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六(4)班培优教案 何新华
辅导时间: 年 月 日 辅导内容: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说话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由于本班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经常出错。因此,本次辅导重点是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课件出示)
二、知识点拨
1、这六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 把你了解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
⑴ 比喻:俗话叫“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所以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就要看是否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要注意的是,这是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⑵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意思就是“茉莉花开了,香味很浓。”
⑶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 比如:小鸟在树上唱歌。这句话意思就是“小鸟在树上叫着。”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就更生动。
1 ⑷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 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河水的清澈。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如: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自问自答,因而这是一个设问句。如果我们直接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根据概念来判断,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2、区别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如:
你不遵守纪律,难道不该挨批评吗?(反问句) 这句话其实就直接告诉我们:
你不遵守纪律,就该挨批评。再看一句: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
(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然后回答。
三、巩固训练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
3、阿姨好像不喜欢她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 )
2
4、我常常想:那口井,是谁是开掘的呢?( )
5、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
四、创新运用
1、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都有。改写成排比句和比喻句。
(2)我心中十分焦急。改写成夸张句。 (3)月亮被云遮住了。改写拟人句。
(4)我们少先队员带头遵守纪律。改写成反问句。
2、自主选择:尽量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1)写警示语;(环保、文明、安全等)
(2)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学生动手写,然后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在平常的说话、习作中,根据说话或文章的需要,尽量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让我们的语言更精彩,让我们的文章更具魅力! 教学反思:
第二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
1、
2、 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 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 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1 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 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 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 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2
三、检测达标
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7、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8、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9、这能全怪我吗?
3
第三篇: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1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作用: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5.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6顶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连贯,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花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2.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3.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第四篇: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 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 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第五篇:一些常用修辞手法介绍及练习教案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的好朋友。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事物显得十分清晰,新鲜,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简洁明了,使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作用:只要夸张不失实又不近与实,那么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同时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情感,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意义严谨,富有表现力。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现的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形式整齐美观,音节响亮。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作用: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楚,用于诗歌可增强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的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举例:
1.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夸张)
2.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比喻)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4.几朵绒毛似白云轻轻地掠过去。(比喻)
5.两个绅士都坐立不安,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比喻)
6.山上长满了绿树,田里长满了庄稼,村庄盖起了新房,人们穿上了新衣。(排比)
7.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决不会!(设问)
8.冬天一天一天走近了。(拟人)
9.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反复)
10.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去罢,……都无从知道。(排比) 11.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我已经困软的像一团棉花了。(夸张) 12.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新鲜空气,都想谈谈心里话。(拟人)
相关文章:
探讨化工设计中选用常用阀门的技巧01-10
间接委托模式01-10
iOS版Google地图的设计细节01-10
公司保卫科年终总结01-10
浅谈常用网站开发技术01-10
常用说明方法教学设计01-10
安全管理责任协议书01-10
安全技术交底电焊工01-10
客房相关知识01-10
运动与健康相关的论文题目01-10