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杜甫《春望》鉴赏(通用11篇)
篇1:杜甫《春望》鉴赏
杜甫《春望》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诗句赏析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篇2:杜甫《春望》鉴赏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篇3:杜甫《春望》教学拓展
关键词:借景抒情,乐景,哀
《春望》写于756年, 即杜甫被安使叛军俘获到长安的第二年。诗人春望, 疮痍满目;感时恨别, 情怀悲怆。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以乐景写哀愁, 可从两种角度加以品析。
一是移情于景, 写乐景不能为哀情欣赏。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不同境遇的人, 对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态度。“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 美对他不起什么作用” (法国哲学家库申《论美》) 。诗人以花鸟拟人, 移情于景, 哀情生哀景,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 花鸟虽为娱人之物, 但诗人观之, 似乎花也“溅泪”, 鸟也“惊心”。而这样的哀景又生哀情, 此所谓情景相生。故景物虽美, 却不能为哀情欣赏, 其中也就蕴含了深沉的愁绪。
二是触景生情, 写乐景为哀情所厌憎。有时哀情过甚, 美景还可能令人产生厌憎情绪。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 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 尤其是安史叛乱, 万方多难, 壮志难酬, 国愁家难, 交织一身。因而, 此时的花鸟美景与诗人的哀情愁绪格格不入, 以致触景而生发厌憎情绪。春色明媚, 春光如画, 反而更觉徒增伤悲;花开鸟鸣, 物竞自由, 而人事不预, 反而更觉亲人离散, 身心困顿;万物争春, 欣欣向荣, 这又反而深感山河破碎, 国势飘摇, 人生衰老。诗人犹言, 何以在“我”感时恨别之际, 花儿偏偏开得这么明艳, 鸟儿偏偏叫得这么动听, 而让人“溅泪”, 令人“心惊”?“溅”, 状泪流之涌, “惊”, 摹震撼之巨, 厌憎之中饱含着深哀巨痛, 而又蕴藉含蓄。这样品味的角度虽然不同, 但“乐景写哀”的本质是完全相通的。
乐景写哀哀愈深, 言之有尽意无穷。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身际遭遇, 杜甫的诗中常常表现乐景与哀情的审美矛盾, 以和谐融洽的景象, 将深沉积郁的哀愁, 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 更加含蓄, 更加深邃。这也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春望》教学中, 可选择杜甫的相类诗作, 结合特定背景, 引导学生有机拓展, 深入领悟, 提高鉴赏能力。乐景写哀大致有三种情况, 现分别举例并品析如下:
1. 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
天地景物对人并没有厚此薄彼之分, 当人处于哀愁伤感时, 往往景色虽美, 却似乎非“我”所有, 而无心欣赏, 令人感到十分遗憾。这样的感受可以把哀情表达得深沉含蓄。如《日暮》: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这首诗写于767年, 杜甫流寓夔州瀼西。颔联“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晚风凉爽, 明月皎洁, 瀼西山川, 明丽如画;然而, 这里却非故园。只因羁旅天涯, 漂泊无定, 忧国思家, 诗人的心境与明丽的乐景不相和谐, 因而无心欣赏。“自”, 蕴含着十分的遗憾;“非”, 渗透着满腹的惆怅。该联深蕴着无可奈何的乡愁旅思。
再如《忆弟二首》 (其二) :
丧乱闻吾弟, 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 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 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 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 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 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 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 东西消息稀。
“故园花自发, 春日鸟还飞”, 只因安史战乱还在进行, 兄弟天各一方, 不得相见, 更不能同归故园, 欣赏故园春日的花鸟美景。“花自发”、“鸟还飞”, 寓意花鸟各得其所, 而人事不预。由于担忧其弟安危, 内心充满着孤独、失落和伤感, 所以记忆中的故园春景虽美, 却总觉得已经和自己了无相干, 引不起丝毫的欣赏意念。
2. 写乐景为哀情所厌憎
诗人的哀情愁绪与美景不相和谐, 有时不但无心欣赏, 还会感到格格不入, 甚至生发厌憎情绪。这种审美感受, 更能表达哀愁的深沉积郁。
如《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前一年, 杜甫避乱而流寓梓州。可至今, 各种激化的社会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动乱时局仍未平息。“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桃花红, 柳絮白, 春色明媚, 景象怡人;但诗人却反而感到“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这只因为迟暮飘零, 感时恨别, 苍凉满怀, 难以自遣, 而对景伤情。在诗人眼中, 这些美景好像故意与自己作对, 更增添了愁绪, 因而对桃柳产生了“不分”、“生憎”之感, 憎其“无赖”、“触忤”。
再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诗写于764年春, 正是吐蕃攻陷长安的第二年, 皇帝离京逃难, 诗人客居成都, 因国家多难, 忧伤不已。“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面对近楼繁花春色, 不仅无心欣赏, 反而更加黯然悲伤。
3. 写乐景为哀情作反衬
诗人还常常渲染良辰美景的和谐气氛, 从反面渲染、烘托哀愁沉郁的心情。如《南征》: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此诗为769春诗人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极度矛盾痛苦的思想感情。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 桃花夹岸, 锦浪浮天;碧波荡漾, 云帆一片, 枫树成林。诗人描绘出一幅美妙迷人的自然图景, 渲染出生意盎然、欢乐明快的氛围。然而, 长年颠沛流离, 远适南国, 年老且病, 前途渺茫;虽仍忠心一片, 希冀报效朝廷, 而一生苦吟, 未见知音, 壮志终成空悲切。诗人正是以乐景描写创造出的和谐氛围, 反衬悲凉凄楚而难以遣怀的心境, 令人怆然泣涕。
再如《绝句二首》 (其二) :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绘出了一幅令人目迷神夺的的风景画。漫江碧波, 水鸟翎白, 掠翅江面;山青欲滴, 花红似火, 绮靡灿烂。一个“逾”字, 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 而愈显其翎毛之白, 碧白相映生辉;一个“欲”字, 以拟人化手法, 把青山之花朵写得摇曳多姿, 青红互为竞丽。江、山、花、鸟四景, 碧、青、红、白四色, 景象清新绚丽, 令人赏心悦目。
春末夏初的景色, 可谓美矣, 然而岁月荏苒, “今春看又过”, 却不知“何日是归年”。诗人渲染客观氛围的和谐融洽, 反衬乡思之愁的深沉积郁, 更令人感受到漂泊离乱的无限感伤, 而别具韵致。
篇4:杜甫《春望》鉴赏
一、有效提问应创设丰富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诗歌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大多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合理有趣的情境,在提问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作为情境。
在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诗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随着历史沉淀,而且在时代的脚步中毫不停息地前进着。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小对于“不知盘中餐,粒粒且辛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就耳熟能详。在这之前,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了李白丰富想象和豪放气势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是今天老师要通过杜甫的《春望》带大家领略另一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相信大家上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现在有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大诗人杜甫呢?(由于学生平时积累较少,刚接触新课,对杜甫了解不深,学生一片安静,陷入沉思)
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有关杜甫的诗歌,比如《望岳》。(经过提示,部分学生得到启示,踊跃举手。)
生1:杜甫,字子美。
生2:杜甫是“诗圣”!
生3:我们还学过他的《登高》。
教师及时补充:杜诗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有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有效提问应抓准切入点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着眼点,抓准提问的切入点。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适宜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提问的设计要独到、新颖、有趣,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方式方法,浅出深入。
在诗歌的课堂提问设计中,笔者认为重视“悟读”是关键。诗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自我理解、领悟。
[案例](组织学生朗读《春望》)接下来老师给大家2分钟,让大家思考从这首诗中联想到什么?(注意:要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杜甫,把自己融入到诗句里的情境中,感受他当时心中所想)。
补充:之所以规定思考时间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找准思维的触点。
生1:诗人是痛苦的,因为国家灭亡了。
生2:诗人很伤心,因为和家人分离。
生3:我认为他是愤怒的,因为国家遭受了侵犯。
感想: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而且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三、有效提问应把握好节奏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频率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试想,一堂课仅有45分钟,如果设计过多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为了达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控制好提问的密度至关重要。
[案例]师:诗人由看到花鸟的感时恨别,以对花鸟的描写烘托出自己此时感伤的心情,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属于哪种写法吗?
生1:衬托吧。
生2:我认为是借景抒情。
师:意思差不多了,可以换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生3:触景生情。
师:那“感时”的“时”和恨别的“别”分别指什么呢?
生1:“时”指时事”, “别”指分别。
师追问:哪位同学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
生2:“感时”的“时”是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的“别”是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想: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此后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让学生的思维有个缓冲的时间。因为过多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探讨,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有效提问应通过争论生成更多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设法时,应该思考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提问不仅成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案例]师:自从安史之变以来,到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然而战火持续不断,心中多么期盼可以收到家人的消息,在这时,一封家书莫过于 “万金”啊!这两句诗句写出了普通百姓在消息隔绝的战乱年代,等待家书的迫切心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正当笔者感慨万千之时,一位学生突然发言)
生: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我认为诗人迫切等待的“家书”其实隐含收复河山的期待。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非常独到,很有价值。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
生1:我同意,从“感时花溅泪”可以看出。
生2:我也同意。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杜甫不会跟妻子讨论战争的,他不会让妻子也为战事烦恼的。
师:说得多好啊!
感想:有效提问不应该一成不变,而要经得起质疑、讨论、探究。有效提问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打破常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结语
总之,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与探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提炼。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声,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真正充实起来。
篇5:《春望》杜甫 教案
唐·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 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二、朗读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2、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三、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乐之物,逗人开心的东西,然而作者却说花儿落泪,鸟儿惊心。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所表达的究竟是诗人落泪惊心呢还是花鸟落泪惊心?
明确:这两种解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诗人感时伤世,看到开放的春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小鸟的鸣叫,也心惊胆寒。这是促景生情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赋予花鸟以人的感情,以花鸟拟人,看见这遍地衰败之景,鲜花也不免落泪,鸟儿也不免心惊。两种解释虽则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却相通,前一种触景生情,后一种移情于物,都突出了情景交融,感时伤世深刻含蕴。
诗句中,“溅”字可否换做“落”“滴”等词语?
明确:不可以。“溅”意思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不仅包含了落下的意思,更形象的描述出眼泪飞溅的动态性,突出了作者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故而更好。
诗歌的前四句,都由”望“字统领。诗人俯仰瞻视,从都城的城池到山河,再由满城景色到花鸟,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在这种视线的转换中,诗人的情感由弱变强,不断从心中显现出来,以至于遍及眼之所望的所有景色都染上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在这种情与景的相互变化和交融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一种画面:诗人站在倾圮坍塌的断壁残垣之上,翘首仰望,为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暗自落泪,都城尚且如此,别处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诗人由此不禁缓缓低下头,陷入沉思,于是,诗歌便很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连绵不息,至今仍然转乱不断。战争阻断了交通,使家书不能送达。奔波在外的游人、战士,他们是多么深切的盼望着得到亲人的音讯和消息。此时的家书,难道不比千金万银还要珍贵么?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当时是不是诗人所独有的?
明确:消息隔绝久盼不至的急切心情。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郁达夫曾经在他的诗作中写到“一直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前的遍地战火,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都让诗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解除忧愁。想要抓一抓头皮以解烦恼,却不想这一头白发因为忧愁二更显稀疏短浅,几乎差不住发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越是想要搔头解愁,白发越是短不胜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无疑更增添一层悲愁。
四、情感把握
总结起来,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望字总领全诗,前两句写望中所见的春城败象,后两句写望中所感的忧国思家。荒凉破败的景色和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面。字字句句显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奉为千古名篇,我想其间还有很多意味值得我们去细品,值得我们的去挖掘。让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诵一遍。
篇6:杜甫 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 春望]
篇7:杜甫《春望》拼音[大全]
zuò zhě :dù fǔ
作者:杜甫
guó pò shān hã zài,chãng chūn cǎo mù shē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gǎn shí huā jiàn lâi,hân biã niǎo jīng xīn。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â,jiā shū dǐ wàn jī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 tóu sāo gâng duǎn,hún yù bú shâng zān。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篇8:杜甫《春望》鉴赏
《春望》是诗圣杜甫的名诗之一, 其所包含了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愫, 并令其流芳千古, 是研究杜甫诗歌及其思想的重要研究对象。现今在我国, 唐诗英译成为了弘扬中华古代瑰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唐诗的英译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春望》, 作为杜甫最有名的格律诗之一, 它的英译更是备受瞩目, 目前海内外译作有20个版本,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共搜到学术论文36篇, 其中重复了6篇。其研究类别多样, 主要涉及英译本字义, 修辞格, 格律, 误译研究等层面;其研究手段多样, 主要涉及许渊冲“三美”美学理论, 韩礼德语言学理论, 跨文化译介学等;其研究译本多样, 主要涉及许渊冲, 杨宪益, 吴均陶, Alley, Ayscouth, Fetcher等中外学者。
从下表可直观看出, 近年来国内才开始对《春望》的英译研究比较重视, 所搜集到的学术论文多发表在2000年后, 而且在各类学刊, 期刊,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均有涉及。虽说《春望》译本有20个之多, 但其中被研究最多的译本是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共有18篇涉及该译本, 其次为Alley的译本, 共10篇涉及。从论文研究层面来看, 主要还是综合研究全诗的字韵境各方面为多, 有14篇。从论文研究方法来看, 主要采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作为标准, 共有5篇。
2 对于《春望》英译的分类研究
为了系统研究, 笔者将《春望》英译论文大致分为了以下五个大方面:字义层面, 修辞格层面, 格律层面, 综合分析和部分涉及到的文章, 其中综合研究所涉及的理论较多, 又按三美理论, 关联理论, 评价理论其其他理论来进行具体分析。笔者还针对部分重要论文进行评析, 旨在为《春望》日后的英译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 并对日后的杜甫中诗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指导意义。
2.1 字义层面
从字义层面研究《春望》英译的文章仅查得一篇, 胡梅红[1]根据理查兹 (Richards) 的细读法和燕卜荪 (Empson) 的复义理论, 以杨宪益夫妇, 许渊冲, Florence Ayscouth, Rewi Alley, 吴钧陶五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五个译本中词汇复义的再现, 得出五个译本都在不同程度体现了原诗的风格和神韵, 各有得失。
2.2 修辞格层面
从修辞格上看, 研究《春望》修辞格的论文共有三篇, 有两篇研究移情手法, 一篇讨论转喻, 隐喻, 认知模式的运用。董研, 潘文礼和刘继坤[2]三位都主要针对原诗中颔联的移情手法的翻译手段进行评述, 从而得出结论:译者必须要追求具备原作者的学识和境界, 才能把情景交融的古诗翻译出本有的风格和神韵。而邓良春[3]则从认知模式理论出发, 通过分析该诗的隐喻, 转喻认知模式翻译技巧, 从而得出诗歌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译诗整体认知模式。
2.3 格律层面
在《春望》格律方面的研究主要收集到三篇, 葛艺发[4]表在《海外英语》的文章中, 以章学清, Ayscouth, 许渊冲, 卓振英四个译本为例子, 通过音节句型等来研究译本中的调整词序、换用同义词、词义补充等方式再现原始的节奏和韵味, 保持原诗音韵和谐。另外两篇[5]则分别以Alley, Ayscouth, 许渊冲和Alley, Flecther, 许渊冲的三个译本为例子, 通过对仗, 平仄, 押韵等方面来分析得出格律诗的形式是可译的, 但这需要译者对原作的效度的趋同。
2.4 综合分析
由于全诗综合分析的论文较多, 共14篇学术论文, 作者将把论文根据分析理论分为四大类进行详细分析, 分别是从许渊冲“三美”美学视角, 关联理论, 评价理论和其他理论出发。
2.4.1 三美视角
论文中共有五篇采用许渊冲“三美”翻译标准来对《春望》的各种译本进行评述和赏析, 分析“三美”标准在古诗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三美”标准即意美, 音美, 形美, 是“英诗中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概括并倡导的一种美学翻译标准理论。陈玲美[6]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通过对比分析来自李惟建, 谢文通, Bynner, Alley, Flecther, 许渊冲, 吴均陶, Kwock和Mc Hugh的八个《春望》英译本, 从联想效果, 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来综合分析各译本, 从而得出各译本均有优劣的结论。还有张琳琳[7]2007年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中, 也从联想效果, 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方面, 通过上述八个《春望》的英译本来赏析各个译本的得失。
2.4.2 关联理论
论文中共有两篇论文采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语用学翻译理论来对《春望》的多种译本进行评析, 得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尽量做到语用对等, 避免语用失误。关联理论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 从原作者, 译者, 读者三个方面来进行“明示--推理”的交际[8]。若三者能成功交流时, 原文和译文之间便可达到最佳的关联。秦玉根[9]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采用了关联理论来对比研究了卓振英和Alley两位译者的《春望》译本, 认为两位作者的译文都做到了很好的关联, 各有千秋, 均可被看作成功的译文。而在另一篇论文中, 段奡卉[10]也采用了关联理论来对Bynner, Flecter, 谢文通, 许渊冲和吴钧陶五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出各个译本各有得失, 翻译时必须正确理解原文语言, 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 使原作者, 译者, 读者三者交际获得成功。
2.4.3 评价理论
论文中共有两篇采用Martin的评价理论来对《春望》的多个译本进行评述, 由于评价理论甚少应用于诗歌翻译赏析中, 因此运用评价理论的论文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评价理论的指关于评价的, 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 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该理论包括三个次系统:态度, 介入和级差[11]。徐灵香和姜娥[12]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中运用Martin的评价理论, 从态度和级差层面来解释《春望》四种译本的级差体现, 评判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是否“忠实”于原文。通过对四个译本的翻译质量进行评估, 得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自身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导致译文的差异。在徐灵香[13]2011年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也有运用评价理论对杜甫诗歌的研究, 但着重对《登高》和《春望》为对比语料进行原文及英译本所含的评价意义进行分析, 期望找过各个译文实现价值意义时影响评价标准的原因。该论文在对比分析后得出原文, 译文以及介入语言与文化等因素对评价意义异同进行了阐释, 更进一步地印证了评价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
2.4.4 其他
至于其他综合分析了《春望》的论文还采用了其他多种翻译理论, 角度涉及各种翻译策略, 语言学角度和接受美学等角度。2009年贾卉[14]的博士论文使用符号学翻译观, 从指称意义, 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大方面分析《春望》在内的多个杜甫名诗的译本, 鼓励古诗外译和古诗复译, 旨在推动文学评论, 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发展。2010年邹湘西[15]使用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对《春望》原诗及Alley, 许渊冲和杨宪益三个译本进行分析, 并探讨各个译本的翻译得失。还有邓良春[16]在2010年使用目的论对杨宪益和吴钧陶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寻找出不同角度对等翻译的可能性。2012年曹慧敏和习海宁[17]应用了英译补偿策略, 从语言补偿, 文化补偿和审美补偿三大角度综合分析了许渊冲的《春望》译本, 说明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对译文进行多方面的补偿翻译。
2.5 误译分析
在《春望》译本的误译分析方面的研究主要收集到四篇。1985年童养性和徐永藻[18]的论文中便以Hawkes和Fletcher的《春望》颔联译文作比对, 指证古诗中状语当主语这种误译情况在古诗翻译中比较常见。2003年刘德军[19]的文章中, 以Bynner的译本为例子, 通过词义误译, 句子结构误译和背景误译三大方面来研究Bynner译本中的欠妥的地方, 得出Bynner外语语言功力不足, 背景知识了解不透彻而造成误译, 并指出译者必须熟谙有关诗歌背景的建议。在郑珂[20]2012年发表的关于唐诗英译语言误译的硕士论文中, 则通过Ayscouth和许渊冲的译本对比, 指出唐诗英译中节奏确实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为了达到音韵美而不惜损义, 这种选择很容易造成误译, 效果是消极的。2013年李特夫[21]的论文中也提及了Cooper译本因过度求音而造成的误译例子, 昂德伍德和朱其璜合译本因求意而造成误译的例子, 并指出译者必须重视译文的忠实性。
2.6 部分提及
除了从字义层面, 修辞格层面, 格律层面, 综合分析上述角度分析《春望》英译译本外, 还有个别论文在文章或者硕博论文中有部分提及《春望》的英译对比。1990年周维新和周燕[22]在研究翻译家吴钧陶英译风格研究中提及《春望》译文, 指出吴钧陶知识渊博, 考证严谨的特点。2012年陈奇敏[23]的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博士论文中也提及杜甫《春望》的译本分析, 印证了许渊冲英译诗歌中的音韵美。2012年王丽耘[24]关于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的博士论文中, 也提及到大卫1961年及其1967年《春望》的两个英译译本, 说明霍克思最终选择了自己更为娴熟, 更为学界认可的散文体来进行诗歌的翻译。2013年文军[25]的关于杜甫英译译介结构研究的论文中也提及Watson的《春望》译本的脚注解释型。同年, 文军[26]关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的论文中, 也提及《春望》英译的研究, 印证了古诗英译翻译中“翻译期待, 文本评选, 评介结构, 评介策略”的模式。
3 对于日后《春晚》英译研究的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国内对杜甫名诗《春望》的英译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和全面了, 从字义, 修辞格, 格律层面, 综合全诗分析等均有研究。《春望》作为杜甫名诗的最著名代表作之一, 可以窥探出我国国内杜甫诗歌应以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成果。虽然《春望》研究成果甚多, 但是研究的角度还不够全面, 还是主要运用“三美”等传统的古诗翻译理论, 应该尝试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 考虑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角度, 方言学, 统计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等跨学科的理论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 对《春望》译本局部细致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例如从字义, 修辞格和格律层面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大多数文章仅从全诗大范围进行模糊性的分析, 造成对个别词句分析不到位, 建议加强从字义, 修辞格和格律层面进行更为详细的译文分析。
篇9:高中语文杜甫诗歌鉴赏
【关键词】杜甫《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 《蜀相》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现状,有“诗史”的美誉。他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杜甫的一生坎坷流离,他的诗歌创作也随着际遇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齐赵,才俊《望岳》行。开元十九年,时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三首、《赠李白》、《房兵曹胡马诗》等。《望岳》其一,将这位青年才俊的才华展现无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以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首句“岱宗夫如何?”写猛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一句“齐鲁青未了”,既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没有用“崔崒刺云天”(《泰山吟》谢灵运)这类语言来形容,〔1〕而是别具一格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望见远远横亘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称为鲁,之北称为齐,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认为无人能继。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登岳的想法,称作绝唱,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雄视一切的雄姿。以众山的小烘托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惧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的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深受熏陶。
二、困居长安,兵车丽人行。杜甫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艰辛的生活使他看清了人民的疾苦,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这是怎样一个悲壮的场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队伍在缓缓前行,亲人的心早已碎了。儿女拽着父亲的衣角,伤心欲绝的妻子捶胸顿足,年迈体衰的父母拦在了大道上,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在时刻,与其说是生离,不如说是死别。“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家老小的日子又怎么过呢?诗人对百姓的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正是通过这一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丽人行》全篇虽无百姓,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骄奢淫逸的丑行,正是《兵车行》的姊妹篇,让人更加痛恨唐玄宗的昏庸,感受到时政的腐败。杜甫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触动了我们的灵魂。
三、为官落魄,三吏三别史。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相继失守,杜甫安家鄜州,独自去投靠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落魄长安,而官军一再败退,忧虑之下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身为左拾遗的他由于忠言直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用诗把他的见闻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全诗以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通过大段悲怨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有着苦难命运、却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诗作荡气回肠,《唐诗品汇》中刘云品为: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潼关吏》的对话独具风格。在对话的安排上,急缓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神态与心理。“修关还备胡”?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能让人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说完,诗人心中立马有了忧虑,这一“急”,更体现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人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也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四、漂泊西南,登高望蜀相。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蜀相》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成都武侯祠后写的,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感情深挚,笔墨淋漓,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不够的,因为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正是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2〕。
杜甫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贺 严.论杜甫性格与其诗歌创作[J].杜甫研究学刊,2007(1).
篇10: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7.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
篇11: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
相关文章:
水牛给我的启示作文02-04
小学五年级作文:一件事给我的启示02-04
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02-04
游泳给我的启示作文02-04
写事物带给我的启示作文:一件事给我的启示02-04
一件小事给我的启示小学作文02-04
名言给我的启示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02-04
以学生的视角浅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02-04
小狗给我的启示作文02-04
五年级四单元作文:格言给我的启示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