品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个人的情愁、家国的恩怨都融入雨滴桐叶声中,缠绵悱恻,哀转久绝。
篇8: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与方剂名的英译
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构建了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由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原文、源语和译语共同呈现的,即语言、交际、文化、作者及读者等互相关联的整体。同时,该理论结合“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1.生态翻译学理论要求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要求译者准确无误地表达中医方剂名相关的理法方药,并且尽可能表达出方剂名中蕴含的文化意象。
2.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方剂名英译就要求译者将原语转换成译语时尽量保持原方剂名所包含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
二、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分类
中医方剂名浩如烟海,命名形式复杂、结构多样,对于译者来说,掌握方剂命名的规律和含义,对方剂名的英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方剂大多采取以药名或功效命名,如甘麦大枣汤、麻黄汤、人参蛤蚧汤,镇心丸、肥儿丸等;有些采取药名加功效命名,如明目地黄丸、牛黄上清丸等;有些采取药的味数命名,如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方剂的命名除以药名命名、功效命名及药名加功效结合命名等直接理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方剂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而显得神秘深奥、晦涩难懂,如两仪膏、四兽汤、天王补心丹等。在《论中医方剂名称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传递》 一文中,作者沈晓华从表现形式上将中医方剂中的文化意象大致分为六类:哲学意象、神话意象、情感意象、人名地名意象、修辞意象和数字意象。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针对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英译进行分析探讨。
三、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翻译策略
1.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翻译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时普遍地采用音译法(即零翻译或无效翻译),虽然保证了方剂名英译形式上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是实则忽视了方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有时还会给外国读者造成曲解。 如蕴含哲学意象的白虎汤和交泰丸分别音译为Bai Hu Tang和Jiao Tai Wan,这种译法虽然以源语再现其原貌,但是没能表达出方剂的成分和功效,也不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直译。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若一味采用直译法,虽然能体现方中功效,但其中的文化意象大都被忽略,且回译性较差。如蕴含人名意象的伊尹泻心汤直译为Decoction for Purging Heart,这种译法完全忽略了方中“伊尹”蕴含的文化意象,译文回译成中文便是“泻心汤”,成了一类方药的总称。因此,这种译法也不被接受且不值得提倡。
3 . 主译名加副译名。基于对音译法和直译法优劣的对比,笔者提出针对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英译可以采取主译名加副译名的模式,既保留了方剂名英译形式上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能传递出方中的文化意象,从而实现方剂整体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更有利于中医药的推广和传播。如上文中的交泰丸可译为Jiao Tai Pill (Pill for Treating Cardionephric Disharmony),伊尹泻心汤可译为Yi Yin Xie Xin Tang/Decoction (Yi Yin Decoction for Purging Heart); 再如蕴含修辞意象的泰山磐石散可译为Tai Shan Pan Shi San/ Powder (Powder for calming fetus)。
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沟通管理办法02-05
管理沟通应用企业文化论文02-05
农业投诉范文02-05
企业内部沟通管理02-05
企业内部有效沟通02-05
企业内部沟通调查问卷02-05
企业管理沟通02-05
民意企业沟通案例02-05
企业管理沟通研究02-05
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