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肌样细胞(精选三篇)
心肌样细胞 篇1
现将笔者收治的1例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患者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心累、气促1+年,加重伴黑矇5 d入院,患者于1年前开始心累、气促,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活动耐量逐渐下降,5 d前受凉,心累、气促症状加重,并出现黑矇,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2~3 min缓解,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活动障碍、抽搐,无胸痛、心悸、烦渴欲饮。门诊心电图示:窦性心电图,可见室性融合波,下壁T波低平或倒置。心脏彩超示: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中度降低,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左房增大,房间隔增厚,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至中度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少量心包积液,EF:0.34。提示:心肌淀粉样变性?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既往未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甲亢、冠心病、肾病。查体:BP 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1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查:尿常规、肾功、甲功、血清蛋白电泳、尿本周蛋白、腹部彩超、风湿三项及免疫球蛋白均正常。考虑到心肌活检较困难,而肾脏形态功能正常,牙龈无增生,亦不好取。遂取腹壁皮肤活检,提示淀粉样变性。初步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给予营养心肌、利尿、抗心律失常、扩血管、强心等治疗。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中午出现头昏、心悸、黑矇、呕吐,血压50/30 mm Hg,心率40~50次/min,律不齐,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房早、短阵房速,前间壁异常QRS波,间歇交界性逸搏等多种心律失常。遂停用利尿剂、扩血管剂、强心药等一切可引起低血压、洋地黄中毒的药物。加生脉、多巴胺升压,琥珀氢考治疗。患者血压、心率上升后患者一直病情稳定。出院时予口服泼尼松片,门诊逐渐减量。并予法莫替丁、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对抗激素的副作用。目前患者病情平稳。
2 讨论
淀粉样变性病[1]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糖蛋白样纤维物质大量积聚于全身组织中,严重影响各器官功能的疾病。此物质沉积于心脏即为心肌淀粉样变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全心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浸润,淀粉样蛋白可沉积在心室和心房,以及血管周围(特别是小血管)和瓣膜内,传导系统也可能受累。该病的主要表现为,(1)限制性心肌病:最常见,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和周围性水肿,但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2)由于收缩功能失调引起的心力衰竭:较常见。患者心衰进行性加重且治疗无效。对洋地黄敏感可致猝死,一般不使用。本例患者入院用洋地黄后即出现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病情加重,停用此药,经积极抢救后病情好转。(3)体位性低血压:约10%的患者可出现。本例患者入院前多次出现黑矇、晕厥,入院后因血压降低亦出现此状况,多与血压突然降低有关。(4)心脏的激动形成与传导异常:可引起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和猝死。(5)主要体征包括:心脏扩大、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表现。(6)常见心电图特征:低电压,电轴左偏,V1~V3呈QS型,左前分支阻滞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7)超声心动图:室间隔肥厚,或同时有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强烈的超声反射光点。(8)活检提示有淀粉样物质。此类疾病临床较少见,且不易诊断,确诊有赖于心肌活检,但目前较难取材,心外的病理加上典型心脏症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改变是确定心肌是否受累的主要手段[3]。此患者有黑矇、晕厥、不明原因的心衰、心脏扩大、低血压、多种心律失常、肢体导联低电压、特征性超声心动图表现,结合腹壁活检,诊断明确。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认为有效的药物只有激素、烷化剂,但需注意其副作用。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易致回心血量减少和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诱发低血压,应用中要密切注意。用洋地黄易引起中毒,钙离子拮抗剂因负性肌力作用易使心力衰竭恶化,也应慎用。有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控制心律失常,若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可考虑起搏器治疗;对于严重衰竭的患者还应注意支持治疗[4]。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心脏移植,但有研究表明心脏移植的远期死亡率比预期要高。临床上亦可先行干细胞移植,6~12个月后再行化疗来消除淀粉样变性蛋白的产生[1]。
关键词:心肌淀粉样变性,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
参考文献
[1]郭航远.新编心肌病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35,449.
[2]江华,尹士男,白华,等.淀粉样变病2例报道[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2):1192.
[3]张媛,郭静萱,毛节明,等.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6):393.
心肌样细胞 篇2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受体CXCR4基因转染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按照Nance方法培养BMSCs,转染带荧光的CXCR4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BMSCs的细胞周期,用5-氮胞苷(5-aza)诱导,并行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鉴定.对照组为未转染CXCR4基因的BMSCs.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BMSCs 10~14d达到融合,CXCR4基因转染后的BMSCs能成功表达CXCR4,转染前后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同,经5-aza刺激后,部分BMSCs成梭形,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结论:CXCR4基因转染的猪BMSCs在体外条件下生长稳定,传代后仍保持未分化状态,有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潜能.
作 者:陈中璞 李拥军 姚玉宇 蒋益波 钱琪 潘啸东 CHEN Zhong-pu LI Yong-jun YAO Yu-yu JIANG Yi-bo QIAN Qi PAN Xiao-dong 作者单位:陈中璞,蒋益波,钱琪,潘啸东,CHEN Zhong-pu,JIANG Yi-bo,QIAN Qi,PAN Xiao-dong(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李拥军,姚玉宇,LI Yong-jun,YAO Yu-yu(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09)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篇3
关键词乳腺癌基底细胞样亚型基因表型
中图分类号R730.2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4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eino-ma,BLBC)是根据基因表达谱及基因分型鉴定出的一类乳腺癌新亚型,是一组具有基底细胞基因表型的乳腺癌,其不同程度的表达基底细胞角蛋白和肌上皮标记物。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典型的BLBC免疫表型为ER、PR、HER-2呈三联阴性,同时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底细胞角蛋白(如CK5/6、CK14、CK17)和或EGFR阳性,作为BLBC的鉴定标准。本项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依据上述标准筛选出BLBC 35例,并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存档及会诊的乳腺浸润性癌病例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7.37岁。患者均为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而就诊,肿块分布于乳腺各象限,其中外上象限11例,外下象限7例,内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6例,中央区3例。1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2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6例伴腋下淋巴结转移,3例伴导管内癌。
1.2方法
1.2.1标本
复查切片,从中挑选相关文献描述的组织学形态符合或近似BLBC的乳腺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诊断标准:ER、PR、HER-2均呈阴性,同时CK5/6表达阳性。依据该标准,从2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中,筛选出BLBC 35例。组织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
1.2.2HE染色
组织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观察项目:组织学分级、肿瘤的结构特征、肿瘤的细胞特征、脉管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有无合并导管内癌等。
1.2.3免疫组织化学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EK、PR、HER-2、CK5/6、34βE12、p63、vi-mentin、E-cad、c-kit、P53、ki-67等,(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阳性结果判断:细胞核、细胞浆或细胞膜上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颗粒,其中ER、PR、p63、P53、ki-67为细胞核阳性(以自身正常乳腺导管上皮核阳性作为对照),HER-2、E-cad、c-kit为细胞膜阳性,CK5/6、34βE12、vimentin为细胞浆阳性。按标本中阳性细胞百分比>10%计为阳性。
2结果
2.1病理观察
肉眼:肿物直径2.4~3.5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实性,灰白、灰黄或灰红色,质脆或硬。光镜观察: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生长,常见有推进性边缘(图1)。19例出现地图状坏死(图2)。肿瘤细胞大多呈合体细胞样,细胞胞质丰富、淡伊红色,核大、有异型,核质比高,核分裂象及细胞凋亡易见,瘤巢周围可见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肿瘤中常出现梭形细胞、透亮细胞及鳞状化生细胞。合并导管内癌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
2.2免疫表型
35例肿瘤组织免疫组化表达为:ER、PR和HER-2“三阴性”,CK5/6均阳性(图4),34βE12(91%),p63(23%),vimentin(31%),E-cad(79%),c-kit(31%),P53(74%),ki-67(阳性率>10%者为80%)。
3讨论
根据eDNA组织芯片基因表型将乳腺癌分为五种亚型:管腔A型(ER+/HER-2-),管腔B型(ER+/HER-2+),正常乳腺样型(ER-/HER-2-),HER-2过表达型(ER/HER-2+)及基底细胞样型,它们具有独立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其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12like breastcarcinomas,BLBCs)具有最高的增值指数和不良的临床预后。尽管基因表型是鉴定BLBCs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被常规使用,Nielsen等用4种免疫组化指标(ER、HER2、CK5/6和(或)EGFR替代性诊断BLBC,与基因表型相比,其敏感性为76%,特异性是100%;并发现无论是运用基因表型还是免疫组化的方法,BLBC占所有乳腺癌的比例为15%~25%。依据BLBC典型的免疫表型,即ER、PR、HER一2呈三联阴性,同时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底细胞型细胞角蛋白(如CK5/6),在2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III级)中,最终筛选出BLBC 35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9~70岁,平均47.37岁,相对于其他亚型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年轻。有研究报道,乳腺髓样癌和化生性癌都具有肌上皮免疫表型,所以有研究者将其也归类到BLBC中。
BLBC患者对成熟的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没有相应的靶向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案为系统性化疗。尽管BLBC对蒽环类、烷化剂和铂类药物可能敏感,但其预后远比其他亚型乳腺癌患者差。Carey等对107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BLBC亚型和/ER/HER-2+亚型对含蒽环类(阿霉素+环磷酰胺)的新辅助化疗较敏感,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7%和36%,但未获病理学完全缓解的BLBC亚型患者预后较差。Nielsen等回顾性研究发现,在230例散发性和28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LBC患者手术后未接受化疗者生存率低,接受化疗者预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提示BLBC与BRCA1相关性乳腺癌类似,可能对某些损伤DNA的药物敏感,化疗可以改善其预后。但也有研究认为,即使采用手术后化疗措施,BLB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整体存活率仍然较低,说明在BLBC中存在很强的异质性。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在一些BLBC中存在EGFR基因的扩增,其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如MEK-ERK、P13-AKT或cyclinE-CDK2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化,这些均可能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靶点。BLBC与家族性BRCA1相关性乳腺癌存在相似性,提示可以对BLBC采用类似的治疗措施。ASC02009年会的焦点与一组名为PARP抑制剂的药物相关。BRCA1/2和PARP-1参与正常细胞DNA损伤的修复,BRCA1/2缺失的细胞则依赖PRAP-1进行DNA的损伤修复。研究发现,针对PRA的靶向治疗药物可与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联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或单独用于经多种治疗失败的BRCA1/2突变的乳腺癌,其疗效均高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